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地貌的观察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4.2地貌的观察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4-29 19:45: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4.2 地貌的观察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拟赴陕南某地研学旅行,为此收集当地的相关地理资料。下图为“陕西省南部某地地形图(等高距为100m)”。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水磨河坝与红崖子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
A.380m B.440m C.560m D.620m
2.甲~丁四地中,地处沟谷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3.该区域( )
A.盆地地形为主 B.地势南高北低 C.地表起伏较大 D.冰川地貌发育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4.图示区域
A.丘陵地形为主 B.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C.平原地形为主 D.地势成三级阶梯
5.图中河流流向是
A.东北流向西南 B.自东向西
C.西北流向东南 D.自南向北
6.图中铜矿产地到丁村的直线距离约为
A.0.7千米 B.1.8千米
C.2.6千米 D.3.8千米
7.图中①地可见的居民点是
A.甲 B.乙
C.丙 D.丁
8.图中陡崖相对高度是
A.46米 B.53米
C.158米 D.350米
9.图示区域的最大高差可能为
A.549米 B.395米
C.488米 D.632米
为加强森林监测和防护,我国华北某地在山上设立了观察点。读该地等高线示意图(单位:米)。据此完成问题。
10.居民点与山峰的高差可能为( )
A.510米 B.550米 C.590米 D.630米
11.仅考虑土壤水分条件,森林长势较好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2.若设立两个观察点,最佳的组合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比例尺是地图三要素之一,其实用性很强。完成以下问题。
13.上面三幅等高线地形图所表示的三种地形,比例尺分别为1:100000, 1:10000, 1:100,则坡度由大到小排列是( )
A.甲乙丙 B.乙甲丙 C.乙丙甲 D.丙乙甲
14.尤卡坦半岛为墨西哥著名半岛,面积约20万平方千米,在比例尺1︰5000000的地图上绘出来时,图上面积为( )
A.4cm2 B.40cm2
C.80cm2 D.8cm2
读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单位:米),完成下面小题。
15.图中河流的流向为( )
A.先向北,再向东北 B.先向南,再向东南
C.先向东北,再向西北 D.先向东南,再向西南
16.图中陡崖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
A.150米 B.198米 C.278米 D.400米
17.既能看到甲村又能看到乙村的地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图为某区域地貌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图示区域从宏观上观察到的地貌为( )
A.平原 B.山地 C.盆地 D.丘陵
19.观察图中的次一级地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山坡 B.②——山谷 C.③——山峰 D.④——山脊
20.不能作为地貌观察的辅助的是( )
A.等高线地形图 B.遥感影像图
C.水资源分布图 D.地形剖面图
下图为我国东南某地区等坡度线(地表坡度值相等的点连成的线)图,图中数字代表坡度(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1.图示甲、乙、丙、丁四处中,水流最平缓的是(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22.图示区域( )
A.P地为阳坡,光照条件较好 B.丙处河流流速比乙处快
C.Q地为阴坡,光照条件较差 D.甲处河流流速比丁处快
近年来,户外攀岩运动蓬勃兴起,图为华北某校地理兴趣小组进行研学活动后,绘制的周边一处攀岩基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问题。
23.图中M处为攀岩基地,运动员从崖底攀到陡崖最高处,攀登的最大高度不超过( )
A.50米 B.100米 C.150米 D.200米
24.符合①②两地之间地势起伏状况的剖面图是( )
A. B. C. D.
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图(单位:米),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图中A地陡崖的相对高度H为( )
A.100米≤H<200米 B.200米≤H<400米 C.300米≤H<400米 D.100米≤H<300米
26.图中B、C温差可能为( )
A.2.5℃ B.2℃ C.1.5℃ D.1℃
读某岛屿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27.该岛地势 (  )
A.中部低,四周高 B.中部高,四周低
C.西北高,东南低 D.西南高,东北低
28.该岛的城市和公路分布具有 (  )
A.沿河谷分布的特点 B.网格状分布的特点
C.环岛屿分布的特点 D.与纬线平行的特点
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简图,该区域东面临海,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图中村庄夏季能看到而冬季看不到海上日出的是( )
A.甲村 B.乙村 C.丙村 D.丁村
30.图中陡崖顶部P点( )
A.海拔可能为450米 B.距甲村的水平距离约为600米
C.可直视丙村 D.距陡崖底部垂直距离可能为398米
下图为某观察者观察某地地貌时绘制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1.图中A、B、C、D四点中,最适合观察图中地貌的是( )
A.A B.B C.C D.D
32.关于地貌观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貌观察的顺序是从微观到宏观,从点到面
B.观察者描述地貌时,按照从小到大,从低级地貌到高级地貌
C.某地的绝对高度一定大于相对高度
D.相对高度大、坡度大的地貌,一般较陡
33.2020年5月27日上午11点整,中国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将五星红旗插上世界最高峰峰顶,实现了四十五年后我国测绘队员的再次登顶。从位于5200m的大本营向上,队员们要经过甲、乙、丙、丁四个营地(下图),其中一个营地由于空气流通不畅,容易引起高原反应,被称为“魔鬼营地”。据此完成下题。
图中“魔鬼营地”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读下图“某地区等高线(单位:米)图”,完成下列小题。
34.图示区域最高处与乙村的高差可能为( )
A.1200米 B.1000米
C.900米 D.600米
35.下列地点位于①处视野范围的是( )
A.甲村、Ⅰ山山顶 B.④镇、Ⅱ山山顶
C.Ⅰ山山顶、②镇 D.③镇、乙村
36.为了将⑤地的铁矿运到③镇附近加工出口,图中M、N、P、Q四条公路线设计合理的是( )
A.Q线 B.P线
C.N线 D.M线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一中学的地理兴趣小组组织夏令营活动的野外考察线路和考察地地形图。
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37.此次考察需要准备哪些考察装备( )
①世界地形图②地质锤③卫星定位仪④植物标本夹⑤羽绒服⑥雨衣
A.①②③④ B.①④⑤⑥ C.③④⑤⑥ D.②③④⑥
38.此次考察活动选定地点后,接下来考察步骤顺序正确的是( )
①撰写报告 ②查找相关资料 ③规划考察线路 ④实地考察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②③④① D.④③②①
二、综合题
3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伊犁河发源于天山西坡,由东向西注入巴尔喀什湖。上游河谷降水丰富,森林、草原、雪山相互辉映。下游流经萨雷耶西克阿特劳沙漠,由于河床浅,河流时常改道,形成面积较大的入湖三角洲(下图)。伊犁河下游胡杨林沿河岸伸展,远离河道的地区植被稀疏,沙丘活化,成为东亚冬春季节沙尘的主要来源之一。下图为哈萨克斯坦东部区域图。
(1)简述图示区域地形特征
(2)概述伊犁河下游的水文特征,并指出影响其水文特征的主要因素。
(3)分析伊犁河与巴尔喀什湖之间的水循环过程。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日本农业发达,但该国粮食价格缺乏竞争力,随着国内农产品市场逐步放开,粮食自给率从1960年的79%下降到2018年的37%。下图为亚洲部分地区略图。
材料二:图中甲地某农业企业开发出一种新型温室大棚.通过调节地下管道中的水温,控制大棚内温度,种植原产于热带的芒果.可使其在冬季上市。
简述图示区域的地形特征。
4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定向越野运动是指运动员利用地图和指北针到达地图上所指示的各个点标,以最短时间按顺序到达所有点标及终点者为胜。北京某中学组织郊区定向越野活动,下图为比赛用地图。
(1)估算图中两座小桥间河段的长度。
(2)说出图中点标2所处的地形部位;参赛选手发现从点标1到点标2赛段,比赛难度大、体力消耗会比较多,请简述原因。
(3)点标2处的选手能否看到点标3处的选手,判断并说明原因。
(4)简述图示地区地形特征。
(5)简述村落位置选择的理由。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B
3.C
【解析】
【分析】
1.
读图可知:水磨河坝的海拔大于700米,小于800米,红崖子的海拔高度是1200米,两者之间的相对高度是大于400米,小于500米,B符合题意。答案选B。
2.
沟谷的等高线向高处弯曲,发育河流,图中甲~丁四地中,地处沟谷的是乙地,其它三个地方都是山脊线,B正确。答案选B。
3.
该区域等高线密集,地表起伏较大,C正确。以山地地形为主,地势北高南低,位于陕西省,山地海拔低,没有冰川地貌发育,ABD错。故选C。
【点睛】
本题组主要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断。
4.A
5.A
6.B
7.C
8.B
9.C
【解析】
4.读图中的等高线可以知道本地区的海拔大多数在200米—500米,所以该地的地形以丘陵为主,A项正确,C项错误。由等高线的高度判断,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坡度较均匀,没有三级阶梯状分布,B、D项错误。
5.河流的流向和等高线凸出的方向相反,由此可以判断河流向下流动,也就是自东北流向西南,A项正确。
6.相差一纬度实际距离相差111千米,1°=60′,铜矿与丁村之间大概相差1′,相差1′实际距离相差1.83千米,所以B项正确。
7.从①看向甲,视线会被海拔在450以上的山峰阻挡,A项错误;乙在陡崖下面,无法看到,B项错误;丙在①山峰下面的山谷中,可以看到,C项正确;从①看向丁,等高线先稀疏后密集,山坡为凸坡,视线会被阻挡,D项错误。
8.计算陡崖相对高度的公式为:(n-1)d≤▲H<(n+1)d,从图中看出n=2,等高距d=50,所以50≤▲H<150,B项正确。
9.图中的最高点在序号①的位置,高度为500—550,最低点在100米等高线的左侧,高度为50—100,最高点与最低点交叉相减,高差400—500,题中所求为最大高差,C项正确。
10.C
11.A
12.A
【解析】
【分析】
10.
山峰高度为915米,居民点海拔高度在300至400米之间,因瀑布高差为52米,故居民点海拔不会高于348米,计算两地高差在567至615米之间,故C项正确。
11.
根据指向标,可知甲为北坡,乙为东坡,丙为南坡,丁为西坡,该地位于华北地区,阴坡蒸发弱、水分条件好,森林长势较好,甲为阴坡,故A项正确,BCD错。
12.
设立的观察点需要视线能覆盖全境,①②两地位置高、组合设点后观察视线不受山峰山脊等阻挡,故A项正确,③④位于河谷两侧,海拔较低,观察视线受山峰山脊等阻挡,故BCD错。
【点睛】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数值大小1.平原:海拔<200米;等高线稀疏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2. 丘陵: 200米<海拔<500米,相对高度小于200米,等高线较疏,弯曲处较和缓。3. 山地: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200米;等高线密集,河谷呈“V”字形4. 高原:海拔>500米,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疏密程度密集:坡度陡;稀疏:坡度缓。形状特征①山顶: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等高线封闭,数值中高周低}②盆地或洼地: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如果没有数值注记,可根据示坡线来判断:(示坡线——为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线)③山脊: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低处。等高线从高往低突,就是山脊.④山谷: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高处。等高线从低往高突,就是山谷.⑤鞍部:正对的两山脊或山谷等高线之间的空白部分。形状与马鞍相似。⑥缓坡与陡坡及陡崖:等高线重合处为悬崖。等高线越密集处,地形越陡峭;等高线越稀疏处,坡度越舒缓。
13.D
14.C
【解析】
13.坡度=相对高度/水平距离。比例尺相同,等高距越大,坡度越陡;等高距相同,比例尺越小,坡度越小。甲乙丙三图中等高距最小的是甲,乙丙相同,比例尺最小的是甲,最大的是丙,因此坡度最大的是丙,最小的是甲。D正确。
14.比例尺1︰5000000意即图上1cm=实际长度5000000=50km;所以,图上1cm2=2500km2;那么实际面积200000km2÷2500km2=80图上面积。因此,正确答案是C,80cm2。
15.D
16.C
17.B
【解析】
【分析】
15.
读图可知,河流流向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再结合图中的指向标,河流的流向应是先向东南,再向西南。故选D。如图:
16.
图中陡崖处有三条等高线重叠,等高距为100,根据陡崖计算公式(n-1)× d ≤ H < (n+1)×d,可计算出陡崖的相对高度是200≦H<400,故选C。
17.
①点和乙村之间有山脊,看不到乙村,A错误;②在山脊高处,②与甲村之间为凹形坡,与乙村之间为河谷,没有阻挡视线的地形,因此从②地既能看到甲村又能看到乙村,B正确;③点与甲村之间有山脊和陡崖阻挡,看不到甲村,C错误;④地与甲村之间有山岭阻挡视线,从④地看不到甲村,D错误。故选B。
【点睛】
18.B
19.B
20.C
【解析】
【分析】
18.
宏观地貌是指规模较大的地貌,有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图中群山连绵,高低起伏,所以从宏观上观察到的地貌为山地,不是平原,A错误。B正确。图中无法判断有盆地和丘陵的信息,CD错误。故选B。
19.
山地的次一级地貌有山峰、山谷、山脊、陡崖、鞍部,①位于海拔较高处,呈线状延伸,是山脊,A错误。②位于海拔较低处,且深而窄,是山谷,B正确。③位于山脊到山谷之间,是山坡,C错误。④是山地海拔最高处,为山峰,D错误。故选B。
20.
观察地貌时,可利用地形图、遥感影像等进行辅助观察;水资源分布与地貌观察没有关系;综所述,选择不能作为地貌观察的辅助的是水资源分布图,C正确。故选C。
【点睛】
山地,是指海拔在500米以上的高地,起伏很大,坡度陡峻,沟谷幽深,一般多呈脉状分布。丘陵,一般海拔在200米以上,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起伏不大,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的。平原,是海拔较低的平坦的广大地区,海拔多在0—200米,一般都在沿海地区。高原,是高度一般在1000米以上,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比较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地区。盆地,是四周高(山地或高原)、中部低(平原或丘陵)的盆状地形。盆地多分布在多山的地表上,在丘陵、山地、高原都有相应的不同构造的盆地。盆地基本呈中间低,四周高的盆状形态。
21.A
22.B
【解析】
【分析】
21.
图中数字代表坡度(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图示甲、乙、丙、丁四处中,甲处数值最小,坡度最小,地面较平坦,水流最平缓,A正确。故选A。
22.
根据图中指向标,P地位于河流的南侧坡地,Q地位于河流北侧坡地,因此P地有可能是阴坡,Q地有可能阳坡,AC错误。图中等值线表示坡度,丙处比乙处坡度大,因此丙处河流流速比乙处快,B正确;甲处坡度比丁处坡度小,甲处河流流速比丁处慢,D错误。故选B。
【点睛】
图中虽然为等值线,但与等高线表示的数值不同,不能用等高线的判读规律分析该题。图中只有坡度大小,无法确定地势起伏特征,也要注意,该图不能确定河流的流向。
23.D
24.C
【解析】
【分析】
23.
根据等高线上的数值,可判断等高距为50米,M处陡崖处为3条等高线相交,因此陡崖的相对高度为(3-1)×50≤H<(3+1)×50,即最大高度不超过200米,D正确。故选D。
24.
①②之间的最低地是河流处,海拔为100~150米之间,河流左岸坡度先陡后缓,右侧为坡度较陡的一个斜坡。因此C正确。故选C。
【点睛】
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公式为:(n-1)×d≤H<(n+1)×d,其中n为重合的等高线数量,d为等高距。
25.B
26.D
【解析】
【分析】
25.
读图可知,该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等高距为100米,A地陡崖处有三条等高线重合,根据陡崖的相对高度计算公式计算:(3-1)×100≤H<(3+1)×100,因此图中A地陡崖的相对高度H为200米≤H<400米,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6.
读图可知,图中B的海拔高度为400~500米,图中C的海拔为500~600米,两者相对高度为0~200米,按气温平均垂直递减率(0.6℃/100米)计算,两者之间的温差应为0~1.2℃,因此图中B、C温差可能为1℃,不可能是2.5℃、2℃、1.5℃,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
等高线地形图中,陡崖的相对高度计算公式:(n-1)×d≤H<(n+1)×d,其中H表示陡崖的相对高度,n表示陡崖处等高线重合的条数,d表示地形图中的等高距。
27.B
28.C
【解析】
27.水向低处流,读图,根据图中河流流向判断,该岛地势中部高,四周低,B对。A、C、D错。
28.根据图例判断,该岛的城市和公路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呈环状分布,所以具有环岛屿分布的特点,C对。没有沿河分布,不是网格状,与纬线不平行,A、B、D错。
29.C
30.D
【解析】
29.
我国某区域即确定为北半球,题干中提到的是冬季海上日出。因为北半球冬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海上日出为东南方向,丙村受山体阻挡,不能看见日出,C符合题意。甲位于东南坡,乙位于山脊,丁位于东坡,这三个村地势向东南方向逐渐降低无遮挡,能够看到日出,ABD不合题意。本题选择看不到日出的点位,所以选C。
30.
P处海拔范围是500~600米,A错误;根据图中线段比例尺估算,P点距甲村的水平距离大约200多米,B错误;与丙村之间有山脊阻挡,不能直视,C错误;顶部的取值范围是500~600米,底部高度范围为200~ 300米,所以陡崖相对高度范围是200~400米,D正确。所以选D。
【点睛】
等高线地形图中,陡崖相对高度计算,可以用(n士1)×d计算,其中n为重合的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也可以用崖顶高程减去崖底高程计算。
31.B
32.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貌的观察的相关知识。
31.观察地貌时,最适宜选在高处且视野广阔的地方。图中B处最高且视野辽阔,B项正确。A处位置较低,A项错误。C处低洼的山谷处,不易观察,C项错误。D处位于平原,最不适宜观察地貌,D项错误。故选B。
32.观察地貌的顺序是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A项错误。观察地貌得按照从大到小,从高级地貌到低级地貌的顺序,B项错误。绝对高度不一定大于相对高度,比如相对于海平面以下的地方,相对高度更大,C项错误。相对高度大、坡度大的地貌,一般较陡,D项正确。故选D。
【点睛】
绝对高度主要用于判断地形,相对高度用于判断地势起伏状况。
33.A
【解析】
【详解】
依据信息:甲、乙、丙、丁四个营地中,其中一个营地由于空气流通不畅,易引起高原反应,被称为“魔鬼营地”。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丙、丁四个营地中,丙、丁位于山脊,乙位于鞍部,这三个营地所处的地形部位都有利于空气流动,只有甲位于山谷,地形封闭,空气流通不畅,容易引起高原反应,故A对,BCD错。故选A。
34.C
35.A
36.C
【解析】
【分析】
34.
由图可知图中等高线等高距200米,图中最高处位于图中西南方向河流上游,与乙村庄间隔4条等高线,根据等高线高差计算公式(n-1)×200m35.
①处位于河谷内,甲村也位于河谷,位于①处视野范围;Ⅰ山山顶海拔高度比①处高,地势较高,位于①处视野范围,A正确;③镇、④镇被II山遮挡,不位于①处视野范围;乙村在另一条河谷内,被中间的山脊遮挡,不位于①处视野范围;②镇被Ⅰ山阻挡,不位于①处视野范围;Ⅱ山山顶是可以看见,B、C、D错误,故选A。
36.
公路选线主要考虑运程的远近、坡度大小、经济效益的高低、与耕地的关系等因素。图中四线相比而言,N线路程较近,坡度较小,且对④镇的经济发展有利,所以N线设计合理,C选项正确;Q线路虽然距离最短,但是横穿多条等高线,坡度大,不合理;PM两条线路相比N线路,距离较远,运输成本较高,A、B、D选项错误。故选C。
【点睛】
在山区,人们通常把交通线路地址选择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尽量连接居民点。
37.D
38.C
【解析】
37.此次考察需要准备大比例尺的地形图,世界地形图不合适;另外夏季的南方山地,600多米的山顶温度不会太低,不需要带羽绒服,除以上两项之外的其他装备都是需要的。故②③④⑥正确。
故选D
38.一次考察活动在地点确定后,首先要查找相关资料,对该地的地理环境特征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在此基础上规划考察线路,然后进行实地考察,最后再对考察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考察报告。故考察步骤顺序是②③④①。
故选C。
39.(1)以山地为主,整体海拔较高。地势东南部高,西北部低(由东南向西北倾斜)
(2)水文特征:年径流量小;汛期在夏季,冬季断流;结冰期较长;含沙量不大。
主要因素:流域内的降水量、河流流域面积、冬夏季气温、植被覆盖率、冰川等。
(3)巴尔喀什湖湖水蒸发和植物蒸腾的部分水汽随西风输送至东部山地形成降水;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汇入伊犁河,再经伊犁河流入巴尔喀什湖。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水循环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详解】
(1)图中大部分地区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上,东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西北部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下,地形以山地为主,整体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2)伊犁河下游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位于内陆,全年降水较少,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水较少。伊犁河下游水源主要依靠夏季冰川融水,冬季融水量较少且气温低,结冰期长,河流会出现断流现象;上游植被覆盖率高,水土保持情况较好,所以河流含沙量较小。河流水文特征描述一般从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等方面描述,流量大小与当地气候多少密切相关,含沙量大小与上游河流植被覆盖率高低有关。
(3)该地气候主要受西风影响明显,巴尔喀什湖的湖水蒸发和植物蒸腾产生的部分水汽被输送到东部山地形成降水;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汇入伊犁河,地势东高西低,径流由东部山地流向巴尔喀什湖。
【点睛】
伊犁河是一条内陆河,主要的水源补给是高山冰雪融水,丰水期主要集中在夏季。
40.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海岸线曲折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地形特征描述,考查学生的图文分析能力及对地貌观察基础知识的掌握。
【详解】
地形特征可从地形类型、地势高低起伏、海岸线特征、特殊地貌等角度描述。从图的海拔高度可以知道,该区域多数地区海拔在500米以上的山区面积较大且200-500米之间的丘陵面积也较大,200米以下的平原面积很小,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小;图示地区面积较小,海拔从1000米以上降至海平面,说明该地地势起伏大;图中日本有北海道和本州岛,海岸线曲折。
41.(1)约 600 米
(2) 点标 2 所处的地形部位为山脊。
从点标 1 到点标 2 赛段距离较长;相对高差大;或上坡。
(3)看不到,因为点标2与3之间存在凸坡
(4)丘陵低山为主,地势起伏和缓,中部北部高,东、西、南较低,东南最低
(5)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受洪涝灾害威胁小
【解析】
【分析】
本大题以定向越野运动为情境,以某地等高线地形图为材料,设置五道试题,涉及利用比例尺进行距离估算、地貌类型、地貌观察、地形特征描述、对地形对聚落的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详解】
(1)图中两座小桥间河段的长度应结合图中比例尺目测估算。图中线段比例尺显示,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00米,据目测判断,图中两座小桥间河段的长度约为3厘米,则实际距离约为600米。
(2)图中显示,图中点标2所处等高线凸向低处,该处地形为山脊。图中显示,从点标 1 到点标 2 赛段距离较长;接近点标2处,等高线密集,相对高差大,坡度较大;从点标1至点标2为上坡,因此参赛选手发现从点标1到点标2赛段,比赛难度大、体力消耗会比较多。
(3)观察点标2处与点标3处之间起形起伏,发现从高处到低处,等高线先疏后密,两点之间为凸坡,阻挡视线,因此点标2处的选手不能看到点标3处的选手。
(4)图示地区地形特征应从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和高低等方面进行叙述。图中显示,图示地区平均海拔不高,图示区域内相对高差不到100米,因此当地地形类型以丘陵低山为主,整体上地势起伏较和缓,中部和北部高,东、西、南较低,读图可知,图示区域东部和西部边缘最低海拔低于290米。
(5)村落位置选择的理由应结合图中信息从地形、交通、自然灾害等方面进行叙述。图中显示,图中村落所在处等高线稀疏,则地势平坦;村落临近公路,小路密度大,因此交通便利;图中显示,村落离河流有一定距离,比河谷高10米左右,因此受洪涝灾害威胁小。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