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定风波》典型课例
课前准备:
学生齐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回顾并感受苏东坡作品的深远艺术境界和独特的思想内涵。21世纪教育网
1. “大江东去”。
2.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段。
教学导入:21世纪教育网
在苏轼创作《前赤壁赋》的三个月后,又一篇名为“后赤壁赋”的佳作诞生在黄州,正如朱增泉所言:“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文赤壁》)《念奴娇》意欲入世而不可得的悲怨让我们还能读到苏轼的儒家“济世”之志,而《赤壁赋》则让我们看到黄州的歇息与思考之后,苏轼思想中“超然物外”的道家“避世”愿望。苏轼的思想复杂,还可从一道高考题中看出:
用“儒、道、佛”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不得改变原意。(1999年全国卷)
苏轼的生活与创作充满了矛盾,因为他曾受到儒、道、佛各方面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
参考答案: 儒、道、佛各方面都对苏轼有影响,使得他思想比较复杂,生活与创作充满了矛盾。
有人曾经这么评价苏轼:以儒治世,以佛修心,以道养身。那么,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作于1082年春天的《定风波》又表现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呢?
请大家齐读课文。
一.疏通词意,赏读词句
1.注释背景:交待时间、地点、人物、气候和作词缘由。
2.文本解读:21世纪教育网
① 关键词语 上片:穿、打、吟啸、轻胜马、一蓑烟雨
下片:料峭、相迎、萧瑟、向来、也无……也无
② 词句解读 你最喜欢的词句是哪一句?为什么?
莫听穿林打叶声
运用富有力度的动词“穿”“打”,渲染风强雨大的雨景,越发衬托苏轼的淡定从容。
何妨吟啸且徐行
“何妨”与上句“莫听”相呼应,又与下句“谁怕”照应,在苏轼看来,风再大雨再急,也不妨碍萧瑟春雨中的“偃仰啸歌”“舒步缓行”,外物难以萦怀。
竹杖芒鞋轻胜马
风雨途中,竹杖草鞋若是真“轻”,倒不合逻辑,而以“轻”字引出与“马”的比较,便含有委曲之意,此时倒十分切合苏轼“无官一身轻”的感受。
一蓑烟雨任平生
以“蓑”字量化烟雨,用字奇妙,于烟雨迷蒙中道出一种淡然从容,一种面对风雨无所惧怕的心志;更妙处在于把“眼前烟雨”与“平生”串连起来,扩展了词的境界,隐约流露出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此三句写雨后天晴,像极一首《阳光总在风雨后》,“阳光总在风雨后,乌云上有晴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为全词点睛之笔,由眼前之景而生发感悟,蕴含深刻人生哲理。“萧瑟”即风雨声,回望曾经的风雨,联想世俗仕途的风雨,一句“归去”,道尽胸中情怀:化解人世险恶、官场凶险风雨,不如“归去”二字。
二.形象生成,认识性格
根据词句解读和对人物形象的把握,生成苏轼的基本形象:
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通过同学们的赏读,我们似乎已经发现,这首作品由眼前风雨之景,触发苏轼的人生感悟,用的是以小见大的笔法,表达了旷达乐观,淡定从容的人生态度。以佛洗心,才度得出如此的人生境界![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师生共同背诵课文,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
三.知人论世,透视人生
简介苏轼:(由幻灯片展示两帧内容)
颠沛宦途:
嘉佑元年(1056年),二十岁的苏轼考中进士。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上书反对,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后又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后发生“乌台诗案”,差点被杀。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哲宗即位后,又不能容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八年后回京,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乌台诗案:
苏轼被贬到湖州时写了谢上的表文“臣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表中的话被人摘取,以为他有诽谤朝廷之意。于是下到御史台狱,那里有柏树,所以也叫柏台,上有乌鸦,故称乌台。他写的诗中有“根到九泉无曲处,此心唯有蛰龙知”,差一点被处死。后羁押数月,免除一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老师眼中的苏轼:
他是一个才子。
他是一位身居官位的才子。
他是一位身居封建时代官位的才子。21世纪教育网
他是一位为官得民心但失厚爱的耿直才子。
宦海浮沉中,新法不容旧政亦不容,而不吐不快的耿直,使他或自放或外贬,北至河北定州,南至海南儋州。前后13州的颠沛游离,为我们塑造出一位太富有诗人气质的宋代官员。42年官宦生涯,他有多少时间是携家带眷,在当时的交通状况下奔波不已,多年跋涉的苏轼太累了,但这累不但没有轻易摧毁他的意志,倒戏剧性地焕发了他的豪情。
那么,同学们眼中的苏轼又是怎样的呢?
四.拓展探究,深化认识
学习了苏轼那么多作品,我们怎样认识苏轼作品中儒、释、道三教共生于苏轼的复杂人生中,你又怎样看待苏轼的这种人生态度?
老师为同学们提供一组句子,可能对大家理解苏轼的这种复杂思想有所启发:
1.从“兼济天下”到“独善其身”
2.从“固一世之雄”到“渺沧海之一粟”21世纪教育网
3.从“望美人一方”到“挟飞仙遨游”
学生可能触及得到的观点:
儒家的“入世”思想,还是根深蒂固地植于苏轼的思想中,因为他22岁中进士,便使他的面前似乎已经铺展开一条“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儒家仕途的康庄大道,苏轼无疑是这条大路上一个冉冉升起的政坛“新星”。事实上,他的仕途上的所作所为,也印证了他的激情,他的政绩。
然而,封建时代的现实往往会开出一个让人意想不致到的玩笑,你是一个才子,但你未见能够做得好一个“好官员”,于是,一种别样的政治风景便常会出现在中国不同时代的中国。中国古代的文人一旦在现实政治中碰壁了,便会倾向于出世退隐,构筑起自己的精神天地,用来遮风挡雨。
老师展示如此概括:
1、屈原自沉汨罗用生命去捍卫自己的理想。
2、陶潜归隐南山用淡然去抒展自己的怨气。
3、李白放浪形骸用豪放去涂抹自己的颓废。
4、杜甫幽居草堂用抑郁去悲吟自己的失意。
5、苏轼栖息黄州用旷达去稀释自己的幽怨。
……
也请同学们课下举出一些事例。
苏轼用佛教对人生进行深刻的思索,培养出一种超然洒脱,与世无争的襟怀,以求得心理上的平静安宁。
儒道佛三种思想在苏轼的不同人生阶段,表现为相互为用,既矛盾又统一,使他处于危难之间不惧不馁,不悲不忧,而机遇来临之时,他又能又能重拾起仁政治国的思想,尽心尽力做一个具有鲜明儒家思想的官员。
小结:
在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中,有这样两句话恰到好处地诠释了东坡的品性: 因为他爱诗歌,他对人生热爱之强使他不能苦修做和尚;又由于他爱哲学,他的智慧之高,使他不会沉溺而不能自拔。 因为他精通哲理,所以不能做道学家;同样,也因为他深究儒学,固也不能为醉汉。
五.课堂演练
速读下面作品,分析其所蕴含的人生态度。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21世纪教育网
注释:怪石嶙峋貌。
明确:对待仕途挫折,抱着开朗乐观、意气昂扬的态度,绝不气馁颓丧,坚守心中信念,表达了乐观旷达的情怀。
如梦令·为向东坡传语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后有谁来?
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21世纪教育网
注释:玉堂:翰林院。1086年至1090年间,苏轼京城官翰林学士期间所作。
明确:借写怀念黄州之情,表现归耕东城之意,是作者当时特定生活和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及流露。[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教学总结:江山不幸诗家幸。
附: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湮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去无风雨也无晴。
注解:
1. 吟啸:呼啸歌唱。
2. 芒鞋:草鞋。 21世纪教育网
3. 蓑:以前农人穿的雨衣。
4. 平生:平时。
5. 料峭:风寒的样子。
6. 萧瑟:风雨吹打树林的声音。
白话试解
不要管那穿过浓密树林敲打树叶的雨声,何不一面唱歌,一面慢慢的散步呢!
一根竹杖、一双草鞋,比骑着马而还要轻快。大雨又有什么好怕的?穿起了蓑衣,在湮雨茫茫里,照样可以像平常一样的来去自如。
寒冷的春风吹醒了我的酒意,有些微的寒意。这时远方山头上的落日已代替了湮雨,出来迎接我了。
回想过去那又是风、又是雨的地方;现在风没有了,雨没有了,甚至连晴天也没有了,而我也要回家了。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