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鲁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之《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鲁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之《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1-30 17:0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课 题 为了忘却的记念 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 掌握文中重要词语。3.把握课文内容。
自主学习 1.了解文章背景。(此文是鲁迅为纪念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枪杀的五位左翼作家 柔石、李伟森、胡也频、冯铿、殷夫(即左联五烈士)写的。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党人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他们这种“围剿”是极其残酷与卑劣. 他们利用特务、匪徒捣毁进步文艺团体和书店,查禁进步文艺书刊,颁布恶劣出版法,通辑著名作家,最后竟使出了最残忍的手段: 将左翼作家逮捕、拘禁、秘密处死。 对国民党反动派这一可耻的反革命行径,鲁迅无比愤怒,当即写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以示抗议。文章指出国民党刽子手是“在灭亡中的黑暗的动物”“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历史的第一页,是同志们的鲜血所记录”,高度评价了烈士对革命文学的贡献。以后又写了《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柔石小传》等。1933年2月在柔石等烈士遇害两周年的日子里,作者又写了本文。)2.走近作者:3.词语注音: 挈( )妇将( )雏( ) 锲( )而不舍 契( )诃( )夫真谛( ) 缔( )造 瓜蒂( ) 朱棣( ) 吮( )吸累( )及 罪行累累( ) 硕果累累( ) 累( )赘 偈( )子 碣( )石 竭( )力 干谒( ) 孺( )子牛 惴惴( ) 喘( )息 揣( )着 踹( )门 涅( )槃( ) 镣( )铐( ) 禁( )锢( )4.认真熟读课文,完成五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点明题意,记叙与 白莽    的交往。第二部分,写与 柔石 的交往及其的为人(兼写 冯铿   )。第三部分,交代 白莽  和 柔石  的同时被捕。第四部分,写柔石等 被捕遇害 的经过,进一步揭露反动派的罪行,表示对革命烈士的深切悼念和赞扬。第五部分,抒发对烈士的 怀念 和 尊敬 ,表达了反动派必然灭亡,人民革命一定胜利的坚定信念。
合作探究 1.认真阅读第一部分,找出作者与白莽的三次见面,你能看出白莽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又是怎样表现的?(写作者与白莽的三次见面: 第一次: 记述见面的原因,顺便记下白莽的年龄、面貌、姓氏、籍贯等,寥寥数语写出了初见情状。2 第二次: “谈得比第一回多一些”,而记得很少,一笔带过。主要笔墨用在两次见面之间的看稿与通讯的记叙中。从这些记叙中,对白莽的了解是由浅入深,“深”表现在: 其一,“有一个故意的曲译”(故意地曲解原意地翻译),白莽明知应译为“国民诗人”,但偏译为“民众诗人”,因为他憎恨国民党反动派,因而连“国民”两字也觉得讨厌,不愿意用来称呼自己所喜爱的诗人,这当然未免有些意气用 事。所以鲁迅回信,“告诉他不应该由自己的爱憎将原文改变(从翻译的角度看),但是,由此可看出鲁迅对白莽的鲜明爱憎还是很理解的,也从此处流露出鲁迅对青年爱护的深情。其二,是在往返信件内容的记叙中,托出了白莽的率直: 他先是直言谈论鲁迅,经过回信解释便不存芥蒂,乐意接受赠书,再译彼得斐的诗,亲送译诗给鲁迅。 第三次: 记白莽出狱来访鲁迅,显示他们的相知益深。 白莽来时,穿一件厚棉袍,汗流满面。在那时候,知识分子即使不西装革履,也必须穿长衫,否则就失去身分,与“短衣帮”为伍了。白莽刚出狱,为了不引起人家的怀疑,所以刚从朋友那里借来棉袍,由此可看出革命斗争的艰苦。 刚见面的失笑,是对白莽得释的欣幸;赶紧付给稿费,是对白莽亲切的关怀。 这里转到为“我的两本书痛惜”,这是一段补叙: 补叙购书之难,存放之久,喜爱之深,赠时的郑重其事。写“得”“失”,实际上有贯通三次相见的作用,既表达两人的革命友情,又揭露当时的反动统治。(“谁料到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 ”) 内部线索是:“彼得菲传”②)2.认真阅读第二部分,找出哪些材料表现了柔石的“硬”和“迂”。通过这部分记叙,作者表现了柔石哪些可贵的品质?(“硬气”指坚定、正直、耿介不阿,“迂”本义含有“拘泥、守旧、 不适应形势、不切合实际”,这里则突出柔石率直而不通世情、拘泥而不会变通的性格特点。这固然体现了他的纯洁、善良、淳朴、正直,也反映了他幼稚、简单,未免多了点书呆子气,而入狱后经过血与火的考验,他的某些弱点是有所克服的。 作为“硬气”而“迂”的性格,鲁迅用以下事实来表现: 1.为介绍东北欧文学和外国版画而设立朝花社,担任了“大部分的稿子和杂务”,事情不如意,也总“相信人们是好的”,不相信会有骗人、卖友、吮(吸)血的事任事硬气,味于某些世事。 2.朝花社倒闭,“他仍然相信人们是好的”,只是自己“拼命的译书,准备还债款”对债务硬气,而味于某些世事,不会追索书款。 3.他和“女性的同乡或朋友”一连行走时,自己“离”一路,与鲁迅同行时,使鲁迅“愁”一路。足以见其对长者和女性同乡、朋友的忠实态度。 在此事实的基础上,作者对他高度赞扬、议论: “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只挑“损己利人”,不懂得损人利己,即令这损人利己是别人的行为,他也无从想象,这就是柔石的硬而迂。) 3.通过白莽、柔石等五烈士被捕被杀的叙述,分析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后作业 1.熟练背诵准确默写《惯于长夜过春时》。(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2.找出文中三个典故并思考其作用。典故作用明代的方孝孺为了更形象地突出柔石性格中的“硬”和“迂”《说与全传》里高僧坐化的故事揭露反动派滥杀无辜的罪行,批判道悦束手待毙,主张保存实力,坚持战斗。向子期的《思旧赋》只有寥寥几笔,意在揭露蒋介石杀人如草,搞得民缄真口的反动统治与当年司马氏统治时疯狂诛杀异己,人们不敢说话的黑暗腐朽相类似。同时,抒发自己“吟罢低眉无写处”的悲愤感情。
三个典故,说明一个宗旨,即用司马昭杀害嵇康、吕安,秦桧杀害岳飞,朱棣杀害方孝孺这些惨案冤狱,影射国民党蒋介石杀害柔石、白莽等革命者和进步青年的罪行。 21世纪教育网
课后反馈

岚山区第一中学2009级高一语文导学学案
执笔人:秦凤丽 审核人:孙霞 2009年9月21日21世纪教育网
课 题 为了忘却的记念 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检查默写等作业。
2.理解题目含义和重要词语的含义。3.学习本文以记叙为主,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自主学习21世纪教育网 熟练背诵准确默写《惯于长夜过春时》。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2.本文题目是“为了忘却的记念”,既然是“记念”为什么还说是“为了忘却”?请从课文首尾两段中找出有关的语句进而悟出正确的答案。(因为鲁迅“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所以“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因为“在这三十年中”,“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所以“埋得不能呼吸”。正是这种郁结心中的不可压抑的悲愤和长期积聚的精神重负,使他感到十分窒息。为了“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所以他“倒要将他们忘却了”。这是从主观方面强调“忘却”。同时,鲁迅又从客观方面强调“忘却”之必要:“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当时的中国,正是“大夜弥天”,鲁迅作为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通过三十年血的经验教训的总结 ( http: / / www.21cnjy.com / ),意识到需要节制自己的感情,过于沉浸在悲痛之中是不利于战斗的。革命的道路漫长而曲折,需要发扬坚韧不拔的精神去战斗。从以上两方面我们不难看出,所谓的“忘却”,实际上是“摆脱”、“搁置”的同义语;所谓“为了忘却的记念”,实际上是:“为了战斗的记念”,事实上,对反动派杀害烈士的这笔血债,对战友为革命而献身的光辉业绩,鲁迅是不会忘却的,他要将那无比的悲痛暂时搁置一边,把情绪从始终支配着自己的悲痛中摆脱出来,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所以他坚信,只要生者努力奋斗,“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可见,与其说“记念”是“为了忘却”,倒不如说是“为了战斗”,而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最有价值的纪念。《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个标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
合作探究 1. 怎样理解第一部分第2段中“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在《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这句话的意思 (不敢: 是怕惹祸,怕刊登后受迫害,尽管内心同情革命者,想揭露反动派。 不愿:是不想介入这类担风险的事,不打算采取鲜明态度。[来源:21世纪教育网不屑: 是认为不值得,充满轻视的意味,是站在反动派一边,和他们一鼻孔出气三个词,显示了三类报刊的不同政治态度: 进步的、中间的、反动的。隐约其辞:《文艺新闻》是左联领导的半公开刊物,它就勇于透露一些消息。 为了斗争策略的需要,只能“隐约其辞”,表现在“但他终于不能坐在亭子间里写,又去跑他的路了”暗示白莽不仅是一个作家,又是参加实际革命工作的革命者。)21世纪教育网第一、二、四部分中,除了记叙的内容外,穿插了哪些议论?这些议论起什么作用?( 议论:第一部分,“落在捕房的手里,真是明珠投暗了。”“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的呢,这岂不冤枉!”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的憎恶之情。21世纪教育网第二部分,开头一段的记叙和议论,表明了柔石是作者在当时上海那样复杂的环境里的“一个惟一的不但敢于随便谈笑,而且还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仅用一个“硬气”,一个“迂”字,就揭示出柔石的耿直忠诚的性格,并用“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这样一个简短的议论,对柔石的崇高品质做了高度的概括。同时,这些议论也都是在对柔石的一些具体行动的记叙的基础之上进行的。 第四部分,插入的借《说岳全传》引起的议论,既批判了空盼“剑侠”的无稽,又嘲讽了敌来“坐化”的无益,明确地表示了“我于是就逃走”的抉择,充分体现了他一向“韧”的战斗精神。还有对反动派滔天罪行的一系列议论,表达了愤恨之情。)3.依据文本,补写下面文字中省略的内容。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原来如此!……4.朦胧诗人北岛说: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学完这篇课文,你还能想起哪些名言名句?请写下来。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课后作业   历史的长河中,广袤的世界上,“美丽”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跨越时空的美丽,让我们感动,引我们前行。请用你手中的笔,把你心中最美的人物或事件表述出来。
课后反馈             
“惯于”诗的理解: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这两句写出了鲁迅受国民党反动派迫害的困难处境。“春时”、“长夜”,点明了是在一个春天的夜晚;“挈妇”、“将雏”,表明正和家人外出避居;一个“惯”字既指明鲁迅对于敌人形形色色的残忍手段已司空见惯,对于动荡不安的生活已习以为常,又有力地控诉了蒋介石反动政权镇压革命的滔天罪行。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这两句点出了当时政局的动荡,表现了鲁迅对母亲的深爱与怀念,母亲为儿子遭受迫害的担忧。揭露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小军阀你争我夺、连年混战,不顾百姓死活的罪行。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忍看”是强忍仇恨的意思。鲁迅眼看敌人残杀革命同志怎能忍气吞声 新仇旧恨,涌上心头,他面对敌人的屠刀,在刀丛中与敌人短兵相接,毫不退缩,用笔进行战斗。一个“怒”字,是作者强烈感情的迸发,表现了与敌人不共戴天的刻骨仇恨和迎着腥风血雨前进的战斗精神。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诗写成了,但哪有发表之地 周围的现实是一片黑暗,犹如漫漫长夜。“低眉”是一个痛定思痛的形象,是一个沉思如何继续战斗的形象。“无写处”,指反动派对人民言论自由的压制,他们对革命言论“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是对反动派黑暗统治的强烈控诉。最后一句以写景作结,深化了悼念柔石等人的主题,它渲染了一种悲凉、肃穆的气氛,表现了作者处境的寂寞和心情的沉重。
鲁迅在这首诗中满腔愤怒地揭露和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表达了对牺牲在敌人屠刀下的革命同志的沉痛哀悼之情,表现了作者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和与敌人斗争到底的革命精神。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