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第一节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学案导学
学习目标
1、掌握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2、运用景观图片和地理分布图等,学会分析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形成。
学习重难点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基础知识梳理
一、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1.主要表现:地理环境 及其 上的差异
2.自然带的形成:
纬度位置→ 差异 → 水热组合 →代表性 植被 →自然带
海陆位置→ 差异 土壤
3. 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
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表现
分布
例子
地
带
性
规
律
水
平
地
带
性
由赤道到两极的分异
沿 方向延伸,沿
方向更替
在 和
地区表现明显
非洲沿东经20度南北方向自然带
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
沿
方向延伸,
沿 方向更替
在
表现明显
我国沿北纬40度纬线从沿海向内陆
垂直地域
分异
沿与 平
行的方向伸展,沿垂直方向
更替
的高山地区
喜马拉雅山地自然带
非地带性分布
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
海陆分布
地形
洋流
自然带的分布不呈带状
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的地区
沙漠中的
南半球缺失
巩固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有关自然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自然带与自然带之间都有明显的界限
②每个自然带都有自己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
③自然带的分布~般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④垂直分布的自然带,纬度越高,自然带类型越多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2.2008年2月份,我国南方地区发生特大雨雪冰冻灾害,使湖南、贵州等19个省份受损森林面积达2.79亿亩,相当于全国森林面积的1/lO。本次遭受雨雪冰冻灾害最严重的植被类型是 ( )
A.热带雨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温带落叶阔叶林 D. 亚寒带针叶林
3.下列地域差异以水分为基础的是 ( )
A.沿京九铁路坐火车途中看到植被景观的变化
B.在同一海拔高度上珠穆朗玛峰南北坡植被的不同
C.坐火车从乌鲁木齐到连云港看见植被的变化
D.珠穆朗玛峰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的明显更替
唐代诗人自居易游览庐山香炉峰大林寺时题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据此回答4—5题。
4.自然条件对植物生长影响明显,产生诗中现象的主导因素是 ( )
A.光照 B.地形 C.土壤 D.水源
5.诗句反映了自然带存在 (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C.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的分异
图2是“陆地自然景观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6、对自然景观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沿X方向干燥程度增加 B.沿X方向热量增加
C.沿Y方向海拔高度增加 D.沿Y方向纬度增加
7、与M所表示的自然景观类型相一致的地区是 ( )
A.山东丘陵 B.江南丘陵 C.刚果盆地 D.西欧平原
8、下列山地中自然带最复杂的是 ( )
A.喜马拉雅山 B.乞力马扎罗山 C.阿尔泰山 D.落基山
9、我国内蒙古高原的自然带,自西向东呈现出荒漠——草原荒漠——森林草原的更替其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是 ( )
A. 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 B. 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
C. 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 D. 沿经线方向的分异
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0~11题:
10、图中①地所处的自然带是 ( )
A.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草原带
C.热带荒漠带 D.热带季雨林带
11.图中①②③三地自然条件相比较 ( )
A.②地降水最多 B.只有③地的植被为森林
C.①地年均温最低 D.②③两地均受暖流影响
12.造成南美安第斯山南端西侧是多雨的温带森林,东侧是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的主要原因是 ( )
A.大气环流的影响 B.暖流的影响
C.海陆分布的影响 D.地形的影响
13. 关于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所在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B.典型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主要位于纬度30°至40°之间的大陆西岸 D.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14.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的基础是 ( )
A.温度 B.水分变化 C.热量 D.水热状况
二、综合题
15.读我国北部地区自然带分布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各字母表示的自然带名称:
A B C
(2)图中自然带的分布体现了 特征,这种地带性的产生受 影响较大,同时也是在一定的 基础上进行的。从全球来看,这种分布特征在 地区表现得特别明显。
(3)A自然带的气候类型是 ;B自然带的典型植被是 。
答案
B B C B B A B B B C A D C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草原带 温带荒漠带 从沿海向内陆 水分 热量 北半球中纬度大陆 温带季风气候 荒漠草原
3.1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表现,掌握自然带的概念;
掌握各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和形成原因。
过程与方法
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熟悉主要的陆地自然带,探究气候与自然带的相关性;
观察主要自然带景观图,熟悉其特征;
分析热量、水分和高度的变化引起的自然景观的变化,探讨自然带的分异和成因。
情感态度与图价值观
尝试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地理事物和现象;增强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地带性分布规律的表现及其成因。
教学难点
地带性规律的成因
【学法指导】
1、从常见的自然景观差异入手理解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在“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上,各大洲以及主要经纬线所穿过的自然带,熟悉自然带的分布,理解在南北和东西方向自然带的差异及形成原因。还可以借助气候分布图,分析两者的相似性。
2、比较图3-1-3至图3-1-5三幅景观图在景观、纬度、热量上的差异,掌握从赤道到两极分异的特点及成因。使用同样的办法掌握从沿海到内陆地域分异规律。参照珠峰垂直自然带图认识垂直抵御分异规律的更替方向、延伸方向及其与水平地域分异的关系。联系实例了解非地带性因素影响下的非地带性分异现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结构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
【导入】
如果你曾经从海南岛到黑龙江,或者从上海到乌鲁木齐长途旅游过,你是否注意到各地在气候、植被、土壤、地形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学生讨论交流。
【景观图】图3-1-1生长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植物
【提问过渡】你能说出这些植物生长分布的地理环境的主要特点吗?不同地区自然景观为什么会产生差异?这些差异又有什么规律可循?这些就是我们这节内容需要解答的问题。首先我们来探讨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投影片】学生自学回答
项目
内容
概念
表现
成因
【介绍概念】不同地域由于所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状况及其组合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代表性植被和土壤,并在地球上呈带状分布,构成自然带。
自然植被是自然的一面“镜子”,所以自然带往往以植被类型命名。
【过渡】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非常明显而且普遍存在,这种地域差异是有其变化的规律,下面我们就来一一探索。
【投影片】图3-1-2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提问】从非洲南端沿东经20度经线向北走,一直到非洲北端,可以看到自然带有何分布规律?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规律?
【景观图】图3-1-5三幅景观图、热带雨林景观和苔原景观。
【提问】分析景观的差异原因。
学生就近分组讨论,归纳:由于纬度位置不同→气候的水热组合不同→植被和土壤的差异→自然景观差异明显。
【教师强调】这种陆地景观的差异是沿纬度变化而产生的地域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全球尺度上的分异。
【投影片】亚欧大陆自然带分布图。
【提问】在亚欧大陆中部,沿北纬45度纬线从沿海向内陆方向,可以看到自然带有何分布规律?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规律?
【景观图】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温带荒漠景观。
【提问】分析这两种景观差异产生的原因。
学生就近分组讨论,然后归纳:由于海陆位置不同→气候的水分状况不同→植被和土壤产生差异→自然景观差异显著。
【教师强调】这种陆地景观的差异是从沿海向内陆变化而产生的地域差异是以水分为基础,区域尺度上的分异在中纬度地区表现最为明显。
【投影片】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垂直自然带示意图。
【提问】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可以看到自然带有何分布规律?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分布规律?
学生就近分组讨论,然后归纳:从山麓山顶,海拔增高→气候的水热组合变化→植被和土壤变化→自然景观发生垂直变化。
【过渡】由于地形、地质构造、岩性、土壤、水分、洋流等局部环境因素的影响,陆地环境还有局部尺度的分异,物品们称之为非地带性分布。
例如:山地的坡向也会导致地域差异,阳坡和阴坡的热量状况不同,因而植被类型不同;迎风坡和背风坡的水分状况不同。因而自然景观差异明显。
【教师归纳】各地由于热量状况、水分条件、海拔以及局部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现实中复杂的陆地环境,甚至于地球表面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特征完全相同的区域。
【过渡】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就是上述各种地域分异的综合体现。
【投影片】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
【读图提问】
(1)图中都有哪些主要陆地自然带?
(2)哪些自然带的分布符合沿纬度变化的地域差异?
(3)哪些自然带的分布符合从沿海向内陆变化的地域差异?
(4)找出高山垂直自然带的分布地区。
(5)找出哪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受局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学生回答。通过读图进一步加深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的认识。
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相信大家已经能够准确回答我们在一开始向大家提出的问题,也就是P58:图3-1-1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学生回答,老师评价指导)
参考:不同地区由于热量、水分条件及其组合的差异形成不同的气候;相同气候区还有土壤、光照等条件的差异。而不同的植物都有自己适宜生长的环境,因而在不同的自然要素组合形成的地理环境中就会形成不同的自然环境。
植物的生长、分布深受环境的制约,有什么样的环境就可能有相应的植物种类分布。在不同的环境下生长的植物,在个体形态、生理机能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别。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植物的种类分布、个体形态和生理机能反推环境特征。
植 物
地理环境
主要特点
干枯的胡杨林
温带荒漠
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河网稀疏,植物贫乏,土壤发育程度低、有机质少
椰子树
热带雨林区
热带榆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河网稠密,森林茂密,植物种类多,动物多样,土壤淋溶强且呈酸性
雪莲
高寒荒漠
高山气候,冰雪广布,植物稀疏,土壤发育程度低
荷花
水湿环境
湖沼、池塘等内陆水域
[经典例题1] (2003年高考全国卷)
读图3-8-7,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两题。
图中①地所处的自然带是( )
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草原带
C、热带沙漠带 D、热带季雨林带
图中①②③三地自然条件相比较( )
A、②地降水最多
B、只有③地的植被为森林
C、①地年均温最低
D、②③两地均受暖流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了大陆自然带分布规律这一内容。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部是热带沙漠带,故而①处的自然带为热带沙漠带。②地受来自海洋西风带的影响,降水丰富,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③地由于受高山的阻挡作用,地处西风带的背风一侧,降水稀少,为温带草原带。在中低纬度的大陆东岸受暖流影响,大陆西岸受寒流影响。
答案:1、C 2、A
[经典例题2](1990年高考题)
下列四个自然带,在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是( )
A、南美洲的热带草原带 B、亚欧大陆的亚寒带针叶林带
C、亚洲的温带草原带 D、非洲的热带雨林带
解析:这道高考题迷惑性较大,一般选择题只要求选出1—2个答案,但在没有要求的情况下,选出4个答案,实在出乎考生意料。在解题时只要在看清题目要求的情况下,有理有据,就可以坚持自己的判断,不要被常规定势所左右。
答案:ABCD
[经典例题3]
(2002年高考上海卷)
读图农历二〇〇三年七月初九解释天山地区的地理现象。
1、天山山地自然植被自下而上的变化是遵循陆地自然带分布的 地带性规律。据图判别天山南坡积雪冰川高度比北坡 (高或低)。天山南北地区利用天山冰雪融水发展 农业。
2、为了合理利用草场资源,天山北坡牧民在夏季应将牲畜赶往( )
A、高山草甸 B、山地草原 C、荒漠草原 D、山地草甸草原
3、下列牲畜中,新疆天山地区放牧的是( )
A、三河牛 B、伊犁马 C、滩羊 D、阿拉善骆驼
解析:本题考查了陆地自然带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由于受气温的影响,南坡气温比北坡高,因此,南坡的积雪冰川高度比北坡高。由于天山南北地区地处我国内陆地区,严重缺水,而天山冰雪融水正好为该地区发展灌溉农业或绿洲农业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由于是夏季,接近冰雪的地方水分较为充足,牧草生长较为旺盛,所以,在北坡的牧民夏季应该将牲畜赶往接近冰雪的高山草甸地区。第3题考察的是初中地理内容,天山南北坡是牧场,不可能放牧沙漠地区的骆驼,三河牛是内蒙古的特有牲畜,滩养是宁夏的特有畜种。
答案:1、垂直 高 绿洲(或灌溉) 2、A 3、B
【评估检测】
一、选择题(第1-7题为单项选择题,第8-10题为双项选择题)
图3-1-1表示某树木年轮截面的一部分,标号①②③分别表示5年时间段的年轮。该树生长地区7月气温最低,但仍高于0℃。读图回答1-3题。
1.植物生长与气候密切相关,在气温变化较稳定的前提下,图3-1-2中表示①、②、③三个时间段逐年降水量的图依次是( )
A.甲乙丙 B.丙乙甲 C.乙甲丙 D.丙甲乙
2.该树生长地点可能在( )
A.30°S,118°E B.23.5°N,130°E
C.44°S,173°E D.30°N,118°E
3.该树生长地区自然带可能为( )
A.亚寒带针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热带雨林带 D.温带草原带
4.位于大陆东、西岸,纬度在40o-60o之间的自然带是( )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B.苔原带
C.亚寒带针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5.沿北回归线分布的世界陆地自然带中,面积最大的一个是( )
A.热带草原带 B.热带荒漠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图3-1-3为甲、乙两地植被分布图。读图回答6-7题。
6.影响甲、乙两地植被分布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
A.光照和热量 B.地形和光照
C.地形和热量 D.降水和光照
7.甲地的阔叶林主要是( )
A.热带雨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
8.下列自然带中,植被景观季节变化明显的是
( )
A.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草原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极地冰原带
9.关于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理环境地域差异在陆地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B.陆地上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C.各陆地自然带之间有明确的分界线?D.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主要取决于不同地域物质和能量分布的不同状况
10.关于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
B.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水分条件也有重要影响
C.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D.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形成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二、综合题
11.图3-1-4表示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景观从①→②→③→④的变化是以
基础的,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2)喜马拉雅山南坡复杂的景观变化规律近似于 (A:①→②→③→④ B:③→⑤→⑥)的变化,产生的原因是 。
(3)③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而同纬度的⑥为温带荒漠带,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是
.
12.读图3-1-5,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用斜线标出的区域属于___ ___(自然带)。试分析该自然带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
(2)图中两斜线区域面积不同,试从地形、洋流两方面对此现象作出解释。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下图为亚洲东部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图示自然带的分布主要体现了( )
A.纬度地带性 B.经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 D.非地带性
2.自然带P在大陆东岸分布纬度较低,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 B.洋流
C.太阳辐射 D.大气环流
3.2011年3月1日12时(区时),一艘由横滨开往旧金山的货轮经过5分钟越过180°经线(如图所示),此时其所在地点的区时是( )
A.3月2日12时5分 B.3月1时11时55分
C.2月28日12时5分 D.2月29日12时5分
解析: 图中区域自然带的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主要体现了纬度地带性。图示区域位于中高纬度,北太平洋西岸。受千岛寒流影响,自然带P在大陆东岸分布的纬度偏低。图中轮船越过的区域,180°经线刚好与日界线重合,因此应进行日期的变更。同时,从航行方向来看,轮船由东12区进入了西12区,日期应减1天。2008年为闰年,2月份有29天,日期不应为28日。
答案: 1.A 2.B 3.D
古诗云:“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据此回答4~5题。
4.从地理学角度看,古诗描述的是( )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D.从平原到高原的地域分异
5.从塞北到江南的景观差异,产生的基础是( )
A.水分 B.光照
C.土壤 D.热量
解析: 中国塞北和江南之间的差异为南北差异,即高低纬度之间的差异,属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为热量。
答案: 4.A 5.D
读某沿海地区一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回答6~8题。
6.该山地可能位于( )
A.北半球温带地区 B.北半球亚热带地区
C.南半球温带地区 D.南半球亚热带地区
7.若该山地山麓的年平均气温为12 ℃,则该山地的海拔不超过( )
A.1 000 米 B.2 000 米
C.3 000 米 D.4 000 米
8.该山地所在地区的气候主要受( )
A.信风影响 B.季风影响
C.西风影响 D.西风和副高交替影响
解析: 从图中自然带分布南低北高可知,该山地位于南半球,北坡为向阳坡,光热条件较好,故同一自然带分布的下限要高于南坡。另外从该山地的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可知,该山地位于温带地区。如果该山地山麓平均气温为12 ℃,而该山顶部并没有常年积雪,故顶部的平均气温不会低于0 ℃,根据气温垂直递减规律可知,该山的高度不会超过2 000米。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是在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下形成的自然带,而南半球并没有温带季风气候的分布,故可推断出该山地所在的地区是终年受西风影响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答案: 6.C 7.B 8.C
下图甲为南美洲三座山脉植被分布的差异。读下面两图,回答9~10题。
9.造成这三座山脉植被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势高低 B.纬度高低
C.迎风背风 D.距海远近
10.图乙中的气候类型,可能出现在图甲中的哪种植被类型之中(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基带与其所处地区的水平自然带相同。该图三座山脉中,a和b山脉的基带都是雨林植被,但分布高度不一致,a雨林分布高度可达2 000米左右,可见其应位于赤道附近,b雨林的分布高度只有800米左右,说明了其距赤道有一定距离;c基带是稀疏林地,说明其纬度更高。图乙的气温和降水数据说明是热带雨林气候,该气候控制区全年高温多雨,发育的典型植被是热带雨林。
答案: 9.B 10.A
读下列A、B、C三幅图,回答11~13题。
11.能够观察到图A所示自然景观变化现象的考察线路是( )
A.甲线 B.乙线
C.丙线 D.丁线
12.图A四地中,气候特征与图C相符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13.在沿图B中丁线考察时,虽然穿越了赤道,但沿途所见几乎都是草原景观,这是因为( )
A.该处的热带雨林被砍伐,次生植被以草原为主
B.该处虽在赤道附近,但受不到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形成了终年降水稀少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C.该处地势高,气温较低,空气对流不旺盛,出现了非地带性现象
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在非洲大陆的体现,非洲赤道附近由西部的森林过渡到东部的草原
解析: 根据图A的自然景观变化可知,沿考察线路的自然景观自荒漠逐渐向草原、森林过渡;结合非洲气候、植被的变化可知,甲线路的北部位于撒哈拉沙漠、南部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中部经过热带草原气候区;故沿甲线可见图A的景观变化。根据图C可知,它表示的是热带草原气候,植被以稀树草原为主,如②地所示。沿丁线考察时沿途所见几乎都是草原景观,这是因为丁线附近地区地势高,气温较低,空气对流不旺盛,出现了非地带性现象。
答案: 11.A 12.B 13.C
二、综合题
14.(2011·泰州模拟)下面两图为模拟的我国特征性自然植被的目前分布状况和未来(2050年)的可能分布状况。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例A、B两类植被所属的自然带分别为:A________;B________。
(2)图中由C至D植被变化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地域分异规律,影响这种分异规律形成的最主要条件是__________。
(3)与当前相比,未来(2050年)植被类型在分布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4)导致植被类型在地区分布上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受此影响,我国台湾岛和台湾海峡面积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
解析: 本题以全球变暖引起的植被分布变迁为背景,考查地域分异规律和读图分析能力。由图中自然带分布可确定A、B的类型,C→D植被变化是从沿海向内陆水分的变化引起。全球变暖导致自然带整体向高纬度变迁,在位置和范围分布上都发生了变化。
答案: (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温带草原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经度地带性) 水分条件
(3)位置上:各类植被整体向北推移;范围上:寒温带针叶林几乎从中国区域消失;青藏高原高寒植被面积将明显缩小;热带雨林面积扩大;温带草原面积扩大。
(4)全球气候变暖。台湾岛面积变小,台湾海峡将变宽。
15.下图是北半球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示意图,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带①是________带,它在40°N高山上的分布高度是____________米。
(2)自然带②在南半球是否有分布?________。判断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然带③所属的气候类型在亚欧大陆东岸为______________,在亚欧大陆西岸为____________。
(4)自然带⑤在全球的最大分布地区是____________。
(5)从高、中、低纬度地带来看,垂直地带性表现最明显的纬度地带是____________。
(6)雪线最高的地区大致在________附近,其雪线最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必须读懂图,明确纵横坐标的地理含义,同时要与“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相对照。自然带①分布在北纬70°~85°,可判定为寒带苔原带;根据纵坐标,可读出其在40°N高山上的分布高度为4 000~5 000米左右。自然带②分布在50°N~70°N之间,可判定为亚寒带针叶林带,在南半球因相同纬度绝大部分是海洋,故无此自然带分布。自然带③分布的纬度大致在北纬40°~50°之间,故在亚欧大陆东岸为温带季风气候,在亚欧大陆西岸是温带海洋性气候。自然带⑤是热带雨林带。由于低纬度地区地面气温高,同样相对高度的情况下,山上山下的温差较大,故垂直地带性最为明显。
答案: (1)寒带苔原 约4 000~5 000
(2)没有 南半球适宜该自然带分布的纬度范围内绝大部分是海洋
(3)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4)亚马孙河流域
(5)低纬度地区
(6)回归线 回归线附近,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量少,蒸发量大
.精品资料。欢迎使用。
课件67张PPT。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一节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民生新闻】
(2)自然带的类型及分布(以亚欧大陆为例)2.地理环境水平分异规律3.垂直地域分异海拔高度4.非地带性现象1.世界气候类型与陆地自然带的对应关系及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自然带最明显的标志是植被,自然带的名称往往用植被分布类型的名称来命名。而影响植被分布最重要的因素是气候,因为气候影响着植被分布所需要的光照、热量和水分条件。所以,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与自然带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技巧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在分析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2)在分析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3.理解垂直分异规律的技巧
(1)山地垂直自然带的更替规律同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有些相似。如上图所示。
(2)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有三: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愈低愈复杂,纬度愈高愈简单,一般说来,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山麓带就是当地的自然带;②山体海拔;海拔愈高愈复杂(当然有极限),海拔愈低愈简单,甚至无。③山顶与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3)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海拔高度因素有二: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海拔高;纬度高,海拔低。②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
(4)影响雪线的因素,从本质上讲是蒸发融化与降雪积雪的对比关系,具体因素有二;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雪线海拔高;纬度高,雪线海拔低。②坡向:阳坡雪线海拔高,阴坡雪线海拔低;迎风坡雪线海拔低,背风坡雪线海拔高。4.非地带性现象总结
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基础上,自然带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一些非地带性分布的现象,总结如下: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完成下列要求。
(1)从图中看,从非洲中部向南北方向,自然带是怎么变化?
(2)非洲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带怎样的分异规律?这种规律的形成基础是什么?
(3)据图分析,自亚欧大陆东部的日本本州岛南部向亚欧大陆内部自然带是怎样变化的?
(4)亚欧大陆东部向内陆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怎样的分异规律?这种规律的形成基础是什么?
(5)为什么低高纬度地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显著?[读图说明]由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读图分析]体现了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规律的形成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读图说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读图分析]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是以水分为基础的。
[读图总结]高纬度地区和低纬度地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表现最为明显。这是因为高纬度地区气温低,蒸发量少,相对湿度大,东西方向上的水分条件差异小;低纬度地区则因地处赤道低气压带,降水普遍较多,水分条件的东西差异也很小。(2010·天津文综)读图甲和图乙,回答(1)~(2)题。
甲乙(1)据各自然带在图甲中的位置,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o→a距离海洋越来越近
B.o→a海拔高度越来越低
C.o→b年降水量越来越多
D.o→b所处纬度越来越高(2)据图乙判断,在非洲土地退化的区域中,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的特征是( )
A.全年高温多雨
B.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C.全年炎热干燥
D.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
解析: 第(1)题,从图甲中可知,o→a自然带由荒漠带到热带草原带到热带季雨林带到热带雨林带,降水越来越多,且均在热带,这种自然带分布态势应该主要是由大气环流因素决定,故排除A、B项;o→b自然带由荒漠带到温带草原带到针叶林带到苔原带,可以得知温度带由热带到温带到寒带,但降水并不是越来越多,只能表明o→b所处纬度越来越高,故排除C项。第(2)题,从图乙中可知,在非洲土地退化的区域中,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故选择B项。A项是热带雨林气候的特征,C项是热带沙漠气候的特征,D项是地中海气候的特征。
答案: (1)D (2)B1.读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景观①→②→③→④的变化是以__________为基础产生的,这种地域分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喜马拉雅山南坡复杂的景观变化规律近似于______(A:①→②→③→④ B:③→⑤→⑥)的变化,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③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而同纬度的⑥为温带荒漠带,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相关内容用线连接起来:
温带大陆性气候 松鼠 ⑥ 棕壤、褐土
温带季风气候 骆驼 ③ 荒漠土解析: 图中①→④反映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这是地域分异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而形成的。喜马拉雅山南坡的垂直地域分异显著,地势高低不同是主要原因。图③→⑥的景观和自然带的差异,反映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这主要是距海远近不同造成的。答案: (1)热量 太阳辐射在各纬度分布不均
(2)A 地势越高,气温越低,水热状况变化大
(3)距海远近不同
(4)温带大陆性气候——骆驼——⑥——荒漠土;温带季风气候——松鼠——③——棕壤、褐土垂直地带性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乞力马扎罗山从山麓到山顶有哪些自然带?
(2)非洲自然带从赤道向南北如何变化?
(3)结合图甲和图乙,可以看出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分异与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分异完全相同吗?
(4)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的数目和完整程度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读图说明]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常绿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甸带、高寒荒漠带。
[读图说明]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亚热带荒漠、草原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读图分析]不完全相同,具有相似性。
[归纳总结]纬度越低,山体相对高度越大,垂直自然带谱越复杂。(2010·福建文综)下图示意长江上游地区雪线高度的经向和纬向变化趋势。完成(1)~(2)题。
(1)该地区雪线高度变化的趋势是( )
A.自北向南增高
B.自西向东增高
C.自东北向西南增高
D.自东南向西北增高
解析: 根据图示可以看出该地区雪线自西向东降低,自南向北增高。
答案: D(2)影响该地区雪线高度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
( )
A.海拔 B.降水
C.热量 D.坡向
解析: 长江上游地区受东南季风影响,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雪线高度逐渐升高。
答案: B2.读阿尔卑斯山、天山、喜马拉雅山的垂直自然带图,回答下列问题。
(1)珠穆朗玛峰南坡比北坡雪线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尔卑斯山南坡比北坡雪线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判断天山A、B两坡坡向:________是南坡,______是北坡。
(4)三地自然带最简单的是________。造成三地自然带垂直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主要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性强。解答此题:一是读图提取有效信息,如山脉的位置,阳坡和阴坡,山麓、山顶的自然带等;二是明确雪线的高度与所处的迎风坡与背风坡、阳坡与阴坡及降水量的多少有关。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也相应的呈现出垂直分布的规律。赤道附近的较高山岭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有些相似。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复杂与否的因素一是纬度,二是山体海拔高度。答案: (1)低 南坡为迎风坡,降水多,积雪多,雪线低 (2)高 南、北坡降水差异不大,南坡纬度低,向阳,温度高
(3)A B (4)天山 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状况随高度的增加而变化,导致自然景观在垂直方向上发生变化一、选择题
(陕西省百所重点中学2010届高三年联考)复种指数=全年播种总面积/耕地面积×100%。读下图完成1~2题。
1.山东与浙江复种指数的差异,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没有明显的地理分布规律
D.垂直地域分异规律2.造成福建省复种指数偏低的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经济发展水平 D.地形因素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山东的复种指数明显小于浙江,这是由于山东的纬度较浙江高,热量条件不如浙江,这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第2题,福建的纬度较低,但该省的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不利于耕种,因此复种指数也较低。
答案: 1.A 2.D读下面两图(甲图为从雅加达到北京一线沿经线的植被分布示意图,乙图为经北京附近沿纬线的植被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A处出现苔原植被是因为( )
A.受纬度位置影响,属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带性
B.受海陆位置影响,属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带性
C.受地形影响,属垂直地带性
D.受地形影响,属非地带性
4.在图乙中,影响大陆东西两岸森林种类不同的因素是( )
A.地形 B.土壤
C.水源 D.气候解析: 第3题,图甲中显示A与亚寒带针叶林交错分布,即可判断出此处的苔原植被是受地形起伏(西西伯利亚高原)影响,属非地带性。第4题,图乙中大陆东部为季风气候而西岸则是地中海气候,受此影响,植被不同。
答案: 3.D 4.D二、综合题
5.读北半球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E-F-G的更替反映了自然带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规律,H-K-L的更替以______________ 条件的影响较大。(2)D自然带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 ,这种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是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交替控制的结果。
(3)图中北半球有两处自然带名称相同,但气候类型不同,这种自然带的名称是___________ ,在图中的字母是__________ 。(4)F自然带在西岸分布的纬度位置比东岸稍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图中各字母所代表的自然带中,南半球缺失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字母),这种现象说明了自然带分布受____________ 因素的影响。答案: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 水分
(2)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地中海气候 西风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
(3)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E、J
(4)西岸受暖流影响,而东岸受寒流影响
(5)F、G 非地带性(海陆分布)练规范、练技能、练速度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剖析桂林“山水”成因
学案导学
学习目标
1、认识喀斯特地貌类型,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和发育的地貌类型。
2、理解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加深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
知识梳理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种岩石广布区能形成喀斯特地貌 ( )
A.石灰岩 B.花岗岩 C.玄武岩 D.大理岩
2、我国喀斯特地貌发育广泛的高原是 ( )
A.青藏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 D.云贵高原
读“人民币版面图案”(部分),回答3~5题:
3、该版面景观是 ( )
A.九寨沟风光 B.桂林山水 C.鼎湖山保护区 D.长白山天池
4、该地形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 )
A.冰蚀作用 B.流水溶蚀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 D.海浪侵蚀作用
5、该景观地貌属于 ( )
A.雅丹地貌 B.丹霞地貌 C.冰蚀地貌 D.喀斯特地貌
“桂林山水甲天下”是赞美桂林周围喀斯特山水风光的一句名言。桂林山水是北起兴安,南到阳朔的100多千米的山水风光的代名词,是中国,也是世界罕见的喀斯特地貌区。这里山奇水秀,风光绚丽。人们将其自然景观归结为“四绝”,即簪山、带水、幽洞、奇石。据此回答6~8题:
6、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是 ( )
A.花岗岩 B.石灰岩 C.大理岩 D.砂岩
7、“簪山”地貌类型指的是 ( )
A.石钟乳 B.石笋 C.石芽 D.峰林
8、喀斯特地貌的成因是 ( )
A.流水的搬运作用 B.流水的冲积作用
C.流水的溶蚀作用 D.冰川的刨蚀作用
我国一联合考察团对广西喀斯特地貌进行了一次联合考察。联系所学知识回答9~10题:
9、“桂林山水”这种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下列哪种条件无关 ( )
A.岩石条件 B.气候条件 C.生物条件 D.土壤条件
10、下列组合描述正确的是 ( )
A.“人在水下走,船在天上行”——黄河中游河段
B.“远看是山,近看成川”——云贵高原
C.“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太行山区
D.“青莲出水,碧莲玉笋世界”——桂林山水
11.下列地貌类型全部属于地面喀斯特地貌的是 ( )
A. 石柱、峰林、溶蚀洼地 B. 峰丛、落水洞、溶蚀洼地
C. 石柱、石钟乳、地下河 D. 孤峰、溶洞、落水洞
12.有关我国桂林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石灰岩广布,可溶性、透水性差
B. 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丰沛,尤其以5—8月降水较多
C. 漓江自南向北纵贯全境
D. 气候条件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土壤中有机质积累丰富
二、综合题
13.读“石灰岩溶洞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是 ;②是 。
(2)图中地形名称是 ,主要分布在 (岩石)地区,它是可溶性岩石受到含有 的水的 和 作用形成的。
(3)通过化学方程式:CaCO3 + CO2+ H2O Ca( HCO3 )2,扼要说明图中①②形成的原因。
(4)这类地形或地貌因在 (国家)喀斯特高原较为典型而得名,在我国主要分布在 省(自治区)。
答案
A D B B D A D C D D B D
石钟乳 石笋 喀斯特地貌 石灰岩 二氧化碳 溶蚀 淀积
可溶性岩石遇到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溶解后,形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含有碳酸氢钙的水由洞顶渗出,由于压力降低或温度升高,二氧化碳逸出。南斯拉夫 云南、贵州、广西
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剖析桂林“山水”成因
一、课程标准:
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二、教学目标:
1、以桂林“山水”的成因为案例,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加深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并联系其他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3、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动机,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认识喀斯特地貌
1、喀斯特地貌名称的由来(阅读归纳)
喀斯特是欧洲原南斯拉夫的一个石灰岩高原的名称,那里发育着各种奇特的地貌。19世纪末,欧洲学者借用该地名称呼石灰岩地区的地貌,水文现象和景观。后来“喀斯特”一词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专门术语。
2、我国喀斯特地貌的分布与研究(阅读知识窗)
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又被称为岩溶地貌、徐霞客,早在欧洲人之前就对广西、云南、贵州一带的喀斯特地貌进行实地勘察,记录与成因分析,《徐霞客游记》中有世界上研究喀斯特现象的最早纪录。
3、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重点分析)
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与淀积作用。其溶蚀与淀积的作用分别体现了化学过程:
CaCO3+CO2+H2O====Ca(HCO3)2
Ca(HCO3)2====CaCO3↓+CO2↑+H2O
影响其形成的因素可以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
(1)岩石圈:首先岩石不可溶性是最基本的条件,形成喀斯特地貌最主要的可溶性岩石是碳酸盐类岩石如:碳岩、云岩等,其次是透水性,岩石空隙与裂隙越多,透水性愈好,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
(2)水圈:喀斯特地貌的形成离不开水,气候愈湿润,降水愈丰富,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流动性愈好,从而提高了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程度。
(3)大气圈:首先大气中的与水体中CO2的含量是影响喀斯特地貌形成的重要物质,其次气温愈高,有利于加快上进化学反应,可促进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由此,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一般分布在较低纬度地带。
(4)生物圈:水的溶蚀作用不仅取决于水中CO2的含量,而与水中有机酸与无机酸的数量有关,而水中酸性含量与生物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4、喀斯特地貌形态(阅读教材图3-3-2)
(二)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结合前面影响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因素与中国地理知识,要求学生从岩石图、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四大图层去探究桂林山水的形成原因。具体过程为:首先,学生个人根据课本、地图册及资料,探究原因、其次分组讨论,寻求小组一致意见并委派一名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最后教师归纳课后请每位同学写一篇小论文。
评估检测
一、选择题(第1-12题为单项选择题,第13-18题为双项选择题)
图3-3-1表示四种地貌景观。读图回答1—4题。
1.图中表示喀斯特地貌的是( )
A.a B.b C.c D.d
2.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是( )
A.褶皱隆起 B.流水搬运与沉积作用
C.水的化学溶蚀作用 D.可溶性岩石构成地表
3.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 )
A.流水对岩石圈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
B.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
C.风力对岩石圈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
D.冰川对山体的侵蚀作用
4.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 )
A.岩石有风化裂隙 B.岩石中含有化石
C.岩石具有层理构造 D.岩石具有可溶性
5.水对碳酸盐类岩石的溶蚀力大小主要取决于( )
A.二氧化碳、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数量多少
B.二氧化碳和碱性物质的数量多少
C.碱性物质的数量多少
D.二氧化氮、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数量多少
6.对地表水或地下水的流动性影响最小的是( )
A.大气降水 B.地面坡度
C.太阳辐射 D.岩石裂隙的类型和连通性
7.与桂林山水形成和发育关系不密切的是( )
A.岩石条件 B.土壤条件 C.气候条件 D.生物条件
8.桂林地区的石灰岩属于( )
A.火山喷发作用形成的岩浆岩 B.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变质岩
C.岩浆活动形成的沉积岩 D.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
9.有关桂林地区自然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形与气候有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形成和富积 B.漓江谷地自东向西横贯全境
C.流水的搬运与沉积作用强烈 D.地势南高北低
10.喀斯特地貌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是( )
A.地表崎岖、地基稳定性强,有利于交通线的建设
B.地表崎岖、地基不稳定,不利于交通线的建设
C.平地虽小、但土壤肥沃,有利于种植业发展
D.穷山恶水、资源贫乏,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图3-3-4表示我国某地地形发育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11.图中甲地反映的地形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
A.黄土高原 B.云贵高原
C.内蒙古高原 D.青藏高原
12.下列选项中,描述该地区景观的是( )
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B.会当岭绝顶,一览众山小
C.山在两岸走,人在画中游
D.一片孤城万仞山
13.形成喀斯特地貌的最主要岩石有( )
A.石灰岩 B.花岗岩 C.白云岩 D.石英砂岩
14.岩石的透水性取决于( )
A.岩石的硬度 B.岩石的结构与区域构造
C.岩石的酸碱度 D.岩石的空隙和裂隙的发育程度
15.地面喀斯特地貌主要包括( )
A.峰林 B.石笋 C.石柱 D.落水洞
16下列自然景观由喀斯特作用形成的是( )
A.壶口瀑布 B.桂林山水 C.路南石林 D.黄山群峰
17.有利于桂林“山水”形成的自然条件是( )
A.桂林地处亚热带湿润区,气候温暖,全年降水丰富
B.桂林地区石灰岩广布,岩性纯
C.桂林地区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少
D.桂林地区地形相对较平坦
18.桂林山水是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桂林气候条件有利于生物生长,为喀斯特地貌形成创造了条件
B.桂林地区山地多平地少,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C.桂林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都十分丰富,,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D.桂林地区的石灰岩厚度大、岩性纯,不利于水的下渗
二、综合题
19.读图3-3-2,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的溶洞是由于石灰岩受到含有 的流
水的 作用而形成的,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图中a是 ,b是 ,c是 。它们是由于 作用而形成的。其形成过程中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图中地貌形态主要在我国 、 (省或自治区)分布非常普遍。
(4)写出你所知道的如图景观的著名旅游景点名称两个: 、 。
20.图3-3-3是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示地形分布在我国 (地形区),该地形区属于 气候,气候特点是 。
(2)图中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
,形成该地貌的最主要岩石是
类岩石。
(3)图中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是 、 、 、
相互作用的结果。
21.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徐霞客在考察了广西、贵州、云南后,对这一带发育的峰林地貌作了总结:“峭峰离立,分行竞颖”,“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他还指出这“磅礴数千里”的岩溶地貌,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各省有各省的特点:广西之山的特点是“有纯石者,有间石者,各自分行独挺,不相混杂”;云南之山,“皆土峰缭绕,间有缨石,亦十不一、二,故环洼为多”;贵州之山,“则界于二者之间,独以逼耸见奇”。又说:云南之山,“惟多土,故多雍流成海,而流多浑浊”;广西“惟石,故多穿穴之流,而水悉澄清”;至贵州则“界于二者之间”。
——选自《徐霞客游记导读》
(1)徐霞客为 代人,著名的 学家。
(2)比《徐霞客游记》更早记载溶洞的著作包括成书于战国年间的《 》和北魏郦道元的《 》等。
(3)西南地区岩溶地貌发育的主要自然条件是什么?
(4)文中“雍流成海”的“海”是指 ;“流多浑浊”的原因是 ;文中“穿穴之流”是指 。
22.读图3-3-5回答下列各题。
(1)黄果树瀑布位于A的位置,此地区的地形特点是 ,气候特点是 。
(2)从成因看,黄果树瀑布主要由 (内力或外力)作用形成,具体表现为受
作用的结果。我国还有哪些著名的瀑布景观,请举2个例子
。
(3)“桂林山水”位于图中 处(填字母),属于 (省区)。它是 地貌的典型景观。唐韩愈有“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概括其特色。应如何欣赏“桂林山水”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4)你能用所学过的化学知识解释“桂林山水”的石灰岩的“岩溶”原因吗?(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古往今来,“桂林山水甲天下”不知唤起了多少人对桂林山水的神往。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属于地面喀斯特地貌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图中景观主要与喀斯特淀积作用有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景观④的代表性喀斯特地貌形态有( )
A.石芽、漏斗、落水洞 B.石钟乳、石笋、石柱
C.天生桥、石林、洼地 D.溶洞、地下河、峰丛
解析: 喀斯特地貌可分为地面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地面喀斯特地貌包括石林、峰林、石芽、峰丛、孤峰、残峰、溶蚀洼地、溶蚀谷地;地下喀斯特地貌包括溶洞、地下暗河、石钟乳、石笋、石柱,在淀积作用下形成的。
答案: 1.A 2.D 3.B
桂林山水是北起兴安,南到阳朔的绵延100多千米的山水风光的代名词。据此完成4~6题。
4.下列是对桂林山水自然景观描述的是( )
A.“人在水下走,船在天上行”
B.“远看是山,近看成川”
C.“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D.“青莲出水、碧莲玉笋世界”
5.桂林山水形成的物质基础是( )
A.花岗岩 B.石灰岩
C.大理岩 D.白云岩
6.桂林山水是十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关于该地区自然环境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大约3.25亿年前,桂林所在的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
B.桂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而湿润,尤以4~7月降水较多
C.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多地下暗河等
D.漓江谷地自西向东横贯全境
解析: “青莲出水,碧莲玉笋世界”是徐霞客对桂林山水的形象描述。桂林地区石灰岩广布,为喀斯特地貌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其山水的形成和发育还与气候、生物、水文等有关。漓江谷地自北向南纵贯全境。
答案: 4.D 5.B 6.D
“中国南方喀斯特”是我国在2007年唯一申请世界自然遗产的项目,其面积占中国整个喀斯特面积的55%,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重庆等地。据此回答7~9题。
7.“中国南方喀斯特”形成的自然条件是( )
A.炎热多雨的气候 B.寒冷干燥的气候
C.岩浆岩广布 D.植被以热带雨林为主
8.“中国南方喀斯特”常见的地貌景观是( )
A.角峰 B.沙丘
C.峰林 D.风蚀蘑菇
9.右图为该地区特殊的景观——天生桥,其形成原因是( )
A.风力侵蚀作用
B.岩浆作用
C.流水溶蚀作用
D.变质作用
解析: 喀斯特地貌不仅需石灰岩广布,而且还需高温多雨的气候。在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的地区以亚热带气候为主,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该区常见地貌是峰林。喀斯特地貌为流水溶蚀或淀积作用而形成,天生桥的形成是流水溶蚀作用的结果。
答案: 7.A 8.C 9.C
读我国某石灰岩地区不同植被下土壤空气中CO2浓度示意图,完成10~11题。
10.如果水分条件相同,那么图中哪种植被下的土壤、岩石最易被溶蚀( )
A.无植被耕地 B.人工草坡
C.柏树林 D.天然草坡
11.限制该地区交通建设的原因之一是( )
A.降水较多,施工困难
B.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破碎
C.生态脆弱,破坏后难以恢复
D.岩石疏松,施工取材困难
解析: 土壤中CO2浓度越高,酸性就越强,对岩石的溶蚀能力就越强。读图可知,人工草坡的不同深度,CO2浓度都最高。石灰岩广布的应是我国西南地区,该地如果没有植被保护的话,会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最终使表面的土壤流失,形成石漠化。西南地区是我国交通条件较为落后的地区,这是由于该地区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破碎,制约了交通的发展。
答案: 10.B 11.B
“桂林山水”是北起兴安,南到阳朔的绵延100多千米的山水风光的代名词,据此完成12~13题。
12.下列是对桂林山水自然景观的描述的是( )
A.“人在水下走,船在天上行”
B.“远看是山,近看成川”
C.“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D.“青莲出水,碧莲玉笋世界”
13.桂林山水是十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关于该地区自然环境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大约3.25亿年前,桂林所在的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
B.桂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而湿润,尤以4~7月降水较多
C.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多地下暗河等
D.漓江谷地自西向东,横贯全境
解析: 第12题,“青莲出水,碧莲玉笋世界”是徐霞客对桂林山水的形象描述。第13题,漓江谷地自北向南纵贯全境。
答案: 12.D 13.D
二、综合题
14.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右图为该地区某城市年内各月降水量与气温图,试判断其气候类型并描述其气候特点。
(2)根据左图,试判断该地区的主要地貌类型。
(3)描述该地貌条件下形成的自然环境特征。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喀斯特地貌的成因。第(1)题,从右图中的最冷月气温判断为亚热带,再从降水集中在夏季判断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第(2)、(3)题,根据左图中的经纬度判断为我国的云贵高原,再结合图例中碳酸盐岩的符号判断其在本区有广泛的分布,从而确定该地区为喀斯特地貌。其成因可结合当地气候、地形、河流、岩石等方面来回答,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云贵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来分析回答。
答案: (1)亚热带季风气候。 冬无严寒,夏无酷署,冬暖夏凉,雨量充沛,温和湿润,雨热同期。
(2)喀斯特地貌。
(3)地表崎岖破碎,土层薄,土壤肥力低;地表水储存条件差,地下水埋藏深。
1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地貌称为________地貌,在我国的________高原分布广泛。我国以这类地貌成为旅游胜地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举两例)。
(2)下面两组化学反应式可表示此种地貌的形成原理:
A:CaCO3+H2O+CO2→Ca(HCO3)2
B:Ca(HCO3)2→CaCO3↓+H2O+CO2↑
其中石钟乳①的形成可用方程式________表示,为流水的________作用;溶洞②的形成可用方程式________表示,为流水的________作用。
(3)试简单分析图中地下河的形成过程。
(4)图中溶洞两边边槽的位置分布说明了什么?
解析: 此题有一定的难度,旨在考查学生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综合分析能力。很明显,此图所示的是喀斯特地貌(或岩溶地貌),是可溶性的岩石(如石灰岩)受到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的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分布在地表的有石芽、石林等,分布于地下的有溶洞、地下河等。
答案: (1)喀斯特(或岩溶) 云贵 广西 桂林山水 云南路南石林
(2)B 淀积 A 溶蚀
(3)地下水沿着细小的裂隙流动,并进行溶蚀作用。随着压力的增大(孔隙中水的增加)和水流量、流速的增加,孔隙迅速扩大与合并,形成管道式的流水即地下河。
(4)标志着地下河水面变动时的位置。
.精品资料。欢迎使用。
课件41张PPT。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1.认识喀斯特地貌
(1)喀斯特地貌的概念:是由喀斯特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
(2)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2.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1.喀斯特地貌的代表性形态及其成因2.以桂林“山水”的成因来理解陆地各圈层的整体性3.喀斯特地貌的开发利用
(1)开发利用价值高,利于当地经济发展
①喀斯特泉水和地下河是储量丰富、水质优良的地下水源,喀斯特矿水和温泉还有医疗作用。
②水能丰富的地下河段,可以筑坝发电。
③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发喀斯特地区丰富的矿床。④有些溶洞可做为地下厂址和地下仓库。
⑤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开发。
(2)喀斯特地貌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给铁路、公路、水库的建设带来安全隐患,增加建设成本;喀斯特地区容易产生水土流失。
因此,喀斯特地貌区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应本着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保持当地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加以开发利用。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及成因
读石灰岩溶洞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地貌类型称为什么?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图中①②是什么类型?它们是什么作用形成的?
(3)这类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哪里?[分析说明] 喀斯特地貌可溶性的碳酸盐类岩石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作用下,发生溶蚀和淀积作用,即流水的化学溶蚀作用。
[读图分析] 石钟乳 石笋 淀积作用
[综合归纳] 云南、贵州、广西2007年6月,贵州荔波等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为保护世界遗产,加强研究喀斯特地貌,2010年1月29日,目前第一个“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遗产地教学科研基地”在荔波县成立。据此回答(1)~(3)题。(1)“中国南方喀斯特”形成的自然条件是( )
A.炎热多雨的气候 B.寒冷干燥的气候
C.岩浆岩广布 D.植被以热带雨林为主
(2)“中国南方喀斯特”常见的地貌景观是( )
A.角峰 B.沙丘
C.峰林 D.风蚀蘑菇(3)下图为该地区特殊的景观——天生桥,其形成原因是( )
A.风力侵蚀作用 B.岩浆作用
C.流水溶蚀作用 D.变质作用解析: 喀斯特地貌不仅需石灰岩广布,而且还需高温多雨的气候。在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的地区以亚热带气候为主,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该区常见地貌是峰林。喀斯特地貌为流水溶蚀或淀积作用而形成,天生桥的形成是流水溶蚀作用的结果。
答案: (1)A (2)C (3)C读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数字代表的地貌名称: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⑤________,⑥________,⑦________,⑧________。
(2)从A→B→C的过程反应了________地貌的形成过程,促使这个过程发生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桂林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形成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峰林 溶蚀洼地 孤峰 落水洞 地下河 石钟乳 石笋 石柱
(2)喀斯特 喀斯特作用
(3)①岩石条件:桂林地区石灰岩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好,②亚热带湿润区,气候温暖,全年降水充沛;③东部、西部、北部地势高,中部、南部地势较低,漓江谷地自北向南纵贯全境;④地表水、地下水丰富,流水的侵蚀作用强烈;⑤气候条件利于生物的生长,旺盛的生命活动和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导致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的含量较高一、选择题
读人民币版面图案,完成1~2题。
1.该版面景观是( )
A.九寨沟风光 B.桂林山水
C.长白山天池 D.黄山
2.该地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
A.冰蚀作用 B.流水溶蚀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 D.海浪侵蚀作用解析: 本题组以桂林山水景观考查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态及成因。从人民币版面景观可以判断为广西桂林山水,属地面喀斯特地貌的峰林景观,主要受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溶蚀作用而成。
答案: 1.B 2.B岩石及地貌的形成均与地质作用有关。图甲中各字母表示地质作用的不同类型,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表示干旱环境下的风力沉积作用
B.b表示地壳运动中的外力侵蚀作用
C.d表示流水溶蚀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D.e表示流水搬运对岩石的破坏作用4.下列人类活动中,能够加重e过程的是( )
A.退耕还林 B.围湖造田
C.陡坡垦荒 D.营造薪炭林
解析: 图中显示的是云贵高原的地貌形成过程。云贵高原因石灰岩发育,在流水的溶蚀和淀积作用下,而形成多溶洞的喀斯特地貌。a表示湿润环境下的固结成岩作用,b表示内力上升形成高原,c表示溶蚀后水中物质的淀积作用,d表示流水的溶蚀作用,e表示流水侵蚀对地表的破坏作用。陡坡垦荒会造成植被破坏,从而加大水土流失,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
答案: 3.C 4.C二、综合题
5.某地理课题组为完成“岩溶地貌发育机制的研究”采取了以下设想:
设想一:气候是我国南、北方岩溶地貌发育差异的主导因素。为论证这一设想,课题组在我国三个石灰岩(CaCO3)分布区采样,获取如下数据:设想二:植被、坡度对地下岩溶地貌发育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课题组根据植被覆盖率、坡度与地下岩溶地貌发育程度的相关数据画出了如下坐标图:
(1)分别解释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与年溶蚀率之间的内在关系。
(2)解释植被覆盖率与地下岩溶地貌发育程度关系曲线的形成理由。补充坡度与地下岩溶地貌发育程度的关系曲线。
(3)为什么在我国北方的深厚石灰岩分布区,没有形成像桂林那样的“山水”?解析:
答案: (1)广西中部降水量大、分布均匀、促使石灰岩受溶蚀的时间长,溶蚀率大;气温高,水中CO2含量高,加快石灰岩的溶蚀。
(2)植被覆盖率高,加大下渗量,减弱了地表径流,从而促进了地下岩溶地貌的发育;同时植物根系排放的酸性物质也有利于石灰岩的溶蚀。坡度与地下岩溶地貌发育程度的关系曲线如图3所示。图3(3)①北方热量较差,降水较少;②北方生物量少,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含量较南方低;③北方石灰岩分布区流水的侵蚀、溶蚀作用都比南方弱。练规范、练技能、练速度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的内在规律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学案导学
学习目标:
1、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圈层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过程。
学习重难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
基础知识梳理:
1.地理环境是由 、 、 、 、
等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进行 和 。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体现为 与 的协调一致;表现为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既“ ”;还体现为不同 之间的相互联系。
3.厄尔尼诺现象是发生在南美洲 太平洋沿岸海水异常 的现象。每隔 年发生一次,发生时会使秘鲁附近海区 大量死亡,秘鲁沿岸荒漠地带出现 灾害,赤道西太平洋沿岸 和 变得干旱少雨,世界许多地方变得气候异常。
4.青藏高原是 与 强烈挤压下形成的,它的形成引发并加强了亚洲季风,使 和 成为全球最强盛季风气候区。还使中亚、西亚成为“ ”同时阻挡了西伯利亚的南下气流,对 高原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5.地球圈层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 和 来实现的。 是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也是联系四大圈层的桥梁和纽带。
6.海洋对大气的作用是通过输送大气中的 来改变 ,因此说海洋是大气的主要 源。大气对海洋的作用通过风的驱动作用将 传输给海洋。并通过大气与水面的 作用驱动水体运动,形成 。
7.大气圈与水圈之间还存在势能交换与传输。当气压升高时,海面就会 ,气压降低时,海面就会 。
8.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通过 、 、 作用体现明显,使物质不断迁移,形成碳循环、氧循环等。
9.碳循环不仅能满足 的需要,还起到调节 的作用。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西北内陆气候干旱,形成大面积戈壁和沙漠的原因是 ( )
A. 植被稀少,无水分蒸腾 B. 距海遥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C. 地表水贫乏,河流不发育 D. 土壤疏松,降水渗透地下
2.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现象与我国南方景观不符的是 ( )
A.气候干旱,降水少 B.化学风化为主,物理风化较弱
C.植被茂密高大 D.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
“厄尔尼诺”现象指南美洲西海岸(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向西延伸,经赤道东太平洋至日期变更线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温的现象。正常年份,此区域东南信风盛行。可是每隔数年,东南信风减弱,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升高,出现“厄尔尼诺”现象。据此回答3~4题:
3、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出现的现象是 ( )
A.秘鲁寒流上升现象明显加强 B.亚洲东南部多雨
C.南美洲西海岸易出现洪涝灾害 D.秘鲁渔场捕鱼量明显增加
4、“厄尔尼诺”现象反映了海洋对大气的影响。反之,大气对海洋也有影响。下列关于大气对海洋影响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大气运动引起风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
B.大气降水与蒸发的强弱影响海水的盐度
C.大气温度的高低与海冰的分布范围无关
D.海洋上空的云层反射太阳辐射使海面增温
5、澳大利亚大陆森林、草原、荒漠的半环状分布体现了什么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 )
A.光照 B.热量 C.水分 D.地理位置
6、如图,若A是绿色植物,则图示的含义是 ( )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分解作用 D.化合作用
7.“牵一发而动全身”,说明了地理环境的 ( )
A.差异性 B.综合性 C.整体性 D.区域性
二、综合题
8、读“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①~⑤代号表示的物质是:
① ② ,③ ④ ,⑤ 。
(2)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环境中的 物合成 物,同时把 能转变成 能贮藏。
(3)植物又是 和 的食物来源,被生物有机体吸收的 ,在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的过程中,又以 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的环境中去。
(4)概括地说,生物出现后,不仅使自然界中的原有迁移方式发生了变化,同时也改造了
圈、 圈和 圈。
答案
B A C B C B C 二氧化碳 氧气 氮气 有机物 无机物 无机 有机 化学 动物
微生物 化学元素 无机物 大气 水 岩石
3. 2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通过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而进行着相互作用;
理解地球圈层间能量交换的具体表现;
认识地球圈层间物质运动的表现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讨厄尔尼诺现象及其成因、影响,理解厄尔尼诺现象是大气、水、生物相互作用的结果,深化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联系第二单元所介绍的大气环流、水循环、地壳的物质循环过程,明确相伴进行的能量交换;
以圈层作用和地球上的碳循环为案例,分析具体过程,明确实际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尝试运用联系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维护自然界中的碳平衡,防御全球变暖。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地球圈层间能量交换的具体表现;
地球圈层间物质运动的表现和方法。
教学难点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结构整体感知】
【学法指导】
1、从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入手认识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回忆前面已学过的大气环流、水循环以及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明确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而实现的,最后通过分析厄尔尼诺和青藏高原的隆起所引起的环境效应来印证这一基本结论。
2、联系海洋与大气、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和传输来理解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尤其是生物循环过程中的能量交换。
3、结合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过程中的物质迁移和运动理解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过程和结果,明确碳循环、氮循环等都超越了圈层界线,是圈层相互作用的纽带和体现。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组成地理环境的几大要素,那么它们之间存在着哪些内在的联系呢?
这也是我们这一节的开头就给出的问题,呈现读图3-2-1,说明先不讨论答案,而请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最后再作回答。
一、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地理环境是由地貌、土壤、水、大气和生物等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
读图:P64图3-2-2“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可让学生展开讨论,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分析、讲解:从图中可以看出,五大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例如,气候与水文之间,我们常说,“天上下雨地下流”,降水多的地方,地表水资源丰富;反之,地表水资源则贫乏。而地面潮湿、空气中水汽含量最大,又会增加降水量。又如,水文与地貌之间,地表水流发育,流水的侵蚀作用强烈,往往形成沟谷、冲击平原等地貌;地表水量短缺的干旱地区,往往是风沙较大,一般形成沙丘、戈壁等。而不同的地貌对水文的影响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如:平原上的河流流速较慢,河道较宽,有利于航运,但泥沙较多;处在高原、峡谷地带的河流,河流的流速较快,河水较清,由于落差较大,所以河流的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再如,土壤与生物(植被)之间,一般肥沃的土壤植被丰富,贫瘠的土壤中植被稀少;而丰富的植被类型又可以给土壤中增加大量的有机质,可以增强土壤的肥力。
转承
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不仅如此,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活动”来加深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近年来,各类媒体越来越关注这样一个气候学名词:厄尔尼诺。众多气候现象与灾难都被归结到厄尔尼诺的肆虐上,例如印尼的森林大火、巴西的暴雨、 北美的洪水及暴雪、非洲的干旱等等。它几乎成了灾难的代名词!
可是厄尔尼诺究竟是什么呢?用一句话来说:厄尔尼诺是热带大气和海洋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原是指圣诞节前后发生在南美洲秘鲁太平洋沿岸海水异常增温的现象,现在其定义为在全球范围内,海气相互作用下造成的气候异常。
读图:图3-2-3“厄尔尼诺成因”示意图。
在正常年份下,太平洋东部秘鲁沿岸海区,由于强劲的东南信风向西北横扫,将海水也由东南向西推动,结果是位于澳大利亚附近的洋面要比南美地区的洋面高出约50厘米。与此同时,南美沿岸大洋下部的冷水不停上翻,给这里的鱼类和水鸟等海洋生物输送大量养料。令人不解的是,每隔数年,这种正常的良性环流便被打破。一向强劲的东南信风渐渐变弱甚至可能倒转为西风。而东太平洋沿岸的冷水上翻也会势头减弱或完全消失。于是太平洋上层的海水温度便迅速上升,并且向东回流。这股上升的厄尔尼诺洋流导致东太平洋海面比正常海平面升高二三十厘米,温度则升高2-5摄氏度。这种异常升温转而又给大气加热,引起难以预测的气候反常。
令人忧虑的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越来越频繁。原来认为5年、7年乃至10年来临一次,后来又以3至7年为周期出现。但进入90年代以来似乎每两三年就降临一次。在厄尔尼诺发生的年份,世界许多地区都会出现气候异常,甚至发生自然灾害。读图3-2-5“厄尔尼诺与全球天气异常(1982年)”这张图从整体上反映了厄尔尼诺现象对于全球气候的恶劣影响与所能带来的灾难性气候。厄尔尼诺现象对于我国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在该图上我国处于高温区,那么就会出现干旱性的灾难性气候。
下面请同学们先相互讨论以下的三个问题,稍后我请同学回答。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体现为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协调一致。试以秘鲁渔场的形成为例,说明这个问题。
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是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请你说说当太平洋东部海区水温异常增高时,将产生哪些连锁反应?
3、厄尔尼诺不仅给秘鲁带来灾难,而且还殃及世界其他地区,这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还表现为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你能否列举身边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
(教师总结)
参考答案:
1、秘鲁西岸海域,由于盛行东南信风,海水由东向西运动,从而形成了水平方向的补偿流——秘鲁寒流和垂直方向的上升流,这样就将深层营养物质(磷酸盐类)带到了海水表层,致使浮游生物迅速繁殖,大量鱼类来此觅食,形成秘鲁渔场。
2、当太平洋东部海区水温异常升高时,海水中营养物质减少,海洋浮游生物和鱼类大量死亡,数以万计的海鸟因饥饿而死亡。
3、黄河中游的水土流失导致下游地区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海湾战争时,大量油田被炸,石油燃烧产生的烟雾,使遥远的喜玛拉雅山降黑雪。这些事例充分说明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理区域的联系性。
尽管厄尔尼诺的成因尚未查清,但人类并未在它面前听天由命、无所作为。1986年国外科学家成功地提前一年预报了厄尔尼诺现象的来临,并积极探索温室效应与厄尔尼诺现象之间的联系。可以预言,人类终将能解开这一肆虐人类的大自然之谜,并找出办法,避免它的危害。
通过厄尔尼诺大家可以发现地理要素之间不是相互独立,而是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一系列地表物质的运动和能量的交换,彼此之间发生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在地球表面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自然综合体。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或系统。
借鉴我们对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分析,请同学们将[知识窗]—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亚洲地理环境看一看,然后回答青藏高原的隆升给亚洲环境带来了怎么样的连锁反映?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青藏高原的隆升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主要包括引发和加强亚洲季风、改善东亚和南亚的生态条件、形成中亚和南亚的荒漠环境、协助黄土高原形成等等。
承接
从“厄尔尼诺”的活动中我们发现地理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的整体性使其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我们已经知道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球各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圈层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各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来实现。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
二、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球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圈层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来实现的。其中,能量是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也是联系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桥梁和纽带。
读图:图3-2-7“地表系统各圈层之间的能量交换”示意图。
分析、讲解:在地球四大圈层之间,存在着各种不同形式的能量传输与交换。例如:海洋是太阳能的巨大储藏库,由于海洋水体与大气之间的温度差异,大气圈与水圈之间的热量交换在一刻不停地进行着。海洋对大气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输送大量的热能来改变大气运动;而大气对海洋的作用,则主要是通过风的驱动作用将动能传输给海洋,并通过大气与水面的摩擦作用驱动水体流动。例如:赤道两侧,常年在信风驱动下,形成稳定的风海流。当然,水体运动也会影响或改变大气的运动。结合我们刚才讨论过的“厄尔尼诺”现象,大气圈和水圈之间的如何相互作用的。
除此之外大气圈与水圈之间还存在势能的传输与交换。当气压升高时,海面就会降低;当气压降低时,海面就会相应升高。例如:当台风经过海面时,台风中心区域的气压很低,往往导致海面高出周围几十厘米甚至几米。
讨论
请同学们想一想,还能举出一些什么例子能够说明四大圈层间存在着能量交换?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承接)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是紧密相连的,那么物质运动又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
三、地球圈层的物质运动
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一样,是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原因,也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充分体现了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
读图:图3-2-8“光合作用”示意图。
分析、讲解: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质,同时释放氧气。呼吸作用过程中,植物从大气中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表明,生物圈与大气圈之间存在明显的物质运动。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同样也存在着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之间的物质运动。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从岩石圈表层的土壤中吸收某些矿质元素,从水圈中吸收水分。矿质元素从岩石圈迁移到生物圈,水从水圈迁移到生物圈。当植物残体腐烂分解后,其生成物又重新回到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
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如水循环、碳循环、氧循环等,往往跨越圈层界限,它们既是圈层相互联系的纽带,也是圈层相互作用的体现。
提问
(补充)书本上给我们扩充了一个知识点,把书本翻到P69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知识窗]—地球上的碳循环。这部分内容简要的概括的地球上碳循环的基本流程,作为知识的扩充,同学们自己将这个知识点理解一下,并在看的同时将碳循环同水循环、氧循环等联系起来想一想,它们有着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特点?
讨论
这些循环对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又有着怎样的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小结
通过这堂课内容的学习,相信大家已经能够准确回答我们在一开始向大家提出的问题,也就是P64:图3-2-1所要我们思考是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白云,其水汽的主要来源是大海,它存在于蓝天,随着水汽上升,云层增厚,形成降水,水,水降到山地,滋润岩石圈表层的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降到地表的雨水,或通过江河或通过地下又汇入海洋。可见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
地理环境的各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时刻进行着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从而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形成了我们人类最美丽的家园。
[经典例题] (2002年高考3+大综合江苏卷)
图3-8-4表示某树木年轮截面的一部分,标号①②③分别表示5年时间段的年轮。该树生长地区7月气温最低,但仍高于0℃。回答下列三题。
1、植物生长与气候密切相关,在气温变化较稳定的前提下,图3-8-5中表示①②③三个时间段逐年降水量的图依次是:( )
A、甲乙丙 B、丙乙甲
C、乙甲丙 D、丙甲乙
2、该树生长地点可能在:( )
30°S,118°E
23.5°N,130°E
44°S,173°E
30°N,118°E
3、该树生长地区自然带可能为:( )
A、亚寒带针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热带雨林带 D、温带草原带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是植物生长与气候之间的关系。当气温高,降水多时,树木生长速度快,年轮较宽;当降水量少时,树木生长速度慢,树木年轮较窄。仔细观察图中的年轮,找出与降水状况相对应的组合,回答第一小题:①组年轮最密,说明树木生长速度最慢,与乙图相对应;同理,甲图中的第五个年份降水最多,与②组年轮吻合、丙图中的第三个年份降水最多,正好③组中第三条年轮最宽。故第1题选C。回答第2 题首先要弄清给出的四个地点分别是什么地方。再进行判断。根据题干的意思,该树生长地点7月气温最低,可判断其位于南半球,根据其最冷月气温高于0℃,判断它应位于亚热带,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看被选项,根据地理坐标A地点位于澳大利亚西南属于地中海气候区,B地点在台湾东南的太平洋上,C地点在新西兰东部的太平洋上,D地点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因此选A。第3小题只要知道与地中海气候相对应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就行了。
答案:1、C 2、A 3、B
【评估检测】
一、选择题(第1-12题为单项选择题,第13-18题为双项选择题)
2002年,全球海域又处在一次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现象的多发期。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关于“厄尔尼诺”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厄尔尼诺”现象是由于气候变冷使得秘鲁寒流发生变化而引起的
B.“厄尔尼诺”现象是发生在圣诞节前后的秘鲁太平洋沿岸海水异常增温现象
C.“厄尔尼诺”现象还将继续光临亚太地区,使该地区产生大范围的洪涝灾害
D.“厄尔尼诺”现象使印度洋西海岸的非洲东部发生水灾
2.“厄尔尼诺”现象主要导致秘鲁( )
①洪水泛滥 ②干旱 ③使秘鲁渔业受损 ④使森林火灾多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 “厄尔尼诺”发生时水圈、大气圈及生物圈的变化是( )
A.大气环流变得更加稳定 B.秘鲁寒流的势力加强
C.秘鲁沿岸海水温度升高,使浮游生物的数量大增
D.大气、海洋相互作用导致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4.近年来,生物礁的缔造者——珊瑚,在大量死亡。据研究这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及全球气温升高有关,此现象说明了地理环境具有( )
A.整体性 B.地域差异性 C.独特性 D.复杂性
5.下列叙述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牵一发而动全身”特征的是( )
A.大量使用煤、石油最终导致海平面上升
B.森林砍伐后,木材蓄积量减少
C.围海造田,使海洋面积缩小
D.工厂排放污水,使水体中重金属含量增加
6.关于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亚洲地理环境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青藏高原的隆升改变了海陆分布与亚欧大陆轮廓,引发并加强了亚洲季风
B.青藏高原的隆升使中亚和西亚地区成为“干旱核心”
C.青藏高原的隆升阻挡了西伯利亚的南下气流,促进了黄土高原的形成
D.青藏高原的隆升使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生物种类大量减少,生态环境更加恶劣
7.图3-2-3表示“一山之隔两重天”,关于该图原理的正确叙述是( )
A.“一山之隔两重天”的形成是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B.“一山之隔两重天”的形成与构造运动无关
C.在山地背风坡形成冷而干的天气
D.暖湿气流在山地迎风坡形成丰富的对流雨
8.关于黄河流域地理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黄土高原黄土土质松散,利于耕作,应该大面积开垦
B.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后含沙量增加,在下游淤积,易造成水患
C.黄土高原地表形态的形成与风力侵蚀有关
D.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得到治理后渤海的面积会逐渐缩小
9.关于大气圈与水圈之间能量传输与交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常年在信风的驱动下形成稳定的风海流是海洋对大气作用的表现
B.由于海洋水体与大气之间的温度差异,大气圈与水圈在不停地进行热量交换
C.气压升高时,海面就会相应升高
D.台风经过海面时,常常使海面变得更低
10.关于地球圈层间物质运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表明生物圈和大气圈之间存在明显的物质运动
B.通过植物的吸收作用使矿质元素从岩石圈迁移到生物圈
C.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表明水从岩石圈迁移到生物圈
D.生物残体腐烂分解后,其生成物又重新回到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
图3-2-4表示圈层间的主要水分循环,读图回答11-12题。
11.有关水分循环各环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蒸发使水变成水蒸气,是水从水圈、岩石圈、生物圈进入大气圈的唯一途径
B.高纬度地区或高山、高原地区的降雪形成冰川或冰盖,成为岩石圈的组成部分
C.降水形成地表和地下径流,参与岩石圈的侵蚀和改造
D.如降水被生物吸收和利用,则不参与下一个水循环
12.有关水分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水循环只是在水圈中进行的物质循环
B.水循环跨越了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
C.水循环对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起着再分配的作用
D.水循环是地球表层系统其他物质运动与循环的传送带
13.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体现在( )
A.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B.各要素常常单独存在和发展
C.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
D.各要素对整个环境的影响都是一样的
14.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相符的是( )
A.地表河流少,多为内流河
B.流水作用强烈,物理风化微弱
C.冰川侵蚀作用显著,风力侵蚀作用微弱
D.植物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少
15.关于秘鲁渔场成因的正确叙述是( )
A.秘鲁寒流和沿岸上升流作用强烈
B.冷海水将下层磷酸盐带到表层导致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吸引了鱼群
C.秘鲁寒流和沿岸暖流交会,导致海水扰动
D.秘鲁沿岸河流汇入,带来大量营养盐类
图3-2-5表示光合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16—18题。
16.图中字母代表的物质,正确的是( )
A.a——矿质元素 b——水分 c——水汽 d——氧气
B.a——水分 b——二氧化碳 c——氧气 d——水汽
C.a——矿质元素 b——二氧化碳 c——氧气 d——水汽
D.a——水分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水汽
17.有关绿色植物在地理环境中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促进了圈层间的物质运动 ?B.绿色植物通过呼吸作用放出O2,改造了大气圈?C.植物对地面起保护作用,延缓了岩石圈的风化过程?D.绿色植物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自然环境18.关于地球上碳循环的正确叙述是( )
A.地球上的碳绝大部分储存在大气圈中
B.生物的呼吸作用是地球上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C.火山活动喷发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不参与碳循环
D.碳循环在维持地表系统的生命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
二、综合题
19.图3-2-1表示的是地表系统各圈层之间的能量交换,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理环境的 性是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圈层相互作用主要通过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 来实现。
(2)若a表示海洋对大气的作用,主要通过输送大量的 来改变 ;若b表示大气对海洋的作用,则通过大气与水面的
作用驱动水体流动。
(3) 我国黄土地貌的发育受制于以下几个条件:原始地形、黄土的堆积以及水的作用。所以黄土地貌是 、 和 (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
(4)图中a、b、c、d、e、f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是__________,
表示旗形树冠形成的是_________。
20.图3-2-2是“太平洋赤道附近海气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补绘图上赤道附近洋面上空的大气环流箭头,以表示正确的环流方向。
(2)在大洋东部,如果赤道附近海水异常增温,温暖海水沿大洋东岸向南流,并迫使原寒流位置向西偏移。那么,图示大气环流强弱及赤道附近大洋两岸的降水量将如何变化?为什么?
21.图3-2-6是“碳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上的碳绝大部分储存在 圈中,它们或以 形式构成矿物的组成成分,或以
有机物的形式存在于图中B处 和 等化石燃料中。
(2)大气中的CO2通过 (填字母) 作用转化为有机化合物,然后通过 传递。
(3)图中 (填字母)表示大地的呼吸作用,它和生物呼吸作用等是地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4)写出地球碳循环的重要意义:① ;
② 。
22.当圣诞节前后,太平洋赤道附近水温分布如图3-2-7左图所示时,秘鲁渔场一片萧条,海面上布满着烂鱼死鸟,成为一片毫无生气的“死亡之海”。分析上述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AB间的风向及成因。
(2)画出图3-2-7右图中A、B的水流运动方向(用箭头表示)。
(3)为什么秘鲁渔场成为一片“死海”?
(4)当出现上述现象时,我国冬半年天气将会怎样,为什么?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古代诗歌或俗语中往往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地理知识。据此回答1~2题。
1.“牵一发而动全身”生动地阐述了自然环境中的哪个规律性( )
A.整体性 B.地域差异
C.地带性 D.非地带性
答案: A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了生态系统( )
A.能量流动关系 B.物质循环关系
C.食物链关系 D.生态金字塔关系
答案: B
(2011·烟台高一检测)读下图,完成3~4题。
3.下列叙述中,属于P环节的是( )
A.降水多集中于夏季,河流有夏汛
B.植被破坏严重,易形成红色沙漠
C.夏季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
D.山区地形坡陡,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
4.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主要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地理要素的差异性 D.地理要素的独立性
解析: 从图中可知各个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从图中的地理要素特征可知其位于我国的东南丘陵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促使了有机质的分解加快,积累减少,进而形成了贫瘠的红壤,这也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 3.C 4.B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5~6题。
材料一 上升流是近海水域中,离岸风吹动表层海水,使海水离岸而去,下层海水上升补充而产生的。
材料二 近年来,每隔几年的圣诞前后,秘鲁附近海域异常增温,温暖的海水“杀死”了大量鱼群,并引起相关环境变化。人们称此现象为“厄尔尼诺”现象。
5.下列海域上升流发生最充分的是( )
A.赤道南北的大洋西岸
B.赤道南北的大洋东岸
C.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
D.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
6.“厄尔尼诺”现象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是( )
①使所经过区域的气温低于多年平均值 ②向秘鲁附近海域的大气输送大量热量 ③扰乱了常规洋流模式,使气候异常 ④使全球降水总量变化,降水异常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 从材料中分析可知,在离岸风的吹动下,表层海水离开,下层海水上升成为上升流,题目中的B项,即在赤道南北的大洋东岸,能受到强烈的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作用,容易形成上升流。而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因受下沉气流影响,风力作用不明显。厄尔尼诺具有水温升高的表现,因此应使所经地区气温升高。厄尔尼诺虽使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便是并没有打乱常规洋流模式。
答案: 5.B 6.D
7.中新网2009年3月12日电 北方地区遭受今年首场大范围沙尘天气袭击,局部地区还有沙尘暴。影响北方的沙尘暴天气逐年增多,其主要是地理环境中哪个因素发生变化造成的( )
A.土壤 B.植被
C.地貌 D.水文
解析: 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出现严重的沙尘暴天气,主要是地面植被遭到破坏,导致沙地裸露造成的。这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 B
沃克环流是指正常情况下发生在赤道附近太平洋洋面上的一种热力环流。若某些年份赤道太平洋东部(秘鲁附近)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海水表层温度低于多年平均值0.5 °C以上,则称为“拉尼娜”现象。读下面的沃克环流示意图,据此回答8~9题。
8.在沃克环流中( )
A.甲地为高压 B.乙地为低压
C.水平气流由乙吹向甲 D.甲地垂直方向气流下沉
9.当“拉尼娜”现象出现时,下列地区降水可能增加的是( )
A.秘鲁沿海 B.我国南方
C.北美南部 D.非洲中部
解析: 本组题以热力环流切入,隐含了对2008年我国南方雨雪冷冻灾害成因的考查。
答案: 8.C 9.B
下图为一组剖面示意图,反映了我国华北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图1―→图4时期的历史变化过程。(图1时期―→图4时期气候变化甚微,可忽略不计;图中河流断面位于中游处。)回答10~11题。
10.图4时期,图示河流断面处的河流年内径流量变化情况与图1时期相比,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少
B.年内径流量分配趋于均匀
C.洪峰流量及出现频率减少
D.夏秋季流量减少,冬春季流量增大
11.造成该河流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①过度放牧致使草场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功能下降 ②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调蓄洪峰的能力降低 ③过度砍伐、开垦土地,地表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 ④城市化面积扩大,加大了地表径流量和径流汇集的速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 图4时期与图1时期相比,森林植被遭到了破坏,则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要减弱,必然导致丰水期河水流量增加、枯水期流量减少,年内径流量变化加大。该河流上中游地区的植被破坏,必然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使河床升高而汛期水位较高,增大了洪涝的威胁;同时图中显示城市化发展较快,城市化地区由于地面硬化,而雨水下渗困难,地表径流加大,使洪峰出现的时间较早、水位较高,易引起洪涝灾害。华北平原地区湖泊较少,也很少围湖造田;不是草原地区,当然也就不会因为过度放牧导致调节径流功能下降。
答案: 10.A 11.D
(广州省惠州市2010·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下面是云贵高原形成与发育过程示意图。完成12~13题。
12.从上图中可以看出,云贵高原的形成发育过程中( )
A.内力作用为主导因素
B.外力作用为主导因素
C.内外力共同作用,不同时期,内外力都有可能成为主导因素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13.贵州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人均耕地不足,石漠化现象突出,造成石漠化的主要原因是 ( )
①降水丰富 ②不合理的农业活动 ③土层薄,水土易流失 ④地表干燥度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12题,结合四幅示意图分析可知,云贵高原形成初期,内力的隆起作用起主导作用;后期,流水的侵蚀作用对形成目前云贵高原崎岖的地形起主导作用,所以C项正确。13题,贵州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流水侵蚀作用强,石灰岩地区土层薄,地势起伏大,水土易流失,再加上人类不合理的农业活动对植被的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现象突出,所以A项正确。
答案: 12.C 13.A
二、综合题
14.下图中①为正常年份南太平洋部分海区水温分布图,②为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时南太平洋部分海区水温分布图,分析回答。
(1)正常年份,澳大利亚东部海域降水多还是少?原因是什么?
(2)正常年份,南美西部海域洋流属什么类型?这种洋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3)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年份,秘鲁西岸海域受哪一种洋流影响?这对秘鲁渔业会产生什么不利影响?
(4)以上出现的变化是从________(自然地理因素)引发的,这说明陆地自然环境各要素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正常情况下,受赤道暖流的影响,大洋的西岸水温高,气流上升强烈,降水多,而大洋东侧水温低,降水少。第(2)题,秘鲁寒流是典型的垂直补偿流。赤道暖流把大洋东侧的表层暖水带到大洋西岸,相邻海区的海水进行垂直补偿。第(3)题,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逆流增强,秘鲁寒流被迫向西流。受其影响,秘鲁西海岸水温升高,上升流减弱,甚至消失,使饵料减少,影响到鱼类的生存。第(4)题,由图中信息可知正常年份南太平洋东侧冷水上升,气温低,形成高压,气流下沉;厄尔尼诺年出现海水温度升高,形成上升气流,由此可知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是水圈发生变化引起。
答案: (1)较多。盛行上升气流。
(2)补偿流。近岸海区的海水被盛行风吹离海岸向西流动,深层较冷海水上涌形成补偿流。
(3)赤道逆流。秘鲁沿海上升补偿流减弱甚至消失,随上升流带来的营养物质减少,沿海海域中的浮游生物减少,鱼类缺乏饵料而减少。渔业收入大大降低。
(4)水圈(洋流) 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
15.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数码表示的自然带名称是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2)图甲中自然带从⑤到①表示的是自然带的________规律和________规律。
(3)自然带②在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是否有分布?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它在40°N高山上的分布的上限高度约是________。
(4)图乙是沿46°S作的南美洲地形剖面示意图,图中A处的自然带与图甲中的________(填序号)自然带相符;图中B处的自然带名称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5)自然带⑤在________洲分布最广,自然带④在我国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地区。
解析:该自然带分布图综合了纬度地带性规律与山地的垂直地带性规律,判读难度较大。根据图中的雪线以及纬度的分布等因素可以判断出各个自然带的名称。①~⑤分别为寒带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或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热带雨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在南半球受海陆分布的影响是不存在的,自然带④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带雨林带在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地区分布最广泛。根据46°S以及该地区位于南美洲可以判断,A处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处因受地形的影响降水较少,自然带为温带荒漠带。
答案: (1)寒带苔原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或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纬度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
(3)无 该纬度范围内几乎全部是海洋 4 000米
(4)③ 温带荒漠带 位于山地背风坡,气流下沉,降水少
(5)南美 秦岭—淮河一线以南
.精品资料。欢迎使用。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读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单位:米),完成1~3题。
1.图中河流的流向为( )
A.先向南,再向西南 B.向北
C.先向北,再向东北 D.向南
2.图中陡崖的高度可能是( )
A.400米 B.150米
C.278米 D.199米
3.既能看到甲村又能看到乙村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本题要注意的是图中有指向标,这种地图上方向的辨别要根据指向标来判断。图中河流发源于山谷,由地势高处向地势低处流。图中等高距是100米。陡崖顶部高度小于700米大于或等于600米,陡崖低部的高度大于300米小于或等于400米,因此图中陡崖高度应该介于400米和200米之间。也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进行计算:(x-1)d≤H<(x+1)d,x是陡崖处相交的等高线的条数,d是等高距。①点与乙村之间隔着山脊,不可能看到乙村;②点海拔高于甲、乙两村,且与甲、乙两村之间的连线上没有凸起的山峰;③点和乙村之间地势逐渐升高,应该可以看到乙村,但和甲村之间受山地阻挡,不可能看到甲村;④点和乙村之间地势逐渐降低,可以看到乙村,但和甲村之间隔着山地,不可能看到甲村。
答案: 1.C 2.C 3.B
读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回答4~5题。
4.能正确反映图中沿ab线所作的地形剖面图的是( )
5.有关图中区域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图中自然保护区以保护亚热带季雨林为主 ②地处山区,多生产力低下的坡耕地 ③经济发展水平高 ④地形条件复杂,旅游资源丰富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解析: 判断剖面图是否正确,应注意观察起点、终点及转折点处的情况。由图可知,沿ab线有三处山谷(含a处),有三处山脊(含b处),且剖面线与1 000米等高线5处相交,据此即可判断。第5题,由经纬度可知,图中自然保护区为湖北神农架,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该地区地形复杂,旅游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答案: 4.B 5.B
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6~8题。
6.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图中河流的总体流向大致是( )
A.从西北向东南流 B.从东南向西北流
C.从东北向西南流 D.从西南向东北流
7.该地区拟建一条铁路,有人设计了一条选线方案(如图)。方案沿线甲、乙、丙、丁四处中明显不合理的有( )
A.1处 B.2处
C.3处 D.4处
8.若要安排露营活动地点,就地形、水文特征判断,最不适宜的地点是( )
A.W B.X
C.Y D.Z
解析: 首先,根据河流穿越的等高线数值特征,标出河流由高往低的流向;其次,结合图中的指向标得出最终结果。
铁路选线一般应尽量选择沿线地势起伏较小,线路较短,少穿越河流、山地;同时多从城市外围经过,减少对市内交通的干扰。图中乙处线路弯曲,延长了路程;丙处从城市中间穿过,干扰了市内交通;丁处则穿越多条等高线,地势起伏大。
图中Z处从等高线特征来看,位于谷地,容易发生山洪;从河流形态来看,位于河流凹岸,河水侵蚀作用强,容易导致堤岸崩塌。
答案: 6.A 7.C 8.D
读下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回答9~10题。
9.河流R的流向为 ( )
A.自东向西 B.自西向东
C.自南向北 D.自北向南
10.若此图表示某类地质灾害发生后的地形状况,此灾害最可能为( )
A.火山喷发 B.滑坡
C.地震 D.泥石流
解析: 河流由地势高的地方流向地势低的地方。从河流沿线等高线数值可分析出,该地区西高东低,因此河流自西向东流。从图中北部等高线的分布情况来看,能看出有滑坡发生后的滑坡面(即北部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的分布。
答案: 9.B 10.B
读等高线图,回答11~13题。
11.关于四个村庄所处地形区的名称,正确的说法是( )
A.王村地处山谷 B.张村地处山脊
C.余村地处山谷 D.李村地处山顶
12.以张村为基点,丁山的相对高度是( )
A.600米 B.650米
C.700米 D.750米
13.已知王村的气温为11 ℃,丁山气温应是( )
A.6.5 ℃ B.7.1 ℃
C.7.4 ℃ D.6.8 ℃
解析: 四个村庄中余村处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凸出,应为山谷;张庄位于海拔400米处,丁山最高峰为1 150米,相对高度应为750米;王村与丁山的相对高度为650米,温差是3.9 ℃,故丁山气温应为7.1 ℃。
答案: 11.C 12.D 13.B
二、综合题
14.读下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D处是________(地形),其海拔高度在________米以上。
(2)若B点气温是20 ℃,根据气温垂直递减规律,则C点的气温应是________。
(3)该地区河流干流流向是________。若在该地区修筑一水库,则水坝的位置应建在________处。若坝的海拔高度为100米,则坝的长度大约是________米。
(4)若从B地修筑一条铁路到E地,BGE与BFE两条线路中哪一条较合理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有甲、乙两人分别从C、E两点向D处攀登,分析两条路线的利弊。
解析: 本题考查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判读。第(1)题,根据等高线特征,可判断D处是山峰。第(2)题,B、C两地的相对高度是400米,根据气温递减规律,应降低2.4 ℃,C点气温为20 ℃-2.4 ℃=17.6 ℃。第(3)题,根据图中指向标,可推知河流干流流向为自西北向东南。用直尺测量A两侧100米等高线之间的图中最短直线距离,再根据比例尺,可计算出所建坝长。第(4)~(5)题,都要从优势和劣势两个方面去分析。
答案: (1)山峰 700 (2)17.6 ℃
(3)自西北向东南 A 150
(4)BFE 沿BFE修建,大致是沿100米等高线修筑,坡度较缓,可以省工省时,而沿BGE则要通过海拔300多米的山地,工程投资大
(5)CD线:相对高度小,距离近,但要越过河流,且坡度较大。
ED线:相对高度大,距离远,但不需越过河流且坡度缓。
15.下图中左边的曲线是等高线,右边是河流,A、B、C为三人站立的地点。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三人站在山沟里的是________。
(2)在图上画出一条从山地流向该河的支流。
(3)在图中F地如果用一般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定向法,原来准备到医院D地去的,结果到了车站E地,准备到工厂G地去的,结果却到了医院D地,这张地图实际应该怎样定向?________。请把缺漏的东西补在左上角的虚线框内。
(4)若有一速度为6千米/小时的缆车跨越山顶间的时间为3分钟,则该图的比例尺为________。
(5)若等高距为100米,则C、F间的温差最小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大约为________℃。
答案: (1)B (2)略 (3)指向标定向西北
(4)1∶12 000 (5)1.8 3.0
.精品资料。欢迎使用。
课件53张PPT。单元活动 学会应用地形图【民生新闻】
巍峨的乞力马扎罗山位于坦桑尼亚的东北部,海拔5 895米。是非洲大陆的第一高峰。山顶终年白雪皑皑,寒冰覆盖。山腰上种植着花生、茶叶等经济作物。山脚下气温可达59 ℃,到处是焦林丛丛、咖啡片片,野生动物成群,呈现出一派热带风光。3.地形剖面图的判读和绘制
(1)地形剖面图的作用:能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判读:抓住剖面线的______、 ______,经过的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等1.几种常见地形的对比各种地形在同一等高线图的表达如下:
2.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较广,主要体现在以下领域:
(1)判断水系水文特征
不同的地形区水系的特征不同。山地常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常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常成为河流的分水岭;山谷常有河流发育,等高线穿过河谷时,向上游弯曲,即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的流速大,陡崖处有时形成瀑布;河流的流量与流域面积(集水区域面积)和所处迎风坡、背风坡有关;河流流出山口常形成冲积扇。(2)判断气候特征
分析气候特征应结合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势高低(水热状况变化)、坡向(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阳坡气温高,蒸发强,阴坡气温低,蒸发弱)等因素。
(3)地形状况与区位选择
常见的综合问题是以地形图为背景,要求在图上设计选择所需的“点”、“线”、“面”,以及给予科学的评价。①选“点”。根据要求考虑点的位置。如水库的坝址应建在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处;气象站应建在地势坡度适中、地形开阔的地方;疗养院应建在地势坡度较缓、气候适宜、空气清新的地方。②选“线”。如公路、铁路线的设计基本要求:a用有利的地形地势,充分考虑路线的长短、坡度,少过河建桥,以降低施工难度和建设成本;b避免通过高寒区、沙漠区、沼泽地、永久冻土区、地下溶洞区等。引水线路的选“线”,关键是应从地势高处向低处流。输油管道的选“线”,路线尽可能短,尽量避免通过山脉、大河等。③选“面”。包括城市、居民区、工业区、各种开发区等。如工业区宜建在地形平坦的地形区,且交通便利、水源充足、资源丰富。居民区应考虑:依山傍水,靠近水源,地势平坦开阔的向阳地带,交通便利,远离污染源等。
④农业生产布局。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缓急,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林牧渔业合理布局的方案。3.绘制地形剖面图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可绘制任何两点(或两点以上)之间的剖面线所对应的剖面图。这种图能直观显示某一方向上的地势起伏状况和地面坡度陡缓。下面归纳绘制剖面图的基本步骤(据下图)第一步:先量出剖面线AB的长度,并在地形图下方画出一条长度与剖面线相等的线MN(X轴方向);
第二步:根据水平比例尺,合理确定垂直比例尺。一般垂直比例尺是水平比例尺的5~10倍;
第三步:根据垂直比例尺画出适当的双Y轴(AM、BN)高度,并标出海拔高度(等高线值);第四步:标出地形图中剖面线与各等高线的交点及相应位置a、b、c、d……;
第五步:在剖面图上标出剖面线与各等高线的交点,根据各交点的海拔高度在剖面图上相应的等高线上标出a′、b′、c′、d′……;
第六步:把a′、b′、c′、d′连成光滑的曲线,在曲线内画上阴影以示剖面起伏情况;
第七步:在剖面图的下方,标上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读地形景观与等高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等高线是闭合曲线,为什么我们见到的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往往是不闭合的呢?
(2)等高线地形图中如何区分鞍部与陡崖?
(3)等高线地形图中如何判定陡崖的相对高度和其顶部的海拔高度?[分析归纳]因为我们平时常见到的等高线地形图只是表示出了局部的区域,如果把图示地区范围扩大到足够大的程度,就会发现等高线都是闭合的。
[读图说明]山脊处的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凸出,中部海拔较两侧高;山谷处的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凸出,中部海拔较两侧低。[归纳总结]若有n条等高线在陡崖处相会,等高距为d米,则陡崖的相对高度ΔH可用公式计算:(n-1)d≤ΔH<(n+1)d米。其顶部的海拔大于或等于重合等高线中的最大值,小于重合等高线中的最大值与等高距之和。读比例尺为十万分之一的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字母C表示的地形是____________。
(2)山脊线E的走向大致为______________。
(3)图中有一陡崖,其相对高度H的范围是( )
A.100 m≤H<300 m
B.100 m≤H<200 m
C.200 m≤H<300 m
D.100 m<H≤300 m
(4)分别站在山顶A和山顶B上,能看到河流上D处小船的是________山顶。(5)指出图中一处明显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若想在河流的干流上修建一座水库,坝高为100米,请你用“‖”在图上标出该水库理想的坝址。
(7)若将小河甲的水引向疗养院,图中两条规划路线①、②中,比较合理的是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解题时要灵活运用等高线的判读原则来确定地形,根据地形确定大坝的位置,联系河流在山区中的部位确定图中错误之处,结合生活经验选择输水路线,根据陡崖的相关计算公式得出H的取值范围,绘制AD、BD的剖面图,确定哪一处能看到D处河流上的小船。答案: (1)鞍部
(2)东西走向
(3)A (4)B
(5)乙河画在山脊上
(6)略(画在干流最窄处两侧的100米等高线之间)
(7)① ①路线的水可以自流读华北某地地形图,据图判断(1)~(3)题。
(1)①②③④四条坡面线的坡度比较( )
A.①<③ B.①<②
C.①>② D.③=④
(2)实际调查发现乙坡植物生长好于甲坡,其原因是乙坡的( )
A.日照较强,辐射收入多
B.蒸发较少,土壤水分条件较好
C.气温较高,且日变化大
D.降水较多,水源充足(3)若乙坡植被受破坏成为荒坡,则对其合理的开发整治措施是 ( )
A.放牧山羊
B.种植喜阳的经济林木
C.修梯田,种植水稻
D.营造混交林解析: 该题以某一区域的等高线为背景进行学科内的综合,综合性强,因此,审清题意是做好本题的关键。第(1)题较易,考查了等高线的疏密和坡度之间的关系。第(2)题难度较大,在自然状态下,植被好的区域,降水应多些或是土壤水分条件好,北坡蒸发弱,土壤的水分条件较好。解决第(3)题,需要有较强的区域知识,华北地区主要为半湿润地区,不适宜种水稻,造林适宜营造混交林,阴坡光照不足,喜阳的经济林木就不适合了,放牧山羊不是合理的开发整治措施。
答案: (1)C (2)B (3)D一、选择题
读某地景观示意图(图1)及其等高线地形图(图2),回答1~2题。
1.该景观示意图绘制者应位于图2中的( )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判断能力。从景观图上看公路和两个山顶,再对照等高线图可知,b点对应两个山顶之间是错误的,c点正对山顶,且在公路旁,也是错误的。d点明显错误。
答案: A2.图中凉亭与房屋实际间距为600米,则两山顶之间水平距离约为( )
A.900米 B.1 200米
C.1 500米 D.1 800米解析: 用上题中所给的刻度尺量算出凉亭与房屋图距约为1厘米;两山顶图距约2厘米。所以两山顶间水平距离约为600×=1 200米。
答案: B读我国东部某地的等高线示意图和该地区的气候资料表,图中等高线所示高度分为100 m、200 m、300 m、400 m。综合分析后,完成3~4题。
3.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图中的H地看不到G地
B.图中的海拔高度G处100 m,H处为400 m
C.该地典型植被为热带雨林
D.该地河段最主要的补给类型为雨水解析: H位于300 m等高线上,G位于100 m等高线上,H到G之间没有超过海拔300 m的障碍,故A错。B明显错。由表知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典型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故C错。由表格可以看出该地降水比较丰沛,故D项正确。
答案: D4.图中城镇与H地相对高度的最大值h为( )
A.199C.299解析: 城镇高度大于0米、小于100米,故城镇与H地的相对高度介于200~300米之间,故最大高差h应介于299~300米之间。
答案: C5.读某地等高线(单位:米)示意图,图中气温垂直递减率为0.6 ℃/100米,回答下面各题。
(1)图中甲点的海拔为__________米,乙点的温度为______℃,两点中坡度较大的是__________。
(2)图中陡崖处适合户外攀岩运动。运动员从崖底攀登至陡崖最高处,攀登的最大高度不超过________米。(3)图中河流上游的剖面图最有可能为________。
(4)简述图中所示区域的地形特征。答案: (1)900 12.6 甲
(2)400 (3)A
(4)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自西南向东北降低(西南高,东北低)。练规范、练技能、练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