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学情分析:学生已初步了解地球上多种多样的生物是生物进化的结果,也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七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习了生物的生活环境——生物圈和栖息地,初步认识到生物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环境。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以酸雨或废电池的危害为例,说明环境污染对生物的不良影响。
2、能设计并完成酸雨或废电池对生物影响的探究。
3、能明白实验安排对照组和重复组的必要性。
(二)、能力目标:1、能通过完成探究实验的设计和实验过程,养成科学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培养学生统计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认同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2、通过完成探究实验,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通过酸雨和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充分认识到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
2、通过设计两个探究实验的方案,进一步提高探究的能力。
难点:设计两个探究实验的方案,进一步提高探究的能力。
教学过程:
任务1:了解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基础知识梳理】
酸雨:
酸雨的形成——
具有较强酸性的雨水,叫做酸雨(acid rain)。雨水是否具有较强的酸性,可以用酸碱度(pH)来表示。任何溶液都有一定的pH, 其范围在0~14之间。pH等于7的溶液呈中性,pH小于7的溶液呈酸性。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酸雨的pH则小于5.6。
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已经成为酸雨多发区,酸雨污染的范围和程度已经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
酸雨的危害——
酸雨会使存在于土壤、岩石中的金属元素溶解,流入河川或湖泊,使得鱼类大量死亡,并使水生植物及引水灌溉的农作物,累积有毒金属,将会经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影响人类的健康。
酸雨会影响农林作物叶部的新陈代谢,同时土壤中的金属元素因被酸雨溶出,造成矿物质大量流失,植物无法获得充足的养分,而枯萎、死亡。
湖泊酸化后,可能使生态系改变,甚至湖中生物死亡,生态机能因而无法进行,最后变成死湖。
任务2:了解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
废电池:
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1平方米的土壤永久失去利用价值;一粒纽扣电池可使600吨水无法饮用,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对自然环境威胁最大的五种物质,电池里就包含了三种:汞、铅、镉。若将废旧电池混入生活垃圾一起填埋,渗出的汞及重金属物质就会渗透土壤、污染地下水,进而进入鱼类、农作物中,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间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如何及时安全地处理废电池的问题,已日益突出地摆在人们面前。
人体一旦吸收这些重金属以后,会出现哪些病症呢?据有关专家介绍,汞是一种毒性很强的重金属,对人体中枢神经的破坏力很大,本世纪五十年代发生在日本的震惊中外的水俣病就是由于汞污染造成的。目前我国生产的含汞碱性干电池的汞含量达1-5%,中性干电池的汞含量为0.025%,我国电池生产消耗的汞每年就达几十吨之多。镉在人体内极易引起慢性中毒,主要病症是肺气肿、骨质软化、贫血,很可能使人体瘫痪。而铅进入人体后最难排泄,它干扰肾功能、生殖功能。
任务3:了解温室效应和臭氧层对生物的影响
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层厚厚的玻璃,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暖房。据估计,如果没有大气,地表平均温度就会下降到-23℃,而实际地表平均温度为15℃,这就是说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提高38℃。
臭氧层破坏:
南极臭氧洞一经发现,立即引起了科学界及整个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科学家需要对这一问题的许多现象和特征进行探索,如臭氧洞为什么发生在南极地区?为什么臭氧损耗的规模如此之大?为什么每年的南极臭氧洞发生在春季?
对于这些涉及臭氧损耗的地域性、季节性及其规模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是自南极臭氧洞被发现之后的科学热点。最初对南极臭氧洞的出现有过三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认为,南极臭氧洞的发生是因为对流层的低臭氧浓度的空气传输到达平流层,稀释了平流层臭氧的浓度;第二种解释认为,南极臭氧洞是由于宇宙射线的作用在高空生成氮氧化物的结果;此外,美国科学家莫里纳(Molina) 和罗兰德(Rowland) 提出,人工合成的一些含氯和含溴的物质是造成南极臭氧洞的元凶,最典型的是氟氯碳化合物(CFCs,俗称氟里昂)和含溴化合物哈龙(Halons)。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否定了前两种观点,而证实氯和溴在平流层通过催化化学过程破坏臭氧是造成南极臭氧洞的根本原因。
【能力提升】
1、一般来说,酸雨的pH会__________5.6(填:大于、等于或者小于),模拟酸雨对生物的影响这个实验中,要求“模拟酸雨”的pH控制在4,说明“模拟酸雨”的酸性__________。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的地方生态环境很好,没有产生酸雨的条件,但是,环保部门却监测到有时有酸雨出现。你能说说这是怎么回事吗?
3、小丁做“酸雨对生物的影响”探究实验过程如下:
要研究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假设:酸雨对生物有影响。
制定方案:
(1)在一个花盆里播5粒大豆,等它们长成幼苗后做实验。
(2)向食醋中加清水,做成“模拟酸雨”,用pH试纸测定它的pH4左右。
(3)向花盆里的大豆幼苗喷洒“模拟酸雨”,每天一次,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结果:花盆中大豆幼苗都死亡了。
实验结论:酸雨对生物有影响。
小丁“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请你补上。实验这样做对不对?若不对,请指出错误的地方。
4、做“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探究实验时,如果不小心皮肤被废电池内容物溅到了,应该立即__________,实验结束后,还必须用肥皂__________。在做“酸雨对生物的影响”模拟探究时,要注意不要让模拟酸雨溅到__________上。从这里可以看出,做实验要注意__________问题。
5、下面是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事例,请你对其中会污染环境的例子提出改正措施。
事 例 改正措施
(1)随地吐痰、吐口香糖
(2)生活污水和人粪尿直接由下水道排入江河流走
(3)稻、麦收割后,秸秆就地焚烧
(4)购买食品用一次性塑料袋
(5)把生活垃圾集中埋在一块地里
参考答案:
1、小于 大(或:更强) 让实验现象更明显
2、外地的酸雨随气流飘到该地方。
答案:要研究的问题:酸雨对生物有没有影响实验。这样做不对。错误在于:①实验幼苗的数目太少,没有重复的实验组;②没有进行对比实验。
4、用清水清洗 洗手 眼睛和皮肤 安全
5、(1)把痰、口香糖吐在纸巾里,放入垃圾箱或集中处理。 (2)应当把生活污水和人粪尿经过处理后再排放。 (3)把秸秆再利用,如作堆肥,作食用菌的培养材料等(或:切碎埋入地里作肥料)。 (4)改用其他材料做的、能够多次使用的购物袋。 (5)把垃圾分类,尽量回收利用。
教学反思:这节课既是对学生探究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参与生物学学习的意愿的检验。从实践看,部分同学不愿意思考,遇到问题不愿意努力解决。如何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是我们应该很好的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