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18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9 22:03: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8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小艇、船艄、船舱、保姆、祷告、停泊、威尼斯”等词语,会写“艇、祷”等字。
2.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句。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威尼斯独特的风情、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的关系。
4.领会作者抓住特点和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威尼斯独特的风情、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领会作者抓住特点和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老师带你们去一个特别的地方,(课件出示威尼斯图片)这个地方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城市—威尼斯。这节课我们跟着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一起去看看那儿的小艇,感受奇特的异国风情。
2.齐读课题。
(二)检查词语,指导书写
1.检查词语出示词语:小艇船头船舱船艄注意读正确平翘舌音。
2.检查多音字出示词语:保姆雇定哗笑停泊注意多音字“泊”的读音。
3.同学们其实对于多音字的学习我们也可以联系文中的句子确定读音。
出示句子:庄严的老人带了全家,夹着圣经,坐着小艇上教堂去做祷告。
过渡语:结合下面的注释,看看夹这个字在句子中应该读哪个音?(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作者围绕威尼斯的小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四)学习小艇奇特的样子
1.我们先看小艇的样子,请一名同学们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边思考:这段话描写了小艇样子的哪些特点?
2.学生汇报,描写小艇样子的词语:长、又窄又深、翘起、行动轻快灵活。
3.出示图片:威尼斯的小艇。课文中是如何描述的?
4.总结写法过渡语:作者用什么方法来写小艇的特点的?作者正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小艇的样子写的生动形象。
A、出示句子: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指名读,重读“长、又窄又深。”
B、出示句子: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指名读。新月就是每月月初的月牙弯弯地挂在天边。再指名再读。
C、出示句子: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指名读。水蛇怎样游动的?学生做动作,模仿水蛇游动。再指名读。
5.师点拨:静的时候如同一轮新月弯弯的。动的时候,又如一条水蛇,轻快灵活。用上比喻加上一动一静的结合让我们生动形象地感受到小艇轻快灵活特点。
6.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第二自然段
(五)品读第 4自然段,感受船夫的高超技术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横线划出。
2.指名回答这段话的中心句。
3.如果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船夫的这种驾驶技术,你会用哪个词?
4.说说“操纵自如”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船夫驾驶小艇熟练灵活,得心应手)
5.全班讨论交流:作者具体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船夫技术特别好?划出有关的词句,写写自己的体会。
6.出示视频,谈谈感受
7.我们一起来夸一夸这些技术高超的船夫吧!
师: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
生: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课件)
师:不管怎么拥挤, 
生: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课件)
师:遇到极窄的地方
生: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作急转弯。
8.(课件)小练笔:这段就围绕“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这个中心句,从三方面把船夫的驾驶技术写具体的,让我们也来学习这种方法写一段话,现在我们来用这种写法写一写。这位赛车手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六)了解作用,感受奇特
师:多么高超的驾驶技术,多么奇特的异国风光,那么都有哪些人离不开小艇,他们乘坐小艇去做什么呢?
1.自由读第五自然段,看看威尼斯人坐小艇去干什么 在课本上划下来,完成表格。
2.学生回答
3.想象还有哪些人坐小艇去干什么
医生、学生、邮递员......坐着小艇。
4.人们坐着小艇去做各种各样的事,可以说人人离不开小艇,家家户户离不开小艇,时时刻刻离不开小艇,所以,威尼斯的小艇与人们之间的关系息息相关。难怪作者说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5.白天,威尼斯因小艇而变得热闹而富有生气,夜晚的威尼斯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轻声读第六自然段。
6.欣赏夜晚威尼斯的图片。(课件出示)
师:你会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威尼斯的夜晚呢?
7.师生配乐读小诗。夜幕降临,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那新
月般的小艇静静停靠在码头上,此时的威尼斯,生接读:水面上渐渐沉寂,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这时,人睡了,船停了,整个城市也渐渐进入梦乡,此时的威尼斯,生接读:水面上渐渐沉寂,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
同学们,小艇在水面灵活穿梭,游客悠然自得。居民的出行游乐,无不体现威尼斯的动态美。沉寂的水面,停泊的船只,静寂的月夜让我们感受到了威尼斯的静态美,这就是小艇带给威尼斯的独特魅力。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品读了威尼斯的小艇的样子、船夫的驾驶技术,小艇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领悟了作者抓住小艇的特点,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巧妙运用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方法,领略了威尼斯独特的异国风光。
六、板书设计:
威尼斯的小艇
样子 运用比喻
驾技 动态描写
作用 动静结合
课后反思
《威尼斯的小艇》是一篇介绍异国风情的散文,结构十分严验。谨,语言的功力十分深厚,因此,在设计这一堂课时,我有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去领悟、去感受这独特的异国风情,并在读中悟中受到美的熏陶,从而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1.课件展示,激发情感。针对异域风情,学生不太了解,我搜集了威尼斯的风光图片制作课件,上课伊始,我就为同学播放威尼斯的风光视频,把学生带入到风光旖旎的威尼斯古城,为理解文本创设情境。在讲解小艇的样子的时候,我制作了课件(小艇、独木舟、新月、水蛇)形象直观。达到信息技术和文本的有效整合
2.以读代讲,多思多疑。本篇课文语言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意境优美,尽显风情。所以无论是在自主学习中,还是在课上都要做到让孩子尽情朗读,通过读去感受小艇的特点,去感受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去感受威尼斯独特的风情。特别是船夫的驾驶技术这一部分,我在课堂上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这种以读代讲的方式彰显了朗读独特的魅力之所在。另外,课堂上还倡导学生默读,自读,齐读、指名读多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通过读来进一步理解课文,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学生的回答,发现学生能够做到联系上下文,能够联系课文内容来进行思考。
3.在教学“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技术好”、“小艇的重要作用”这部分内容时,放手让学生运用读、划、思、议等学习方法。让学生领略到小艇的独特。及威尼斯的小艇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结构紧凑。
4.注重情境的创设在学习“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一部分时,我引导学生关注描写船夫驾驶的动作的词语、关联词语进行朗读,并结合视频,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学习文章最后一部分时,我配上悠扬、深沉的音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层一层并非机械地进行,穿插着老师的讲解,指名读、齐读、合作读。因此学生读这些段落时入情入境,感悟较好。教学的难点是对于写作方法的领悟。课文采用了抓住事物特点并把人的活动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方法。我把这种引导分散到几个环节,在最后的环节中,我再引导,学生的体会就深一些。
5.整个教学过程,有些方面不尽人意。学生收集的资料有限,对课文背景的理解还不够透彻。今后的教学中在引导、细节方面仍需改进。
课后反思
《威尼斯的小艇》是一篇介绍异国风情的散文,结构十分严验。谨,语言的功力十分深厚,因此,在设计这一堂课时,我有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去领悟、去感受这独特的异国风情,并在读中悟中受到美的熏陶,从而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1.课件展示,激发情感。针对异域风情,学生不太了解,我搜集了威尼斯的风光图片制作课件,上课伊始,我就为同学播放威尼斯的风光视频,把学生带入到风光旖旎的威尼斯古城,为理解文本创设情境。在讲解小艇的样子的时候,我制作了课件(小艇、独木舟、新月、水蛇)形象直观。达到信息技术和文本的有效整合
2.以读代讲,多思多疑。本篇课文语言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意境优美,尽显风情。所以无论是在自主学习中,还是在课上都要做到让孩子尽情朗读,通过读去感受小艇的特点,去感受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去感受威尼斯独特的风情。特别是船夫的驾驶技术这一部分,我在课堂上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这种以读代讲的方式彰显了朗读独特的魅力之所在。另外,课堂上还倡导学生默读,自读,齐读、指名读多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通过读来进一步理解课文,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学生的回答,发现学生能够做到联系上下文,能够联系课文内容来进行思考。
3.在教学“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技术好”、“小艇的重要作用”这部分内容时,放手让学生运用读、划、思、议等学习方法。让学生领略到小艇的独特。及威尼斯的小艇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结构紧凑。
4.注重情境的创设在学习“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一部分时,我引导学生关注描写船夫驾驶的动作的词语、关联词语进行朗读,并结合视频,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学习文章最后一部分时,我配上悠扬、深沉的音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层一层并非机械地进行,穿插着老师的讲解,指名读、齐读、合作读。因此学生读这些段落时入情入境,感悟较好。教学的难点是对于写作方法的领悟。课文采用了抓住事物特点并把人的活动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方法。我把这种引导分散到几个环节,在最后的环节中,我再引导,学生的体会就深一些。
5.整个教学过程,有些方面不尽人意。学生收集的资料有限,对课文背景的理解还不够透彻。今后的教学中在引导、细节方面仍需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