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叠加分析就是将同一地区的两层或多层地图要素重叠在一起进行图层和属性运算,产生新的图层和属性的过程。下图中甲、乙分别为同一地区两种要素分布图。据此判断1~2题。
1.若将甲、乙两图层进行叠加,得到的新图是( )
2.若甲、乙分别为城市交通网和地租等值线图层,叠加后的新图层可以用来进行( )
A.土地利用类型区分 B.污染工业布局规划
C.城市科技与文化区规划 D.城市商业区布局规划
解析: 第1题,考查识图能力。第2题,新图层主要反映交通通达度和地租高低信息,而交通是商业布局的重要影响因素,商业区具有较高的付租能力,因而该图层可指导商业区布局规划。
答案: 1.A 2.D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综合分析了我国北方22个建设较早的气象观测站的降水观测资料,初步摸清我国北方近100年的降水变化规律,据此预测我国北方未来10年降水的基本趋势(如下图所示)。回答3~4题。
3.我国北方未来十年的降水趋势为( )
A.总体上相对减少 B.先增加、后减少
C.总体上增加 D.各地同步减少
4.预测我国未来十年降水变化趋势是( )
A.利用GPS系统 B.利用GIS系统
C.根据全球变暖的状况 D.根据我国森林覆盖率的变化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分析能力、读图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从图示几个地区看来,未来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将相对减少。预测我国未来降水是根据历史上该地区降水变化的规律,结合植被、全球大气变化趋势等因素建立北方降水变化模式,即利用GIS系统,由此作出长期预报。
答案: 3.A 4.B
如下图所示是都市内某一区域的地铁使用量柱状图。回答5~6题。
5.此区域最有可能是( )
A.工业区 B.中心商业区
C.高级住宅区 D.低级住宅区
6.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对地铁人口流量进行动态分析,可以( )
A.合理布局工业区 B.制定合理的营运措施
C.合理设置商业网点 D.合理布置城市居民区
解析: 此题主要抓住图中所给出的时间,8时和18时为上下班的时间,故8时稍微向前推一段时间进入本区交通量最大,18时稍微向后推一段时间离开本区交通量最大,综上所述,应为工业区。图中主要体现的是人口在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流动情况,所以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对地铁人口流量进行动态分析时,可以制订合理的营运措施。
答案: 5.A 6.B
沃尔玛是全球最大的零售企业。早在20世纪70年代,沃尔玛就建立了完善的计算机配送体系,从计算机开出订单到商品上柜,比竞争对手快三天,成本节约2.5%。通过沃尔玛自己的卫星,可以在一个小时内对全球范围内的4 500多家分店的每种商品的库存、销售量全部盘点一次,为高效的配送系统提供保证。沃尔玛的物流配送系统可以保证任何一家卖场的配送时间不超过4个小时,使它可以维持极少的库存甚至零库存,但可以保证正常销售,节约了大量的储物空间和费用。据此完成7~8题。
7.目前,沃尔玛在中国53个城市开设了102家商场。沃尔玛总部要查询在中国的分布情况,需要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RS B.GIS
C.GPS D.WPS
8.沃尔玛的物流配送中心与其运输车队的合作密切,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有( )
①遥感技术 ②地理信息系统 ③全球定位系统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解析: 利用GIS所提供的查询检索、空间分析等功能,可进行精确的分析、评价。确定运输车队的位置应采用GPS。WPS是金山公司的文字处理软件。
答案: 7.B 8.C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纸质地图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电子地图作为一个新兴产品,已经备受人们的青睐。读下图,完成9~10题。
9.根据你对地图的理解和对这两种地理图像的了解,选择正确的选项( )
A.甲属于地图,乙不属于地图
B.甲不属于地图,乙属于地图
C.甲、乙均属于地图
D.甲、乙均不属于地图
10.若你是一位对南京陌生的北京游客,准备到南京游览长江大桥、中山陵和雨花台,下列对地图的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北京市上网查询南京电子地图,了解旅游景点的分布,确定旅游线路;到南京购买南京市旅游地图,使用南京旅游地图进行旅游活动
B.在北京市上网查询 Google Earth,了解旅游景点的分布,确定旅游线路;到南京购买南京市旅游地图,使用南京旅游地图进行旅游活动
C.到南京上网查询 Google Earth,了解旅游景点的分布,确定旅游线路
D.在北京市购买南京地图,了解旅游景点的分布,确定旅游线路
解析: 依据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球表面的自然和社会政治经济现象,以各种不同的图式符号在平面上缩小成概括的图形就是地图,地图要具有三要素。所以判断分析可知甲图是地图,乙图为卫星照片。一般要在当地上网查询,到旅游地买旅游地图。通过第9题可以看出南京电子地图与 Google Earth 南京部分的区别,对南京陌生的人当然要选用有注记的电子地图进行查询。
答案: 9.A 10.A
GIS即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地图处理、数据库和空间分析等功能。GIS可以像传统纸质地图一样,解决“地点”、“状况”等有关查询问题,但GIS还能进行趋势分析,复杂的“模式”分析,还可以用“虚拟模拟”进行预测性分析。据此完成11~13题。
11.下面属于地理信息系统组成的是( )
①GIS软件 ②GIS人员 ③地理数据 ④GIS数据分析
⑤GIS数据输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
12.通过地图、遥感图像、野外考察等获得数据的GIS技术程序是( )
A.数据处理 B.数据采集
C.数据分析 D.信息输出
13.利用GIS查询历届奥运会金牌分布情况,属于( )
A.地图处理功能 B.数据库功能
C.空间分析功能 D.计算功能
解析: 第11题,地理信息系统由GIS软件、GIS硬件(计算机等)、地理数据、GIS人员组成。第12题,获得数据的过程是数据采集。第13题,由材料知,利用GIS能查询到历届奥运会金牌分布情况,说明其具有数据库功能。
答案: 11.A 12.B 13.B
二、综合题
14.山东航运公司“好客山东”号飞机于15∶00由青岛飞往台北,两岸“三通”梦圆。台湾旅游资源丰富,“三通”的实现极大地促进了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的热潮。据此完成以下问题。
(1)为了提高旅游观赏质量,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临行前,应通过查看有关资料对景观加以了解。对有关资料了解可通过( )
A.遥感技术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 D.地理网络与虚拟技术
(2)请说说需要从该系统中了解哪些方面的信息?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理信息系统在旅游业中的应用。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可以了解旅游资源的分布,确定合理的旅游路线,了解旅馆、门票等方面的信息等。
答案: (1)B
(2)①主要景点及其分布,确定合理的旅游路线;②景观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③旅馆、饭店、门票等方面的信息。
15.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针对“问题”奶粉事件,我国应用GIS对各地“肾结石”患儿汇总,在地图上进行“地点”“状况”的位置标定,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并追回问题奶粉。
(1)据中国卫生部通报,截止到2008年9月21日8时,我国部分地区因食用“问题”奶粉接受门诊治疗咨询并基本康复的婴幼儿有39 965人,分布统计如下表。在我国部分省区图内,设计区分各病例数值段的图例符号,并在图中的山西、湖南两省范围内画出相应的图例符号。
省区
累计病例(例)
北京
1 008
天津
158
河北
1 499
山西
363
河南
633
重庆
116
湖南
35
(2)互联网上的电子地图与上题中的纸质地图相比,其优点是( )
①成本低、效益高 ②信息容量大 ③信息更新快 ④描述地物详细、准确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下列课题中,主要是应用GIS进行研究的有(多项选择)( )
A.近50年来,世界粮食总量与人均产量变化趋势分析
B.近10年来,上海市区人口分布变化特征与城市建设相关性分析
C.浙江省西部地区土地利用状况与农业结构变化特征分析
D.上海市浦东新区内环线内主要道路交叉点交通流量状况通报及优化公交线网、站点分布的方案设计
(4)试设计一项应用GIS的课题研究项目。
解析: 此题考查地理信息系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①凡是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都可以借助GIS。②明确地理信息系统(GIS),即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第(1)题,先确定图例,然后依据图例,在地图上相应省份绘图即可,湖南在0~100间;山西在300~400间。第(2)题,电子地图是GIS的一种集成表现,其特点是制作成本低,信息容量大且更新快,描述地物详细、准确,不像传统纸质地图那样制作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数据更新周期很长。第(3)题,注意GIS所采集的信息是按地理空间分布特征,来反映地理实体结构及动态变化规律的。A项中世界粮食总量与人均产量变化不是地理空间分布特征,因此不能用GIS进行研究。第(4)题,为一应用题目,所设计项目只要有空间分布特征即可。
答案: (1)先设计图例(如右图)
再绘图,图略。
(2)B (3)BCD
(4)江汉平原某年水稻长势的监测分析;中等城市垃圾填埋场选址模式及与交通、环境关系的分析;油轮在海域发生大量漏油事故时,预测其污染范围及对海洋生物的影响等。
.精品资料。欢迎使用。
课件24张PPT。 《极限救援》你看过吗?这是由感动哈尔滨人物的事件改编,讲述的是一个一岁的婴儿嗓子眼里卡了一块鸡骨头急需救治,在前往医院的途中遭遇了堵车、撞车、交通高峰等一系列困难,最终在哈尔滨市人民、交通台、交警和出租车司机们的帮助下,成功脱险的故事。下面为几幅影片中的图片。 影片中小豆豆的成功被救有赖于GIS在城市交通管理上的应用,你知道什么是GIS,GIS还有哪些应用吗?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1.在灾害监测和经济活动中的应用2.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医疗救护中的应用 【典例】下图示意为某专题研究建立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图层。据此完成(1)、(2)题。
(1)该专题研究可能是( )
A.耕地分类和评价 B.工业分布与交通的关系
C.商业分布和规划 D.学校布局(2)若利用该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深埋垃圾场选址,在下列图层中应增加( )
①大气污染 ②区域规划
③造纸厂、印刷厂分布 ④水文地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思路点拨】第(1)题,图中图层有水系、土地利用、居民点、地形、土壤,这些地理要素均为影响耕地的因素。第(2)题,深埋垃圾场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因此深埋垃圾场的选址必须考虑水文地质条件和区域规划情况。
答案:(1)A (2)D【借题发挥】如何应用图层进行叠加分析
(1)图层:地物空间特征和属性的各项组合,即构成某一主题的图层,如地貌图层、土壤图层、土地利用图层等。
(2)将同一地区的两层或多层地图要素重叠在一起进行图层和属性运算。即可产生新的图层和属性。其结果综合了原来两层或多层要素所具有的属性。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
作为地理信息自动处理与分析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包括数据采集—分析—决策应用的全部过程,并能回答和解决以下五类问题:
1.位置,即在某个地方有什么的问题。位置可表示为地方名、邮政编码、地理坐标等。
2.条件,即符合某些条件的实体在哪里的问题。例如,在某个地区寻找面积不小于1 000平方米的不被植被覆盖的,且地下条件适合于建大型建筑的区域。 3.趋势,即某个地方发生的某个事件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4.模式,即某个地方存在的空间实体的分布模式问题。模式分析揭示了地理实体之间的空间关系。
5.模拟,即某个地方如果具备某种条件会发生什么的问题。地理信息系统的模拟是基于模型的分析。
总之,由于地理信息系统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其功能随人类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具有可扩充性及应用领域的日益广泛性。 课件69张PPT。单元活动 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管理【民生新闻】
地理信息系统协助预防犯罪
在过去几年里,美国盐湖城
的青少年持枪犯罪率一直很
高,政府为保护市民安全,
降低犯罪率,采取了很多措
施,其中一项是建立地理信
息系统。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标定过去几年的犯罪地点,分析犯罪频率和犯罪模式,重新分配警力资源,使警力资源得到合理的使用,从而减少了青少年的持枪犯罪的行为。【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工作流程和主要功能。
2.举例说明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范围。
3.通过实例说明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以及在医疗、救护中的作用。一、地理信息系统
1.概念:在计算机_____________支持下,对地理信息进行___________, ___________的空间信息管理系统。
2.优点:_________、可视化,及时更新信息。二、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1.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1)借助于遥感技术,可有效地____________灾害。
(2)可分析灾害__________,确定救灾物资调配的__________。
(3)为受灾人员、财产的安全有效转移提供____________。
(4)进行灾情_____________。
(5)为__________提供决策支持。2.在经济活动中的应用
(1)通过对各种相关信息的______、管理与______,有助于做出正确的判断和______。
(2)结合遥感技术、_______________及网络技术,为现代经济活动提供全新的_____________信息。三、城市管理中的地理信息系统
主要应用领域:城市的信息管理与服务、_________管理、环境管理、_________、防灾减灾,以及城市治安管理、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
下图为某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流程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可知地理信息系统的工作过程主要包括①②③④几个环节,它们各是什么?
(2)在流程②中的数据库中数据存储采用什么方式?
(3)下列属于GIS硬件中的数据输出设备是什么?(2011·昆明高一检测)GIS就是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地图处理、数据库和空间分析等功能。GIS可以像传统地图一样,解决“地点”“状况”等有关查询,具有图形化、可视化等优点,并可以及时更新信息,与传统纸质地图相比,所表达的内容更加丰富、灵活。据此回答(1)~(2)题。(1)与传统纸质地图相比,并不是GIS明显优势的是( )
A.能及时更新信息
B.表达内容更加丰富、灵活
C.携带更加方便
D.能进行复杂的模式分析(2)对地理信息系统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地理信息系统可以为地理决策提供信息
B.地理信息系统是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C.城市管理是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最早、最有成效的领域之一
D.其主要功能是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决策应用等解析: 第(1)题,GIS的突出特点是空间性、动态性,所以能及时更新信息,表达内容丰富,适合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做复杂的分析。但是,GIS系统由五个部分构成,其中硬件系统比较庞大,移动性较差。第(2)题,所谓地理信息系统,比较狭义的定义是指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支持下,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具有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以提供对规划、管理、决策和研究等有用的信息的技术系统。GIS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地理数据、应用人员和应用模型,并不单单只是一个计算机系统。
答案: (1)C (2)B1.图甲为某区域的空间数字模型,每个栅格的面积为250 m2,r表示林地,s表示滩地,p表示水体;图乙中的数值表示该区域内各栅格的平均海拔高度。完成下列问题。(1)在甲图中描画出水体的范围。
(2)图中水体的类型是________,计算出其常年水体的面积是________,汛期水体的面积是________。
(3)据此原理示意图,可知遥感可以用比较准确的________来显示地理事物。解析: 本题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与图可知p所代表的栅格是水体,只需将含p的方格画出即可表示出水体的范围。据此区域的封闭性可知其为湖泊,常年水体的面积即p方格代表的面积。汛期含s的方格也是水体的面积。由以上读图过程可知遥感可以用比较准确的数据反映地理事物。
答案: (1)略(提示:将含p的方格画出即可)
(2)湖泊 1 750 m2 4 500 m2 (3)数据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读以下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材料一 从2007年5月29日开始,太湖水位出现50年以来最低水位,加上天气连续高温少雨,太湖水富营养化较重,诸多因素导致蓝藻提前暴发,形成自然灾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来水水源地水质。材料二 中国测绘报2007年8月17日报道,江苏省测绘局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联合研发的项目太湖蓝藻、水华动态监测预警系统日前正式启动。
材料三 该项目由地理信息技术配合湖面实测采样等高新技术,建立遥感光谱与蓝藻生物量关系模型,建立太湖蓝藻、水华遥感动态监测预警系统。(1)GIS数据来源有哪些?
(2)使用GIS监测蓝藻、水华有什么优点?
(3)GIS在太湖蓝藻、水华监测预警中有哪些作用?读下面的材料和北京SARS疫情发展走势分析图,回答相关问题。
2003年初,非典型肺炎(SARS)开始在中国内地和香港、台湾等地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爆发与蔓延,来势突然而且凶猛,传染性强,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针对疫情防治工作的迫切需求,中国开展了“国家SARS疫情控制与预警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1)趋势分析是GIS可以解决的四类基本问题之一,地理信息系统能通过某地物随________变化的过程,分析该地物的发展趋势。在北京SARS疫情发展走势分析图中,上为累计确诊报告病例人数随时间变化曲线,下为累计治愈出院人数变化曲线。试分析两曲线反映的疫情发展趋势。
(2)再举一例,说明GIS的趋势分析功能。解析: 解此题的关键是根据图中提供的材料和信息,曲线的走向最终为水平,由此出发点回答问题。GIS储存了庞大的空间数据,能进行多种空间分析,以模拟区域内空间规律和发展趋势,这是GIS区别于其他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标志。答案: (1)时间 曲线最终变为水平,标志着没有再发现新的病例,说明SARS疫情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
(2)如用CIS可以分析过去20年来北京市人口增长趋势与分布状况。2.GIS即地理信息系统,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GIS数据库由若干图层组成。据此回答下列问题。用来存储不同信息的CIS图层(1)GIS的工作过程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_等环节。
(2)图示的“图层”按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分类,属自然地理方面的是________________;属人文地理方面的是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课题中,主要应用GIS进行研究的有( )
①近50年来,某省粮食总产量与人均产量变化趋势分析 ②近20年来,某市市区人口分布变化特征与城市建设相关性分析 ③某市郊区土地利用状况与农业结构变化特征分析 ④某市市区主要道路交叉交通流量状况分析及公交线路、站点分布的方案设计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④
(4)若要研究邮电通信点的布局问题,你认为还应该增加哪些图层?请简要说明原因。解析: 本题以不同信息的GIS图层为切入点,考查不同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构成某一主题的图层。GIS的应用领域相当广泛,可以说,凡是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都可以借助GIS。邮电通信点的布局需要考虑到居民点分布集中的地区和便捷的交通两个方面。所以在确定邮电通信点的布局时,要用到交通线分布图和居民点的分布图。答案: (1)地理数据的输入、存储 地理数据的操作和分析 地理信息输出
(2)水系、地形、土壤 土地利用、居民点
(3)C
(4)交通线路图和居民点分布密度图。邮电通信点的布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分布在居民区内或居民分布集中的地区,二是要布局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即位于交通干线上。一、地理信息系统的工作过程
GIS的工作过程,主要包括地理数据的输入、存储,地理数据的操作和分析,以及地理信息输出等环节。如下图所示:1.第一步:建设GIS的首要工作是建立地理数据库。
GIS的数据源是多种多样的。将收集好的各种数据资料,经过分类和标准化处理后,就可输入到计算机中。其中,对于图形数据的输入,常用的方法是扫描纸质地图后进行数字化处理。此外,遥感数据已经为GIS的重要数据来源。2.第二步:GIS数据的存储。
GIS的数据存储采用“分层”技术,即将地图中的不同要素,存储在不同的“层”中。将不同的“层”要素进行重叠,就形成不同主题的地图。
3.第三步:GIS数据的操作与分析。
对GIS数据的操作与分析,是GIS应用的基础。通过对GIS数据的操作,可以使各类数据之间的关系以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4.第四步:GIS输出。
GIS的输出,是指将编辑好的GIS信息在计算机显示器的屏幕上显示,或通过绘图仪、打印机等输出。
其实,GIS工作过程还有最重要的第五步:GIS应用。以各种图形、地图或表格等形式输出的数据,用户和决策者对数据进行判断分析后,就可应用。二、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地理信息的自动处理与分析系统,其应用领域已非常广泛,涉及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其应用领域和在领域应用中能解决的问题举例说明如下:1.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2.在经济活动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及网络技术相结合,可为现代经济活动提供全新的数据地图决策信息。下图是地理信息系统在商业活动中的应用:
三、GIS的发展趋势
GIS正朝着多维化、网络化、移动化、集成化等方向发展四、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
地图是用符号系统表达区域内各种自然和社会经济现象的分布、联系以及变化等内容的图形。地理信息系统是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二者的根本区别是GIS借助计算机系统的支持,能得以快速、精确、综合地对复杂的地理系统进行空间定位和动态分析。从特征上看,地图在构图上借助数学法则,表达上运用地图符号,最后经过制图综合,成果是地图。地理信息系统的特征有三条:一是具有采集、管理、分析和输出多种地理空间信息的能力;二是通过分析预测能产生高层次的地理信息;三是由计算机系统支持进行空间地理数据管理,并由计算机程序模拟常规的或专门的地理分析方法,作用于空间数据,产生有用信息,完成人类难以完成的任务。1.地理信息系统等同于地图
Ⅰ.储存信息的形式不同。地理信息系统通过建立数据模型,以数据库的形式储存地理空间数据,而地图则以图纸的形式保存地理信息。Ⅱ.查询的方式不同。地理信息系统通过计算机进行查询和数据更新,而地图则通过肉眼进行判读,获得地理信息。GIS获取的信息更有针对性,速度也更快。Ⅲ.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将不同来源、不同比例尺、不同投影的地图数据进行综合,并进行空间分析,而地图有许多方面做不到。2.GIS在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中只能定位事故点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GIS能够查询道路的通行状况,迅速定位事故点,提供交通疏散的方案。在道路设计中,GIS能够将多种数据叠加,为道路规划提供直接的分析依据,如最佳路径分析、最小造价分析等。在道路建设中,GIS能够帮助掌握工程进度,控制工程质量。另外,GIS还可以帮助道路管理部门统计不同等级或不同类别的道路长度,输出报表,制作专题图,查询路况信息,为道路养护服务。一、选择题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20世纪6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地理学研究技术。据此回答1~2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凡是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都可以借助GIS技术 ②GIS与地图最基本的差异是能通过一定的方式将所要表达的内容转变成数值 ③GIS的数据采集主要依靠现有地图数据和遥感数据 ④GIS只有与RS、GPS相结合,才能在现代经济信息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2.关于GIS的应用叙述正确的是( )
①能有效地动态监测和预报洪涝灾害、森林火灾等 ②可分析各种灾害的影响范围,确定救灾物资调配的最佳路径
③通过人口、交通及其他商场的分布有助于大型商场选址的市场潜力分析 ④可为城市交通事故、道路拥堵的应急处理提供详细的基本事实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解析: 第1题,GIS的数据采集依靠现有地图数据、遥感数据,另外还有统计报表、GPS、其他形式数据等多种方式,故③错误;由于数据采集源有多种形式,故④也错误。第2题,具备监测功能的是遥感技术,所以①④是遥感的功能,而不是GIS的,故选C。
答案: 1.A 2.CGIS是用于空间分析的计算机系统,某中学地理小组将它用于课题探究。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四图,是同学们为家乡所作的自然、社会经济方面的资料分析图,其中只适宜用GIS数据库软件制作的是(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GIS数据库软件制作知识的再现能力。A、B、D三图可用其他制图软件来制作,只有C图不能。
答案: C4.同学们拟分析家乡人口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在GIS数据库中,须调用的专题图层有下列中的( )
①地形图层 ②土壤图层 ③气候图层 ④人口图层 ⑤商业网点图层 ⑥农业图层 ⑦工业图层 ⑧城市图层 ⑨交通图层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⑥⑦⑧⑨ D.⑤⑥⑦⑧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影响人口分布自然地理因素知识的再现能力。①,②,③为自然因素,④项为人口分布情况,⑤,⑥,⑦,⑧,⑨五项为社会因素。
答案: A二、综合题
5.现在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和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我国大量地在各大中城市合理布局了许多110指挥中心。110指挥中心在接到报警电话后,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出事地点。为了提高出警效率,许多城市在配备巡逻车的同时大量地应用地理信息技术。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110指挥中心要随时掌握每辆巡逻车在城市中的位置,可以利用哪一种地理信息技术?
(2)110指挥中心要确定哪一辆巡逻车离出事地点最近,可以利用哪一种地理信息技术?(3)110指挥中心要判定最近的警车至出事地点的道路是否通畅,还需要利用哪些技术?如果存在严重交通堵塞,110指挥中心又该怎么办?
(4)假如你是110指挥中心的调度员,描述在接到报警电话到指挥警车前往出事地点的工作程序。练规范、练技能、练速度学校:临清二中 学科:地理 编写人:由庆坤 审稿人:李德刚
第二单元 城市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了解城市起源的条件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了解城市化的含义、标志和当代城市化的特点;
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预习内容
知识点一: 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1、主干知识
(1)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起源与 、 以及
的出现等密切相关。
(2)城市生产的基本前提是 。
阅读课本,填写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2、表格填写:阅读教材文字,思考并填写下表:
时间
主要特点
18世纪产业革命以前
产业革命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知识点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主干知识
(1)城市化一般指 人口转化为 人口,
地区转化为 地区, 活动转化为 活动的过程。
城市化主要表现为 。通常以
,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
(2)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经历了 、 、 三个阶段。
(3)逆城市化现象最早出现在 ,随后出现在 和 等发达国家。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反向运动,而是 的一个新阶段,表明城市化的
在提高。
2、表格填写: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加大
国家类型
城市化起步
城市化速度
城市化水平
特点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知识点三:城市化及其特点
1.产生资源、生态问题:大量土地被占用,导致 减少;水资源短缺,有些城市过量开采地下水,出现 下沉、 恶化等生态问题。
2.产生环境问题:导致 污染、 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3.产生社会问题: 、 、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围绕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等因素分析城市起源和发展;从城市化的概念入手,围绕着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分析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从城市数量、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变化角度分析影响。
2.感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领会当代城市发展的趋势;重视城市环境问题。
教学重点:
城市化及其特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学法指导:通过讲授、看图和交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二、学习过程
问题探究
知识点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问题:1、你能解释城市是怎么起源的吗?
2、表格填写:阅读教材文字,思考并填写下表:
时间
主要特点
18世纪产业革命以前
产业革命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知识点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1、表格填写: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加大
国家类型
城市化起步
城市化速度
城市化水平
特点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知识点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读教材图2-1-7“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气温曲线有什么分布特点?
(2)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带来什么影响?哪些措施可以减弱城市的热岛效应?
合作探究
1.城市中过度开采地下水会造成哪些问题?
2.近年来,许多大城市纷纷实施“大树进城”计划,将乡村、山区的大树乃至百年以上的古树移栽进城,大树移植成了不少城市绿化的时髦做法。大树移植进城,对改善城市环境固然起了一些作用,但也存在争议。你认为此举有何弊端?
三、总结反思
四、当堂检测
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 )A.地下水位上升 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C.蒸发量增加 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
(2)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活用水量增加 B.植被覆盖率增加
C.降水下渗量减少 D.城市热岛效应
解析:这两幅图反映出:城市建设后,农田为水泥、柏油等硬化路面所取代,地表植被减少,降水后雨水多汇集成地表径流快速流走,或从下水道排走,雨水下渗少,可供蒸发的水分减少。第(1)题,雨水汇集成地表径流快速流到河里,使河流汛期洪峰流量加大。第(2)题,城市硬化路面阻隔了雨水下渗。
答案:(1) D (2)C
课后练习与提高
下图是北京城郊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单位:℃),读图回答1—3题
1.北京前门与通州相比,年平均气温的差值T最大可达( )
A.3.1℃C.1.7℃2.城区气温比郊区气温高,主要原因有( )
①人口集中 ②工业发达 ③汽车数量多 ④建筑物密集
A.②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在夏季A、B、C、D四个地点降水量可能稍多的是( )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2004年7月中旬,北京、西安、上海等城市遭遇暴雨侵袭,给城市交通及公共管理带来了一次“突发性考验”。据此回答下列4-5题。
4.一般而言,城市降水的强度和频率高于郊区,这是由于( )
A.城市处于城市环流的高压区 B.城市处于城市环流的低压区_
C.城市建筑物使暖湿气流长期滞留 D.城市大多位于沿海低地
5.暴雨对城市的“突发性考验”,将“城市病”暴露无遗,“城市病”主要表现在( )
①环境质量 ②交通堵塞 ③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④排水不畅 ⑤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⑤
读下列国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得出)水平统计图,完成6——8题。
6.图中反映的城市化与人均GDP的关系是( )
A.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水平相互影响的程度不同
B.某阶段人均GDP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呈负相关
C.城市化发展是提高人均GDP水平的主要动力
D.人均GDP水平越高,城市化发展速度越快
7.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图中四个国家在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平均增长速度方面最快的是…( )
A.印度???????????B.中国????C.日本??????D.德国
8.与其他三个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化( )
A.发展水平较高?????????B.应加快发展 C.发展速度最快??????? D.应限制发展
9.热岛温度为城区与郊区气温之差,其值高低反映了热岛强度的大小。从下图中可得到的正确信息是,某市热岛强度
A.夏季大于冬季 B.午后大于夜晚
C.冬、夏季的差异在午后最小 D.冬、夏季的差异在日出前后最小
10.我国某些特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向郊区移动的首要原因是
A.城市轨道交通发展 B.中心区人口密度大,地价上涨
C.中心区农贸产品供不应求 D.中心区绿地面积减少
参考答案
知识点一: 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问题1、(1)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2)社会分工(3)社会组织的出现
问题2
时间
主要特点
18世纪产业革命以前
城市数量少,规模较小,功能较单一,多以政治职能为主,城市和乡村相对独立
产业革命后
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扩展。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城乡差距逐渐扩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城市发展迅速,出现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带及专业化城市
知识点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问题1
国家类型
城市化起步
城市化速度
城市化水平
特点
发达国家
早
慢
高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
晚
快
低
城市发展不合理
知识点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图表导读
(1)市区气温高,郊区气温低。公园、农田等绿地气温比居民区稍低。
(2)从城市下垫面特性、城市大气污染、人工热源等方面分析。
(3)消极影响: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引起城市热力环流;导致城市大气污染进一步加剧。积极影响:利于市区污染物的扩散;对城市工业区布局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措施:增加自然下垫面—— 绿地、水面; 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少人工废热;降低建筑物密度,主干道和夏季盛行风方向一致;把污染重和高耗能的企业及卫星城布置在环流圈外。
合作探究
2.技术要求高,移植成活率低,易造成绿色资源的浪费;容易对原生长地生态造成破坏;造成外来物种入侵等环境问题。
变式训练
C
课后练习与提高
1. D 2.. D 3. C 解析:第一题考查两地的温度差的最大值的计算,由于两地都不在等值线上,所以他的温度因该是一个范围,顾差值也是一个范围,可以取得最大值。第二题,考查城市的热岛效应,城市中心,由于人多,人类活动多,会导致气温比郊区高,所以形成一个热力环流,近地面的空气由郊区流向城市。 4.B5. C 6.A7.C8.B解析:第4题可通过读图得出答案,日本1950-1980年间,城市化水平提高了约25%,其他国家远远不及;第5题通过读图也可知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水平相互影响的程度不同;中国城市化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不高,应加快发展. 9.D10.B
学校:临清二中 学科:地理 编写人:由庆坤 审稿人:李德刚
第二单元 城市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鲁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本节介绍了城市的起源和城市的发展,重点探讨了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四个问题。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是互相促进的,但城市化也给化境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城市起源的条件和发展的三个阶段;了解城市化的含义、标志和当代
城市化的特点;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围绕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等因素分析城市起源和发展;从城市化的概念入手,围绕着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分析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从城市数量、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变化角度分析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领会当代城市发展的趋势;重视城市环境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城市化及其特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难点: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城市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对于城市的起源、城市化的概念等没有什么知识基础,要求教师多搜集资料、图片,让学生有一个细致的了解,给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教学方法:
1、图表、图片展示法
2、学案导学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初步把握城市化的概念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 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他们相互合作、共同生活,聚居在一起,从而形成聚落。
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包括乡村和城市。
(学生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得出城市特点:
1、人口高度集中
2、建筑物高大密集
3、工商业集中而发达
4、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
5、是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承转:那么城市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发展的?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世界最早的城市诞生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美等地。
阅读图2—1—2,思考回答,为什么在这些地区兴起?城市兴起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点拨:
出现 导致 引起 形成 发展
这些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阅读课本,填写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时间
特点
18世纪产业革命以前
城市数量少,规模较小,功能较单一,多以政治职能为主,城市和乡村相对独立
产业革命后
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扩展。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城乡差距逐渐扩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城市发展迅速,出现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带及专业化城市
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1、城市化定义: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表现:(1)城市人口增加 (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化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
3、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世界城市化的的特点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也是从工业革命以后开始的。
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图2-1-4)
讨论:请同学们读取图 2-1-4每个阶段的城市化水平的起止数值,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明确城市化进程中各阶段的特点。
点拨:初级阶段的城市化水平低于25%一30%;加速阶段的城市化水平是从25%~30%增长到60%~70%,增长迅速,此阶段容易出现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70%,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2)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世界六大城市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带、欧洲西部城市带、英国南部城市带、美国—加拿大五大湖地区城市带、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加大
国家类型
城市化起步
城市化速度
城市化水平
特点
发达国家
早
慢
高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
晚
快
低
城市发展不合理
过渡:阅读材料回答
材料一:阅读知识窗“城市热岛”了解城市对气候的影响。
材料二:阅读课后活动及其图“2-1-8人口密集的城市”
结合材料,思考城市化对环境产生了哪些影响?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占用大量土地,是耕地面积减少
2. 地下水等资源不合理利用,导致许多生态问题
3. 环境污染严重
4. 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来源
危害
大气圈
城市工业排放各种气体改变着太阳辐射强度,城市气温、降水等要素也发生变化,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
人们的健康
水圈
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
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的繁殖
生物圈
生物栖息地被城市的“钢筋水泥”所改变
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岩石圈
城市的道路系统和生产、生活活动设施使降水、径流、蒸发、渗漏产生再分配
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其他
城市工业生产排放出大量废渣,特别是含有有害物质的废渣
对城市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结果,城市是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城市的发展会带动社会的进步。但随着城市和城市化的发展,也给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经验和教训都表明,在经济发展中,要正确处理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针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你提出建议如何解决?
二、就如何协调城市化建设与耕地保护之间矛盾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今天这节课,我们已经学习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对这节课有一个感性认识。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
九、板书设计
第一节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嗯
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1.城市的起源条件
2.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的特点
城市化及其特点
1.城市化
2.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
城市化对地理化境的影响
积极影响
不利影响:
十、教后反思
1、要给学生展示充分的资料和图片,让学生自己梳理一些知识点,要充分的相信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2.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尊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给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3.适时点拨,最大限度在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如引导学生针对城市化的发展对地理化境的影响展开讨论,不要让学生被条条框框。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相关素材
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
1. 人口学
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他们所说的城市化就是人口的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中国的人口中大头是农民,目前我国城镇人口在36%左右,因此加快我国人口城市化的步伐对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农村经济的增长有着很重要的战略意义。
2. 地理学
地理学所研究的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城市化也意味着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
3. 社会学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发展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技能和素质的提高,提高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使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达到和谐发展。
4. 经济学
经济学上从工业化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既认为城市化就是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在现在看来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工业化会加快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率,同时工业扩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农村的落后也会不利于城市地区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加快农村地区工业化大生产,对于农村区域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是有着很积极意义的。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城市化的含义做出了解释。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对城市化的规定其内涵是一致的:城市化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逐步演变成城市地区、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提高,同时城市文化和城市价值观念成为主体,并不断向农村扩散,此外农村中城市特质的增加也属于城市化。城市化就是生产力进步所引起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的过程。
城市化的本质
[1]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城市化首先表现为大批乡村人口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步提高。
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使得原来从事传统低效的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转向从事现代高效的第二、第三产业,产业结构逐步升级转换,国家创造财富的能力不断提高。
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城市是高消费群体聚集所在。城市化使得大批低收入居民群体转变为高收入居民群体,因此城市化过程又是一个市场不断扩张、对投资者吸引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也是越来越多的国民在发展中享受到实惠的过程,是一国中产阶级形成并占主体的过程。
第四,城市化是一个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城市化的过程也是农村和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不断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城乡一体化的过程。
第五,城市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由于大部分的国民从事着先进的产业活动,有着较高的生活质量,因此,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将会发生重大变化,社会将建立起根本区别于农业社会的城市社会新秩序。人们按照既定的游戏规则自由地尽心更丰富多彩的社会会活动。自律、自尊、自强成为社会风尚。这是现代文明的灵魂,是城市的真正魅力之所在。
课件64张PPT。第二单元 城市与地理环境第一节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民生新闻】
2007年5月23日是一个
非同录常的日子,因
为这一天,世界城市
人口首次超过了农村
人口。有关专家分析
指出,世界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同时,这一趋势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亟待各国政府解决。【学习目标】
1.理解城市化的内涵。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3.运用有关资料,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1.城市起源的条件
(1)基本前提:_________的发展,____________的出现。
(2)促进因素:社会分工,特别是_____________的分工以及______的出现。
(3)______________的出现。2.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的特点
(3)主要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的比重。
(4)主要动力:__________的发展。
2.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
(1)____________大大加快。
(2)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__________出现。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2)这些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有哪些共同特点?
(3)二战后城市发展的特点是什么?读图,完成有关城市起源的知识网络。
(1)将代表不同含义的字母分别填入方框内(每个字母限填一次)。
A.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产品有了剩余
B.货物的集散和商品交换的场地
C.优越的自然条件,河流中下游平原
D.集市
E.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兴起,手工业产品丰富
(2)由联系图可归纳出:人类曾经在________条件优越的地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但某些古代城市为什么不能延续到今天?解析: 从社会文化角度看,城市的出现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能够从事非农业活动,这是城市产生的基本前提;二是社会大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答案: (1)如下图所示:
(2)自然 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引起的环境恶化导致了城市的消失。1.从城市出现的社会文化角度看,城市的出现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 )
①农业生产的发展 ②社会分工的促进
③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 ④农村人口的增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解析: 从社会文化角度看,城市的出现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能够从事非农业劳动,这是城市起源的基本前提;二是社会分工促进了城市出现。
答案: A城市化特点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下图表示一个地理事物由t1至t4的历史发展过程,读图并回答问题。
(1)在这个过程中城镇的变化特征是什么?
(2)在这个过程中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3)此过程被称为什么?
(4)简述该过程可能给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的不良影响是什么?(2011·昆明高一检测)读甲、乙、丙三幅图,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完成下列问题。
(1)据甲图信息,说明城市气候的两种效应及其原因:一是__________效应,其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效应,其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海为解决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请从乙图中找出其中的两条:一是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3)据丙图分析在人口年龄构成中,上海面临的突出问题是____________;该人口问题给上海带来的社会问题主要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决这些问题可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由图中等温线和年等降水量线可以看出,上海市比周围地区气温高,降水多,这种现象被称为城市的热岛和雨岛效应,产生原因是城市人为排放的余热多,气温高,空气对流强烈,且生产、生活活动使城市尘埃增多,降水增多。其成因与治理措施如下所示:
答案: (1)热岛 城市人口、工业、交通过度集中使城市区域气温高于周围地区 雨岛 生产、生活活动使城市尘埃增多,尘埃作为水汽凝结核,加上城市的上升气流使城市上空多云、雨
(2)建设卫星城 开发城市新区
(3)人口老龄化 青壮年赡养照顾更多老年人,家庭负担加重;老年人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费用增加,加重社会经济负担 关心照顾老人,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社区服务制度等2.(2011·杭州高一检测)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比较:从1920年到2000年,总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是____________,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是____________。
(2)1980年以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有哪些差异?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的相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首先观察图中图例所占的比重,1920年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共10亿左右,2000年增长到45亿左右,总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发展中国家。1920年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共2亿左右,而2000年增长到近20亿,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也是发展中国家。1980年以后,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速度超过发达国家,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答案: (1)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
(2)发达国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速度已大大变慢,甚至停滞,有的还出现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向郊区移动的现象;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速度超过发达国家,城市人口迅速增长。
(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新技术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世界城市化的速度、规模、范围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一、对城市化的理解
1.城市化是个动态发展过程,对其理解可从表现、过程、动力和结果等方面入手,具体分析如下:
2.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成因、表现及联系二、图表分析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三、城市化问题的表现、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地区,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具体分析如下:1.城市以非农产业为主,城市的起源与农业无关
该说法错误。城市出现以前,人类农业生产才起步,耕作方式落后,属迁移式农业,当时聚落的形式,只能是半固定的原始棚舍。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能够从事非农业活动,这是城市产生的前提。2.所有的城市一旦形成,其规模都会不断扩大
该说法错误。并非所有的城市都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尤其是古代城市兴衰起落很大,发展很不稳定。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曾经使大多数古代城市文明沦于衰亡。人类曾经在自然环境条件优越的地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可是人类在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毁坏了自然生态系统,使自然条件不断恶化,同时也使古代文明在这些地区消失。3.城市化的三个过程是孤立的
该说法错误。城市化的三个过程是紧密联系且不可分割的三个方面。
4.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的扩大是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
该观点错误。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5.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和水平均已超过发达国家
该观点错误。发展中国家目前已进入城市化加速阶段,城市化速度超过发达国家,但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仍然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比发达国家少
该说法错误。虽然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低,但由于发展中国家的总人口远远超过发达国家,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已超过了发达国家。目前,发展中国家约集中了全世界城市人口的66%。7.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化趋势不如发达国家突出
该说法错误。从特大城市数量看,发展中国家由1960年的52个增至2000年的279个,而发达国家由1960年的62个增至2000年的129个;从特大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看,发展中国家由1960年的28.4%增至2000年的44.2%,而发达国家由1960年的30.4%增至2000年的34.0%。以上两组数字都说明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化趋势更突出。8.逆城市化是城市化衰败的表现
该说法错误。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衰败,而是城市化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于消失、接近形成一体化基础上的。乡村、小城镇的交通、水电、信息等设施不断完善,再加上优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久居城市中心面对混浊空气、噪音的大城市居民到乡村和城镇居住或定居,从而导致逆城市化现象。9.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是合理的
该说法错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没有随国内工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而提高,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因为农业提供不出足够的剩余产品维持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也吸收不了那么多的劳动力,所以造成许多社会问题。10.由于城市化进程中产生了许多问题而否定城市化的积极作用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城市的合理发展和分布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至于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城市发展不合理、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过度膨胀等原因造成的。一、选择题
(2011·泰安质检)在我国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湘、赣9省区被称为中部经济地带,以东是东部经济地带,以西为西部经济地带。读图回答1~3题。1.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 )
A.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B.城市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
C.城市经济总量占区域经济总量的比重
D.城市数量占区域聚落数量的比重2.从上图分析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中部经济地带各省区中,只有湖北省的城市人口比重在40%以上
B.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部经济地带新增的特大城市数超过东部
C.我国西南地区的城市人口比重均在20%以下
D.总体来看,经济越发达的省份,城市人口比重越大3.有关各省区城市化水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广东城市化水平高,是因为大城市扩散,促进乡镇企业发展
B.黑龙江城市化水平高,是因为资源丰富,国有大中型企业发展
C.江苏城市化水平高,是因为改革开放,外资企业发展
D.西藏城市化水平较高,是因为边境贸易发展带动城市建设解析: 第1题,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第2题,经济发展水平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城市化水平越高。第3题,东北地区城市化的发展是建立在对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发基础上的,在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推动下,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答案: 1.A 2.D 3.B读世界城市化水平分布图,回答下题。
4.图中乙国城市化程度高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开发历史悠久 B.经济发展水平高
C.农业机械化水平高 D.社会福利优越
解析: 乙国(美国)为发达国家,城市化程度高的最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高。
答案: B二、综合题
5.山东省淄博市某中学的地理兴趣小组利用业余时间测量周村区城区和郊区以及附近农村的三个不同地区的气温,用来研究三个区域之间的气温差异并探讨造成该种差异的原因。下图是该兴趣小组测得的周村区城区及其郊区、附近农村夏季午后气温分布示意图。(1)图中的四条曲线,能表示周村区城区及其郊区、附近农村三地气温分布的是________。在这种气温分布情况作用下,市区与郊区之间的近地面风向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图所反映的问题是(写出主题词,限4~6字):
____________________。(3)此城市根据“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的主题,展开了激烈讨论,一学生提出,可在郊区封山育林,来改善市区绿化面积少、大气质量差的问题。这种做法,你认为可行吗?请说明理由。解析: 本题主要是考查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由于城市是人口工业密集的区域,人为排热很多,在城市会形成热岛效应。
答案: (1)① 从郊区吹向城区
(2)城市热岛效应(热岛效应或城市热岛) 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原因 减弱城市热岛效应的建议
(3)可行。 合理即可。练规范、练技能、练速度课件64张PPT。第二节 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民生新闻】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
我国经济最发达的
地区,也是全世界
六大城市带之一。
在这里,大大小小的城市数不胜数。长江三角洲地区,除核心城市上海外,还有南京和杭州在城市综合实力等方面都居第二层次,是该地区的副中心城市。苏州、无锡、常州、宁波等城市属第三层次。而镇江、扬州、南通等属更次一级城市,其辐射范围主要局限于市域内大多数城镇和乡村。【学习目标】
1.掌握各因素对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
2.理解不同规模的城市与其服务功能及服务范围的关系,运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城市规模的变化。
3.通过实例,了解中心地理论在分析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差异方面的应用。一、城市的区位选择
1.概念
(1)区位:是指某事物的______及其与其他事物间的__________。
(2)城市区位:城市所占据的______,与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有着密切的联系。
2.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河流、_______、地形、__________等。二、城市体系
1.城市的地位:区域的___________、服务中心、区域经济的___________。
2.城市服务活动
(1)为城市本身服务。
(2)为_______________的地区服务,这是城市的基本活动,也是城市发展的___________。3.城市体系
(1)概念: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由不同______、不同等级、_______上各具特色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2)特征:城市的等级不同,其功能和__________不同。4.中心地理论
(1)创立人:德国地理学家______________。
(2)主要内容:较系统地阐明了区域内城市和城市内服务中心的______、规模、______之间的关系。
(3)应用:区域规划、___________和商业网点布局等方面。(4)特征
①服务范围在空间上呈___________。
②具有不同的_______,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三、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案例分析城市的区位选择
读株洲城市发展图,回答下列问题。
(1)1949年以前株洲区位的主要自然因素是什么?
(2)株洲市现有街区与1949年以前相比,有何变化?
(3)影响株洲市城市区位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河流与城市区位的关系是什么?(2011·台州高一检测)读浙江省某地的地形剖面与人口、聚落分布图,回答(1)~(2)题。
(1)影响图中四个区域人口和聚落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植被 D.土壤
(2)若图中四个区域原先分布的均为乡村聚落,则最有可能发展为城市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解析: 第(1)题,读懂图是解题的关键。图的标题表明此图所示为地形同人口、聚落的关系;而且人口与聚落分布曲线也表达这样一个信息:在图示范围内,随着海拔降低,人口与聚落分布相对数上升。第(2)题,图中4个区域聚落的区位条件不同,导致其发展速度不同,具体分析如下:答案: (1)A (2)D1.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城市中可能较早形成的是________城市,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C、D城市兴起的共同区位因素是( )
A.平原地形 B.气候暖湿
C.资源丰富 D.交通发达(3)A城市兴起的主导区位因素是________,促进其发展和限制其发展的区位因素分别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C城市位于________(地貌)上,该城市对海洋空间的利用可能有______、________等领域。D城市适于发展________工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容易对环境产生的危害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E城市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________。按目前图中展示的现状,哪个地点可能会再形成一座城市,将这座城市用字母F标注在图上。解析: 本题考查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及读图分析能力,解决本题关键应抓住以下几点:
(1)人类早期交通以河运为主,海运及铁路均未发展 (2)从图中读出B、C的位置及地形 (3)城市兴起因素是城市诞生时,把它吸引到某一地点的因素,与促使城市发展的因素不一定相同 (4)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答案: (1)B、C 自然条件优越(位于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临河,气候湿润等自然条件优越)
(2)C (3)石油资源丰富 铁路运输 气候干旱、自然条件恶劣 河口三角洲 交通运输 生产空间、储藏空间(或写其他方面,如:通信和电力输送空间,文化娱乐设施空间均可) 钢铁 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旅游 略(在联结B、C、D、E四城市铁路交会处)城市体系
材料一 2006年8月31日涉及济南等7个地级市的《济南都市圈规划》通过了专家评审,其城市中心体系结构为“双核、多心、网状支撑”,其中“双核”分别为济南市市区和淄博市市区,“多心”即多个次区域中心城市,包括泰安、莱芜、聊城、德州、滨州5个城市的中心城区。材料二 目前山东半岛群已初具规模,济南都市圈的建设也提上了日程,如下图所示。
(1)济南都市圈规划中的城市级别包括几个层次?济南与淄博相比,哪个服务范围更大?山东半岛都市圈中服务范围最大的城市是哪一个?
(2)“大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大,应加快滨州、德州等中小城市的建设步伐,使之成为像济南一样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3)简要分析不同级别的中心地和服务范围之间的关系?(2011·昆明高一检测)读两级服务机构服务范围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服务机构等级的划分是根据中心地提供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来确定的。
(2)图上两级服务机构从等级看,乐平镇________,刘家庄________。
(3)根据相关知识填写下表。 (4)若乐平镇的服务机构有百货店、早点店、理发店、小学、中学、医院、银行、集贸市场等,而刘家庄只拥有其中的5种。则不可能拥有的3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由图中可以看出:乐平镇的服务范围比刘家庄大,乐平镇作为中心地的级别比刘家庄高,它不仅具有刘家庄所具有的服务种类,而且具有刘家庄所没有的服务种类,这些新增加的服务种类有较高的门槛人口和较大的服务范围,出售的商品和提供的服务等级也较高。答案: (1)服务种类多少 服务范围大小
(2)高 低
(3)表中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是:高 低 大 小 大 小 高 低 多 少 多 少
(4)中学 医院 银行2.(2011·广州高一检测)下图中R1、R2和R3分别代表三个不同等级的区域半径,且R1(1)三个区域服务职能符合规律的是( )
A.R1—小学 R2—中学 R3—大学
B.R1—小学 R2—大学 R3—中学
C.R1—中学 R2—大学 R3—小学
D.R1—大学 R2—小学 R3—中学(2)与三个区域服务半径相对应的可能是( )
A.R1—地级市 R2—县城 R3—集镇
B.R1—集镇 R2—县城 R3—地级市
C.R1—省城 R2—县城 R3—乡镇
D.R1—北京 R2—上海 R3—重庆(3)有关三个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R1服务半径最小,服务范围最大
B.R1比R2提供的职能种类较多
C.R3的城市级别最高
D.R3的服务范围小于R2解析: 第(1)题,根据中心地理论可知,三个区域的服务功能强弱排序是R1答案: (1)A (2)B (3)C一、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
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大类,具体如下所示:
二、对城市体系的理解
城市体系指区域内大小城市的空间组合,对其正确理解必须把握以下两点:
1.城市等级与空间分布的关系
2.正六边形的各级城市的布局
在此体系中,高级中心地位于它的服务范围的中央,有6个低一级的中心地分布在服务范围的角上,依次类推,直到最低一级的中心地和服务范围。各级之间构成了相互嵌套的关系。1.城市的区位因素是孤立的、互不联系的
该说法错误。城市区位因素是多方面的,地形、气候、河流、矿产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等因素彼此又有包含或交叉的关系。2.河流的供水、运输、防卫功能自古至今对城市的区位选择产生重要影响
该说法错误。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自古至今对城市的区位选择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而河流可作为防御的屏障,在早期城市选址时,起较大的作用,时至今日,河流作为防卫功能影响城市选址的作用已经减弱,甚至消失。3.城市全部分布在平原地区
该说法错误。虽然平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但城市不可能全部集中在平原上,高原和山区也有城市分布。在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好,所以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例如巴西的城市多分布在巴西高原上而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上。山区的城市一般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国汾河、渭河谷地上城市的分布。4.矿业城市一旦形成,其城市性质和职能便不会发生变化
该说法错误。矿业城市依托矿产开发而兴起,伴随矿业发展而繁荣,但随着矿产资源的枯竭,城市的性质和职能可能会发生变化。
5.军事、宗教等因素始终对城市区位产生着巨大影响
该说法错误。军事、宗教等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在历史上起了很大作用,但对现代城市区位的影响已经很弱。6.城市的规模大小与城市服务功能的大小或强弱成正比
该说法错误。一般说来,城市规模越大,其服务功能越强。但是,有些城市虽然规模不大,却在某一方面的功能很强,服务范围远远超出了所服务的地域,例如一些旅游城市的服务功能比同等规模的一般城市就强。7.大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大,应加快中小城市的发展步伐,建设成大城市甚至国际化大都市
该观点错误。每一个城市都有与之相应的服务范围,一定地域范围内也有与之相适应的城市。脱离区域实际,盲目提出发展大城市甚至国际化大都市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一、选择题
(2010·高一东营检测)读城市服务范围理论图,回答1~4题。
1.下列商业部门与图中所属城市对应正确的是( )
A.甲:普通服装店,乙:早点铺,丙:星级宾馆
B.甲:珠宝行,乙:家具店,丙:早点铺
C.甲:早点铺,乙:汽车销售店,丙:高级家用电器
D.甲:星级宾馆,乙:珠宝行,丙:早点铺2.根据图中的服务区的面积关系,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2S甲=S乙 B.S丙=S乙
C.3S丙=S乙 D.6S甲=S丙
3.图示反映了城市服务范围的嵌套理论,各城市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的关系是( )
A.重叠交错,层层嵌套
B.界线分明,彼此相离
C.界线分明,偶有交错
D.重叠交错,同级嵌套4.图示服务范围发生在理想均质平原上,其最初的服务范围圆形被图示正六边形取代,这是因为( )
A.可以使商品的供应达到饱和
B.区域内居民选择同级服务时,只受距离的影响,且能最大程度满足居民需要
C.阻止外区商品进入
D.城市发展更快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学生对城市服务范围的嵌套理论的认识。在理想均质平原上,人们往往接受最近中心地的服务,因而中心地服务范围成圆形,但是由于圆的弥补性差,最终,在距离远近的影响下形成了六边形,同级排斥,高低嵌套。
答案: 1.B 2.C 3.A 4.B二、综合题
5.(2010·济宁高一期未测试)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0年6月大众网报道:山东半岛两侧的莱州湾、胶州湾分别处于渤海、黄海,是两个半封闭的内湾,由于两湾水体交换能力弱和长期受陆源排污影响,近二十年来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成为山东近岸海域污染的“重灾区”。材料二 山东半岛一截两半,人工海河治理渤海污染航运新通道图。
材料三 构想中的胶莱人工海河长度约150千米(含河道入海口向海各延伸10千米),河道各宽1 000米,其中主航道各宽300米,水深12米,两边副航道各宽350米,水深3到5米,河道拓宽加深主要目的是增加过水面,增强人工海河动力,有利于形成半岛环流和加快两湾海水交换速度,可以同时满足航运旅游等需要。被称为仅次于苏伊士运河的“世界第二大运河”。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人工海河建成后将会产生哪些功能?
(2)人工海河建设过程中为解决可能产生的土壤盐碱化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
(3)人工海河对环境会造成哪些影响?
(4)人工海河建成后,促使两湾海水交换的动力是什么?
(5)影响人工海河建设的主导区位因素是什么?解析: 第1题,人工海河的功能可以从生态功能和区域开发功能两方面去思考。第2题,解决土壤盐碱化,主要是防止海水与沿途土壤的接触,解决海水渗透问题。第3题,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从对海湾及海岸生态环境的改善,减轻海洋污染,恢复渔业资源和建立新的海洋生物链等方面回答。第4题,胶州湾与莱州湾的潮汐呈不同步性,可以利用潮位落差,加以人工干涉进行调节。第5题,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自然因素影响程度减弱,社会经济因素成为主导因素。答案: (1)一是生态功能。加快胶州湾、莱州湾之间的水体交换速度,改善人工海河流域小气候,尽快遏制两湾乃至渤海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改善生态环境,恢复海洋生物资源。二是区域开发功能。这条人工海河将对航道交通、开发带来一系列综合效应,即航运、港口、区域开发、旅游、城市建设等,促进环渤海经济圈乃至黄渤海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2)首先海河实行封闭式施工,先将河道修成不渗透的明渠,然后开闸放水;另外河道大量的挖土将大幅度抬高两岸的地面,海水很难和河道两岸的土壤接触,能够接触的两壁和底部都采取防渗透措施,解决了海水渗透问题,也就从根本上免除了造成海河两岸盐碱化的危险。(3)一是将显著改善胶莱两湾和渤海近岸生态环境,有效减轻海洋环境污染损害,改善海洋环境质量,保护海洋生物资源。二是有助于恢复和建立新的海洋生物链,恢复渔业资源,将再造黄渤海黄金渔场。
(4)利用胶州湾与莱州湾相反的潮相(高低潮位相反),进行人为干涉,使其形成稳定的单向环流。
(5)社会经济。练规范、练技能、练速度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联结状态,是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空间投影,是城市社会经济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城市空间结构一般表现在城市密度、城市布局和城市形态三种形式。
第一、城市密度。城市是由分属于经济、社会、生态等系统的诸要素构成的社会经济综合体,城市各类要素在城市空间范围内表现为一定数量,形成各自的密度。城市密度是城市各构成要素密度的一种综合。合理的城市密度,有利于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有利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节约使用土地和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刺激竞争,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的文化和技能;有利于缩短流通时间,降低流通费用,加速资本周转;有利于城市政府进行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能。
第二、城市布局。合理的城市布局,能缩短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流动空间和时间,方便他们的流动,提高城市效益;能合理地利用城市的土地和自然条件,建立合理、边捷的交通联系;能避免城市各物质实体或要素相互干扰。
第三、城市形态。城市形态是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形式,是城市内部密度和空间布局的综合反映,是城市三维形状和外瞻的表现。
城市空间结构
①城市土地利 土地利用效益
用空间结构 同心圆 离市中心的远近
一, 城市空间结构 地租支付能力 交通
①商业区
②城市功能分区 ②居住区
③工业区
④文教区
⑤风景区
①城市规模(规模巨大的城市有一个或多个城市副中心。而规模较小的城市只有单一中心,没有明显的功能分区)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差异 ②城市职能(工业城市的工业用地所占比例较大。如我国鞍山。商业、金融城市的商业用地面积大,工业用地面积很小,甚至没有工业区。如香港)
③自然地理环境(如兰州、宜昌这样的沿江城市,城市用地沿江狭长布局:十堰这样的山区城市则沿山谷绵延扩展;沿海城市则多以港口为中心向腹地扩展。如大连;平原地区的城市则以中心城区为中心向四周均匀扩展。如保定)
1、中心商务区:
位置:城市中心部位
特点:1、体现商业和服务职能;
2、交通便利,通信发达;
3、人口流动量较大,人口昼夜差异大。
2、工业区:
位置:城市边缘
特点:1、体现工业生产特征:工业门类分区和污染。
2、交通:便利,有河流或铁路通过。
[问题]CBD也是交通便利,这里的便利与CBD的便利有何区别:交通运输方式:CBD:公路(灵活)和航空(便捷)
3、大型工业区往往包括职工住宅区及各种服务设施。
3、商业区:
位置:城市中心区(中心城市,原因:无中心商务区)或中心区附近。
特点:1、由商业街和大商场组成。(点状或线状分布)
2、交通便捷。
3、土地利用集约(土地地价高)
4、人口密集,交通流量大。
与CBD区别:
1、点状线状与片状的区别
2、CBD还突出服务,而商业区突出商业活动,
3、中小城市一般没有CBD。
4、住宅区:
分两种类型:1、企业或单位职工住宅区,
2、市政规划住宅区
位置:工业区内部或相邻;城市外围。
特点:1、有配套的服务性设施
2、具有等级分化现象: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5、行政中心区:
位置:与其它功能小区相结合。
特点:1、首都或行政区的行政中心具有此功能区。
2、昼夜人口密度差异大。
3、交通便利。
6、文化区:
位置:距离工业区较远。
特点:1、自然环境较好。
2、交通便利,通信发达。
3.人口平均素质较高。
7、混合功能区:
特点:多种功能混合的设施混合。
8、效区:城市的一部分。
位置:城市外围。
特点:1、农业区。
2、环境条件好,在国外往往与高级住宅区混合在一起。(要求交通便利)
3、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郊区,往往建有卫星城。
课件80张PPT。第三节 城市空间结构【民生新闻】
方圆的人文观,是中
国古典哲学思想在传
统人文思想领域的真
实写照,深刻地影响
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审
美价值取向。在建筑领域,这一思想也有深刻的体现,具有代表性的是北京的天坛公园,在古代它是“天子”与“天”对话的地方。方形围墙设东、西、南、北四门,象征地方;园内主体建筑祈年殿,设计成圆形,象征天圆。在如今的城市空间结构设计中,人们也越来越多地将方、圆等元素融合在一起。【学习目标】
1.阅读有关城市地图,说出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特点并归纳其空间结构特征。
2.结合实例,运用地理原理解释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3.运用案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一、城市功能区
1.成因:城市各项活动之间发生______,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的__________。
2.常见功能区
(1)住宅区:_________的功能区,住宅用地是城市中___________的土地利用方式。
(2)工业区:工业企业在城市地域中集聚可获得______效益和______效益,一般分布在城市外围,并沿主要______________。3.社会因素:主要影响_____________。高、低级住宅区______发展。
4.政策:对城市功能区的______,起着重要的作用。
(1)工业时代:城市功能分区被引入__________。
(2)信息时代:_______________成为城市内容空间结构的重要特征。三、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影响城市建筑景观
(1)例证:美国城市中心多___________,四周建筑物错落其间;而欧洲则相反。
(2)原因:城市___________的差异。2.影响建筑格局(例证)城市功能区
中心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英文缩写为CBD),是大城市中心集金融、贸易、信息、展览、会议、经营管理、旅游机构及设施、公寓及配套的商业、文化、市政、交通、服务设施等于一体的功能区。世界著名的CBD有美国纽约曼哈顿区、日本东京新宿区和上海浦东陆家嘴地区等。读图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中心商务区具有什么特征?
(2)中心商务区为何产生垂直分区?底层、中间和高层分别以什么活动为主?
(3)从水平方向上看,中心商务区是如何分区的?(2010·高考天津卷)我国东北地区某重工业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期间,人口增长在10年中出现了下图所示状况。结合图文材料,回答(1)~(2)题。
(1)上图所示人口增长状况的分布,能够反映该城市( )
A.人口由中心向周边迁移
B.老龄人口增多
C.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提高
D.人口密度变小
(2)伴随上图所示的人口变化,该城市( )
A.商业用地减少 B.居住用地扩大
C.交通用地减少 D.工业用地扩大解析: 第(1)题,读图分析,中心区人口出现负增长,周边地区人口增长快,可见人口由中心向周围地区迁移。第(2)题,由于该城市人口增多,居住用地扩大。
答案: (1)A (2)B1.(2011·海淀区高一检测)城市地域有住宅、商业、办公和文化等功能分区。图中表示住宅区和商业区的曲线分别是( )
A.①和② B.①和④
C.②和③ D.③和④解析: 住宅区是人们主要的休息场所,晚间多休息,故停车率较高,白天多工作,故停车率较低,从停车率变化图中看曲线②符合;商业区昼夜人口变化率大,白天人多,停车率高,夜间人口稀少甚至空无一人,停车率低,故曲线③符合题意。
答案: C城市功能区的成因
读城市土地利用与付租能力,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三条直线形状特点有何不同?它们反映的内涵分别是什么?
(2)城市中各功能区的最佳区位和区位选择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3)直接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哪些?(2011·山东高考卷)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甲、乙两城市三个年份常住人口密度分布图,图中楼高表示2000年城市商务楼相对高度。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982~2000年,两城市的市中心常住人口密度变化特征相同
B.1982~2000年,两城市的边缘区常住人口密度变化特征不同
C.2000年甲城市的人口规模比乙城市的小
D.2000年乙城市的服务范围比甲城市的小(2)关于2000年两城市功能区分布的推断,最有可能的是( )
①甲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M处 ②乙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P处 ③甲城市的卫星城位于N处 ④乙城市的卫星城位于Q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解析: (1)读图可知,1982~2000年,甲城市的市中心常住人口密度在逐渐下降,乙城市的市中心常住人口密度在逐渐上升,故A项错误;1982~2000年,两城市的边缘区常住人口密度都在上升,故B项错误;2000年甲城市的人口密度不论在哪个地段都大于乙城市,且甲城市的占地面积远大于乙城市,说明2000年甲城市的人口规模比乙城市大,故C项错误;比较甲、乙两个城市,不论人口还是占地面积,甲城市都远远大于乙城市,说明甲城市的等级高于乙城市,故乙城市的服务范围比甲城市小,故D项正确。(2)根据图中2000年甲乙两城市的商务楼相对高度可知,甲城市的M处不是商务楼最高处,说明M处不是中心商务区,故①错误;乙城市的P处是商务楼最高处,说明P处是中心商务区,故②正确;甲城市的N处人口比周围地区多,且商务楼的高度比周围地区高,说明N处分布着卫星城,故③正确;乙城市的Q处人口数量不比周围地区多,商务楼高度也不比周围地区高,说明没有卫星城分布,故④错误。综上所述,B项正确。
答案: (1)D (2)B2.(2011·杭州高一检测)读甲、乙两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图反映的是________________这一经济因素对城市土地租金、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乙图反映的是城市土地租金的变化,受城市内部____________的影响。
(2)城市中各类经济活动支付租金的能力不同,________付租能力仅次于商业,所以在靠近市中心的位置形成________,该区选择这个区位,既可________________,又能________。
(3)乙图显示在市中心附近会出现住宅区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甲图中图例表示租金的高低,由市中心向外租金越来越低,城市土地租金的高低影响了城市功能分区。乙图中图例表示的是功能区在城市中的分布,与交通通达度有密切的关系,即通达度高、租金高的为商业区,其他为住宅区。由此可见,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特别是由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影响下的地租直接影响功能区的区位。
答案: (1)距离市中心远近 交通通达度
(2)住宅 住宅区 方便工人上下班 接近市场
(3)远离主要公路,交通通达度低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同心圆模式和多核心模式中的CBD的位置有何不同?
(2)图甲、图乙、图丙三种常见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共同点是什么?读某城市地域结构示意图,该城市地域功能分区有:中心商务区、批发区与轻工业区、低级住宅区、中级住宅区、高级住宅区。
(1)写出图中字母A、B、D所代表的城市地域分区的名称。
(2)E是什么功能区?判断理由是什么?
(3)该城市地域结构大体符合哪种城市空间结构模式?解析: 大城市的中心商务区大多位于城市中心地带(A);商业批发区要靠近交通干线,交通通达性好,便于货物的调运和集散; 高级住宅区多分布于城市边缘,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生活方便,环境优美;低级住宅区则与高级住宅区背向发展或拥挤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环境较差。答案: (1)中心商务区 批发与轻工业区 中级住宅区 (2)高级住宅区 地势高,周围是风景区并远离工业区,环境条件优越,处在当地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地带
(3)扇形城市空间结构模式。3.(2011·昆明高一检测)读图完成(1)~(3)题。
(1)从城市空间结构看,日本东京属于( )
A.同心圆结构模式 B.扇形结构模式
C.多核心结构模式 D.“田园城市”结构模式
(2)日本东京以皇宫为中心,将皇宫摆放在城市中轴线上,体现了( )
A.天人合一的思想 B.皇权的至高无上
C.民主与法制精神 D.城市格局历史的悠久
(3)影响日本东京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因素 B.社会因素
C.历史因素 D.环境因素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等知识以及读图分析的能力。由题目可获取以下信息:①日本东京是一个沿海城市;②各种城市功能用地的分布状况;③皇宫位于东京市的中心。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依据各功能区的分布准确判断东京这个城市的空间结构模式。
答案: (1)A (2)B (3)C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读图甲和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1)地域文化对城市有什么影响?
(2)请说出一些有关地域文化的俗语、谚语?下列关于东西方建筑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东方古代建筑突出皇权的重要地位 ②西方城市建筑表现出教堂的优势地位 ③东方古代建筑突出教堂的重要地位 ④西方古代建筑突出皇权的重要地位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解析: 不同宗教文化形成不同的城市景观,特别是寺庙、教堂建筑物的形态和风格。如我国首都北京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政治中心,皇宫的位置是处于城市中心,其他重要建筑物则以此为轴线排列,反映出封建王朝皇帝主宰天下的意志和我国封建时代的文化传统。美国的首都华盛顿以国会大厦和白宫的东西向和南北向两个轴及其交会处成为城市中心,而国会大厦居于高处,也体现美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民主与法制精神。
答案: A4.下列各项城市事物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 )
A.城市道路 B.城市建筑
C.城市交通工具 D.餐具
解析: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饮食、居民心理、风俗等方面,但最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建筑,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建筑景观与格局等方面都有影响。
答案: B一、表解三种最基本的城市功能区二、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自工业化以来,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日益显著。对此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
1.地理位置。距市中心的远近影响地租水平,各功能活动的付租能力的不同,直接影响城市功能区的分化,现总结如下表:2.交通通达度:城市内不同地段的交通通达度不同,导致地租存在差异,具体如下所示:
三、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等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及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但最能体现的还是城市中的建筑。
1.框图法记忆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景观与风格的影响2.对城市建筑结构、宫殿物品的装饰的影响,如下表所示:2.高级住宅区位于市中心,接近中心商务区
该说法错误。市中心往往交通拥挤,基础设施破旧,环境污染较严重,因而高级住宅区多远离市中心,位于城市的外缘,这里交通便利,环境优美。8.城市中心只对商业有吸引力,而对住宅、工业是没有吸引力的
该说法错误。城市中心对商业、工业和住宅这三种经济活动都有吸引力,但是对不同活动的吸引力大小不一致。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于商业的影响最大。靠近市中心,就可以接近最大的消费群,商业企业家愿意付很高的租金,一旦远离了市中心,就只愿意付很低的租金。9.规划建设的功能区是行政干预的结果,不受历史、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该观点错误。城市功能区规划的制定,已经充分考虑到地域功能分区的内在地域分异规律,是历史、经济、社会因素的综合体现,并不是盲目的主观意志。一、选择题
(2010·临沂高一检测)下图为楼层高度与市中心距离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环境质量 B.交通条件
C.地租高低 D.建筑技术水平
2.图示规律在下列哪个城市中,表现最不明显( )
A.北京 B.纽约
C.香港 D.新加坡解析: 在市中心,因地价高,寸土寸金,为了节约与充分利用,市中心楼层往往向高处发展,相应的越向外随地租的降低,楼层高度也相应降低。上述现象是典型的经济规律作用下各产业竞争形成的,很多城市都具有这个规律,我国的北京则不同,受历史因素影响,市中心是古建筑而非高楼大厦。
答案: 1.C 2.A下图为某特大城市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变化图。白天人口主要指工作人口,夜间人口主要指居住人口。完成3~4题。
3.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的变化直接反映( )
A.中心商务区地价高于工业区
B.中心商务区工业用地减少
C.住宅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
D.工业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
4.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变化的必备条件是( )
A.城市服务等级提高 B.城市交通条件改善
C.城市流动人口增加 D.城市生态环境优化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1970~1990年之间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和夜间人口变化越来越大,即人们白天到中心商务区上班,夜间休息到住宅区,体现出住宅区和中心商务区分离。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变化反映出住宅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住宅区和中心商务区分离的必备条件是城市交通条件改善,只有城市交通条件改善,才能使人们上下班更为便捷。
答案: 3.C 4.B二、综合题
5.(2010·青岛高一检测)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0年6月6日,天津市委表明,要努力把滨海新区建设成为我国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的国际航运中心和现代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材料二 天津滨海新区共规划了八个功能区,其分布见下图。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天津滨海新区与上海浦东新区的建设相拟,影响其建设的主要因素是( )
A.历史因素 B.政策因素
C.经济因素 D.社会因素(2)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主要沿“一轴”(沿京津塘高速公路和海河下游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轴”)和“一带”(沿海岸线和滨海大道建设“海洋经济发展带”)发展,由材料二图中可以看出,“一轴”与“一带”的交会处应是________(功能区),而且“一轴”与“一带”的发展布局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天津城市起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什么?________,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示中,中心商务商业区至工业区一线,地租如何变化?解析: 天津滨海新区是天津市的新建城区,从其规划建设上来看,政策因素是主要影响因素,其规模的“一轴”“一带”都是沿主要的交通干线分布的,便利的交通条件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其交会处应是中心商务区。
答案: (1)B (2)中心商务区 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3)海河入海口 河流的入海口处,便于河海联运,交通便捷。
(4)地租价格由高到低。练规范、练技能、练速度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2010·东营高一检测)联合国的《2007世界人口状况报告》中显示,到2008年全世界城市人口将达33亿,首次超过人口数量的一半,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城市起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为城市起源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城市出现于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以后 ③城市都是由集市逐步演变而成的 ④最初城市功能主要为商品生产中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下列不属于世界城市化最快时期的城市化现象的是( )
A.许多国家的城市发展不合理
B.小城镇发展速度大大超过大城市发展速度
C.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不断增多
D.城市人口数量增长大于乡村人口数量增长
解析: 城市是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由此出现了社会分工,形成集市演变而来,世界城市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在二战以后,世界城市化飞速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其具体表现为城市化速度快,大城市数目增多,特大城市不断涌现,甚至出现城市群或城市带。
答案: 1.A 2.B
读我国中部地区某城市发展过程图,完成3~4题。
3.该地城市化过程中( )
①土地由农业用地转为非农用地 ②支柱产业由工业变为第三产业 ③工业布局由集聚走向分散 ④交通运输网由单一趋向综合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促进图示地区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有( )
①政策 ②科技 ③交通 ④工业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解析: 从图中可看出,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交通运输网络化不断加强,呈综合化趋向;交通和工业的发展带动城市规模的扩大,相应地原来城郊的部分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
答案: 3.C 4.C
(2010·衡水高一检测)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首先从英国,随后在美国、西欧各国、日本,后来又在北欧各国,相继出现了与城市化过程相反的人口流动现象,以及人口“钟摆式”的移动,如伦敦老城区白天人数达一百多万,夜间只有十几万。据此回答5~6题。
5.逆城市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A.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B.城市经济发展不稳定,失业人口增多
C.城市犯罪率高,居住不安全
D.乡村有大量闲置土地,需要人经营管理
6.逆城市化的表现有几个方面,下列表述中不属于逆城市化表现的是( )
A.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
B.大城市中心区萎缩
C.中小城镇发展速度增快
D.卫星城不断出现,城市群逐渐形成
解析: 由题干分析逆城市化现象是由于大城市环境质量下降,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大量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
答案: 5.A 6.D
(201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模拟)读下图,完成7~8题。
7.图中序号代表的国家为印度、日本、巴西和英国。图序与国名组合正确的是( )
A.①英国 ②日本 ③巴西 ④印度
B.①英国 ②日本 ③印度 ④巴西
C.①英国 ②巴西 ③印度 ④日本
D.①日本 ②英国 ③巴西 ④印度
8.下列关于四国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国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今后发展速度快
B.②国目前城市化处于后期阶段,今后发展速度趋缓
C.③国目前城市化处于加速阶段,今后发展速度很快
D.④国目前城市化处于初期阶段,今后发展依然缓慢
解析: 英国城市化起步最早,日本城市化水平在二战后发展很快,也明显早于发展中国家,而印度是四个国家中城市化水平最低的。发达国家城市化处于后期阶段,今后发展速度趋缓。巴西城市化水平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此后其速度将会变缓。而印度的城市化将会加速。
答案: 7.A 8.B
下图是某地区A、B两个城市发展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下列关于该地区A城从阶段I到阶段Ⅲ地理环境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减少 B.环境污染加剧
C.城区下游河段流量季节变化减小 D.城区年平均气温升高
10.下列关于阶段Ⅲ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开始出现逆城市化
B.相对阶段Ⅰ、Ⅱ,中心区人口密度较高
C.相对阶段Ⅰ、Ⅱ,中心区环境污染较轻
D.城市沿河流延伸
解析: 第9题,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破坏了原有生物的栖息地,会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生产、生活污染物排放量大,造成环境污染加剧;城市产生大量的人为热,造成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地面硬化地表水下渗少,地表径流速度加快,会造成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第10题,阶段Ⅱ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开始减少,出现了逆城市化;由阶段Ⅰ到阶段Ⅲ城市中心的人口密度逐渐减小,主要是由于城市中心区污染不断加剧;由图可看出,城市沿河流延伸。
答案: 9.C 10.D
下图为某区域城市化战略设想图。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回答11~12题。
11.关于该区域城乡人口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2020~2030年乡村人口都转移到了郊区
B.2040年郊区人口超过乡村人口
C.2050年乡村人口只占30%
D.2050年中心城区人口数量与2000年相等
12.关于该区域城市化水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2010年约为50% B.2020年以后趋于降低
C.2030年超过80% D.2040年以后保持稳定
解析: 11题,读图分析可知,2020~2030年乡村人口比重持续下降,而中心城区和郊区人口比重均在增大,因此该时期乡村人口转移到了中心城区和郊区,选项A错误;2040年郊区人口比重超过乡村人口比重,因此郊区人口超过乡村人口,选项B正确;2050年乡村人口约占不到20%的比重,选项C错误;2050年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与2000年相等,但该地区总人口增加,因此2050年中心城区人口数量比2000年有所增加,选项D错误。12题,城市化=(城市人口/总人口)×100%,根据题目注释可知,2010年该区域中心城区人口比重约为40%,郊区人口比重约为10%,因此城市化水平约为50%,选项A正确。随着乡村人口转移到中心城区和郊区,该区域城市化水平不断增长,到2030年城市化水平超过70%。
答案: 11.B 12.A
13.由下图可知,当前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所处的阶段分别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①
解析: 城市化是社会进步的趋势,是社会经济发展、人地关系深化的表现,但也受到其他因素,如人口增加、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口增长快,城乡差别大,农村人口过剩,其特点表现为城市化进程过快,水平低。发达国家由于经济水平高,人口增长缓慢,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进程缓慢。从图示读出:①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低,即城市化水平低,且城市人口比重增长缓慢,城市化进程缓慢;②阶段城市人口比重迅速提高,即城市化进程加快;③阶段城市人口比重高,增长慢,即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进程慢。综合以上两点,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处在②阶段,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处在③阶段。故正确选项为C。
答案: C
二、综合题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网2009年6月15日报道,至2008年底,中国城镇人口突破6亿,城镇化率达到45.7%,2007年,我国东、中、西城市化水平分别为54.6%、40.4%、35.7%。城市化水平最高的上海为88.7%,其次为北京和天津,分别为84.3%、75.7%,城市化水平最低的为贵州和西藏,分别为27.5%和28.2%。
材料二 2008年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突破1 600万,在此基础上,采用生态及水资源承载力法、就业岗位需求预测法、综合增长率法等三种方法测算出2020年北京市人口规模应控制在1 800万人左右。
(1)从材料一中可看出,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系。
(2)我国目前处于城市化发展阶段中________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化有什么特点?
(3)下列四幅图能正确表示2020年北京市人口分布趋势的是( )
A.a B.b
C.c D.d
(4)导致北京市人口分布呈现上述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5)北京市可采取哪些措施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
解析: 根据材料可看出,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城市化呈现速度快、水平低、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特点。到2020年北京市由于城市化问题的出现及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开始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结合城市化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可行措施来解决问题。
答案: (1)正相关(或相互促进)
(2)加速 城市化速度快,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发展不合理。
(3)B
(4)市区地价上涨,环境质量状况较差,郊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等。
(5)开发新区,建卫星城;通过拓宽主要干道等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言之有理即可)
15.读下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①中,A、B、C、D、E、F反映的是________过程,该过程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左图中的变化过程与其右图中的曲线相对应的是________。
(2)图①中E→F反映了________现象,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②中,A、B两类国家,属于发达国家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②中,A、B两类国家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读图综合分析能力和知识的运用能力。图①中左、右两幅图的比较分析体现了图图转换能力,对比可以看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E→F阶段略有下降,与a曲线相符,这表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图②是三角形坐标图,根据A、B两类国家就业人数在农业、服务业、工业中所占比例,可知A为发达国家,同时综合分析各点的三个坐标可以得出两类国家劳动力就业结构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答案: (1)城市化 城市人口增加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a
(2)逆城市化 大城市环境日趋恶化,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3)A
(4)发达国家在农业中就业比例低,在服务业中的比例高;发展中国家在农业中就业比例高,在工业、服务业中的就业比例低
.精品资料。欢迎使用。
课件38张PPT。思考:
1.图中反映了一种什么现象?
2.产生这种现象的动力机制是什么?
3.这种现象有何重要意义?一、对城市化的理解1.城市化是个动态发展过程,对其理解可从其表现、过程、动力和结果等方面入手,具体分析如下:2.城市化、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的成因、表现及联系 再城市化
美国东北部一些城市在20世纪80年代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吸引了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出现了所谓的再城市化。 【典例1】(2010·广东文综)读“2005年我国东部沿海某市各圈层间人口净迁移模式图”,完成(1)、(2)题。 (1)可知该市( )
A.中心区和近郊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B.城区边缘区和远郊区为人口净迁入区
C.城区边缘区人口净迁出量最大
D.近郊区人口净迁入量最大
(2)可推测该市( )
A.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
B.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C.城市“空心化”现象明显
D.城市人口规模逐渐减小【思路点拨】该题以我国某市各圈层间人口净迁移模式图为背景,主要考查城市化的过程和人口移动特点。通过图文资料可得出以下有效信息:
(1)该市由中心区、城区边缘区、近郊区、远郊区组成。箭头及数字表示人口流动的方向和规模。
(2)城市人口的主要迁移方向表现为由市中心区向城区边缘区和近郊区迁移。第(1)题,逐项分析如下: 第(2)题,该市处于人口由中心区和边缘区向郊区迁移的阶段,该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为郊区城市化阶段。人口虽然由中心区迁出一部分,但还不会产生“空心化”问题。
答案:(1)D (2)B 【借题发挥】地理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地理概念的理解是认识、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基础,如本题中对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概念的理解。
只有正确理解了概念,才能运用地理学科语言简明扼要地准确答题。解题中应注意三点:(1)准确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含义,理解重于死记硬背。(2)学会运用地理学科语言阐述地理事物特征。(3)文字与图表相结合,变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原理为形象的联系。二、常见的城市化问题1.环境问题 2.社会问题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其根本原因在于城市人口的过度膨胀和工业的大量集中。
(2)许多城市问题并不是城市和工业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是技术落后、观念陈旧、管理不力、环境意识淡薄等主观因素造成的,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人为努力解决。 【典例2】(2011·江苏地理)下图为同一降水过程形成的自然状态的洪水过程线、自然状态的地下径流过程线、城市化后的洪水过程线和修建水库后的洪水过程线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洪水过程线是(双选)( )
A.① B.② C.③ D.④
(2)防治城市内涝的措施有(双选)( )
A.兴建污水处理厂 B.疏浚河道
C.加强道路建设 D.完善排水系统【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造成的影响。解答该题的关键是理解自然状态的洪水过程线、自然状态的地下径流过程线、城市化后的洪水过程线和修建水库后的洪水过程线,弄清各自的影响因素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第(1)题,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洪水过程线是城市化后的洪水过程线和修建水库后的洪水过程线。城市化影响地表水下渗,使洪水位提前,①是城市化后的洪水过程线;修建水库后通过蓄水能调节洪水位,③是修建水库后的洪水过程线。第(2)题,可逐项分析,如下所示:答案:(1)AC (2)BD 表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特点不同,产生原因也不同,具体如下表所示:学校:临清二中 学科:地理 编写人:杨兴燕 审稿人:卢敏
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二节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人口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2.人口迁移的概念及世界人口迁移的历史过程及特点
3.人口流动的原因及影响
4..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二、预习内容
(一)、人口迁移
阅读P8-10课文、图表和“知识窗”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______或______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2.国际人口迁移分三个阶段:
①人类社会早期: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 ;
②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迁移主流的流向是 ,原因
是:
人口迁移特点:(1) (2)
人口迁移路线:(1) (2)
③二战后的国际人口迁移的新特点是
。
迁移方式及特点
具体表现
政治性国际人口迁移急剧增加
国际人口迁移的 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
迁移形式更加趋于多样化
(1)
(2)
(二)、人口流动
阅读P11课文和“知识窗”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人口流动是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____或_____离开原居住地,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2.人口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是_________与_______。
3.人口流动的强度取决于________、_______。
4.流动人口增长是___________的产物。
5.人口流动对社会经济的积极作用是_______,不利影响是_________。.
(三)、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
阅读P12-15课文、图表和“知识窗”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造成人口移动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此外_____、_____、_____等也产生重要影响,是各种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推力指________,拉力指_______
2.人口移动对环境的影响:对迁出地影响表现在 ,对迁入地影响表现在 。
3.人口移动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包括三个方面① ②
③ 。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 惑 点
疑 惑 内 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图比较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并了解原因。
2、认识世界和中国人口流动的现状。
3、结合实例,分析说明人口移动的主要动因和效应。
4、调查本地人口移动的现状和特点,并尝试分析原因及影响。
学习重难点:比较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认识世界和中国人口流动的现状。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多媒体展示、讲练结合、总结归纳。
二、学习过程
知识点一、人口迁移
自主学习
1.概念:人口迁移通常指人口在 迁入或迁出,而发生 的永久性或 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由迁出地到迁入地
三大要素 ──跨越行政区界线
──永久性或长期性
2.人口迁移类型
国际人口迁移
①按地理范围分
_____人口迁移
②按迁移方向分
(国内人口迁移)
3、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
(1)在人类社会早期,_________是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
(2)古代农业社会,__________的吸引或逃避灾荒、_______、_______等,是造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15~19世纪,人口迁移的主流是由“旧大陆”流向“______”,由_________向未开发地区迁移,其中欧洲殖民者野蛮贩运_______ ,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强制性国际移民。地理大发现和_________ 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4)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新特点是永久性移民的比例_______ ,迁移形式也更加趋于
________。政治性的国际人口迁移急剧增加,国际人口迁移的________ 发生很大的变化。此外,___________ 出现和___________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也造成了人口的迁移。
问题探究
1. 古代农业社会人口迁移的频度和强度大于原始社会的人口迁移吗?
2.自然条件一直是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吗?
知识点二、人口流动
自主学习
1.概念:人口流动通常指因 、学习、 、探亲等原因 或 离开 外出活动,而不变更 的人口移动现象。
2.人口流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 、
发展水平。 和 是人口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3.我国特殊的人口流动──“民工流”
①迁移方向为从农村到______,从内地的省、自治区到______城市和工矿区。
②主要迁出地为四川、广西、山东、安徽、浙江等省区,主要迁入地为广东、上海、北京、新疆等。
③迁移方式以______流动为主。
④主要目的是务工和 。
⑤主要原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出现大量的 、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 、国家推出了允许农民进城的一系列政策。
问题探究
1.人口移动、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间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2.为什么说我国的“民工流”是人口流动现象,而不是人口迁移现象?
知识点三、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
自主学习
1.人口移动的动因
人口移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它是人类适应环境的表现,一般具有个人的 。其中,地区间
等差别,是造成人口移动的最主要原因。
此外,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 、 、 等也对人口迁移产生重要影响。人口迁移是各种 和 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人口移动的效应
人口移动的效应包括 和社会经济效应,而社会经济效应又包括 和
效应、经济效应和 效应。
⑴人口移动的环境效应是指人口迁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迁出地 ,并对合理利用 、提高经济收入、保护
等产生积极作用;大量迁入人口必然会对 和 产生深刻影响。
⑵人口移动的社会经济效应是指人口移动会对社会经济产生深刻影响。尤其是随着近现代经济的发展、 的进步以及 的日益便捷,人口移动,大大促进了 、
的融合与 、 的交流。
社会经济效应
含义
举例
促进了种族、___的融合
建立起一批以_____为主体的国家,明显地改变了世界人口分布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
促进了______的发展
使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得到了发展
①落后的美洲经过世界各地移民的长期开发,成为经济发达地区
②西欧战后经济的繁荣、中东石油生产国经济的崛起与外籍劳工迁入关系很大
促进了_____的交流、融合与发展
随着国家人口移动,各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国际人口移动促进了人种基因的交流
①中华饮食文化“走向世界”
②巴西成为“人种大熔炉”
问题探究
1、影响人口迁移的“推力”和“拉力”各是什么?
2、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有哪些?
三、反思总结
四、当堂检测
1、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说法是( )
A.凡人口在两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
B.参与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范畴
C.我国大学生赴欧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人口迁移
D.属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在1000千米以上
2、在人类社会早期,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 )
A.自然条件 B.经济条件 C.自然灾害 D.河流变迁
3、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都是人口迁入地的是( )
A.欧洲 B.拉丁美洲 C.北美 D.非洲
4、亚洲最大的国际人口迁移出现在( )
A.我国“三峡”工程移民
B.来非洲的殖民者被遣返回国
C.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的分治
D.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
5、当前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
A.农村到城市 B.城市到农村
C.农村到农村 D.城市到城市
6.阅读下列资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资料一:据1999年10月13日《中国环境报》报道:1997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有l亿多人,占总人中的10%,到2040年预计将达2.5亿以上,占总人口的23.79%,60岁以 上的人口数将是20岁左右人口数的2~3倍。
资料二:据在关部门统计,1984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9485万人,到1994年上升到2亿人.2000年这一数字已增长到约3亿人。据估计这些人口中到少有四分之一以上涌入了大、中城市。
(1)资料一反映出,近年来我国人口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出现了 现象,这一问题将会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是 (选择填空)。
A.产业结构将从以第一、二产业为主,转变为以第三产业为主
B.青壮年劳动力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下降
C.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城市环境问题会更加突出
D.国家的社会福利负担加重,造成人均GDP的明显下降
(2)资料二中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选择填空)。
①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人口始终以较高的速度持续增长
②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③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大批农业劳动力被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④我国已完成了从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经济为主的转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近20年中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 ,产生这种流动最根本的原因是 。
(4)简要回答我国大规模人口流动和迁移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回答。
课后练习与提高
1、在人类社会早期,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 )
A、自然条件 B、经济条件 C、自然灾害 D、河流变迁
2、下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部分国家或地区人口移动方向的示意图。图序与选择排列顺序能够正确对应的是(图中的Q表示迁出地)( )
A、①中国②美国③俄罗斯④拉美 B、 ①中国 ②俄罗斯③美国 ④拉美
C、①拉美②中国③俄罗斯④美国 D、 ①中国 ②拉美 ③俄罗斯 ④美国
下图中人口迁移率指人口迁移数与总人口的比值,正值为迁入,读图并分析回答3~6题。
3.图中四个地区人口增长速度最快和最慢的分别是
A.A、C B.B、D C.C、D D.A、D
4.如果A~D各代表一个国家,则下面四组国家中最可能的是
A.埃塞俄比亚、沙特阿拉伯、德国、日本
B.美国、德国、阿根廷、埃及
C.日本、中国、越南、匈牙利
D.科威特、索马里、葡萄牙、德国
5.最有可能是发达国家大城市中心地区人口变化的是
A.A B.B C.C D.D
6.最有可能反映美国东北部地区人口变动现状的是
A.A B.B C.C D.D
读下图,完成7~8题。
7.上图表示人口迁移的拉力和推力示意图,“+”号表示一个地区吸引人口的因素,“—”号表示一个地区排斥人口的因素,“0”表示无关的因素。下面表示推力因素的是
A.矿产资源丰富 B.土壤盐渍化 C.文化教育发达 D.老龄化
8.2001年阿富汗难民迁入巴基斯坦的中间阻力最有可能的是
A.交通不便 B.国家政策 C.气候干旱 D.地形崎岖
三峡工程是举世瞩目的特大型工程,其淹没涉及范围之广、淹没损失之大、移民数量之多,在国内外建设史上是空前的。据1992年统计,三峡按正常蓄水位方案,库区淹没涉及21个县,需要移民84万,考虑到人口自然增长率等因素,到2009年工程建成,共需动迁113万人。所以有人说,三峡工程的成败关键在于移民,为此,国家设计了多种方案来解决移民问题:城镇新建、农村移民的后靠安置、鼓励农民自愿外迁安置等等。试根据材料,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回答9~11题。
9.根据实际判断分析,三峡移民的主要原因属于
A.人口迁移的经济因素 B.人口迁移的政治因素
C.人口迁移的社会文化因素 D.人口迁移的生态环境因素
10.三峡移民有自身的特点,根据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三峡移民是改革开放以后普遍的国内人口迁移现象
B.三峡移民的安置对于三峡工程的建设影响不大
C.从实际情况考虑,三峡农民绝大多数能够以国家为重,能做到自愿外迁
D.三峡移民属于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有组织的国内人口迁移
11.从另一角度来考虑,三峡移民会成为迁出的受益者,下列说法不属于其原因的是
A.从三峡的建设中受益,可以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B.从国家的政策中受益,得到一定的赔偿以及到达适宜的生存环境可以稳定发展
C.当地调整了农业结构,开发大农业,建设高产稳产高效的农业,使移民的收入稳定 提高
D.移民的生活更安逸,不会存在一点的社会经济压力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口迁移能促进种族、民族的融合,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一般不会产生种族、民族、宗教上的矛盾
B.人口迁移对迁出国来说,减轻了人口压力,增加了许多侨汇收入,不会给迁出国的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C.人口迁移对迁入国来说,提供了廉价劳动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有时也会产生新的矛盾和社会不安定因素
D.一般来说,由于战争、灾荒、贫穷、逃难所形成的国际难民不属于移民活动
13、下表为广州市人口迁移统计表,根据所学人口迁移知识,认真分析该表回答下列问题。
广州市人口迁移统计表
项目
年份
迁入 (万人)
迁出 (万人)
总迁移 (‰)
净迁移 (‰)
迁入
人数
迁入率
迁出
人数
迁出率
总迁
移人数
总迁
移率
净迁
移人数
净迁
移率
1962
74.75
21.16
93.01
26.32
167.76
47.48
-18.26
-5.16
1980
91.45
17.64
82.09
15.83
173.54
33.47
9.36
1.81
1985
100.10
17.82
84.90
15.12
185.00
32.94
15.20
2.70
1990
94.39
15.38
77.07
12.56
171.46
27.94
17.32
2.82
1995
108.09
16.04
89.74
13.31
197.83
29.35
18.35
2.73
1999
107.68
14.94
89.13
12.37
196.81
27.31
18.55
2.57
(1)分析该表发现,1962~1999年广州市人口迁移规模的变化是 ,造成该变化的原因是 。
(2)根据该图,选区净迁移率为指标作出广州人口迁移变化统计柱状图。
(3)根据柱状图来看,1962~1999年广州市人口净迁移率的变化是 ,造成该变化的原因是 。
(4)从广州的人口净迁移率的变化中反映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人口迁移的流向是 。
14.阅读下列资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资料1:据1999年10月13日《中国环境报》报道:1997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有1亿多人,占总人中的10%,到2040年预计将达2.5亿以上,占总人口的23.79%,60岁以上的人口数将是20岁左右人口数的2~3倍。
资料2:据在关部门统计,1984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9485万人,到1994年上升到2亿人,2000年这一数字已增长到约3亿人。据估计这些人口中到少有四分之一以上涌入了大、中城市。
(1)资料1反映出,近年来我国人口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出现了 现象,这一问题将会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是 (选择填空)。
A.产业结构将从以第一、二产业为主,转变为以第三产业为主
B.青壮年劳动力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下降
C.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城市环境问题会更加突出
D.国家的社会福利负担加重,造成人均GDP的明显下降
(2)资料2中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选择填空)。
①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人口始终以较高的速度持续增长
②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③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大批农业劳动力被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④我国已完成了从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经济为主的转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近20年中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
,产生这种流动最根本的原因是
。
(4)简要回答我国大规模人口流动和迁移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回答。
课内探究学案答案
知识点一
问题探究:1、农业出现以后,人类社会中出现了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人口,农业的主要生产对象是土地,土地的不可移动性决定了农业人口的相对稳定性。但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土地的相对不足,又迫使人口不得不进行新的迁移。但其频度、强度都低于原始社会的人口移动,因为原始人群受天然食物的吸引而经常迁移流动。
2、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自然条件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不同的。自然条件曾经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适应、控制能力的增强,自然条件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正在减弱,社会经济因素成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但自然条件仍然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基础因素。
知识点二
问题探究:1、人口移动包括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人口的空间位移是人口移动,短期的是人口流动,长期的是人口迁移。
2、我国的“民工流”虽然在地理空间上发生了位置的变动,但是属于人口流动,不是人口迁移,因为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的居住地并没有发生“长期性”或“永久性”改变。
知识点三:
问题探究:1、“推力”主要指原定居地的不良环境,如气候恶劣、人口过多、食品供应短期、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宗教迫害等;“拉力”主要指吸引人们迁往新定居地的因素,如适宜的气候、廉价的土地、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收入、良好的教育条件、理想的生活方式、稳定的社会环境等。
2、(1)自然因素:自然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有较大的吸引力。(2)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是造成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原因。(3)政治因素:政策、战争等因素常常导致大规模人口迁移。(4)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等也会引起人口迁移。(5)生态环境因素:生态环境的变化,特别是灾难性的变化常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当堂检测答案:
1.C 2 .A 3. C 4. C 5. A
6.(1)人口老龄化 B (2)B
(3)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贫困落后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我国城乡和地区间在经济水平方面的巨大差别
(4)有利:弥补了人口流人地区劳动力的不足;提高了人口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缓解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不利:加剧城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的状况;增加城市就业难度等。
课后练习与提高答案
1、解析:在人类社会早期,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自然条件是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
答案:B
2、解析:二战后,我国的人口主要移向西南、西北、东北等地,其人口移动方向大体如①图所示;拉丁美洲的人口大量向北流向美国、加拿大,向东北横过大西洋流入西欧,如图②所示。俄罗斯人口主要由西部的欧洲部分向东部的亚洲部分流动,如③图所示。美国的人口则是大量从东北部向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带移动,如④图所示。答案:D
3、解析:一个地区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取决于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移率两个方面。
答案:D
4、解析:根据四个点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移率的特点来对应选择。
答案:D
5、解析:发达国家大城市出现了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现象,因此市中心地区人口以迁出为主,人口迁移率为负值;同时发达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因此C点较符合。
答案:C
6、解析:美国东北部地区人口大多迁往了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带,人口迁移率为负值;同时美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故C点较符合。
答案:C
7、解析:原定居地的不良环境即为影响人口迁移的推力。
答案:D
8、解析:阿富汗难民迁入巴基斯坦的最大中间阻力是国家政策。
答案:B
9、解析:三峡移民是国家为了建设三峡工程而动员人民外迁,应该属于政治因素。
答案:B
10、解析:城乡之间的人口迁移是普遍的国内人口迁移现象;三峡移民的安置对于三峡工程的建设影响很大,影响工程的成败;从实际情况考虑,三峡农民绝大多数习惯了自身生活的环境,习惯了养成已久的生活方式,是不愿意外迁的;三峡移民属于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有组织的国内人口迁移。
答案:D
11、解析:三峡移民外迁,到了新的生存环境,在一段时间内存在着一定的社会压力,比如就业、教育等等问题。
答案:D
12、解析:关于人口迁移所造成的影响都要一分为二地去看待。A选项中,移民造成新的种族、民族、宗教矛盾是必然的;B选项,移民对迁出国来说也有不利的一面,由于迁往他国的人口多是青壮年或有一技之长者,留下来的多是老、弱、病、残者,引起人才外流或减少劳动力资源,给经济带来不利影响。
答案:C
13.答案:(1)人口迁移规模一直在增加 改革开放后,我国户口制度的放宽,使得人们自由迁移频率加大;随着广州经济的发展,落后地区人口因为追求更高的经济收入而到广州;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愿意出行等因素(根据学生回答酌情给分)
(2)略
(3)广州市人口净迁移率由迅速升高到略有下降 广州市的经济发展快、水平高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所以使得迁入人口规模不断加大,而迁入人口规模保持稳定
(4)由落后地区向发达的地区迁移
14、(1)人口老龄化 B (2)B (3)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贫困落后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我国城乡和地区间在经济水平方面的巨大差别 (4)有利:弥补了人口流入地区劳动力的不足;提高了人口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缓解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不利:加剧城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的状况;增加城市就业难度等
学校:临清二中 学科:地理 编写人:由庆坤 审稿人:李德刚
第二单元 城市与地理环境
第二节?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鲁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二节《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本节讲述了城市区位因素以及城市体系的知识,结合案例分析了不同等级城市的功能。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概括起来可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大类。教材结合案例,对上述因素逐一分析,并强调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分析一个城市的区位因素,应该从这个城市产生和发展过程进行分析,找出其优势区位因素和限制因素。
二、教学目标:
1.城市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2.城市活动和城市体系的形成。
3.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分析城市体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影响区位发展变化。
2、中心地理论和城市体系。
四、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还未学习高中地理人文部分的工业、农业等内容,学生对人文地理的区位因素还很陌生,因此,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会相对较难一些。
五、教学方法:
该部分内容较多,且不同模块的知识能力目标不同,因此宜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1.看图讲解法: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较难理解,教师可依据教材中插图进行讲解和归纳。
2.读书指导法:城市区位的社会经济因素较简单,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阅读课文,在教材中寻找答案,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3.讲授法。
4.教具:世界和中国地形图、气候分布图、政区图等。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城市的区位因素,初步把握区位因素的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 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阅读分析图2-1-5“世界六大城市带的分布”,思考:世界上为什么有的地方城市多,有的地方城市少?一个城市为什么建在这里,而不建在那里?又是什么原因促进或限制了它的发展?中国和世界的众多的城市发展变化的原因状况如何?这就是我们本节所要学习的内容。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城市的区位选择
1、城市区位的含义:指城市所占据的场所。那么,影响城市所占据的场所。城市区位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2、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
[学生思考] ①为什么世界古文明发祥地都在河流沿岸;而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非常密集?
②武汉、重庆、宜宾都设在河流汇合处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总结] ①一方面河流为城市提供水源,再者河流为交通运输提供方便。
②交通运输方便有利于人员、货物的集散
[教师提问]看课本图2-2-1“巴黎市区的变化”思考:为何古代巴黎建在塞那河曲流处? 学生回答……
[总结] 河流具有军事防御功能,因此一些古城外有护城河。
[教师提问] 看课本图2-1-5“世界六大城市带的分布”和图2-2-2“中国地形与特大城市分布” 思考:①世界大多数城市分布在怎样纬度,怎样的地形?
②请说说有那些因素对城市的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学生回答……
[ 总结 ] 纬度:中低纬度 地形:平原,沿海平原
气候:适宜的气温,适度的降水
[教师提问] 那我国的包头、攀枝花、大庆、克拉玛依等没有地形、气候、河流优势,为什么会形成城市? 学生回答……
[老师讲解 ] ①铁矿资源丰富
②石油资源丰富
[ 阅读 ] 课文知识窗:重新崛起的城市——唐山
[ 总结过度 ]经过刚才的学习和讨论,我们已经知道了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有地形、地质、气候、河流、矿产等。那么,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有没其他的方面呢?
[ 学生回答] 交通,经济基础,生产方式,政治和文化历史。
[ 引出问题 ]怎样理解交通对城市的重要性?
[ 讲解 ] 城市的商品,物资,资金,信息,人员集散都需要交通。 扬州的兴起,衰弱,再度兴起与交通有什么关系呢?
扬州因大运河的开通而兴起,因海运、铁路的发展及大运河淤塞而衰弱。又因 宁启铁路、宁通高速、京沪高速、润扬大桥而再度兴起。
[ 总结提问 ]扬州的几度兴衰说明了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
[ 讲解 ] 明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着。
那么哪些因素在减弱?哪些因素成为影响的新因素?哪些因素始终占重要的地位?
[ 回 答 ] 减弱因素:军事,宗教
新影响因素:科技,旅游
始终重要因素:政治,交通
[ 过渡] 城市作为区域的核心,对区域起着主导作用。它是区域的管理中心,服务中心,又是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城市与腹地的联系,从而形成了城市体系。
二、城市体系
[ 讲解 ]城市体系的含义: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由不同规模、不同等级、功能上各具特色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有机整体,称为城市体系。
[ 引导 ] 让学生看课本知识窗:了解“中心地”理论的创始人。(不做仔细讲解)
[ 读图 ] 看图2-2-6“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图
[ 解释 ] 三级中心地的相互关系:高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大,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种类多,但中心地数量少,彼此之间相距较远。反之则相反。
三、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案例分析
[ 过度 ] 前面我们从理论上了解到了城市体系,那么在实际生活中城市功能得到了怎样的发挥呢?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读图2-2-7“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分布”
[ 活动 ]①熟悉本地区主要大城市及位置分布。
②指出本地区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及城市名称。
③理解不同城市的层次性和城市体系。
[课下讨论]读图2-2-8“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城市的辐射”
①说说上海市的城市区位。
②比较长江三角洲地区不同等级城市的数量、服务功能和城市辐射范围有多少不同?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区位因素也在不断的变化发展。在一定区域内,不同规模、不同级别的城市构成的城市体系,城市体系中,城市的等级不同,其功能和服务范围也不同。
一、(08重庆文综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图下图和材料回答问题。
(1)我国的开放地区和开放城市主要沿 、 、 、 分布。
(2)从社会经济方面,简要分析甲、乙、丙三城市对外开放区位优势的主要差异。 解析:(1)考查技能点:地图的阅读。(2)考点:读图分析开放地区和开放城市的位置特点,农业区位,城市区位。甲、乙、丙分别为哈尔滨、广州、拉萨。
答案: (1)海岸、江河、铁路干线、边境。 (2) (甲城市)哈尔滨:陆上对外交通便捷,靠近能源基地.工业基础好。(乙城市)广州:海运便利.经济技术实力雄厚,思想观念开放,著名侨乡、毗邻港澳。(丙城市)拉萨:旅游资源独特,民族政策优惠,交通条件显著改善。
二、20世纪60年代,我国西部某平原地区在各集镇形成周期性集市。农历每月内,集市逢一、四、期在①地,其余各天分别在周围六个集镇,如图所示(初一、十一、廿一为逢一,其余类推)。回答⑴~⑵题。
⑴该地区
A.集镇分为两级
B.集市的周期为3天
C.①地的服务范围比②地小
D.②地的服务功能比①地齐全
⑵①地不能每日都成为集市的根本原因是
A.供交换的商品种类太少
B.为方便各地居民的日常胜过
C.各集镇之间交通不便
D.当地居民的购买力不足
解析:从材料和图示分析可以看出:集镇等级分为两级,集市活动覆盖27天,但周期并不完全固定;①地服务范围和服务功能高于其他六地;②地不能每天成为集市的根本原因是消费群体少,购买力不足。
答案:⑴A ⑵D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今天这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城市空间结构。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对这节课有一个感性认识。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
九、板书设计:
第二节 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
城市的区位选择
1.区位
2.影响城市区位的主要因素
城市体系
1.城市的地位
2.城市活动
3、城市体系
4、中心地理论
5、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案例分析
十、教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因素,识记一些特殊区位的城市,熟悉世界政区、气候、中国地形、中国城市分布、中国和世界矿产资源分布等地图,为学生进行其它相关方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但是对于城市区位的分析,单靠本节课的学习还不够,还要要求学生进一步选择一些相关题目进行练习。
给学生以指导,让学生学会知识建模如:城市区位
1.自然因素地形: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出:地形平坦开阔气候:由题设得出是什么气候,总结出:降水适度,气温适中河流:由地图判读出临河:①运输功能:河流交汇点、过河点、河口、河运的起点或终点,交通便利②供水功能:临近河流,水源充足或丰富2.社会经济因素自然资源:判读图中某地是否有某种自然资源或临近某种自然资源交通:由地图判读图中某地是否临铁路、公路或高速公路、港口或码头、以及多种交通方式的交汇处交通便利
第二节 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
一、城市区位论
区位理论,西方称之为“区位论”,主要是一种生产布局的理论,其根本宗旨在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法则,即社会经济活动(客体)在空间中的分布、运动、关联等。“区位”一词来源于德语的standort。stand为站立场所、立脚地、站立之意,ort为位置、点、场所之意。我国译作“区位”。区位理论是人类选择行为场所的理论。其一心就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润”。区位活动是人类活动的最基本行为,只有在最佳场所活动,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区位问题是人们生活的最低要求,人类活动需要一定场所,没有场所,人类则无法生存,区位活动应是与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的空间活动的一部分,从理论上讲,人类活动应选择最佳区位,但事实上人类活动选择的不一定就在最佳区位。区位理论是为人类寻求合理生产布局而创建的理论。它研究人文现象或人类行为的区位,侧重研究经济区位。它不仅在地图上描绘各类经济客体的位置,还必须进行充分的解释和说明,探讨它的形成条件与技术的合理性等。
城市是人类生活和从事非农产业生产的场所。城市区位论是指在建设城市、选择城址、确定城市规模等方面要考虑各种区位因素以求在城市建设中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利润”和“最佳的效果”。影响城市建设的区位因素多种多样:①受地形因素影响,城市多分布在农业基础好、交通便利、土壤肥沃、人口密集的平原地区,而高原和山区城市较少。②受气候因素影响,城市多分布在气候适宜的中纬度沿海平原地区,而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干旱的沙漠地区、寒冷的高山、高原、高纬度地区城市极少。③受河流因素影响,城市多分布在地势平坦、灌溉便利的沿河两岸和河口的冲积平原地区,而远离河流、灌溉不便的地区城市少见。④受自然资源分布因素的影响,许多城市坐落在矿产资源产地附近。⑤受交通因素的影响,城市多分布在交通发达的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干线或交通枢纽位置,而深居内陆、交通不便的城市不多。⑥受政治、军事、宗教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城市建在政治中心、军事重镇或宗教活动中心。
二、城市区位分析
1、分析我国武汉市的城市区位因素: ??????地理位置:位于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中国大陆的中部 ??????自然因素: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长江、汉江汇合处,为城市提供丰富的水源,也方便人流、物流的集散和中转。 ??????社会经济因素:附近铁矿、棉花资源;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京广铁路穿过,交通便利;科技发达;劳动力丰富,素质高;湖北省省会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现代工业、新兴高科技产业(光谷)。(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棉纺织、光谷等)。 2、第一批城市 诞生的地区:世界上一些大河冲击平原,如:长江黄河中下游平原;恒河和印度河、尼罗河中下游平原等。 ??????原因分析:由于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条件,使农业发达;便利的水运。 ??????3、上海市的发展 ??????优越的区位因素:便捷的交通;广阔的消费市场;高素质的劳动力;宽广的经济腹地;充足的商品供应;丰富的农副产品;雄厚的技术力量。 ??????城市化问题:产生—城市人口膨胀;用地规模扩大;表现—用地紧张,城市建设滞后;道路狭小,交通堵塞;居住拥挤;绿地面积小,环境质量差。 ??????浦东新区的规模和发展:作用—解决城市化问题;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有利条件—位置:接近上海繁华市区;面积—相当于建城的2倍;地形—平坦、开发空间大;水源—河网密集,水源充足;产业—农业为主,开发成本低 ??????城市规划:分为城市化地区和非城市化地区两部分;采取轴向发展与综合组团相结合的布局形态;纵横交错的快速干道和河流;各种类型的绿地组成绿化体系。
三、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一)城市首位律(Law of the Primate City) ??? 这是马克·杰斐逊(M.Jefferson)在1939年对国家城市规模分布规律的一种概括,他是基于观察到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即一个国家的“首位城市”总要比这个国家的第二位城市(更不用说其它城市)大得异乎寻常。不仅如此,这个城市还体现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智能和情感,在国家中发挥着异常突出的影响。他认为这种现象已经构成了一种规律性的关系,并把这种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定义为首位城市(Primate City)。杰斐逊解释道,一个国家在它的城市发展早期,无论什么原因而产生的一个规模最大的城市,都有着一种强大的自身继续发展的动力。它作为经济机会的中心而出现,把有力量的个人或活动从国家的其它部分吸引到这里,逐渐变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象征,在很多情况下,就成为首都。 ???
??? 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城市人口的比值,已成为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状况的一种常用指标。
??? 首位分布: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 ?????????????????????????????
?? 首位度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市体系中的城市人口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这不免以偏概全。?? (二)城市金字塔 ??? 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即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的数量越少,而规模越小的城市等级,城市数量越多。把这种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的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不同规模等级城市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每一规模等级城市数与其上一规模等级城市数相除的商(K值)来表示。 ???? ??? 对照1980年和1990年我国10万人以上城市的城市金字塔(图ZP0450401),可以发现:
??? ①六七十年代我国市镇建制工作一度停顿,80年代以来恢复了正常,小城市数量增加非常快;??? ②小城市因人口增长较快,小城市向中等城市的晋级很明显;??? ③50—100万规模级的城市向特大城市的晋升也很明显,相对来说,20—50万城市向50—100万的递补较慢;??? ④我国最大城市上海,人口一度下降—徘徊—低速增长的过程已经扭转,在80年代上海人口增长速度逐渐接近北京,非农业人口突破了700万大关。
?????????????????????????????
??? 上述“头轻脚重”状的金字塔型结构,是专指城市数量随规模等级而变化的一般规律。不同规模级的城市人口数量结构虽然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分析,但并不存在随规模等级而呈“头轻脚重”的递变规律。?????? (三)位序-规模法则(Rank-Size Rule)???? 位序-规模法则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最早是1913年奥尔巴克(F.Auerbach)从五个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城市人口资料来进行分析(参考《城市地理学》)。认为一个国家的第二位城市的人口是最大城市人口的一半,第三位城市的人口是最大城市人口的1/3,以此类推。这样的位序-规模分布的图解点,表示在双对数的坐标图上时,就成为一条直线。假如一个国家有很强的首位度,则城市规模分布曲线就明显偏离位序-规模法则,在强大的首位城市以下缺少中间等级的城市。世界上个别学者对此理论进行了补充,使其不断完善。???????????????? ??? 这些理论对概括国家和区域的城市规模分布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在实际研究中有广乏的用处。当你把一个城市体系中的每个城市按位序和规模落到双对数坐标图上时,你就已经对这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有了初步的概念。通过散点图可以对城市的规模等级作客观的划分。然后进行y=a+bx形式的回归分析。回归所得的各项结果都很有用。回归的相关系数一般很大,因为,城市的位序本来就是按规模排列的,再加上城市规模以对数尺度表示时,人口规模量级被大大缩小,因此位序与规模之间有一种天然的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的大小不能说明城市规模分属什么类型。a值的大小在坐标图上是回归线的截距,b值是回归线的斜率。|b|值接近1,说明规模分布接近捷夫的理想状态;|b|值大于1,说明规模分布比较集中,大城市很突出,而中小城市不够发育,首位度较高;|b|值小于1,说明城市人口比较分散,分布在各等级城市里,高位次城市规模不很突出,中小城市比较发育。当进行多年对比时,|b|变大,说明城市规模分布趋于集中的力量大于分散的力量;|b|变小,则说明分散的力量大于集中的力量。各城市在回归线上的位置,即城市规模的实际值与理论值之间的正负离差,对判断各城市的发展状况和发展前景也有一定参考价值。把城市职能的特点和规模分布结合起来,则可以较好地解释城市规模分布的现状特点。
四、解读中心地理论
(一)、中心地理论——六边形服务网格 每一个中心地都有一个服务范围,但相邻同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之间的关系怎样?我们可 用六边形服务网格来解释:我们假设在一理想化的均质平原上,各种因素都相同,以距离最近为原则,将相同等级的中心地进行“分割”,以几何的方法,分到最后为止,可看出:同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有围绕中心地呈正六边形分布的趋势,中心地位于六边形服务范围的正中间。以距离最近为原则,每个六边形内的居民寻求消费时,一般选择位于这个六边形内的中心地,而不是其他中心地。 多个相同级别中心地服务范围在空间上的分布构成蜂窝状网格,由多个正六边形组成。 在一个市场区域中,各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的形态均呈现为六边形,但因各级中心地的门槛人口和服务范围不同,六边形的大小也不相同。高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大,彼此相距较远,六边形面积大,数目少;低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小,彼此距离较近,六边形面积小,数目多。不管级别的高低,同一级别的六边形之间是相互排斥的,就整个地区而言,中心地及其服务范围如同一个金字塔,塔顶是最高级的中心地,个数最少,而构成塔基的是数量巨大的最低级中心地。 (二)、中心地理论的应用 正六边形服务范围只是一种假想的模式,它是现实生活的一种抽象。实际上,由于多种原因,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只是或多或少类似于六边形形态。 此外,许多国家和地区已将中心地理论成功地运用来指导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和商业网点的布局。 北京是一座历史古城,北京城商业网点的长期发展变化就体现了中心地的思想。其中同级商业网点的布局,其服务范围大致呈现为正六边形。指导学生认真读图2.9,分析北京城的旧城内与建国后新建的商业中心布局,说明其满足了中心地理论要求的商业中心布局是合理的。 荷兰人在围海造田得来的圩田上规划居民点时,也成功地应用了中心地理论,但它并没有完全按六边形嵌套的模式来布置,只是接近于六边形。指导学生认真读图2.10,和北京城的商业网点布局相比较,让学生了解荷兰圩田上设置居民点的情况:政府在圩田上规划的是一个居民点体系,由三个级别组成,级别越高的居民点个数越少,不同级别居民点人口规模不同,需求也不相同,居民点可提供的服务功能也就不同;在安排各级居民点的空间位置时同级居民点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当,高级别的居民点则布置在较低级别居民点的中间。 总之,中心地理论的正六边形服务范围的形成是有其特定条件的,在实际中运用时应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圩田上的居民点的规划就只是应用了中心地理论的思想和规律并没完全按六边形嵌套的模式来布置,每一个高级居民点所服务的低一级的居民点不是六个,且每个居民点服务范围也不是正六边形。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2010·济宁高一质检)山东省的临清市地处运河岸边,明清时一度成为我国北方有名的商埠,每日船来车往,富商云集,烧制的“临清砖”专供皇家御用。但新中国成立后,与其他城市相比,发展缓慢,成为山东省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市。随着京九线的开通,临清市又一次面临大发展的机遇。据此回答1~2题。
1.导致临清市在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资源 B.文化教育
C.交通 D.临清砖”的生产
2.导致临清市后期发展缓慢的主要因素是( )
A.清王朝灭亡的政治因素 B.战争和灾害
C.“临清砖”的停产 D.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
解析: 明清时期京杭运河是我国重要的南北交通运输线,临清等运河城市得到了充分发展;后来由于京杭运河的淤塞,海上运输的发展及京沪铁路的建成,临清等运河城市发展缓慢。
答案: 1.C 2.D
(2010·青岛高一质检)下图为某国三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图,读图回答3~4题。
3.决定甲、乙、丙三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
A.自然资源、水陆运输、商业贸易
B.商业贸易、自然资源、水陆运输
C.水陆运输、自然资源、商业贸易
D.自然资源、商业贸易、水陆运输
4.为促进甲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下列最具针对性的措施是( )
A.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网络
B.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善产业结构
C.加快资源开采,实现规模效应
D.合理规划用地,改善生态环境
解析: 从图中可看出,甲城市是由矿产资源的开发、加工发展起来的工业城市,其主导区位因素必然是自然资源;乙城市是由集市发展起来的商业城市,则商业贸易是其兴起的主导因素;丙城市是由港口发展起来的,则便利的水路运输条件是其兴起的主导因素。矿产城市随着矿产资源的衰竭,一般都会面临着城市经济活力的减退,为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应及时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答案: 3.D 4.B
读下图,完成5~6题。
5.剖面线与横切面对应正确的是( )
A.a—甲 B.a—乙
C.b—丙 D.c—甲
6.沿河分布是城市形成的一般规律,有可能最早形成城市的是( )
A.甲处的底切岸 B.乙处的左岸
C.丙处的活动岸 D.乙处的江心岛
解析: 甲处左岸为侵蚀岸,较陡,右岸为沉积岸,坡度较缓。丙处的活动岸为沉积区域,农业比较发达,因此可能最早形成城市。
答案: 5.A 6.C
读我国小学生人口密度和小学平均服务范围图,判断7~8题。
7.下列关于小学生人口密度与小学服务范围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小学生人口密度大,服务范围小 ②小学生人口密度大,服务范围大 ③小学生人口密度小,服务范围小 ④小学生人口密度小,服务范围大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8.影响小学服务范围的关键性因素是( )
①城市化水平 ②地形状况 ③气候条件 ④小学生自然增长率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 读图可知,小学生人口密度大,服务范围小;小学生人口密度小,服务范围大。读图可知,影响小学服务范围的关键性的因素是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和地形状况。
答案: 7.D 8.C
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地区城镇分布图,读图回答9~10题。
9.对当地工业区位选择起主导作用的是( )
A.原料、交通 B.劳动力、市场
C.市场、科技 D.科技、交通
10.下列最有可能成为该区域中心城市的是( )
A.淄川 B.张店
C.黑旺 D.王村
解析: 第9题,图中显示该地区多以采矿工业城镇和采矿加工工业城市为主,此类工业的主导区位应为原料,另外多数采矿工业城镇和加工工业城市沿铁路布局,故交通也是该地区工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故答案为A。第10题,图中显示张店位于两条铁路的交会处,因而可能成为该区域的中心城市。
答案: 9.A 10.B
20世纪60年代,我国西部某平原地区在各集镇形成周期性集市,农历每月内,集市逢一、四、七在①地,其余各天分别在周围六个集镇,如下图所示(初一、十一、廿一均为逢一,其余类推)。回答11~12题。
11.该地区( )
A.集镇等级分为两级
B.集市的周期为3天
C.①地的服务范围比②地小
D.②地的服务功能比①地齐全
12.①地不能每日都成为集市的根本原因是( )
A.供交换的商品种类太少
B.为方便各地居民的日常生活
C.各集镇之间交通不便
D.当地居民的购买力不足
解析: 由图中六地集镇的分布来看,①地位于中央位置,从地形上看该地是平原地区,从周期性集市出现的时间分布上来看,①地相同时间内形成集市的次数多,说明①地所在的集镇规模较大,服务范围较广,服务功能较多。又因该区域是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分布相对较少,人口数量少,当地居民购买力不足,故不能使①地每日都成为集市,即服务人口数量不足。
答案: 11.A 12.D
13.(2010·衡水高一检测)一般按照城市人口的规模,可以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据此回答下题。
如果a、b、c为不同等级的城市,下列四图能正确反映出城市等级体系的是( )
解析: 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不同等级城市的空间服务范围不同。低等级城市及其服务范围被高一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包括,高一等级城市及服务范围又被更高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包括,层层嵌套。
答案: D
二、综合题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五大城市群和中国京津冀城市群图。
材料二 下图为《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规划的北京“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新格局。“两带”指东部发展带和西部生态带。
(1)读材料一图,分析世界大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
(2)读材料二图,简述北京市为解决城市环境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
(3)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总部经济和现代高端服务业具备的主要优势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建设京津冀都市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有(多项选择)( )
A.有利于城市间产业分工和协作
B.有利于实行三地优势互补,提升区域竞争力
C.有利于保护生态平衡
D.有利于促进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
E.有利于缓解水资源紧张的压力
解析: 本题以世界五大城市群和中国京津冀城市群的分布图为切入点,考查城市的区位条件、城市的作用及城市环境问题。第(1)题,根据世界五大城市群的分布特点和各城市带的自然条件进行总结概括,得出结论。第(2)题,应联系大城市相关城市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注意结合北京市的城市发展特点。第(3)题,北京是我国的首都,科技文化发达,高素质人才集聚,信息通畅,对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十分有利。第(4)题,主要考查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答案: (1)①位于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建筑成本低,农业基础好;②气候温暖,适宜人类居住;③靠近河流,水源充足;④临近海洋,海运便利。
(2)①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建立多中心模式,分散城市职能;②建立西部生态带,保护水源地和减少风沙侵袭;③建立两轴,合理规划城市道路网,减少交通拥堵;④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搬迁污染严重工厂。
(3)是我国政治、文化中心;人才和知识密集;信息通畅;国际交往频繁
(4)ABD
15.(2010·黄山高一检测)
某学校就“农村居民到哪里购买衣服”为题做了一次社会调查,他们发现农民买衣服主要去三个城镇,如右图所示(图中线条为农民居住地与买衣服的地点之间的连线)。
(1)根据调查到的资料,在图上大致画出三个城镇的服务范围。
(2)根据资料判断,三个城镇中________城镇规模可能较大。某银行要在三个城镇建一个支行,该支行适宜建在城镇____。
(3)限制城镇C进一步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解析: 每个城镇的服务范围可通过连接各自的相应放射状线的两端点来确定。服务范围最大的城镇C为该区域中规模最大的城镇,而银行提供高级服务,应布置在级别最高的城镇C中。通过图中信息可知限制城镇C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河流。
答案: (1)略 (2)C C
(3)河流是该城镇向西发展的障碍。
.精品资料。欢迎使用。
课件33张PPT。 俗语:“人有三六九等,物分三六九品”。
思考:城市有等级之分吗?城市级别划分的依据是什么?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如何呢?不同级别的城市分布有规律可循吗? 一、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 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大类,具体如下所示: (1)自然地理区位因素是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进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的,城市的分布大势与人口分布大势基本一致。
(2)在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而山区的城市一般都沿河谷或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3)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典例1】(2011·西安高一检测)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甲城市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丙城市位于________________的汇合处,是因为有大量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丁城市位于______________,因此既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港,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港。
(4)以上四座城市形成的共同区位因素是河流,其在城市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我国一些重要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与河流有密切关系,如上海处在______入海口,重庆处在_______和________的交汇处,广州处于______入海口,武汉处在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交汇处。
(5)试分析武汉城市形成与发展与哪些地理区位有关? 【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重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的迁移整合能力,解答该题关键把握以下几点:答案:(1)该处有瀑布,形成水运障碍,成为河运的起点或终点,成为货物的转运点,促使了城市的形成
(2)河流干支流 人流和物流在此处集散或中转
(3)河流入海口 河 海
(4)供水 运输 长江 嘉陵江 长江 珠江 长江 汉江
(5)位于河流交汇处;地形平坦(商品粮基地);处于交通要道(位于京广线与我国黄金水道的相交处);工矿企业发展。【借题发挥】确定城市主导区位因素的方法
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但在不同阶段,有其主导区位因素。我们分析一个城市的区位因素时,首先应分析这个城市刚诞生时,是什么原因把它吸引在一定地点的;其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促进或限制了它的发展,这样就能找出影响这个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 【备选例题】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B、C、D、E五个城市中,可能形成较早的是__
_____城市和__________城市(填代码),原因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C、D三个城市兴起的共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促进A城市发展和限制其发展的区位因素分别主要是______、_________。C城市位于__________(地貌)上。
(4)E城市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________。按目前图中展示的现状,哪个地点可能会再形成一座城市,将这座城市用字母F标注在图中。【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及读图分析能力,解答该题关键应抓住以下几点:答案:(1)B C 平原地形,水源充足,交通(水运)便利
(2)矿产资源丰富
(3)铁路运输 气候干旱 河口三角洲
(4)旅游 标注略(在B、C、D、E四城市之间铁路交会处标F)二、城市等级体系 城市按规模和等级来看有大小、高低之分,一般规模大、等级高的城市的服务范围比规模小、等级低的城市大。如下图所示: (1)城市的服务范围并非只包括城市本身。
城市的服务范围可以看做是实际接受服务的人口的分布范围。一个城市的服务范围除了城市本身外,还包括这个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
(2)不同城市的服务范围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分界。
根据中心地理论,一个城市就是一个中心地,其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现正六边形。这个六边形内所有的居民到这个中心地寻求服务是符合距离最近原则的,但不等于说这个六边形内的居民不可以到别的中心地服务区之内接受服务。【典例2】(2011·保定高一检测)长三角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南京和杭州为副中心的长三角大都市圈空间圈层城市体系。读图回答(1)、(2)题。(1)图中南京都市圈中的城市按等级可分为( )
A.2级 B.3级 C.4级 D.5级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苏州市比杭州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多
B.扬州市比无锡市的服务范围大
C.城市体系中上海市的服务范围最大
D.德清县比宁波市的服务功能更全面【思路点拨】第(1)题,南京都市圈城市等级分为省会、省辖市及县三级。第(2)题,解答本题,结合不同等级城市的特点具体分析如下:
答案:(1)B (2)C【借题发挥】城市等级高低的判定方法
(1)根据图例来判定。一般地图上,不同等级城市图例不一样,可根据图例和注记确定城市等级。
(2)根据城市服务范围来判定。城市服务范围大,等级高;反之,等级低。不同级别的行政中心服务范围差异明显。
(3)根据提供服务的种类和级别来判定。大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小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
(4)根据城市的地理位置和资源条件来判定。如果根据以上条件不能判定,可大体根据城市位置的优越性和资源条件,判定城市的等级高低。影响城市服务范围变化的因素
城市的规模是变化的,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其服务范围也相应扩大。城市能够达到一定的等级或规模,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学校:临清二中 学科:地理 编写人:李德刚 审稿人:由庆坤
第二单元 城市与地理环境
2.3 城市空间结构(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了解城市功能的概念和类型。
2.理解理解历史、经济、社会等因素对功能区形成的影响。
3.理解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二、预习内容
(一)、城市功能区
1.构成:
⑴住宅区:是城市________的功能区 , 城市中_______ 的土地利用方式。出现了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分化,并______发展;距离母城较远的交通干线上出现______城。
⑵工业区:工业企业在城市地域中集聚可获得______效益和________效益,一般分布在城市的外围,并沿________分布。
⑶商业区:由_____和各种_______组成,其形状大多呈______状或_____状,多分布在交通便捷的_______和________两侧。
⑷其它区:CBD、_______区、_______区、混合区、郊区等。
2.特点:功能区之间并无_________,一个功能区往往以___________为主,也可能兼有_____________。
(二)、城市功能分区的原因
1.历史因素:是城市功能分区形成的_______。如北京市中心是______区。
2.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主要取决于__________程度和___________的远近。如CBD往往位于市中心。
3.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民族、_______、政策、______、收入等方面的差异会影响人们对住宅区的选择。如纽约唐人街。
4.行政因素:政府的_______也是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之一,在中国尤为明显。如我国的经济技术开发区。
(三)、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模式
相同点
不同点
同心圆
城市中心均为_______;高、中、低级住宅区出现分化,且______发展
各功能区呈同心圆状分布,自核心向外产生五个同心圆层。
扇形
多核心
(四)、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影响建筑景观
⑴表现:美国城市中心多______,建筑高度向郊区递减;欧洲城市中心多广场、教堂等建筑,高层建筑在市中心以外。
⑵原因:城市发展历史不同,美国城市发展历史___,欧洲城市发展________,城市格局与主体风格已经形成。
2.影响建筑格局
杭州:受我国古代“ ”哲学思想的影响,形成山水城市。
北京:皇宫建筑群雄踞 ,其它主要建筑则沿中轴线排列,以显示 的至高无上。
华盛顿:以国会大厦和白宫的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轴线及其交汇处为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居于高处,体现了_______所标榜的民主与法制精神。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 惑 点
疑 惑 内 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认识城市功能区的特征和区位,学会分析功能区的方法。
2.掌握分析城市功能区成因的思路和方法。
3.经历分析地域文化影响城市的思维过程,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思想方法。
学习重难点:分析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原因。
二、学习过程
(一)、城市功能区
自主学习:
读某城市中心商务区的大厦垂直分布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中心商务区为何产生垂直分区?底层、中间和高层分别以什么活动为主?举例说明。
(2)从水平方向上看,中心商务区如何分区的?
(3)当地中心商务区水平方向上是怎样分布商业和服务活动的?当地最高的商务楼在垂直方向上是怎样分布商业和服务活动的?
合作探究:
1.由于工业生产专业化程度高,企业之间的协作和竞争加强,企业在城市地域中集聚可获得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目前,为什么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外围,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2.商业区的区位需求、区位及形态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城市功能分区的原因
自主学习:
读教材图2-3-6“城市土地利用与付租能力”,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三条直线形状特点有何不同?它们反映的内涵分别是什么?
(2)城市中各功能区的最佳区位和区位选择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合作探究:
1.上海浦西外滩和浦东陆家嘴联结起来,共同成为上海现代化中心商务区的原因。
2.北京的市中心、天安门广场交通便捷,却看不到摩天大楼的原因。
3.直接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4.请调查班里的同学家长或亲朋有没有租房子、租柜台做生意的?如果有,在哪里?租金是多少?请分析租金差异的原因。
(三)、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自主学习:
读教材图2-3-7、8、9三种不同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同心圆模式图中,高收入者为何居住在城市的最外圈层?
(2)扇形模式图中,城市功能区为什么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
(3)多核心模式图中,为什么远离中心的郊区也出现了新的核心?
合作探究:
1.同心圆模式和多核心模式中的CBD 的位置有何不同?
2.三种常见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共同点是什么?
(四)、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自主学习:
读教材图2—3—11和图2—3—12,回答下列问题。
(1)美国大城市中心多是高层的摩天大楼,离开市中心区,建筑物高度急剧降低,然后又缓缓地向郊区递减。为什么?
(2)对比两图归纳地域文化对城市有什么影响?
合作探究:
1.你能说出哪些有关地域文化的俗语、谚语?
2.曲阜市的城市发展有什么文化特色?
三、反思总结
四、当堂检测
1.(08北京文综)城市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取,并具有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分异。读图,回答下题。
图中①②③④所示城市空间最合理的作用方式分别为
A.电影院、厂房、住宅、银行 B.零售店、电影院、石房、办公室
C.办公室、零售店、住宅、厂房 D.批发市场、办公室、住宅、零售店
2.(08江苏地理)图为“我国1990—2007年某城市各区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④区土地利用类型应为:
A.商业用地 B.工业用地 C.政府机关用地 D.居住用地
(2)关于该城市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城市总人口明显减少 B.③区商业服务等级最高、种类最多
C.K滨河带适宜建开放式公园 D.高新技术产业区应建在①区
3.下列关于东西方建筑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东方古代建筑突出皇权的重要地位②西方城市建筑表现出教堂的优势地位③东方古代建筑突出教堂的重要地位④西方古代建筑突出皇权的重要地位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4.读某城市地域结构示意图,该城市地域功能分区有:中心商务区、批发区与轻工业区、低级住宅区、中级住宅区、高级住宅区。
(1)写出图中字母A、B、 D所代表的城市地域分区的名称。
(2)E是什么功能区?判断理由是什么?
(3)该城市地域结构大体符合哪种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课后练习与提高
一、单项选择题
1.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内在原因是 ( )
A.城市规划的需要限于 B.经济活动之间的空间竞争和聚集
C.交通条件的发展 D.人口的消费需要
2.主要呈团块状或条带状分布于城市街道两侧的城市功能区是 ( )
A.商业区 B.住宅区 C.行政区 D.工业区
3.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 ( )
A.商业区 B.工业区 C.住宅区 D.文教区
4.下图中的四条曲线,能正确表示城市中心商务区人口数量变化特点的是
5.现代北京市围绕故宫一带的城市中心是什么功能区 ( )
A.商业区 B.住宅区 C.行政区 D.工业区
6.在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下,城市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取决于 ( )
A.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B.各种活动重要性程度
C.各种活动得到政府支持的程度 D.各种活动参与者的社会地位
7.对市中心的土地付租能力最高与最低的城市功能活动分别是 ( )
A.商业和工业 B.商业和住宅 C.住宅和工业 D.工业和住宅
8.有关城市商业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商业区占城市用地面积的比重较小,大多呈点状或块状分布
B.商业区的经济活动繁忙程度仅次于工业区
C.影响商业区营业额的直接因素是交通通达性
D.影响商业区的高层建筑物,其中低层主要是商业活动场所
9.右图为城市地域结构的一种模式,对该模式及其内容的正确论述是 ( )
A.该图为同心圆模式
B.该图为多核心模式
C.1为住宅区,3为商务区,4为工业区
D.1为商务区,3为低级住宅区,5为高级住宅区
10.北京城以古代皇宫为中心,并以皇宫为中心形成一条南北向中轴线。其他重要建筑则沿中轴线排列。这种城市格局反映了下列哪一因素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最大?
A.地形 B.地域文化 C.气候 D.宗教
11、读“城市地租立体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14分)
(1)地租最高峰在 处(填写字母,下同),因为
。
(2)在图中 和 处形成地租次高中心,原因是
。
(3)该图反映了城市地租随 和 而发生变化。
(4)若图中D、E、F分别表示中心商务区、工业区和住宅区,请完成下面的连线题:
D 中心商务区
E 工业区
F 住宅区
(5)有人说A地“寸土寸金”,建设绿地是一种巨大的浪费,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课内探究学案答案
(一)、城市功能区
自主学习:
CBD常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由于地价高而土地有限,建筑物只能向上或向下发展来增加层面空间。因CBD建筑物在市区里往往是最高的。如各大城市的摩天大楼,美国世贸大楼(911事件中被毁)等。地下商场和娱乐设施也大多位于CBD内。大楼底层(地下和大楼底层几层)大多为零售店,如商场、副食百货。中间几层多为一般商业活动占据,如银行、娱乐、餐饮等,办公室多在高层,如一般的和高级办公室、律师行、会计师楼等。(2) CBD在水平方向上,最中心处以零售活动为主,有大百货商场、高级专门化商店,周围则是一些银行、保险、旅游等商务机构的办公室,以及一些小商店,如电器、服装和鞋店等。
合作探究:
1.提示:(1)目前,随着工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第三产业的兴起,城市土地日益紧张,大多数工业企业污染环境的问题日渐突出。为了降低成本、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工厂企业纷纷被迫向市区外围迁移,甚至在市区外围形成一个包围城市的环状区域。(2)工业活动中产生了大量的运输需求,决定了工厂企业必然寻求近河流、铁路、公路的低平地带布置。
2.提示:
(二)、城市功能分区的原因
自主学习:
(1)
直线类型
直线形状特点
反映的内涵
商业直线
最陡
商业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最快,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商业的影响最大
住宅直线
比较缓
住宅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较慢,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住宅的影响较小。
工业直线
最缓
工业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最慢, 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工业的影响最小
(2)
功能区
最佳区位
区位选择的原因
商业用地
市中心
要求最大程度的接近消费群体,靠近市中心,交通便捷,商业付租能力强
住宅用地
接近市中心
占地多,要求方便上下班,又要方便购物,靠近市中心处
工业用地
远离市中心
工业生产占地较大,地租占成本的比例很高,远离市中心
合作探究:
1.提示:上海的外滩一直都是上海的商务区,所以,上海外滩和陆家嘴联合,成为现代化中心商务区。
2.提示:天安门广场、故宫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建筑,为了继承和保持历史特色,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也看不到摩天大楼。
3.提示: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②通达度。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租金越高。
4.提示:一般来说,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租金就越高。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于商业的影响最大。商业区靠近市中心,就可以接近最大的消费人群,因而商业企业家愿意付很高的租金;一旦远离了市中心,就只愿意付很低的租金。
(三)、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自主学习:
(1)发达国家市中心地价昂贵,环境恶化;城市工业区、金融中心向郊区转移;现代交通的发展和郊区基础设施完善。市中区种族关系紧张,社会治安差。
(2)交通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城市功能区出现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
(3)市中心地区由于(地价高)和(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使得郊区也出现了新的核心。
合作探究:
1.提示:多核心模式中的CBD 的位置常常不在城市的几何中心,有时根据交通条件的变化而偏向一方。
2.提示:都以CBD作为模式的核心,高级住宅区分布趋向于城市边缘,而低级住宅区则集中在市中心附近,二者之间隔着中级住宅区。
(四)、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自主学习:
(1)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发展历史较短,虽然大量移民来自欧洲,但美国人接受了欧洲居民自由的精神传统,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有别于欧洲的现代文化特征。
(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以及道路、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但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还是城市中的建筑,主要影响建筑布局(如我国多讲究对称布局)、建筑结构(如我国的“墙”文化)、建筑风格(如我国的四合院)。
合作探究:
1.提示:四川人不怕辣,贵州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等。
2.提示:从方言、习俗、建筑、节日等方面阐释。
当堂检测答案:
1.C 2.(1)B (2)C 3.A
4. (1)中心商务区 批发与轻工业区 中级住宅区 (2)高级住宅区 地势高,周围是风景区并远离工业区,环境条件优越,处在当地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地带 (3)扇形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课后练习与提高答案
1.B 2.A 3.C 4.D 5.C 6.A 7.A 8.D 9.D 10.B
(1)A(1分) 此处位于城市中心,人口密集,交通通达度最高(2分) (2)B(1分) C(1分) 地处从市中心延伸出来的干线公路和城乡外围公路交汇处,通达度相对较高,租金有所上升,形成地租次高峰(2分) (3)通达度(1分) 距市中心的距离(1分) (4)E-中心商务区(1分) F-工业区(1分) D-住宅区(1分) (5)不赞同(1分) 在城市中心区安排公共绿地,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使城市更加适合人类居住(3分)
学校:临清二中 学科:地理 编写人:李德刚 审稿人:由庆坤
第二单元 城市与地理环境
课题:城市空间结构(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城市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上一节,教材把城市是作为一个点,从宏观上讲解城市的区位因素,而本节把城市作为一个区域,从微观上剖析城市的内部结构。重点在于分析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形成原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城市功能区类型并能够举例说明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对功能分区的影响。
(2)了解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应用综合的观点、辩证的观点看问题,避免使所学知识公式化。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认识城市各功能区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和变化,培养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
(2)通过认识城市,理解三大因素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合理规划起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而进一步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城市三种功能区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特点。
2.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3.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难点: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对城市有所了解,但对于城市功能分区了解很少,所以讲解时需要细致。对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了解更少,讲解时应多提供一些合适的案例。
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城市图片。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课时安排:1--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读教材图2-3-1“北京城市功能区”讨论四个区域的功能,说出四个地区土地利用的方式的差异。 通过讨论:中关村、王府井、首钢、方庄四地区的主要功能。
教师总结:城市用地的类型不同,并且相对集中,就形成了城市功能区,其中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是城市最主要的功能区。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城市功能区
[教师提问]想一想:城市功能区是怎么形成的呢?
[总结]
1、城市功能区的形成: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各个地块的交通通达性和地价不同,各项经济活动之间必然要发生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形成了城市功能区。
展示几个城市的旅游的图,找到各城市主要的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 讨论:“各类功能区在城市中的分布有何特点? 学生回答。。。
[总结]
2、城市功能区的特点:
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功能区。
工业区现在一般分布外围,沿交通干线分布。
商业区大多成团状和条状,并且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地区。
[思考并探究]
繁华的商业街附近有住宅和工厂分布吗?住宅区内有小商店吗?学生回答。。。
[总结]
城市功能区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大城市中,还会形成文化区、行政区等。
3、中心商务区
[思考]
阅读知识窗:“中心商务区” 为什么叫中心商务区,而不叫中心商业区?
提示:中心商务区兼有商业职能和服务职能。
[思考并探究]
(1)为何中心商务区位于市中心?它有哪些商业活动和机构?等级任何?反映中心商务区哪些特点?
(2)当地城镇的大型商场、高级酒店等分别在什么地方?为什么?
[点播]
(1)和(2)城市中心往往是大部分交通干线的会合处,公交线路交叉最多,交通便捷度最好,可带来大量消费人口,具备市级商业中心的条件,无论从中心地等级还是所出售的商品等级或服务等级都是全市最高的,服务范围遍及全市。中心商务区的商业活动机构有:大型商场、购物中心、专业化高级豪华旅馆和饭店、娱乐和文化设施等。由此可看出,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最繁忙之地。
二、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
历史因素是基础。早期的土地利用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深远的影响,如北京市中心城区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了行政区。再者城市功能分区是动态的可变化的。如上海现代化中心商务区的形成;昔日的土地利用,到现在也可能完全改变。
经济因素影响显著。读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
?分析:从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出,市中心A,商业付租能力最高,为商业区;市中心外缘B,住
宅付租能力最高,为住宅区;远离市中心的C区,工业付租能力最高,为工业区。
距离市中心远近对商业影响最大,靠近市中心,接近最大消费人群,商业企业家愿意付很高的租金;对工业影响最小,因为工业生产一般占地较大,地租占成本的比例很高,所以远离市中心。
社会因素影响住宅区的分布。它包括收入、知名度、宗教信仰、种族因素等。
此外,政策对城市功能区的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
让学生阅读知识窗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图,了解城市空间结构有哪些模式。
三、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城市作为一种聚落景观,是人类文化的体现,不同地域的文化、宗教和社会观念等,都会对城市地域形态和空间结构产生深刻影响,城市建筑景观和格局等往往反映出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举 例:在城市建筑景观中,最明显的特征是建筑物的高低。美国纽约、芝加哥等大城市,市中心摩天大楼高耸入云,四周建筑物错落其间。欧洲城市则大不一样,由于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城市格局与主体建筑风格已经形成,市中心一般很少建现代化高楼大厦,高大楼群聚集在一起的情况比较少见。
一些经过规划后而建设的城市,其城市格局无论是建筑物的单体与组合,还是整个城市道路系统,都反映出其独特的风格与含义。
例如,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政治中心——北京,皇宫建筑群雄踞城市中心,其他重要建筑物则沿城市中轴线排列。
美国首都华盛顿,以国会大厦和白宫沿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轴线及其交会处为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居于高处,体现了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民主与法制精神。城市与环境相互协调,往往形成独特的风格。
例如,沿海、沿江、沿湖城市多利用水体表现城市特色,在水体的边缘,有的形成重要的商务区,例如美国芝加哥市密歇根湖畔,上海黄浦江两岸;有的发展为风景旅游区,例如我国的杭州西湖等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1.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D区是科学教育园区。将图中其他代号填入下表适当空格内。
小区职能
代号
出口加工区
基本无污染工业区
商贸、金融、和对外服务区
城郊农业区
港区和保税仓库区
(2)超高层商贸大厦宜布局在____小区,石油化工厂宜布局在____小区。
2.读市内地租立体分布示意图,回答(1) ~(2)题。
(1)图中图例代表商业用地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 ①④
(2)图中英文字母ABCD分别代表不同地块的地租,它们从高到低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A.BDCA B.ACDB C.ABCD D.DCBA
3.读某城市地域结构示意图,该城市地域功能分区有:中心商务区、批发区与轻工业区、低级住宅区、中级住宅区、高级住宅区。
上图中各个功能区大都是沿什么向外发展 ( )
A、山坡 B、交通干线 C、风向 D、南北方向
4.城市建筑景观和格局往往可反映出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下列城市格局或建筑特点能反映中国的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的是:
A.市中心有市民集中广场,大教堂等 B.市中心区一般少有现代化高楼大厦
C.城中有墙,园中有墙,宅中有墙 D.宫殿式建筑有喷泉,雕塑等
5.佛教对中国建筑影响颇深,其中在装饰点缀方面表现最为突出的是( )
A.石狮子 B.莲花纹 C.宫廷式建筑 D. 塔
答案:1.(1)B E C F A (2)C A 2.⑴A ⑵C 3.B 4.C 5.D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今天这节课,我们已经学习城市空间结构,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管理。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对这节课有一个感性认识。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
九、板书设计
一、城市功能区
1、城市功能区的形成
2、城市功能区的特点
3、中心商务区
二、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
1、历史因素是基础
2、经济因素影响显著
3、社会因素影响住宅区的分布
三、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会继续研究本节课,争取设计的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共同完善,共同进步!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合理布局和科学发展的依据。北京市“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北京中心城区规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以旧城为核心的中心地区、围绕中心地区的10个边缘集团以及绿化隔离地区。据此回答1~3题。
1.中心城区规划分为三个层次体现了哪一因素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 )
A.行政因素 B.历史因素
C.社会因素 D.经济因素
2.按照规划,北京在外环线道路沿线设立多个居住用地区,其主要目的是( )
A.减少城市大气污染 B.扩展城市用地面积
C.疏散市区过密的人口 D.分散大城市的经济职能
3.北京城市规划中有大面积的绿化隔离地区,其主要作用是( )
①净化城市空气 ②减轻酸雨危害 ③防治水土流失 ④留有发展余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第1题,中心城区规划是依靠政府来进行的,体现了行政因素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第2题,北京市区人口过密,通过在外环线附近设立多个居住用地区,可有效地疏散市区人口,缓解城市化问题。第3题,相对来说,绿化带对减轻酸雨危害效果不明显,而北京市区多硬化路面,水土流失很少。
答案: 1.A 2.C 3.D
(2011·青岛高一检测)下图为印度某城市(由西至东相距25千米)人口密度与土地价格统计,读图回答4~6题。
4.图示甲地土地价格和人口密度均很低,合理的解释是( )
A.位于城市中心,为市政中心广场
B.距离城市中心近,不利于房地产开发
C.位于城市边缘,基础设施不完善
D.位于郊区,只适合电子工业发展
5.乙地土地价格高,人口密度低,应属于( )
A.中心商务区 B.园林
C.住宅区 D.工业区
6.丙地在城市中( )
A.为最普遍的类型 B.生态环境最佳
C.交通条件最佳 D.工业点最密集
解析: 一般市中心为中心商务区,地价最高,则图中乙(地价最高)为中心商务区;影响地价高低的因素主要是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通达度,甲地价很低,说明基础设施不完善;丙人口密度最大,为住宅区,是城市占地面积最大的功能区。
答案: 4.C 5.A 6.A
(陕西省百所重点中学2011届高三年级联考)读印度半岛某城市示意图,回答7~8题。
7.图中甲、乙、丙三地依次对应的城市功能区是( )
A.工业区、工业区、住宅区
B.低级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C.绿化区、商业区、住宅区
D.高级住宅区、商业区、仓储批发区
8.下列企业最适宜在丁处布局的是( )
A.印刷厂 B.自来水厂
C.化肥厂 D.服装厂
解析: 第7题,甲位于市区边缘,交通便利且背山靠湖、环境优美,应为高级住宅区;乙位于市中心,人流量、车流量大,应为商业区;丙位于郊区,交通条件优越,应为仓储批发区。第8题,该城市位于印度半岛,盛行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丁位于城市的东南郊、与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且位于流经城市河流的下游地区,因此在该地发展有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化肥厂,对城市的影响最小。
答案: 7.D 8.C
读图,完成9~10题。
某流域上游甲、乙两城区位示意图
9.甲城有意引进一家造纸企业,正确的选项是( )
A.布局在甲城的工业区内
B.布局在甲乙两城行政边界处
C.布局在甲城盛行风下风向的西南郊
D.不宜引进该企业
10.乙城的最佳住宅区和CBD应分别布局在( )
A.①处和⑤处 B.①和③处
C.②处和⑤处 D.③处和④处
解析: 造纸企业是污染水源的工业之一,根据图中河流流向可以判断出,甲城位于乙城的河流上游,该造纸企业布局在甲城的任何位置都会严重污染乙城的河水,因此甲城不适合布局有污染的企业。住宅区应布局在城市盛行风的上风向和城区河流的上游,且距主要交通线要有适当距离以减少噪音污染,故选①处;而CBD应布局在城市核心区,交通最优和市场最优是其主要影响因素,故选⑤。
答案: 9.D 10.A
读某大城市功能区分布简图,回答11~13题。
11.从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看,该城市属于( )
A.同心圆形 B.扇形
C.多核心模式 D.条带状
12.若在该城市建设一集零售、娱乐、餐饮、办公于一体的高层建筑,应建在( )
A.a区 B.b区
C.c区 D.d区
13.下列四条曲线能正确表示a区人口变化特点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第11题,由图可知,城市各功能区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第12题,该建筑应建在中心商务区,该区经济活动最为繁忙,建筑物高大密集。第13题,a区即为中心商务区,该区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很大,白天车辆川流不息;夜间人流明显减少。
答案: 11.B 12.A 13.D
二、综合题
14.下图为某城市地形与交通线路图,利用城市功能分区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交通网来判断:A、B、C、D四地中,最有可能是中心商务区的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城市工业区移动的趋势看,B地与C地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更适于新建稍具规模的工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地与D地的住宅区,________地为高级住宅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是低级住宅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地形及交通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首先,正确判读示意图是解题的关键:图中为一等高线示意图,中部低、周边高;A、B处交通通达度好,位于城市中心地区,C、D离市区稍远。其次,对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三个基本功能区的分布区位要理解,特别是住宅区的背向发展的原因及状况。
答案: (1)B 该地交通网密集,位于市中心
(2)C B地土地利用紧张、租金高、环境问题较严重;C地在城市的外缘,土地资源充足,靠近铁路
(3)D 在城市的外缘,地势较高,空气较好,交通方便
A 低级住宅区地势较低,往往在中心商务区与工业区附近
15.某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为多核心结构。下图是该城市的建筑与道路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中属于中心商务区的是____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A与B服务范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D、E中属于低级住宅区的是________,其在城市中的一般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汽车销售店布局在G处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新技术产业园将布局在F处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明影响该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
解析: (1)在交通便利、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往往形成中心商务区。该图所示为同一个城市,而A是中心商务区,所以A的服务范围比B大,A服务范围包含B服务范围。(2)由图例可知,C处为老式公寓楼,应该属于低级住宅区。(3)该题考查汽车销售店的选址,根据该店的特点,应选择交通方便,靠近交通干线的城市外缘地带。(4)该城市是一个老工业城市,城市空间结构的成因应考虑历史因素。此外,还要考虑地租水平、收入水平等因素。
答案: (1)A A位于市中心;交通便利
A服务范围覆盖(包含)B服务范围
(2)C 分布在内城(靠近商业区);靠近工业区
(3)占地广,需位于城市外缘;靠近交通干线 接近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环境条件好
(4)经济原因(或地租水平);收入水平差异;历史原因。
.精品资料。欢迎使用。
课件37张PPT。八卦城
新疆的特克斯县城因八卦布局而闻名。八卦城呈放射状圆形,街道布局如神奇迷宫般,路路相通、街街相连。以中心八卦文化广场为太极“阴阳”两仪,按八卦方位以相等距离、相同角度如射线般向外伸出八条主街,由中心向外依次共有四条环路,其中一环八条街、二环十六条街、三环三十二条街、四环六十四条街。街道按八卦方位形成了六十四卦。 思考:该县城城市空间结构是怎样形成的?其影响因素有哪些?这对我们了解城市空间结构布局有哪些启示呢?一、城市功能区的成因与主要功能区
城市中不同的土地,在不同活动的竞争下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各个功能区的特征也各不相同。1.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2.主要功能分区的差异分析 并不是每个城市都具备各种功能区。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是城市地域的基本组成单元,为各类城市所共有。而文教区、行政区和风景区等在中小城市里就不是很明显,这些部门占地面积很小或分散布局,形成不了相应的功能区。【典例1】(2011·南通学业水平模拟)读某城市功能区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例A表示的功能区为_____________区。
(2)图中①地适宜建立_______________工业部门,试分析其布局的合理性。
(3)图中②③④⑤四地中,_______________地最适宜建高新技术产业园,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功能区的合理布局,结合图例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是解答该题的关键。解答该题应明确主要功能区的区位及特点。答案: (1)住宅
(2)钢铁 靠近煤、铁产地,燃料原料丰富;靠近铁路线,交通便利;位于与盛行风向相垂直的郊外,对城区污染小。
(3)③ 靠近科技文化区 环境优美二、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一块土地由哪种活动占有,取决于这块土地的租金高低和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两个方面。而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又包括距市中心远近(地理位置)和交通通达度两个方面。2.交通通达度
城市内不同地段的交通通达度不同,导致地租存在差异,影响了功能区的分化,见如下市内地租立体分布示意图。 城市中每块土地上最终形成的功能区,是由从事各项功能活动的主体所给出的租金高低决定的,并不是由土地的租金决定的,租金仅是一个基础性的因素,付租能力是决定性因素。【典例2】(2011·江苏地理)下图为某城市地价等级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思路点拨】解答该题的突破口是由图例入手分析地价的变化,影响地价的因素主要是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的通达度。第(1)题,M—N一线地价总体上是市中心高、郊区低,但图中显示市中心偏左有一区域地价较低,可能是老工业区或污染较重造成的,市中心偏右地价最高。第(2)题,P区域位于市中心,附近有铁路,交通便利,但铁路噪声污染大,致使地价较低。
答案:(1)C (2)D【借题发挥】城市中地租随距市中心距离和交通通达度变化的图形表达方式有坐标图、立体图、等值线图等多种形式,在做题时要结合具体地点和坐标图、立体图、等值线图等图形,可以分析城市中不同地段形成不同功能区的原理和预测将要形成的功能区类型,应用时要注意原理的具体理解,正确的读图、析图方法及原理与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坐标图如下所示:【备选例题】读城市地租等值线分布图,该图表示地租立体分布的状况(单位:元/米2),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地租最高峰是(用字母表示,下同)__________
____处,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的地租次高峰是__________处,判断理由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D、F、G四处地租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______
___________。
(4)图中字母代表中心商务区的是__________,代表外围商业用地的是_________,代表工业用地的是________,代表住宅用地的是_____________。【解析】由题目可以获得以下主要信息:①图中等值线为等地租线;②不同字母所在地的地租分布情况;③各字母所在地的交通状况;④一般情况下,地租由市中心向外围依次降低。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学会判读等地租线,掌握城市功能区的区位。
答案:(1)A A位于城市中心,有多条道路穿过,交通便捷
(2)B、C、D、E 它们地处市中心延伸出来的干线公路和城乡外围公路的交会处,交通便捷,租金较高
(3)A、D、G、F
(4)A B、C、D、E F、G M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读甲城地理位置和城市用地结构图,回答1~2题。
1.在甲城的城市用地结构图中,①是( )
A.商业用地 B.公园绿地
C.居住用地 D.行政用地
2.有关甲城市的作用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为江苏省所在区域的管理中心
B.甲为华东地区的经济增长中心
C.甲为南京及其附近区域的服务中心
D.甲为华东地区的交通中心之一
解析: 在城市用地结构图中①用地面积最大,所以应为居住用地。城市是所在区域的管理中心、服务中心、经济的增长中心。从左图经纬度及(京杭)运河信息可判断甲为南京,是江苏的省会,为江苏的管理中心,但华东地区的经济增长中心为上海。
答案: 1.C 2.B
读我国城镇年增长百分点和城镇化水平统计图,回答3~4题。
3.我国城镇化进程不应过快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素质还不高 B.科学技术水平还不高
C.城市建设经验还不足 D.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
4.改变我国城市的工业布局和城市的人口分布,从根本上要( )
A.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 B.合理发展中等城市
C.合理建设小城市 D.建设新型乡镇
解析: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目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还不高,所以在城镇化的道路上,应该继续采取有计划地逐步发展的战略,使之与整体经济的发展同步进行,绝对不可操之过急。小城市在我国分布很广,它们是大中城市与乡镇联系的纽带。合理建设小城市,把工业向县城扩散,是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工业布局和城市人口分布的重要措施。
答案: 3.D 4.C
读下列两幅图,完成5~6题。
5.两图所显示的含义是( )
①零售商业面积与行人流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②零售商业面积与行人流量之间既存在负相关、也存在正相关关系 ③道路交叉口零售商业的吸引力小于公交站点 ④道路交叉口零售商业的吸引力大于公交站点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如图所示,影响零售商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
A.交通、市场 B.行人、营业面积
C.营业面积、人口密度 D.人口密度、交通
解析: 由左图知,随着行人数增加,零售商业面积有时增加,有时减小,故②对;由右图知,不管距交通节点距离远近,交叉道路口对零售商业的吸引力总是大于公交站点。由左图知,市场影响零售商业面积,而右图体现交通对零售商业的影响,故选A。
答案: 5.D 6.A
读我国1978年、2009年城市数量变化图,回答7~8题。
7.下列有关我国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30年间,我国2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数量增幅最大
B.30年间,我国20万以下人口的小城市数量增幅最大
C.我国城市化进程与人口迁移无关
D.随着城市数量的增大,我国城乡差距越来越小
8.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动力因素是( )
A.人口迁移速度加快、规模变大
B.工业结构的快速调整
C.大规模农业商品基地的建设
D.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解析: 第7题,30年间,我国20万以下人口的小城市数量增加了约4.45倍,增幅最大,A错B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与人口迁移有很大关系,C错;目前,我国城乡差距有扩大的趋势,D错。第8题,30年来,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推动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答案: 7.B 8.D
安徽省在统筹协调好省会经济圈、皖江城市带、沿淮城市群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构筑以合肥为中心的“1+10”江淮城市群。读江淮城市群城市分布示意图,回答9~10题。
9.下列因素中,与“1+10”江淮城市群发展关系密切的有( )
A.气候温和湿润,海洋性特征显著
B.地势起伏
C.地处南北交通要冲,交通便利
D.工业基础雄厚,发展历史悠久
10.下列关于该城市群等级体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服务范围由大到小的排序为:合肥—巢湖—无为
B.服务职能由多到少的排序为:合肥—滁州—蚌埠
C.小学数量由多到少的排序为:六安—巢湖—庐江
D.小汽车专卖店布局先后顺序为:合肥—安庆—巢湖
解析: 江淮城市群气候的季风性特征显著,海洋性特征不明显;江淮地区工业起步晚,历史不悠久。城市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职能越多;反之,服务范围越小,职能越少,六安和巢湖同为地级市,没有等级之分;安庆与巢湖级别相同,小汽车专卖店布局的先后顺序无法判断。
答案: 9.C 10.A
读下列两幅图,完成11~13题。
11.下列地理事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排列正确的是( )
A.城市产业结构—城市职能—城市空间结构
B.城市职能—城市空间结构—城市产业结构
C.城市产业结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职能
D.城市空间结构—城市职能—城市产业结构
12.该城市的主导产业应是( )
A.高新技术 B.现代金融
C.现代物流 D.制造业
13.图中所示的城市职能类型主要是( )
A.矿业城市 B.铁路枢纽
C.行政中心 D.港口城市
解析: 城市的产业结构决定城市的职能,而城市的职能决定着城市的空间结构。该城市以港区为中心,故其主导产业应是现代物流。该城市显然是在港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故其主要职能是港口城市。
答案: 11.A 12.C 13.D
下图为南亚某区域示意图,根据图中信息,回答14~16题。
14.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从合理布局角度分析,适宜迁往小城市e的企业是( )
A.水泥厂 B.钢铁厂
C.棉纺厂 D.造船厂
15.部分企业外迁到周围的郊区设厂,其对城市的影响正确的是( )
A.城市的空间规模缩小
B.城市中心商务功能更加突出
C.城市空间结构更加混杂
D.城市服务功能减弱
16.大城市向附近小城市分散城市职能,并进行产业升级,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影响正确的是( )
①区域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发展 ②区域城市化推动工业化发展 ③城市化进程,大城市快于小城市 ④大小城市问题都得到解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水泥厂和钢铁厂均有大气污染,南亚的主导风为冬、夏对吹的东北季风与西南季风,所以排除;造船厂应建在河(海)边。城市最主要的功能区为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当工业区外迁后,部分居民也随之外迁,所以城市中心商务功能更加突出。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互相推动:小城市发展快于大城市,城市问题是多方面,不可能都得到解决。
答案: 14.C 15.B 16.A
东京市目前是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的核心城市,远郊出现许多卫星城。读图,完成17~18题。
东京大都市圈空间结构示意图
17.东京市城市化过程目前已处于( )
A.中期阶段 B.加速发展阶段
C.高级阶段 D.衰落阶段
18.东京市的空间扩张模式给城市规划带来的有益启示是( )
A.解决大城市交通拥堵的最好办法是规划放射状交通干道
B.中心区不保留绿化带,以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
C.在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等方面实行城乡统一规划
D.乡村—城市转型的根本动力是大都市郊区的卫星城建设
解析: 由图和题干可知东京这个特大城市目前仍在进一步发展,处于城市化的高级阶段。该图体现的是中心城区、近郊、乡村和卫星城的统一规划有利于城市化的优化发展。大城市较优的道路网是环行放射状交通网;中心城区也需要绿化带;卫星城建设可促进乡村转变为城市,但不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答案: 17.C 18.C
读我国东南部某大城市住宅小区示意图,回答19~20题。
19.市政府在“爱我城市,共建家园”的民意调查中,小区居民集中反馈的问题如下:①高架公路需改线;②化工厂和火电厂应搬迁;③西北绿地改建为学校;④小区的绿地面积太少。你认为反馈合理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如果在图中甲处增加商业小区布局,其合理性是( )
A.人口密集 B.交通方便
C.近学校 D.近市中心区
解析: 高架公路穿过住宅区,噪音太大;火力发电厂在东南部,位于夏季主导风的上风向;西北绿地应保留;小区的绿地面积应适当增加。题图中甲处位于住宅楼之间,这里人口密集,属于符合便民最优原则的商业小区布局类型。
答案: 19.B 20.A
读市内地租立体分布示意图,回答21~22题。
21. 图中字母a、b、c、d分别代表不同地块的地租,它们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A.a、b、d、c B.a、b、c、d
C.b、d、a、c D.d、a、b、c
22.图例①②③④所代表的主要功能区排列正确的是( )
A.中心商务区、住宅区、外围商业区、工业区
B.外围商业区、工业区、中心商务区、住宅区
C.中心商务区、外围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D.外围商业区、住宅区、中心商务区、工业区
解析: 第21题,影响地租的因素主要有地理位置及交通通达度。a位于市中心,交通通达度高,形成地租最高峰;b位于城市环路与公路干线相交处,通达度较高,形成地租次高峰;c位于城市外环路附近,通达度也较高;d位于城市边缘,远离市中心,地租最低。第22题,结合地租高低及各类活动的付租能力可分析判断。
答案: 21.B 22.C
国内首家在香港上市的咨询公司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发布“2008~2009年五大城市圈城市投资价值研究报告”,武汉城市圈具有明显的“强市弱圈”特征,即中心城市的发展水平远高于其他城市,另外,黄石、孝感等市发展势头较为强劲,五年来GDP平均增速超过全国总体平均水平。读图完成23~24题。
23.该城市圈中,城市等级共分( )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24.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城市圈中,武汉市的服务范围最大
B.与武穴市相比,黄石市的服务范围小
C.与孝感市相比,红安县提供的服务种类少
D.与大冶市相比,黄石市的服务功能更全面
解析: 第23题,由图例可知,该城市圈城市分省会、省辖市、县级市(县)三级。第24题,该城市圈中,武汉的等级最高,服务范围最大,图示区域均为其服务范围;黄石市等级比武穴市高,服务范围大;红安县的等级低于孝感市,提供的服务种类也应该较少;黄石市的等级高于大冶市,服务功能更全面。
答案: 23.C 24.B
25.影响下图中四座城市兴起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正确的是( )
A.城市①——航运 B.城市②——交通
C.城市③——军事防御 D.城市④——资源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进行区域定位,确定出城市,然后再结合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城市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①——攀枝花,②——宝鸡,③——拉萨,④——九江,它们的主导区位因素分别是资源、交通、宗教、旅游。
答案: B
二、综合题(共50分)
26.国务院批复的天津城市新规划方案,确定天津城市性质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把滨海新区作为继深圳特区、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带动区域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9分)
(1)天津市形成城市的最主要优势区位条件是________。(2分)
A.气候适宜 B.土壤肥沃
C.水、陆交通便利 D.资源丰富
(2)天津滨海新区开发的优势区位条件是________。(2分)
①地理位置优越 ②地势平坦,土地面积较大 ③土地价格较高 ④国家政策支持 ⑤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基础好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④⑤
(3)在上面右图中的A、B、C、D、E五处规划建设先进制造业产业区、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区、滨海化工区、中心商务区、海港物流区,则正确的布局是: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5分)
解析: 本题以环渤海经济区的建设为背景,考查影响城市工业区布局的区位因素、新区建设的优势条件、城市规划等。
答案: (1)C (2)A
(3)滨海化工区 中心商务区 先进制造业产业区 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区 海港物流区
27.读下图,图甲为北京市城镇体系布局图,图乙为北京市地形图,图丙为北京市发展战略图,读后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回答相关问题。(14分)
北京市城镇体系布局图
甲
北京市地形图
乙
北京城市发展战略图
丙
(1)甲图所示北京地区城市体系包括________级。(2分)
(2)分析甲图,说出北京市城镇体系布局特点及其主要形成原因。(5分)
(3)“多中心”是指在北京建设不同的功能区,如中心商务区、奥运公园、中关村等,其目的主要是什么?(2分)
(4)水资源条件是确定北京市城市规划的重要前提。解决北京市水资源不足的措施除跨流域调水、节约用水、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法规之外,还有(至少答出三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5)北京进行工业结构和布局调整,形成地域工业新布局,带来的好处有( )(2分)
A.减少资源的消耗量
B.分散了北京市的工业污染源
C.节省劳动力和占地空间
D.充分发挥北京市科技人才的优势
E.减少了北京市区环境污染
解析: 读甲图并分析图例可以看出北京市城镇体系分为四级。北京市北依燕山,西靠西山,平原向东南敞开,西部和北部山地就成为北京市的水源地,应植树造林涵养水源。参考中心地理论,今后北京要形成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格局。
答案: (1)四
(2)东南部(或平原)密集,北部和西北(或山区)稀少,北部为燕山,西部为西山,东南部为平原,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有利于城市的发展。
(3)分散交通压力。
(4)进行污水处理,保护山区水源地,控制水污染
(5)ABDE
28.读我国某城市某住宅区在城市中心的区位及其内部布局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A地区按城市功能分区属于____________,简要分析其区位优势。(3分)
(2)如果B住宅区是高档住宅区,请你为该住宅区房地产开发商写一段广告词,说明该住宅区的区位优势。(3分)
(3)B住宅区内部的楼房布局有什么特点?请分析其布局的优势。(4分)
(4)该城市工业区分布有何特点?(5分)
解析: 第(1)题,A处在城市的中心,交通通达度高,必然成为商业区。第(2)题,高档住宅区一般要求有便利的交通,优美的环境,同时最好与文化区相连,结合图中B住宅区的位置分析总结。第(3)题,住宅区内部的楼房明显地错开布局,不是整齐划一的,主要是考虑通风;楼房北高南低,主要是考虑采光。第(4)题,从图中可看出,工业区多在城市外缘,且沿交通线布局,位于城市盛行风的下风向及河流下游。
答案: (1)中心商务区(商业区) (位于城市中心)交通便利;接近市场。
(2)广告词略(要说明该住宅区地处上风向,位于河流上游沿岸;临近风景区和教育区;位于城市外缘,远离市中心和工业区,靠近环路或放射状道路,交通便利。)
(3)楼房南低北高,错落有致;利于采光,便于通风。
(4)位于城市边缘,多沿交通线分布;位于城市盛行风的下风向;位于河流下游沿岸。
29.下图为欧洲西部某城市地租等值线图(地租a>b>c),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图中地租值的变化主要受__________的影响,受此影响各功能分区空间分布大体呈________,对于a等值线以内的地区,从事________活动的人愿意支付的地租最高。(3分)
(2)a、b两条等值线间将成为__________区,该功能分区所占城市面积比例________(大或小)。(2分)
(3)P点地租高于B点,试分析造成该地地租变化的可能原因。(2分)
(4)按城市合理规划的要求,在图中用“”在适当的位置添加绿化带。(1分)
(5)该市计划在两个卫星城镇中,一个发展住宅,一个发展钢铁工业,你认为1城镇应发展________,2城镇应发展__________,这样布局的理由是什么?(4分)
答案: (1)距市中心远近 环状(同心圆) 商业
(2)住宅 大
(2)P点地租高于周围地区,这可能是由于该地的知名度大或附近有旅游胜地,也可能是由于该地处于交通干线与城市环线交会的地方。(回答合理即可)
(4)图略(位于工业区和住宅区之间)。
(5)住宅 钢铁工业 西欧地区常年盛行西风,钢铁工业有大气污染,应设置在离市中心较远的郊区,且在盛行风向的下风向或与盛行风向垂直的地带。
.精品资料。欢迎使用。
课件20张PPT。中国和世界的城市化进程
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工业革命后,其进程曲线随时间的变化表现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具体如下所示:2.中国城市化进程
(1)中国城市发展的趋势如下图:
(2)从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城市化进程既有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共性特点,也有自己的特点,现总结如下:城市区位及城市空间结构
1.城市区位
城市区位包括城市位置和城市分布。城市建在哪里,城市分布状况如何,取决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具体图解如下:2.城市的地域形态
城市的地域形态受地形、河流和交通条件的影响,形成了团块状(北方平面地区的城市)、条带状(兰州)和组团状(重庆)等形态。如下表:3.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有三种,即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城市的合理规划和布局
1.从风向角度考虑工矿企业的合理布局
对大气有污染(有害气体和烟尘等)的工矿企业(如石油化工厂、钢铁厂、火电厂等),应布局在位于城市盛行风向的下风向或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如果当地只有一个主导风向,应布局于盛行风向的下风向;如果当地为季风区,则应布局在与冬、夏季风风向相垂直的郊外。2.从河流角度考虑工矿企业的合理布局
对水体污染较严重的工矿企业(如化工厂、印染厂、农药厂等),应布局在远离生活区和生活用水取水口的下游河段。3.从综合效益考虑工矿企业的合理布局
居民点可以与无污染、规模小、对劳动力要求较高的工业企业交错分布(如电子装配工业、家具制造厂等);对环境有轻度污染的工业企业应当与居民点之间有一定距离;对环境有严重污染的工业企业要远离居民区,并建设防护林带加以隔离。练规范、练技能、练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