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来二中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级
期末考试 语文 试题
分值:150分
一、基础知识 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两讫/契约 ?纯粹/猝然?地壳/脑壳 B.伺候/整饬? 狙击/诅咒??虔敬/潜在
C.悭吝/纤维?洗漱/结束??偏裨/裨益 D.缉拿/汲取?拘泥/忸怩??拗断/执拗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改革开放30年,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固然令人刮目相看,但是,部分地区却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最终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印度博帕尔事件、日本水误事件、美国多诺拉事件,无一不是前车之鉴,谁都不希望这些悲剧在中国重演。好在国人已经越来越关注环境问题,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人心,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呼之欲出了。
A.刮目相看 B.饮鸩止渴 C.前车之鉴 D.呼之欲出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越来越多的欧洲企业,包括汽车制造商、能源集团和跨国公司在内的企业,正在努力减小一旦欧元倒台带来的风险。
B.深圳民营医院有70家之多,数量超过公立医院,已成为国内民营医疗开放程度最高、服务份额最大的城市。
C.作为一名武警官兵,我决心用十八大精神武装头脑、净化灵魂、完善自我,自觉坚持和发扬军队的优良传统,用出色的工作成绩报效国家和人民。
D.地名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和文化载体,记录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民族的变迁与融合、人们生活环境的发展变化,是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
4.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卡耐基和柯立芝崇尚“肥皂水”哲学,懂得以退为进,他要得到自己的利益,却处处为你着想,让你在一种温情脉脉的情绪中接受他的见解。以退为进必须知己知彼,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在许多时候是相互抵触的,我们要让别人和自己合作,一个基本的前提是找到彼此利益的共同点.换句话说就是:????????,????????,??????????,??????????,?????????。
①只有知彼,我们才知道自己应该退让到什么程度
②必要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妥协
③处理好了这两点,我们就可以所向无敌
④只有知己,我们才能弄清楚自己应该坚守住什么样的底线
⑤正因为如此,我们对自己和对方都应该有充分的了解
A. ④①②⑤③ B.②⑤④①③????? C.⑤④①②③??? D.②⑤①④③
二.古文阅读 (共21分,5-8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10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5.下列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盘盘焉,囷囷焉 B.骊山北构而西折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谁得而族灭也
C.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D.多于九土之城郭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6.下列加点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六王毕,四海一 B.人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奈何取之尽锱、铢 D.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7.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句中四处“后人”( )
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B.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当时的人。
C.①②④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后人之后人,更后的人。
D.①④相同,都是指当时的人;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8.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9.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10.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3分)
乐天既来为主仰观山俯听泉旁睨竹树云石自辰及酉应接不暇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
三.古诗鉴赏和默写共(15分)
11.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7 分)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刘长卿
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
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流。不为怜同病,何人到白云。
⑴ 结合作品说说诗题中的“喜”字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3 分)
⑵ 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 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8分)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 。(苏轼《赤壁赋》)
(2) ,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3) ,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兰亭集序》》)
(4) ,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陶渊明)
(5)盈盈一水间, 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15题。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
周国平
这是一封读者来信,从一家杂志社转来的。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读者,都会收到读者的来信,这很平常。我不经意地拆开了信封。可是,读了信,我的心在一种温暖的感动中战栗了。
请允许我把这封不长的信抄录在这里——
“不知道该怎样称呼您,每一种尝试都令自己沮丧,所以就冒昧地开口了,实在是一份由衷的生命对生命的亲切温暖的敬意。”
?“记住你的名字大约是在七年前,那一年翻看一本《父母必读》,上面有一篇写孩子的或者是写给孩子的文章,是印刷体却另有一种纤柔之感,觉得您这个男人的面孔很别样。”
“后来慢慢长大了,读您的文章便多了,常推荐给周围的人去读,从不多聒噪什么,觉得您的文章和人似乎是很需要我们安静的,因为什么,却并不深究下去了。”
“这回读您的《时光村落里的往事》,恍若穿行乡村,沐浴到了最干净最暖和的阳光。我是一个卑微的生命,但我相信您一定愿意静静地听这个生命说:‘我愿意静静地听您说话……’我从不愿把您想象成一个思想家或散文家,您不会为此生气吧。”
“也许再过好多年之后,我已经老了,那时候,我相信为了年轻时读过的您的那些话语,我要用心说一声:谢谢您!”
信尾没有落款,只有这一行字:“生命本来没有名字吧,我是,你是。”我这才想到查看信封,发现那上面也没有寄信人的地址,作为替代的是“时光村落”四个字。我注意了邮戳,寄自河北怀来。
从信的口气看,我相信写信人是一个很年轻的刚刚长大的女孩,一个生活在穷城僻镇的女孩。我不曾给《父母必读》寄过稿子,那篇使她和我初次相遇的文章,也许是这个杂志转载的,也许是她记错了刊载的地方,不过这都无关紧要。令我感动的是她对我的文章的读法,不是从中寻找思想,也不是作为散文欣赏,而是一个生命静静地倾听另一个生命。所以,我所获得的不是一个作家的虚荣心的满足,而是一个生命被另一个生命领悟的温暖,一种暖入人性根底的深深的感动。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这话说得多么好!我们降生到世上,有谁是带着名字来的?又有谁是带着头衔、职位、身份、财产等等来的?可是,随着我们长大,越来越深地沉溺于俗务琐事,已经很少有人能记起这个最单纯的事实了。我们彼此以名字相见,名字又与头衔、身份、财产之类相联,结果,在这些寄生物的缠绕之下,生命本身隐匿了,甚至萎缩了。无论对己对人,生命的感觉都日趋麻痹。多数时候,我们只是作为一个称谓活在世上。即使是朝夕相处的伴侣,也难得以生命的本然状态相待,更多的是一种伦常和习惯。浩瀚宇宙间,也许只有我们的星球开出了生命的花朵,可是,在这个幸运的星球上,比比皆是利益的交换、身份的较量、财产的争夺,最罕见的偏偏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仔细想想,我们是怎样地本末倒置,因小失大,辜负了造化的宠爱。
是的——我是,你是,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多么普通又多么独特的生命,原本无名无姓,却到底可歌可泣。我、你、每一个生命都是那么偶然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完全可能不降生,却毕竟降生了,然后又将必然地离去。想一想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无限,每一个生命的诞生的偶然,怎能不感到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相遇是一种奇迹呢。有时我甚至觉得,两个生命在世上同时存在过,哪怕永不相遇,其中也仍然有一种令人感动的因缘。我相信,对于生命的这种珍惜和体悟乃是一切人间之爱的至深的源泉。你说你爱你的妻子,可是,如果你不是把她当作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来爱,那么你的爱还是比较有限。你爱她的美丽、温柔、贤惠、聪明,当然都对,但这些品质在别的女人身上也能找到。唯独她的生命,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她,却是在普天下的女人身上也无法重组或再生的,一旦失去,便是不可挽回地失去了。世上什么都能重复,恋爱可以再谈,配偶可以另择,身份可以炮制,钱财可以重挣,甚至历史也可以重演,唯独生命不能。愈是精微的事物愈不可重复,所以,与每一个既普通又独特的生命相比,包括名声地位财产在内的种种外在遭遇实在粗浅得很。
既然如此,当另一个生命,一个陌生得连名字也不知道的生命,远远地却又那么亲近地发现了你的生命,透过世俗功利和文化的外观,向你的生命发出了不求回报的呼应,这岂非人生中令人感动的幸遇?
所以,我要感谢这个不知名的女孩,感谢她用她的安静的倾听和领悟点拨了我的生命的性灵。她使我愈加坚信,此生此世,当不当思想家或散文家,写不写得出漂亮文章,真是不重要。我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
很想让她知道我的感谢,但愿她读到这篇文章。
(选自周国平散文集《守望的距离》)
13.?作者为什么说“我的心在一种温暖的感动中战栗了”?(4分)
14.生命本身具有怎样的特性?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6分)
?
15.作者在文中说“对于生命的这种珍惜和体悟乃是一切人间之爱的至深的源泉”,然而,在当今功利化、物质化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生命本色的思考日益稀缺,如果生命有名字,你认为生命的名字叫什么?请写出自己的感悟。(不少于60字)(5分)
?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6-18题。
那些最美好的品质
邰??筐
在某宿舍楼卫生间昏黄的灯光下,一个年轻人在水龙头下的洗手盆上垫了一块木板,双腿斜蹬着地面,用左臂支撑着前倾的身子,上身趴在木板上,忘我地写着东西,以至有人上厕所从身边经过他都浑然不觉……每晚熄灯铃响过以后,他都会准时出现在那里。
这一幕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解放军艺术学院。这个人就是刚刚获得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而他27年前在卫生间写下的,就是他的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
这个故事,文坛知道的人并不多,曾经执教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的黄宪国在1990年秋天的一次文学讲习班上作为励志的例子给学员讲述了这个细节,而我就曾是那届学员中的一个。
我至今还记得当年读莫老师的中篇《透明的红萝卜》时那种奇妙的感觉,第一次从文字中产生强烈的共鸣,犹如醍醐灌顶。他的语言那么神秘和轻盈,似乎写下的每一个汉字随时都能从纸上飞翔起来。一颗孤独的少年之心第一次在文学中得到了呼应,从此我迷上了莫老师的小说,这些年读完了能买到或搜罗到的他所有的作品。
许多年以后,当我第一次站在莫老师面前,说句实话,他完全颠覆了我心目中文学大师的形象。
一袭布衣的他那么平易,憨态可掬,像个老小孩。我丝毫也没感觉到是第一次见他,仿佛好多年前早就熟悉了。他呵呵笑着说,“小老乡,刚在《人民文学》读了你一组诗,你在《方圆》写的那些文章我也看过,不错。”我突然受到了夸赞,有点囧,像调皮学生突然被揪到了班主任面前。
接下来的日子,我自然多了不少见到莫老师的机会。每次去,莫老师都会提前泡好一壶茶,一进门一杯热腾腾的茶就能捧在手中。喝茶的功夫,往往是听莫老师谈文学的最佳时机。
我惊异于莫老师的细致与平和,像他这样的大家竟然对什么时候哪个省又冒出一个有潜力的新作者,哪个刊物又发出一篇不错的小说如数家珍。莫老师曾鼓励我尝试写一点非虚构作品,他说你既是诗人又是记者,两种问题一综合,没准就能搞一个有影响的非虚构文本出来。正是在莫老师的鼓励下,我拿出了第一个非虚构长篇《看房记》的梗概。我的非虚构长篇写作计划获得了2012年度人民文学“大地写作计划”的扶持,计划明年写完,也算是我向莫老师第一次交上的小说作业。
这些年莫老师突然迷上了书法,我曾在《书法》杂志上看到他的一幅手札,敦厚中透着率性洒脱,文气中透着高古清雅之气。一天下午,我有幸现场目睹了莫老师的左手书法,那简直是一种享受。莫老师左手扣着右手腕,慢慢把墨研匀,然后凝神屏气,悬腕捉笔,一气呵成。写到得意处,莫老师抿着嘴,右手扶腰,额头上都是汗,样子特别可爱,写下的似乎不只是几个汉字,而是认真完成了一套对古汉语拜祭的仪式。
知道莫老师写字,求字的人也就蜂拥而至,圈子里的作家、诗人,曾经采访过他的记者,以前的战友、同事……莫老师从不忍拒绝人,总是笑呵呵应承,哪怕耽误了自己的写作进程也没有怨言。莫老师自己给自己下了个定义:善良、懦弱,不伤害人。
一个曾采访过莫老师的记者这样回忆,“结束采访在茶馆里出来后,他坚持先给我拦一辆出租车让我先走。”
我们偶尔和莫老师聚会,他从不让人接送,而是自己骑着一辆破旧的大轮自行车,从平安里一直骑到后海的孔乙己酒店或南锣鼓巷深处的某个小馆。说好的时间他是从不迟到的,总是按点赶到。鲁国人那些最美好的品质在莫老师的骨头里珍藏着,在他血液里流淌着……
进入2012年9月,诺贝尔奖的事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莫老师为了躲清静回山东高密去了。
老作家丛维熙曾对莫言有这样的描述:“莫言是个一贯没有文场中娇气,肯于在集体中吃苦负重的人。早在1987年,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德国的时候,莫言在团队中也拿出他的那份朴实,在往返的机场上扮演搬运工的角色。其实并没有人让他这么干,其闪光点出自他的行为本能,源于他性格里具有的憨厚。”
(选自《方圆》2012年第20期,有删节)
16.本文以一个年轻人在宿舍楼卫生间昏黄的灯光下写作的情景开头,有何作用?(4分)
17.文章写了莫言哪些美好的品质,请结合原文分点概括。(6分)
?
18.作者第一次见莫言时,为什么会“丝毫也没感觉到是第一次见他,仿佛好多年前早就熟悉了”?(5分)
五.语言表达(12分)
19.照应给出的诗句,在下面的横线上补写两个句子,使诗歌语意完整。(6 分,每句3 分)
你走了,没有留下地址,只留下一串笑容在夕阳里;
你走了,没有和谁说起,① ;
你走了,没有说去哪里,只留下一串影子在小河里。
你走了,② ,双眼动荡在露珠里,影子摇晃在河水里。
哪里都有夕阳,哪里都有露水,哪里都有小河。你走了,留下整个的你!
20.2012年10月我校举办“读书与做人”活动,该活动组委会面向全体同学征集“读书箴言”,请你写一则“读书箴言”。要求作品以读书感悟、体会为重点,激发读书热情;言简意赅、有文采、句式匀整对称;字数50字以内。(6分)
六.写作(60分)
21. 按要求完成作文
这学期我们同欢笑、共拼搏。在这段成长过程中,我们都遇到开心或伤心的事情,都会有酸甜苦辣的生活体验,有时我们会欢欣雀跃,有时又会伤感困惑……请同学们将自己的生活感受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要求:1、以《我的故事,我的歌》为标题,写一篇记叙文;
2、用第一人称“我”直接述说自己的故事、经历、感受、领悟。叙事要具体,感情要真挚。
3、不少于800字,书写工整,不得套作、抄袭。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惠来二中高一第三次期末考试题
语文答题卡(2013.01)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选项
二、古文阅读(共9分)
9.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
②
10.用“/”给下面句子断句。(3分)
乐天既来为主仰观山俯听泉旁睨竹树云石自辰及酉应接不暇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
三、古诗鉴赏和默写(15分)
11.(1)(3分)
(2)(4分)
12.默写(8分)
(1)
(2)
(3)
(4) (5)
四、阅读(30分)
13.(4分)
14.(6分)
15、(5分)
16.(4分)
17.(6分)
?
18.(5分)
五、语言表达题(共12分)
19.(6分)①:
②:
20.(6分)
惠来二中高一语文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3分)D【A.qì,cuì/cù,qiào/ké;B.cì/chì, jū/zǔ,qián C.qiān/xiān,shù,pí/bì; D.jī/jí, nì/ní,ǎo/niù;】
2. D.呼之欲出:一召唤他就出来,是形容绘画或文学作品中形象生动逼真,就像活了一样。不能望文生义误解为某某事情惑法律法规就要出台的意思。
3.D【A.不合逻辑,“汽车制造商、能源集团、日用消费品企业和跨国公司”并列失当,跨国公司或包括前述企业;B.搭配不当,“民营医院……成为……城市”,应在“已成为”前加“深圳”;C.“一名”“官兵”不合逻辑。】
4.【答案】B.注意前后文之间传递的信息。前文说“懂得以进为退”就是后面的“学会妥协”,首先选②。接下来前文说“以退为进必须知己知彼”就是指后面的“对自己和对方都应该有充分的了解”“知己”“知彼”,选⑤④①。③是对④①的总结。故答案为A。)
二.古文阅读
5.D。A?项“焉”:形容词词尾;代词,代宫女。B项“而”:前一个“而”连接两个动作行为;后一个“而”表修饰。C项“夫”:前一个“夫”名词,……的人;后一个发语词。D项的“于”都为“比”。
6.C。A项“一”:统一;数词?。B项“爱”:喜欢;吝啬,吝惜。C项“取”:动词,拿。D项“族”:名词,家族;动词,灭族。
7.C.略。
8.C.同情不正确
9.翻译
10.乐天既来为主,仰观山,俯听泉,旁睨竹树云石,自辰及酉,应接不暇。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
三.古诗鉴赏和默写
11..⑴ 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在“古路无行客”之时对“独见君”感到意外的惊喜,(1 分)二是作者在失意时看到友人对自己同病相怜、心怀牵挂而感到欣喜。(2 分)
⑵ 第一联描写了山村荒凉,夕阳惨淡,黄叶纷飞,勾勒出一幅萧索落寞的画面,表现了诗人孤寂消沉的心境,反衬了作者因朋友来访而产生的意外惊喜。(2 分)第三联写雨天交通阻隔,山路难行,而朋友却克服艰难前来探望,展示了友情诚挚这一主旨。(2 分)
12.(1)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2)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3)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4)羁鸟恋旧林,
(5)脉脉不得语
四.现代文阅读
13.【解析】 这道题是一个原因概括题。作者之所以有这么强烈的感动,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女孩,女孩读自己的方式,作者自己的独特的感动体验。从文章中找到这些,概括出来。
【答案】 (1)写信的女孩生活在穷城僻镇,是一个“卑微的生命”,有着自己对生命的珍惜和体悟。(2)女孩对“我”的文章的读法,不是从中寻找思想,也不是作为散文欣赏,而是一个生命静静地倾听另一个生命。(3)“我”所获得的不是一个作家的虚荣心的满足,而是一个生命被另一个生命领悟的温暖,一种暖入人性根底的深深的感动。
14.【解析】 答案根据在文章第10、11段,把那些凡是可以称为生命特性的都找出来,可以多答,以求万无一失。
【答案】 (1)生命是普通的又是独特的。(2)生命原本无名无姓,但可歌可泣。(3)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偶然地来到必然地离去。
15.【解析】 这道题表面上很开放,好像可以随便说,但最好是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亮出自己的观点。比如淡泊、自然、尊重等,这样就容易从文章中找到根据。探究能力是新课标散文阅读每年必考的项目,要言之有理,言之有序。
【答案】 示例:生命的名字可以叫奉献、诚信、淡泊、宽容等,只要言之成理,给人启迪即可。
16.(4分)【引出本文传主莫言(1分),为后文提到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埋下伏笔,点明获奖并非侥幸(1分)激发读者的好奇与关注,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作者对这个细节记忆清晰,表明了作者对莫言的深切关注和了解,使全文显得真切可信。(1分)】
17.(6分)【①勤奋刻苦。在宿舍楼卫生间昏黄的灯光下坚持创作;②平易热情。“我”第一次与他见面时,他亲切地与我交谈。后来每次见面,他又热情地提前为我沏好茶;③细致平和。对其他省份的新作家或是刊物上的新作品,如数家珍;④善良儒雅。爱好书法,而且从不忍拒绝向他求字的人;⑤朴实憨厚。与朋友聚会,常常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而且从不迟到;坚持为记者拦车,让记者先走;主动为团队出力干活。⑥淡泊名利。当诺贝尔奖的事在网上炒的沸沸扬扬的时候,他却躲清静回老家了;⑦鼓励后学。对“我”多有鼓励,并指导我尝试创作非虚构作品。⑧敬业认真。对待写作、对待书法都虔诚认真,倾注真情。(答对1点得2分,有评价无分析不给分。本题最多得6分。)】
18.(5分)【①听过关于莫言勤奋写作的故事,对他的精神态度拳拳服膺。②读他的作品产生强烈共鸣,此前读完了能买到或搜罗到的他所有的作品,与他早有神交。③虽是第一次见面,但莫言毫无文学大师的架子,平易近人。④第一次谈话的内容表明了莫言对于作者的关怀和鼓励,使作者回忆起了面对老师时的熟悉情形。(答对1点得2分,本题最多得5分。)】
五.语言表达
19.只留下一双眼睛在露珠里 (3 分) 笑容融化在夕阳里 (3 分)
20、(6分)答案示例:五千年历史长河,书是照亮征程的明灯;九百六十万疆土,书是展现中华文明的画卷。
???书是益友,伴随我走过迷茫的岁月;书是良师,引领我走向光明的坦途;书是箴言,激励我奔向幸福的明天。
???阅读,填补心灵的空洞,改变精神的贫穷;阅读,记录青春的岁月,见证成长的感动。
???好书是心灵的净化剂,好书是人生的加油站。
???开卷有益益精气神,闭卷有知知人事理。
(内容上要能警醒、激励读者;句式上要匀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