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Ⅱ湘教版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教案(1)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理必修Ⅱ湘教版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教案(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3-03-16 16:14: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节教材分析】
一、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特征和意义。
2.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3.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及其成因。
(二)过程与方法
1.在由城市化定义——特征——意义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发散性思维的学习方法。
2.通过对比城市化的不同类型,总结共同的本质成因,熟练归纳推理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培养学生遵循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
2.通过中国城市化的教学,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为国家经济建设作贡献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
1.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
三、教学难点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四、教学建议
本章教材包括三部分,本节内容与第三节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并列的两个方面,可以用2课时完成。
重点放在城市化的三大标志、世界城市化动力机制、两类不同国家城市化的差异这三个方面,建议采用案例分析法解决。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可以结合活动题,列表比较完成。教材的阅读是很好的学习材料。
城市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是在学生学习城市化特点以后的提升,要紧紧抓住“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这一主线,进行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整合。对教材顺序做适当调整,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提到前面,将城市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放到课的最后,以利于联系本地城市发展问题进行提升。
“中国城市化”是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很好内容,通过读图2—16“我国五次人口普查城市化水平”,分析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及其主要成因。组织学生根据我国国情讨论:从农业中不断解放出来的劳动力是应涌入城市,还是应“离土不离乡”为主?为什么?在讨论中总结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方向。
【新课导入设计】
导入一:
[课件展示]: “北京城市用地的扩展”图。展示1949年以前、1965年、1990年和2002年北京城市用地变化情况,让学生通过读图讨论问题:20世纪50年代以来,北京城市用地规模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让各小组讨论自由发言,教师归纳总结)
导入二:
[课件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
教师 读下面两幅图相对照,有哪些明显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