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2.1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单选题
如下图为某地质剖面示意图,其中①示意断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①②③④形成的先后顺序最可能是( )
A.①④②③ B.①③④② C.④①②③ D.④③①②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断层形成后地壳一直抬升 B.②形成前,该地遭受过侵蚀
C.③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D.④处具有良好的储水构造
干旱沙漠地区的花岗岩体,受到自然界各种力量的雕刻,表面易形成极不规则的蜂窝状洞穴。左图为新疆博尔塔拉蜂窝花岗岩地貌图,右图为岩浆和三大类岩石转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左图中的岩石对应右图中的岩石类型为( )
A.甲 B.乙 C.丙 D.丁
4.右图中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
A.沉积-地壳抬升-流水侵蚀 B.岩浆喷出-冷却沉积-风力侵蚀
C.沉积-岩浆侵入-流水侵蚀 D.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力侵蚀
外力作用是削高填低,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的主要动力的结果,但其形态的变化往往促使我们做更具体的分析。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5.下列选项与图中①、②最符合的是( )
A.风化作用、外力搬运 B.风化作用、内力塑造
C.侵蚀作用、人类活动 D.侵蚀作用、外力搬运
6.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形态是哪种外力作用的结果( )
A.风化作用 B.侵蚀作用
C.沉积作用 D.搬运作用
下图为我国某地景观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7.由上各信息可以推断出( )
A.①处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硬不易被侵蚀而成山岭
B.②处岩层的断裂和错位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C.③处地形平坦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冲积扇
D.④处岩层发生倾斜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8.根据图示信息,推断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
A.东北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华北地区
某中学开展研学活动,在晋陕间黄河峡谷某地段观察地质地貌景观。下图为黄河峡谷地貌景观。在峡谷西侧的公路边观察由黄土层、砂砾石层和砂页岩层构成的地层剖面。在峡谷东侧的峭壁上观察到砂页岩层中的褶皱构造。完成下列问题。
9.此地地层和地质构造的形成时间,从老到新的顺序为( )
A.①②③④ B.④③①② C.②①④③ D.③④②①
10.此地地层与构造的形成与黄河有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甲图所示的“翠玉白菜”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是用翡翠雕刻而成。翡翠是在低温、极高压的条件下岩层强烈挤压重新结晶形成的。乙图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地质作用表现形式,字母表示物质类型,其中D中含有化石。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图中D为 ( )
A.变质岩 B.侵入岩 C.喷出岩 D.沉积岩
12.翡翠属于 ( )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13.在乙图中,能反映翡翠形成过程的作用形式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黄土区,黄土高原地貌总的特征是地面非常破碎,表现在沟谷密度(单位面积的沟谷总长度)和地面分割度(沟谷面积占流域面积的百分数)两项数值很高。下图是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示意图。
A戈壁 B沙漠 C黄土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4.在地质历史时期形成黄土高原的主导地质作用以及形成目前非常破碎的地表特征的地质作用 分别是( )
A.风力沉积、风力侵蚀 B.风力沉积、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流水沉积 D.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15.在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颗粒大小的水平变化规律是( )
A.从西北向东南,黄土颗粒越来越细 B.从西北向东南,黄土颗粒越来越粗
C.从西南向东北,黄土颗粒越来越细 D.从西南向东北,黄土颗粒越来越粗
下左图示意某地区某时刻的气压形势分布图,右图是左图中40°纬线穿越的河流的剖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左图中⑤地与②地相比( )
A.⑤地的年降水量比②地小 B.②⑤两地七月份都吹西北风
C.⑤地的河流汛期比②地短 D.⑤地的自转线速度比②地大
17.在左图所示天气系统控制下,下列关于①②③④四地的天气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受高压脊控制 B.②地风速比①地大
C.③地有暖锋移来,云层较厚 D.④地吹偏南风,正值降水天气
18.关于右图中河流剖面图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岩石乙比岩石甲易受侵蚀 B.岩浆侵入活动发生在岩石乙形成后
C.河流出现于岩石丙形成之前 D.岩石戊形成年代比岩石丁早
19.下列两幅图分别是两条大河河口图。图中小岛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展,最终将与河流的哪岸相连( )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甲、丁
产自云南点苍山的大理石,裁切后的石板常有独特的花纹,呈现出类似天然的山水画画面。在当地,天然石画又称石板画,古玩行里俗称“老石片儿”。图1为一幅“老石片儿”照片,图2示意岩石圈物质循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老石片儿”的岩石与图2中岩石类型及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
A.甲—① B.乙—③ C.丙—④ D.丁—②
21.与“老石片儿”形成有关的地质作用过程有( )
①沉积作用形成砂岩 ②变质作用使岩石性质改变
③内力作用使岩层隆起 ④外力侵蚀使矿床出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下列关于“老石片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其“山水”是古生物遗体 B.富含有色矿物质致色
C.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 D.岩层中可能找到煤炭
下图中,岩石缝隙中充满了水(固态或液态),箭头表示岩石的位移方向。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3.引起图示岩石变化的主要作用是( )
A.物理风化作用 B.内力作用 C.化学风化作用 D.海陆变迁
24.引起图示岩石变化的主要因素可能是( )
A.流水 B.风力 C.温度 D.生物
桌状山是顶平似桌面、四周被陡崖围限的方形山体。大瓦山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地处横断山东侧,海拔3222米,为世界第二桌状山。大瓦山是地形倒置形成的向斜山,山体分两层,下部是构成山体基底的石灰岩,上部是层层堆叠的玄武岩。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5.大瓦山桌状地貌的形成过程可能是( )
A.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地壳抬升→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外力侵蚀(形成桌状地貌)
B.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地壳抬升→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外力侵蚀(形成桌状地貌)
C.地壳抬升→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外力侵蚀(形成桌状地貌)
D.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形成桌状地貌)
26.大瓦山形成过程中,假若玄武岩层和石灰岩层的上下位置颠倒一下,则地表呈现的地貌最可能是( )
A.平顶的桌状山 B.起伏和缓的丘陵
C.沉积层深厚的盆地 D.林立的峰林、峰丛
27.和田玉分布于昆仑山,是由大理岩与岩浆接触形成的玉石,其中产于山上原生矿处的称为山料,产于河床中磨圆程度好的称为籽料。完成下面小题。导致和田玉籽料磨圆程度好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冰川侵蚀作用 B.风力侵蚀作用 C.流水沉积作用 D.流水搬运作用
下图为我国华北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28.图中四处地层由老到新的时间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②③①④ D.①④③②
29.与我国西南地区同类岩层发育的岩溶地貌相比,甲地的地表岩溶地貌发育程度较低,其原因在于甲地( )
A.水热条件较差 B.岩石的可溶性低
C.地表植被茂密 D.地质构造较复杂
恐龙探海景观位于大连市金石滩国家地质公园景区内,周边的海岸线具有独特的山型地貌、奇绝的礁石形态、丰富的岩层古生物化石(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0.恐龙探海景观在形成过程中,受到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海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流水堆积 D.海水堆积
31.恐龙探海景观进一步演化可能演变为( )
A.海蚀平台 B.海蚀穴 C.海蚀柱 D.海蚀崖
二、综合题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札达土林位子青藏高原西南部,远古时期为大湖湖盆及大河河床所在地。300万年前,构造运动使高原整体大幅度抬升,湖水外泄,地理环境发生改变。现今札达土林正处在不断演化的阶段,方圆近几百平方公里满是高低错落的含有一定碳酸钙沉积物的“土林”,形态各异。
材料二:札达土林位置及景观图
(1)推测远古时期札达湖盆的气候特点并说明判断理由。
(2)简述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札达湖盆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3)说明“土林”形成的地质过程。
3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如图所示,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
(1)指出玄武岩台地形成以来因流水侵蚀而发生的变化。
(2)根据侵蚀程度,指出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的先后次序,并说明判断理由。
(3)说明玄武岩台地上有平顶山、尖顶山分布的原因。
3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棋盘滩是由若干块浮出水面的接近四边形的岩石组成的基岩河床。地质研究显示,棋盘滩主要发育在距今2亿年厚层深海相沉积的石英砂岩之中,此处的岩层是由剪应力产生的破裂面,且剪节理处处可见,典型的剪节理常发育成共扼"X"形节理系。"X"形节理为水流提供了天然通道,经过千百年的"加工雕琢",最终形成了现今"棋盘"模样的地质奇观。下左图为地表水流沿节理运动示意图,右图为棋盘滩景观图。(节理,也称为裂隙,是岩体受力断裂后两侧岩块没有显著位移的小型断裂构造。)
(1)指出在棋盘滩形成过程中"水"的作用。
(2)根据棋盘滩的形成,指出图中径流方向与"X"形节理的关系,并说明判断理由。
(3)说明棋盘滩上石块分布大小均一的原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B
【解析】
1.
形成晚的岩层会上覆、掩埋和破坏形成早的岩层,④位于最下面,故形成最早;①将岩层④错断,故形成于④之后;②覆盖在断层之上,故②形成于①之后;③将岩层②破坏,故③形成于②之后。因此形成的先后顺序最可能是④①②③,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
①断层形成后最上层的岩层被侵蚀,侵蚀面之上又有岩层沉积形成,故地壳先抬升后下沉,A错误;读图可知②岩层之下为侵蚀面,故②形成前该地遭受过侵蚀,B正确;③处物质为玄武岩,由岩浆喷出形成,主要来源于地幔中的软流层,C错误;④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D错误。故选B。
【点睛】
岩层新老关系判定的关键是分析岩层所属类型:(1)如果是岩浆岩地层,则应先判定是侵入岩还是喷出岩。如果是侵入岩,则其与其它地层的关系是侵入与被侵入的关系,则被侵入的地层应先于侵入地层存在。如果是喷出岩,则判断时应分析其起点和终点,该喷出岩应晚于起点和终点之间的地层。(2)如果是沉积岩地层,一般我们按照沉积规律:老的在上,新的在下,即先形成的在下,晚形成的在上。(3)如果是变质岩地层,先观察变质岩地层的存在位置,分析产生变质的原因。一般地,变质岩所需求的高温、高压条件往往是岩浆活动中提供的,故变质岩地层应晚于相应岩浆岩形成。
3.C
4.D
【解析】
【分析】
3.
读右图可知,外力作用指向丁,则可以判断丁为沉积岩;沉积岩经过内力作用(变质作用)变成变质岩,则乙为变质岩;变质岩经过内力作用(重熔再生作用)生成岩浆,则甲为岩浆;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则丙为岩浆岩;岩浆岩经过外力作用变成沉积岩丁。左图中的花岗岩属于岩浆岩,对应右图中的丙,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
左图为新疆博尔塔拉蜂窝花岗岩地貌图,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所以,其形成过程首先是岩浆侵入,形成岩浆岩;然后经地壳抬升,岩浆岩出露地表;最后在受风力侵蚀作用形成不规则的蜂窝状洞穴,形成新疆博尔塔拉蜂窝花岗岩地貌,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
岩石的分类(按成因):①岩浆岩: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岩(如玄武岩)等;②沉积岩(可能含化石):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③变质岩:大理岩、石英岩、片麻岩、板岩等
5.A
6.B
【解析】
【分析】
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
5.岩石在冰川作用、冻胀作用、风力作用、曝晒作用下,变成松散的碎屑残留在地表,这个过程属风化作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经外力作用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这属于外力作用中的搬运作用。故图中①是风化作用,②是外力搬运作用。故选A。
6.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形态“千沟万壑”,沟壑纵横的地表主要是外力作用中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故选B。
7.D
8.B
【解析】
【分析】
7.
图中①处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成山,A错;②处岩层的断裂和错位是内力作用,其沟谷以外力作用为主,B错;③处地形平坦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冲积扇,C错;④处岩层发生倾斜是内力作用地壳抬升的结果,D正确。选D正确。
8.
图示地区山下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是山地基带,与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环境下的植被类型一致,是南方地区,B正确;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山地基带是落叶阔叶林,不是常绿阔叶林;西北地区山地基带是荒漠,不是常绿阔叶林。选B正确。
【点睛】
背斜是岩层受水平挤压向上拱起多成山,背斜顶部受张力影响易被侵蚀而形成谷地;
岩层受挤压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位移形成断层,它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9.D
10.B
【解析】
【分析】
该组试题以地貌景观图为背景,考查地表形态的塑造。试题材料真实、新颖,考查内容为教材主干知识。总体难度适中。
9.该地层中的黄土层、砂砾石层、砂页岩层等均是沉积作用形成的,因此越往下沉积越早,岩层越老。故此地地层和地质构造的形成时间,从老到新的顺序是③②①。褶皱构造形成于砂页岩中,说明其形成时间晚于砂页岩,即④介于③和②之间。
10.黄土层是风力搬运和堆积所形成的,和黄河无关,A错误。该段黄河为中游,河流流速较快,搬运能力强,因此易形成砾石堆积,而砂砾石层是砾石堆积所形成的,其形成和黄河有关,B正确。组成砂页岩的堆积物颗粒细小,不可能是黄河堆积的结果,C错误。褶皱是内力作用导致岩层发生弯曲的现象,和黄河无关,D错误。
11.D
12.D
13.B
【解析】
11.
由材料可知,图中D含有化石。含有化石为沉积岩特征,故图中D为沉积岩,D选项正确,故选D。
12.
由题意可知:“翡翠是在低温、极高压的条件下岩层强烈挤压重新结晶形成的”。在低温、极高压条件下,由岩石进行重新结晶,成分发生改变,应属于变质岩。故选D。
13.
由材料可知D中含有化石,应为沉积岩。由图中各物质的相互关系可知:A为岩浆岩、B为变质岩、C为岩浆、D为沉积岩。翡翠的形成需要的是变质作用,应为②。故选B。
【点睛】
本题侧重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较小。“D中含有化石”,是解答的关键。
14.B
15.A
【解析】
14.亚洲东部季风区强大的冬季风,来源于中高纬内陆地区,风带来大量的沙尘,遇到太行山、秦岭等山地的阻挡,沙尘沉积下来形成现在的黄土高原,故黄土高原是由于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由于黄土高原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并容易出现暴雨,造成比较大的地表径流,而且由于地势起伏较大,流水速度较快,加上黄土这种土壤本身的土质就十分疏松,植被覆盖率低,缺乏对土壤的保护,因此该地区的流水侵蚀作用非常强烈,形成黄土高原崎岖不平的地表形态,故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流水侵蚀形成的,故B项正确。
15.亚洲东部季风区强大的冬季风,来源于中高纬内陆地区,形成的风向为从西北向东南;黄土高原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颗粒大的碎石先沉积,形成戈壁,颗粒小的黄土后沉积形成黄土层,故A项正确。
16.B
17.D
18.C
【解析】
【分析】
16.
读左图可知,图中40°纬线穿越的河段大致是自南向北流;读右图可知,西岸较陡,是侵蚀岸;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南半球河流左岸为侵蚀岸,可以判断图示区域位于南半球;图中②地为地中海气候;⑤为温带海洋性气候;⑤地的年降水量比②地多,A错误。7月份,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气压带风带北移,②⑤两地都受南半球盛行西风的影响,7月份都吹西北风,B正确。⑤地降水均匀,河流汛期比②地长,C错误。⑤地纬度较高,自转线速度比②地小,D错误。故选B。
17.
根据左图中等压线的数值变化可以判断,①地靠近低压槽,受低压槽控制,A错误。由图可知,②地等压线分布比①地稀疏,风速比①地小,B错误。若此处有锋面生成,则该天气系统为锋面气旋。该地位于南半球,气旋顺时针运动,高纬度的冷气团推动低纬度暖气团,为冷锋,C错误。根据气压值的大小,中间气压低,四周气压高,说明图中的气压系统为低压系统。④地处于低压槽控制范围,正值降水天气。通过气压梯度力和向左的地转偏向力可知,④地吹偏南风。D正确。故选D。
18.
根据图中信息可得,岩石乙和岩石甲都被河流侵蚀,河流西岸岩石甲向外突出,乙向内凹陷,说明甲的硬度比乙高,岩石乙更易受侵蚀,A不符合题意。岩浆侵入已形成岩层,岩浆岩较新;图中岩浆侵入乙岩石,因此判断岩浆侵入在岩石乙形成之后,B不符合题意。河流沉积物位于丙岩石上方,故河流形成较晚。C符合题意。岩石戊被侵入岩石丁切断,故岩石戊的形成比岩石丁早,D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
19.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纬度,左图中河流位于南半球,右图中河流位于北半球,若图中小岛因泥沙不断淤积而扩展,按一般规律,南半球向左偏,右岸沉积,即甲岸沉积。北半球向右偏,左岸沉积,即丁岸沉积。最终小岛将分别与河流的甲、丁岸相连,D对。A、B、C错。故选D。
【点睛】
20.C
21.D
22.B
【解析】
20.
“老石片儿”是大理石属于变质岩;图2中:沉积物指向甲,所以甲是沉积岩;乙只有一个箭头指向,乙是岩浆岩;丁有三个箭头指向,丁是岩浆;丙是除了沉积岩外的有两个箭头指向,丙是变质岩;①指向岩浆是重熔再生;②指向岩浆岩是冷却凝固;③指向沉积岩是外力作用;④指向变质岩是变质作用。所以,“老石片儿”的岩石与图2中岩石类型及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丙—④。故选C。
21.
本题利用排除法解答,即可快速得出答案。大理岩是由石灰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所以,①不正确。“老石片儿”是大理石属于变质岩,变质作用使岩石性质改变,②正确。变质作用发生在地壳深处,后来内力作用使岩层隆起,③正确,最后经外力侵蚀使矿床出露,④正确。故选D。
22.
本题利用排除法解答,即可快速得出答案。沉积岩中存在化石,具有层理构造,以及能源资源,变质岩中不具有化石,排除A、C、D。故选B。
【点睛】
岩石 概念(成因) 特点(识别特征) 常见岩石
岩浆岩 侵入岩 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凝形成 有晶体形态和矿物颗粒 花岗岩
喷出岩 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 流纹构造和气孔构造 流纹岩、玄武岩、安山岩
沉积岩 各类岩石经过外力作用形成 层理构造;具有化石 石灰岩、砂岩、页岩、砾岩
变质岩 地壳中原有岩石在高温高压作用下,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变化 片理构造或表面具有条带状 大理岩、石英岩、片麻岩、板岩
23.A
24.C
【解析】
【分析】
23.
图中显示的是因温度的变化导致水体在冻融过程中体积发生变化而引起岩石的撑涨、崩解、破碎,即风化作用,属于外力作用,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4.
根据上题分析,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岩缝中的水在固态和液态之间转化,造成岩石不断崩解、破碎,C正确,没有信息显示与流水、温度、生物有关,ABD错误。故选C。
【点睛】
风化和侵蚀的区别
对象不同:风化的对象是岩石,侵蚀的对象是岩石和风化物;时间差异:风化一般比较漫长而平静,而侵蚀有时是可见的,如雨水对地表的侵蚀等,但有些侵蚀也很漫长;次序不同:一般风化在前,侵蚀在后;结果不同:风化使岩石变碎、变小,但留在原地,侵蚀的结果将被侵蚀的的物质带走。
25.A
26.D
【解析】
25.根据材料,大瓦山下部是构成山体基底的石灰岩。下面的岩层形成早,说明先是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的石灰岩。上部是玄武岩,说明石灰岩形成后,地壳抬升,再有岩浆活动,岩浆喷出地表,在上部形成玄武岩。玄武岩受外力侵蚀,形成大瓦山桌状地貌,A对。B、C、D错。
26.大瓦山形成过程中,假若玄武岩层和石灰岩层的上下位置颠倒一下,则上面的石灰岩受外力侵蚀作用,该地是湿润区,以流水侵蚀为主,地表呈现的地貌最可能是林立的峰林、峰丛,D对。石灰岩易被侵蚀、溶蚀,不能形成桌状山地貌,A错。不能形成起伏和缓的丘陵地貌,地势起伏会较大,B错。地势高,形成的是侵蚀地貌,C错。
27.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籽料是产出于河床中磨圆程度好的玉石,其形成的原因是流水的搬运作用,在流水搬运玉石的过程中,玉石的棱角不断碰撞、被水冲蚀,磨圆度较高,D正确;冰川侵蚀作用、风力侵蚀作用、流水沉积作用都不是导致和田玉籽料磨圆程度好的主要地质作用,ABC错误。所以选D。
28.D
29.A
【解析】
【分析】
28.
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图的判读。砂岩、页岩、石灰岩均为沉积岩,一般而言,越向下,沉积岩形成的时间越早。由图中信息可知,①处发生断层且该处地层最上层为石灰岩,其他几处中石灰岩均位于最下层,因此该处应该是最老的岩层;④处地层最上层为页岩,位于石灰岩层之上、③处砂岩岩层之下,所以④处较①处岩层新、较③处岩层老;②处黄土地层位于最上层,应该是最新的岩层。故A,B,C错误,D正确。
29.
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岩溶地貌主要是石灰岩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读图可知,该地位于华北某地的,因此与西南地区相比,该地岩溶地貌发育程度低的原因最有可能是该地水热条件较差,不利于岩溶地貌的形成,A正确;由于两地是同类岩层,因此岩石的可溶性无差异,B错误;地表植被茂密与否对岩溶地貌形成的影响较小,C错误;岩溶地貌的发育与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关系较小,D错误。故选A。
【点睛】
一般而言,沉积岩是越向下层年龄越老;结合图例,确定①③④为沉积岩是解答第一小题的关键。喀斯特地貌是指可溶性岩石受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一般而言,水热条件越好越有利于岩溶地貌的形成,我国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为云贵高原。
30.A
31.C
【解析】
【分析】
30.
恐龙探海景观位于海边,受海浪侵蚀形成海蚀拱桥景观,A正确。海蚀拱桥是基岩海岸常见的海蚀地貌形态,B、C、D错误。故选A。
31.
未来受海浪侵蚀进一步加剧,海蚀拱桥顶部发生崩塌,残存的桥墩成为残留于海中的柱状岩体,从而形成海蚀柱,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
海蚀柱的产生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海滩受蚀后退后,较坚硬的蚀余岩体残留在海蚀平台上,形成突立的石柱或孤峰;另一种是海蚀拱桥受蚀,拱顶下塌而形成海蚀柱。海蚀柱在中国沿海常可见到。
32.(1)温暖,湿润;判断理由:远古时期青藏高原尚未隆起,该地纬度较低,海拔较低,故气候较温暖;河流与湖泊大面积分布,说明该地比较湿润。
(2)青藏高原隆起使地势升高,气温降低;阻挡海洋水汽深入,降水减少,气候变干旱;青藏高原抬高,使湖水及河流外泄,地表疏干;干冷的气候使植被日益稀疏,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贫瘠;
(3)湖盆及河床接受沉积,堆积大量沉积物并形成沉积岩;构造运动地壳抬升,湖水外泄,湖底岩石裸露地表;长期受到外力风化、侵蚀作用形成。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特点成因,地理环境整体性及地理事物形成过程。远古时期气候特点判断要结合其地理位置、地形、水文状况分析。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札达湖盆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是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角度分析地形隆起对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环境组成要素的影响。“土林”含有一定碳酸钙沉积物,说明是沉积岩,与青藏高原抬升前大湖盆有关,结合地壳抬升,外力作用加强分析“土林”形成的地质过程。
【详解】
(1)远古时期气候特点判断要结合其地理位置、地形、水文状况分析。远古时期青藏高原尚未隆起,该地为大湖湖盆及大河河床所在地,纬度较低,海拔较低,故气候较温暖;河流与湖泊大面积分布,说明该地比较湿润。
(2)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札达湖盆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是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角度分析地形隆起对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环境组成要素的影响。青藏高原隆起使地势升高,气温降低;地势高阻挡印度洋水汽深入,降水减少,气候变干旱;青藏高原抬高,使原来大内陆湖湖水及河流外泄,地表疏干;干冷的气候使植被日益稀疏,生物多样性减少;干冷和植被稀少,也使得土壤发育程度降低,土壤贫瘠。
(3)“土林”含有一定碳酸钙沉积物,说明是沉积岩,与青藏高原抬升前大湖盆有关,结合地壳抬升,外力作用加强分析“土林”形成的地质过程。远古时期大湖盆及河床接受沉积,堆积大量钙质沉积物并形成沉积岩;构造运动使高原整体大幅度抬升,湖水外泄,湖底岩石裸露地表;长期受到外力风化、侵蚀作用形成高低错落的、形态各异的“土林”。
【点睛】
33.(1)台地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面积变小。
(2)形成的先后次序: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台地的玄武岩。
理由: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说明岩石暴露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早。台地受侵蚀轻,构成台地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晚;平顶山保留台地的部分特征,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较晚;尖顶山已经没有台地的特征,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早。
(3)早中期喷出的岩浆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后,大部分被侵蚀,残留的部分为山体。最新(晚)一期喷出的岩浆未能完全覆盖残留山体,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其上仍保留了原有山体。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和地貌形成的相关知识,抓住“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这句话是解题的关键,考查学生通过阅读地质剖面图,获取所在地经历的地质事件信息的能力,进而重建当地在内、外力作用下的环境演变过程。
【详解】
(1)由材料可知,玄武岩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但在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且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说明最初的平坦台地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并进一步由台地变成平顶山变成了尖顶山,说明面积变小。
(2)注意审题清楚,题干提示“根据侵蚀程度”进行判断,判断各种微地貌构成的玄武岩形成的先后次序,而不是微地貌台地、平顶山、尖顶山形成的先后顺序。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说明岩石暴露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早。由材料可知,玄武岩最初形成的是平坦的地形单元,后经流水的侵蚀、切割,形成尖顶山、平顶山和台地。尖顶山已经没有台地的特征,说明尖顶山地貌侵蚀最严重,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早;台地受侵蚀轻,构成台地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晚;平顶山保留台地的部分特征,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较晚。
(3)根据上题分析可知,通过保留的部分可以判断台地、平顶山、尖顶山形成的早晚,平顶山、尖顶山是较早形成的,早中期喷出的岩浆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后,大部分被侵蚀,残留的部分为山体。台地形成的时间较晚,也就是最新(晚)一期喷出的岩浆未能完全覆盖残留山体,冷凝成玄武岩台地,故其上仍保留了原有山体。
34.(1)作用∶深厚石英砂岩的形成受海水沉积并固结成岩;受地壳运动,地壳抬升后该石英砂岩表面松软物质受流水侵蚀剥离;流水沿石英砂岩节理流动侵蚀,形成棋盘滩景观。
(2)关系∶径流方向与"X"形节理有一定夹角,且夹角约为45°。理由∶由于水流沿节理均衡流动(沿倾向节理和走向节理均衡流动),水流平缓且侵蚀力均衡;石缝在流水侵蚀作用下表现为宽窄均匀,且纵横交错的石沟。
(3)原因∶石英砂岩岩体深厚,性质均一;受内力作用发生的剪节理均匀;节理处(石缝处)受流水(外力)侵蚀力量均匀(受流水侵蚀均衡)。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地貌的形成过程
【详解】
(1)棋盘滩发育在石英砂岩之中,石英岩属于沉积岩,该地区早期海水的沉积作用比较强,并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现在的棋盘滩浮出水面,说明这里经历过地壳抬升,浮出水面,在抬升的过程中,石英砂岩表面松软物质受流水侵蚀剥离,流水继续沿石英砂岩节理流动侵蚀,形成棋盘滩景观。
(2)由于河水流向主要沿着“X”形状蔓延流出,水沿着倾向节理和走向节理流动,石缝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宽窄均匀,且纵横交错的石沟。由此推测,径流方向与“X”形节理约有45°的夹角。
(3)棋盘滩上石块大小分布均一的原因由于地壳运动,导致地势抬升,受到剥蚀,后在构造应力下产生的南北方向滑动挤压生成多组剪切节理缝,节理与河水形成一定的角度,受到河流侵蚀从而形成宽窄均匀纵橫交错的沟渠,由于外力作用和内力构造双向作用下使得棋盘滩上石块大小分布均一。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