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21*三黑和土地
一、选择题
1.第二三小节连用了两个“恨不得”,正确的理解是( )
A.写出了“三黑”特别想吃地里的土,变成种子在地里睡觉。
B.写出了“三黑”对自己土地的热爱,想尝一尝土地的味道,想感受土地的温暖舒适。
C.写出了“三黑”觉得有了自己的土地还得干活,心里很气愤。
D.写出了“三黑”等不及土地上长出庄稼,想直接品尝泥土,在地里睡觉。
2.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疙瘩 耙地(pā)
B.舒服 荞麦(qiáo)
C.叫唤 蹚坏(tāng)
D.翻身 闺女(guī)
3.下列词语字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松散(sàn) 疙瘩 闺女
B.挨骂(ái) 顺溜 叫换
C.钻出(zuàn) 荞麦 毛驴
D.耙地(pá) 菜籽 招呼
4.现在蝈蝈就在自己地里叫,他想招呼从地头路过的那个孩子:“快去逮吧,你听,叫得多好!”对这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他觉得蝈蝈叫得太吵,嫌烦,希望孩子把它捉住。
B.他小时候逮蝈蝈总是挨骂,他想让孩子们自由自在地逮蝈蝈,尽情享受童年的乐趣。
C.他并不珍惜自己种在地里的庄稼,任由孩子到地里捉蝈蝈,踩坏了庄稼也无所谓。
D.他自己很喜欢蝈蝈,希望孩子帮他捉来给他玩一玩。
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们在天际遨(áo)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yín)的球体。
B.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nüè)的地方。
C.三黑一边耙(pá)地,一边想着: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
二、填空题
6.巧辨双胞胎。
躺( ) 碎( )
躲( ) 粹( )
7.照样子,写带颜色的词语。
例:白霎霎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8.口语交际。
我国南方有一座城市,因为城市交通发展的需要,砍掉了道路两旁生长了几十年的大树。这件事在当地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有的市民认为,拓宽城市道路,促进经济繁荣是值得的;也有的市民认为,砍树容易栽树难,政府应该想办法发展交通,不应该砍树。要路还是要树?你的看法是什么?说说你的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仿写句子。
这么松软的地,简直是一张软床,叫人想在上面打滚,想在上面躺一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课外阅读
走进书里去
有人说现代的儿童普遍有个共同倾向,就是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看电视和看漫画书上,而不喜欢阅读文字比较多的书籍。
这样的孩子,外表看起来聪明伶俐,见闻广博,但缺乏深入思考的耐心,知识虽多但流于肤浅,反应虽敏捷却未经推敲思索。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影视器材的进步使人们毫不费力地坐在荧光屏前,就可获得无奇不有的各种知识;也可以轻松愉快地在短短的时间内欣赏完一部文学作品。相形之下,阅读书籍就成为辛苦、乏味、寂寞的事了。因此,能够静下心来聚精会神读书的儿童,也就愈来愈少了。
小朋友可能读过《顽童流浪记》,也可能看过它的影片或卡通,两相比较,在读小说时所感受的是细致的、隽永的语言文字之美,而且又有深邃的思想、永恒的感情。至于影片和卡通,虽然也给你感觉艺术之美和另一种震撼,但欣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略的。
如果把阅读比喻成细嚼慢咽的宴席,电视前的观赏就是便捷的快餐,是可口的零食。一样是吃的享受,韵味却不相同。
现代人的求知和文学欣赏的方式已变得多姿多彩,不过,千万不要忘记阅读书籍仍然是求学问的主要方法,更是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但愿你能确实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走进书里去。
10.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全神贯注( ) 五彩斑斓( )
11.能够静下心来专心读书的儿童愈来愈少是因为什么,在对的括号里打“√”
①影视器材的进步使人们毫不费力地坐在荧光屏前,就可获得无奇不有的各种知识。( )
②影视器材的进步可以使人轻松愉快地在短短的时间内欣赏完一部文学作品。( )
③相比之下,阅读书籍就成为辛苦、乏味、寂寞的事了。( )
12.读小说和看影片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作者把阅读比喻为__________,把电视机前的观赏比喻为________。
课外阅读
泥土最珍贵
两个欧洲人来到埃塞俄比亚。他们到处奔走,绘制地图。
欧洲人工作结束了。埃塞俄比亚的皇帝在皇宫宴请他们,并赠送了贵重的礼物,最后皇帝派人送欧洲人乘船回国。欧洲人正要上船,送行的埃塞俄比亚人请他们停下来,脱下鞋子。欧洲人脱了鞋子,送行的主人仔细地抖着他们的鞋子,还刮下粘在鞋底上的泥土,然后把鞋子还给欧洲人。
你们这是做什么欧洲人问主人回答皇帝要我们祝你们一路平安还要我们转告你们来自远方的强国亲眼看到了我们美丽富饶的土地埃塞俄比亚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国家它的泥土是我们最珍贵的我们在泥土里下种,埋葬死者;我们干活累了在泥土上休息;我们在长满青草的土地上放牧牲口。你们在我们的国土上翻山越岭,穿森林,过草地,所走过的路都是我们的祖先的脚在泥土上踩出来的。埃塞俄比亚的泥土比我们的父母、兄弟还要亲。我们款待你们,赠送了贵重的礼物,但是泥土是埃塞俄比亚最珍贵、最神圣的东西,我们不能给你们,一点儿也不给。”
14.理解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
在文中圈出写送行的主人动作的词语。送行的主人仔细地做这些动作说明了什么?
15.给短文中画直线的部分加上标点。
16.查字典,联系句子解释词语。
(1)用部首查字法。“奔”查_____部,再查_____画。“奔走”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2)用音序查字法。“款”查____音序。“款待”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17.写出第二、三自然段的段意。
第二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文中表达了埃塞俄比亚人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首先要了解词语的基本意思,恨不得:急切希望(实现某事);巴不得。接着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第二三小节主要讲了农民三黑有了自己的土地,视若珍宝,把整个生命投入到土地中,“恨不得把每一块土地都送到舌头上”“恨不得自己变成一粒种子”,两个“恨不得”写出了“三黑”对自己土地的热爱。
故答案为:B。
2.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形、字音的掌握。解答本题重在学生平时的积累,平时要多读、多记。
A:耙地读作pá dì时,意思是用钉耙、粪耙等平整土地。
3.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及字形。
A选项中“散”读“sǎn”;[sàn]由聚集而分离 解~。
B选项中“换”应写成“唤”;
C选项中“钻”读“zuān”,[zuàn] 打眼儿的工具 电~。~头。
4.B
【解析】
【详解】
可从文章内容——小时候因为逮蝈蝈儿,常常挨骂,爹娘骂:不好好拾柴火。地主骂:蹚坏了他的庄稼。现在蝈蝈儿就在自己地里叫,他想招呼从地头路过的那个孩子: “快去逮吧,你听,叫得多好!”找出答案。选项B正确。
5.A
【解析】
略
6. 躺下 破碎 躲藏 纯粹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形近字的辨析及组词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认清字形,找出每组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掌握音形义才能正确作答。
形近字:是指几个字形结构相近的字。
形近字的特点:
① 笔画相同,位置不同。
② 字形相近,笔形不同。
③ 字形相近,偏旁不同。
④ 字形相近,笔画不同。
⑤ 字形相近,读音相同。
⑥ 字形相近,读音不同。
⑦ 部首相同,位置不同。
7. 绿油油 红彤彤 黄澄澄 金灿灿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变换形式的叠词的积累和运用情况。从给出的词语“白霎霎”来看,是ABB式结构(即指第二、三字一样、第一个字与他们不同的三字词语。)。答案不唯一。
故答案为:绿油油;红彤彤;黄澄澄;金灿灿。
【详解】
略
8.我的看法是要路。城市建设要路并不是代表不要树,不要树只是暂时的,我们可以在道路修好以后种树。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健全完善的交通建设能给人们节省大量的时间,而时间就是生命。一条路不仅能方便市民出行,还能沟通内外发展,带动经济,市民生活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题目是开放性问题,考查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结合材料进行理解和分析,材料给出的路和树的讨论,这个问题就是言之有理即可,可以就材料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写出原因,结合材料写出自己的看法,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9.这么美丽的桃园,简直是一片仙境,叫人想在里面高歌,想在里面曼舞。
【解析】
【详解】
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仿写句子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写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
答案为:这么美丽的桃园,简直是一片仙境,叫人想在里面高歌,想在里面曼舞。
10. 聚精会神 多姿多彩
11.√√√
12.在读小说时所感受的是细致的、隽永的语言文字之美,而且又有深邃的思想、永恒的感情。看影片虽然能让人感觉艺术之美和另一种震撼,但欣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略的。
13. 细嚼慢咽的宴席 便捷的快餐
【解析】
略
14.抖 刮 还;说明了欧洲人非常珍爱泥土,及时是粘在鞋底上的泥土他们也非常珍视。
15.“?”。:“,:‘,,,。’”
16. 大 5 不辞辛苦地往来奔波 K 亲切优厚地招待
17. 写埃塞俄比亚人送欧洲人回国时刮下粘在他们鞋底上的泥土。 写埃塞俄比亚的泥土比父母、兄弟还要亲。
18.埃塞俄比亚的人民把泥土当作最珍贵、最神圣的东西,揭示了泥土是祖国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的主题。
【解析】
14.本题考查动作描写的内容。动词就是描写动作的词语。有“抖、刮”,鞋上的泥土也要抖下来,说明欧洲人非常珍爱泥土。
15.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来进行加标点。
16.此题考查汉语拼音、音序、汉字结构、偏旁部首、笔画笔顺、字义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应全面扎实地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同时在运用知识时,注意把握其不同的特点和要求。本题考查学生查字典的能力。对不认识的字用部首查字法,对不会写的字用音序查字法,一字多义要结合语境来理解。
17.本题考查概括段意的内容。概括段意的方法有四种:找中心句、分层、找六要素、取主舍次。我们可以运用取主舍次的方法留下主要,埃塞俄比亚人送欧洲人回国时刮下粘在他们鞋底上的泥土和埃塞俄比亚的泥土比父母、兄弟还要亲。
18.本题考查文章中心思想。文章通过写埃塞俄比亚人送欧洲人回国时刮下粘在他们鞋底上的泥土和埃塞俄比亚的泥土比父母、兄弟还要亲这两件事情,来表明泥土的珍贵。揭示了泥土是祖国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的主题。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