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人口(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人口(Word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5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4-29 19:46: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一章 人口
一、单选题
人口迁移受许多因素影响。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1.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
A.① B.② C.④ D.⑤
2.去年春节期间,我国人口流动出现“反向流”现象,即部分父母前往大城市与子女团聚,影响我国这一人口流动现象的因素是( )
A.① B.② C.③ D.⑥
下图为我国人口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下列省区中,人口密度最大的是( )
A.西藏 B.内蒙古 C.广东 D.江苏
4.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是( )
A.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B.地势第一阶梯人口多,第三阶梯人口少
C.经济落后地区人口多,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少
D.少数民族集中地区人口多,汉族集中地区人口少
与追求经济利益的传统移民不同,“生活方式型移民”是指为获得一种更好、更满意的生活方式而形成的人口移动形式,其迁入地或具有温和气候、充足阳光和新鲜空气,或安静古朴、远离都市。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5.形成“生活方式型移民”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区间经济水平的差异 B.地区间就业机会的差异
C.地区间环境条件的差异 D.地区间投资政策的差异
6.“生活方式型移民”对移入地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
A.缓解人地矛盾 B.改善环境质量 C.降低住房价格 D.带动服务业发展
7.可导致环境人口容量降低的因素有( )
A.科技水平提高 B.环境质量相对稳定
C.资源过度使用,利用率低下 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
下图为“浙江宁波市某区域地形剖面和人口分布相对数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据图分析,影响①②③④四个区域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
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土壤
9.该区域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最可能在 (  )
A.① B.② C.③ D.④
读“1995~2009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题。
10.1995~2009年,该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
A.迁入率持续上升 B.迁出率持续降低
C.机械增长率缓慢下降 D.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
11.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域可能是
A.上海 B.安徽 C.湖南 D.河南
北京、上海不同时期外来常住人口年均增速百分比图,完成下面小题。
12.根据图示信息可以反映出 (  )
A.北京外来常住人口减少较多 B.北京迁出人口数量在不断增加
C.两城市人口总量都有减少 D.上海外来常住人口近三年有所减少
13.近三年,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增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工资水平提高 B.城市生活成本增加
C.城乡差别缩小 D.户籍政策放宽
下图为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制约因素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4.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判断,图中①因素表示的是(  )
A.环境承载力
B.科学技术
C.人口合理容量
D.突发性事件(例如战争、地震等)
15.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判断,图中②因素表示的是(  )
A.环境承载力
B.科学技术
C.人口合理容量
D.突发性事件(例如战争、地震等)
16.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判断,图中③表示的是(  )
A.环境承载力
B.科学技术
C.人口合理容量
D.突发性事件(例如战争、地震等)
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完成下列各题。
17.这种空心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自然环境好 B.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小
C.城乡收入差距大 D.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18.“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带来
A.土地资源浪费 B.农业发展水平提高
C.城乡协调发展 D.农村老龄化程度降低
下图示意安徽省2012-2019年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及户籍常住比(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比值)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图示期间安徽省( )
A.人口迁移以净迁入为主 B.常住人口数量多于户籍人口数量
C.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 D.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差距缩小
20.安徽省户籍常住比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安徽省( )
A.户籍制度调整 B.生态环境改善
C.生育政策改变 D.就业机会增加
澳大利亚位于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领土面积7692.024万km2,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国土覆盖整个大陆的国家。澳大利亚人口集中分布在“两南”沿海地区,即东南沿海和西南沿海地区。近年来,澳大利亚人口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部内陆迁移呈增多趋势。如图为澳大利亚各州人口数量(单位:人)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澳大利亚人口集中分布在“两南”沿海地区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地形平坦 B.气候温暖 C.森林广布 D.日照较长
22.推测近年来澳大利亚内陆地区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内陆地区( )
A.社会经济发达 B.交通运输便利 C.矿产资源开发 D.人口政策开放
23.澳大利亚东部人口迁入内陆地区将会导致东部地区( )
A.幼儿人口减少 B.女性占比下降 C.青年学生增加 D.老年人口比重上升
跨省流入人口缩减指流入目的地省际迁入人口规模的减少,是在流入“汇”(东部沿海)经济增速回落和流入“源”(中西部)经济崛起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一种人口迁移新现象,意味着人口迁移或将进入由盛转衰的新阶段。右因为部分省区2000-2015年广东跨省流八人口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2000-2010年,各省区人口的迁入使广东( )
A.加快矿产开发 B.形成人口红利
C.扩大农业规模 D.提高消费水平
25.导致图示省区迁入广东人口数量缩减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村通信设施改善 B.城市环境趋于恶化
C.外出人员资本积累充足 D.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
26.2010-2015年,迁人人口数量的变化,将使河南等省区农村( )
A.农业机械水平的提高 B.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C.减轻农村环境污染 D.合理调整农业结构
兰州市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三大高原的交界处,位于两山中间,黄河穿城而过。下表为兰州市人口容量总结表(单位:万人)。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测算方法 适度人口容量 最大人口容量
基于国内生产总值 311 338
基于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207 344
基于生态环境标准 227 345
27.综合各种测算方法,兰州市适宜人口容量(万人)和最大人口容量(万人)分别是( )
A.311;345 B.207;344 C.227;338 D.207;338
28.为增大人口容量兰州市可采取的最有效措施( )
A.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容积率 B.治理污染,改善环境质量
C.开发新的城市用地 D.发展科技,提高开放程度
二、填空题
29.
项目 依据 主要论点
乐观者 尚未被开发利用的资源;未探知和未发现的领域 ①__________具有极大的潜力,可以帮助人类找到新的资源,解决种种难题; ②未来世界的人口不会达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_______。
悲观者 当前人口增长和资源利用加速,由此引发多种问题 ①目前世界人口太多,已经超过地球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若进一步增长,势必引起严重的后果; ②依照目前的科技发展速度,不能解决人口过多带来的_______和生态退化问题,人口进一步增长的后果不堪设想。
中间者 介于悲观者与乐观者之间,一些学者认为地球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在100亿左右。
30.国内人口迁移
(1)
(2)
31.中国“民工潮”的形成背景是什么
三、综合题
32.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下表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各地市人口数量及密度统计表(截止2019年12月)
地级市 银川市 石嘴山市 中卫市 固原市 吴忠市
人口数量(万人) 229.31 80.59 117.46 125.05 142.25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254 152 67 119 66
材料二:“西海固”是西吉、海原和固原首字的简称,地处宁夏南部山区,是国家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该区域山大沟深,年均降水量仅300mm,蒸发量却在2000mm以上。材料三:1982年宁夏开始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将居住在“西海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地区的居民,分期分批迁移到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相对良好的宁夏北部。2020年11月16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宣布,最后一个贫困县西吉县脱贫摘帽。下图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部分城市分布图。
(1)据材料说出宁夏人口空间分布特点。
(2)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角度,说出宁夏北部接纳“西海固”生态移民的条件。
(3)从人口、资源、环境角度,说出生态移民工程对于当地脱贫的积极意义。
3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达2.21亿人,下图为我国1982~2010年流动人口数量统计图。
材料二 下表为八大经济板块吸收的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比重。
(1)据材料一,分析我国流动人口的特点。
(2)据材料二,吸收流动人口最多的地区是______,人口大量涌入给该地区带来哪些影响?
(3)从2005年到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不断______,原因主要有哪些?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2页,共2页
参考答案:
1.C
2.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原因。
1.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前,政府有计划地组织移民支援边疆建设和建设新的工业基地,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人口迁移的数量较少,主要原因是政策的限制。选择C。
2.去年春节期间,我国人口流动出现“反向流”现象,即部分父母前往大城市与子女团聚,影响我国这一人口流动现象的因素是家庭因素,选D。
3.D
4.A
【解析】
3.
读图可知,下列省区中,江苏省人口密度大于广东省,西藏和内蒙古人口密度更低,人口密度最大的是位于东部沿海的江苏省,所以选D。
4.
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是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A正确。地势第一阶梯人口少,第三阶梯人口多、经济落后地区人口少,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多,少数民族集中地区人口少,汉族集中地区人口多,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
本题组主要考查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的有关知识。
5.C
6.D
7.C
【解析】
5.“生活方式型移民”是指为获得一种更好、更满意的生活方式而形成的人口移动形式,其迁入地或具有温和气候、充足阳光和新鲜空气,或安静古朴、远离都市。形成“生活方式型移民”的主要原因是地区间环境条件的差异,C对。地区间经济水平、就业机会、投资政策的差异,不是移民的主要原因,A、B、D错。
6.“生活方式型移民”追求一种更好、更满意的生活方式,要求服务行业类型齐全,对移入地可能带来的影响是带动服务业发展,D对。人口迁入,会加重人地矛盾,破坏环境质量,A、B错。人口增加,会提高住房价格,C错。所以选D。
7.可导致环境人口容量降低的因素有资源过度使用,利用率低下,C对。科技水平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环境人口容量会增加,A、D错。环境质量相对稳定,环境人口容量也稳定,不会降低,B错。所以选C。
8.A
9.D
【解析】
8.读浙江宁波市某区域地形剖面和人口分布相对数变化曲线图可知,当地海拔高的地区,人口分布相对数较低,海拔低的地区,人口分布相对数较高,因此该图反映了地形是影响①、②、③、④四个区域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A符合题意。图中信息不能反映气候、河流、土壤是影响当地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排除B、C、D。故选A。
9.读浙江宁波市某区域地形剖面和人口分布相对数变化曲线图可知,图中①区域人口分布相对数低于1,②区域人口分布相对数大致为1,③区域人口分布相对数变化大,大约平均为3,④区域人口分布相对数量大于4,该区域地势低平,临近河流,水源丰富,因此该区域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最可能在④,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10.D
11.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人口迁移。
10.结合图示曲线变化反映:迁入率波动变化;迁出率波动下降;故机械增长率=迁入率-迁出率;波动上升,故D项正确。
11.图示迁入率始终高于迁出率,故为净迁入地区,只有A上海符合。
12.D
13.B
【解析】
12.读图,该图纵坐标表示的是外来人口的增速,北京外来人口的增速减小,但仍大于0,说明北京外来人口数量仍然增加,增加速度有所变慢,故A错误;图示信息为迁入人口增长率,迁出人口无法判断,故B错误;人口总量=自然增长+机械增长,据图无法判断两城市人口总量,故C错误;读图2014-2016年上海常住外来人口增速为负值,说明上海外来常住人口近两年有所减少,故D正确。故选D。
13.读图2014-2016年上海常住外来人口增速为负值,说明上海外来常住人口近三年有所减少,主要是城市生活成本增加,环境质量有所下降,同时乡镇企业的发展,民工可就近就业,所以B正确;城市工资水平提高,会吸引外来人口迁入,故A错误;目前城乡差距有所缩小,但不是外来人口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故C错误;户籍政策放宽会吸引外来人口迁入,故D错误;故选B。
14.A
15.B
16.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是考查对于影响合理人口容量主要因素的了解程度。
14.环境承载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环境承载能力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结合图中其它因素可知主要缺少的是环境承载能力,所以正确答案为A项。
15.人口容易受资源状况、科技水平、消费水平等影响。其中影响获取、利用资源的手段主要是科学技术水平,所以正确答案为B项。
16.从图中所给的要素可以推理出应该是影响合理人口容量的因素,所以正确答案为C项。
【点睛】
人口容量的大小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最大。资源是制约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17.C
18.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农村出现空心化现象的原因及影响。
17.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主要是城乡收入差距大,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务工、经商的多,导致农村出现空心化现象,C对。城市环境主要体现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不如农村好,A错。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大,B错。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城市,D错。故选C。
18.“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造成了土地资源荒芜、浪费,A对。无人耕种,不能带来农业发展水平提高,B错。造成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C错。迁出的多是青壮年劳动力人口,留守的是老年人口,导致农村老龄化程度升高,D错。故选A。
19.D
20.D
【解析】
【分析】
19.
由图可知,2012—2019年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相比,常住人口一直小于户籍人口,说明人口向外流动,A错误。人口迁移常住人口数量一直少于户籍人口数量,B错误。由于人口向外流动,且流出的人口大多是青壮年,老年人口比例应该是增加的,C错误。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数量差距在逐渐缩小,D正确。故选D。
20.
由图可知,户籍常住比呈下降趋势,说明常住人口增加,出现劳动力回流现象,而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所以是安徽省就业机会增加,吸引劳动力回流,D正确。故选D。
【点睛】
考察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1.B
22.C
23.D
【解析】
【分析】
21.
澳大利亚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地形以盆地和高原为主,地形较为平坦,而人口主要集中在两南地区,说明地形不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主导因素,A错;澳大利亚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和西南沿海地区,即“两南”沿海地区,而西部和广大内陆地区人口分布很少。这是因为东南沿海和西南沿海地区是温带和亚热带气候分布地区,气候温暖,适宜居民生活,人口集中,B对;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广布,而人口较两南地区少,C错;澳大利亚中西部地区,气候干旱,日照时间更长,D错。故选B。
22.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澳大利亚属于发达国家,与沿海地区相比,内陆地区经济欠发达,交通线路密度较低,交通不便,A、B项错误;澳大利亚人口向内陆地区迁移,说明内陆地区具有了一定的人口吸引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年来,澳大利亚内陆地区不断发现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勘探储量较大,去内陆地区开发矿产资源,可以增加经济收入,这成为吸引沿海地区人口迁入的重要原因,C项正确;澳大利亚人口数量少,人口政策一直很宽松,D项不正确。故选C。
23.
矿产资源开发影响的是青壮男性劳动力的迁移,A错;东部地区由于大量男性劳动力的迁出,女性比例占比会有所升高,B错;青年学生不会受到影响,C错;根据澳大利亚国情可知,澳大利亚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过去发现的矿产资源多分布在东、西部地区。近年来,中部内陆地区也发现大量的矿产资源。随着中部内陆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就业机会增多,东部部分男性青壮年劳动力会迁入中部内陆地区,从而导致东部地区老年人口比重上升,D对。故选D。
【点睛】
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1)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迁出地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加强与外界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但也会导致人更多的就业机才外流,劳动力短缺。(2)为迁入地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但也会增加公共设施的负担和管理难度;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
24.B
25.D
26.D
【解析】
【分析】
24.
广东省是我国经济和人口大省,也是全国人口流动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大量外省劳动力源源不断的迁入广东,补充了劳动力,推动广东经济快速增长,形成了人口红利,B正确。广东矿产资源缺乏,各省区人口迁入并不是开发矿产资源,A错误。各省区人口迁入主要从事第二、第三产业,C错误。并不提高消费水平,D错误。故选B。
25.
伴随广东省经济调整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转移升级战略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使外来劳动力的就业机会不断萎缩,故迁入广东的人口数量缩减,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6.
回流劳动力将促进农村人口的增多,而这些人大多从事非农业或者是高收入的农业,如畜牧养殖等,这些活动将有利于促进农村种植业、畜牧业等比例结构的调整,从而增加农民收入。这对教育资源与农业机械水平没有影响;同时,人口的增多,将给农村环境带来一定的压力,加剧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等。
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等。
③政治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等。
27.D
28.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
27.
根据“短板”原理,兰州市适宜人口容量和最大人口容量分别是各测算方法的最小值。也就是应分别依据短板“基于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基于国内生产总值”,据此选D。
28.
结合上题可知,限制兰州人口容量和最大人口容量的短板分别是“基于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基于国内生产总值”,这些指标和用地规模及经济发展状况直接相关。兰州市人口数量已远远超过最大人口容量,故限制因素中土地限制更加突出,但兰州市位于两山中间,黄河穿城而过,主城区已无潜力可挖;因而跳出河谷是兰州市未来发展的主要战略。治理污染不能扩大容积,发展科技见效较慢,据此最佳选项为C。
【点睛】
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资源(正相关): 一个区域的资源状况包括矿产、水、耕地、气候等方面;一个地区的资源越丰富,区域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科技发展水平、人口受教育水平、经济发达程度等,会影响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因而一个地区的上述条件好,区域环境人口容量大。
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负相关):一个区域的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水平也较高,区域环境人口容量小。
对外开放程度(正相关):地区的开放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从其他区域调入资源,提高本区域的环境人口容量。
29. 科学技术 极限值 环境污染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人口容量为材料,涉及乐观者、悲观者及中间者对人口容量的态度及依据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
在人口容量极限这个问题上,乐观者认为地球上还有很多尚未被开发利用的资源,科学技术具有极大的潜力,可以进一步帮助人类找到新的资源来解决目前及未来的难题。同时乐观者也认为未来世界的人口不会达到环境承载力的极限值,即不会达到地球所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而悲观者则认为当前人口数量基数较大且增长速度较快,随着资源的过度利用和消耗,已经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承载力。依照目前的科技发展水平,还不能解决人口过多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等问题,势必会引发进一步的地球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中间者的观点则认为,地球并不处于极为糟糕的状态,但也不容乐观,需要人类时刻关注并加大科技的开发。
30.有计划
【解析】

31.地区间经济差距大
【解析】

32.(1)人口分布不均衡;南部人口相对稀疏,北部人口相对稠密。(若回答“北部与南部人口相对稠密,中部相对稀疏”也得分)
(2)相比“西海固”地区,宁夏北部可利用土地资源较多;水资源较充足:经济较发达:科技水平较高:对外开放程度较高。
(3)有利于减轻人口压力:有利于减轻资源环境压力:有利于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若答“有利于土地生产力恢复”、“有利于减轻自然灾害”也得分)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人口分布特点、环境承载力、人口迁移的影响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
结合表格和地图可知,宁夏北部的银川、吴忠、石嘴山人口总量较多,人口密度更大;宁夏南部的中卫、固原人口数量较少、人口密度小。所以总体来看宁夏人口分布不均衡,具体表现为北多南少,北密南疏。
(2)
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总量、经济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科技水平、受教育水平、消费水平。其中与资源总量、经济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科技水平、受教育水平是正相关,与消费水平负相关,宁夏北部地处宁夏平原,黄河流经,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更好;北部开发历史悠久又是自治区首府地,经济较发达、科技水平较高,对外开发水平更高。
(3)
本题考察人口迁移对迁出地脱贫的有利影响。生态移民工程将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居民迁移到承载力更好的北部,有利于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减轻人口压力;人口迁出会减少对当地资源的需求,减轻资源环境压力,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可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恢复土地生产力;人口迁出少对于环境的破坏,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
【点睛】
33.(1)数量大(1分),规模持续增长(1分),占全国人口比重不断增长(1分)
(2)南部沿海地区(1分)
有利影响:增加劳动力;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任答两点,2分)
不利影响: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秩序造成压力;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2分)
(3)增多(1分) 国家政策支持(1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1分);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1分)
【解析】
【分析】
考查我国流动人口的特点,人口流动的影响,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
【详解】
(1)根据材料一数值及流动人口统计图,我国流动人口的特点是数量大,规模持续增长,占全国人口比重不断增长。
(2)根据材料二表格数值,吸收流动人口最多的地区是南部沿海地区,人口大量涌入给该地区带来的有利影响是增加劳动力数量,增强社会活力。劳动力充足,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不利影响是人口大量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造成压力,增加社会治安管理难度等。
(3)从2005年到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不断增多,原因主要有国家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对流动人口的拉力增强。中西部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低,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此转移,增加就业机会。
【点睛】
我国流动人口的特点是数量大,规模持续增长,占全国人口比重不断增长。人口大量涌入给该地区带来的有利影响是增加劳动力数量,增强社会活力。劳动力充足,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