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1.2 人口迁移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读图,回答若图为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示意图,则与该图相符的是( )
A.甲地为欧洲,乙地为非洲 B.甲地为亚洲,乙地为北美洲
C.甲地为北美洲,乙地为拉丁美洲 D.甲地为大洋洲,乙地为欧洲
2.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我国农民工输入地的地区分布正在悄然变化。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 分析我国农民工流动的特点,并推断其原因是( )
A.向中西部地区流动比例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B.向东部地区流动的比例上升,东部地区的高新产业发展迅速
C.向中部地区流动的比例上升,中部地区生态环境根本性改善
D.向西部地区流动的比例上升,西部地区农业生产的效率提高
近年来,历经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叙利亚内战,南欧及中东地区有成千上万的难民通过西巴尔干路线以及希腊东部的东地中海路线出境进入欧盟各国,人数持续增长,目的地大多为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下图为难民迁移路径图(箭头为迁移路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难民迁移( )
A.方向都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 B.属于国内人口迁移
C.以成建制的家庭整体迁移为主 D.大多以探亲、游学为目的
4.在科索沃战争前,南欧人口迁往西欧国家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经济 B.政策 C.文化 D.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人作为生产要素中最活跃因子之一,在省际间迁移流动已成常态。下图为“我国某省不同年份迁往主要目标省(市、区)的人口统计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该省最有可能是( )
A.江西省 B.贵州省 C.安徽省 D.黑龙江省
6.该省人口迁出状况主要体现了( )
①空间的邻近性 ②环境的整体性 ③区域的差异性 ④区域的相似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人口迁移是一种普遍的人口地理现象,对协调人地关系具有明显的影响。下图示意赞比亚两个时段国内人口迁移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①所示人口迁移的驱动因素是( )
A.资源开发 B.自然灾害 C.地区冲突 D.边境贸易
8.②所示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带来的影响是( )
A.土地总面积扩大 B.农产品产量增加
C.人口老龄化加深 D.人口环境容量减小
读“农民工回流地点选择的推力、拉力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9.在农民工回流的推力和拉力中( )
A.拉力Ⅰ可能表示较好的医疗卫生条件
B.拉力Ⅱ可能表示完善的基础设施
C.推力可能表示环境质量日趋恶化
D.推力可能表示高昂的生活成本
10.农民工回流对城市产生的影响是( )
A.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B.促进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C.缓解了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D.出现劳动力供应紧张的状况
永久迁移是指户籍发生改变的人口迁移类型;务工迁移是指离开户籍地外出务工的人口迁移类型(不包括永久迁移)。下图示意1990~2005年我国人口迁移的数量变化。图中永久迁移人数为每五年的累积数量,务工迁移人数为当年的数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990~2015年的永久迁移人数持续增加
B.2000年以后,永久迁移的累积人数下降
C.1990~201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呈下降趋势
D.1990~199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增速比2005~2010年的慢
12.2010年后务工迁移人数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①“三农”政策利好 ②出生人口数量减少 ③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④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降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下图示意我国甲、乙两个省级行政区2000年-2019年户籍人口、常住人口以及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和城镇化率的变化情况。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甲、乙两个省级行政区老龄化程度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是( )
A.甲行政区城市化水平高,出生率高 B.甲行政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医疗条件好
C.乙行政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口迁出多 D.乙行政区常住人口基数小,新生儿数量少
14.甲与乙两个省级行政区最有可能是( )
A.山东与浙江 B.广东与重庆 C.辽宁与西藏 D.四川与上海
下图示意我国中部地区某山村人口的变化情况。该村逾10年没有新建房屋,至今没有大型农机具。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推测该村留守劳动力从事的产业主要是( )
A.商品性谷物或园艺生产
B.零散种植业和石材加工
C.制鞋、制衣等产业经营管理
D.种子培育和作物生长研究
16.该村人口变化对农业发展的突出影响是( )
A.提高青年人从事农业的意愿
B.过度开垦,破坏环境
C.促进传统技艺传承和扩散
D.劳动力短缺和新老断层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不同年份各年龄段人口数量占比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与2000年相比,2016年该城市( )
A.人口总数减少 B.老龄化加剧
C.平均年龄减小 D.劳动力增多
18.影响该城市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增长 B.医疗水平
C.机械增长 D.生育观念
“虹吸效应”是指区域的中心城市吸收了周边城市的各种资源,随着资源的聚集,中心城市的吸引力会越来越强,周边城市的人才会逐渐流失的现象。“外溢效应”是指中心城市受政策影响以及过度聚集的拥挤导致其技术、人才、产业、资金等向外围地区迁移,从而促使外围城市的经济发展的现象。下图为广东省2012-2017年户籍人口逐年净迁移人数(万人)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上图反映出人口迁移的变化是( )
A.穗深人口迁入2013年达最大值 B.三四线城市人口净迁出2013年达最大值
C.佛惠莞年人口迁入数持续上升 D.2015-2016年佛惠莞人口变化幅度最大
20.广州、深圳的“虹吸和外溢效应”引起的人口迁移,其带来的影响是( )
A.加快城市职能转变 B.加重城市社会负担
C.导致城市发展停滞 D.促进城市协同发展
性别比是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量。通过对省外流入人口性别比的研究,可以及时反映本省产业发展状况和部分社会问题。2020年浙江省省外迁入人口达1618.6万,居全国第二。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1.与2010年相比,浙江省省外流入人口性别比的变化反映了本省( )
A.制造业吸引力强化 B.养老产业吸引力下降
C.义务教育对男童的吸引力下降 D.卫生事业吸引力强化
22.2020年,以下年龄段中,因性别比失衡而导致社会问题较严重的是( )
A.0-9岁 B.9-18岁 C.30-39岁 D.54-63岁
23.专家分析上图得出:“近十年来浙江省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化,导致由个体迁入逐步转变为举家迁入。”其判断依据为( )
A.1-12岁 B.45-56岁 C.57-69岁 D.70-81岁
二、填空题
24.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 特点 流向 原因
19世纪以前 以集团性、______的移民为主 旧大陆→新大陆欧洲→美洲、大洋洲 非洲→美洲 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主义扩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_____国家;外籍工人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亚非拉→北美、欧洲及西亚和北非石油输出国 各国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性
25.推拉理论:推拉理论解释了人口迁移的原因。该理论认为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__________与__________共同构成。迁出地的一种或多种不利因素所产生的推力,迫使人们迁出、迁入地的一种或多种有利因素所形成的拉力,促使人们迁入。
26.自然因素
(1)拉力因素:____优美、气候宜人、资源丰富等。
(2)推力因素:环境问题、____等。
三、综合题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10年,德国人为青岛市制定了市区扩张规划,此后,城市主要沿胶济铁路向北发展。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青岛市开始调整城市空间结平度市莱西市构,成立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简称黄岛区),并陆续修建胶州湾大桥和海底隧道,同时将城区的部分工业迁出。下图为青岛市行政区划图。
(1)指出青岛市20世纪90年代后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
(2)说明20世纪90年代后黄岛区吸引人口迁入的条件。
(3)简述人口迁入对黄岛区的有利影响。
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于2020年11月1日零时起正式开始,采用入户方式调查以下人口基本项目;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婚姻生育、死亡、住房等。下面左图为"五普城乡人口结构图",右图为"六普城乡人口结构图"。
(1)对比第五次人口普查,描述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口三个年龄段(0~14岁、15-49岁、50岁以上)城乡人口结构发生的变化。
(2)推测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中上述三个年龄段城乡人口结构变化的趋势。
(3)"胡焕庸线"是我国人口分布的重要分界线。请在答题卡的中国地图上绘出"胡焕庸线",并写出该线起止省份名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二战后世界人口由欠发达地区迁往发达地区。欧洲、北美、大洋洲是发达地区应为主要迁入区(对应乙地),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是欠发达地区,为主要的迁出区(对应甲地),因此ACD错误,B正确。
【点睛】
2.A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读图可知,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民工流动比例上升,原因可能是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使其就业岗位增加,故A项正确;我国农民工向东部地区流动的比例下降,故B项错误;我国农民工向西部地区流动的比例上升与西部地区农业生产的效率提高关系较小,故D项错误;生态环境根本性改善的表述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故选A。
【点睛】
3.C
4.A
【解析】
【分析】
3.
土耳其是发展中国家,A错误;图示迁移属于国际人口迁移,B错误;难民迁移往往是以成建制的家庭整体迁移,主要是为了躲避战乱,C正确,D错误。所以选C。
4.
西欧主要是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南欧人口迁往西欧国家,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所以选A。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
5.D
6.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以及学生区域认知的能力。
5.根据图上信息,该省从1995年到2015年之间,前往辽宁省、北京市、山东省的人口最多,其次是山东、天津、河北等,可以看出,该地区应该位于北方地区,且十分临近辽宁省。江西省位于南方地区,A项错误。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B项错误。安徽省位于中部地区,离辽宁较远,C项错误。黑龙江省位于东北地区,靠近辽宁、北京等地,符合题意,D项正确。故选D。
6.该省的人口迁出状况,从图上可以看出,是以临近的地区为主,所以体现了空间的临近性,①正确。其次大量人口去往北京、山东,去临近的吉林却相对较少,说明有经济发展等因素,即区域的差异性,③正确。迁往辽宁人较多,迁往吉林的人较少,体现不了环境的整体性,并且黑龙江与山东、北京等地相差较大,体现不了区域的相似性,②④错误。ACD项错误,B项正确。故选B。
【点睛】
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自然灾害;社会经济因素: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事业、婚姻和家庭;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
7.A
8.B
【解析】
7.
本题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分析,据图可知,图中①所示人口往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迁移,说明是由于矿产资源开发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就业机会增多,进而吸引人口迁入,A正确,BC错误。该地区人口迁移未发生在边境上,D错误。故选A。
8.
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②所示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带来充足的劳动力,可以促进农业的开发,增加农产品的产量,B正确。土地总面积不会因为人口迁移而变化,A错误。人口迁移主要以劳动力人口为主,对于迁入地,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的趋势,C错误。人口环境容量与人口迁移无关,D错误。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人口迁移的影响,考查学生对地理图表信息的提取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9.D
10.C
【解析】
【分析】
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流动的影响。
9.虽然县镇、农村的生活水平、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条件与过去相比得到了改善,但与城市相比仍没有优越性,所以这并不是导致农民工回流的拉力,故A、B选项错误;经济因素是导致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城市环境质量较农村好,故排除C选项;由于城市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优于农村,大量的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住房、子女教育等生活成本提高,使这些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压力增大,导致农民工回流,故高昂的生活成本成为农民工回流的推力,D正确。故选D。
10.农民工由于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在城市主要从事工厂流水作业、服务业和建筑业等,所以农民工回流可能导致这些产业受影响,使其出现“用工荒”现象,但不会影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而且农民工回流与对劳动力需求大的产业外迁等有很大关系,使对普通劳动力需求减少,所以A、D错误;农民工回流不会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所以B错;农民工回流,使城市人口减少,缓解了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会使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就业困难等城市问题得以缓解和改善,C正确。故选C。
11.D
12.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口的变化的相关知识和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
11.根据图片信息,1990~2015年的永久迁移人数先上升后下降,A项错误。2000年以后,永久迁移的累积人数一直在上升,B项错误。1990~201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先上升后下降,C项错误。1990~199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增速比2005~2010年的慢,D项正确。故选D。
12.根据题意,2010年后务工迁移人数明显下降,是因为国家“三农”政策利好,外出务工人数开始减少,①正确。出生人口变化并不会迅速影响到外出务工人数,②错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部分产业受到影响,外出务工人数开始有所下降,③正确。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应该是有所上升的,尤其是我国的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应该是持续上涨,④错误。B项正确,ACD项错误。故选B。
【点睛】
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明确迁移人数变化和迁移累计人数变化的概念区别。
13.C
14.B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两省区的人口情况图为材料设置两 个试题,涉及人口 迁移及其影响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读图及人口迁移知识运用的能力,培养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
13.
由图可知,,甲省级行政区老年人 比重小,人口老龄化程度低;乙省级行政区老 年人比重大,人口老龄化程度高。A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越高,出生率越低,人口老龄化现象越严重,故A选项错误;B医疗条件好,应该老龄化现象严重,故B选项错误;C由图可知,甲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少于常住 人口,说明迁入的人口多(经济发达),迁 入人口主要是65岁以下的人口,所以老年人比 重小,人口老龄化程度低。乙省级行政区户籍 人口多于常住人口,说明其经济发展水平 低,人口迁出多,迁出人口多为青壮年,所以 老年人比重大,人口老龄化程度高,故C选项正确;D人口老龄化程度是看60岁以上人口比重,与人口基数大小关系较小,故D选项错误。故本题选C。
14.
由图可知,甲省级行政区迁入人口多,人 口超过了1亿,经济发展水平高,应位于东部沿海地区;乙省级行政区迁出人口多,经济发 展水平低,应位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最有可能是广东与重庆,故B正确,山东和浙江均位于东部沿海地区,所以A错误;目前辽宁人口以迁出为主不符合甲省区特征,西藏人口不会大量迁出,不符合乙的特征,故C错误;四川的经济发展水平比上海的低,故D错误;故本题选B。
【点睛】
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人口迁移对调整人口分布、劳动力盈缺、促进地区文化交流、新资源的开发、经济文化区的建立、民族和种族的融合等都有重要的作用。
15.B
16.D
【解析】
【分析】
15.
该村留守人口远低于原有人口,说明人口大量外迁,应该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留守劳动力数量很少,又没有大型农机具以及相关资金技术,难以发展对机械化水平要求较高的商品性农业和对技术要求高的种子培育和作物生长研究;适宜发展小规模的零散种植业;也可以利用本地山地资源发展石材加工业;制鞋、制衣等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但该村留守劳动力很少,不宜发展。ACD错误。B正确。故选B。
16.
该村各个年龄段的人口都有流失,但劳动力和青少年流失尤为严重,出现劳动力资源短缺和新老断层,D正确;青年人从事农业生产的意愿低是人口大量流失的重要原因,留守人口相比外迁人口收入的差距,进一步降低了青年人从事农业生产的意愿,提高外迁意愿;从事农业的人口大量减少,会出现弃耕现象,不会出现过度开垦;外迁人口一般从事的不是农业生产,当地留守的农业人口又很少,不利于传统技艺的传承和扩散。ABC错误。故选D。
【点睛】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等。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等。③政治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等。
17.D
18.C
【解析】
【分析】
考查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一般。
17.该图表示的是不同年龄段人口数量的占比而非人口的数量,因此无法判断人口总数的增加或减少A错误。人口老龄化指的是60岁以上人口大于10%, 65岁以上人口大于7% 2016年相对于2000年虽有所上升,但是明显没有超过5%,因此B错误。与2000年相比,2016年,该城市相对来说低于25岁人口占比下降,而26至50岁人口占比增加,因此整体来说平均年龄成增大趋势,而非减小趋势。C错误。劳动年龄人口,是指16到64岁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从图中可以看出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相对增多,D正确。
18.有第一题可知,2016年相对于2000年人口占比增加最大的主要是26至50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也就是青壮年,由此可以推测,该城市就业条件好,吸引青壮年前来务工,引起了人口迁移,该城市低于25岁人口占比下降,有可能是教育因素影响,外出上学引起人口比重下降,因此影响该城市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机械增长。而不是自然增长,正确答案选C。医疗水平改善会延长人的寿命,因此年龄结构变化的主要为中老年人应当增多,与题意不符。生育观念以及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影响人口数量的变化尤其是青少年比重的变化,而图中变化最明显的主要是青壮年劳动力的增加。不符合题意,A B D错误。
【点睛】
人口的机械增长就是由人口迁移引起的增长,自然增长是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引起的变化,主要指户籍人口。
19.B
20.D
【解析】
【分析】
19.
读图可知:上图反映出人口迁移的变化是三四线城市人口净迁出2013年达最大值,B正确。穗深人口迁入2014年达最大值,A错。佛惠莞年人口迁入数波动上升,C错。2016-2017年佛惠莞人口变化幅度最大,D错。故选B。
20.
广州、深圳的“虹吸和外溢效应”引起的人口迁移,其带来的影响是技术、人才、产业、资金相互的交流和调配,促进城市协同发展,D正确。跟城市职能转变无关、不会加重城市社会负担、会促进城市发展,ABC错,故选D。
【点睛】
本题组主要考查人口的迁移的相关知识。
21.A
22.C
23.B
【解析】
【分析】
21.
从图1可以看出,相比于2010年,15-45岁年龄段2020年性别比上升幅度大,结合材料中“统计省外流入人口性别比可反映该省产业发展状况”和2020年浙江省省外迁入人口数据可知,相比于2010年,青壮年男性劳动力迁入数量增加,而总的来说制造业对男性劳动力需求较多,故A正确。从图2人口金字塔图可知,浙江省省外迁入人口中60岁以上人口占比很低,且养老产业对男性女性的吸引没有差别,故B错。相比于2010年,2020年0-15岁人口性别比下降,与我国人口性别比接近,且义务教育是法定义务,对男女童无差别对待,故C错。本材料中无法看出与卫生事业发展相关因素,故D错。故选A。
22.
性别比失衡主要造成婚姻家庭等社会问题,与0-18岁年龄段关系不大,故A、B错。据图1,30-39岁年龄段性别比高达140以上,该年龄段的未婚男性择偶问题突出,已婚男性面临夫妻两地分居问题和留守儿童问题,故C正确。54-63岁年龄段性别比虽然也较高达140以上,但考虑其子女普遍已成年,且结婚时间长,感情稳固,造成的社会问题较少,故D错。故选C。
23.
题设中“举家迁入”意味着性别比均衡化。A项中2020年1-12岁人口较之于2010年虽然性别比趋于均衡,但该年龄段人口不具有迁移的主动性,A错误。45-56岁年龄段性别比显著下降,意味着男女比例趋于均衡化,B正确。57-69岁,该年龄段2020年和2010年性别比变化不大,故C错。70-81岁年龄段性别比降低到80左右,趋于不均衡,故D错。故选B。
【点睛】
影响现代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浙江省因为经济发达,福利待遇也较好,成为外来人口的迁入地之一。人口的迁入影响的是机械增长率,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无关;但外来人口进入城市,成为城市人口,使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提高了浙江省的城市化水平;外来人口以青壮年居多,降低了浙江省人口老龄化程度;但大量人口涌入,加剧了浙江省道路交通拥堵。
24. 大规模 发达
【解析】
【分析】
【详解】
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二战前(19世纪以前),由旧大陆迁往新大陆,以集团性、大批量(大规模)的移民为主;二战后,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以短期流动为主,外籍劳工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25. 推力(排斥力) 迁入地的拉力(吸引力)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推拉理论解释了人口迁移的原因。该理论认为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推力(排斥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吸引力)共同构成。迁出地的一种或多种不利因素所产生的推力,迫使人们迁出、迁入地的一种或多种有利因素所形成的拉力,促使人们迁入。
【点睛】
26. 自然环境 自然灾害
【解析】
略
27.(1)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市区;部分人口随工业迁移迁往市区周边市区、县。
(2)开发较晚,环境质量优;大量产业迁移过来,可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靠海较近,气候温和;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大,为人才落户提供便利条件;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3)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的影响等相关知识点。
【详解】
(1)结合材料,20世纪90年代,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大量农村人口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收入,从农村迁往城市,结合青岛城市规划,将城区的部分工业迁出,所以会有一部分人口随工业区的迁出而迁往周边地区。
(2)本题主要从黄岛区特有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文化环境条件来分析黄岛区所具有的人口拉力。结合材料可知,黄岛区为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开发较晚,人类活动较少,对环境影响小,环境质量较好;自然环境方面,该区距海较近,气候温和,环境宜人,具有较强的人口拉力。新区建立后,受政策导向影响,会有大批产业迁入,就业机会较多,同时有吸引人口大量迁入;政策上,政府支持力度大,还为人才落户提供了便利的生活条件,基础设施建设也不断完善,对人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3)人口迁移对调整人口分布、劳动力盈缺、促进地区文化交流、新资源的开发、经济文化区的建立、民族和种族的融合等都有重要的作用,为迁入地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人才引进便利条件优越,具有较强的人才拉力,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
【点睛】
28.(1)六普0~14岁城市人口比重上升,15~49 岁城市人口比重超过乡村,50 岁以上的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并接近乡村。
(2)0~14 岁城市人口比重接近或超过乡村,15~49 岁城市与乡村人口比重差异进一步扩大,50 岁以上的城市人口比重可能超过乡村。
(3)绘图要求∶东不超出北京,西不超出国界。
黑龙江省、云南省。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人口的增长、人口的迁移和人口的分布的有关知识。国家统计局发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数据表明,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这次普查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城镇人口比重大幅上升。这次人口普查显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总人口的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5万人,占50.32%。同2000年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流动人口大量增加。这次人口普查显示,同2000年相比增加11700万人,增长81.03%。
【详解】
(1)读图可知,第六次人口普查城市0~14、15~49、50以上人口比重较第五次都有增加,但是15~49岁人口比重在城市年龄结构中比重更大;农村0~14、15~49、50以上人口比重较第五次都减少,但15~49岁人口比重在农村年龄结构中比重减小;50 岁以上的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并接近乡村。
(2)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导致市劳动力比重増加。所以0~14 岁城市人口比重接近或超过乡村;农村15~49岁人口比重在农村年龄结构中比重会继续小;城市15~49岁人口比重在城市年龄结构中比重继续加大;城市50以上人口比重也会继续加大。
(3)胡焕庸线即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从(黑龙江)黑河到(云南)腾冲一线。作图如下: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