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单选题
臭氧层保护是当今全球最重要的环保议题之一。图中反映了9月份30°S~80°S平流层臭氧总量多年变化状况。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随年份的推移,臭氧总量( )
A.最大值所在位置南移 B.随纬度的增高而递减
C.在高纬地区递减明显 D.随大气CO2浓度而增加
2.臭氧总量减少直接导致( )
A.太阳紫外线辐射减小 B.平流层气温降低
C.酸雨区面积缩小 D.地面辐射强度减弱
臭氧层是大气层中臭氧浓度较高的区域,主要位于距离地面约20-30千米的高空,它能吸收紫外线,保护人类健康。下图示意9月份30°S-80°S平流层臭氧总量多年变化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随年份的推移,臭氧总量( )
A.最大值所在位置南移 B.随纬度增高而递增
C.在高纬地区递减明显 D.均未发生明显变化
4.臭氧总量减少直接导致( )
A.到达地面紫外线减少 B.平流层气温降低
C.对流层云雨现象增多 D.电离层高度增加
近地面大气中CO2的浓度变化是自然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受到的大气运动、植被状况、地形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也存在时空差异。下图是北京市大气中CO2的浓度年变化(a)及4月日均变化(b)示意图。回答下面各题。
5.北京市大气中CO2浓度最高值出现在冬季的主要原因是( )
A.植物光合作用弱,吸收CO2少
B.气候寒冷,降水少,CO2稀释少
C.季风受地形的阻挡,CO2扩散慢
D.人类生活取暖,工业能耗的增加
6.关于北京市大气中CO2浓度一天中出现在最低值时刻的原因,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植物的光合作用强
B.大气的对流运动显著
C.交通工具、餐饮耗能少
D.人类生活取暖耗能少
7.我国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四号”能对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进行精密观测。这些天气现象主要出现在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散逸层
中国载人空间站(简称天宫空间站)预计在2022年建成并投入运转。空间轨道高度为400~450公里,设计寿命为10年,长期驻留3人。下图示意大气的垂直分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推测《西游记》里风雨雷电四位神仙显身作法的位置在(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散逸层
9.建成并投入运转的天宫空间站( )
A.驻留人员受臭氧层保护免受紫外线威胁 B.利用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保持空地联系
C.利用科技手段收集云雨雾实现淡水自给 D.不会对外太空和地球大气带来任何污染
随着电影《中国机长》的热映,川航3U8633航班紧急迫降的事迹展现在大众面前。飞机从重庆起飞,在9800米高空,风挡玻璃无预警脱落,刘传健机长借助自己一百多次来回飞川藏线的经验和从业30年的技术,成功于成都迫降,拯救了全机人的生命。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0.风挡玻璃脱落时,飞机正处于大气的( )
A.平流层 B.电离层 C.对流层 D.高层大气
11.机长迫降时面临的困难主要有( )
①被风挡玻璃砸伤 ②机内温度过低 ③飞机颠簸强烈 ④太阳辐射太强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下降过程中与大气发生剧烈摩擦,周围产生大量的等离子,包围了整个返回舱,阻隔了返回舱与地面的通讯,这个过程只有10多秒钟,在航天中,该过程被称为“黑障”,等降落到距地面40千米时黑障消失,通讯恢复。黑障区一般出现在地球上空35到80千米的大气层。下图示意大气的垂直分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黑障发生区( )
A.多电离层 B.适合飞机飞行
C.多流星 D.无云雨现象
13.与黑障造成影响类似的地理现象是( )
A.极光 B.磁暴 C.流星 D.日食
读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图(部分),回答下面小题。
14.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中,正确表示图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情况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5.影响图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地面辐射 B.二氧化碳 C.臭氧 D.人类活动
16.下列有关图示大气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B.天气晴朗,对流旺盛,有利于高空飞行
C.上部冷下部热,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 D.顶部与底部的气温相差约55℃
2017年8月28日,遥感卫星17号从酒泉发射升空。据此回答问题。
17.下列图示能正确反映遥感卫星17号在升空过程中经历的大气环境状况的是( )
A. B.
C. D.
18.下列有关Ⅰ、Ⅱ层可能出现的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飞机在Ⅰ层飞行有时会出现颠簸现象
B.飞机在Ⅱ层飞行时,飞行员常感觉是万里无云
C.在Ⅰ层中有时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现象
D.在Ⅱ层中沐浴阳光时不会损伤皮肤
飞机颠簸指飞机在飞行中遇到乱流而突然出现的忽上忽下、左右摇晃及机身振颤现象。飞行颠簸层高度一般不超过海拔1000米,强颠簸层高度只有几百米,颠簸层水平范围多数在100km以内。图为2006年我国某航空公司西南高原航线飞行颠簸次数年内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1—4月我国西南高原航线飞行颠簸次数明显偏多的原因主要是( )
A.风向变化频繁 B.降水日数较多 C.太阳辐射较强 D.冰雪反射较强
20.由青藏高原飞往云贵高原的飞机发生颠簸的概率会( )
A.逐渐增大 B.逐渐减小 C.先增大,后减小 D.先减小,后增大
21.若飞行员正在低空飞行时屏幕上显示前方有强颠簸区,应采取的措施是( )
A.加速前行 B.调头返回 C.迅速爬升 D.向下俯冲
22.跑步已成为当下人们强身健体的时尚选择。1月某日,浙江杭州市的小明同学利用学校所学知识劝爷爷不要出去晨跑。下列4幅不同时段的近地面大气温度垂直分布图,可支持小明观点的是( )
A. B. C. D.
2017年4月20日晚,中国首单“太空快递”正式发出,两天后到达离地面380km的天宫二号。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3.关于大气各层的特点,正确的是( )
A.大气质量约80%都在a层
B.纬度越高a层层顶越高
C.b层是臭氧吸收红外线而增温
D.高层大气对流明显,天气多变
24.下列是“太空快递”升空新闻上部分网友的弹幕,没有道理的是( )
A.我晕,越来越缺氧
B.经历了风吹雨打,前途晴空万里
C.小哥不易啊,一阵冷一阵热地往上飞
D.我要飞得更高,离地300千米去见我的彩虹妹妹
9月19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采用“一箭五星”的方式成功发射“珠海一号”卫星组。该卫星运运轨道高度距地面500千米,将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行业提供服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火箭升空过程中气温变化的规律可能是( )
A.递减→递增→递减 B.递增→递减→递增
C.递增→递减→递增→递减 D.递减→递增→递减→递增
2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火箭依次穿越了平流层、对流层、高层大气 B.火箭穿越的大气层密度持续升高
C.卫星信号的回传会受到磁暴的影响,不稳定 D.卫星始终运行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天体系统中
乘坐飞机出行是人们常见的行为方式(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人们出行坐飞机时,飞机最可能在( )
A.平流层顶部飞行 B.平流层中部飞行
C.平流层底部飞行 D.平流层任意高度飞行
28.平流层适合飞机飞行的主要原因是( )
①平流层大气气温上热下冷,以平流运动为主②平流层大气气温下热上冷,以平流运动为主③水汽和杂质含量少,无云雨现象,能见度好④水汽和杂质含量少,少云雨现象,能见度好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舱在距地面高度约120km处高速进入地球大气层,实施初次气动减速。下降至预定高度后,返回器向上跃出大气层。之后,返回舱再次进入大气层,实施二次气动减速,在距地表50km的高度返回舱与大气层激烈摩擦。下图示意“嫦娥五号”探测器返回路径。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9.“嫦娥五号”初次进入大气层进行减速时位于(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臭氧层 D.高层大气
30.“嫦娥五号”在距地表50km降落至地面过程中气温的变化是( )
A.持续降低 B.先降低,后升高
C.持续增高 D.先升高,后降低
二、综合题
31.读下图“大气垂直分层”,完成下列问题。
(1)A是____层,该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____。
(2)B是____层,该层大气以____运动为主。
(3)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集中在____(填名称)。其温度的垂直变化决定了该层大气以____运动为主。
(4)在55千米以上的高层大气中存在____层,该层使人类实现无线电通信。
32.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图反映的是_____________纬度大气的垂直分层,理由是______。
(2)A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
(3)C层中有_____________层。__________爆发时,会引起该层的扰动,此时传播的_____________信号会被部分或全部吸收。
(4)人类活动目前主要使_____________层、_____________层的大气成分比例发生变化。
(5)A→B→C大气密度变化的趋势是_________。
33.读“气温垂直变化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a、b、c、d四条曲线中,正确反映地球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的是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集中于________层(填字母),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人类目前利用平流层最主要的方式是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
(4)B层和C层80~120千米的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分析其增温原因的异同。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B
【解析】
【分析】
考查平流层臭氧总量的变化及影响。
1.由图中信息可知臭氧含量是由50—60度向两侧递减;在高纬度变化大,低纬变化小,故选C。
2.臭氧减少,到达地面紫外线增加,地面辐射加强,与酸雨的形成没有关系,因平流层的臭氧减少,平流层吸取太阳辐射的能量减少从而导致平流层温度降低。故选B。
3.C
4.B
【解析】
【分析】
3.
读图可知,臭氧含量最大值出现在50°S-60°S,且随着年份的推移,最大值所在位置逐渐北移,故A、B两项错;臭氧总量在较高纬度变化较大,较低纬度变化较小,故C项正确,D项错。所以本题选C项。
4.
臭氧能够吸收太阳紫外线,臭氧总量减少,平流层吸收的太阳紫外线减少,气温降低,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A错,B项正确;对流层云雨现象、电离层高度均与臭氧总量无关,CD两项错。所以本题选B项。
【点睛】
臭氧总量减少的原因:一是大量用作制冷剂、喷雾剂、发泡剂等化工制剂的氟氯烃是导致臭氧减少的“罪魁祸首”;另外,寒冷也是臭氧层变薄的关键,这就是为什么首先在地球南、北极最冷地区出现臭氧空洞的原因。
5.D
6.C
【解析】
5.北京市大气中CO2浓度最高出现在冬季的主要原因是冬季人类生活取暖,工业能耗的增加,排放的二氧化碳气体多,D对。植物光合作用弱,吸收CO2少;气候寒冷,降水少, CO2稀释少;季风受地形的阻挡,CO2扩散慢都不是主要原因,A、B、C错。所以选D。
6.北京市大气中CO2 浓度一天中出现最低值时刻是4月份的某日17时,应是下午时间。原因可能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强,A 正确。大气的对流运动显著,B正确。交通工具、餐饮耗能不会减少,C不正确。北方是春季,不需要再取暖,人类生活取暖耗能少,D正确。所以选C。
7.A
【解析】
【分析】
【详解】
我国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四号”能对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进行精密观测。这些天气现象是因热空气上升过程中,水汽凝结形成,主要出现在对流层,A对。平流层以平流运动为主,没有这些天气现象,B错。中间层位于高层大气,臭氧层位于平流层,没有空气对流运动,没有这些天气现象,C、D错。
【点睛】
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是因对流运动,热空气上升,水汽凝结形成,主要出现在对流层。平流层以平流运动为主,没有这些天气现象。中间层位于高层大气,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上面热,下面冷,没有空气对流运动。
8.A
9.B
【解析】
【分析】
8.
推测《西游记》里风雨雷电四位神仙显身作法的位置在对流层,因为对流层的高度达到12000米,而且大气密度大,风雨雷电主要发生在对流层,A正确,BCD错误,故选A。
9.
建成并投入运转的天宫空间站轨道高度为400~450公里,利用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保持空地联系,B正确。臭氧层在空间站的下面,驻留人员受紫外线威胁大,A错。利用科技手段收集云雨雾实现淡水自给还达不到这个水平,C错。会对外太空和地球大气带来一些污染,D错。故选B。
【点睛】
本题组主要考查大气的垂直分层的相关知识。
10.C
11.B
【解析】
【分析】
10.
由材料可知,风挡玻璃脱落时飞机的飞行高度9800米,川藏线位于中纬度地区,对流层平均高度为10-12千米,故飞机飞行的大气层,是对流层,C正确;平流层、电离层、高层大气高度均高于对流层,ABD错误。故选C。
11.
对流层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飞机颠簸强烈,③正确;在9800米高空,由于高度较高,大气温度较低,机内温度过低,②正确;被砸伤、太阳辐射飞机飞行影响较小,不是主要困难,①④错误。故选B。
【点睛】
对流层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公里,极地平均为8~9公里,并且夏季高于冬季。对流层位于大气的最低层,集中了约75%的大气质量和90%以上的水气质量。其下界与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
12.A
13.B
【解析】
【分析】
12.
大气层由近地面到高空一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对流层的厚度在8-18km之间,平流层为18--55km之间,而黑障发生在35--80km,并且降落到距地面40千米时黑障消失,说明黑障位于高层大气,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A正确;适合飞机飞行的是平流层,B错误;流星现象多出现在对流层,C错误;高层大气密度很小,没有云雨现象,但并不是黑障发生区的主要特点,D错误。因此正确选项为A。
13.
黑障发生时阻隔了返回舱与地面的通讯,太阳活动引起地球出现磁暴时,电离层受到干扰,也影响地球上的通讯,因此两地理现象类似,B正确;极光不会使通讯中断,A错误;流星是外太空的小天体落在地球的过程中燃烧的现象,并不会使通讯中断,C错误;日食不会造成通讯中断,D错误。因此正确选项为B。
【点睛】
地球的大气层根据密度、气温垂直变化和运动形式,将其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14.A
15.C
16.D
【解析】
【分析】
14.
根据图中大气层高度分析,该大气层处在12千米--50千米之间,为平流层。平流层大气远离地面,受上部臭氧层吸收紫外线影响,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③④错误,CD错误。因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上部,越靠近臭氧层升温越明显,所以平流层上部升温快,下部升温慢, ①正确,②错误,A正确,B错误。故选A。
15.
平流层大气远离地面,受地面影响小,受上部臭氧层吸收紫外线影响较大,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所以影响图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臭氧,C正确。故选C。
16.
图示大气层为平流层,没有电离层,电离层在高层大气,A错误。平流层上热下冷,天气晴朗,对流不旺盛,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BC错误。根据图中图像①,对流层顶部与底部的气温相差约55℃,D正确。故选D。
【点睛】
要熟悉大气的垂直分层中各层的高度和气温变化的原理,是本题的关键。
17.C
18.D
【解析】
【分析】
17.
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由近地面向高空分别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臭氧层分布在平流层,AD错误;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下降,平流层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B图在平流层的底部,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下降,B错误,C正确。故选C。
18.
Ⅰ层为对流层,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大气不稳定,飞机飞行有时会出现颠簸现象,A正确,不合题意;Ⅱ层为平流层,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大气层稳定,适合飞行,B正确,不合题意;在Ⅰ层中有时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作逆温现象,C正确,不合题意;Ⅱ层紫外线辐射强烈,会对皮肤造成严重损伤,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大致是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对流层大气主要以对流运动为主,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原因是平流层有臭氧层吸收太阳紫外线升温,平流层大气主要以平流运动为主,气流稳定,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先下降后上升,存在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
19.A
20.A
21.C
【解析】
【分析】
【详解】
6.飞机颠簸指飞机在飞行中遇到乱流而突然出现的忽上忽下、左右摇晃及机身振颤现象。1—4月正值我国西南地区的冬春季节,大风天气多,加上高原山区地形复杂,风向多变,易使飞机在飞行中出现颠簸现象偏多。故选A。
7.青藏高原纬度和海拔较高,对流较弱,飞机颠簸概率较小;云贵高原纬度和海拔较低,且地势自西北向东南降低,对流较强且逐渐增强,飞机颠簸概率较大。因此,由青藏高原飞往云贵高原的飞机发生颠簸的概率会逐渐增大。故选A。
8.若飞行中前方出现颠簸区,飞行员可通过迅速爬升几百米高度或暂时偏离航线几十千米来脱离颠簸区。在低空飞行发现或发生颠簸时,应向上迅速爬升脱离,切不可俯冲向下脱离(因为低空对流或湍流更强烈,更易发生飞机颠簸)。故选C。
22.B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冬季早晨,近地面大气极易形成逆温现象。当逆温出现时,冷空气在近地面堆积,空气流动性差,污染物不易扩散,空气质量较差,此时不适宜晨练。A图没有出现逆温,A错误。C图虽然逆温,但地表气温高于15℃,不符合浙江杭州市冬季早晨的气温特点,C错误。D图的逆温出现在高空大气,对近地面的出行影响较小,D错误。B选项中出现了明显的逆温天气,空气质量差,不适宜晨练,B正确。故选B。
【点睛】
23.A
24.D
【解析】
【分析】
23.
据图可知,a为对流层,大气质量约80%都在对流层,A正确;纬度越低,近地面气温越高,对流越旺盛,对流层高度越高,纬度越高,对流层的高度越低,B错误;b为平流层,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臭氧吸收紫外线放热而增温,C错误;对流层的大气对流明显,天气多变,不是高层大气,D错误。故选A。
24.
“太空快递”由对流层上升到高层大气,随着高度的升高引力减小,大气越来越稀薄,氧气越来越少,所以越来越缺氧;在对流层会出现风雨雷电等天气现象,在平流层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会出现晴空万里的现象;在对流层气温随着高度的升高而下降,在平流层气温随着高度的上升而上升,会出现一阵冷一阵热地往上飞;彩虹只会出现在对流层中,300千米的高空不会有彩虹出现。综上分析,D项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了大气的垂直分层,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较小。
25.D
26.D
【解析】
25.
火箭升空过程中依次穿越了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对流层随海拔高度的上升气温下降;平流层随海拔高度的上升气温上升;高层大气随海拔高度的上升气温先下降后上升。所以火箭升空过程中气温变化的规律是递减→递增→递减→递增,D正确,ABC错误。
26.
卫星绕地运动,始终运行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天体系统中,故D项正确;火箭依次穿越了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故A项错误;火箭穿越的大气层密度整体上降低,故B项错误;磁暴影响地球磁场,影响卫星运动的轨迹。故C项错误。
【点睛】
学生需要掌握大气垂直分层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各层大气的性质。
27.C
28.B
【解析】
【分析】
27.
飞机飞行时,遇到大气对流运动,会使得飞机颠簸,安全性受到威胁,因此人们出行坐飞机时,飞机最可能在以水平运动为主的平流层中飞行,但由于平流层中、上部空气密度小,机翼上下产生的气压差小,不利于飞机飞行,因此飞机应在空气密度较大的平流层底部飞行,因此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28.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平流层大气随高度升高气温上升,气温上热下冷,以平流运动为主,利于飞机飞行,①符合题意、②不符合题意;相对于对流层,平流层高度较高,水汽和杂质含量少,无云雨现象,能见度好,利于飞机飞行,③符合题意、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点睛】
对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平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适合飞机飞行。
29.D
30.B
【解析】
【分析】
29.
人们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将大气自下而上依次划分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从地面至约12千米高度为对流层,12千米至50千米高度为平流层,50千米以上为高层大气。图文信息表明,“嫦娥五号”返回舱在距地面高度约120km处高速进入地球大气层,实施初次气动减速,因此此时位于高层大气,D符合题意,排除AB;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之中,高度不超过50千米,因此“嫦娥五号”初次进入大气层进行减速时不可能位于臭氧层,排除C。故选D。
30.
“嫦娥五号”在距地表50km降落至地面过程中,大致经过了大气的平流层和对流层,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降低而降低,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降低而升高,因此“嫦娥五号”在距地表50km降落至地面过程中气温的变化是先降低、后升高,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
人们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将大气自下而上依次划分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1)对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2)平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适合飞机飞行。(3)高层大气的特点:气体稀薄,具有电离层,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大多数人造天体也在此层运行。
31. 对流 降低 平流 水平 对流层 对流 电离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垂直分层的知识点。
【详解】
(1)读图可知,A层是最接近地面的一层,是对流层,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所以,对流层大气的温度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2)读图可知,B层在对流层上空,是平流层,平流层大气温度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不利于垂直对流运动,平流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3)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集中在对流层中,对流层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所以该层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
(4)在55千米以上的高层大气中存在电离层,电离层能够反射无线电短波,使得人类可以通过电离层的反射作用,实现了无线电短波通信。
【点睛】
32. 中 该地对流层的高度为12千米,而对流层在低纬为17~18千米,在高纬为8~9千米 该层集中了大气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 空气对流显著 电离 太阳活动(耀斑) 无线电波 对流 平流 随着高度的上升,大气的密度逐渐变小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大气的温度垂直变化为材料,考查大气的垂直分层。
【详解】
第(1)题,对流层的厚度因纬度而异,低纬度为17~18千米,高纬度为8~9千米图示高度为12千米,可以判定该图反映的是中纬度大气的垂直分层。
第(2)题,对流层天气复杂多变的原因有二:一是该层集中了大气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二是空气的对流运动显著,气流上升时,气温下降,容易成云致雨。
第(3)题,太阳活动时,会对电离层产生扰动,导致无线电波被部分或全部吸收,导致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
第(4)题,人类活动目前主要是改变了CO2和O3这两种大气成分的比例,其中CO2集中在对流层,O3集中在平流层。
第(5)题,由于大气层越高,地球引力越小,大气密度也越小,故越往高处密度越小。
33. b 近地面平均温度约为20℃,对流层顶部气温降至-60℃。 A 该层集中了大气层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近地面的水汽和杂质通过对流运动向上输送,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气温降低,容易成云致雨。 航空飞行 该层大气中水汽和杂质含量很少,无云雨现象,大气平稳,天气晴朗,能见度好,适合航空飞行。 都是因大量吸收紫外线而增温。 B层是臭氧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使大气增温;C层80~120千米的大气吸收了更短波长的太阳紫外线,温度持续上升。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的特点。据图的信息并结合每层的特点进行分析。
【详解】
(1)从近地面的气温数值可判断,b曲线符合大气的垂直变化。原因是近地面的平均气温约为20度,随着海拔升高,对流层气温下降至-60度。
(2)A层,原因:大气层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近地面的水汽和杂质通过对流运动向上输送,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气温降低,容易成云致雨,天气变化剧烈。
(3)航空运输,原因是平流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气流平稳,安全性高,云雨天气少,能见度高,利于飞行。
(4)相同点:都是因大量吸收紫外线而增温。不同:B层为平流层,因臭氧吸收紫外线而升温;D层为高层大气,因氧原子吸收紫外线而升温。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