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海—气相互作用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4.3海—气相互作用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4-29 20:42: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4.3 海—气相互作用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沃克环流是指正常情况下发生在赤道附近太平洋洋面上的一种热力环流。若某些年份赤道太平洋中东部范围持续异常升温,称之为“厄尔尼诺”现象。下图示意“沃克环流”,据此完成7~8题。
1.正常年份,在沃克环流中( )
A.甲地为低气压 B.乙地为高气压
C.水平气流由甲吹向乙 D.海面气温乙地低于甲地
2.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秘鲁沿岸鱼群增多,渔业丰收
B.澳大利亚东部滑坡、泥石流多发
C.印度尼西亚东部异常干旱,易引发森林火灾
D.太平洋西南海域气温上升,暴雨频发
“海浩”是指海面上出现白茫茫云雾的现象。2021年1月7日清晨,青岛经历寒潮天气时,青岛近海海域像开了锅,海面上“蒸汽腾腾”,海水仿佛被煮沸了一般;船只、海岛影影绰绰,仿佛置于云层之上,如梦如幻。下图为青岛近海海面出现的“海浩”奇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海浩”景观的形成反映出( )
A.海—陆间的水汽输送 B.海—气间的水热交换
C.海面风力较小 D.水温低于气温
4.“海浩”景观的形成有利于( )
A.加大海—气间热量差异 B.维持水热平衡
C.加大海—气间水分差异 D.维持大气稳定
5.下图为南美洲局部区域图,甲处渔民发现该海域每隔几年会突然出现大量死鱼和死鸟,其原因是( )
A.海洋石油污染 B.厄尔尼诺现象 C.酸雨 D.臭氧层空洞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6.“海-气”的物质与能量交换不包括( )
A.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 B.海洋是地球上太阳能的重要存储器
C.大气主要通过风向海洋传递动能 D.海底板块的扩张和碰撞
7.下列海域“海-气”物质与能量交换最突出的是( )
A.波罗的海 B.加勒比海 C.渤海 D.红海
浮石是一种可以漂浮在水上的岩石,因内部有很多孔隙,比重很小,其形成与火山活动有关:汤加岛附近海域常漂浮有直径1~20cm大小不等的浮石块,它们聚集在一起会形成“浮岛”,2019年“浮岛”较往年以更快的速度飘到了大堡礁,专家称浮石的到来有助于大堡礁国家公园的生态恢复。下图为大洋洲局部示意图及浮石照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浮石的形成机理,最可能是( )
A.岩石高温变质 B.岩石受热膨胀
C.岩浆气体膨胀 D.海水侵蚀作用
9.2019年,“浮岛”较往年到达大堡礁的速度快,可能是( )
A.赤道逆流流动速度变慢 B.秘鲁沿岸上升补偿流减弱
C.南半球西风带风速降低 D.热带太平洋东部水温降低
10.浮石有助于改善大堡礁生态环境,主要是( )
A.浮石遮挡住了阳光对海底生物的辐射 B.浮石带来了大量附着其上的海洋生物
C.浮石中含有大量有机质和矿物质养分 D.浮石飘浮阻止了捕捞船只的滥捕行为
下图中,横线是21°纬线,①②③④表示某海区洋流分布模式。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1.A、C、E处的气候类型都是( )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地中海气候
12.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因降水减少气候变干,导致农业减产的区域濒临的海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014年8月11日,受“超级月亮”影响,钱塘江潮水在浙江省杭州市下沙江堤掀起巨浪,壮观程度堪比往年农历八月十八潮。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钱塘江大潮属于 (  )
A.波浪 B.潮汐
C.洋流 D.风暴潮
14.引起该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是 (  )
A.盛行风 B.海底地震
C.海底火山喷发 D.天体引潮力
北黄海冷水团是出现在渤海海峡口东侧深层和底部的季节性水团,具有低温高盐、温差大、盐差小,较长时间几乎恒定不变的性质,其底层水温与上层水温差异明显。下图为北黄海冷水团底层温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5.甲处水温可能是
A.4.5℃ B.5.5℃ C.6℃ D.7.5℃
16.北黄海冷水团最明显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7.北黄海冷水团
A.增温增湿,丰富沿岸动植物类型 B.相对高盐的水体非常适合用来晒盐
C.对全球大气环流意义重大 D.稳定的水环境为部分生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2021年4月以来,广东全省平均降水量较历史同期偏少58%。专家称,广东省本次干旱天气和拉尼娜现象密切相关,拉尼娜现象造成了西太平洋副高的被迫移动,并造成北半球高低纬之间大气环流产生明显的变化。下图示意拉尼娜年太平洋水温和气压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图示冬季广东省最可能出现的是( )
①冬装售卖增多②河流径流量大③甘蔗冻害加剧④油菜花期提前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9.受拉尼娜现象影响,我国南方夏秋季( )
A.台风频次增多 B.干旱持续存在 C.冷锋过境增多 D.气温异常增高
2018年7月,国家气象局监测数据显示当年秋季全球或将进入厄尔尼诺状态。下图为北半球冬季表层洋流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0.下列寒流是受盛行风影响形成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1.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常伴随的现象是( )
A.西北太平洋的台风偏少 B.澳大利亚洪涝灾害增多
C.秘鲁沿岸渔业产量增多 D.沿赤道向西的暖流增强
读“洋流模式图”,回答下列各题。
22.图中洋流流向出现错误的是( )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2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因降水减少气候变干,导致农业减产的区域是( )
A.①沿岸 B.②沿岸 C.③沿岸 D.④沿岸
24.拉尼娜现象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是( )
A.使所经过区域的气温高于多年平均值 B.向所经过区域的大气输送大量热量
C.扰乱了常规洋流模式,使气候异常 D.使全球降水总量异常增多
读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岸海水温度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25.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地区( )
A.东、西部海面的温差增大 B.东部可能出现上升气流
C.印度尼西亚降水增加 D.秘鲁渔场捕鱼量增加
26.拉尼娜现象发生时( )
A.东、西部海面的温差减小 B.东部海域水温升高
C.澳大利亚东部暴雨成灾 D.西部海面出现下沉气流
左图为太平洋8月表层海水温度分布图(单位:℃),右图为拉尼娜年赤道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7.下列有关左图等温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受太阳辐射影响,南半球等温线更为平直
B.受大气环流影响,水温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C.受海陆分布影响,乙处比甲处等温线密集
D.受暖流影响,甲处等温线向高纬方向凸出
28.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左图所示地区( )
A.甲地冬季较温暖,冬季风势力弱
B.乙地暴雨频繁,泥石流频发
C.丙海区沿岸森林火险等级提高
D.丁海区冷海水上泛增强,渔业增产
利马是世界上闻名的无雨城市,四季如春。虽然地处热带沙漠之中,但自建城以来,该市一直植被茂盛、繁花似锦。下图示意秘鲁区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利马四季如春,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 B.大气环流 C.洋流 D.植被覆盖率
30.2020年5月9日,我国气候中心发布消息称,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已经形成。据此推测该事件对利马的影响是( )
A.昼夜温差增大 B.降水异常增多
C.植被缺水而死 D.沿岸海水营养物质增多
蒸发雾是指当干冷空气流过相对温暖的水面,引起水急剧蒸发,水汽在寒冷空气中凝结为雾,发生在海面上的此类天气现象被北方渔民称为“海浩"。2020年大连附近海面多次出现了“海浩"奇观,海面上薄雾缭绕,宛如仙境(下图),吸引了大量市民前往观赏。据此完成下面题。
31.“海浩”现象常出现( )
A.春季子夜 B.夏季傍晚 C.秋季正午 D.冬季清晨
32.“海浩”现象发生时( )
A.海一气间温差大,风力较大 B.海一气间温差大,风力较小
C.海一气间温差小,风力较大 D.海一气间温差小,风力较小
二、综合题
3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海水温差发电是指利用表层海水与深层海水的温度差来进行发电,海水温差越大,发电效率越高。左下图为某年2月赤道附近太平洋海域海水月平均温度(单位:℃)随经度和深度分布图、右下图为海水温差电站工作原理示意图。
(1)从海水蒸发的角度分析,与乙海域相比,甲海域附近的大气特征是____;____。
(2)描述乙海域水温随深度变化的空间分布特点:____。
(3)结合海水温差发电的工作原理示意图,评价海水温差发电的优点:____;缺点:____。
34.读海洋平均每日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分布图(单位:×0.484 W/m2),完成下列问题。
(1)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的主要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2)海洋与大气间的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地区是_________,为什么
(3)描述20°N~40°N和40°N~60°N太平洋东、西两岸海区输入大气的热量差异,并说明其影响因素。
35.阿拉伯海是北印度洋的一部分,面积约386万平方千米,是全球表层海水温度最高的海域之一。图I为“阿拉伯海海底地形图”,图Ⅱ为“7月份阿拉伯海表层海水温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简析阿拉伯海成为全球表层海水温度最高的海域之一的原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C
【解析】
1.
本题考查厄尔尼诺现象与拉尼娜现象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可知,沃克环流是正常情况下发生在太平洋面上的一种热力环流,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中东部气温高。则在正常年份下,甲地气温低,乙地气温高,水平气流由甲吹向乙。故C符合题意,ABD错误。故选C。
2.
本题考查厄尔尼诺现象与拉尼娜现象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厄尔尼诺现象下,太平洋中东部异常升温,太平洋西岸气温较低,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减少、气候干旱,易引发森林火灾,印度尼西亚位于太平洋西岸,而澳大利亚东部降水会减少,滑坡泥石流减少,同时秘鲁寒流势力减弱,饵料减少,渔业减产,C选项符合题意,ABD错误。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厄尔尼诺现象与拉尼娜现象的相关知识,联系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3.B
4.B
【解析】
【分析】
3.
由材料可知,青岛经历寒潮天气,当干冷的气流经过暖湿的海面时导致海面水汽凝结形成水晶,“海浩”现象反映出海一气之间的水热交换,不是海—陆间的水汽输送,B正确,A错误;从材料可知水温比气温高才能使暖湿海面水汽凝结形成水晶,形成“海浩”,D错误;“海浩”景观的形成与风力大小关系不大,C错误。所以选B。
4.
“海浩”现象是寒潮过境时干冷气流与海面暖湿气流发生水热交换,暖湿气流遇到干冷气流凝结形成水晶,海—气之间的水热交换可以维持水热平衡,B正确;“海浩”景观的形成加强了海—气之间的水热交换,可减小海—气间热量差异和水分差异,使大气变得更不稳定,A、C、D错误;所以选B。
【点睛】
“海浩”现象的出现需要具有温度差和凝结核两个条件。海水温度高于空气温度,海水蒸发为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后迅速凝结为冰晶,因此出现“海浩”奇观。
5.B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题中图可以看出,该海域位于秘鲁寒流沿岸,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该海域表层海水异常增温,冷水鱼群因而大量死亡,海鸟找不到食物而纷纷离去或饿死,故选B。
【点睛】
6.D
7.B
【解析】
6.
海底板块的扩张和碰撞属于地球的内能作用,不属于“海一气”的物质与能量交换范畴,D正确,ABC错误,故选D。
7.
纬度越低,得到的太阳辐射越多,“海一气”物质与能 量交换越突出。加勒比海与红海纬度相当,但加勒比海海 域面积远大于红海。海水吸收太阳辐射的热量多,海-气交换最突出。B正确,波罗的海、渤海纬度高,海-气交换弱。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影响海-气交换的因素。海水表面与大气接触,必然会使大气中某些成分溶解在海水中,这些气体在海洋和大气之间不断进行交换,存在着动态平衡,这个过程就叫做海气交换。影响大气与海洋之间气体交换的因素主要有:1、温度的影响:(1)大气与海洋间的气体交换主要决定于气体在两相中的分压差。(2)当海水温度升高或降低都会使水体中气体的分压发生变化,因而引起气体在两相间的交换。2、气体溶解度的影响:(1)不同气体在海水中的溶解度各不相同。(2)对于某一恒定的分压差,各种气体进入海洋的扩散通量相差悬殊;例如O2,CO2和N2的通量比率是2:70:1。3、风速的影响:风速在0~3m/s时,交换速率几乎保持恒定(在液体表面上方5 cm处测量的)。风速在3~13 m/s时,交换速率迅速增加。4、季节的影响:进入或逸出海洋表层气体的体积随季节性的变化是相当大的。
8.C
9.D
10.B
【解析】
【分析】
8.
由图文信息可知,浮石的形成与火山活动有关,从图中浮石的特征可以看出其为玄武岩气孔构造,是岩浆喷出地表,温度降低,压力减小,大量气体在岩浆内膨胀逸出,从而形成大量孔隙,故A、B错,C项正确。浮石孔隙占比很高,且能浮于水上,外力作用形成的孔隙,是自外而内的,故是开放的,水填满孔隙后,会沉入水底,故不可能是海浪侵蚀,D错;故本题选C。
9.
盛行风及洋流是浮岛运动的动力,图片中汤加在20°S附近,可排除赤道逆流和西风带的影响,AC错;2019年“浮岛”较往年到达大堡礁的速度快,主要可能受东南信风影响,当信风增强的年份,南赤道暖流增强,浮石漂流的速度自然增快。当东南信风增强时,秘鲁沿岸上升补偿流增强,东太平洋热带海域水温降低,故B错,D项正确;所以本题选D。
10.
浮石相当于一座漂浮的岛礁,在漂浮过程中会吸引大量浅海生物附着其上繁衍生息,到达大堡礁落脚后,可以促进岛礁生物的恢复,B项正确;海底生物需要阳光得到能量而繁衍,A错;浮石是岩石,其主要成分为矿物质,本身并非含大量有机质,C错;大堡礁作为国家公园,滥捕行为不可能是常见现象,D错。故本题选B。
【点睛】
浮石是一种可以漂浮在水上的岩石,浮石是由于熔融的岩浆随火山喷发冷凝而成的密集气孔的玻璃质熔岩,因孔隙多、质量轻、能浮于水面而得名。
11.A
12.A
【解析】
【分析】
11.
根据图中经线和①②③④表示某海区洋流分布模式(图示洋流模式为逆时针)可知图中的纬度为21°S,理由是南半球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逆时针洋流圈。结合海陆分布可知,A位于马达加斯加岛东部,C位于澳大利亚东北部,E位于巴西东南部,三者都是热带雨林气候,排除BCD,选A。
12.
厄尔尼诺现象表示在南美洲西海岸向西延伸,经赤道太平洋至日期变更线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暖的现象。由于海水温度高,空气层结不稳定,对流发展,赤道太平洋东岸地区由干燥少雨变为多雨,引发洪涝灾害;赤道太平洋西岸地区由于海水温度低,空气层结稳定,由湿润多雨变为干燥少雨。因此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因降水减少气候变干,导致农业减产的区域濒临的海域是对应图中①,排除BCD,选A。
【点睛】
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热带雨林气候成因:纬度低,气温高;东南信风从海洋吹来富含水汽;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降水多;沿岸暖流增温增湿。
13.B
14.D
【解析】
1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钱塘江大潮是受到天体引力的作现象,用而形成,因此可知其属于潮汐现象,可知ACD错误,故B正确。
14.盛行风是该海水运动的动力之一,但不是主要的动力,故A错误;该海水的运动和海底地震以及海底火山喷发无关,可知BC错误;由第1题的解析可知引起该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是天体对海水的引力即天体引潮力,故D正确。
【点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钱塘江大潮形成的主要动力是天体引潮力。
15.B
16.B
17.D
【解析】
15.图中水温从甲处向四周逐渐升高,因此甲处为冷水团的中心,其外围封闭等值线的数值为6℃,则甲处水温可能是5.5℃。故选B。
16.北黄海冷水团主要是由冬季进入北黄海的外海水与沿岸水混合而成,并下沉到北黄海的洼地之上。夏季,上层海水因增温降盐而层化,下层海水仍保持其低温高盐特性,从而形成冷水团,7-8月冷水团达到鼎盛期。故夏季北黄海冷水团最明显。故选B。
17.北黄海冷水团季节性存在,对沿岸动植物的进化和全球大气环流影响较小;北黄海冷水团存在于海洋深层海域,虽然盐度较高,但是不适合用于晒盐;在相对低温高盐的状态,北黄海冷水团非常适合虾夷扇贝、海参等深海生物的生长。故选D。
18.B
19.A
【解析】
【分析】
18.
受拉尼娜现象的影响,甲处形成低气压,冬季亚欧大陆东部南北气压差增大,冷气团南下次数增多且强度增大,故造成广东气温较正常年份低,冬装售卖增多,甘蔗冻害较往年严重,油菜花期推后,①③正确,④排除。甲低压的形成造成乙气压(西太平洋副高)被迫北移,长江以南东南季风弱,且广东易受冷气团控制,造成该区晴天多,河流径流量相对小,②排除。故选B。
19.
受拉尼娜现象影响,甲形成了热低压,低纬地区台风登陆的频率增加,A正确。随着台风登陆增多,南方降水会增多,排除B。南方地区夏秋季气温高,冷锋过境少,排除C。随着台风登陆增多,降水降温效应明显,并不会异常增温,排除D。故选A。
【点睛】
拉尼娜影响
对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岸的影响:东岸更干旱,西岸更湿,易引发洪涝。
对全球气候的影响:造成气候异常。
对中国气候的影响:给中国带来春夏季干旱及森林火险等级偏高、北方地区沙尘暴天气偏多、夏季出现区域性洪涝几率增加等气象灾害。
20.D
21.A
【解析】
【分析】
20.
①是暖流,不是寒流,①错误;②是寒流,是上升补偿流,②错误;③是盛行西风形成的西风漂流,是寒流,③正确;④是沿岸寒流,是冬季盛行的偏北风形成的,④正确;综上所述,ABC错误,D正确。故选D。
21.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打破正常沃克环流,西北太平洋盛行下沉气流,台风偏少,A正确;澳大利亚受下沉气流影响,降水减少,B错误;秘鲁沿岸,秘鲁寒流受抵制,上升流减弱,渔业产量减产,C错误;沿赤道向东的赤道逆流增强,D错误。故选A。
【点睛】
“ 厄尔尼诺”西班牙语意为“圣婴”,指赤道太平洋东部海域,东南信风减弱,赤道逆流增强,秘鲁寒流减弱,此时出现的海水温度异常增高现象。对气候的影响,以环赤道太平洋地区最为显著。在厄尔尼诺年,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南亚次大陆和巴西东北部均出现干旱,而从赤道中太平洋到南美西岸则多雨。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在拉丁美洲引发洪水、导致澳大利亚出现干旱和印度的农作物歉收。
22.B
23.C
24.C
【解析】
【分析】
22.
由经纬度判断,图示海区为南太平洋中低纬海区,洋流应为逆时针流动;①为秘鲁寒流,由南向北流;②为南赤道暖流,由东向西流;③为东澳大利亚暖流,由北向南流;④为西风漂流,由西向东流;②④流向错误。选B正确。
23.
厄尔尼诺现象是南太平洋赤道附近海水增温的现象,厄尔尼诺发生时,美洲沿岸①地区降水增多;太平洋西岸③地区降水减少影响农业生产;②④地区海洋为主。选C正确。
24.
拉尼娜现象是南太平洋海水变冷的现象;拉尼娜现象发生时,美洲西海岸温度更低,A错;海水温度更冷,不可能向所经过的区域输送大量的热量,B错;使得太平洋东西两侧海水温差变大,进而影响东西两侧的气温,扰乱了常规洋流模式,使气候异常,C正确;太平洋东侧变冷降水更少,太平洋西侧水温较高,降水增多,全球降水异常而不是增多,D错。选C正确。
【点睛】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东太平洋海水每隔数年就会异常升温的现象。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南美洲地区会出现暴雨,而东南亚、澳大利亚则出现干旱。
拉尼娜现象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当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太平洋西部地区降水较常年增多。
25.B
26.C
【解析】
【分析】
25.
结合所学海-气相互作用内容可知,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水温异常升高,沃克环流减弱甚至方向相反,东、西部海面温差减小,导致印度尼西亚降水减少,秘鲁渔场适宜冷海水的鱼类迁徙甚至死亡,捕鱼量减少,A、C、D错误;东侧水温上升较多时,可能会出现高于西侧的情况,进而导致沃克环流相反情况,即东部出现上升气流,B正确,故选B。
26.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拉尼娜现象发生时,但是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水温异常降低,东、西部海面的温差增大,导致沃克环流增强,西部海面气流上升强烈,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增多,A、B、D错误,C正确。故选C。
【点睛】
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表层海水温度较低,大气稳定,气候下沉;西部海水温度较高,气候上升。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这种现象被称为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则是指赤道附近中东部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
27.D
28.D
【解析】
【分析】
27.
受海陆分布影响,南半球等温线更平直,A错误;受太阳辐射影响,水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B错误;受寒暖流交汇影响,甲比乙等温线密集,C错误,甲处有日本暖流,等温线向高纬凸出,D正确。故选D。
28.
拉尼娜现象发生时,东亚冬季气温低,冬季风强,A错误;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东海岸信风强,吹动表层海水离开海岸,底层冷水上泛形成寒流,气温低,气流下沉,降水少,B错误;丙海区因暖热海水堆积,气温高,气流上升,降水增多,火险等级降低,C错误;丁海区海水上泛,营养物质为海洋浮游生物提供营养,饵料增多,渔业增产,D正确。故选D。
【点睛】
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加剧,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
29.C
30.B
【解析】
29.读图可知,利马的纬度大约在10°S左右,属于热带地区,应该全年高温,全年皆夏,但利马位于海岸线附近,附近海域有秘鲁寒流流经,秘鲁寒流好的降温作用,从而导致当地年温凉,四季如春,因此利马四季如春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洋流,C符合题意;利马位于沿海平原,地势较低,加上纬度低,气温应该很高,因此地形不是当地四季如春的影响因素,排除A;从理论上看,利马当地应受信风和赤道低气压带影响,这些大气环流均不能使得当地四季如春,排除B;材料信息表明,利马地处热带沙漠之中,地带性植被应为荒漠,因此植被覆盖率不是导致当地四季如春的主要影响因素,排除D。故选C。
30.南半球低纬地区东南信风减弱,赤道逆流增强,表层暖水向东回流,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升高,秘鲁、厄瓜多尔沿岸由冷性洋流转变为暖性洋流,这种现象长时间维持就形成了厄尔尼诺事件。由此可知,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秘鲁沿岸由冷性洋流转变为暖性洋流,空气中水汽增多,容易成云致雨,使得利马一带降水异常增多,云雨天气导致大气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加强,昼夜温差减小,A错误,B正确;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利马一带降水异常增加,水分条件改善,植被可能比较茂盛,C错误;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秘鲁沿岸由冷性洋流转变为暖性洋流,秘鲁西岸海域的上升流减弱或消失,下层海水中的无机盐类营养成分不再涌向海面,导致沿岸海水营养物质减小,D错误。故选B。
【点睛】
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太阳辐射(纬度和季节)、大气环流和天气状况、下垫面的性质(包括反射率、热容量和海陆因素、地形和地势、洋流和人文因素(通过改变大气成分和地面性质)。
31.D
32.A
【解析】
31.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海浩”实为蒸发雾,是指当干冷空气流过相对温暖的水面,引起水急剧蒸发,水汽在寒冷空气中凝结为雾。选项四个时间中,冬季冷空气活跃,且冬季清晨其降温幅度大,海洋上空蒸发的水汽更易凝结成雾,“海浩”现象多发,D正确;春季子夜的降温幅度无冬季清晨大(可联系“一天中日出前后气温最低”这一知识点),A错;夏季冷空气欠发育,秋季正午气温较高,水汽难以凝结,BC错。故选D。
32.
注意材料信息“干冷空气流过相对温暖的水面”,所以“海浩”现象发生时,海一气间温差大,有利于加剧海面蒸发。同时,温差大,气压差大,风力较大,更有利于形成“海面上薄雾缭绕,宛如仙境”的特点,故选A。
【点睛】
本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海浩”现象的本质,抓出材料信息“蒸发雾是指当干冷空气流过相对温暖的水面,引起水急剧蒸发,水汽在寒冷空气中凝结为雾”,明确其发生的基本条件“干冷空气”、“相对温暖的水面”、“海水蒸发”、“水汽凝结”,从而明确其多发的时间以及“海浩”现象发生时海气温差特点以及风力特点。
33.(1) 大气温度更高 湿度更大
(2)水温随深度增加而降低;表层(深度0~100米)海水温度变化幅度大;深层(深度100米以下)海水温度变化幅度小,保持低温。
(3) 海水温差发电清洁无污染;可再生;发电量较稳定。 技术要求高;投资成本高;能量密度小,能源转换效率低;占据海洋生物的生存空间。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海水温度的空间分布规律,海—汽相互作用,以及海洋能源开发利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1)
读图可知,甲海域表层温度为30℃以上,乙海域表层温度为24~26℃,甲海域水温高,蒸发旺盛,给大气输送的热量和水汽多,因此甲海域大气特征是大气温度更高,湿度更大。
(2)
读图可知,乙海域表层水温为24~26℃,底层水温为10℃,水温随深度增加而降低;表层(深度0~100米),海水等温线密集,海水温度变化幅度大;深层(深度100米以下)海水等温线分布稀疏,海水温度变化幅度小,保持低温。
(3)
读海水温差发电的工作原理示意图,表层暖水注入暖水泵使液氨蒸发,形成氨蒸汽,氨蒸汽驱动涡轮机发电;再将发电后的氨蒸汽注入冷凝器,通过冷水泵从深层引入深层冷水到冷凝器中,冷却氨蒸汽,形成液态氨,再进入循环系统中发电。由此可知,海水温差发电利用表层和深层的水温差发电,清洁无污染;可再生;系统是循环的,可以昼夜不停发电,发电量较稳定。但其中也存在明显的缺点,发电转换过程技术要求高;投资成本高;利用海水温差发电,能量密度小,能源转换效率低;整个发电设备主要集中于海水的表层,占地庞大,占据海洋生物的生存空间,影响海洋生物多样性。
【点睛】
34.(1)长波辐射 潜热
(2)热带 (从纬度范围看)热带约跨47个纬度,不仅范围大,而且正午太阳高度也大,获得的太阳辐射多;(从面积看)该地区所占的海洋面积最大,储存的热量大;(从图中的数据看)该地区海洋平均每日向大气输送的热量最多;(从该地区的海洋看)海区面积大,蒸发旺盛,向大气输送的水汽丰富,释放到大气中的潜热也丰富。
(3)20°N~40°N太平洋东岸海区输入大气的热量少,主要受寒流的影响;40°N~60°N太平洋东岸海区输入大气的热量多,主要受暖流的影响。
【解析】
【分析】
该题主要考查海气循环作用与热量交换。
【详解】
(1)海洋主要通过长波辐射和潜热方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2)海洋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受海洋表面水温的影响,水温高的海域,向大气输送的热量也多,海气相互作用就越活跃。
(3)影响海洋与大气间热量交换的因素有海洋储存热量的多少、洋流的性质等。20°N-40°N太平洋东岸海区输入大气的热量少,主要受寒流的影响,40°N-60°N太平洋东岸海区输入大气的热量多,主要受暖流的影响。
35.纬度低,太阳辐射强;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受周边陆地影响大
【解析】
【详解】
影响海水温度的最主要因素是纬度、太阳辐射强度、日照时间的长短以及天气等。该地纬度低,太阳辐射强,海洋接受的热量较多,所以表层海水温度高;靠近阿拉伯半岛,周围为热带沙漠,陆地热辐射对海洋影响大;受到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该地区晴天多、降水少,日照时间长。因此该海域温度较高。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