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3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4-29 19:43: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2.3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木筋房是德国分布较广泛的传统民居。建造时,先用木材搭出整体框架,然后在木架空隙中填充含有秸秆、茅草和碎石的粘土,用泥抹平后刷涂料而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有关木筋房叙述正确的是( )
A.材质坚固,抗震性强 B.斜顶设计,便于采光
C.粘土墙体,冬暖夏凉 D.墙体轻薄,通风透气
2.木筋房反映了当地的自然地理特征是( )
A.降水变率较大 B.森林覆盖率高 C.太阳辐射较强 D.地壳运动活跃
下图为我国某历史文化名村的内部空间结构示意。该村传统民居多用土坯建造,墙体厚度普遍超过50cm,多数民居建有半地下室作为夏季居室,庭院内常搭建棚架并种植葡萄。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据图可知,该村庄( )
A.公共空间位于村庄中心 B.住宅沿公路呈带状分布
C.农用地环绕在住宅四周 D.以河流为界呈对称分布
4.该村可能位于我国( )
A.华北平原 B.江南丘陵 C.辽东丘陵 D.西北内陆
安徽宏村位于黄山余脉南部,被誉为“画里的乡村”。宏村背山面水,村中建筑密集排布,小巷狭仄,且巷中遍布水道,民居白墙黑瓦,房座山墙多采用“马头墙”的形式。读安徽宏村实景图,完成下面小题。
5.“背山”“面水”的区位对宏村的影响是
A.“背山”利于冬季通风 B.“背山”利于冬季降水
C.“面水”利于夏季通风 D.“面水”利于增大温差
6.宏村的民居风格能反映出当地的气候特征是
A.春季多风 B.夏季炎热 C.秋季多雨 D.冬季寒冷
7.宏村民居采用“马头墙”的作用不包括
A.收集雨水 B.增强遮阴 C.防范火灾 D.增加美感
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文化景观。
8.下列关于①②③④文化景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景观所在地区是古文明中心,为非洲文化圈
B.②景观所在地区是东亚文化圈,是佛教发源地,季风造就了稻米生产文化
C.③景观所在地区是以欧洲移民为主的国家,具有浓郁的西方文化风情
D.④景观所在地区是西方文化的发源地,经济发达,信奉伊斯兰教
9.下列四地所属地域中,与上图四种文化景观有正确对应关系的是( )
A.甲-① B.乙-② C.丙-③ D.丁-④
2月21日,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对“三农”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其中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举措之一。下图为我国某地乡村村落空间结构变化和新乡村建设一角冬季拍摄的图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图中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目的是( )
A.降低乡村人口密度 B.提高乡村人口素质
C.邻里和睦,城乡一体 D.合理布局,方便出行
11.根据图片信息,图中的新乡村最可能位于我国的( )
A.岭南地区 B.皖南地区 C.西北地区 D.华北地区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坐落于玉龙雪山下,山川流水环抱中的古城已有近千年历史。丽江古城有着多彩的地方民族习俗和娱乐活动,纳西古乐、东巴仪式、占卜文化、古镇酒吧以及纳西族火把节等,别具一格。丽江古城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成就,是中国民居中具有鲜明特色和风格的类型之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丽江古城中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是( )
A.交通网结构 B.地方美食
C.地方民歌 D.建筑风格
13.丽江古城体现了怎样的地域文化思想和特点( )
①征服自然 ②多元融合 ③天人合一 ④皇权威仪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下图为北京某街巷平面布局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M代表的是( )
A.工业用地 B.商业用地
C.文教用地 D.仓储用地
15.北京胡同承载着北京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历史记忆,对其保护的有效措施是( )
A.划定历史街区 B.增加商业网点
C.增加绿化面积 D.扩大住宅区面积
南疆绿洲民居主要由实体空间、遮阳灰空间组成。实体空间主要指冬居室、冬客室,很封闭,很"暗";遮阳灰空间主要指夏居室、夏客室,较为开敞;较"明"。南疆居民随季节变化在实体空间和遮阳灰空间之间转换生活。因南疆地域辽阔,遮阳灰空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区域差异,主要有阿以旺和辟夏以旺两种形式。阿以旺,即四周为封闭实体的中心明亮空间;辟夏以旺,是指实体空间建筑前的外廊空间。下图示意阿以旺和辟夏以旺的对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南疆民居设计实体空间和遮阳灰空间,主要是为了( )
A.方便待客 B.起居舒适 C.利于炊事 D.就近农务
17.相对于阿以旺民居分布区,辟夏以旺民居分布区( )
A.风沙日数少 B.阴雨天气多 C.昼夜温差大 D.夏季气温高
地坑院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下图)。现存地坑院多建于清末、民国初年,是人们在黄土地上利用镢创肩挑建造而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地坑院的修建反映了当地( )
A.经济贫困 B.交通闭塞 C.土层深厚 D.干旱少雨
19.与地上四合院相比,地坑院具有( )
①冬暖夏凉 ②抗震性好
③采光条件好 ④建设耗费资金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图示地区可能位于( )
A.西藏 B.吉林 C.甘肃 D.江西
埃塞俄比亚的岩石教堂举世无双,最有名的要数亚的斯亚贝巴以北300多公里的拉利贝拉岩石教堂。此地在熔岩高原上。教堂完全凿建在山体岩石内,开凿时首先要在山坡上寻找完整的、没有裂缝的巨石,除去表层浮土和软岩,再把四周凿出12米 15米深的沟槽,使其与整个山体完全脱离。尔后在巨岩石内预留墙体、屋顶、祭坛、廊柱、门和窗,再艰难而小心地将岩石内不要的石块一点一点凿掉,形成空间;接着,在石壁上精雕细镂,最后成为一座具有特殊质感和观感的教堂。下图为当地一座教堂的景观图。根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21.教堂的选址与建设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有( )
A.雨水 B.风沙 C.光照 D.温度
22.关于图中教堂建设的叙述,最可能正确的是( )
A.教堂建设的顺序是从下向上逐层进行 B.教堂建设的顺序是从内向外依次进行
C.教堂建设的顺序是从上向下逐层进行 D.教堂建设过程中没有考虑到防洪问题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勾勒出别样“乡愁”。以竹为骨,以纸为盖,绘有山水花鸟人物,再刷上桐油晾干,一把精美的油纸伞就做好了。油纸伞制作工艺复杂,但却流传了千年,现已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的一朵奇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油纸伞文化景观反映的自然环境特点是( )
A.修林茂竹,淫雨霏霏 B.风萧石滚,黄沙漫漫 C.晴暖高温,烈日炎炎 D.纵沟横壑,骤雨纷纷
24.与“撑着油纸伞”的别样乡愁相映衬的地方建筑景观是( )
A.西双版纳高脚屋 B.豫西地坑院 C.北京四合院 D.皖南高墙院
人口的不断迁移流动带来文化的不断沟通、交流。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文化影响和作用与迁移规模大小、素质高低有关。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聚集五湖四海的人口,促进了地域文化与民族大团结,其饮食文化也受到影响。近年来,我国新招兵的学历逐步提高到本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人口迁移与迁入地的文化影响之间的关系( )
A.迁人人口越多,影响越大 B.迁人人口少,则无影响
C.对男性影响大 D.对知识分子影响小
26.到新疆建设兵团参军的各地军人的饮食特点( )
①独特性变大 ②不同地域的饮食逐步同化
③相互接纳 ④饮食文化变得无差别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二、填空题
27.感受地域文化,我们可以从____入手。景观有____和____之分。行云飞瀑、高山流水是自然景观,较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人类的影响。人文景观也称____,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____,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农田、村落、矿山、道路、建筑、雕塑等都是人类所创造的____。
28.乡村的主要经济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更为直接,其景观所体现的__________理念更为鲜明。
29.城镇景观反映某种____和审美情趣。
三、综合题
30.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响一方经济,造就一方社会。地域文化对城乡建设的影响非常广泛。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不同地区民居的类型
材料二:下图为“巴黎凯旋门一带路网格局”和“北京故宫一带路网格局”图
(1)甲类民居分布在地区_______(填高纬、中纬或低纬),它所反映建筑材料的选用具有鲜明的______。
(2)乙类民居反映居住者的生产、生活方式以______为主。现在,该地区也出现了定居现象,这说明地域文化是______。
(3)材料二体现了地域文化影响城市的______和______。
(4)北京市的中心为故宫、人民大会堂等为代表的行政用地,影响的主要因素是______因素。古北京以宫殿为中心,体现了______的思想。
3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的城市规划设想。他认为"田园城市"应该是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其实质就是城和乡的结合体。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管辖区范围内或与市中心相距不到100km的范围内,在生产、生活等方面与市区有密切联系,人口规模在数万人以上的城镇。下图为田园城市构想图(1英亩=4047m )。
(1)推测"田园城市"中心区面积最大的功能区起到的主要作用。与"田园城市"相比,分析传统城市存在的劣势。
(2)从城市扩张角度比较"田园城市"和卫星城的本质区别。
(3)针对建设宜居卫星城来缓解主城区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人赞同,有人不赞同。试表明你支持的观点,并做出合理的解释。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B
【解析】
1.
木筋房的主要材质是木材,填充的也主要是碎石和茅草,抗震性差,A错误。斜顶设计主要是为了排水或者排雪,B错误。木筋房在木架空隙中填充含有秸秆、茅草和碎石的粘土,所以隔热保温效果好,C正确。墙体相对比较厚,填充物多,D错误。故选C。
2.
木筋房的主要材质是木材,传统民居因为材质用料比较多,成本高,一般选择就地取材,所以该民居反映当地的自然地理特征是森林覆盖率高。B正确。德国大部分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降水变率小,A错误。该地阴雨天气多,太阳辐射弱,C错误。该地位于板块内部,而且房屋抗震性能也并不强,D错误 。故选B。
【点睛】
许多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往往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是相适应的,印度尼西亚和西双版纳地区气候湿润,房屋屋顶坡度较大,便于排水,多采用双层和架高的方式,既隔热又便于雨水的排泄。黑龙江省的漠河冬天严寒,墙体厚,注意防寒、保暖,窗子大,采光条件好;沙特阿拉伯地区气候干旱,多沙漠,其房屋特点是墙体高、门窗小,防止风沙进入。
3.A
4.D
【解析】
【分析】
3.
本题考查聚落的空间分布。从图上可以看出,公共用地位于村庄的中心,目的是方便村民进行活动,A正确。根据图可知,住宅沿县级公路分布较少,主要沿河流分布,B错误。农用地主要沿河流两岸分布,灌溉便利,C错误。住宅东岸多,西岸少,并不对称,D错误。故选A。
4.
由材料“该村传统民居多用土坯建造”说明该地降水少,气候干旱;“墙体厚度普遍超过50cm”说明该地降水少,晴天多,昼夜温差大,墙体厚可以减小温差;“多数民居建有半地下室作为夏季居室”说明该地夏季气温高,需要在地下室避暑。我国西北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寒夏热,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气候干旱,降水少,与该地传统民居特点相符,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
本题组主要考查乡村土地利用和空间结构的相关知识。
5.C
6.B
7.A
【解析】
5.根据材料可以看出,该地背山”有利于阻挡冬季风的侵入,“面水”利于夏季通风,所以ABD错误,故选C。
6.该村处于安徽,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从“宏村背山面水,村中建筑密集排布,小巷狭仄,且巷中遍布水道”等也可以看出,当地“面水”利于夏季通风,带来湿润水汽起降温作用,可以反映当地气候炎热的特征。ACD错误,故选B。
7.根据材料可以看出,“马头墙” 有利于增强遮阴、防范火灾、增加美感,BCD正确。“马头墙”对收集雨水作用不大,A不属于“马头墙”作用。本题要求选择不属于其作用的选项,故选A。
8.C
9.C
【解析】
【分析】
8.
①景观是古埃及金字塔,为地中海文化圈,A错误。②景观是中国长城,中国在东亚地区,佛教的发源地是南亚,B错误。③景观是悉尼歌剧院,位于澳大利亚,是以欧洲移民建立起来的国家,具有浓厚的西方文化风情,C选项正确。④景观是埃菲尔铁塔,位于法国,主要信奉天主教,其次是基督新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D选项错误。故选C。
9.
根据材料图可判断,①是埃及的金字塔;②是中国的长城;③是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④是法国的埃菲尔铁塔。根据经纬网和轮廓图可判断,甲是美国,乙是印度,丙是澳大利亚,丁是巴西。所以丙-③,C选项正确,排除A、B、D选项。故选C。
【点睛】
世界三大宗教分别是: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发源地是西亚,阿拉伯半岛;佛教发源地是南亚。
10.D
11.B
【解析】
【分析】
10.
由图可知,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变化表现为合村并点,扩建村落、保留村落和新建村落主要沿道路分布,附近有公交站点,出行方便,D正确;扩建村落可能会降低人口密度,但不是主要目的,A错误;这种变化与乡村人口素质无关,B错误;图中为乡村聚落,与城乡一体无关,C错误。故选D。
11.
图中冬季植被未落叶,应为常绿林,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C、D错误;岭南降水量大,屋顶坡度应较大以排水,而图中房屋屋顶倾斜度小,呈阶梯状,且为徽派建筑,最可能在皖南,A错误,B正确。故选B。
【点睛】
乡村聚落的建筑体现民居特色,徽派建筑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马头墙由砖和瓦砌成,一般建在房屋两侧或紧邻的两栋房屋之间,往往高出屋顶1-2米,错落有致,形似马头。
12.D
13.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地域文化以及读图分析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12.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饮食、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但最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建筑,D正确。故选D。
13.
据材料可知,丽江古城坐落于玉龙雪山下,山川流水环抱中,体现了我国“天人合一”的思想,③正确;丽江古城有着多彩的地方民族习俗和娱乐活动,纳西古乐、东巴仪式、占卜文化、古镇酒吧以及纳西族火把节等,体现了多元融合的特点,②正确。故选B。
【点睛】
在我国,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范围可大可小。地域文化中的“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
14.B
15.A
【解析】
14.
读图可知,M占地面积小,主要分布于交通便利的街道两侧,为商业用地,B正确;工业用地、文教用地、仓储用地的占地面积均相对较大,多分布在城市外缘交通相对便利的地带,其中工业用地的布局需要考虑对城市环境污染的最小化,文教用地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还相对较高。故选B。
15.
北京胡同承载着北京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历史记忆,应划定历史街区,适度发展旅游业,从而促进对北京胡同的保护,A正确;在胡同区增加商业网点、增加绿化面积、扩大住宅区面积等均会加大对胡同的破坏,不利于其地域文化特色和历史记忆的传承。故选A。
【点睛】
城市功能分区判读的常见方法:
(1)读面积大小,辨功能区。城市功能区中一般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再次是商业区。
(2)读位置特征,辨功能区。商业区一般位于交通便利的市中心,住宅区在其外围,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外围;靠近工业区的一般为低级住宅区,靠近文化区、行政区和风景名胜区的一般为中高级住宅区;工业区与其他区之间要设防护带。
(3)读风向及河流流向,辨功能区。工业区一般位于盛行风下风向,河流下游;高级住宅区、文化区等一般位于上风向和河流上游地区。
(4)读地租高低,辨功能区。地租最高的为商业区,其次为住宅区,再次为工业区。
16.B
17.A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南疆绿洲民居内部结构特征为背景,考查自然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现象的影响,考查学生对图文资料的解读能力及地理核心素养中区域认知与人地协调观。
16.
由材料可知,“南疆居民随季节变化在实体空间和遮阳灰空间之间转换生活”。这一信息表明,南疆民居设计实体空间和遮阳灰空间,主要是为了充分适应当地气候,更舒适的生活,所以本题选项为B。其它选项在图文材料中都没有具体信息体现,故可排除。
17.
由材料可知,阿以旺,即四周为封闭实体的中心明亮空间;辟夏以旺,是指实体空间建筑前的外廊空间。相对于阿以旺民居,辟夏以旺民居更加开放,说明风沙在夏季对该地的影响相对较小,故本题答案为A项;南疆地区夏季降水普遍较少,可排除B项;昼夜温差大,不利于辟夏以旺民居夜间保温,故可排除C项。由材料可知,阿以旺和辟夏以旺民居主要是为了遮阳,与夏季气温高关系不大,故可排除D项。
【点睛】
世界各地的民居为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进行了专门的建 筑设计,形成不同的民居特色。比如,光照强烈的地方需要遮阳, 气候寒冷的地方需要保暖,湿润多雨的地方注重排水和通风,沙尘 暴频繁的地方注重防御风沙,地震、泥石流较多的地方重点防御地 质灾害。
18.C
19.B
20.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我国的传统建筑
18.
地坑院是当地人民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发明的传统民居,首要条件是土层深厚,这种建筑墙体厚,冬暖夏凉,C正确。虽然当地降水稀少,但这不是地坑院修建的基本条件,D错误。经济发展状况和交通条件对建筑风格影响较小,AB错误。故选C。
19.
地坑院墙体厚,冬暖夏凉,抗震性好。就地取材,消耗的资金相对较小,但因位于地下,通风采光条件差,综上①②④正确,③错误,故选择B。
20.
地坑院修建的首要条件是土层深厚,甘肃位于黄土高原,土层深厚,C正确。故选C。
【点睛】
建筑风格受地理环境影响较大,例如傣族的竹楼主要是为了通风散热;窑洞、地坑院适应了当地土层深厚的特点;土楼为了适应迁徙过程中的危及,侧重防御。
21.A
22.C
【解析】
【分析】
21.
根据材料信息“把四周凿出12米 15米深的沟槽”以及图示信息可知,该教堂是在平地上开挖修建教堂,在选址和修建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雨水对教堂的影响,避免雨水大量汇聚导致内涝,A正确;埃塞俄比亚地区风沙作用较少,B错误;埃塞俄比亚地区纬度位置较低,光照和温度不是影响教堂选址的主要因素,CD错误。所以选A。
22.
根据材料信息“开凿时首先要在山坡……具有特殊质感和观感的教堂。”可知,该教堂的修建是在平地上先开挖深沟,然后由上向下逐层修建,C正确,AB错误;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在教堂修建的过程中考虑了防洪的问题,D错误。所以选C。
【点睛】
拉利贝拉岩石教堂完全凿建在山体岩石内,工程异常艰难,开凿工程分几个阶段进行,这样,建筑师、工人和手工艺人可平视工作,不用树脚手架。一些人负责开凿独石,将它与周围岩石分离,别外一些人则负责制作成型。碎石是通过开口(如窗户和门)搬运的,由上往下逐层修建。
23.A
24.D
【解析】
【分析】
23.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油纸伞是我国传统的日用雨伞,使用历史已有1000多年。以竹条做伞架,以涂刷桐油的纸做伞面可以防水。所以油纸伞作为具有一定地域文化的雨具,其中基础功能是防雨,应该是多雨的气候和竹林繁茂的区域实用。A正确;油纸伞没有抵御风沙的功能,故B项错;油纸伞虽然可以遮挡烈日,但防晒不是其主要功能,故C项错;油纸伞的制作原料及功能主要反映当地气候与植被特点,不能反映地形特征,故D项错。所以本题选A。
24.
结合相关知识可知,《雨巷》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场景,西双版纳地处我国西南地区,豫西、北京属于我国北方地区,故排除ABC三项;材料中勾勒出的油纸伞的乡愁是窄窄的雨巷,与之相对应的建筑景观也应是南方徽派建筑的高墙窄巷(如皖南高墙院)最与材料中的雨中乡愁相衬,选项D正确,故选D。
【点睛】
地域文化是在一定地理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一定地域内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与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地域文化景观的外部形态、结构、功能、类型等不仅可以反映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些方面的特点,而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不同地域的文化内涵、价值观、审美观等。
25.A
26.C
【解析】
【分析】
25.
对一个地区文化的影响,受迁入的人数影响,人数越多,影响越大。A正确;迁人人口少,也有影响,B错误;对男女影响是同等的,C错误;知识分子容易接受外来的文化,受影响大,D错误,故选A。
26.
在现代的各民族大团结中,各族的饮食文化逐步相互接纳,尊重差异性,逐步同化。②③正确,独特性会逐渐变小,但还会有地方的饮食文化差异,①④错误,故选C。
【点睛】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响一方经济、造就一方社会。在世界大地上,不同社会结构和发展水平的地域自然地理环境、民俗风情习惯、政治经济情况,孕育了不同特质、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27. 景观 自然景观 人文景观 文化景观 印记 文化景观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感受地域文化,可从景观入手,景观又可以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高山流水,行云飞瀑,这些景观较少受到人类的影响,属于自然景观;道路、农田、村庄、建筑、雕塑,都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属于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又称为文化景观,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农田、村落、矿山、道路、建筑、雕塑、公园、学校、寺庙、城堡等都是人类创造的文化景观。
【点睛】
28.人地和谐
【解析】

29.文化意识
【解析】

30. 高纬度 地域性 游牧 不断发展、变化的 景观 格局 历史 皇权至上
【解析】
本题考查了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
(1)读图分析,甲类民居为生活在北极(高纬度)地区的爱斯基摩人居住的雪屋,其建筑材料为冰雪,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2)乙类民居为蒙古包,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现在该地区也出现了定居现象,这说明地域文化是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3)材料二中巴黎的城市中心是教堂,道路网呈放射状;北京的城市中心是皇宫,道路网呈棋盘状;体现了地域文化会影响城市的景观和格局。
(4)北京的城市中心一直是北京的政治中心,现在仍然以行政用地为主,体现了历史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形成的影响。古北京以宫殿为中心,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
【点睛】
31.(1)为市民提供休憩场所。劣势∶城市建设用地比重大,生态环境质量差;人口密度大,配套基础设施相对不足;城乡结合地带(城郊),有机联系不佳,制约城乡统筹整合发展;城市化发展过快,规划建设不合理,一系列城市问题相对突出等。
(2)"田园城市"的本质是通过限制城市的人口发展规模来调节大城市的规模;卫星城的本质是逐渐建立独立的城市单体来实现大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
(3)赞同。解释∶卫星城建设用地较充足,可以缓解城市用地紧张;距离主城区较远,污染物质少,环境质量较好;卫星城整体人口密度较小,居住环境较安静舒适;减轻主城区交通拥堵程度;可以减轻主城区热岛效应等。(或不赞同。解释∶上下班往返主城区与卫星城,增加交通压力;距离主城区较远,增加出行成本;基础设施不完善,娱乐、购物等不方便等。)
【解析】
【分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城市化问题及其解决措施、生态城市等知识,通过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阐述地理问题,分析对比田园城市与传统城市的优劣,田园城市与卫星城的本质区别。凸显了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
【详解】
(1)"田园城市"中心区面积最大的功能区是公园,主要的功能是为市民提供休憩场所。与"田园城市"相比,传统城市主要的劣势是城市建设用地比重大,公园绿地比重较低,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较差;传统城市人口多,配套基础设施相对不足,在城乡结合地带,有机联系不佳,制约城乡统筹整合发展,城市化发展过快,规划建设不合理,导致城市会出现交通拥堵、教育医疗学位等资源紧张一系列城市问题。
(2)结合材料可知"田园城市"是城和乡的结合体,本质通过限制城市的人口发展规模来调节大城市的规模;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管辖区范围内或与市中心相距不到100km的范围内,在生产、生活等方面与市区有密切联系,人口规模在数万人以上的城镇,因此卫星城的本质逐渐建立独立的城市单体来实现大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
(3)针对建设宜居卫星城来缓解主城区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赞同该观点。可以从建设卫星城的可行性和可以缓解城市化问题方面入手分析;不赞同此观点,可以从发展卫星城的不合理性方面分析,结合材料中卫星城的定义可推测出卫星城距市区有近100km的距离,市民往返市区可能会加大交通拥堵,增加出行交通成本,卫星城的基础设施不及市区完善等等。
【点睛】
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四周为农业用地所围绕;城市居民经常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农产品有最近的市场,但市场不只限于当地。田园城市的居民生活于此,工作于此。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