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巩固
剖析精彩文段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一)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二)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三)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夫子至于是邦也( )
(2)必闻其政( )
(3)乡人皆好之( )
(4)文之以礼乐( )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2)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3)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1.答案:(1)到任何(国家) (2)听到,了解到 (3)喜欢(4)增加文采
2.答案:(1)老师求得的方法,大概与别人求得的方法不同吧?
(2)不如全乡里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
(3)只要他见到财利时能想到道义,遇到国家有危难而愿付出生命,长期处于贫困的境遇也不忘记平日的诺言,这也就可以算是完美的人了。
综合拓展提升
二、课外《论语》鉴赏
3.翻译画线句子。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1)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子贡曰:“(2)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我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张问曰:“(3)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4)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1)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2)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我亦欲无加诸人。
(3)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4)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
答案:(1)你是不如他,我赞同你的话,是不如他。
(2)我不希望人家把某事强加于我,我也希望自己不把某事强加于他人。
(3)令尹子文好几次做令尹,没显出高兴的样子;好几次被罢免,没有显出恼怒的样子。
(4)崔杼无礼地杀了齐庄公,陈文子有马四十匹,舍弃不要,离开齐国。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8题。
苏威,字无畏,京兆武功人也。高颎(jiǒng)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入卧内,与语大悦。拜太子少保,俄兼纳言、民部尚书。威上表陈让,诏曰:“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以公有兼人之才,无辞多务也。”威乃止。初,威父(绰)在西魏,以国用不足,为征税之法,颇称为重。既而(绰)叹曰:“今所为者,正如张弓,非平世法也。后之君子,谁能弛乎?”威闻其言,每以为己任。至是,奏减赋役,务从轻典,上悉从之。威见宫中以银为幔钩,因盛陈节俭之美以谕上。上为之改容,雕饰旧物,悉命除毁。寻复兼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本官悉如故。治书侍御史梁毗以威领五职,安繁恋剧,无举贤自代之心,抗表劾威。上曰:“苏威朝夕孜孜,志存远大,举贤有阙,何遽迫之!”因谓朝臣曰:“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言;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杨素才辩无双,至若斟酌古今,助我宣化,非威之匹也。”其见重如此。隋承战争之后,宪章舛驳,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律令格式,多威所定,世以为能。国子博士何妥奏威与礼部尚书卢恺等共为朋党,上令蜀王秀、上柱国虞庆则等杂治之,事皆验。上以《宋书·谢晦传》中朋党事,令威读之。威惶惧,免冠顿首。上曰:“谢已晚矣。”于是免威官爵,知名之士坐威得罪者百余人。
(《隋书卷四十一·列传第六》)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舟大者任重 任:承担。
B.以国用不足,为征税之法 用:资财。
C.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言 值:遇到。
D.上令朝臣厘改旧法 厘:逐步。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6.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苏威深得高祖器重的一组是( )
①及至,引入卧内,与语大悦 ②以公有兼人之才,无辞多务也 ③上为之改容,雕饰旧物,悉命除毁
④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言;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 ⑤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 ⑥上以《宋书·谢晦传》中朋党事,令威读之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②④ D.④⑤⑥
7.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威以贤能著称,故高祖征召他,认为他凭着出众的才华,可以兼任多职。当言官弹劾他贪恋权位时,高祖认为即使他在举荐贤能方面有缺点,也不应苛责。
B.苏威力主采取较轻的赋税和劳役制度,他把改变以国家资财不足而制定的重税之法作为自己的使命,以实现父亲的未竟之志。
C.苏威的为政之才深得高祖器重。高祖认为,杨素才辩天下无双,但是在斟酌古今得失,帮助君主宣扬教化方面,是无法与苏威匹敌的。
D.苏威与礼部尚书卢恺等人结为朋党,被揭发查实后,他虽然认了错,但并没有能得到皇上的宽恕,也因此冒犯了许多当时有名望的士大夫。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所为者,正如张弓,非平世法也。
(2)因盛陈节俭之美以谕上。
(3)苏威朝夕孜孜,志存远大,举贤有阙,何遽迫之!
4.解析:D项,厘:订正,改正。
答案:D
5.解析:A项,两个“以”均为介词,可译为“因为”。B项,前一个“乃”为副词,可译为“才”;后一个“乃”为副词,可译为“竟”。C项,前一个“其”为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的”;后一个“其”为副词,表示测度语气。D项,前一个“因”为连词,可译为“于是,就”;后一个“因”为介词,可译为“依靠,凭借”。
答案:A
6.解析:⑤句表明其有文才,善为法令。⑥句表明皇上怀疑其有朋党事。
答案:C
7.解析:D项,“也因此冒犯了许多当时有名望的士大夫”应为“由于苏威而获罪的有名的士人有一百多人”。得罪,获罪。现代汉语意为“招人不快或怀恨,冒犯”。
答案:D
8.答案:(1)现在做的,就如同拉紧弓弦,绝不是治平天下的法令制度。
(2)(苏威)就极力陈说节俭的美德来告诫皇上。
(3)苏威早晚勤勉不懈,有远大的志向,在举荐贤能方面有些缺点,为什么要急忙地逼迫他呢!
参考译文:苏威字无畏,京兆府武功县人。高颎多次称他贤能,高祖也一向重视他的名望,就征召他。到了之后,高祖请他进卧室,跟他交谈,非常高兴。任命他为太子少保,不久又让他兼任纳言、民部尚书。苏威上书陈情辞让,高祖下诏说:“大船当负荷重载,骏马当长途奔驰。因为你一人兼有许多人的才华,不要推辞多任事务。”苏威才没有推辞。当初,苏威的父亲(苏绰)在西魏,因为国家资财不足,制定了征税的法令,被认为很重。不久苏威的父亲(绰)就感叹说:“现在做的,就如同拉紧弓弦,绝不是治平天下的法令制度。后代的君子,谁能够放松它呢?”苏威听到了这些话,常常把这作为自己的责任。到了此时,苏威奏请皇上减轻赋税和劳役,致力于采用较轻的制度,皇上全都听从了他。苏威见皇宫中用白银制作的帷幔的钩子,就极力陈说节俭的美德来告诫皇上。皇上为此而改变了神色,对于旧有的雕琢文饰的器物,全都命人清除毁坏。不久又兼任了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原任的官职全都依旧。治书侍御史梁毗认为苏威兼任五个职务,贪恋于繁多的权位,没有举荐贤能代替自己的心思,就刚直地上奏章弹劾苏威。皇上说:“苏威早晚勤勉不懈,有远大的志向,在举荐贤能方面有些缺点,为什么要急忙地逼迫他呢!”于是就对朝中的大臣说:“苏威没有遇到我,就没有办法施行他的见解;我没有得到苏威,用什么来实行我的主张?杨素才辩,天下无双,至于说到考虑古今得失,帮助我宣扬教化,是无法与苏威匹敌的。”他就是这样的被看重。隋朝接续于战争之后,法令规章错乱混杂,皇上命令朝臣改正旧的法令,作为一朝通用的典章制度。法令的标准、式样,大多是苏威制定的,世人都认为他有才能。国子博士何妥上奏揭发苏威和礼部尚书卢恺等人互相勾结,成为朋党,皇上就命令蜀王杨秀、上柱国虞庆则等人共同处理这个案件,所揭发的事情都得到了验证。皇上拿《宋书·谢晦传》中有关朋党的史事让苏威阅读。苏威害怕,脱下了官帽叩头认错。皇上说:“认错已经晚了。”于是就免除了苏威的官职和爵位。由于苏威而获罪的有名的士人有一百多人。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阳光之下,泥土之上
刘伟林
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的事物只有置身于某种背景或者是某类空间的时候,才能显露出真正的生活之光泽。在潮湿而蓬松的土壤中居住着种子的信念,在黑暗中居住着爱情的誓言,在茂密的树梢后居住着鸟的翅膀,在木质或砖块结构的房间里居住着人的灵肉。
②对人类来说房间是最基本、最真实、最直接、最物化的空间形式。游牧民族喜欢自带帐篷,逐河而栖;产生猎手的民族喜欢用木质建构的房屋;而汉族人则用煅烧的砖块造就空间,这是怎样的把泥土地变成金子的过程啊!
③同样,我居住的房间是钢筋、混凝土之结构,环顾四壁,它使我实现了一个人的平凡、清贫,还包括清澈与湿润,在瞌睡中启合的梦幻。于是,空气、阳光、花朵都被赋予了一种内在的形式。
④房间不大,来回只有七步之遥,在泥土之上,又被压在阳光之下。在七楼,七楼从另一种角度说,又是高于现实置于梦幻下的一个层面。我在这十几平方米的空间里认真地生活着,建立着自己内心的秩序,有时也怀想古代人与现代人生活的另一空间。城市中总是充满着喧哗和躁动,但只要打开窗户,阳光与空气就横冲直入,而拉上窗帘,个人的梦想就已开始——黑暗是告慰的中心。
⑤随手关闭与启开的房门就像守候幸福与拒绝灾难的过程,或者就如阿里巴巴一样地喊着“芝麻开门,芝麻开门”。一个坐在固定房间里的读书人并不因为贫困而丧失拥有精神的快乐。
⑥在阳光的照耀下,房间里的空气也似乎变得洁净如洗了,我注视着舞蹈的阳光和熠熠飞行的细碎事物。事物在既定的未被介入内心的真实状态下是引导我走向光明的场所。
⑦在房间的地面一角堆放着一名漂在城市里的打工者的书籍。窗前仅放着一张书桌。书桌已被肘部磨得有些发亮,变得熟糯,有一种典雅的沉着。我知道由于人们对材料的偏好,使得树木远离了森林,利刃的铁器早就听命于人类,毫不吝啬地袭击了其根部。在房间里我还依稀地听见铁器挥动的声响,一下一下的。
⑧树木变成材料后,占据着一方空间,空间也便显得愈是狭窄。这总让我想起那些被无故侵占的土地,前者与后者一样反映了某种被践踏的命运。
⑨除了书籍和木头,我想不起还有什么事情能够令我如此的亲近。依靠它们,我深受保护。
⑩树木有一种既存的神性之光,它的伤口是它流泪的眼睛,当它彻底沉睡之后(也只能是沉睡),它依然沉浸在美丽与忧伤之中,如同音乐的倾诉与颤动。
房间因有了这些,也就有了生命的呼吸。夜深人寂之时,温柔如另一种力量拂动在我的脸颊之上。
9.仔细阅读第①段的画线句子,请你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10.第④段中,作者说“黑暗是告慰的中心”。请联系“房间”在文中的主要含义,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11.最后一段说“房间因有了这些,也就有了生命的呼吸”。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些”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9.答案:①采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层层铺开,逐步扩大,丰富并深化了“生活之光泽”的内涵。②具体说明房间对人类的重要性。③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文先赞美房间作铺垫(或定下感情基调)。
10.答案:因为房间既是自己生活和思考的地方,也是个人梦想开始的地方。其中还能使自己拥有精神上的快乐。
11.答案:①阳光、空气、书籍和木头。②使“我”实现了一个人的平凡、清贫和梦幻。③拥有精神的快乐。
五、诗歌鉴赏
1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咏 柳
曾 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文意也可通。你觉得哪一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
答案:(1)讽刺、揭露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2)用“天地”好。“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突出了正气的浩然之态。“秋后”与“清霜”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