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转换之间(60分)
□浙江一考生
“资格老”这个词大概可以算作为父辈对子辈施教为主流的正统传承方式的一个缩影吧!中国自古有以长者为尊、年轻人为卑的文化传统,但那是在科技文化发展滞缓的古代或近代,对当下这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代,已不算得是真理了。
角色的确在发生转换,从长辈们的生活图景中截取一些片断不难发现,年龄已不再代表“资格”了。逢年过节,亲朋好友坐在饭桌前,爸爸妈妈与舅舅、小姨这些中年人显然是主角。他们有更多的在外打工、上班的经历,有更多的接触电脑、电视、手机等大众传媒的机会,因而也有更多更丰富的信息,或称“文化”。攀谈间,外公、外婆、爷爷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多少显得有些被动。他们更多地从儿女那里获得时代信息,并贯彻到自己的生活方式中去,例如少在菜里放些盐。
而角色也并非“那边独转”,在父辈与我之间,角色或许没有完全转换,但至少已经转换且影响十分明显。一方面由于自己年龄的增长,人格独立性显著增强,不再习惯一味“屈从”父辈的教导而喜欢在一些问题上独立发表意见;另一方面,的确是在科学文化的学习中,在对各方传媒的接触中,丰富了知识,增长了才干,因而有了可以进行角色转换的资本了。
然而,为什么角色转换偏偏出现在我们这个时代呢?
在中国古代,哪怕是近现代经济事业与社会事业发展都比较缓慢,从整体来看,一定时期的科技文化并没有出现过飞速发展,因而摆在年轻人与老一辈面前的文化资源总量几乎差不多,这就像一老一少都携着一百粒种子去田间播撒,尽管年轻人身强力壮且充满激情,但由于大家都只有一百粒种子,因而成果顶多相等。而老一辈却可以凭借以年龄积累起来的信息始终在这场老少之战中占据优势,维护父辈对子辈施教的文化主流。
但在当代,则时过境迁矣!社会事业与经济事业的发展,使年轻人在教育资源上的优势比父辈多得多。因而有眼界去“看世界”,也有途径去看世界。科技文化的巨大发展,对年轻人来说,他们可以“左右开弓”,应对自如,而对父辈,则是“目不暇接”,当然也措手不及、焦头烂额了,正因这一日日的累积,使角色转换变得逼于形势了。
这一转换当然是社会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但有一点,始终令我深深忧愁,那就是父辈,尤其是“老一辈”的父辈,他们在文化信息掌握上的被动地位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由于父辈在文化上失去了对子辈的优势,他们也就不再有了这方面的吸引力,对于仍有独立经济能力的中年或中老年人来说,影响可能不大。他们多少还能在物质上完全独立。但对于我爷爷一样已失去经济能力的老人,其文化上地位不可避免的衰落,在某些情形下可能会成为致命创伤。他们成了真正的弱势群体,这正在或已经考验了子辈以及这个社会。
角色转换之间,势之必然,于年轻人,几多欢喜;于老一辈,几多愁啊!
?
评点
这是一篇满分作文。文章从平常喜闻乐见的“资格老”切入,能从资讯、人格、视野、社会与文化等多个角度对角色转换作阐述,并对角色转换带来的消极影响作了深入分析,思考理性客观,超越了一般考生的感性层面,有着严密的逻辑力量,获得了独特的广度与深度。
例文一
角色转换之间(60分)
□浙江一考生
夜色浓稠,遮掩了星的光芒,我走出家门,将楼层里的灯亮起。母亲还未回来。
我轻抚开关老化的表皮。曾经,多少个夜晚,母亲将这盏灯亮起,照亮了这片黑暗。她知道,我看到这橘黄的灯光,就仿佛看到了温暖与希望。
那么今晚,当看到这个光亮的地方,母亲,会否感到温暖。
已经很晚了,可母亲还未回来。
我往楼下走去,离开了这片光亮。
曾经,我调侃着对母亲说,就我们那楼层的灯亮着,怪醒目的,哪天物业要来加收电费了。母亲笑了,忽地眼角的皱纹显得深刻而鲜明。
灯,一直亮着。那仿佛是生命中不可少的一件事,一件幸福的事。母亲,总会将它亮起,不为这黑夜。我不知道当我看到了这盏灯的时候,心中是温暖是幸福,是怅惘是感动。我只知道未来的我,将为母亲亮起这盏灯。
母亲还未回来。我继续向下走去。此时,我很幸福,正如曾经母亲也很幸福。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有一盏灯,一直亮着,一直温暖着我。
母亲老了,我长大了,而灯一直亮着。我抬头仰望那缕灯光,那么高,那么远,而后漫长而漆黑的道路一直绵延到我的脚下。这条路,母亲与我共同走过。在这条路上有一缕温暖的光指引着我们前进的道路。也许在很长很长的时光里,我忽略了她的光芒;在很远很远的时空里,我不曾记住那光亮的模样。但我知道,在这里,我等着母亲,为她点亮那盏灯。
我转身,母亲来了,我们寒暄着向那缕光亮走去。它仿佛指引着我们。它仿佛预知了在我与母亲角色转换之间的爱与幸福。
灯,亮得太醒目了。母亲说,我笑了,曾经我也这么说。曾经我也如此感慨。
我看着母亲疲惫的面容,说,早点回家休息吧!母亲也笑了,依然是鲜明而深沉的皱纹。
回家何时变得这般庄严而神圣,回家何时这般幸福而美好。回家,我们母女俩曾经相互的关怀,在此刻绽放。
母亲与我走过这片光亮,走过开关时,我不禁停下了。只是这轻轻一按,母亲按了多少年岁。
未来,我又将为母亲点亮多少个夜晚。
母亲说,长大了啊,都换作你照顾我了。我笑了,是吧。
评点
这是一篇被认为今年浙江卷写得最令人感动的满分作文。
眼前夜色浓稠,“我”开亮了灯,引出了一段回忆,过去,母亲一直为我开灯;“我”想,未来,“我”又将为母亲点亮多少个夜晚。角色转换之间,作者懂得了人间大爱,懂得了反哺的道理,扣住了题意。作者以倒叙的笔法切入,以开关为主线,将眼前、过去、未来很好地统一在一起,思维转动自如,行文如行动流水,文章的结构很别致。
文章还运用了一些感人的细节。“我轻抚开关老化的表皮”,表明母亲一直给我光亮,一直照耀着我的人生路;“母亲笑了,忽地眼角的皱纹显得深刻而鲜明”,表明母亲历经沧桑,但她为了女儿,是幸福的,这种语言,比“一道深深的皱纹”之类的语言更富有表现力。
写作上,文章运用了象征手法,这里的灯既是眼前的实体,又象征着母爱的温暖,照亮了我的前路,它“仿佛是生命中不可少的一件事”,这使得文章显得委婉而含蓄,别有韵味。在今年三十万份卷子中,显得非同一般。
作文中要有个“我”
一、从“一模优秀作文”说起——今已难得一见“我”
1、教科网20篇“一模优秀作文”两个特点:
(1)素材来源:历史、名人、影视、古今文学作品、杂志、政治……
(2)表达方式:偏议论,好议论
很多文章确实是好文章,也会得高分,我也会给高分,但我一点都不感动,不心动,不触动。按我的话说,这些文章“作文味”太浓,“随笔味”紧缺,是没有灵性的文字。而一串疑惑产生了:为什么,孩子们不喜欢、不擅长写自己的经历呢?为什么好的文章不能是叙事的、抒情的?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年纪不大,却总喜欢做人生和写作的旁观者而不是当局者?什么样的写作才是隽永的更加有生命力和吸引力的?
2、本次命题专家的审题指导
强调“我”的经历、“我”的感悟、“我”的话语,应该是一篇“有我”的文章。
看到很多“我”的感悟和“我”的话语,却一篇不见“我”的经历。
3、从浙江历年高考作文题干要求来看,专家、出题者也喜欢看“我的”
(1)2006生无所息/生有所息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生无所息/生有所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2)2007行走在消逝中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行走在消逝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3)2008“触摸都巿”或“感受乡村”
请以“触摸都巿”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4)2009绿叶对根的情意
根据歌词所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
(5)2011我的时间
根据上述材料的含义,以“我的时间”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专家、出题者也喜欢看“我的”,为什么,我们偏偏走了八股之路?
4、高考作文基础等级的调整
“感情真挚,思想健康”从2009年开始由第4位上升到第3位,排在“符合题意”“符合文体要求”之后。那么,一篇没有“我”的经历的文章,它要做到真正的“感情真挚”,让人难以想象。
5、名师观点链接:上海黄浦语文骨干教师、上海光明中学李新《作文中要有个“我”》(《学生导报》2012年12月24日 第776期)
“一些同学的作文为什么不能打动人?原因是他的作文中没有个‘我’。他写的作文总是关注别人的生活,让别人替他说话,甚至一提到写作文,他就想到可以用哪一篇范文来套,来讨老师喜欢,来得高分,这样是永远写不出好作文的。君不见古人很忙,孔子、屈原、司马迁、李白、苏轼、李清照轮番出场;现代名人很忙,雷锋、徐虎、张海迪基本退居二线了,倒是姚明、刘翔还要忙着给我们同学当材料,去年是刘伟频繁出场,今年可能是乔布斯先生频频亮相了。这些名人不是不能写,写他们还是为了写自己,表白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如果通篇没有‘我’,那就不是表达了,而是一大堆作文素材展览会。”
6、大家观点链接:鲁迅《写在<坟>后面·坟》
“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
二、作家创作实践
美国的马克·吐温笔下的少年都有自己儿时的印记,而美国的槐尔特、日本的黑柳彻子干脆就是写自己的故事。
1、必修一专题三老舍《想北平》为例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现在的学生能够做到: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没有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没有北平,但我也能说得出。这样的写作,很危险。
2、文笔优美、特别能让中学生写作有借鉴价值的曹文轩作品《草房子》(跋)
“就作家而言,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一份独特的绝不会与他人雷同的生活。只要你曾真诚地生活过,只要你又能真诚地写出来,总会感动人的。”
“你有你的生活――你最有权利动用的生活,正是与你的命运、与你的爱恨相织一体的生活。动用这样的生活,是最科学的写作行为。”
曹文轩在与少年张苗的访谈中,也承认《草房子》中的桑桑“有自己的影子”
3、结语
我个人主张让学生多写随笔,在随笔中多写写“我”,然后在考场上多写些有灵性的文字,而不是八面玲珑的文字,或许更能走出一条个性的路来。这正是我的2013教学梦(温州晚报专题版面)!也许你们想不到,现在,我的学生还每周写一篇随笔,我每周还雷打不动安排一节随笔分享分析课,而学生,也强烈要求周六的这一节课不要拿来复习讲题,这是他们三年来最喜欢的课,最有收获的课。
三、2010浙江高考满分作文例说与教师下水作
课件13张PPT。“我”在哪里?在哪里?作文中要有个“我”作文中要有个“我”一、君已难得一见“我”
二、作家创作实践
三、2010年满分作文例说一、君已难得一见“我”2013温州一模优秀作文两大特点1、素材来源:历史、名人、影视、古今文学作品、杂志、政治……
2、表达方式:偏议论,好议论我的疑惑为什么,孩子们不喜欢、不擅长写自己的经历呢?为什么好的文章不能是叙事的、抒情的?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年纪不大,却总喜欢做人生和写作的旁观者而不是当局者?什么样的写作才是隽永的更加有生命力和吸引力的?本次命题专家的审题指导 1、2006生无所息/生有所息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生无所息/生有所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2、2007行走在消逝中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行走在消逝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3、2008“触摸都巿”或“感受乡村”
请以“触摸都巿”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4、2009绿叶对根的情意
根据歌词所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
5、2011我的时间
根据上述材料的含义,以“我的时间”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浙江高考写作基础等级顺序调整上海黄浦语文骨干教师、上海光明中学李新《作文中要有个“我”》“一些同学的作文为什么不能打动人?原因是他的作文中没有个‘我’。他写的作文总是关注别人的生活,让别人替他说话,甚至一提到写作文,他就想到可以用哪一篇范文来套,来讨老师喜欢,来得高分,这样是永远写不出好作文的。君不见古人很忙,孔子、屈原、司马迁、李白、苏轼、李清照轮番出场;现代名人很忙,雷锋、徐虎、张海迪基本退居二线了,倒是姚明、刘翔还要忙着给我们同学当材料,去年是刘伟频繁出场,今年可能是乔布斯先生频频亮相了。这些名人不是不能写,写他们还是为了写自己,表白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如果通篇没有‘我’,那就不是表达了,而是一大堆作文素材展览会。” (《学生导报》2012年12月24日第776期)鲁迅《写在<坟>后面·坟》“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二、作家创作实践1、必修一专题三老舍《想北平》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2、曹文轩《草房子》《草房子》(跋)
“就作家而言,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一份独特的绝不会与他人雷同的生活。只要你曾真诚地生活过,只要你又能真诚地写出来,总会感动人的。”
“你有你的生活――你最有权利动用的生活,正是与你的命运、与你的爱恨相织一体的生活。动用这样的生活,是最科学的写作行为。”
《草房子》中的桑桑“有自己的影子”三、2010年满分作文例说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传说有的雏鸟长大后,会衔食喂养衰老的母鸟,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反哺”。人类社会也存在着类似现象,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文化影响被称之为“文化反哺”。千百年来,在以父辈对子辈施教为主流的正统传承方式下,文化反哺犹如潜流,隐而不显。但在迅速变化的当今世界,年轻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哺能力。他们在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年长一代。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角色常常发生转换。
请针对上述现象及所反映的问题,以“角色转换之间”为标题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在旅行中打开天窗,看见自己
林清玄对窗子和镜子有过精彩的比喻:“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这面镜子,其实有一个名字,它叫:思考。一直对说和写有一个清晰的辨别:说是不假思索的,而写是深思熟虑的。如此说来,写更容易抵达心灵,照见自己。说更像是一扇窗,而写则更像是一面镜。我想写下这面镜子:旅行。
一直都是喜欢到处走走看看想想的性格。终于挨到工作赚钱了,忙忙碌碌没日没夜了好几年,在经历工作7年之痒的时候,忽然想,人生就此下去,不免遗憾太多,空白太大,而世界却有那么多地方是那么唯美,那么迷人,那么让人去了就流连忘返,然后想一去再去。忽然地,就像是了悟一般,到处走啊看啊,和朋友站在高山之巅,和同事站在大海边上,和学生站在危瀑脚下,感觉心胸一下子就开阔了不少,有好多不能放下的俗念放下了,有好多不能原谅的人事原谅了,有好多不能解开的心结解开了。我在那个喧嚣而功利的城市里,在那个连霓虹灯都闪烁着铜臭味的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是那样得疲于奔忙,倦于应付。面对那个世界,我有无尽的不满,无尽的抱怨,无尽的排斥,无尽的恨意,无尽的索取的欲望,而这一切的一切,现在看看,只是因为我囿于一隅,没有打开通往天高云淡风轻、花红柳绿橙黄的世界的窗子。在我的理解里,林清玄的“窗子”其实就是一种世界无限的包容心态,是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一道界门,是可以大雪无痕雨过天晴的一扇天窗。这时候,我们渴望置身外头的世界,早已不是单纯地想看看风景,我们是想要看看,我们心里的那个小小的宇宙,究竟可以放下多少人世沧桑,白云苍狗。
没有这道界门和天窗,我们便只顾埋头前行而不屑停留,于是我们只好埋怨路边的石子绊脚,怪罪眼前的飞鸟不养眼,嫌弃广场上的雕塑有碍观瞻。然后,常常迷失自我。
而旅行,是可以看见自己的,尤其是单人旅行。几年前,坐在台下听一位全国知名的心理学家做讲座,得到他的一个由衷的建议:每一年,无论多忙,抽出几天时间,一个人,背起行囊,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关上手机,丢掉电脑,放下工作,就在那些山山水水之间,那些大街小巷之间,那些陌生人群之间,走走,看看,想想。那时候,你可以看见时间,也看见自己。我说,这样的旅行,才是镜子,真正的镜子。我一直特别喜欢和感动于史铁生《我与地坛》的那一句“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他的这句沉静的光芒般的文字和那位心理学家的由衷的建议颇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不能否认,这句沉静的光芒般的文字深深地影响了我,也深深地刻印在了我心灵最深处。我一直就想这样,在某一个沉静的意境里,看到时间,看见自己。我终于是在这两年里,用不管不顾果敢坚决的单人旅行,实现了我这一愿望。我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都走得太快,以至于都忘了为什么而出发;我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也都已走得太远,以至于迷失和流落在灵魂的他乡。
单人旅行,需要你耐得住心灵的寂寞。单人旅行,需要你一个人面对你自己,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喝酒,一个人穿戴,一个人打扮,一个人走路,一个人坐车,一个人上街,一个人购物,一个人听歌,一个人看书,一个目送江河,一个人吟赏烟霞,一个人自言自语,一个人嬉笑怒骂。那才叫真正的“面对自我”。你在房间照着镜子,就能照出你忙忙碌碌了多年的时光的斑驳的印迹;你在宾馆打开窗户,就能听见你的如同奔流的江河的青春那么轻易地从窗前飘过。你忽然地就不会再有任何的矫情,你听见你一直不敢听取的灵魂的召唤,而且响亮,而且强烈。你也会轻易地看见自己的温柔与脆弱,还有,你的卑微。
7月份在衢州江山的江郎山的时候,爬上一块耸立在455米高的山上的369米高的巨石,脚边是悬崖,脚下是沿着岩壁凿出的单人石道,栏外就是随风飘散的白云,伸手可接,身前无人,身后无影,这时候,谁都不免颤抖。这时候,现实会逼我发问自己:我是继续一心扑在事业上不问名利,还是要去想方设法广辟财路?我这样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把几乎全部的时间奉献给孩子,奉献给学校,奉献给教育,值吗?又值多少?可以衡量吗?可以给我一个量化的答案吗?这个社会似乎从来也没有停止对你的物质财富的称量。我在乎这种称量吗?那么,关于爱情,我是继续坚守奢侈的梦想,还是毅然屈从于残酷的现实?
我在沿着岩壁凿出的单人石路上,看见千百曾经艰辛凿路的人们的影子,再看看那些随风就飘散开去无法追踪的云雾,我忽然给所有要好的朋友发去了短信,吐出了那一刻的感慨万千:人生苦短,转眼,一切都成浮云,想,思,我们到底要怎样的生活、怎样的人生?那一刻,我看见一个游走在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年纪的真实的自己,步履坚定又茫然。这种茫然像极了笛卡尔说的“迷失的状态”。但我知道,在我心灵的最深处,永远存着一声来自《班扎古鲁白马的沉默》的决绝的呼唤:默然,寂静,欢喜。那是我生命至此最铿锵的脚步,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