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第 8 课
蒲柳人家(节选)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一位“神童作家”,他13岁就开始发表作品。读高一那年,他发表了小说《青枝绿叶》,同年被选入高二语文教材。等到他读高二的时候,语文课上学的是自己的文章。这件事一时成为文坛佳话。
这个人就是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的作者——刘绍棠。
新课导入
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的写作背景,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
2.学习小说通过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品味小说的语言。
3.体会并学习人物身上的侠义精神和传统美德。
文题解析
蒲柳,指水杨,一种入秋就凋零的树木。这里以蒲柳人家代指普通贫苦农家。点明了文章写作的对象。
刘绍棠(1936—1997),通县(今北京通州区)人,作家。中学时代即开始文学创作。作品多以家乡农村生活为题材,格调清新,语言淳朴,乡土气息浓郁。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蛾眉》,中篇小说《蒲柳人家》《运河的桨声》,长篇小说《京门脸子》等。
作者介绍
写作背景介绍
刘绍棠从被放逐的精神荒原上归来,便回到了他对其充满了眷恋之情的运河两岸,这魂牵梦萦的故乡的热土,这哺育过他、让他难忘的童年的乡亲,这长着垂柳的河岸,这河滩旁的蒲柳小屋,无处不牵动着他的种种思绪、缕缕诗情,于是《蒲柳人家》诞生了。本文节选的是小说的前两节。
乡土文学,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上个世纪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代表作家有萧红、莫言等。
文体知识介绍
预习检测—读准字音
马鞍( ) 抡( )圆 烙( )饼
烟囱( ) 驾驭( ) 熏陶( )
隐匿( ) 憋闷( ) 掂( )量
礼聘( ) 一气呵( )成 不知好歹( )
戏谑( ) 两肋( )插刀 如坐针毡( ) 荣膺( ) 断壁残垣( ) 腰缠万贯( ) 咬文嚼( )字
ān
lūn
lào
cōnɡ
yù
táo
nì
men
diān
pìn
hē
dǎi
xuè
lèi
zhān
yīnɡ
yuán
ɡuàn
jiáo
预习检测—理解词意
妙手回春:称赞医生医道高明,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
一气呵成:形容完成整个工作的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
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实质内容)。
如坐针毡:像坐在有针的毡子上一样,形容心神不宁。
望眼欲穿:快把眼睛望穿了,形容盼望殷切。
天伦之乐:指家庭中亲人团聚的快乐。
不知好歹:不知道好坏。多形容不辨是非。也指不懂得别人的好意。
两肋插刀:指为朋友敢于冒险,甚至牺牲性命。形容重情义、讲义气。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梳理小说情节
何满子被爷爷拴在葡萄架的立柱上
引出何满子的故事
引出奶奶一丈青大娘的故事
引出爷爷何大学问的故事
解释何满子被栓的原因
何满子盼救星
线索人物
何满子
精读课文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河满子、一丈青大娘、何大学问的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并说说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何满子
精读课文
何满子六岁,剃个光葫芦头,天灵盖上留着个木梳背儿;一交立夏就光屁股,晒得两道眉毛只剩下淡淡的痕影,鼻梁子裂了皮,全身上下就像刚从烟囱里爬出来,连眼珠都比立夏之前乌黑。
外貌描写,刻画了一个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顽皮孩子的形象。
何满子
精读课文
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何满子的聪慧灵秀,记性好。
何满子也真是聪慧灵秀,脑瓜儿记性好,爱听故事,过耳不忘;好问个字儿,过目不忘。何大学问在孙子面前假充圣人,把他的那些唱本传授给孙子;何满子就像春蚕贪吃桑叶,一册唱本不够他几天念的。
何满子
精读课文
心理描写,写出了何满子的懂事、乖巧。
原来爷爷坐了牢,还险些扔了命,何满子心疼起爷爷来了。他正想进屋把爷爷哄得开了心……
何满子
精读课文
好动顽劣,野性十足;
好学好问,伶俐可爱;
疼爱爷爷,有爱憎立场。
精读课文
一丈青大娘
何满子的奶奶,人人都管她叫一丈青大娘;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
外貌描写、夸张、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丈青大娘骂人水平高,刻画出一丈青大娘魁梧的形象和泼辣的性格。
精读课文
一丈青大娘
大闹运河滩,制服几个纤夫(第7段)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丈青大娘泼辣的性格。
精读课文
一丈青大娘
表现了一丈青大娘勤劳能干、善良热情的性格特点。
一丈青大娘有一双长满老茧的大手,种地、撑船、打鱼都是行家。她还会扎针、拔罐子、接生、接骨、看红伤。这个小村大人小孩有个头疼脑热,都来找她妙手回春;全村三十岁以下的人,都是她那一双粗大的手给接来了人间。
精读课文
一丈青大娘
心理、动作、语言描写,生动、形象、有趣,表现了一丈青大娘对孙子的疼爱。
何满子在奶奶身边长大,要天上的星星,奶奶也赶快搬梯子去摘……奶奶八样不放心,怕让狗咬了,怕让鹰抓了,怕掉在土井子里,怕给拍花子的拐走。老人家提心吊胆,就像丢了魂儿,出来进去团团转,扯着一条亮堂嗓门儿,村前村后,河滩野地,喊哑了嗓子……等到天黑回家去,奶奶抄起顶门杠子,要敲碎何满子的光葫芦头;何满子一动不动,眼皮眨也不眨,奶奶只得把顶门杠子一扔,叫了声:“小祖宗儿!”回到屋里给孙子做好吃的去了。不是煮鸡蛋,就是烙白面饼。
精读课文
一丈青大娘
身强体壮,性格豪爽;
泼辣能干,爱打抱不平;
口苦心甜,宠爱孙子。
精读课文
何大学问
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
外貌描写,突出了人物的高大强壮。
精读课文
何大学问
细节描写,突出了人物的身手不凡、见识广博。
年轻的时候,当过义和团,会耍大刀,拳脚上也有两下子。
以后,他给地主家当赶车把式,会摆弄牲口,打一手好鞭花。
于是,他就改了行,给牲口贩子赶马(17)
精读课文
何大学问
动作描写
他这个人,不知道钱是好的,……伸手就掏荷包,抓多少就给多少,也不点数儿;所以出一趟口外挣来的脚钱,到不了家就花个精光。(18)
这位身穿长衫的何大学问,骑一匹光背儿马,左肩挂一只书囊,右肩扛一杆一丈八尺的大鞭……路遇文庙,他都要下马,作个大揖,上一股高香。(20)
侠肝义胆,仗义轻财,慷慨豁达
好戴高帽,渴求知识
“日本鬼子把咱们中国大卸八块啦!先在东三省立了个小宣统的满洲国,又在口外立了个德王的蒙疆政府,往后没有殷汝耕的公文护照,不许出口一步。这一趟,蒙疆军把我跟掌柜的扣住,硬说我们是共产党,不过是为了没收那几百匹马。掌柜的在牢房里上吊了,他们看我是个榨不出油水的穷光蛋,白吃他们的狱粮不上算,才把我放了。”
精读课文
何大学问
语言描写,何大学问的话揭露了当时的政府鱼肉百姓、搜刮百姓的恶行。同时也表现了何大学问的爱国热情。
精读课文
何大学问
刚正不阿,仗义轻财;
慷慨豁达,侠肝义胆;
能说会道,嫉恶如仇;
崇尚学问。
刘绍棠是运用方言俗语的高手。类似“人配衣裳马配鞍”这样的方言俗语,课文中还有很多,请再找出几处来,说说它们有什么表达效果。
合作探究
如“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斗大的字认不得三筐”“鼓着肚子充胖”“砸碎了骨头也榨不出几两油”等等。
这些方言俗语既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自然鲜活,又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能准确、形象地表情达意,增加了作品的文采和趣味。
语言特色
大量使用俗语;
大量使用口语,如“手握着擀面杖要梆他”;
借鉴传统小说和评书语言,如“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
小说以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具有侠肝义胆、仗义疏财、疾恶如仇、扶危济困品格的一丈青大娘和何大学问的形象,将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一带农村的风景习俗、世态人情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热情地赞颂了那些淳厚朴实的劳动人民。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给了我们生活的温暖和力量。新时代的我们依然要保有侠义精神,给更多的人带来温暖和力量。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片段写作—身边的“他”或“她”
观察和回忆身边的人,抓住他们的典型特征,学习本文的写法,从外貌到语言、动作等,具体描述一两个生动有趣的细节,要能写出他们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