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2010·青岛高一质检)人口年龄结构是反映一个地区人口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把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7%,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下图为“1964~2000年中国人口年龄构成变化图”,据图回答1~2题。
1.关于我国人口年龄构成变化的正确叙述是( )
A.大于等于65岁年龄段人口增长速度最快
B.0~14岁年龄段人口比重持续增加
C.15~64岁年龄段人口增长速度最快
D.1990年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2.进入2000年,我国面对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
A.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劳动力严重短缺
B.人口自然增长率偏高,每年新增人口多
C.青壮年人口数量庞大,就业压力大
D.人口出现负增长,人口数量日趋减少
解析: 第1题,各年龄段人口增长的速度为(2000年人口比重-1964年人口比重)/1964年人口比重,计算可知,大于等于65岁年龄段人口增长速度最快,0~14岁年龄段人口比重持续下降,2000年我国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第2题,2000年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进入现代型,青壮年比重高,劳动力数量庞大,就业压力大。
答案: 1.A 2.C
到2005年中国人口已超过13亿,下图为中国人口年龄金字塔图,从“埃及金字塔形”到“缅甸佛塔形”,再到未来的“残垣断壁形”,显示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信息显示( )
A.1953年中国人口增长已经进入增长减缓阶段
B.从2005年开始因中国青年人口集中,人口增长速度一直加快
C.到2050年因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将快速增长
D.目前中国的人口问题主要是人口基数大和人口老龄化
4.不同领域的学者分析这些金字塔图,可能会思考不同的问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社会学家会关注老龄化问题,呼吁健全社会福利保障制度
B.生理学家可能会发现女性与男性各年龄段的人数差别已经消除
C.人口学家推断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增长已进入“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模式
D.健康专家发现中国人将会越来越长寿,且女性长寿的比例更大
解析: 尽管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已经放慢,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目前我国面临人口基数大和人口老龄化两大难题。由人口金字塔图可看出到2050年,我国人口增长率较低,人口增长速度减缓。
答案: 3.D 4.B
下图是德国和泰国三大产业人口构成的比重变化图。读图回答5~7题。
5.关于德国和泰国产业人口构成及其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1937~1999年,泰国第一产业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
B.1961~1999年,德国第二产业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
C.1999年,两国均以第二产业人口比重为最高
D.1999年,两国均以第三产业人口比重为最高
6.1980~1999年,泰国产业人口数量变化最大的是( )
A.农业 B.工业
C.商业 D.旅游业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总人口数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B.无论在什么条件下,环境人口容量都不可能扩大
C.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人口容量是有可能扩大的
D.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应控制在16亿人左右
解析: 解决本题关键抓住以下几点:
(1)泰国是发展中国家,第一产业人口比重最高
(2)泰国第一产业、德国第二产业人口比重变化趋势
(3)环境人口容量的特点
(4)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答案: 5.B 6.A 7.C
读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曲线图,完成8~10题。
8.该国人口达到顶峰的时期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9.下列各国中,人口发展经历了图示过程的是( )
A.埃及 B.泰国
C.德国 D.印度
10.目前我国人口自然增长处于图中的哪一阶段( )
A.①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答案: 8.C 9.C 10.C
11.(2010·太原高一检测)下表是世界上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资料。请问哪一个国家的人口金字塔,最可能出现如下图所示的形态( )
国家
项目
甲
乙
丙
丁
出生率%
4.7
3.2
3.6
1.3
死亡率%
2.3
0.7
0.9
1.2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甲、乙、丙三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均在2%以上,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传统型;丁国属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图中人口金字塔各年龄组人口的比重大致均衡,呈静止型,与丁国相吻合。
答案: D
下图中a、b、c分别表示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三种年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据此回答12~13题。
12.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国家中,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3.图中②国0~14岁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大小及应采取的相应正确措施是( )
A.70% 鼓励生育 B.60% 计划生育
C.15% 采取移民政策 D.30% 鼓励人员出国
解析: 本题组解题的关键是读懂三角形统计图。第12题,图中四国,③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最大,为20%,人口老龄化严重。第13题,②国0~14岁年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0%,人口增长快,应实行计划生育。
答案: 12.C 13.B
二、综合题
14.读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死亡率和出生率的影响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国家是________,其自然增长率是________。该国最主要的人口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最低的是________,其人口自然增长率是________,其主要的人口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高的国家均为________国家,而较低的均为________国家。
(4)在现代生产力条件下,人口自然增长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图中建立了两个坐标系。左边的纵轴表示的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大小,而右边的纵轴表示的是出生率、死亡率的大小。图中每个国家的出生率、死亡率从图中都可直接读出,从而可计算其自然增长率。从两个坐标系、柱状图对应来看:发达国家普遍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高,而自然增长率较低。发展中国家则相反。
答案: (1)德国 -2.3‰ 人口老龄化严重
(2)塞拉利昂 23.4‰ 少年儿童所占比重大,人口增长过多、过快
(3)发达 发展中
(4)人口自然增长率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逐步降低
15.(2010·济宁高一期末测试)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依据当前情况预测,2010年和2020年,湖南人口总量将分别达到6 900万人和7 300万人;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25年前后,达7 330万人左右,如下图:
材料二 湖南省人口年龄段结构图。
1.据材料分析:自2000年至2025年,湖南省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2007年人口抽样调查显示,湖南省人口出生率约为11.96‰,死亡率为6.71‰,则自然增长率是________。
3.据材料二可以看出湖南省人口已呈现老龄化现象,试分析该人口现象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有哪些?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 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对人口增长模式特点及影响人口增长因素的掌握。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可以判断:湖南省在2000年以后的人口增长较为稳定,2020年以后保持低增长状态。第2题,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由计算可得出自然增长率。第3题,人口老龄化必然会加重家庭及社会的养老负担。
答案: 1.2000年至2020年期间,人口低速稳定增长,2020年后,人口增长稳定且保持更低水平
2.5.25‰
3.劳动力不足,社会养老负担加重,国防兵力不足,社会经济发展后劲不足。提高人口素质,完善社会养老、加强社会保障,提高科技水平。
.精品资料。欢迎使用。
课件44张PPT。 股票投资是现代生活中一种非常普遍的
投资方式,但要想从中获得巨大收益,实非
易事。首先,你必须要懂得如何看股票分析图。 同样,在地理中你也会接触大量的统计图表,正确判读各类统计图,将有助于你学好地理。你知道有哪些地理统计图吗?怎样正确判读它们呢? 一、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的判读与应用 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其可直观地表示某一地区人口的年龄构成和性别构成,进而可分析该地区未来的人口变化趋势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判读时,可关注以下几点:
1.读构成。可直接读出该地区不同年龄段所占人口的比例,以及男女比例差异。
2.定类型。人口金字塔图基本上可分为三种类型,即:(1)年轻型(增长型)——年轻人比重大,塔形下宽上尖(甲图);(2)成年型(静止型)——除极老的年龄组外,各年龄组人数差别不很大,塔形较直,只在高龄部分(即塔尖)急剧收缩(乙图);(3)年老型(缩减型)——年轻人比重小,中年以上比重较大,塔形上下窄中间宽(丙图)。3.析变化。从年轻型到年老型的正常转变(如上图)。其变化主要是受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影响,随着人口增长模式的不断转变而转变。
4.判增长。不同的金字塔类型,标志着出生率和死亡率所决定的不同年龄结构的特征,并可看出未来的人口增长趋势。具体如下所示:5.看异常。(1)某年龄段男女比例突然变小(如下图①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由于计划生育等原因导致出生率突然降低,二是由于重大灾害等原因导致死亡率上升,三是人口的大量外迁。
(2)某年龄段男女比例突然增加(如下图②处)。其变化可能是由于就业、升学等原因导致的人口大量迁入。
(3)男女比例的明显失调(如下图③处)。可能是战争导致的大量男性死亡,也可能是纺织等对职工性别有一定要求的工厂建设导致。 畸形金字塔的推理
在分析判断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时要结合当地实际,充分考虑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如当发生大规模战争时,会导致该时期青壮年男性人口比重减少;某地区轻工业迅速发展会吸引大量的年轻女性劳动力,导致该时期女性青壮年比重明显高于同年龄阶段的男性比重。另外,某些环境因素也导致男女出生率或死亡率产生差异,从而影响到同一年龄组男女所占比重。因而通过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可以看出该地区人口的发展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典例1】(2011·德州高一检测)读我国2005年和2050年人口金字塔示意图,回答(1)~(3)题。(1)2050年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是( )
A.人口总量大 B.人口就业压力大
C.人口严重老龄化 D.劳动力不足
(2)2050年与2005年相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50岁以下的各年龄段人口总量均减少
②50岁以上的各年龄段人口总量均增加
③60岁以上的人口大约是2005年的3倍
④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有了明显的提高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导致我国人口状况发生演变的主要原因,不可能是( )
A.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B.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和社会福利的提高
C.医疗卫生条件的日益改善
D.生育子女以及赡养老人的成本上升【思路点拨】本题以“我国2005年和2050年人口金字塔示意图”为背景,主要考查学生对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的判读能力及未来我国将面临的人口问题、人口构成特点和人口状况演变的原因。正确判读人口金字塔图是解答该题的关键。第(1)题,2050年我国的人口金字塔塔身呈典型的下窄上宽,说明此时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均较低,人口老龄化严重。第(2)题,①②③据图即可判断,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答案:(1)C (2)D (3)D会有明显的提高。第(3)题,生育子女以及赡养老人的成本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我国的人口出生率,但这并不是导致我国人口状况发生如上演变的主要原因。 【备选例题1】读我国人口金字塔变化图,解读图中信息,判断正误。正确的在括号内打“√” 、错误的打“×” 。(1)通过读图,山东某中学一学习小组的四位同学得出以下结论。
甲同学:1953年人口金字塔呈现的人口突出特点是少年儿童比重大,人口增长快。( )
乙同学: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所以目前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是传统型。( )丙同学:1957~1961年期间,我国人口出现过负增长。( )
丁同学:几十年来,促使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快速转变的因素是经济因素。( )
(2)2000年人口金字塔表明我国已经出现人口老龄化现象。 ( )
(3)2050年人口金字塔表明我国人口一直高速增长。( )【解析】1953年人口金字塔是标准的正金字塔,表明当时我国少年儿童比重大,人口增长快。目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正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促进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快速转变的因素是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1957~1961年期间,我国天灾加人祸,使得人口出现过负增长。2000年人口金字塔表明我国已经出现人口老龄化现象,出现“未富先老”现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我国人口增长速度会逐渐变慢,进而出现零增长和负增长。2050年人口金字塔表明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变慢。
答案:(1)√ × √ ×
(2)√ (3) ×二、三角形统计图的判读
三角形统计图是一个三轴坐标图,给出一个正三角形,内作若干三条边的平行线。并标注出三个坐标所代表的变量,通常用来表示有三个变量的地理事物的百分比结构。 1.读图关键
(1)图中数据只表示相对量,即“比重”或“比例”,不表示绝对量。
(2)图中每个点都能够读取三个数值,各构成要素所占比重的总和必然是100%。
(3)此类图的构成要素有三项,而不像其他统计图的构成要素可多可少。
(4)三项要素在数轴上比例由低到高的延伸方向一致,可能三条数轴上的值全部向右由大到小或全部向左由大到小。2.判读方法
(1)读准三个坐标轴的原点及变化趋势,如图中的箭头①、②、③所示的方向。
(2)过某点作平行于和所读坐标轴原点相交的另一个坐标轴的平行线a、b、c。(3)找出该平行线与坐标轴的交点,读取与①、②、③方向相同交点的数据。如在上图中待求点“*”的三个坐标是0~14岁为23%,15~64岁为73%,65岁及以上为4%。
(4)检验。看三个变量之和是否等于100%。 正三角形统计图的判读
首先要读懂每一个坐标轴所代表的变量(地理要素);其次是正确读取每一个变量的数值,正确读取数值的方法可以概括为转“三”为“二”,即把三轴坐标图转化为常见的两轴坐标图;图中每个点都能读取三个变量。【典例2】(2011·江苏地理)下表为据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的江苏省总人口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图为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据此回答(1)、(2)题。(1)关于江苏省人口数量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
A.苏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
B.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
C.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
D.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从省外迁入的人口数量 (2)关于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①0~14岁人口比例上升,人口增长加快
②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
③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
④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劳动力充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思路点拨】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把表格、三角形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第(1)题,由表可知,苏南、苏中、苏北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分别为7.67%、-2.32%、-5.35%,变化幅度最大的是苏南;苏中人口由2000年的74 382 809×23.12%≈17 197 305人到2010年的78 659 903×20.80%≈16 361 260人,不但占江苏省的人口比例下降,而且人口数量也减少;苏南增加的人口数为
78 659 903×41.38%-74 382 809×33.71%≈7 475 023人,同样方法可得苏中、苏北减少的人口为3 197 929人,显然是不相等的;江苏省增加的人口除了从外省迁入的人口外,还有自身人口的增长。 第(2)题,由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可知,0~14岁人口的比例是下降的;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劳动力人口增加,就业压力增大;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超过10%,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0%为严重老龄化)。
答案:(1)B (2)B 【备选例题2】下图表示两类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人口年龄构成,读后回答下列问题。(1)从经济发展水平看,A国属于_________国家,B国属于
__________国家。A国家人口增长属于_______模式,B国家属于_________模式。
(2)从人口的年龄构成看,A国所反映的人口问题是_____
____;B国所反映的人口问题是_______________。
(3)分析上述人口问题对两国的人口增长及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完成下表内容。(4)针对以上人口问题,两国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A国___
___________;B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通过人口年龄结构的统计图来考查人口增长、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解题思路及过程如下: 答案:(1)发达 发展中 “低低低” “高低高”
(2)人口老龄化严重 少年儿童比重过大
(3)(4)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 实行计划生育课件48张PPT。单元活动 学用地理统计图二、探究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
1.人口年龄构成的概念:表示__________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
2.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
(1)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______、______构成的形似金字塔的统计图。
(2)表示方法
①将总人口按______分成两栏,再按一定的年龄段分组。
②纵轴表示__________。
③横轴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占总人口数的百分比。(3)作用:生动、形象地表明人口增长类型
①塔的底座越宽,顶端越尖,反映人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
②塔身越接近下窄上宽的形状,反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口增长特征。
3.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
(1)第一、二次人口普查时,人口类型为_________;
(2)第三、四次人口普查时,人口类型为_________。三、解读复杂的统计图
1.三角形统计图:有______坐标轴,从中能读出______数值。
2.四个坐标轴的统计图:有______横轴、______纵轴,能读出______数值。统计图
读下面的曲线统计图,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1)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说明图中所示的人地关系。
(3)预测人口、资源、环境、粮食四者今后一段时间内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4)此统计图对人地关系发展趋势的预测忽略了什么?读我国部分省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图,回答下列问题。
(1)习惯上,当一个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达到7%以上时,说明该地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从我国部分省区老年人口比重图可以看出,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省级行政区有( )
A.沪、豫、粤、苏 B.沪、苏、津、粤
C.鄂、粤、津、苏 D.津、苏、沪、辽
(2)图中某些地区产生老龄化的原因是什么?(3)从图中可看出,上海市人口老龄化问题最为严重,这种状况给上海带来的社会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认为解决这些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第(1)、(2)题,根据人口老龄化的判断标准,结合图示可知沪、苏、津、粤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原因可从我国的人口政策、经济发展状况、医疗卫生、生活质量、人均寿命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可从青壮年的负担、社会福利事业、保险业以及老年人的精神状况方面分析,解决问题的措施要根据存在的问题进行确定。答案: (1)B
(2)①实行计划生育,人口的自然增长率降低,少年儿童所占的比重下降;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医疗条件好,生活质量改善,人口平均寿命延长。
(3)青壮年负担过重、社会福利和保险业压力增大;老年人精神孤独等 ①发展和完善社会福利事业、养老保险业等;②关心照顾老人,发展为老年人服务的行业;③重视和加强老年学的教育和科学研究(2011·深圳高一检测)读图,回答1~2题。
1.2000年中国人口的性别结构特点是( )
①人口总量庞大 ②人口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 ③少年人口男性与女性相当 ④老年人口女性多于男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2.据图判断,到2050年我国的人口状况是( )
A.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4亿
B.将面临青壮年劳动力就业困难
C.出生率降至零,导致人口负增长
D.青壮年劳动力的社会负担减轻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2000年少年人口男性与女性相当,老年人口女性多于男性。选项中人口总量和人口老龄化不属于性别结构的特点。
答案: 1.B 2.A一、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与人口增长趋势
人口年龄结构最常用的表示方法就是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不同的金字塔形,标志着出生率和死亡率所决定的不同年龄结构的特征,并可看出未来的人口增长趋势。概括起来大体有三种基本形态,其示意图及实例图的基本特点如下:1.第一种,扩张型,又叫年轻型,下宽上窄,呈真正的金字塔形(如图A)。这种类型表明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而老年人口比重小,是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都长期较高的结果。这种类型的人口主要是育龄人群比重大,而且不断地成长起来,如果不降低生育水平,它未来的人口增长趋势就会迅速增长,不断扩张。2.第二种,静止型,又叫成年型,各年龄组人口的比重大致均衡,像一个清真寺的顶部塔形(如图B)。这种类型是出生率与死亡率差不多,它未来的人口增长趋势是稳定在零左右的增长。如果出生率进一步下降,就会过渡到第三种类型。
3.第三种,收缩型,又叫老年型,底部收缩,上部变宽,金字塔已经变形(如图C)。这种类型表明少年儿童人口比重缩小,老年人口的比重增大,是出生率长期下降的结果。这种类型的人口主要是育龄人群比重小,后备力量更低,如果生育水平不变,它未来的人口增长趋势将呈负增长,人口缩减。二、三角形统计图的判读
三角形统计图是一个三轴坐标图,给出一个正三角形,内作若干三条边的平行线。并标注出三个坐标所代表的变量,通常用来表示有三个变量的地理事物的百分比结构。
1.读图关键
(1)图中数据只表示相对量,即“比重”或“比例”,不表示绝对量。(2)图中每个点都能够读取三个数值,各构成要素所占比重的总和必然是100%。
(3)此类图的构成要素只有三项,而不像其他统计图的构成要素可多可少。
(4)三项要素在数轴上比例由低到高的延伸方向一致,可能三条数轴上的值全部向右由大到小或全部向左由大到小。
2.判读方法
(1)读准三个坐标轴的原点及变化趋势,即如上图中的箭头①、②、③所示的方向。
(2)过某点作平行于和所读坐标轴原点相交的另一个坐标轴的平行线a、b、c。
(3)找出该平行线与坐标轴的交点,读出数据。如在上图中待求点“*”的三个坐标是0~14岁为23%,15~64岁为73%,65岁以上为4%。
(4)检验。看三个变量之和是否等于100%。三、人口统计图的判读程度
统计图一般可依下列程序阅读:读图名—读坐标(或图例)—读数据(大小及变化趋势)—分析数据—用文字概括联系或规律—图表转换(或图图转换)。读图名的目的在于知道统计图反映的内容,坐标(或图例)则反映出统计数据的性质、种类和数值的大小(单位),读图名与坐标是读统计图的基础。读数据一要读全,二要注意数据的变化趋势,这样才能准确地从数据中把握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特征。图表(图图)转换的目的在于巩固知识,培养发散思维和动手能力。四、曲线图、折线图(线性图)的判读
曲线图、折线图是采用曲线或线条的升降、起伏来显示地理数据的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势的统计图。这种图对分析各种地理事物的动态变化及依存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分析的思路:①看横坐标和纵坐标所表示的内容。②思考横坐标与纵坐标所反映内容之间的关系。③对曲线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递减段表示纵坐标项目与横坐标要素之间呈负相关,递增段表示呈正相关;曲线斜率大的一段表示变化幅度大,曲线斜率小的一段表示变化幅度小。④对曲线的不同变化段进行分析、评价。五、柱状图的判读
柱状图是采用不同高度或长度的线柱表示地理数据大小的图形。它能够直观地表现出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差别。
分析柱状图的一般思路是:①了解纵、横坐标的含义,出现左右纵坐标时,更要仔细观察、辨析;②思考各项目之间的联系;③对柱值的高低进行分析,从而揭示纵坐标随横坐标内容的变化规律;④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六、圆形图(包括扇形图、饼状图等)的判读
圆形图,是以几何图形——圆形的面积大小表示地理数据资料的统计图表。这种图表在反映总体内部结构时,比柱状图更为清晰。
分析圆形图的一般思路:①看图例或者图中文字说明,了解该图反映的是哪些地理项目;②对这些内容进行“再现”,在大脑中呈现相关的知识点;③看图中比例的排序关系;④思考每一图例或主要图例所对应的地理项目;⑤揭示反映的问题,做出科学的评价,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与对策。七、表格统计图的判读
解读表格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抓主线要素,综合分析认识地理规律:表格题中虽展示了多项地理要素,但有主次、轻重之分,主线要素往往体现了命题意图,是多项地理要素中的主要要素。
(2)对地理统计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研究:解读表格题重在认识表格统计中反映出的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也就是从理性上作定性认识。大多数表格题可以直接观察分析出地理事物的强弱、大小、多少等变化。若题目要求定量计算,就必须要整理、计算数据,做出信息的数量或等级的定量认识,并进一步完成定性分析。解读表格,是作定性、定量分析,还是仅作定性分析,因题而异,解题时要灵活。
(3)注意对表格中地理事物进行横向类比分析:类比分析地理事物的相同、相异、相反、相似点,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地理事物的共性,更深刻地认识地理事物的特点。人口合理容量就是环境承载量
人口合理容量不仅反映了人口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而且体现了人口数量与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相适应性。显然,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对于制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战略和人口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一、选择题
读人口增长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四类国家都可能存在人口问题,其中人口增长快,青壮年劳动力过剩的国家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关于④类国家人口问题现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老龄人口较多
B.青壮年劳动力过剩,就业压力过重
C.人口素质偏低,教育压力过大
D.城市人口比重过高,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图中①处于原始低增长阶段,②处于加速增长阶段,③处于增长减缓阶段,④处于低速增长阶段。
答案: 1.B 2.A(2010·南京高一质检)性别比是研究人口的重要指标之一,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平均每100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量。下图是四组人口性别比例曲线,读图回答3~4题。
3.2000年~2010年,人口性别比相对较为合理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4.若图中曲线②代表珠江三角洲工业区的性别比,那么造成上世纪末该地性别比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重工业发达,大量男性劳动力迁入
B.不同性别残废率不同造成的
C.改革开放后,大力发展轻工业,大量女性劳动力迁入
D.当地民俗造成的解析: 第3题,2000年~2010年,③曲线人口性别比基本平衡,①②④曲线性别比严重失调。第4题,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轻工业,吸引了大量女性人口迁入,导致性别比较低。
答案: 3.C 4.C二、综合题
5.读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图和我国人口增长预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我国人口进入婚育的平均年龄为25岁,则下一次生育高峰出现的时段大约在________年。
(2)如图所示,目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我国人口总数达到最高峰的时间大约在________年。
(3)下列属于未来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的是(多选)
( )
A.人口总量大 B.就业压力大
C.人口高出生率 D.人口老龄化答案: (1)2015~2020
(2)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2028(±2)
(3)ABD练规范、练技能、练速度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二节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章第一节中人口增长主要讲述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的机械增长也能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人口迁移也改变着迁入地和迁出地人口的分布状况,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针对人口移动从概念到原理,从历史到现实。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4.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2.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4.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人口迁移的原因 ;人口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难点: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移动的动因
四、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对人口有所了解,但对于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了解很少,所以讲解时需要细致。对于人口迁移的特点,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了解更少,讲解时应多提供一些合适的案例。
五、教学方法
实例分析法、归纳法、图示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人口迁移和流动图片。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学案完成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引言:1979年以前,深圳市只是一个拥有2万人口的小镇,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后,全国各地的人口源源不断地迁入,人口迅速增长,到1999年底,该市人口达到119万,深圳市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业 商贸和旅游城市,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深圳市总人口700.9万,其中户籍人口124.9万,外来人口577万,占总人口的82.1%。请思考:深圳市的人口增长如此之快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对深圳市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导入:从全球来看人口的增长只取决于人口的出生和死亡,但对一个地区来说,人口增长除了受出生率、死亡率的影响外,还受人口迁移的影响。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人口的迁移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移动。
1.人口迁移的定义
人口移动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两个方面,人口迁移人口居住地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人口流动则指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
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但不能把所有的空间移动都当做人口迁移,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和“长期”变化的运动,才被当做人口迁移。这就是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强调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就是要把人口迁移与人们每天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往返、外了购物、出差等活动区分开。另处,按照这一定义,游牧民的迁徙、季节的季节流动、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间的流动等,也不应包括在人口迁移之中。
第二、人口迁移的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即迁移发生前后,人们的居住地各不相同,而居住地的改变包含有人口迁移必须超过“一定距离”。
2.不同阶段的人口迁移特征、原因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阅读P8~10,思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哪些因素影响了人口迁移?不同阶段有什么特点?
点拨:
(1)人类社会早期:自然条件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
(2)古代农业社会:土地开垦的吸引或逃避灾荒、战乱、宗教迫害等,是造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15~19世纪:地理大发现,人口迁移的主流是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已开发地区向未开发地区迁移。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永久性移民减少,迁移形式多样化。政治性的国际人口迁移急剧增加,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很大变化。
提问:观察阅读两幅教材插图“图1—2—1和图l一2—2”可以得到哪些信息?请列表对比。
点拨:
①两图中箭头表示出世界人口的迁出地和迁入地:15~19世纪的人口迁出地主要是欧洲和非洲,迁入地主要是南北美洲和大洋洲;二战后的国际人口迁出地主要是亚非拉地区,东欧也是人口迁出地之一,迁入地主要是西欧、美国、大洋洲。 ’
②从人口迁移的变化来看:欧洲由人口迁出变为人口迁入;南美洲由人口迁入变为人口迁出;美国和大洋洲仍然是人口迁入区。
③人口迁移的原因:
15~19世纪。欧洲人迁往“新大陆”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的扩张,条件是“地理大发现”;非洲人迁往“新大陆”的原因是欧洲殖民者的野蛮“贩运”,是一种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强制性国际移民。 二战后,东欧一些国家重新划定国界,导致人口迁移;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的分治,形成亚洲最大的一次国际移民;非洲独立的国家遣返原来的殖民者等都是政治因素导致的人口迁移。而大批美洲人返回欧洲,拉丁美洲和亚洲人口迁往美国,以及大批外籍工人和技术移民等,属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移民。当然,一些特殊的原因也可以引发移民,如阿富汗战争引起的移民,非洲荒漠化、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等灾害导致的环境移民。 提示:对任何国际移民现象的原因分析,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不能生搬硬套。如,太平洋岛国“瑙鲁”举国移民的原因是什么?应该从岛国的环境特点,地势低平,结合“全球变暖”导致的危害分析,原因是环境变化的结果。
表格如下:
人口迁移
15—19世纪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人口迁移路线
由非洲跨过大西洋到达美洲;由欧洲向西到达美洲,向东到达大洋洲
由亚洲向东到北美洲,向南到大洋洲,向西到欧洲;
由南美洲向北到北美洲;另外还有因为灾害和战争而引起的迁移路线
人口迁移特点
旧大陆→新大陆。
已开发国家→未末发国家。
欧洲殖民者野蛮贩运非洲黑奴,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强制性国际移民
永久性移民的比例明显减少,迁移形式趋于多样化。具体表现为政治性的国际人口迁移急剧增加;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变化大;新兴城市、旅游业和新兴产业也造成人口迁移。
二、人口流动
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一样,都是人口移动的基本形式。
1.人口流动的概念:
人口流动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2.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
人口流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思考: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有什么不同?
?
概念
区别
联系
人口迁移
通常是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和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居住地永久性或长期改变、变更户籍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是人口移动 的两种基本形式
人口流动
通常是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外出活动
不变更户籍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补充、强调: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都是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一种运动过程,但人口迁移强调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性)
(提问)请同学们说出下列人口移动属于人口迁移还是人口流动?
(1)15世纪欧洲殖民贩卖非洲黑人奴隶到美洲;
(2)深圳、上海等大城市中的“民工潮”;
(3)三峡工程大移民;
(4)游牧民的迁徙,季节工的季节性流动;
(讨论)请同学们再举一些人口移动的例子。(其中可以穿插课本“知识窗”中的国际难民与环境移民。
3、我国的人口流动——民工流
活动:学生讨论填表
时间
流向
原因
特点
作用
20世纪50年代以前
东部人口稠密区流向东北西北等地
城市化;开发内地;建设边疆
有组织与自发迁移结合
调整人口分布,对开发资源,加强边疆经济文化和国防建设起了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
山区流向平原;农村流向城市;贫困区流向发达地区
东部、南部经济迅速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农村生产力提高解放出大量劳动力
有组织与自发流动及盲目流动并存
有效调整了各地区劳动力的余缺,对城市发展、繁荣起了积极作用;改善了农村经济,促进了乡镇企业发展。但盲目、无序流动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
过渡:人们为什么要迁移?迁移受哪些因素影响?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三、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
1.动因
①推力:原定居地的不良环境。
②拉力:吸引人们迁往新定居地的因素。
③其他: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距离、国家政策、文化背景等。
思考:为什么会发生人口移动?
人口迁移是多种因素作用下的有意识行为,人们之所以愿意从一个地区迁到另一个地区,主要受自然环境(气候、土地、水源等)、社会经济环境(教育、收入、交通、就业等)影响,其中,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别,是造成人口移动的最主要原因,此外,还有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距离、国家政策、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人口迁移是各种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讨论)课本第12页的“活动题”。
(活动)请同学们举一些人口迁移的例子,并说出迁移的主要原因。
(承转)从上述内容我们可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很多,因此,我们在分析人口迁移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考虑,突出重点,体现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那么,人口移动会对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这是本节课学习的最后一部分内容。
2.效应
①人口移动会对环境产生多种影响。
对迁入地而言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但也能加剧生态环境问题,增大人口压力。
对迁出地而言加强对外联系,缓解人口压力,增加收入,但也造成人才流失。
②人口移动会对社会经济产生深刻影响。人口移动,大大促进了种族、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1、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说法是( )
A.凡人口在两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
B.参与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范畴
C.我国大学生赴欧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人口迁移
D.属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在1000千米以上
2、在人类社会早期,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 )
A.自然条件 B.经济条件 C.自然灾害 D.河流变迁
3、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都是人口迁入地的是( )
A.欧洲 B.拉丁美洲 C.北美 D.非洲
4、亚洲最大的国际人口迁移出现在( )
A.我国“三峡”工程移民
B.来非洲的殖民者被遣返回国
C.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的分治
D.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
5、当前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
A.农村到城市 B.城市到农村
C.农村到农村 D.城市到城市
6.阅读下列资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资料一:据1999年10月13日《中国环境报》报道:1997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有l亿多人,占总人中的10%,到2040年预计将达2.5亿以上,占总人口的23.79%,60岁以 上的人口数将是20岁左右人口数的2~3倍。
资料二:据在关部门统计,1984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9485万人,到1994年上升到2亿人.2000年这一数字已增长到约3亿人。据估计这些人口中到少有四分之一以上涌入了大、中城市。
(1)资料一反映出,近年来我国人口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出现了 现象,这一问题将会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是 (选择填空)。
A.产业结构将从以第一、二产业为主,转变为以第三产业为主
B.青壮年劳动力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下降
C.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城市环境问题会更加突出
D.国家的社会福利负担加重,造成人均GDP的明显下降
(2)资料二中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选择填空)。
①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人口始终以较高的速度持续增长
②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③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大批农业劳动力被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④我国已完成了从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经济为主的转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近20年中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 ,产生这种流动最根本的原因是 。
(4)简要回答我国大规模人口流动和迁移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回答。
答案:1.C 2 .A 3. C 4. C 5. A
6.(1)人口老龄化 B (2)B
(3)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贫困落后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我国城乡和地区间在经济水平方面的巨大差别
(4)有利:弥补了人口流人地区劳动力的不足;提高了人口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缓解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不利:加剧城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的状况;增加城市就业难度等。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探究了人口迁移的特点,正确认识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世界人口分布和大势,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认识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因素、特点及实现人地协调的途径;。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的定义
2.不同阶段的人口迁移特征、原因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二、人口流动
1.人口流动的概念:
2.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
人口流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3、我国的人口流动——民工流
三、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
1.动因
①推力:原定居地的不良环境。
②拉力:吸引人们迁往新定居地的因素。
③其他: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距离、国家政策、文化背景等。
2.效应
①人口移动会对环境产生多种影响。
对迁入地而言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但也能加剧生态环境问题,增大人口压力。
对迁出地而言加强对外联系,缓解人口压力,增加收入,但也造成人才流失。
②人口移动会对社会经济产生深刻影响。人口移动,大大促进了种族、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十、教学反思
本节我们主要学习了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一些基本情况,重点学习了人口迁移的原因和人口移动的效应,在学习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时,我们应辩证地看待问题,既要看到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有利的影响,也要看到不利的影响。本节内容与我们周围的生活实际联系较紧密,我们应灵活学习,学而用之,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协调人地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
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二节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人口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2.人口迁移的概念及世界人口迁移的历史过程及特点
3.人口流动的原因及影响
4..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二、预习内容
(一)、人口迁移
阅读P8-10课文、图表和“知识窗”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______或______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2.国际人口迁移分三个阶段:
①人类社会早期: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 ;
②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迁移主流的流向是 ,原因
是:
人口迁移特点:(1) (2)
人口迁移路线:(1) (2)
③二战后的国际人口迁移的新特点是
。
迁移方式及特点
具体表现
政治性国际人口迁移急剧增加
国际人口迁移的 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
迁移形式更加趋于多样化
(1)
(2)
(二)、人口流动
阅读P11课文和“知识窗”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人口流动是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____或_____离开原居住地,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2.人口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是_________与_______。
3.人口流动的强度取决于________、_______。
4.流动人口增长是___________的产物。
5.人口流动对社会经济的积极作用是_______,不利影响是_________。.
(三)、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
阅读P12-15课文、图表和“知识窗”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造成人口移动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此外_____、_____、_____等也产生重要影响,是各种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推力指________,拉力指_______
2.人口移动对环境的影响:对迁出地影响表现在 ,对迁入地影响表现在 。
3.人口移动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包括三个方面① ②
③ 。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 惑 点
疑 惑 内 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图比较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并了解原因。
2、认识世界和中国人口流动的现状。
3、结合实例,分析说明人口移动的主要动因和效应。
4、调查本地人口移动的现状和特点,并尝试分析原因及影响。
学习重难点:比较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认识世界和中国人口流动的现状。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多媒体展示、讲练结合、总结归纳。
二、学习过程
知识点一、人口迁移
自主学习
1.概念:人口迁移通常指人口在 迁入或迁出,而发生 的永久性或 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由迁出地到迁入地
三大要素 ──跨越行政区界线
──永久性或长期性
2.人口迁移类型
国际人口迁移
①按地理范围分
_____人口迁移
②按迁移方向分
(国内人口迁移)
3、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
(1)在人类社会早期,_________是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
(2)古代农业社会,__________的吸引或逃避灾荒、_______、_______等,是造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15~19世纪,人口迁移的主流是由“旧大陆”流向“______”,由_________向未开发地区迁移,其中欧洲殖民者野蛮贩运_______ ,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强制性国际移民。地理大发现和_________ 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4)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新特点是永久性移民的比例_______ ,迁移形式也更加趋于
________。政治性的国际人口迁移急剧增加,国际人口迁移的________ 发生很大的变化。此外,___________ 出现和___________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也造成了人口的迁移。
问题探究
1. 古代农业社会人口迁移的频度和强度大于原始社会的人口迁移吗?
2.自然条件一直是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吗?
知识点二、人口流动
自主学习
1.概念:人口流动通常指因 、学习、 、探亲等原因 或 离开 外出活动,而不变更 的人口移动现象。
2.人口流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 、
发展水平。 和 是人口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3.我国特殊的人口流动──“民工流”
①迁移方向为从农村到______,从内地的省、自治区到______城市和工矿区。
②主要迁出地为四川、广西、山东、安徽、浙江等省区,主要迁入地为广东、上海、北京、新疆等。
③迁移方式以______流动为主。
④主要目的是务工和 。
⑤主要原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出现大量的 、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 、国家推出了允许农民进城的一系列政策。
问题探究
1.人口移动、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间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2.为什么说我国的“民工流”是人口流动现象,而不是人口迁移现象?
知识点三、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
自主学习
1.人口移动的动因
人口移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它是人类适应环境的表现,一般具有个人的 。其中,地区间
等差别,是造成人口移动的最主要原因。
此外,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 、 、 等也对人口迁移产生重要影响。人口迁移是各种 和 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人口移动的效应
人口移动的效应包括 和社会经济效应,而社会经济效应又包括 和
效应、经济效应和 效应。
⑴人口移动的环境效应是指人口迁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迁出地 ,并对合理利用 、提高经济收入、保护
等产生积极作用;大量迁入人口必然会对 和 产生深刻影响。
⑵人口移动的社会经济效应是指人口移动会对社会经济产生深刻影响。尤其是随着近现代经济的发展、 的进步以及 的日益便捷,人口移动,大大促进了 、
的融合与 、 的交流。
社会经济效应
含义
举例
促进了种族、___的融合
建立起一批以_____为主体的国家,明显地改变了世界人口分布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
促进了______的发展
使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得到了发展
①落后的美洲经过世界各地移民的长期开发,成为经济发达地区
②西欧战后经济的繁荣、中东石油生产国经济的崛起与外籍劳工迁入关系很大
促进了_____的交流、融合与发展
随着国家人口移动,各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国际人口移动促进了人种基因的交流
①中华饮食文化“走向世界”
②巴西成为“人种大熔炉”
问题探究
1、影响人口迁移的“推力”和“拉力”各是什么?
2、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有哪些?
三、反思总结
四、当堂检测
1、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说法是( )
A.凡人口在两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
B.参与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范畴
C.我国大学生赴欧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人口迁移
D.属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在1000千米以上
2、在人类社会早期,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 )
A.自然条件 B.经济条件 C.自然灾害 D.河流变迁
3、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都是人口迁入地的是( )
A.欧洲 B.拉丁美洲 C.北美 D.非洲
4、亚洲最大的国际人口迁移出现在( )
A.我国“三峡”工程移民
B.来非洲的殖民者被遣返回国
C.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的分治
D.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
5、当前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
A.农村到城市 B.城市到农村
C.农村到农村 D.城市到城市
6.阅读下列资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资料一:据1999年10月13日《中国环境报》报道:1997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有l亿多人,占总人中的10%,到2040年预计将达2.5亿以上,占总人口的23.79%,60岁以 上的人口数将是20岁左右人口数的2~3倍。
资料二:据在关部门统计,1984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9485万人,到1994年上升到2亿人.2000年这一数字已增长到约3亿人。据估计这些人口中到少有四分之一以上涌入了大、中城市。
(1)资料一反映出,近年来我国人口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出现了 现象,这一问题将会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是 (选择填空)。
A.产业结构将从以第一、二产业为主,转变为以第三产业为主
B.青壮年劳动力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下降
C.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城市环境问题会更加突出
D.国家的社会福利负担加重,造成人均GDP的明显下降
(2)资料二中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选择填空)。
①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人口始终以较高的速度持续增长
②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③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大批农业劳动力被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④我国已完成了从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经济为主的转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近20年中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 ,产生这种流动最根本的原因是 。
(4)简要回答我国大规模人口流动和迁移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回答。
课后练习与提高
1、在人类社会早期,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 )
A、自然条件 B、经济条件 C、自然灾害 D、河流变迁
2、下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部分国家或地区人口移动方向的示意图。图序与选择排列顺序能够正确对应的是(图中的Q表示迁出地)( )
A、①中国②美国③俄罗斯④拉美 B、 ①中国 ②俄罗斯③美国 ④拉美
C、①拉美②中国③俄罗斯④美国 D、 ①中国 ②拉美 ③俄罗斯 ④美国
下图中人口迁移率指人口迁移数与总人口的比值,正值为迁入,读图并分析回答3~6题。
3.图中四个地区人口增长速度最快和最慢的分别是
A.A、C B.B、D C.C、D D.A、D
4.如果A~D各代表一个国家,则下面四组国家中最可能的是
A.埃塞俄比亚、沙特阿拉伯、德国、日本
B.美国、德国、阿根廷、埃及
C.日本、中国、越南、匈牙利
D.科威特、索马里、葡萄牙、德国
5.最有可能是发达国家大城市中心地区人口变化的是
A.A B.B C.C D.D
6.最有可能反映美国东北部地区人口变动现状的是
A.A B.B C.C D.D
读下图,完成7~8题。
7.上图表示人口迁移的拉力和推力示意图,“+”号表示一个地区吸引人口的因素,“—”号表示一个地区排斥人口的因素,“0”表示无关的因素。下面表示推力因素的是
A.矿产资源丰富 B.土壤盐渍化 C.文化教育发达 D.老龄化
8.2001年阿富汗难民迁入巴基斯坦的中间阻力最有可能的是
A.交通不便 B.国家政策 C.气候干旱 D.地形崎岖
三峡工程是举世瞩目的特大型工程,其淹没涉及范围之广、淹没损失之大、移民数量之多,在国内外建设史上是空前的。据1992年统计,三峡按正常蓄水位方案,库区淹没涉及21个县,需要移民84万,考虑到人口自然增长率等因素,到2009年工程建成,共需动迁113万人。所以有人说,三峡工程的成败关键在于移民,为此,国家设计了多种方案来解决移民问题:城镇新建、农村移民的后靠安置、鼓励农民自愿外迁安置等等。试根据材料,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回答9~11题。
9.根据实际判断分析,三峡移民的主要原因属于
A.人口迁移的经济因素 B.人口迁移的政治因素
C.人口迁移的社会文化因素 D.人口迁移的生态环境因素
10.三峡移民有自身的特点,根据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三峡移民是改革开放以后普遍的国内人口迁移现象
B.三峡移民的安置对于三峡工程的建设影响不大
C.从实际情况考虑,三峡农民绝大多数能够以国家为重,能做到自愿外迁
D.三峡移民属于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有组织的国内人口迁移
11.从另一角度来考虑,三峡移民会成为迁出的受益者,下列说法不属于其原因的是
A.从三峡的建设中受益,可以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B.从国家的政策中受益,得到一定的赔偿以及到达适宜的生存环境可以稳定发展
C.当地调整了农业结构,开发大农业,建设高产稳产高效的农业,使移民的收入稳定 提高
D.移民的生活更安逸,不会存在一点的社会经济压力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口迁移能促进种族、民族的融合,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一般不会产生种族、民族、宗教上的矛盾
B.人口迁移对迁出国来说,减轻了人口压力,增加了许多侨汇收入,不会给迁出国的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C.人口迁移对迁入国来说,提供了廉价劳动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有时也会产生新的矛盾和社会不安定因素
D.一般来说,由于战争、灾荒、贫穷、逃难所形成的国际难民不属于移民活动
13、下表为广州市人口迁移统计表,根据所学人口迁移知识,认真分析该表回答下列问题。
广州市人口迁移统计表
项目
年份
迁入 (万人)
迁出 (万人)
总迁移 (‰)
净迁移 (‰)
迁入
人数
迁入率
迁出
人数
迁出率
总迁
移人数
总迁
移率
净迁
移人数
净迁
移率
1962
74.75
21.16
93.01
26.32
167.76
47.48
-18.26
-5.16
1980
91.45
17.64
82.09
15.83
173.54
33.47
9.36
1.81
1985
100.10
17.82
84.90
15.12
185.00
32.94
15.20
2.70
1990
94.39
15.38
77.07
12.56
171.46
27.94
17.32
2.82
1995
108.09
16.04
89.74
13.31
197.83
29.35
18.35
2.73
1999
107.68
14.94
89.13
12.37
196.81
27.31
18.55
2.57
(1)分析该表发现,1962~1999年广州市人口迁移规模的变化是 ,造成该变化的原因是 。
(2)根据该图,选区净迁移率为指标作出广州人口迁移变化统计柱状图。
(3)根据柱状图来看,1962~1999年广州市人口净迁移率的变化是 ,造成该变化的原因是 。
(4)从广州的人口净迁移率的变化中反映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人口迁移的流向是 。
14.阅读下列资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资料1:据1999年10月13日《中国环境报》报道:1997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有1亿多人,占总人中的10%,到2040年预计将达2.5亿以上,占总人口的23.79%,60岁以上的人口数将是20岁左右人口数的2~3倍。
资料2:据在关部门统计,1984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9485万人,到1994年上升到2亿人,2000年这一数字已增长到约3亿人。据估计这些人口中到少有四分之一以上涌入了大、中城市。
(1)资料1反映出,近年来我国人口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出现了 现象,这一问题将会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是 (选择填空)。
A.产业结构将从以第一、二产业为主,转变为以第三产业为主
B.青壮年劳动力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下降
C.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城市环境问题会更加突出
D.国家的社会福利负担加重,造成人均GDP的明显下降
(2)资料2中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选择填空)。
①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人口始终以较高的速度持续增长
②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③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大批农业劳动力被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④我国已完成了从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经济为主的转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近20年中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
,产生这种流动最根本的原因是
。
(4)简要回答我国大规模人口流动和迁移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回答。
问题探究:1、“推力”主要指原定居地的不良环境,如气候恶劣、人口过多、食品供应短期、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宗教迫害等;“拉力”主要指吸引人们迁往新定居地的因素,如适宜的气候、廉价的土地、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收入、良好的教育条件、理想的生活方式、稳定的社会环境等。
2、(1)自然因素:自然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有较大的吸引力。(2)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是造成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原因。(3)政治因素:政策、战争等因素常常导致大规模人口迁移。(4)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等也会引起人口迁移。(5)生态环境因素:生态环境的变化,特别是灾难性的变化常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当堂检测答案:
1.C 2 .A 3. C 4. C 5. A
6.(1)人口老龄化 B (2)B
(3)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贫困落后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我国城乡和地区间在经济水平方面的巨大差别
(4)有利:弥补了人口流人地区劳动力的不足;提高了人口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缓解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不利:加剧城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的状况;增加城市就业难度等。
课后练习与提高答案
1、解析:在人类社会早期,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自然条件是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
答案:B
2、解析:二战后,我国的人口主要移向西南、西北、东北等地,其人口移动方向大体如①图所示;拉丁美洲的人口大量向北流向美国、加拿大,向东北横过大西洋流入西欧,如图②所示。俄罗斯人口主要由西部的欧洲部分向东部的亚洲部分流动,如③图所示。美国的人口则是大量从东北部向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带移动,如④图所示。答案:D
3、解析:一个地区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取决于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移率两个方面。
10、解析:城乡之间的人口迁移是普遍的国内人口迁移现象;三峡移民的安置对于三峡工程的建设影响很大,影响工程的成败;从实际情况考虑,三峡农民绝大多数习惯了自身生活的环境,习惯了养成已久的生活方式,是不愿意外迁的;三峡移民属于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有组织的国内人口迁移。
答案:D
11、解析:三峡移民外迁,到了新的生存环境,在一段时间内存在着一定的社会压力,比如就业、教育等等问题。
答案:D
12、解析:关于人口迁移所造成的影响都要一分为二地去看待。A选项中,移民造成新的种族、民族、宗教矛盾是必然的;B选项,移民对迁出国来说也有不利的一面,由于迁往他国的人口多是青壮年或有一技之长者,留下来的多是老、弱、病、残者,引起人才外流或减少劳动力资源,给经济带来不利影响。
答案:C
13.答案:(1)人口迁移规模一直在增加 改革开放后,我国户口制度的放宽,使得人们自由迁移频率加大;随着广州经济的发展,落后地区人口因为追求更高的经济收入而到广州;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愿意出行等因素(根据学生回答酌情给分)
(2)略
(3)广州市人口净迁移率由迅速升高到略有下降 广州市的经济发展快、水平高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所以使得迁入人口规模不断加大,而迁入人口规模保持稳定
(4)由落后地区向发达的地区迁移
14、(1)人口老龄化 B (2)B (3)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贫困落后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我国城乡和地区间在经济水平方面的巨大差别 (4)有利:弥补了人口流入地区劳动力的不足;提高了人口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缓解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不利:加剧城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的状况;增加城市就业难度等
学校:临清二中 学科:地理 编写人:杨兴燕 审稿人:卢敏
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了解世界历史上人口增长状况
2.运用图表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
3.通过数据和图表资料,分析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状况
4.分析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二、预习内容
(一)、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
阅读P2-课文、图表和“知识窗”内容,填写下表
历史阶段
增长速度
原因
古代
十分缓慢
近代
速度加快
现代
迅速增长
(二)、人口增长模式与人口转变
阅读P4-5课文和图1-1-4、图1-1-5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列表比较人口增长的四个阶段
主要特征
出现
时间
人口年龄结构类型
目前
分布区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
增长率
人均
寿命
人口
增长
原始低增长阶段
加速增长阶段
增长减缓阶段
低速增长阶段
2.读课本P4图1-1-5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的形状与人口增长模式完成
增长阶段
加速增长阶段
增长减缓阶段
低速增长阶段
金字塔形状特点
塔底
塔尖
寿命
举例
类型
( )型
( )型
( )型
3.人口增长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的转变首先从 开始的;人口向第四阶段的转变是靠 的实现的。
(三)、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阅读P6 “图1-1-6 2001年世界各国和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和P6-7课文及图表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世界人口问题最为突出的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列表比较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国家
人口问题
产生的原因
对社会的影响
采取的对策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 惑 点
疑 惑 内 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口增长状况及原因。
2、读懂人口增长模式图、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并分析不同阶段人口增长的主要特征、地区分布及其形成原因。
3、读世界各国和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图,探究不同国家面临的人口问题。
学习重难点:人口增长模式和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多媒体展示、讲练结合、总结归纳
二、学习过程
知识点一、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
自主学习
产业革命前,________水平十分低下,人们抵御灾害、疾病的能力很差,人口增长_______。
产业革命后,由于 _____发展和对 ______ 的需求量增加,生活条件改善和医疗卫生技术进步,导致人口_______下降,平均寿命延长,世界人口增长速度_______。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_______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________ 条件大大改善,国际大环境相对稳定等原因,世界人口特别是________国家人口迅速增长。从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有人惊呼人类进入“_________”时代。
问题探究
1. 图1-1-2 “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及表1—1—1至表1—1—3“古代、近代和现代的人口增长”反映了人口增长的什么特征?
2.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有哪些?
知识点二、人口增长阶段及其模式转变
自主学习
1、人口增长模式的概念和意义
(1)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为人口转变模式,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2)该模式将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增长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体现了人口增长由___出生率、___死亡率、___自然增长率向___出生率、___死亡率、___自然增长率转变的过程。
2、人口增长的转变
阶段
原始低增长阶段
加速增长阶段
增长
减缓
阶段
低速
增长
阶段
人口增长模式
“ ”模式(原始型)
“高低高”模式(传统型)
“高低高”模式(传统型)
“ ”模式(现代型)
人口年龄结构
型
型
型
平均
寿命
较短
继续
延长
进一步
延长
目前分布地区
少数生产方式落后的
非洲东部的
、
等国家
大多数的
国家
____、____、
____等欧洲发达国家
问题探究
1.人口增长第一阶段与第四阶段都是低增长阶段,它们有什么不同?
2.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出现了人口出生率下降趋势,为什么?
3.我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知识点三、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自主学习
当今世界上存在着严重的人口问题,尤以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等引起的问题最为突出。目前,世界人口增长极不平衡,__________国家人口持续增长势头居高不下,__________国家人口数量已保持相当稳定。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
(1)问题:发展中国家大多面临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比重过大等问题。
(2)影响:人口增长过快,会加大对______、就业、______和环境等方面的压力,同时也不利于提高_____。青少年及儿童比重过大,造成巨大的 __________,不利于_______、经济、______、就业、_______等问题的解决。
(3)措施:实行__________政策。
3、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
(1)问题:发达国家普遍的人口问题是
_________和_________。
(2)影响:人口老龄化会带来_________、
_________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3)措施:一些发达国家采取_________
政策,并接纳来自海外的_______。
问题探究
当今世界人口增长过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世界人口年龄结构严重失调的表现是什么?
三、反思总结:
四、当堂检测
1.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 )
A.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减的得数 B.人口生育率与死亡率相减的得数
C.新出生人口的百分比 D.人口生育率与出生率相减的得数
2.在人类社会初期,人口增长十分缓慢,原因是( )
A.出生率很低 B.死亡率很高 C.人类自觉地实行计划生育 D.出生率很高
3.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往往是不同的,下列不属于其形成原因的是( )
A.人口数量的多少 B.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
C.社会、经济的差异 D.文化环境的差异
4.产业革命后,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灾害减少 B.没有战争 C.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D.农业的发展
5.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的人口问题是( )
A.人口增长过快 B.人口增长缓慢和老龄化问题
C.失业问题 D.居住条件差的问题
6.读“人口增长模式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斜线部分表示人口____,计算方法是_______。
(2)图中自然增长率较低的是___两个阶段,自然增长率较高的两个阶段是___,其中___之间的虚线处最高,其人口增长模式为________。
(3)从图中可以看出,C、D两阶段死亡率最低,至____阶段死亡率又有所上升,这是因为____造成的。
(4)我国正处于___阶段。我国人口增长模式转变比较快,这是我国大力开展_____工作的结果。
课后练习与提高
读下图,分析回答1~3题。
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
1.工业革命以前,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是比较缓慢的,根本原因是
A.人口出生率低 B.人口死亡率低
C.人口死亡率高 D.生产力不发达,经济基础落后,人类生活水平、健康水平低
2.20世纪后半叶开始,世界人口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主要原因是
A.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迅速 B.全世界死亡率降低
C.发达国家死亡率降低 D.广大亚非拉国家及其大洋洲的人口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
3.从图中,我们可以分析得知,人口增长具有一定的规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人口增长不具有阶段性的特点
B.人口增长的速度从历史到现在速度在不断加快
C.人口数量加倍,需要的时间越来越少
D.人口的增长是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根本的联系
(07高考上海卷)右图反映了亚洲某国人口增长与构成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判断4-6题。
4.该国人口变化趋势的一个突出特征是:
A.年轻劳动力过剩B.老龄化趋势显著
C.自然增长率上升D.人口出生率较高
5.示意图显示,该国人口平均寿命状况是
A.平均寿命延长,女性长于男性
B.平均寿命延长,男性长于女性
C.平均寿命缩短,女性长于男性
D.平均寿命缩短,男性长于女性
6.人中金字塔示意图所示的亚洲某国,最可能是
A.中国 B.日本 C.印度 D.泰国
读“甲、乙两国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变化曲线图”,完成7~8题。
7. 下列关于两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20世纪中期以来,甲国人口增长快于乙国
②近些年来,乙国老龄人口比例小于甲国
③20世纪末,甲国人口再生产已进入“过渡型”
④乙国代表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增长情况
A.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①③
8. 甲、乙两国人口的变化可能产生的主要问题有
①甲国的社会负担加重 ②乙国城市化进展减慢
③甲国劳动力严重短缺 ④乙国的环境污染加剧
A.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①③
读甲、乙两地人口的抽样调查表(每1万人中各年龄段人数及死亡率统计),据此回答9—10题。
年龄
0—14岁
15—59岁
60岁以上
总计
甲
人口数(人)
2000
6500
1500
10000
死亡率(%)
0.6
0.6
2.5
0.885
乙
人口数(人)
3500
6000
500
10000
死亡率(%)
0.8
0.7
2.2
0.81
9.下列说法与表格数据相符的是
A.甲地表示发展中国家,乙地表示发达国家
B.各年龄组死亡率甲小于乙,因此死亡总人口数也是甲小于乙
C.发展中国家的死亡率高于发达国家
D.甲组人口死亡率偏高一些,主要原因是甲组老年人口比例高
10.近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其主要原因是
A.经济迅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提高 B.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和生活水平提高
C.平均寿命延长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 D.环境质量改善和人口素质提高
11.阅读下列人口统计图表,回答问题。
(1)A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____‰;在A、B、C三国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____国,与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2004年约6‰)相似的是____国。
(2)与A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类似的国家主要分布于____(单项选择)
A.非洲 B.亚洲 C.欧洲 D.北美洲
(3)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在图2中标出A点,以表示A国15岁以下、65岁及以上人口年龄构成。
(4)分析图1和图2可以看出,A国人口问题主要是__ __和_ ___等。
12.阅读“中国1949年以来人口变化”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从中国人口变化曲线图上可以看出,我国1949年以来的人口转变过程可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人口加速增长阶段,1949-1957年;第二阶段:人口负增长阶段,1957-1961年;第三阶段:人口高速增长阶段,1961-1970年;第四阶段:人口减速增长阶段,1970-1980年;第五阶段:人口波动增长阶段,1980-1991年;第六阶段:人口低速增长阶段,1992年至今。
⑴中国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开始于哪年?
⑵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有哪些?
⑶中国目前属于哪一种人口增长模式?
⑷比较20世纪50年代末和80年代人口增长特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人口数量发生变动的主要原因。
课内探究学案答案
知识点一
问题探究:1、图表直观地反应了人口增长的持续性和阶段性的特征。人口增长的持续性是指纵观世界人口的发展历史,其总趋势是人口不断增长。人口增长的阶段性是指世界人口增长经历了古代、近代、现代等不同的发展阶段。
2、人口增长受社会、经济、自然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生产力水平是决定性因素。
知识点二
问题探究:1、第一阶段的低速增长是由于高死亡率造成的,属于原始型的增长模式;而第四阶段的低速增长是由于低出生率造成的,属于现代型的增长模式。
2、主要是由于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和家庭观念开始变化,家庭结构由多子女的大家庭向少子女的小家庭转变。此外,各种社会保险和福利事业的发展,也是导致出生率下降的原因。
3、我国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
知识点三:
问题探究:1、目前,发展中国家人口约48亿,人口基数大,且人口自然增长率居高不下,导致世界人口增长过快。
2、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中青少年及儿童比重过大,发达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中人口老龄化严重。
当堂检测答案:
1、A 2、B 3、A 4、C 5、B
6(1)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死亡率 (2)第一第四 第二第三 BC 过渡型 (3)D 老年人口多 (4)D 计划生育
课后练习与提高答案
1.解析:工业革命以前,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们抵御灾害、疾病的能力很差,因此人口死亡率很高,导致人口增长十分缓慢。
答案:D
2.解析:20世纪后半叶开始,由于科技进步,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大大改善,国际大环境相对稳定等原因,导致广大亚非拉国家及其大洋洲的人口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
答案:D
3.解析:从图中,我们可以分析得知人口增长具有持续性和阶段性的特征。
答案:A
4.解析:仔细阅读该国的“人口金字塔”图,该国人口的增长和构成的变化最为显著的特点是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而年轻人口的比重则基本没变化。
答案:B
5.解析:阅读该图,老年人口的比重上升的快,说明了该国的人口平均寿命延长,同时右侧女性老年人口的比重高于左侧男性老年人口的比重,说明了女性人口的寿命更长。
答案:A
6.解析:通过阅读该图,可得出1980年以来该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一直比较稳定(低),而老年人口的比重又较高,判断为发达国家。答案:B
7.解析:根据甲、乙两国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变化曲线图,可判断甲国应为发达国家,乙国为发展中国家,故②、④两种说法是正确的。
答案:C
8.解析:根据甲、乙两国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变化曲线图,可判断甲国应为发达国家,而发达国家的主要人口问题就是人口老龄化严重,从而会导致劳动力短缺和社会负担过重等社会问题。
答案:D
9.解析:从甲、乙两地人口的抽样调查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甲地60岁以上人口是乙地的3倍,因此甲地的人口死亡率较高。
答案:D
10.解析: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又不断提高,因此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明显加快。
答案:B
11.(1)30 A C (2)A (3)略 (4)人口出生率高 自然增长快 少年儿童比重大 加大资源,环境,教育,就业等压力(任答三点即可)
12.⑴1963年。⑵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等。⑶目前中国属于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⑷20世纪50年代末出生率急剧下降,死亡率急剧上升,人口出现负增长。主要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和国家政策的失误,国民经济出现大萧条,人民生活困苦导致的。80年代人口死亡率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而出生率这有两次较大的波动,人口呈波动增长。原因是 60年代人口高出生带来的滞后影响。
学校:临清二中 学科:地理 编写人:杨兴燕 审稿人:卢敏
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教案)
一、教材分析
课本先展示图片,然后讲了世界60亿人口日,世界人口年增长量、以及人口比较多的国家,使学生对人口增长的概念有个大概的认识,并对人口形势的严峻性产生震撼。
关于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可看作对课本前面情景的进一步认识,使学生认识到:人口增长越来越快,产业革命与二战是两个人口增长的分水岭,并让学生思考其深层次原因
关于第二部分人口增长阶段及其模式转变,我认为应该把各阶段对应的模式及特点统一起来讲,第一阶段对应原始型、第二阶段对应传统型、第三阶段对应过渡型、第四阶段对应现代型,并把各阶段的生产力状况、人的寿命也作比较,然后让学生考虑各模式和阶段在什么地区和国家或什么时代存在。
第三部分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可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对应的人口模式入手进而讨论会引起什么人口问题,关于人口问题的概念,不仅包括人口增长过快、数量过多引起的人口问题,也包括人口增长过慢、负增长以及人口过少引起的问题,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应采取什么措施可让学生讨论解决。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世界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
2.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学生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
2.通过地图,能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3.根据有关人口统计数据,学会绘制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2.通过读图、绘图的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难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对人口知识有所了解,但不是很深入,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等知识还不了解,本节运用本地资料,绘制表格,探究人口的增长模式,认识什么是人口问题,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有哪一些,怎么解决等。
五、教学方法
通过合作和交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人口图片。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课时安排:1-- 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1999年10月12日,“地球村”第60亿位居民降生。为提醒世界人民和各国政府共同关注人口问题,联合国把这一天定为“世界60亿人口日”。2001年4月,联合国《全球人口预测报告》中指出,目前全世界每年净增人口7700万,其中印度、中国、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国每年净增人口就占全球净增总数的一半。
预计到2030年全球人口将超过80亿。
问题:你认为世界人口增长有规律可循吗?你能说出21世纪人口增长的趋势吗?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将找到答案。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1—1---2“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图”,可知世界人口的增长过程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那三个历史阶段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呢?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文字和表1—1—1、1—1—2、1—1—3,思考并填写下表:
历史阶段
人口增长特点
原因
(古代)
产业革命前
(近代)
产业革命后
(现代)
第二次大战后
在完成表格内容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知识窗---人口爆炸:世界人口年平均递增20%意味着什么?”以增强学生的人口意识。
二.人口增长阶段及其模式转变: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1—1---4和图1—1---5及教材文字,思考:什么是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模式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其特征分别是什么?学生看在书思考并填写下表:
人口增长模式
历史阶段
特征
原因
地区
分布
人口年龄结构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平均寿命
原始增长阶段
加速增长阶段
增长减缓阶段
低速增长阶段
在完成表格内容后,引导学生讨论,思考:
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为什么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因为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人们逐渐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环境的状况,人们的营养水平和保障生命的各种条件,特别是医疗卫生条件得到解决改善,也就是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可见。生产力的发展对死亡率的作用是最直接的。
2.在分析人口增长模式时,为什么往往要分析“人口年龄性别构成”?
在分析人口增长模式时,要分析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这涉及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对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出生率,与适龄妇女生育率有关,因而需要了解被分析地区的人口中育龄妇女的比重;死亡率,在其他因素相对稳定的条件下,老年人口比重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而这些都可以从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图中了解到。
3.什么是人口金字塔?
人口金字塔是形象地表示某一人口的年龄和性别构成的图形。水平条代表每一年龄组男性和女性的数字或比例。金字塔中各个年龄性别组相加构成了总人口。人口金字塔可以用1岁(也可用0----4岁或0----5岁等)年龄组的数据绘制。
4.常见人口金字塔有哪几种类型?(教材图1---1---5)
①快速增长型,从人口金字塔看,年轻人占总人口的很大比例。
②缓慢增长型,人口金字塔表现为,年轻人占比例减小。
③静止型,各年龄组的人数大致相等,老年组人数逐渐减少。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成教材P5活动1、2、3。
三.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文字,思考:当今世界人口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有何不同,分别会对其社会、经济的影响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看书,思考并填写下表:
人口问题表现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在学生完成表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成教材P7活动1、2、3。
学生总结感受收获: 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1.环境因素中影响死亡率的主要因素是 ( )
A.社会环境因素 B.自然环境因素 C.自然灾害 D.环境污染
2.关于人口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发达国家人口死亡率较高,是因为老年型人口年龄结构造成的
B.欧洲各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都小于零
C.日本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为负数
D.非洲一些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超过或接近4%
3.目前欧洲的德国、匈牙利等国人口连续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
A.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就业机会很少 B.人口老龄化严重,青壮劳力缺乏
C.政府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 D.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4.现在俄罗斯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 )
A.原始低速增长阶段 B.加速增长阶段 C.增长减缓阶段 D.低速增长阶段
5. 欧洲不少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处于低速增长阶段,带来的后果是 ( )
①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世代交替减缓 ②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很短,世代交替加快
③ 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劳动力不足 ④ 人口年龄结构呈青年型,劳动力就业困难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6.读下列柱状图(资料来源:第四次、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回答:
(1)上海市人口增长幅度超过全国平均增长幅度,从人口增长考虑,其主要原因是
;结合你所了解的生产生活实际,分析其对上海发展的影响:
有利的方面: ;
存在的问题: 。
(2)与全国相比,在人口年龄结构中,上海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是 ,分析该人口问题给上海带来的社会问题有
。你认为解决这些问题可采取哪些措施 。
答案1. A 2. A 3. D 4. D 5. B
6.(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吸引外地人口大量迁人 提供劳动力和人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易造成人口拥挤,人口压力大,社会治安混乱等
(2)人口老龄化严重 劳动力不足,社会经济负担加重,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老年人本身问题增多 采取措施吸收外地劳动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那么,能够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着重分析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
九、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一、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
1、决定因素:出生率?? 死亡率
2、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特点
(1)总趋势:不断增长
(2)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不同
二、人口增长阶段及其模式转变
1、构成指标: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
(1)划分依据:依据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2)人口增长总体趋势: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转变
(3)划分:原始低增长阶段、加速增长阶段、增长减缓阶段、低速增长阶段
三、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1.教材插图反映的地理信息
2.人口问题的空间表现
十、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通过地图,能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根据有关人口统计数据,学会绘制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同时也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应该多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节人类迁移与人口流动
一、世界著名的“唐人街”
早在“盛唐”时期,中国的声誉已远及海外。世界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而把华人、华侨聚居的城市街区称为“唐人街”或“中国城”。
旧金山的“唐人街”,地处美国旧金山市中心区,东距今日大厦仅两条街,西边是高级住宅区诺布山。从1841年起华人来此居住,现聚居华人10万人,约占全市的十分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唐人街”。英国的“唐人街”,位于市中心最繁华的爵禄街,与皇家公园、白金汉宫相邻。澳大利亚悉尼的“唐人街”位置十分优越:东临市政厅,西面是悉尼娱乐中心和会展中心,南倚中央火车站及长途汽车站,北面的“情人港”是悉尼最繁华的旅游胜地。
世界许多城市的“唐人街”,虽历经沧桑,街区和建筑物却依然保持雕梁画柱、红檐绿瓦的中国传统色彩和风格。中国饮食文化、节日民俗等成为当地旅游观光景点,并为当地多元文化发展作出贡献。
二、现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现代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
科技移民
劳务输出
国际难民迁移
迁移人口类型
高素质人才
外国廉价劳动力
战争难民、政治难民
特
点
迁移的原因
寻找更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
发达国家劳动力不足,寻找更多的就业机会
战乱、种族冲突、政治迫害
迁移的方向
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贫穷国家流向富、富裕的石油输出国,人口密集国家流向人口稀疏国家
流向和平国家,能对其提供避难需要的国家
产生的影响
发展中国家在人才和经济上蒙受双重损失
使发展中国家缓解就业压力赚取外汇
给迁入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带来许多问题
三、中国和美国国内人口的迁移
我国国内的移民活动有很长的历史。例如在14世纪末与15世纪初,一是向云南,再是向沿长城地区的军垦移民。在清朝(1650—1850)从两湖和陕西向四川迁移了大量居民。例如,四川在1786年人口不到850万人,到1850年,该省的人口超过4400万人。1850年以后,移民重点转向长江下游。那里因太平天国与清政府战争,人口大减。20世纪初,移民转向东北。光绪二十二年(1897)东北已全部开禁,允许关内移民前往。当时,东北全区人口只有700多万人,到1933年已达2910万人。1950年,东北的人口已达4000多万,到1982年增加到9000多万。从开禁到现在约100年,东北的人口由700多万增加到9000多万人,增加了12倍,这样的增长速度是世界少有的。
美国国内在近几十年内,西部地区,特别是加利福尼亚州,新兴的工业比较发达,经济增长较快,所以东部的白人向西流动,使西部的人口有惊人的增长。相比之下,美国黑人迁移潮流则主要是由南向北,因为南方农村劳动力有余,剩余的黑人劳动力流向北方城市,寻求生路。目前,这两大迁移潮流已接近尾声,出现了由北方向南方“阳光地带”迁移的高潮。
教学资料
人口增长模式
1 “高高低”模式,又可分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和传统人口增长模式。 基本特点: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较低自然增长率。 这种模式的利弊实在很难说。 2 “高低高”模式(过度型),发生在产业革命以后。 基本特点: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利:增加社会劳动力,增加社会财富,促进社会的发展,同时促进城市化进程; 弊:发展到现在,弊端已经很明显了。过多的人口造成社会就业压力空前,更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能源紧缺,社会难以安定等一系列问题 3 “低低低”模式(现代型),基本特点就不说了,目前,主要的发达国家已进入。 利:有效缓解人口迅猛增长的趋势,使区域人口从严重的不平衡状态回复到新的基本平衡状态。 弊:随着“现代型”的发展,有的国家出现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这使得社会劳动力缺乏,不利于产业发展,不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并出现人口老龄化严重,增加社会福利负担,更不利于国家的财政建设。
二、人口老龄化
指某一人口总体中老年人口的比重逐渐提高的过程。特别是指在年龄结构类型已属年老型的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继续上升的过程。简称人口老化。
人口老龄化和年老型人口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年老型人口是一个静态指标,它表示人口年龄结构的状况和类型,即表明某一时点上人口总体中老年人口比重已超过了一定的界限(国际上通行的标准界限为: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超过10%);而人口老龄化反映的是一个时期内的动态过程,它说明人口年龄结构类型上的变动趋向,表示人口总体是在向年老型演变,或者在年老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年老型人口的实现,必定要经过人口老化的过程;而人口老龄化的结果,又必然会使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属于年老型。
导致人口老龄化的直接原因是生育率和死亡率的下降,其中生育率的下降是最主要的。随着生育率的下降,少年儿童的比重也逐渐下降,成年人口和老年人口比重相应地上升,人口平均年龄和年龄中位数也随之增加,整个人口便逐渐趋向老龄化。人口老龄化的结果,是人口逐渐变成年老型,老年人口比重日益提高,老年抚养比也随之上升,而且劳动力人口中较高年龄的劳动者比重也相应增加,这会给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重大的影响。
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人口的老龄化过程是不一样的,老龄化的时间、速度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也都不尽相同。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口,由于长期以来少生高寿,老年人口比重日益上升,人口老龄化现象早已普遍存在,且已相继进入了人口年老型。20世纪末,这些国家和地区人口的老龄化速度虽较缓慢,但由于持续少生,特别是高寿延长,未来人口在年老型基础上的老龄化还将进一步发展。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人口,虽然大多数仍属年轻型,但正处在急剧转变中,由多生短寿向少生高寿转变。这些国家和地区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速度将会加大,人口老龄化也将出现。
三、各国人口发展的差别
人类历史上有过世界各国人口增长都比较缓慢的时期,在 1750 年到1850 年之间,日本及欧洲、北美洲发达国家等的人口增长率平均为每年 0.6%;非 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增长率为 0.4%。一个世纪之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 家的人口增长速度都有提高,发达国家为 0.9%,发展中国家为 0.6%,这是1950 年人口增长率发生急剧变化之前的状况。而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增长情况就发生了急剧变化,不仅人口增长速度加快了,而且发达国家 与发展中国家在人口发展方面出现了明显的差别。在本世纪 50 年代和 70 年代之间,发展中国家的人口一直稳步地同全球人口保持有比例的增长,与发达国家相比,1978 年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为2%—2.2%,为发达国家 0.7%的 3 倍左右。从 1950 年到 1975 年,发展中国家 人口增长了 73%,而发达国家只增长了 32%,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在世界 总人口中的比重,从 1950 年的 60%增加到 1975 年的 72%。在发达国家人口增 长率逐年下降的同时,发展中国家人口却不断上升,彼此间增长率差距越来 越大。50 年代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平均每年人口增长率分别为 2.1%和1.3%,发展中国家为发达国家的 1.6 倍,60 年代,分别为 2.3%和 1.1%,前者为后者的 2.2 倍;到了 70 年代,分别为 2.4%和 0.9%,前者为后者的 2.7 倍。而在 1970—1990 年这个时期,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人口增长率方面 的差别更引人注目。20 年中,发达国家人口增长了 15%左右,而发展中国家 的人口增长了近 55%,从 26.5 亿增至 41 亿。在 1990 年的全球 53 亿人口中, 发展中国家人口有 41 亿,占世界人口的比重从 1970 年的 71.6%上升到 1990年的 77.2%,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速度远高于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的人口生育率在本世纪八九十年代约保持在 2 胎或 2 胎以下,下降到了低于每位母亲 2.1 胎的水平,人口每年增长率不到 1%,少数国家的 人口增长率为零或负增长。像前联邦德国于 1969 年人口就停止增长,前民主 德国,人口在 1972 年停止增长。此后 10 年间又有几个国家,如意大利、瑞 士和挪威,也成为人口无增长的国家。到 1983 年欧洲有 12 个国家人口增长 率为零。尤其是德国和匈牙利现在还出现了人口的负增长。目前还有几个欧 洲国家,像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芬兰也进入了人口无增长的行列。 日本的人口年均增长率从 1975—1980 年间的 0.93%下降到 1985—1990 年的0.43%,前苏联和美国的年均人口增长率从 80 年代以来基本没有变化,两国 平均人口增长率在 1985—1990 年间分别为 0.78%和 0.81%。 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整体的人口出生率都很高,最明显的是非 洲地区,许多国家的生育率是一名妇女有 6 个以上的子女。在 90 年代初非洲 人口还不到 6.5 亿,到了 90 年代末,人口已达到 9 亿,是以 3%的速度增长, 这是全世纪最高的增长率。尼日利亚是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1990 年,共有 人口 1.085 亿,人口增长率目前还处在 3%以上的高水平,据估计,即使人口 出生率得以稳步下降,到 21 世纪末尼日利亚将拥有 5 亿人口。肯尼亚在计划 生育方面已经取得一些成绩,但现在每个妇女平均仍有 6.5 个子女,人口增 长率仍保持在每年 3.7%上下,难怪肯尼亚总统丹尼尔·莫伊有一次十分悲叹 地说,他被人们描绘成世界上人口繁殖力最高国家的领袖之一。因此,非洲 人口形势迄今仍十分严峻,人口出生率自 50 年代以来始终居高不下,几个“世 界第一”全都集中在这里:出生率世界第一,婴儿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居世界第一,总和生育率居世界第一。 目前在发展中国家,除了非洲,其他地区人口增长率均在不同程度地下降,像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如新加坡、韩国)和一些岛国(古巴、毛里求斯、 波多黎各)等发展中国家已经步入生育率低于替代率的工业化国家的行列。 韩国的人口年均增长率已从 1975—1980 年的 1.55%下降到 1985—1990 年的0.95%,总出生率已从 1970—1975 年间的 4.1 胎下降到 1990 年的 1.7 胎,已经低于 2.1 胎的替代水平。又如,毛里求斯的人口年均增长率已从1975—1980 年间 1.59%下降到 1985—1990 年间的 1.17%,总出生率已从 1970—1975 年间的 3.3 下降到 1990 年的 1.9 胎,也低于 2.1 胎的替代水平。泰国的年均人口增长率从 1975—1980 年间的 2.44%下降到 1985—1990 年的 1.53%。中国由于 实行强有力的人口控制计划,70 年代以来,人口增长率逐渐下降,1970 年还 高达 2.6%,到 1975 年已降至 1.58%,1979 年降到 1.17%,80 年代略有回升,即 1985—1990 年间的年均人口增长率为 1.45%。泰国和中国已经把生育率降到 2.2 胎,比所要求实现人口零增长率的水平稍高一些。 还有些发展中国家已把生育率降到 3 胎或低于 3 胎的水平。像圭亚那、牙买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等加勒比国家和阿根廷、智利、哥斯达黎加和乌拉圭等拉丁美洲国家,已把生育率降到 2.3 胎和 3 胎之间。拉丁美洲的两个 最大的国家巴西和墨西哥同印度尼西亚一样,生育率降到 3 胎。斯里兰卡这 个岛国,已把生育率降到 2.5 胎。无疑这些国家的人口在一段时间里还会继 续增长,还有相当大比例的妇女处于育龄期,因此还拥有人们所称的“人口 势头”。例如,巴西已经在 1990 年把生育率降到 3.2 胎,1990 年人口已达1.5 亿,但到 2025 年差不多也要增加 1 亿人口。像仅次于中国的印度,还有 菲律宾、马来西亚、埃及和摩洛哥等国,已把生育率降到 3.5—4.5 胎,人口 增长率也降到 2.1%—2.4%之间。这些国家还没有达到安全水平,但已经朝着 这个方向作出努力
四、未来人口趋势
联合国早期的预测是世界人口在下个世纪末大体稳定在 102 亿左右的水 平上,但最近对这一预测作了修正。因为降低出生率方面的进展在几个主要 国家比预先估计的要慢一些。根据中等生育率预测,即假定生育率最终稳定 在约为 2.06 胎的补充水平,全球人口到 2050 年将达到 100 亿,到 2100 年达到 112 亿,到 2150 年达到 115 亿。最后到 2200 年不久稳定在 116 亿。在 1990 年至 2050 年之间人口将增加 89%,2050 年至 2100 年之间还要增加 12%,2100 年至 2150 年还要增加 3%。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北京东城区2011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目标检测)读不同国家出生率、死亡率统计图(图中1~12代表国家),回答1~3题。
1.图中出生率、死亡率最高的国家分别是( )
A.10、11 B.11、12
C.11、10 D.12、10
2.图中呈现“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特点的一组国家是( )
A.1、2、3 B.4、5、8
C.7、9、10 D.6、11、12
3.图中11、12两个国家最有可能位于( )
A.欧洲 B.北美洲
C.大洋洲 D.非洲
解析: 第1题,从纵坐标看,11国的人口出生率最高;从横坐标看,10国的人口死亡率最高。第2题,读图可知,1、2、3国家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都比较低,因此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也较低。第3题,图中11、12两国的人口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因此这两国是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发展中国家,最有可能位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非洲。
答案: 1.C 2.A 3.D
读下图,a、b、c分别表示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三种年龄段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据此回答4~5题。
4.在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国家中,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
图中②国0~14岁年龄段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大小及应采取的相应正确措施是( )
A.70% 鼓励生育
B.60% 计划生育
C.15% 采取移民政策
D.30% 鼓励人员出国
解析: 本题组利用三角坐标图考查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同时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由图可知③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占20%,人口老龄化最严重,②国0~14岁人口比重占60%,人口增长速度快,应采取计划生育政策,以降低人口的增长。
答案: 4.C 5.B
(2011·大庆模拟)读城市化进程和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曲线两幅图,完成6~8题。
6.该国人口达到顶峰的时期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7.下列各国中,人口发展情况与图示类型一致的是( )
A.埃及 B.中国
B.德国 D.新加坡
8.当前,该国城市化进程所处的阶段是( )
A.Ⅰ B.Ⅰ和Ⅱ
C.Ⅱ D.Ⅲ
解析: 由图可以看出,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在④处下降为零,此时是人口的最高峰时,然后人口进入负增长阶段,四个国家中只有德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负增长,其城市化水平已经进入高级阶段。
答案: 6.D 7.C 8.D
下图是X、Y两国人口年龄金字塔图,读图回答9~11题。
9.X国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B.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C.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D.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10.造成X、Y两国人口增长模式的根本差异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教育水平
C.历史条件 D.自然条件
11.与Y国人口增长模式相同的是( )
A.中国 B.印度
C.泰国 D.日本
解析: 从图中的人口年龄金字塔结构中可以看出X国是下粗上尖,也就是说该国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老年人口比重小,从而说明X国出生率较高,故9题可以排除C、D项,高出生率应代表经济水平较为落后,故应为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Y国少年儿童比重小,老年人口比重大,说明是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为发达国家的典型模式,而X则为发展中国家的典型模式,故二者之间根本差异的成因是经济发展水平。日本是发达国家,故人口年龄结构类似于Y图。
答案: 9.B 10.A 11.D
下表是2007年中国人口数构成表。读表回答12~13题。
指标
年末人口数(万)
比重(%)
全国人口数
132 129
100.0
城镇
59 379
44.9
乡村
72 750
55.1
男性
68 048
51.5
女性
64 081
48.5
0~14岁
25 660
19.4
15~59岁
91 129
69.0
60岁及以上
X
Y
其中65岁及以上
10 636
8.1
12.图中X、Y的数值分别是( )
A.4 704,3.5 B.4 704,11.6
C.15 340,3.5 D.15 340,11.6
13.据上表及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与俄罗斯共同面对的人口问题是( )
A.整体人口负增长 B.人口密度过大
C.老龄化严重 D.人口整体素质低
解析: 注意审清表格内容,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数包括65岁及以上人口数。我国整体人口并未负增长;俄罗斯人口整体素质相对较高,而且是地广人稀的国家;两国都存在人口老龄化问题。
答案: 12.D 13.C
二、综合题
14.(2010·济宁高一质检)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 国家统计局2009年2月26日发布《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我国出生人口1 608万人,出生率为12.14‰,死亡人口935万人,死亡率为7.06‰,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0.56。
2008年人口数量及其构成
指标
年末数(万人)
比重(%)
全国总人口
132 802
100.0
其中:男性
68 357
51.5
女性
64 445
48.5
其中:0~14岁
25 166
19.0
15~59岁
91 647
69.0
60岁及以上
15 989
12.0
其中65岁及以上
10 956
8.2
(1)2008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________,人口增长模式属于________模式。
(2)下面四幅图中若曲线代表人口自然增长率,能代表新中国成立以来变化趋势的是( )
(3)下图各点能正确表示2008年我国人口年龄构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由材料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已呈现老龄化现象,试分析该人口现象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有哪些?
(5)人口性别比是人口男性人数与女性人数之比,通常用每100名女性人口相对应的男性人口数来表示。根据2008年出生人口性别比试说明我国人口性别构成状况及其影响。
解析: 本题以我国2008年人口统计数据考查对人口增长知识的掌握。第(1)题,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人口出生率减去人口死亡率,我国目前已属于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第(2)题,新中国初期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加快,进入20世纪70年代我国大力实施计划生育使人口增长速度减缓。第(3)题,正确分析三角形坐标图是解题的关键,首先应明确每一个变量的坐标轴,然后过点作平行于和所读坐标轴原点相交的另一个坐标轴的平行线。第(4)题,人口老龄化会使社会养老负担加重,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第(5)题,2008年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高达120.56,会造成我国性别比例失调,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
答案: (1) 5.08‰ 低低低(现代)
(2)A (3)B
(4)老龄人口增加会使社会养老负担过重,社会经济、赡养压力加大,阻碍社会经济发展。
(5)性别结构不合理。 造成部分人口(尤其是男性)婚姻困难,不利于家庭与社会安定,并使就业压力加大。
15.(创新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1)目前中国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材料,中国在20世纪末就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原因是什么?可通过哪些措施解决老龄化的影响?
(3)结合三种生产概念图,分析人口快速增长的影响。
解析: 第(1)题,我国人口问题比较特殊,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和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在我国同时存在。第(2)题,由于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大幅度降低,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第(3)题,人口增长过快,一方面消耗大量物质资料,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另一方面排放大量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
答案: (1)人口老龄化 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
(2)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弘扬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构建和谐的家庭养老模式;国家财政加大养老投入,完善社会养老保险机制。
(3)一方面消耗资源增多,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导致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另一方面排放大量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
.精品资料。欢迎使用。
课件83张PPT。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一、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
二、人口增长阶段及其模式转变
1.概念:又称为_________________,反映不同国家和地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2.模式转变的四个阶段(如图及下表)
德国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
读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产业革命之前,世界人口增长十分缓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在什么时期?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迅猛增长的原因是什么?读世界人口增长趋势图,回答下题。
世界人口的增长及其趋势的形成原因( )A.主要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而与其他因素无关
B.除受社会生产发展水平制约,也与各国人口政策有关
C.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
D.主要取决于各国的人口政策解析: 世界人口的增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决定性因素。20世纪70年代后,人口较多的国家如中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生育率下降,而发达国家人口生育观念的改变,也导致生育率下降,人口老龄化、死亡率略有上升,人口增长减缓。
答案: B1.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某新兴城市人口增长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2003年至2004年,该城市人口增长率是( )
A.16.7% B.14.3%
C.0.9% D.1.2%
(2)2009年至2010年,该城市的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出生率高 B.人口死亡率低
C.大量人口迁入 D.原有人口基数小
(3)该城市人口迅速增长,近期可能导致的主要问题是( )
A.人口老龄化突出 B.城市经济缺乏活力
C.社会劳动力不足 D.城市用地压力增大解析: (1)注意人口增长率的计算方法。(2)从2003~2010年,人口总数增加了49.9万,递增77%,因此,这种城市人口增长率不可能是自然人口增长率,故排除A、B两项。主要原因应是沿海地区改革开放后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导致大量人口迁入。(3)由于该城市人口增长了77%,因此近50万新增人口的吃、住、行等问题需要解决,造成城市住房建设、活动空间、道路交通等用地不断扩大,增加了城市用地的矛盾。
答案: (1)A (2)C (3)D人口增长阶段及其模式转变
读人口增长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阴影部分表示什么?计算方法是什么?
(2)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中,首先下降的是什么?
(3)C阶段人口处于什么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011·四川高考卷)下图为我国西部某省人口数据统计图。近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左右。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该省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目前出生率低、死亡率低
B.人口密度十年来大幅减小
C.城市人口比重提高依靠人口自然增长
D.城市人口数量十年来增长50%以上
(2)该省十年来常住人口(指实际居住在当地半年以上的人口)数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A.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B.水利工程移民增多
C.省级行政区域缩小 D.劳务输出数量增加解析: (1)该省在2000年时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达到0.51%,属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增长模式。由2000年与2010年的人口数据对比可以看出,人口密度不存在大幅减小现象。而城市人口的增加依赖于城市化过程,即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迁移。2000年城市人口是8 235×27%=2 223.45万,2010年的城市人口是8 042×40%=3 216.8万,增长不到50%。(2)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不为负值的前提下,只是滞缓了人口增长的速度,而不会造成人口数量的减少,从题意看,既然研究的对象是我国西部的某省,就不可能是行政区域缩小,因为那样会失去可比性。劳务输出是西部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并且随着东西部经济差距的加大,人口迁移的规模在不断加大,会造成当地常住人口的减少。而随着西电东送工程的逐步实施,西部某些省区的水利工程移民增加,但是迁移的规模不会达到近200万之巨,况且水利工程大多是就近后靠式的迁移。
答案: (1)A (2)D2.(2011·深圳高一检测)甲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某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变动示意图,乙图是人口年龄构成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该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典型的( )
A.原始型 B.传统型
C.过渡型 D.现代型
(2)根据甲图所示的人口变化趋势判断,今后该国人口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
A.鼓励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B.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势头
C.继续保持较低的人口生育水平
D.减少劳务人员输出(3)在乙图中,①②③④四点所示的人口年龄构成情况与甲图所示国家1995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相符合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解析: 第(1)题,据甲图可知,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该国人口的死亡率、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较低,故属于现代型。第(2)题,结合甲图可知,该国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降低,人口保持负增长状态,所以该国今后人口工作的主要任务是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势头。第(3)题,由图可知,乙图中④与甲图所示国家1995年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相符。
答案: (1)D (2)B (3)D 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阅读人口统计图,回答问题。
2010年A、B、C三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
(1)根据上图分析:A国人口问题主要是什么?
(2)B国人口问题主要是什么?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2010·高考重庆卷)下图是某地区人口数量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地区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
A.人口素质低 B.人口老龄化
C.就业压力大 D.人口增长快
(2)与俄罗斯相比,属于图示人口再生产类型的亚洲某国家,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是( )
A.大气污染 B.能源短缺
C.水土流失 D.淡水匮乏解析: 第(1)题,0~5岁人口逐渐减少,65岁及以上人口逐渐增多,且超过20%,人口呈现老龄化。第(2)题,属于图示人口再生产类型的亚洲国家为日本,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是能源短缺。
答案: (1)B (2)B3.运用数据表可以分析社会人口变化现象。据下面两图回答(1)~(2)题。
图甲(1)图甲是某地区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变化曲线图。若图中所示变化趋势持续下去,最可能出现的是( )
A.人口素质下降 B.人口老龄化
C.就业压力加大 D.劳动力成本下降
(2)图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四个不同时期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①②④③ D.①③②④解析: 本组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人口的变化、人口增长模式及人口统计图等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图甲反映该地区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不断减少,可能是实施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的结果。所带来的可能影响是青壮年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成本提高,老龄人口比例提升,人口出现老龄化;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增长模式逐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出生率逐步下降,青少年人口比重逐步下降。
答案: (1)B (2)D一、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1.世界人口发展到现在的规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1)持续性和阶段性,如图所示:
依据曲线变化特征,世界人口增长划分为三个阶段(2)不均衡性
a.时间的不均衡性:主要表现在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在逐步加快,每增长1亿人口所用时间越来越短。主要原因是人口基数越来越大。
b.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上,如下表所示:2.人口增长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由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而引起的人口变动)和人口的机械增长(由人口移动而引起的人口变动),从全球范围看,世界人口增长主要是自然增长,它取决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二.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指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从一种到另一种的改变。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这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对死亡率的作用是直接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人们的生存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这是死亡率下降的前提条件。死亡率的明显下降发生在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转变过程中,而人口增长模式的真正实现,要通过出生率的下降来实现,出生率的下降,发生在由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的转变过程中。转变的过程用图表示如下。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示意图图中:①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②出生率高,死亡率快速下降,人口增长迅速;③死亡率进一步下降,出生率也开始下降,人口增长速度开始放慢;④死亡率下降到很低水平并稳定下来,出生率也趋于低水平并逐步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三、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
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模式不尽相同,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具体可用以下方法判断:
(1)从三率数值上判断,如下图。
由图可知:①原始型与传统型相比:后者死亡率相对较低,自然增长率明显高于原始型。
②传统型与现代型相比:前者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高于后者,后者自然增长率一般低于10‰。
③传统型的两个阶段相比:增长减缓阶段出生率、死亡率相对较低。(2)由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形特征区分
①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的,其对应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表现为塔基较宽而塔顶较尖的特征(如图A)。
②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的,其对应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表现为塔基较窄而塔顶较宽的特征(如图B)。
总之,综合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掌握人口转变模式的特点及其差别,是判断人口增长模式的关键。四、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的差异及产生的人口问题的表现、影响、应对措施
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由于社会经济及工业化程度差异巨大,因此所处的人口增长模式不同,具体如下所示: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所属人口增长模式不同,所产生的人口问题的表现、影响及应对措施不同。具体如下所示:
1.人口自然增长率总是正值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可能是正值(表示人口总数增加),也可能是零(表示人口总数不变),甚至可能为负值(表示人口总数减少)。
2.一个地区人口总数的最大值出现的时间在人口自然增长率开始减小时
应该是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零变为负值的时期,因此人口增长速度降低并不等于人口总数减少。我国人口增长速度有所减慢,但人口增长数量仍然很大。3.注意生育率和出生率的区别与联系:
生育率是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15岁~49岁)人数之比,出生率则是指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人口总数之比;生育率是出生率的基础,一般情况下,生育率水平高,出生率水平也高。
4.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国家的人口数量增长多,自然增长率较低国家的人口数量增长少人口数量增加的多少取决于人口基数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一个国家尽管增长率较小,但如果人口基数大,净增人口数也会很大。例如,中国尽管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可达一千万。同理,一些国家尽管自然增长率较高,但由于人口基数小,净增人口数也较少。5.人口增长的转变就意味着人口数量的增多
人口增长的转变概念强调的是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过程,并不一定表现为人口数量的增多。有些发达国家人口出现负增长,人口数量也可能出现减少的现象。6.人口增长只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人口增长受社会、经济、自然等因素的影响,生产力发展水平仅是其中的因素之一,而且是决定性的因素。一、选择题
下表为2008年我国人口统计表。读表完成1~2题。2008年我国人口统计表1.有关我国人口增长变化因果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基数大,自然增长率高
B.出生率高,每年净增人口多
C.死亡率低,老龄人口增加快
D.经济增长很快,城市化水平很高2.我国人口增长带来的主要问题是( )
A.教育、医疗压力过大
B.城市化发展速度过慢
C.劳动力资源严重短缺
D.环境承载力已趋极限解析: 根据表中的数据可知,我国的人口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但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较多;目前,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较多,说明老龄人口增加快;城市化水平还不足45.7%,城市化水平还算不上很高。我国人口增长过快,而人作为绝对的消费者,给资源、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同时,人口的增加也会给教育、医疗带来过大的压力。
答案: 1.C 2.A读下表,回答3~4题。
表 2006年末中国人口资料3.如果a、b、c分别代表我国0~14岁、15~59岁、60岁以上人口比重,那么下图中符合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比重状况的点位是( )
A.① B.②
C.③ D.④4.下列有关我国人口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当前我国人口问题面临的首要困难仍是人口增长势头强劲
B.解决当前我国人口问题的主要任务是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
C.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居高不下,有利于就业安排
D.流动迁移人口持续增加,有利于城市公共资源配置解析: 由表可知,0~14岁约占19.6%,15~59岁约占68.9%;60岁以上约占11.34%,所以在三角形统计图中,②点基本符合要求。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绝对数量大;人口老龄化加速是自然规律和社会现象;性别比居高不下,对安排就业没有好处,同时会带来社会问题;流动迁移人口增加,不利于城市公共资源配置。
答案: 3.B 4.A二、综合题
5.(2010·山东济南高考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8年6月10日,中国优生优育协会会长秦新华在上海表示:由于我国大力推行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等政策,目前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降到1%以下;但是我国人口增长的态势不容乐观,人口数量仍以每年800万~1 000万的速度增长,新生儿每年出生1 600万~2 000万。材料二
(1)材料二图示省、市、自治区中,死亡率最高的是________,最低的是________。
(2)图示省、市、自治区中,每年净增加人口数最多的是______,最少的是________。
(3)上海的出生率比北京高,而自然增长率却比北京低,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以上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属于________型。
(5)对比人口出生率与自然增长率的地区差异性,说明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出生率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人口自然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上海 宁夏 (2)江苏 上海
(3)上海老年人口较多,人口老龄化严重,导致人口死亡率较高 (4)现代
(5)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出生率较低,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出生率较高 经济发达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练规范、练技能、练速度课件44张PPT。材料一 四川新闻网2011年1月3
日报道美国人口咨询局的报告指
出,在2025年以前,印度将成为
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届时其人口
将超过17亿,而中国人口也将超
过14亿。美国以3亿3 900万人口位居世界第三。到那时,世界近六分之一的人口将生活在印度。材料二 新华社消息 日本人口缩水破纪录
数据显示,2010年日本出生人数107.1万人,与2009年大致持平,但2010年死亡人数同比增加5.2万人,达119.4万人。日本连续四年人口总量减少。思考:为什么世界上有的国家人口增长迅速,而有的国家人口却在不断减少?其影响因素是什么?它们分别属于哪种人口增长模式?一、人口增长模式的判定
人口增长模式包括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三种,其区别主要体现在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变化和数值特征上,分析时应牢牢把握住以上的关键特征。对于人口增长模式的判定,通常可以利用以下几种方法:
1.根据“三率”的特点来判定
原始型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传统型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现代型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如图示:2.根据国家类型或发展程度(即生产力水平)来判定
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多为现代型,发展中国家多为传统型。
3.根据自然增长率的数值特征来判定
传统型与现代型的根本区别是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可以把1%的数值指标作为二者的划分界线,若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1%,则多为传统型;若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1%,且人口出生率大致在1.5%以下,则多为现代型。 (1)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首先从死亡率下降开始,死亡率的明显下降发生在人口增长模式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过程中。
(3)人口增长模式的真正转变,则要通过出生率的下降来实现。【典例1】(2010·海南地理)下图示意4个国家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读图完成(1)、(2)题。(1)图示四国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示四国中30~39岁人口数量从少到多依次是( )
A.①③④② B.②④③①
C.④②③① D.①②③④ 【思路点拨】本题以人口金字塔图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对地理数据的分析能力。解答该题的关键是准确判读金字塔图中各年龄阶段人口数量的多少,解答该题需要明确阅读金字塔图的方法。第(1)题,④国人口金字塔图,为典型的下宽上窄型,表明年轻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大,反映了人口高自然增长率的特征。第(2)题,在判读时一定要注意到四国人口金字塔图的横坐标单位并不统一,在确定好四国人口金字塔图的横坐标单位后,结合图中数值很容易判断出四国中30~39岁人口数量从少到多依次为②④③①。
答案:(1)D (2)B【借题发挥】准确判读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的关键——“三关注”
(1)关注塔型:不同的塔型反映了不同的人口问题,下宽上窄的塔型反映出人口增长快、少年儿童所占比重高的问题;上宽下窄的塔型则反映出人口老龄化严重的问题。
(2)关注某年龄段所占人口比重。由此可以推知该年龄段人口出生时该地区的人口增长状况,或推知其人口发展中的某因素的变化。
(3)关注某年龄段男女各自所占比重的对比状况,由此可判断某时期男女性别比例状况,进而判断是否存在性别比例失调的问题。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不同途径及原因【备选例题】(2011·广东学业水平测试)下图为不同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图中与目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相似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图中丁国将面临的人口问题是( )
A.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会负担重
B.少年儿童比重大、失业率高
C.人口总数少、自然增长率高
D.人口数量多、劳动力过剩【解析】(1)选C,(2)选A。本题以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统计图为背景,考查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人口问题。第(1)题,目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正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甲、乙出生率太高,明显不符合,丁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也不符合,只有丙能反映我国目前的人口增长模式。第(2)题,丁国人口出生率低于死亡率,出现了人口负增长,因此人口老龄化会加重,社会负担也会加重。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及人口问题的差异1.人口增长的差异
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社会经济水平的差异,使它们目前处于不同的人口增长阶段,因此其人口增长状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具体总结如下:2.人口问题的差异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所属人口增长模式不同,所产生的人口问题的表现、影响及应对措施不同。具体如下所示: 世界人口增长状况及原因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由于社会经济水平的差异,人口增长特点差异显著,但从全球来看,当今世界人口增长仍较快。主要是因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且人口自然增长率居高不下,导致世界人口增长过快。【典例2】自2010年11月1日0时我国开始进行第六次人口普查。下图为我国历年来四次人口普查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1)对1964~2000年我国人口增长状况的正确描述是( )
A.大于等于65岁年龄段的人口增长数量最多
B.0~14岁年龄段人口比重持续增加
C.15~64岁年龄段人口增长数量最多
D.1990年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2)进入2000年后,我国面对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
A.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劳动力严重短缺
B.人口自然增长率偏高,每年新增人口多
C.青壮年人口数量庞大,就业压力大
D.人口呈现低增长,人口数量日趋减少【思路点拨】本题以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为切入点,以我国以往四次人口普查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图为载体,主要考查人口增长的特点及面临的人口问题,并侧重考查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第(1)题,由图可知,15~64岁年龄段在各时期人口总数最多,且比重处于不断增长中,故选C。第(2)题,进入2000年后,我国15~64岁的人口比重达到70.1%,可见青壮年人口数量非常庞大,就业压力非常大。
答案:(1)C (2)C 【备选例题】(2011·合肥高一检测)读印度人口增长柱状图,回答(1)、(2)题。(1)下列关于印度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图示期间印度人口增长了3倍多
②印度目前人口增长的速度有所放缓
③印度每年净增人口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
④印度目前人口增长已得到有效控制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影响印度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是( )
①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②受教育水平较低
③宗教的影响 ④人口死亡率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1)选D,(2)选A。本题以印度人口增长柱状图为载体,主要考查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侧重考查学生对柱状示意图的判读分析能力。第(1)题,1951年印度人口大约为3.8亿,2008年约为11亿,增长了约两倍;印度目前人口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每年净增的人口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且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第(2)题,印度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比较高,主要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与人们的受教育程度比较低以及宗教的影响等。第二节人类迁移与人口流动
一、世界著名的“唐人街”
早在“盛唐”时期,中国的声誉已远及海外。世界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而把华人、华侨聚居的城市街区称为“唐人街”或“中国城”。
旧金山的“唐人街”,地处美国旧金山市中心区,东距今日大厦仅两条街,西边是高级住宅区诺布山。从1841年起华人来此居住,现聚居华人10万人,约占全市的十分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唐人街”。英国的“唐人街”,位于市中心最繁华的爵禄街,与皇家公园、白金汉宫相邻。澳大利亚悉尼的“唐人街”位置十分优越:东临市政厅,西面是悉尼娱乐中心和会展中心,南倚中央火车站及长途汽车站,北面的“情人港”是悉尼最繁华的旅游胜地。
世界许多城市的“唐人街”,虽历经沧桑,街区和建筑物却依然保持雕梁画柱、红檐绿瓦的中国传统色彩和风格。中国饮食文化、节日民俗等成为当地旅游观光景点,并为当地多元文化发展作出贡献。
二、现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现代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
科技移民
劳务输出
国际难民迁移
迁移人口类型
高素质人才
外国廉价劳动力
战争难民、政治难民
特
点
迁移的原因
寻找更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
发达国家劳动力不足,寻找更多的就业机会
战乱、种族冲突、政治迫害
迁移的方向
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贫穷国家流向富、富裕的石油输出国,人口密集国家流向人口稀疏国家
流向和平国家,能对其提供避难需要的国家
产生的影响
发展中国家在人才和经济上蒙受双重损失
使发展中国家缓解就业压力赚取外汇
给迁入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带来许多问题
三、中国和美国国内人口的迁移
我国国内的移民活动有很长的历史。例如在14世纪末与15世纪初,一是向云南,再是向沿长城地区的军垦移民。在清朝(1650—1850)从两湖和陕西向四川迁移了大量居民。例如,四川在1786年人口不到850万人,到1850年,该省的人口超过4400万人。1850年以后,移民重点转向长江下游。那里因太平天国与清政府战争,人口大减。20世纪初,移民转向东北。光绪二十二年(1897)东北已全部开禁,允许关内移民前往。当时,东北全区人口只有700多万人,到1933年已达2910万人。1950年,东北的人口已达4000多万,到1982年增加到9000多万。从开禁到现在约100年,东北的人口由700多万增加到9000多万人,增加了12倍,这样的增长速度是世界少有的。
美国国内在近几十年内,西部地区,特别是加利福尼亚州,新兴的工业比较发达,经济增长较快,所以东部的白人向西流动,使西部的人口有惊人的增长。相比之下,美国黑人迁移潮流则主要是由南向北,因为南方农村劳动力有余,剩余的黑人劳动力流向北方城市,寻求生路。目前,这两大迁移潮流已接近尾声,出现了由北方向南方“阳光地带”迁移的高潮。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下图为深圳户籍人口来源地分布图。读图完成1~3题。
1.深圳户籍人口来源地中,排在第二圈层的省级行政区,除重庆、四川、海南外,还有( )
A.吉林、安徽、湖北、贵州 B.云南、贵州、湖南、江西
C.福建、江西、湖南、贵州 D.广西、湖南、江西、福建
2.深圳户籍人口中四川人较多的主要原因是四川( )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多 B.自然资源短缺
C.政府安排外迁人口多 D.生态移民较多
3.大规模人口迁移( )
A.减缓了人口老龄化进程 B.扩大了地区间经济差异
C.调节了地区间人才余缺 D.缓解了交通运输压力
解析: 1题,可直接从图中得出结论。2题,四川自然资源丰富,但因人口数量多,增长快,改革开放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自发流向东部沿海的大城市,以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3题,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有利于加强区域间的联系,缩小地区间经济差异,促进劳动力资源与产业布局的优化组合,但同时也会加大交通运输的压力。
答案: 1.D 2.A 3.C
下图为中国、美国(本土)两国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示意图。分析回答4~5题。
4.“二战”之后,美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
①东北工业区的吸引 ②美国的南北战争 ③环境因素 ④新兴产业的吸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与20世纪50~80年代中期相比,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主要表现为( )
①自发性人口迁移、流动的规模较大 ②向西部地区迁移、流动的规模较大 ③务工、经商成为人口迁移与流动的主要动力
④民工流动的人数已大大减少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 第4题,美国国内人口迁移方向在”二战”前后有较大的改变,“二战”前由于东北工业区经济较好,有大量的就业机会而吸引大量南部移民进入,“二战”后由于西部、南部新兴工业的出现和东北部老工业区环境的恶化,导致人口开始向西部、南部迁移。第5题,20世纪50~80年代中期我国人口迁移数量少、规模小,且多为有组织的迁移;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出现了大量自发性的民工流动现象,多为农村流向城市,主要是为了就业和经商。
答案: 4.C 5.B
(2010·潍坊高一质检)下面甲、乙两图分别是某市2010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金字塔示意图,该市的平均期望寿命已提高到78岁。读图,完成6~7题。
6.甲图反映的该城市人口增长模式是( )
A.“高—高—低”模式 B.“高—低—高”模式
C.“高—高—高”模式 D.“低—低—低”模式
解析: 该地从图中看,出生率低,死亡率也较低,自然增长率低。
答案: D
7.与流动人口相比,户籍人口( )
A.劳动力数量较少 B.劳动力比重较大
C.性别构成较合理 D.年龄构成较轻
解析: 由图乙可知流动人口以青壮年女性人口居多,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由图甲可知户籍人口男女性别比相差不大。
答案: C
下图为我国近年来农村人口省际迁出量统计分布图,图例1、2、3、4、5、6依次表示迁出量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读图完成8~9题。
8.农村人口省际迁出量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 )
A.四川、重庆和湖北 B.四川、湖南和安徽
C.重庆、湖南和江苏 D.重庆、湖南和江西
9.影响图示区域农村人口省际迁出量的主要因素是( )
A.城市化水平 B.农业现代化水平
C.交通条件 D.耕地日益减少
10.北京、天津、上海和广东等地农村人口省际迁出量较少,其原因是( )
A.农村人口比例很低,已没有可供迁出的农业人口
B.农村人口比例较高,大多已通过建设新农村的途径加以解决
C.农村人口比例较低,大多已通过省内人口迁移的方式转化为城市人口
D.农村人口比例很高,大多已通过就地实施工业化的途径进行人口转化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四川、湖南、安徽三省颜色最深,属于农村人口迁出量最多的省级行政区。目前影响我国农村人口大量外迁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而经济水平与当地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密切相关。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与耕地减少,会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但这部分劳动力也可能就地转化。如果本省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低,就地转化不了,农村人口就会大量向外省流动。北京、天津、上海和广东均为我国经济较发达、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其农村人口比例低,大部分就地转化为城市人口。
答案: 8.B 9.A 10.C
读我国珠江三角洲某市人口增长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有关该市人口数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从总体上看,该市人口数量的变化以机械增长为主
B.该市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
C.影响该市人口迁移的因素是政治因素
D.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上升趋势
12.近年来该市人口机械增长呈下降趋势,其原因正确的是( )
A.该市因经济发展速度减缓而出现“民工荒”
B.该市生态环境恶化,人口迁入量减少
C.是由于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
D.农村生存环境已好于城市
解析: 由图分析可知,近年来该市的人口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但自然增长率基本呈下降趋势,其人口数量的增长以机械增长为主,导致人口大量迁入的因素是以经济因素为主。近年来该市的人口机械增长率有所下降,和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民工待遇相对较差,农民工对物质文化要求提高有关。
答案: 11.A 12.C
13.以下人口的空间移动现象,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
A.某老人去外地旅游 B.某学者出国讲学
C.某家庭乔迁新居 D.南方某学子去北方上学
解析: 人口迁移的概念包含空间移动、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外出旅游、出国讲学属临时性的人口流动,不属人口迁移;而家庭乔迁新居,尽管居住地发生了变更,但这种变更不一定超越特定的界线(如行政区界线),不一定属于人口迁移。
答案: D
二、综合题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劳动力外出就业目前已成为中国农民增收的主要手段。中国农业部的统计显示,2000年中国农民的人均年纯收入为2 253元,其中农民外出打工获得的收入平均为240元,中国农民外出打工已经成为增加个人或家庭收入的一种重要手段。
材料二 城市与农村的交流。
(1)请用推拉力理论分析我国大量农村劳动力拥入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原因。
(2)下列属于农民外出打工对农村和农民带来的好处的是(多选)( )
A.增加农民和农村的收入
B.通过劳动力和资金的双向流动,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率
C.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农村人地矛盾
D.农民在获取资金的同时,还获取了丰富的信息、文化和新的理念
(3)农民工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起到哪些作用?
(4)近年来,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农民工从沿海地区返回家乡,请你提出建议如何吸收这些劳动力?
解析: 本题结合社会热点考查农民外出打工的原因及作用。第(1)题,推拉力理论应从社会经济、文化、信息、政策等方面具体分析农村和城市的现状。第(2)、(3)题,结合材料二联系我国农村人多地少及城市的现状可回答。第(4)题,当地要创造就业机会,吸纳农民工就地转化,并加强对回乡农民工的培训,为其以后找工作做好准备。
答案: (1)农村推力:人多地少,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农村收入较低,经济相对落后;就业机会较少,收入较低;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农村技术人员难以发挥特长等。城市拉力:改革开放,城市发展较快,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有较多的就业机会;劳动力的工资相对较高;信息通畅、文化发达;国家对户籍制度的要求放松等。
(2)ABCD
(3)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如深圳属于典型的移民城市;带来廉价的劳动力;主要从事建筑行业、商业、保洁、餐饮、保安等劳动力比较密集的服务行业,促进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4)给出优惠政策,让回乡农民工自主创业;发展当地经济,吸收回乡农民工参加工作;政府出面组织培训农民工。(言之有理即可)
15.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民工荒”的惊呼之声占据了媒体的大幅版面。“广东缺100万民工”,“珠三角惊呼民工短缺”。
据《南方日报》报道,广东省和4个市的劳动就业服务中心有关领导都认为广东省劳动力市场仍是供大于求,就业难与个别企业招工难并存,“有人没事干”和“有事没人干”同在;而且表示,广东省的确缺少一些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技工,但是从来不缺少普通民工。
由于劳动力市场仍然供大于求,许多民工在城里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于是纷纷打道回家。
“回流”,不是自动离弃造成的荒缺,而是被动淘汰后的黯然退出。只是在他们退出之后,高素质的、能满足现实需求的民工尚未及时补上。
由此笔者想到社会学家孙立平的“断裂社会”理论。他认为中国目前的社会是一个断裂的社会,断裂的各层处于不同的发展时代,新创造出的工作位置并不会给失业或下岗者提供多少就业的机会。就拿这次“民工荒”来说,在民工和高素质劳动者之间,又形成了断裂,这是一种“知识断裂”。“断裂”的社会,使经济状况悬殊的各阶层无法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因此导致“知识断裂”。而“知识断裂”的结果之一,就是民工“回流”,就是“民工荒”惊呼。“民工荒”是假的,“知识断裂”的残酷现实却是真真切切的。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造成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民工的盲目流动给城市带来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造成民工“回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改变由“知识断裂”而导致的“民工荒”?
答案: (1)农村流向城市,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内地流向沿海和工矿区
(2)人口流入地区的经济收入要高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的就业机会要多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的生活环境要优于人口流出地区
(3)失业人口增多,带来一系列不安定因素
(4)社会的发展导致产业升级,技术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提高,而民工素质较低
(5)对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技能。
.精品资料。欢迎使用。
课件64张PPT。第二节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今年世界难民日来临之际,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发表致辞,呼吁人们关注全球各地背井离乡的难民,联合国难民署协助难民自愿返乡或融入当地环境,以重新过上安定的生活。【学习目标】
1.知道人口迁移的概念,了解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关系,了解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发展历程和最新趋向。
2.结合案例,掌握我国新时期人口流动的方向和原因。
3.运用案例,分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归纳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掌握人口移动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一、人口迁移
1.概念: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_______________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2.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
(1)人类社会早期:__________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
(2)古代农业社会:__________的吸引、逃避灾荒、战乱、宗教迫害等,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3)近现代国际人口迁移三、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
1.基本形式:人口迁移和__________。
2.影响因素
(1)最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他因素: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距离、____________、文化背景等。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
据联合国2010年预测,在未来半个世纪内,高收入国家预计每年接收200万移民。未来世界移民状况见下表。根据表中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1)二战后,世界上国际人口迁移有什么特征?
(2)造成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011·广东高考卷)读1995~2009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1995~2009年,该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 )
A.迁入率持续上升
B.迁出率持续降低
C.机械增长率缓慢下降
D.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
(2)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
A.上海 B.安徽
C.湖南 D.河南解析: (1)该省级行政区的迁入率、迁出率都呈波动变化,A、B、C项错误,但迁入率一直高于迁出率,故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2)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省级行政区的迁入率一直远远高于迁出率,应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四个选项中只有上海符合条件。
答案: (1)D (2)A1.下图为某地2010年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统计图,读图回答(1)~(2)题。
(1)从图中判断,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
A.人口的老龄化 B.婚姻家庭
C.政治因素 D.经济因素
解析: 从年龄段看,20~34岁人口数量大,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是经常性的、主要的因素,人口迁移为获取较好的就业机会和收入,因此选择D。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多方面,要关注主要因素。
答案: D(2)图中甲~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有明显相关的是( )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乙、丁
解析: 不同年龄段中,青壮年迁入多的地区,由于婚姻使新生儿比重大,故甲和乙相关明显。
答案: A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
下图反映了农村人口大量迁往城市的现象,这种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字母代表的内容,对人口迁移而言,属于拉力的是什么?属于中间阻力的因素是什么?
(2)从人作为消费者的角度看,人口迁出对当地有什么意义?
(3)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会对城市产生怎样的影响?(2011·福建高考卷)下表为2002~2007年我国某特大城市郊区年平均人口迁移统计资料,迁入人口以初中学历的外来人口为主。读表完成(1)~(2)题。(1)上表反映的人口迁移对该市的影响是( )
A.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B.扩大环境人口容量
C.加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
D.加快人口老龄化进程
(2)为了社会和谐发展,该市郊区最需要增加的职业人员是( )
A.环卫人员 B.中小幼教师
C.工程技术人员 D.建筑设计师解析: (1)从表中资料可知,该市人口迁入量大于迁出量,迁入的人口主要是15~44岁的青壮年劳动力,且以初中学历为主,说明这些迁入的人口不可能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业,也不可能加速人口老龄化进程,故可排除A、D两项;环境人口容量的扩大,不是人口大量迁入的结果,故B项错误;大量外来人口的迁入促进了该市工商业的发展和加大了对居住用地的需求,扩大了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面积,从而加速了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故C项正确。(2)大量外来人口主要租住在房价低廉的郊区,由于这些外来人口以青壮年为主,他们的子女多随之迁入,入学难问题突出。因此,为了社会和谐发展,该市郊区最需要增加中小幼教师。
答案: (1)C (2)B2.(2010·济南模拟)读我国2006年跨省劳动力流出、流入饼状图,回答(1)~(2)题。
(1)b地区是( )
A.东部沿海 B.东北三省
C.中部 D.西南
(2)关于我国2006年跨省劳动力流动影响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对a地区城市化的促进作用最强
B.b地区工业化进程受到限制
C.减缓了c地区的人地矛盾
D.导致d地区农村劳动力严重短缺解析: 本题组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能力,以及对劳动力流动现状、后果的理解能力。b地区流入量非常大、流出量很小,而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可据此判断b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应该是东部沿海。c为人口流出地区,可以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
答案: (1)A (2)C一、人口迁移的判断方法
人口迁移的定义中给出了判断人口迁移的三个标准,即空间位移、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人口移动才能称为人口迁移。
1.空间位移——由迁出地到迁入地
只有发生空间移动的人口现象才可能构成人口迁移,人们总是在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但不是所有的人口移动都是人口迁移,如人口流动就不是人口迁移。2.居住地变更——跨越行政区域界线
人口迁移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即迁移发生前后人们的居住地各不相同,而居住地的改变包含有人口迁移必须超过“一定距离”的含义。“—定距离”目前也没有统一的标准,通常人们用是否超越某种特定的行政区域的界线来作为判断某一人口移动现象是否为人口迁移的标准。超越行政区域界线的为人口迁移,否则就不是人口迁移;跨国界的人口迁移为国际人口迁移,跨省界的人口迁移为省际人口迁移,依此类推。3.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性
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的人口移动才能构成人口迁移。迁移的时间间隔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有的具有确定的时间长度,如1年、5年或10年;有的可以更长。人们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往返、外出购物、旅游、出差等都不属于人口迁移,游牧民的迁徙、季节工的季节性流动、拥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间的流动等也不属于人口迁移。二、现代人口迁移的特点三、我国“民工流”的特点、成因及影响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人口迁移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就有了人口迁移现象。考古研究成果表明,早期人类主要聚居在亚热带气候区,通过人口迁移,人类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2.古代农业社会人口迁移的频度和强度大于原始社会的人口迁移
农业出现以后,人类社会中出现了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人口,农业的主要生产对象是土地,土地的不可移动性决定了农业人口的相对稳定性。但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土地的相对不足,又迫使人口不得不进行新的迁移,其频度、强度都低于原始社会的人口迁移,因为原始人群受天然食物的吸引而经常迁移流动。3.自然条件一直是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自然条件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不同的。自然条件曾经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适应、控制能力的增强,自然条件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正在减弱,社会经济因素成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但自然条件仍然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基础因素。一、选择题
(2010·临沂高一质检)读人口迁移量与经济发展阶段关系图,完成1~2题。
1.早期人口迁移的基本形式是逐水草而居,决定其迁移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矿产资源
C.淡水分布 D.地形
2.图中显示了人口迁移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其中阶段(2)最有可能是( )
A.采猎文明阶段 B.农业文明阶段
C.工业文明阶段 D.环境文明阶段解析: 本图表达的是人口迁移量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关系,根据一般划分方法,(1)~(4)表示的应分别是采猎文明阶段,农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阶段和后工业化阶段。早期人口迁移的基本形式是逐水草而居,是在(1)阶段,这时候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是食物和淡水。(2)这个阶段因已进入种植业阶段,土地是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的不可移动性限制了人口的迁移,从而使人口迁移量减少,而到了工业化和后工业化阶段,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而迁移。
答案: 1.C 2.B(2010·济宁高一检测)下图中甲、乙、丙是我国三个不同地区,回答3~4题。3.有关甲、乙、丙三地区当今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属国际人口迁移
B.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城市到农村
C.人口主要由乙、丙两地迁往甲地
D.人口主要由甲地迁往乙、丙两地4.近几年来,上述地区的人口迁移带来的问题,叙述错误的是( )
A.加大了铁路等交通运输的压力
B.扩大了迁出地、迁入地的经济发展差距
C.缓解了迁出地的人地矛盾
D.给迁入地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解析: 本题组以经纬网图为背景,考查了我国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做题时首先应先由经纬线的度数判断出,甲为四川盆地,乙为长江三角洲,丙为“珠三角”地区,然后结合这三个地区经济等状况可知,人口主要由甲迁往乙、丙,属国内人口迁移,迁移方向主要是由乡村到城市。对迁出地而言,人口迁出加强了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的联系,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
答案: 3.D 4.B二、综合题
(创新题) 农民工与农村
5.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0年6月16日,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许又声表示,中国海外侨胞超4 500万,绝对数量稳居世界第一,被认为是国际上的最大移民群体,其中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是中国移民的最主要聚集地。材料二 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我国将推进人才强国战略,鼓励和引导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为国服务,积极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
(1)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目前国际人口迁移流动的基本方向是什么?
(2)为什么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会成为目前我国移民的最主要聚集地?
(3)我国海外移民数量逐年增多,对我国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什么?
(4)我国为什么要鼓励和引导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解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全球范围内的人口移动规模越来越大,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成为影响人口移动的最主要因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异导致人口大量地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这样的人口迁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发展中国家的人才流失,这也是我国鼓励和引导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的原因。答案: (1)由发展中国家移向发达国家,由经济欠发达地区移向经济发达地区。
(2)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经济相对落后,而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是典型的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工作、生活环境好,收入水平高,而且这些国家和地区人口出生率低,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日渐成为其经济增长的瓶颈,这客观上形成了对移民的吸引力,因此这些地区成为中国移民的最主要聚集地。(3)我国的海外移民逐年增多,且以出国留学、工作为主,迁移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较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的人才流失,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4)我国的海外留学人员是我国的高素质人才,鼓励和引导其回国工作会对我国的社会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有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使我国永立于世界强国之列。练规范、练技能、练速度课件53张PPT。“中国通”大山
大山 (Mark Rowswell) 是中国观众非常熟
悉的国际友人。《人民日报海外版》曾评价:
“大山虽然是外国人,但不是外人”。
中国的媒体评价大山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最有影响的外国人之一”。2002年大山又应邀被正式列入“加拿大名人录”。2004年大山被评为“北京十大杰出青年”,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个外国人。2006年大山又荣获加拿大的最高终身成就奖——加拿大勋章——以表彰他为中外友好交流所做出的杰出贡献。2009年5月大山被任命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加拿大总代表。 大山回加拿大探亲,是否属于人口迁移?大山在中国定居是否属于人口迁移?如果是,属于哪一类型?一、人口迁移的判断及其与人口流动的区别1.人口迁移的判断
人口迁移一般有三个判断标准,即空间位移、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人口移动才能称为人口迁移。
(1)空间位移——由迁出地到迁入地。
(2)居住地变更——跨越行政区域界线。跨国界的人口迁移为国际人口迁移,跨省界的人口迁移为省际人口迁移。
如下图,A、B、C是三个不同地区,人口从B1到A1、A1到B2、B2到C1常被认为是人口迁移;而从B1到B2、C1到C2是在区内流动,常被认为是人口流动。(3)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性
人们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频繁往返、外出购物、旅游、出差等不属于人口迁移,游牧民的迁徙、季节工的季节性流动、拥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间的流动等也不属于人口迁移。2.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区别
人口移动是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变动,其主要有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两种基本形式。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差别如下表所示: (1)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共同点都是人口的空间移动,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有没有“永久性”或“长期性”变更定居地;此外还可以看有无越过行政区界线。
(2)跨越国界的人口迁移为国际迁移;未跨越国界,但已跨越行政区边界的为国内迁移。 【典例1】(2011·德州高一检测)2011年春运工作从1月11日正式启动,2月19日结束,为期40天,其中春节前15天,节后25天。据国家发改委、铁道部等部门介绍,2011年春运期间,全国旅客运量将达到23.2亿人次,比去年春运增长3.5%。据此回答(1)~(3)题。
(1)2011年春运的旅客流属于( )
A.国际人口迁移 B.国内人口迁移
C.省际人口迁移 D.人口流动(2)春运期间,春节前后人口主要流动的方向分别为( )
A.城市→农村,农村→城市
B.农村→城市,城市→农村
C.城市→城市,农村→农村
D.农村→农村,城市→城市
(3)我国面临春运压力大的主要原因是( )
①客流量过大 ②出行时间分散
③客流集中于公路运输 ④民工流
A.①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③【思路点拨】本题以春运为背景,主要考查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区别及春运期间我国人口流动情况。第(1)题,春运期间民工流动性较强,此时他们是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且不变更户籍,故属于人口流动。第(2)题,春节前旅客主要由城市流向农村,回家过年;春节后由农村流向城市,外出务工。第(3)题,春节前后,民工数量过多造成客流量过大,是我国春运压力大的主要原因。
答案:(1)D (2)A (3)C人口迁移与流动的新形式
1.现代世界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迁移形式发生明显变化,更加趋于多样化,出现了科技移民、国际难民和环境移民等新形式。 2.我国特殊的人口流动——“民工流”
民工流是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出现的特殊的人口流动,对社会经济和社会环境产生了很大影响。
(1)我国“民工流”的特点、类型及成因 (2)我国“民工流”的影响【备选例题1】读人口迁移与行政区划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A是中国,B是美国,则A1→B1为_______迁移。
(2)若A是江苏,B是上海,则A1→B1为__________迁移或_________迁移。(3)若C为农村,A为城市,则C1→A2为_______迁移,这也是我国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4)图中箭头不属于人口迁移的是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路点拨】本题以人口迁移与行政区划关系图为背景,考查人口迁移的判断及类型。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明确行政区的界线。解答时应特别关注以下几点:答案:(1)国际人口
(2)国内人口 省际人口
(3)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
(4)A1→A2 C1→C2 它们仍然属于同一个行政区域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与生态环境因素2.经济因素3.政治因素 4.社会文化因素 当前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但不能说影响人口迁移的决定因素是经济因素。因为最终决定人口迁移的因素可能有很多。如美国老年人退休之后由东北部迁往南部阳光地带的决定因素是气候;我国人口向西部地区的迁移是实行西部大开发政策所致。 【典例2】(2011·海南地理)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数据显示,离开户口登记地在居住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 139万人,比2000年增11 700万人;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上升。据此完成(1)、(2)题。
(1)所给材料反映出的现象是( )
A.我国人口流动规模扩大
B.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口数量减少
C.我国人口空间分布趋于均匀
D.我国沿海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升高(2)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中、西部发展政策的吸引
B.人们的生育观念改变
C.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D.人均耕地减少【思路点拨】本题以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为背景,主要考查人口流动现象及其影响因素。第(1)题,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我国离开户口登记地在居住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数量大大增加,反映了人口流动规模扩大的现象。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所以沿海地区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上升是由人口迁入而致。第(2)题,现阶段,引发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原因,内地与沿海之间、农村与城市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答案:(1)A (2)C【借题发挥】经济因素在人口迁移中的作用
一般来说,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大,地区之间的人口迁移也就越频繁。人们大多倾向于寻找可以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更多机会,以获取更高的经济收入。所以,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人口迁入率较高,而经济落后的地区,人口迁出率较高。 【备选例题2】(2011·合肥高一检测)下图为某地区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从图中判断,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 )
A.人口的老龄化 B.婚姻家庭
C.政治因素 D.经济因素
(2)图中甲~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有明显相关的是
( )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甲、丁(3)近几年,由于上述人口迁移带来的问题,说法错误的是
( )
A.加大了铁路等交通运输的压力
B.扩大了迁出地、迁入地的经济发展差距
C.缓解了迁出地的人地矛盾
D.给迁入地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解析】(1)选D,(2)选A,(3)选B。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和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带来的影响,能够根据示意图,确定出人口迁移数所占比重最大的是20~39岁这一年龄段的人口,是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解答该题可按如下思路进行:学校:临清二中 学科:地理 编写人:卢敏 审稿人:杨兴燕
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三节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 了解世界人口分布和大势;理解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2: 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认识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因素、特点及实现人地协调的途径;
3: 树立联系的观点;养成有条理、全面地分析问题的习惯;
4:了解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及成因;通过对世界人口分布图的分析,总结世界人口分布规律;
二、预习内容
知识点一、世界人口分布
1.人口密度和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一般以 为衡量指标,但事实上,两个人口密度相同的地区,
格局却不尽相同。因此,我们不仅要了解人口分布的 状况,而且要分析研究人口 格局。
2.世界人口分布
世界人口分布很不平衡。主要分布在:
半球的20°—60°;一半以上的人口分布在距海岸 千米范围内;近80%的人口分布在海拔低于 米的范围内。
各大洲中, 洲人口最多, 洲至今没有常住人口。人口分布密集区:东亚、 、 和 国东北部。人口分布稀少区:高山和寒冷地带、 地带和
地带。
知识点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
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生产力水平越低,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越 ,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但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主要自然因素包括:
地形:平原人口 ,高山、高原地区人口较 。
:北半球温带地区,气温适宜人类居住和农业生产,人口稠密。降水少的地方人口稀少,降水较多的地方人口较密集。
水资源和土壤:干旱地区,人口稠密区依水源多呈 、 和片状分布。不同的土壤自然肥力和耕作性能不同,开发利用程度也不同,影响到人口分布。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分布也影响人口分布
2.社会经济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 、 以及文化教育状况等。其中,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3.政治文化因素
包括: 、 、科技发展水平、 的人口与发展政策、战争和历史因素等。政治因素有时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
知识点三、我国的人口分布
1.我国人口的总特征:
数量最大,密度高,分布 。
2.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东西差异: 多 少;
自然差异: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 少;
经济差异: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 少;
民族差异: 多 少
知识点四、谋求人口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内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 与
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将遭到破坏而失去平衡,并最终失去原有的 。
2、环境人口容量: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能源及其他 、 、 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 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 供养的人口数量。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_______丰富程度, 水平, 发达程度,
程度,人口 水平及
__ ___水平 。
环境人口容量的特点具有 性和 性。
3、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 的生活方式,保证 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 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和地区最 的人口数量。
4、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约为 ,人口合理容量约为 。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施“ , ”的基本国策,以谋求 。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各方面因素。
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
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学会分析其影响因素。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对中国东西部差异的认识。
5、认识环境人口容量的双重属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发展观。
学习重难点:
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环境人口容量的定义、特点
二、学习过程
问题探究
知识点一、世界人口分布
1.两个人口密度相同的地区,人口分布格局是否相同?
2.一个地区人口密度大好,还是人口密度小好?
3.读表1—3—1、1—3—2、1—3—3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规律及原因。
4.读图1—3—2世界人口密度图,找出人口最稠密的4个地区及人口最稀少地区,试解释的原因。
知识点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平原地区人口密集,高原地区人口稀少。这样说是否正确?可举例说明。
2.为什么说自然环境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3.举例说明政治文化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知识点三、我国的人口分布
1.我国北部、西部的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四省区面积约占全国的一半,人口仅占全国的4%,其中西藏的人口密度不到2人;其余省区面积占全国的一半,人口却占全国的96%,其中台湾人口密度高达500人以上。分析这种人口分布格局的成因。
2.从自然和社会角度,说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沿海地区人口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
知识点四、谋求人口合理容量
1.我国可以说“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但被巨大的人口分母一平均,却是“地少物缺”,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十分突出。最令人担心的是,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值还会下降,那么人口与环境的矛盾将更加尖锐┅┅因此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缓解矛盾,请举例说明。
2.有一片草原,放养了一定数量的牛羊,若干家人在此幸福的生活。几年后迁来一定数量的人家,当地的生活水平开始下降,但也可以勉强维持生活。又过了几年,又迁入了几家人口,结果生活难以维持,被迫大批人家外迁。你能够用环境人口容量理论解释吗?
三、反思总结
四、当堂检测
1、分析表格中有关资料,回答(1)~(3)题。
(1)计算巴基斯坦人口密度(四舍五入取整数),填入表中空格。
国家
日本
巴基斯坦
蒙古
澳大利亚
面积(万平方千米)
37.8
79.6
156.6
768
人口(万人)
12500
14000
236
1766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331
1.5
2.3
(2)分析各国数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数量越少,经济越发达B.人口密度越大,经济越落后C.人口密度越大,经济越发达D.人口数量和密度不能决定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3)衡量一个国家人口密度是否适当,应该看________________两种资源是否得到最佳结合。所谓最佳,一是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
2、关于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稠密地区,必是环境好的地区 B.人口稠密地区,必是生态好的地区
C.资源丰富地区,必是人口稠密地区 D.经济发达地区,必是人口稠密地区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环境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B.生产力水平越高,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越不明显
C.世界人口稠密地区都是经济发达的地区
D.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较小
4.对人口分布影响最大的社会经济因素是( )
A.生产力发展水平 B.社会生活方式 C.交通运输条件 D.文化教育状况
5.有关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B.南方地区人口多,北方地区人口少
C.高原地区人口多,平原地区人口少 D.内陆地区人口密集,沿海地区人口稀少
6.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省区是( )
A.西藏 B.内蒙古 C.青海 D.新疆
7.我国下列省中,人口密度差异很大,东部人口稠密,西部稀疏的是( )
A.四川 B.山东 C.新疆 D.台湾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总人口数量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B.无论在什么条件下,环境人口容量都不可能扩大
C.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人口容量是有可能扩大的
D.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应控制在16亿人左右
9.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
①资源总数不断扩大 ②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③人口消费水平不断增长 ④人口增加对环境影响程度不确定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0.关于人口合理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合理容量能进行定量计算,存在具体的数量
B.一个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往往低于其人口合理容C.一个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对制定该地区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D.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地区的极限人口数量
课后练习与提高
读某地区人口分布与海拔关系图,回答1~4题:
1.该地区海拔400米以下地区的人口密度低的原因是( )
A.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
B.地势低平,洪涝灾害频繁
C.峡谷地带,交通不便
D.气候干燥,水源缺乏
2.下列地区与图中体现的情形最为吻合的是( )
A.德干高原 B.长江流域 C.非洲东部 D.西欧平原
3.影响图示人口与海拔关系的最重要的因素是( )
A.河流 B.气候 C.交通 D.矿产
4.在热带干旱地区人口的分布常与图示地区相似,是因为地势较高的高原、山区( )
①气候凉爽 ②资源丰富 ③降水较多 ④排水流畅
A. 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下列地区中属人口稠密区的是( )
A.澳大利亚 B.东亚 C.北非 D.东欧
6.有关世界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世界人口密集地区都在发展中国家 B.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洲是非洲
C.世界上的平原都是人口稠密地区 D.亚州人口最多,占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
7.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由小到大排序正确的是( )
A.原始社会——农业社会——现代社会--_工业社会
B.农业社会——原始社会--工业社会——现代社会
C.工业社会——原始社会——农业社会——现代社会
D.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现代社会
右图为世界总人口推算图,读图完成8~10题:
8.按图推算,预计2050年的世界人口数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数分别将达到( )
A.100亿、99亿
B.100亿、90亿
C.110亿、99亿
D.110亿、90亿
9.若本世纪末中国的人口数量(用a表示)、中国的合理人口容量(用b表示)三者的关系,正确的是( )
A.a < b < c B.c < b < a
C.b < a≈c D.a≈c < b
10.有关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正确的叙述是
A.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越多,环境人口容量必定越大
B.科技越发达,人们利用的资源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C.消费水平越低,人均所需资源越少,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D.社会分配制度等因素,对环境人口容易的大小也有影响
下面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请分析回答11~12题:
11.下列对“环境容量”的理解错误的是A.环境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B.消费水平的高低,对环境人口容量有较大影响。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量
D.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12.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 A.I、Ⅱ、Ⅲ B.Ⅱ、I、Ⅲ C.Ⅲ、Ⅱ、I D.I、Ⅲ、Ⅱ
13.读下图表,回答问题。
表1环境温度对人体的影响
生命障碍
不利高温
高温
舒适
低温
不利低温
冷金属粘皮
>49℃
>29℃
>24℃
21℃±3℃
<18℃
<10℃
<-20℃
(1)图1、图2和表1表示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和
。
(2)由表1可知世界人口最集中的温度带是 。
(3)解释图2人口集中分布在0-200米地区的原因是①
② ③
(4)上述自然因素往往通过对人口 的影响,从而影响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又通过人口分布而影响 的形成和发展。
(5)除上述自然因素外,影响人口增长和分布的人文因素有
A、经济状况 B、交通条件 C、历史文化 D、政策法规
14.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我国东、中、西部第四次人口普查和第五次人口普查有关人口密度统计图
材料3:八五”末期,我国云南、贵州.四川3省贫困人口最多,总计2000万左右,至1999年在云南、贵州两省贫困人口仍接近600万,与之相邻的西藏贫困人口不足100万。
(1)材料l反映出1990年一2000年间我国人口分布发展的趋向是什么。
(2)根据材料2可得出我国人口的垂直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试从自然、社会经济等角度简析云南、贵州两省贫困人口较多的原因。
(4)从环境人口容量角度出发,说明能否向西藏进行大量的人口迁移?并说明理由。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参考答案
问题探究
知识点一、世界人口分布
1、人口密度反映的是单位面积内人口的平均数目,并不体现人口的实际分布。人口密度相同的两个地区,人口分布状况可能相同,也可能差异很大。
若有两个地区的面积相同,都是一平方千米,总人口数都是5,根据公式:人口密度=总人口数÷总面积,可以求出两地的人口密度都是5人/平方千米。但两地的人口分布可以是均匀分布,也可以是不均匀分布,有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少区,由此可见两地的人口分布格局不同。
2、人口分布一般以人口密度作为衡量指标。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不能说明和决定这个地区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只有把人口的数量、密度和经济条件结合起来,才能说明问题。例如,有些地区人口过密,劳动力过剩,就业发生问题;有些地区人口过稀,劳动力不足,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影响经济发展。这些问题就涉及人口分布的问题。因此,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人口分布是否合理,人口密度是否适当,应该看在一定社会历史时期,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和人口资源的结合和利用程度。
3、世界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近海平原地带。原因是北半球的中低纬度气候适宜,平原面积广大,人类活动的历史悠久;而沿海地区降水较多,一般来讲,降水少的地方人口稀少,降水较多的地方人口较密集;平原地区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有利于农耕,人口稠密。
4、世界人口最密集地区:东亚、南亚、美国东北部、西欧。
东亚和南亚有世界古老的文化中心,人类在此聚居的历史悠久,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西欧是世界上资本主义发展最早和商业贸易活动频繁的重要工业地带;北美洲的大西洋沿岸及五大湖区,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
世界人口最稀少地区:北美洲和亚洲的高山(地形崎岖,气候寒冷)、撒哈拉、中亚和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带(气候干热,水资源缺乏)、亚马孙河、刚果河流域(气候湿热)、南极洲、北冰洋沿岸(气候寒冷)。
知识点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不正确,说的太绝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水源充沛、农业发达、人口密集,而处于同一纬度的青藏高原由于地势较高、空气稀薄、多冻土、人口稀少。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地区都是这样,如热带多雨地区人口稠密的地方通常不在平原地区,而在高原和山区,如南美洲的玻利维亚高原、巴西高原,非洲的东非高原等。这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因素。
2.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的生存空间和生产、生活资料,对人口分布的宏观格局产生重要影响。通常,生产力水平越低 , 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越明显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土壤、矿产资源等。
3.政治文化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政治文化因素
影响举例
政治因素
两次世界大战使世界政治地图发生明显变化,人口也随之大规模移动
宗教信仰
犹太人移居以色列
文化风俗
纽约城内的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区
科技发展水平
筑波科技城的形成
政府的人口与发展政策
新疆、黑龙江农垦区的形成
历史因素
一些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稠密
知识点三、我国的人口分布
1、人口集中分布在“黑河-腾冲”一线以东、以南,对比分析分界线两侧的自然环境(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和社会经济环境(经济、交通等)。
东部地区
西部地区
自然条件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光热丰富,降水丰沛,雨热同期,水源充足。
多高山高原,降水稀少,干旱多风沙,寒潮、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
社会经济条件
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劳动力数量多,素质高,开发历史悠久,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
地处内陆,交通闭塞,基础设施差,开发历史晚,经济落后。
2、一是自然环境优越,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地势低缓、气候温暖湿润、河网密布、沿海交通方便。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利于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二是经济实力雄厚。这里开发历史悠久,农业发达,又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和近代科技集中的地区,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吸引大量外地人口的迁入,人口总量大大增加。三是政策因素,80年代以来国家从全局出发,制定有利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特殊政策,使这里成为改革开放最先获益的地区,大大刺激了人口迁入。
知识点四、谋求人口合理容量
1.在土地资源利用上可控制人口数量,保护耕地;在水资源利用上可节约用水,呼吁保护水资源等。即我们应正视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矛盾,努力将人口控制在资源、环境承载的限度之内,逐步走上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
2.“环境承载力”(又称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都是新专业术语。“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环境承载力所指的人口规模应该是“为该地区的资源环境为维持生存必须的最低生活标准所能承受的最大的人口数量”,即人口数量的极限。
“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地球以及它的各个部分对人口的合理负载能力。也有人把人口合理容量称为理想人口或适度人口,其含义为“在一定条件下,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具有的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能带来最大社会效益的相对稳定人口。”所以环境承载能力下的人口数量与能最大程度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数量是不一样。
从情境材料中可以看到,草原上,开始时属于“人口合理容量”;当第一次迁入后,已接近“环境人口容量”;当再次迁入时,草原已超越“环境承载力”即“环境人口容量”。认识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支持能力有一个限度(或阈值),人类活动如果超越这一限度,就会造成种种环境问题。人类如果要想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追求达到“人口合理容量”这一长远目标。
当堂检测
1、解析:(1)先明确人口密度的概念。所谓人口密度,就是平均每平方千米内人口的数目,从表中资料可知:巴基斯坦的人口为1.4亿人,面积为79.6万平方千米,这样巴基斯坦的人口密度为1.4亿人÷79.6万平方千米=176人/平方千米。(2)分析给出的数据可知:人口数量少,经济未必发达,如蒙古;人口密度大,经济未必落后,如日本;人口密度越大,经济未必越发达,如巴基斯坦。(3)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人口分布是否合理,人口密度是否适当,应该看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和人口资源的结合和利用程度。两种资源得到最佳结合,就会达到两种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并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还会使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点评: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不能说明和决定这个地区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只有把人口数量、密度和经济条件结合起来,才能说明问题。
答案: (1)176 (2)D (3)人口和自然? 两种资源都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并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
2.D解析人口分布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开发时间长短等因素的制约,其主导因素是生活经济条件。人口稠密地区一般而言,或是经济发达,或是自然条件较好。但是,环境和生态条件较好的地区,往往是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地区,人口较稀疏;而资源丰富的地区,如资源没有得到大规模的开发,人口也较稀疏;而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必然稠密。
学贵在用,上述几个都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但任何因素都不一定是决定性因素,有因时因地的差异。比如,资源再丰富,如果分布比较偏远,又没有开发,则人口稀少;生态条件好的地区,人口可能稠密也可能稀疏,要看影响人口分布的其它因素。
3、B 4.A5.A 6.A 7.A
8.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环境人口容量的理解能力。可用排除法解答。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而非总人口数量,可排除A选项;由于对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标准的认定,可能存在较多的主观因素,所以一个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排除B项,选定C项;16亿人是我国人口最大承载量,而非人口合理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不是指最高人口,而是有些接近地区最适宜人口的涵义,又可排除D项。
9.D 解析:因为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是不确定的。例如,现有的资源总数并不确定,科技发展水平、地区与外界的交流程度及人口消费水平等也在不断变化,这就决定了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
10.C 解析:本题组是考查对人口合理容量与环境人口容量两个概 念及两概念之间关系的掌握与理解。环境人口容量是一地区能容纳人口数量的最大值(极限值),而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适度值,往往前者大于后者。尽管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得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课后练习与提高
1~4解析:从图中的曲线变化可知,该地区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1200米左右,海拔500米至1300米之间,人口分布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多,应在气候湿热的赤道地区,在热带干旱地区,人口也主要分布在高原、山区,因为高原、山区气候凉爽,降水相对较多。
答案:1、A 2、C 3、B 4、 A
5.B 解析:东亚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人类发展历史悠久,为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区之一。
6.D 解析:世界人口分布密集地区主要位于自然条件优越的东亚和南亚地区以及经济发达的西欧和美国东北部地区,既有经济发达地区也有经济欠发达地区。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平原,人口分布稀少。根据统计资料,亚洲人口最多,占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
7.D解析:从原始社会经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现代社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导致资源的种类、数量、范围、利用率不断发展,从而提高了环境人口容量.
8.B解析: 读图可直接推知2050年的世界人口数约100亿,再减去发达国家人口数约9亿,即发展中国家人口数约为90亿。
9.C解析:合理人口容量一般小于环境人口容量,中国的合理人口容量为8 ~ 9亿人,环境人口容量为16亿人,图中a大约等于16亿。
10.D解析:科技发展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消费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11.B解析:环境人口容量受资源等许多因素的制约,并非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加大。人口数量超过环境人口容量就会导致环境问题。
12.解析Ⅰ图表示环境容量始终高于人口数量,这是最理想的;Ⅱ图表示人口数量在某一个时段超过环境容量,但很快恢复到环境容量以下;Ⅲ图表示由于人口数量太大,环境遭到破坏,新环境容量已低于原环境容量。答案:A
13.解析:水源、地形、气候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自然因素,世界人口最集中的温度带是温带或亚热带,人类的工农业生产活动大多集中在平原地区,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有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文化因素。本题通过对图表的分析得出相关结论,既考查分析图表的能力,又考查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答案:(1)水源 地形 气候(2)温带或亚热带(3)①地形平坦②土壤肥沃深厚③交通便利(4)死亡率 城市(5)A、B、C、D、
14.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析图以及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不难得出结论。
答案:(1)东、中部人口密度增加,西部略有下降,东西部人口分布更加不均
(2)海拔低的地区人口稠密,海拔高的地区人口稀少
(3)地形崎岖,自然条件恶劣,交通落后,文化科技水平低
(4)不能 因为西藏地区高寒、缺氧,土壤贫瘠,科技水平差,自然资源利用不充分,环境承载力低
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三节 人口分布和人口合理容量(教案)
一、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用大量篇幅讲述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以及世界和我国人口的分布,通过搞清楚人口分布的大势及成因,为更好地理解环境人口容量作一铺垫。
第一“世界人口分布”。教材以图解的形式分析说明了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人口分布的描述应包含人口平均密度和人口分布格局两个方面。其次以活动的形式,利用一组图表呈现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规律,不仅培养了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为探讨成因奠定了知识基础。
第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教材从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文化因素三个层面详细地阐述,对第一节和第二节内容也起到了总结的作用。由于已有前面知识的铺垫,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因而教材主要以文字形式直接陈述。
第三“我国的人口分布”主要介绍了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知识窗是对正文内容的进一步说明。教材以插图地形式给出了最近两次人口普查我国东、中、西三个地带人口增长地差异,说明人口分布东多西少的现象更加突出。
第四“谋求人口合理容量”主要说明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影响因素,说明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和相对稳定的双重性。指出我国必须谋求合理人口的容量,坚定不移地实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这是对本单元知识的总结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起到了点睛的作用。
知识与技能
最后教材选择热点话题“三峡移民”这一具体实例设置活动,有助于学生深入分析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及成因;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各方面因素;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学会分析其影响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世界人口分布图的分析,总结世界人口分布规律;通过对世界各地自然、经济等特征的了解,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的成因;理解思路:只要涉及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首先考虑到三个大的方面,然后从各个角度具体分析
强调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有决定性作用;结合中国地形图和中国气候分布特点分析中国人口分布特点;运用自学法来启发学生分析相关问题
结合教材内容,根据自身的体会和身边的事例,分析理解概念,并进一步分析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树立联系的观点;养成有条理、全面地分析问题的习惯;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对中国东西部差异的认识;认识环境人口容量的双重属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发展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 2.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难点:1.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及估计 2.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教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水平有一定的差距。有些学生对于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和谋求人口合理容量不很清楚,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对于我国和世界的人口分布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解决。
五、教学方法
1.讨论法: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人口分布和人口合理容量,初步了解人口分布规律及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准备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制约因素示意图、有关我国人口与环境的文字资料。
3.教学的设计和布置:六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总结。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导入新课:我国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1935年提出:“今试自黑龙江的爱珲(今黑河),向西南作一直线,至云南腾冲为止,分全国为东南与西北两部:则此东南部的面积计四百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6%;西北部之面积,计七百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4%。惟人口之分布,则东南计四亿四千万,约占总人口的96%;西北部之人口,仅一千八百万,约占总人口的4%。其多、寡之悬殊,有如此者。”此线形象反映了我国“东多西少”的人口宏观分布格局,被地理学界称为胡焕庸线。这是中国的情况,那么世界人口分布是个什么样子呢?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人口分布和人口合理容量。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教师强调重难点。然后展示探究的第一个问题,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的联系与区别有哪些?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设计意图:用课本16页图片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的联系与区别有哪些?
教师:大家提出的这些问题很好,看得出课前同学们认真预习了。那么我们今天主要来解决这些问题,多媒体展示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的联系与区别有哪些?
教师点拨:(1)人口密度是衡量人口分布的指标
我们要研究人口大部分集中在什么区域,一般要看这个地区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而疏密程度一般用每平方千米土地上的人口数(即人口密度)来表示。我们把一个国家或地区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叫做人口密度。用公式表示就是:人口密度=人口总数/面积。一般地说,一个国家或地区平均每平方千米的人口数,反映了其人口分布的平均状况。如我国平均人口密度是134人/平方千米,世界平均人口密度是39人/平方千米,中国人口密度是世界的3倍多。
(2)人口密度不能反映人口分布格局
思考:两个人口密度相同的地区,人口分布格局是否相同?
解惑:如图1.3—1所示,图中两个地区的面积相同,都是1平方千米,总人口数都是5,根据公式:人口密度=总人口数÷总面积,可以求出两地的人口密度都是5人/平方千米。但从图中明显可以看出,左图的人口分布不均匀,有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少区;右图人口分布均匀。由此可见两地的人口分布格局不同。
学生明白联系与区别后教师布置学生进行实例练习,六人一组,分工合作。并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思考讨论所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让学生对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有一定的了解。
探究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有哪些?
让学生阅读课文总结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该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得结论。
然后给出探究二的思考题:
(1)为什么自然环境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
(2) 自然环境因素有哪些?
(3) 中国的人口分布状况是否合理?
(4)从中国的人口分布推断世界人口分布特点?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师生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明白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及世界人口分布格局,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价值,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探究三:哪些因素影响了环境人口容量?
教师简单介绍世界人口分布格局,然后提出问题:哪些因素影响了环境人口容量?
教师明确:主要制约因素 ——资源:如土地、淡水、能源等。
重要制约因素 ——科技发展水平
重要制约因素——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确定是温饱型、小康型还是富裕型的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提示:估计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不确定性:现有资源的不确定性、科技发展水平、地区与外界交流程度以及人口消费水平的不断变化。
相对确定性 :在一定历史阶段,由于技术水平、资源基础相对稳定,生活消费水平变化不大。
设计意图:本部分知识很简单,引导学生结合前面所学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来掌握。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那么,这些情况如何进行统计呢?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学用地理统计图。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着重学习如何统计。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世界人口分布
1.衡量标准:一般以人口密度作为衡量指标
2.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中低纬指向、近海岸指向、平原指向
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 地形、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
社会经济因素
政治文化因素
我国的人口分布
现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特点:
谋求人口合理容量
环境人口容量:最大值,警戒值
人口合理容量:理想值
地球环境人口容量:悲观派、乐观派、中间派
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16亿
十、教学反思
要充分的相信学生,有目的地和学生交流,对探究方向偏离过远的学生加以引导新课程倡导案例教学,新颖、详实而富有时代感的案例进入课堂,改变了课堂的教学结构,学生借助于老师提供的材料,解读材料、生疑质疑、组织答案、踊跃发言。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了乐趣,挖掘了潜能,发现了自我,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创设一种愉快的氛围,使学生的不同观点相互补充、完善,加深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新课程倡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应该善于捕捉适合学生发挥的内容、引发讨论。
适时点拨,最大限度在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如引导学生针对东北地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展开辩论。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
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三节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 了解世界人口分布和大势;理解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2: 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认识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因素、特点及实现人地协调的途径;
3: 树立联系的观点;养成有条理、全面地分析问题的习惯;
4:了解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及成因;通过对世界人口分布图的分析,总结世界人口分布规律;
二、预习内容
知识点一、世界人口分布
1.人口密度和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一般以 为衡量指标,但事实上,两个人口密度相同的地区,
格局却不尽相同。因此,我们不仅要了解人口分布的 状况,而且要分析研究人口 格局。
2.世界人口分布
世界人口分布很不平衡。主要分布在:
半球的20°—60°;一半以上的人口分布在距海岸 千米范围内;近80%的人口分布在海拔低于 米的范围内。
各大洲中, 洲人口最多, 洲至今没有常住人口。人口分布密集区:东亚、 、 和 国东北部。人口分布稀少区:高山和寒冷地带、 地带和
地带。
知识点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
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生产力水平越低,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越 ,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但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主要自然因素包括:
地形:平原人口 ,高山、高原地区人口较 。
:北半球温带地区,气温适宜人类居住和农业生产,人口稠密。降水少的地方人口稀少,降水较多的地方人口较密集。
水资源和土壤:干旱地区,人口稠密区依水源多呈 、 和片状分布。不同的土壤自然肥力和耕作性能不同,开发利用程度也不同,影响到人口分布。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分布也影响人口分布
2.社会经济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 、 以及文化教育状况等。其中,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3.政治文化因素
包括: 、 、科技发展水平、 的人口与发展政策、战争和历史因素等。政治因素有时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
知识点三、我国的人口分布
1.我国人口的总特征:
数量最大,密度高,分布 。
2.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东西差异: 多 少;
自然差异: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 少;
经济差异: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 少;
民族差异: 多 少
知识点四、谋求人口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内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 与
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将遭到破坏而失去平衡,并最终失去原有的 。
2、环境人口容量: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能源及其他 、 、 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 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 供养的人口数量。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_______丰富程度, 水平, 发达程度,
程度,人口 水平及
__ ___水平 。
环境人口容量的特点具有 性和 性。
3、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 的生活方式,保证 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 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和地区最 的人口数量。
4、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约为 ,人口合理容量约为 。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施“ , ”的基本国策,以谋求 。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各方面因素。
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
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学会分析其影响因素。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对中国东西部差异的认识。
5、认识环境人口容量的双重属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发展观。
学习重难点:
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环境人口容量的定义、特点
二、学习过程
问题探究
知识点一、世界人口分布
1.两个人口密度相同的地区,人口分布格局是否相同?
2.一个地区人口密度大好,还是人口密度小好?
3.读表1—3—1、1—3—2、1—3—3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规律及原因。
4.读图1—3—2世界人口密度图,找出人口最稠密的4个地区及人口最稀少地区,试解释的原因。
知识点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平原地区人口密集,高原地区人口稀少。这样说是否正确?可举例说明。
2.为什么说自然环境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3.举例说明政治文化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知识点三、我国的人口分布
1.我国北部、西部的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四省区面积约占全国的一半,人口仅占全国的4%,其中西藏的人口密度不到2人;其余省区面积占全国的一半,人口却占全国的96%,其中台湾人口密度高达500人以上。分析这种人口分布格局的成因。
2.从自然和社会角度,说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沿海地区人口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
知识点四、谋求人口合理容量
1.我国可以说“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但被巨大的人口分母一平均,却是“地少物缺”,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十分突出。最令人担心的是,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值还会下降,那么人口与环境的矛盾将更加尖锐┅┅因此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缓解矛盾,请举例说明。
2.有一片草原,放养了一定数量的牛羊,若干家人在此幸福的生活。几年后迁来一定数量的人家,当地的生活水平开始下降,但也可以勉强维持生活。又过了几年,又迁入了几家人口,结果生活难以维持,被迫大批人家外迁。你能够用环境人口容量理论解释吗?
三、反思总结
四、当堂检测
1、分析表格中有关资料,回答(1)~(3)题。
(1)计算巴基斯坦人口密度(四舍五入取整数),填入表中空格。
国家
日本
巴基斯坦
蒙古
澳大利亚
面积(万平方千米)
37.8
79.6
156.6
768
人口(万人)
12500
14000
236
1766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331
1.5
2.3
(2)分析各国数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数量越少,经济越发达B.人口密度越大,经济越落后C.人口密度越大,经济越发达D.人口数量和密度不能决定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3)衡量一个国家人口密度是否适当,应该看________________两种资源是否得到最佳结合。所谓最佳,一是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
2、关于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稠密地区,必是环境好的地区 B.人口稠密地区,必是生态好的地区
C.资源丰富地区,必是人口稠密地区 D.经济发达地区,必是人口稠密地区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环境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B.生产力水平越高,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越不明显
C.世界人口稠密地区都是经济发达的地区
D.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较小
4.对人口分布影响最大的社会经济因素是( )
A.生产力发展水平 B.社会生活方式 C.交通运输条件 D.文化教育状况
5.有关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B.南方地区人口多,北方地区人口少
C.高原地区人口多,平原地区人口少 D.内陆地区人口密集,沿海地区人口稀少
6.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省区是( )
A.西藏 B.内蒙古 C.青海 D.新疆
7.我国下列省中,人口密度差异很大,东部人口稠密,西部稀疏的是( )
A.四川 B.山东 C.新疆 D.台湾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总人口数量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B.无论在什么条件下,环境人口容量都不可能扩大
C.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人口容量是有可能扩大的
D.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应控制在16亿人左右
9.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
①资源总数不断扩大 ②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③人口消费水平不断增长 ④人口增加对环境影响程度不确定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0.关于人口合理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合理容量能进行定量计算,存在具体的数量
B.一个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往往低于其人口合理容C.一个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对制定该地区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D.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地区的极限人口数量
课后练习与提高
读某地区人口分布与海拔关系图,回答1~4题:
1.该地区海拔400米以下地区的人口密度低的原因是( )
A.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
B.地势低平,洪涝灾害频繁
C.峡谷地带,交通不便
D.气候干燥,水源缺乏
2.下列地区与图中体现的情形最为吻合的是( )
A.德干高原 B.长江流域 C.非洲东部 D.西欧平原
3.影响图示人口与海拔关系的最重要的因素是( )
A.河流 B.气候 C.交通 D.矿产
4.在热带干旱地区人口的分布常与图示地区相似,是因为地势较高的高原、山区( )
①气候凉爽 ②资源丰富 ③降水较多 ④排水流畅
A. 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下列地区中属人口稠密区的是( )
A.澳大利亚 B.东亚 C.北非 D.东欧
6.有关世界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世界人口密集地区都在发展中国家 B.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洲是非洲
C.世界上的平原都是人口稠密地区 D.亚州人口最多,占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
7.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由小到大排序正确的是( )
A.原始社会——农业社会——现代社会--_工业社会
B.农业社会——原始社会--工业社会——现代社会
C.工业社会——原始社会——农业社会——现代社会
D.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现代社会
右图为世界总人口推算图,读图完成8~10题:
8.按图推算,预计2050年的世界人口数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数分别将达到( )
A.100亿、99亿
B.100亿、90亿
C.110亿、99亿
D.110亿、90亿
9.若本世纪末中国的人口数量(用a表示)、中国的合理人口容量(用b表示)三者的关系,正确的是( )
A.a < b < c B.c < b < a
C.b < a≈c D.a≈c < b
10.有关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正确的叙述是
A.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越多,环境人口容量必定越大
B.科技越发达,人们利用的资源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C.消费水平越低,人均所需资源越少,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D.社会分配制度等因素,对环境人口容易的大小也有影响
下面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请分析回答11~12题:
11.下列对“环境容量”的理解错误的是A.环境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B.消费水平的高低,对环境人口容量有较大影响。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量
D.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12.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 A.I、Ⅱ、Ⅲ B.Ⅱ、I、Ⅲ C.Ⅲ、Ⅱ、I D.I、Ⅲ、Ⅱ
13.读下图表,回答问题。
表1环境温度对人体的影响
生命障碍
不利高温
高温
舒适
低温
不利低温
冷金属粘皮
>49℃
>29℃
>24℃
21℃±3℃
<18℃
<10℃
<-20℃
(1)图1、图2和表1表示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和
。
(2)由表1可知世界人口最集中的温度带是 。
(3)解释图2人口集中分布在0-200米地区的原因是①
② ③
(4)上述自然因素往往通过对人口 的影响,从而影响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又通过人口分布而影响 的形成和发展。
(5)除上述自然因素外,影响人口增长和分布的人文因素有
A、经济状况 B、交通条件 C、历史文化 D、政策法规
14.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我国东、中、西部第四次人口普查和第五次人口普查有关人口密度统计图
材料3:八五”末期,我国云南、贵州.四川3省贫困人口最多,总计2000万左右,至1999年在云南、贵州两省贫困人口仍接近600万,与之相邻的西藏贫困人口不足100万。
(1)材料l反映出1990年一2000年间我国人口分布发展的趋向是什么。
(2)根据材料2可得出我国人口的垂直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试从自然、社会经济等角度简析云南、贵州两省贫困人口较多的原因。
(4)从环境人口容量角度出发,说明能否向西藏进行大量的人口迁移?并说明理由。
明问题。例如,有些地区人口过密,劳动力过剩,就业发生问题;有些地区人口过稀,劳动力不足,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影响经济发展。这些问题就涉及人口分布的问题。因此,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人口分布是否合理,人口密度是否适当,应该看在一定社会历史时期,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和人口资源的结合和利用程度。
3、世界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近海平原地带。原因是北半球的中低纬度气候适宜,平原面积广大,人类活动的历史悠久;而沿海地区降水较多,一般来讲,降水少的地方人口稀少,降水较多的地方人口较密集;平原地区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有利于农耕,人口稠密。
4、世界人口最密集地区:东亚、南亚、美国东北部、西欧。
东亚和南亚有世界古老的文化中心,人类在此聚居的历史悠久,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西欧是世界上资本主义发展最早和商业贸易活动频繁的重要工业地带;北美洲的大西洋沿岸及五大湖区,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
世界人口最稀少地区:北美洲和亚洲的高山(地形崎岖,气候寒冷)、撒哈拉、中亚和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带(气候干热,水资源缺乏)、亚马孙河、刚果河流域(气候湿热)、南极洲、北冰洋沿岸(气候寒冷)。
知识点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不正确,说的太绝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水源充沛、农业发达、人口密集,而处于同一纬度的青藏高原由于地势较高、空气稀薄、多冻土、人口稀少。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地区都是这样,如热带多雨地区人口稠密的地方通常不在平原地区,而在高原和山区,如南美洲的玻利维亚高原、巴西高原,非洲的东非高原等。这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因素。
2.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的生存空间和生产、生活资料,对人口分布的宏观格局产生重要影响。通常,生产力水平越低 , 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越明显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土壤、矿产资源等。
3.政治文化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政治文化因素
影响举例
政治因素
两次世界大战使世界政治地图发生明显变化,人口也随之大规模移动
宗教信仰
犹太人移居以色列
文化风俗
纽约城内的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区
科技发展水平
筑波科技城的形成
政府的人口与发展政策
新疆、黑龙江农垦区的形成
历史因素
一些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稠密
知识点三、我国的人口分布
1、人口集中分布在“黑河-腾冲”一线以东、以南,对比分析分界线两侧的自然环境(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和社会经济环境(经济、交通等)。
东部地区
西部地区
自然条件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光热丰富,降水丰沛,雨热同期,水源充足。
多高山高原,降水稀少,干旱多风沙,寒潮、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
社会经济条件
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劳动力数量多,素质高,开发历史悠久,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
地处内陆,交通闭塞,基础设施差,开发历史晚,经济落后。
2、一是自然环境优越,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地势低缓、气候温暖湿润、河网密布、沿海交通方便。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利于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二是经济实力雄厚。这里开发历史悠久,农业发达,又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和近代科技集中的地区,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吸引大量外地人口的迁入,人口总量大大增加。三是政策因素,80年代以来国家从全局出发,制定有利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特殊政策,使这里成为改革开放最先获益的地区,大大刺激了人口迁入。
知识点四、谋求人口合理容量
1.在土地资源利用上可控制人口数量,保护耕地;在水资源利用上可节约用水,呼吁保护水资源等。即我们应正视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矛盾,努力将人口控制在资源、环境承载的限度之内,逐步走上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
2.“环境承载力”(又称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都是新专业术语。“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环境承载力所指的人口规模应该是“为该地区的资源环境为维持生存必须的最低生活标准所能承受的最大的人口数量”,即人口数量的极限。
“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地球以及它的各个部分对人口的合理负载能力。也有人把人口合理容量称为理想人口或适度人口,其含义为“在一定条件下,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具有的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能带来最大社会效益的相对稳定人口。”所以环境承载能力下的人口数量与能最大程度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数量是不一样。
从情境材料中可以看到,草原上,开始时属于“人口合理容量”;当第一次迁入后,已接近“环境人口容量”;当再次迁入时,草原已超越“环境承载力”即“环境人口容量”。认识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支持能力有一个限度(或阈值),人类活动如果超越这一限度,就会造成种种环境问题。人类如果要想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追求达到“人口合理容量”这一长远目标。
当堂检测
1、解析:(1)先明确人口密度的概念。所谓人口密度,就是平均每平方千米内人口的数目,从表中资料可知:巴基斯坦的人口为1.4亿人,面积为79.6万平方千米,这样巴基斯坦的人口密度为1.4亿人÷79.6万平方千米=176人/平方千米。(2)分析给出的数据可知:人口数量少,经济未必发达,如蒙古;人口密度大,经济未必落后,如日本;人口密度越大,经济未必越发达,如巴基斯坦。(3)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人口分布是否合理,人口密度是否适当,应该看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和人口资源的结合和利用程度。两种资源得到最佳结合,就会达到两种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并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还会使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点评: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不能说明和决定这个地区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只有把人口数量、密度和经济条件结合起来,才能说明问题。
答案: (1)176 (2)D (3)人口和自然? 两种资源都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并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
2.D解析人口分布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开发时间长短等因素的制约,其主导因素是生活经济条件。人口稠密地区一般而言,或是经济发达,或是自然条件较好。但是,环境和生态条件较好的地区,往往是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地区,人口较稀疏;而资源丰富的地区,如资源没有得到大规模的开发,人口也较稀疏;而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必然稠密。
学贵在用,上述几个都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但任何因素都不一定是决定性因素,有因时因地的差异。比如,资源再丰富,如果分布比较偏远,又没有开发,则人口稀少;生态条件好的地区,人口可能稠密也可能稀疏,要看影响人口分布的其它因素。
3、B 4.A5.A 6.A 7.A
得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课后练习与提高
1~4解析:从图中的曲线变化可知,该地区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1200米左右,海拔500米至1300米之间,人口分布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多,应在气候湿热的赤道地区,在热带干旱地区,人口也主要分布在高原、山区,因为高原、山区气候凉爽,降水相对较多。
答案:1、A 2、C 3、B 4、 A
5.B 解析:东亚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人类发展历史悠久,为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区之一。
6.D 解析:世界人口分布密集地区主要位于自然条件优越的东亚和南亚地区以及经济发达的西欧和美国东北部地区,既有经济发达地区也有经济欠发达地区。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平原,人口分布稀少。根据统计资料,亚洲人口最多,占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
7.D解析:从原始社会经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现代社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导致资源的种类、数量、范围、利用率不断发展,从而提高了环境人口容量.
8.B解析: 读图可直接推知2050年的世界人口数约100亿,再减去发达国家人口数约9亿,即发展中国家人口数约为90亿。
9.C解析:合理人口容量一般小于环境人口容量,中国的合理人口容量为8 ~ 9亿人,环境人口容量为16亿人,图中a大约等于16亿。
10.D解析:科技发展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消费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11.B解析:环境人口容量受资源等许多因素的制约,并非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加大。人口数量超过环境人口容量就会导致环境问题。
12.解析Ⅰ图表示环境容量始终高于人口数量,这是最理想的;Ⅱ图表示人口数量在某一个时段超过环境容量,但很快恢复到环境容量以下;Ⅲ图表示由于人口数量太大,环境遭到破坏,新环境容量已低于原环境容量。答案:A
13.解析:水源、地形、气候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自然因素,世界人口最集中的温度带是温带或亚热带,人类的工农业生产活动大多集中在平原地区,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有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文化因素。本题通过对图表的分析得出相关结论,既考查分析图表的能力,又考查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第三节人口分布和人口合理容量
一、环境人口容量概念的产生
面对人口数量快速增长的事实,人们时常思考着一个问题:地球只有一个,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一个国家或地区,又能容纳多少人口?于是,人们提出了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 简单地说,环境人口容量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环境人口容量下了一个较为精确的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从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环境人口容量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最大。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人类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资源越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当然越多。 人类获得的资源数量,与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科技水平的提高,必然带来人类获取和利用资源在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改变,从而带来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比如在原始社会,人类几乎没有掌握多少科技知识,所能获取的资源也十分有限,因此环境人口容量很小。今天地球上的60亿人口,在原始条件下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想象的。 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类的生活除了满足吃、喝等生理方面的需求以外,还有精神生活的需求。由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并不相同,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变化。因此,确定具有什么样的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对环境人口容量的不同估计
悲观者认为,现今世界上的人口太多,已经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依照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不能解决人口过多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人口的进一步增长,后果不堪设想。 乐观者着眼于尚未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资源,以及未探知和未发现的领域,认为未来世界的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在经济高度发展,科技进一步提高的未来,人类有足够的力量制止环境退化,推动人口与环境关系的良性循环。 介于悲观者和乐观者之间,多数学者认为未来全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公布的报告认为,将全球人口稳定在110亿或略多一些,可使地球上的人维持合理健康的生活。
三、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
1991年,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发表了《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报告,该报告认为,我国人口承载量最高应控制在16亿左右。1995年2月,我国大陆人口已达到12亿。虽然尚未超过学者们估计的我国人口承载量的最高值,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我国人口与环境,特别是人口与一些资源之间的矛盾已十分突出。 从人口与可耕地关系来看,我国属于世界人均可耕地最低的国家行列,目前人均可耕地不足世界人均可耕地的三分之一。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的发展,生活用地不断增加,可耕地总数和人均可耕地存在继续减少的趋势。 从人口与淡水关系来看,我国的淡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淡水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由于缺水,工农业生产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人们不得不大量开采地下水,有些地区已出现地下水枯竭的迹象。 我们必须正视我国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现实矛盾,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这两项基本国策,只有这样,才能逐步走上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轨道。
四、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的好坏,人口数量多少并不是最主要的,人口素质的高低往往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以及人口对科学技术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对环境有着特殊的影响。
一个地区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从整体上影响着人们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图“人口素质与环境(一)(二)”)。科学文化素质较高的人口,有正确的生态环境意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能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形成人口、环境与发展的良性循环。而人口素质较低的人口,难以形成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一旦落后意识和封建意识占了上风,就可能给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着直接的影响。人口科学文化素质高,才能开发和利用更多、更广泛的自然资源,在资源的使用上也更有选择的余地。而科学文化素质低的人口,缺乏开发利用新资源的知识和能力,因此不得不依赖现有的资源,当对这些资源的依赖和使用超过一定强度后,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恶果。例如在某些渔业地区,捕捞强度大大超过了鱼类种群的繁殖增长能力,结果造成一些鱼类资源濒于枯竭。
科学文化素质不同的人口,对资源利用的充分程度也大不相同。科学文化素质较低的人口,对资源的利用往往不充分,甚至产生全社会对资源的浪费性使用。这样,为了维系发展(这种发展往往是低水平的),一方面要求使用更多的资源,另一方面又向环境排出更多的废弃物,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类活动的环境后果。科学文化素质较低的人口,或因为缺乏环境意识,或因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水平不够,他们的行为经常导致对环境的侵害。至于环境的治理和改善工作,科学文化素质高的人口表现出更大的优势,他们掌握了更多的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并将这些运用到对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中。可见,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之一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目前,全球65亿人口主要分布在北纬70°至南纬50°地区。下图显示为纬度每隔10°范围分布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重。结合下图完成1~2题。
1.占全球人口比重最大的纬度范围是( )
A.10°S~20°S B.20°N~30°N
C.30°N~40°N D.40°N~50°N
2.南纬40°~50°范围人口分布稀少的主要原因为( )
A.气候酷寒 B.山地多,平原少
C.陆地面积小 D.干旱区面积大
解析: 依据题目信息,20°N~30°N占全球人口比重为23.2%,是最大值。40°S~50°S之间主要是海洋,陆地面积狭小,故人口稀少。
答案: 1.B 2.C
假设某地域内每个居民的重量都相等,则在该地域全部空间平面上力矩达到平衡的点就是人口重心。每当人口分布状况发生变化,人口重心就会有相应的移动。从一个时期人口分布重心的转移轨迹中,可以看出全地域人口分布变化的总趋势。下图为我国人口(汉族、少数民族)重心迁移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我国民族人口重心迁移趋势的判断,合理的是( )
A.①表示少数民族人口重心迁移,②表示汉族人口重心迁移
B.相对于少数民族,汉族人口重心向南迁移趋势明显
C.20世纪80年代少数民族人口重心向西迁移趋势明显
D.人口重心的迁移与经济重心的迁移没有必然联系
4.我国少数民族分布人口重心大致位于( )
A.四川盆地 B.青藏高原
C.江南丘陵 D.东北平原
解析: ①是汉族,②是少数民族,所以20世纪80年代后少数民族向东北方向移动;东经106°~107°,北纬31°附近,应在我国四川盆地。
答案: 3.B 4.A
下表为我国环境与人口信息表,读表完成5~6题。
我国环境与人口信息
最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①约16亿人
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温饱型消费水平
②10亿之内
小康型消费水平
③8亿~9亿人
富裕型消费水平
④7亿之内
5.表中代表我国人口容量的数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分析表中提供的信息,①表示我国的人口容量,而②、③、④表示在不同消费水平下的合理人口容量。
答案: A
6.表中②③④数据值的差异,说明人口合理容量( )
A.只受人口消费水平影响
B.与人口消费水平呈正相关
C.与人口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D.与人口消费水平无关
解析: ②、③、④数值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消费水平的差异造成的,消费水平越高,最适宜的人口数量越少,说明人口合理容量与人口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答案: C
读人口数量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回答7~9题。
7.按照人口数量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由高到低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 )
A.Ⅰ、Ⅱ、Ⅲ B.Ⅱ、Ⅰ、Ⅲ
C.Ⅲ、Ⅱ、Ⅰ D.Ⅰ、Ⅲ、Ⅱ
8.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制约作用,保护环境十分重要。下面解决环境问题的四种思路,最恰当的是( )
A.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二者并不矛盾,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环境保护
B.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落后,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势在必行
C.环境效益比经济效益更为重要,必须把保护环境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上
D.地球自身有充分自我调节的能力,任其发展,顺其自然
9.下列有关人口数量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定时期内的环境是稳定的,人口数量的多少对环境没有影响
B.人口数量的增加,必然导致消费总量的增加,必然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C.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主要有资源、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等,与人口素质无关
D.当人口数量增加超过环境承载力时,必然会对环境产生破坏作用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口数量和环境容量的关系。第7题,结合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和图示可知I模式人口数量未超过环境人口容量;Ⅱ模式环境人口容量没有明显下降;Ⅲ模式环境人口容量下降。所以随着人口的增加,对资源消耗的增多,环境容量可能下降。第8题,环境和经济同等重要,只有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环境才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第9题,人口数量的多少,决定了人均资源的占有量。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在增大。当人口数量的增加超过环境承载力时,必然会产生破坏作用。
答案: 7.A 8.A 9.D
(2010·兰州模拟)我国西北地区海拔高,地势高低起伏,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植被大部分为荒漠,是目前我国沙尘暴的发源地。西北地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30%多,但人口只占全国的4%,同时西北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分析材料回答10~12题。
10.有关西北地区环境承载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西北地区面积广大,矿产资源丰富,环境承载力应该很大
B.西北地区降水稀少,使得气候干燥,植被为荒漠,因此,它成为环境承载力小的关键因素
C.西北地区地势起伏,交通不便利,因此它成为环境承载力小的关键因素
D.西北地区经济落后,社会发展落后,它是环境承载力小的最关键因素
11.有关西北地区合理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西北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小,原因只在于自然条件恶劣
B.西北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小,原因只在于经济发展落后
C.西北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小,原因在于自然条件因素,也有社会经济因素
D.西北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都不好,因此它的合理人口容量会永远很小
12.当前,我国进行西部大开发,目的是合理利用西部丰富的自然资源,使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加快,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西部大开发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从而使环境承载力变大
B.西部大开发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使得人口迁移频率加大,其中主要迁移应该为自发迁移
C.西部大开发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相信有一天西北地区的人口增长率将会很高
D.西部大开发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因此人口素质将会得到提升
解析: 西北地区气候恶劣,是限制其环境承载力的最主要的因素。西部大开发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的素质,也会使环境承载力变大。
答案: 10.B 11.C 12.C
13.(2010·济南高一质检)人口抚养比是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的比值。读下图,关于我国五省市人口抚养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贵州的少儿人口抚养比最大
B.上海的老年人口抚养比最小
C.北京的少儿人口抚养比大于广东
D.江苏的少儿人口抚养比小于北京
解析: 据图可知,少儿人口抚养比贵州>广东>江苏>北京>上海,老年人口抚养比上海最大,广东最低,故选择A。
答案: A
二、综合题
14.结合材料及图回答下列问题。
中新网12月31日电 据美国《侨报》报道,美国人口普查局29日预计,2010年1月1日,美国总人口将达3亿零840万人,比上年增加260万多人,人口增长率为0.9%。美国每8秒钟有一人出生,每12秒钟有一人死亡,每14秒钟净增一个人。很多人关注的不仅是人口的增长,还有美国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英国《独立报》指出:对支撑地球生命的自然体系来说,美国人口的快速增长显然不是什么好事。
甲
乙
(1)由图甲可以看出美国人口的增长除自然增长外还是由________________所致,这种方式的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美国人口构成的变化对美国积极的影响是( )
A.交通通达性提高
B.文化多样化
C.劳动力数量减少
D.自由活动空间增大
(3)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主要有________、科技、地区开放程度、________等。美国资源丰富,国土辽阔,但媒体称“美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对支撑地球生命的自然体系来说并非好事”。试用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关理论对其进行阐释。
(4)近年来,美国老年人口主要向________地区迁移,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美国人口增长状况、人口迁移的影响及环境人口容量等相关内容。读美国人口构成情况图可知,美国人口增长除自然增长外,人口机械增长比重也很大。人口迁移有利于文化的扩散,也有利于文化的多样性。读图乙可以看出美国人均资源消费量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这种高消费的生活方式,随着人口的增长会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也将使其环境人口容量减小。
答案: (1)国际人口迁移(或“机械增长”) 美国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吸引大量移民迁入
(2)B
(3)资源 文化和消费水平 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多能容纳的人口数量;美国人均资源消耗量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这种高消费的生活方式,随着人口的增长会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也将使其环境人口容量减小。
(4)南方(阳光地带) 东北部地区环境污染严重,而南方阳光地带气候宜人,环境优美,适宜人类居住。
15.(2010·济南模考)读下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1)今后我国人口发展的可能趋势是________,耕地发展的可能趋势是________。
(2)我国耕地承载量所面临的问题是怎样的?举例说明。
(3)针对上述问题,目前我国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有哪些?
解析: 第(1)题,从图丙曲线的变化趋势可得出;第(2)题,根据人口多带来的压力大展开思考;第(3)题,回答我国的人口政策与土地政策。
答案: (1)不断增长 不断减少
(2)承载量受到的压力过大,农田生态系统有遭受破坏、失去平衡的危险。例如,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严重。
(3)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节约用地,少占用耕地,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精品资料。欢迎使用。
课件69张PPT。第三节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人类本身所占据的空间并不算大,但人类的生存空间却要大得多。有人曾计算出下列有趣的结果:当前全世界所有的人口都可以放在英国的一个小岛——怀特岛上,而且人人有“立足”之地。当前世界上所有的人,若按每人1.70米高、0.40米宽、0.30米厚计算,全都可以放进一个长、宽、高分别为1100米的大箱子里。显然,人类是不能这样“零距离”生活的。若世界人口按目前每年1.67%的自然增长率继续增长下去,地球上除南极洲以外的陆地,到2667年都将人满为患;假如南极洲也必须安排人的话,它也只能为7年内增长的人口勉强提供立足点。【民生新闻】【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理解世界及我国人口分布大势、成因。
2.了解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3.知道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4.区别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 一、世界人口分布
1.衡量指标:__________和人口分布格局。
2.主要规律:集中在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带。人口密度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影响人口分布的________因素,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其影响__________。
(1)地形: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1 000米以下的平原和____________,高山、高原地区人口较稀疏。(2)气候:80%的人口分布在_____________地区,降水主要通过影响植被分布,间接影响人口分布,降水少的地方人口_______,降水较多的地方人口较______。
(3)水资源:干旱地区,人口依水源多呈______、线状和______分布。
(4)土壤:通过______发展间接影响。
(5)__________ 。2.社会经济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生产活动方式、______________以及政治文化等。其中,________________的影响最为显著。
3.其他因素:政治因素,__________________等文化因素。三、我国的人口分布
1.人口分布特点:很不平衡。
2.具体表现
四、谋求人口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在某一时期内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限度。
2.环境人口容量
(1)实质: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供开发利用的_____________和环境所能承受人口的___________量。是一个_________。(2)影响因素:_____________、科技水平、______________、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__________等,此外还与技术水平、资源基础和_______________有关。
(3)特点: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世界人口分布和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规律及原因是什么?
(2)①②地区人口稠密的原因是什么?
(3)③④地区人口稠密的原因是什么?
(4)为什么说自然环境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的影响?(2011·杭州高一检测)读某地区人口分布与海拔高度相关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示现象最可能反映的地区是( )
A.长江流域 B.非洲东部
C.德干高原 D.刚果盆地
(2)下列影响图示现象的因素中,最主要的是( )
A.河流 B.矿产
C.气候 D.交通解析: 各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是初中地理知识,同学们要经常回顾,这样才能将所学到的地理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第(1)题,解题思路如下:
第(2)题,非洲号称热带大陆,那么在海拔相对较高的地方天气较为凉爽,比海拔相对较低的地区更适宜人类居住。
答案: (1)B (2)C1.读下图及表中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环境温度对人体的影响(1)上面两图中和表中材料表示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由表中材料可知,世界人口最集中的温度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乙图中人口集中分布在海拔0~200米的原因。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上述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________。
(5)除上述自然因素外,影响人口增长和分布的人文因素主要有(多选)( )
A.经济状况 B.交通条件
C.历史文化 D.政策法规解析: 由题干可知:①甲图中干旱地区人口分布呈片状,②乙图中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地区,③人体最舒适的环境温度为21℃左右。解答本题的关键为正确判读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答案: (1)水源 地形 气候
(2)亚热带和温带
(3)属于平原地形,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开发历史悠久、农业发达 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方便 建设城市成本低,工业发达,商业贸易频繁
(4)减弱 (5)A、B、C、D我国的人口分布和谋求人口合理容量
下图中的“黑河—腾冲”一线,也叫“胡焕庸线”,是我国人口分布的一条重要界线,该线揭示了我国人口分布东南多,西北少的特征,而且相差悬殊。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人口分布具有“东南多,西北少”的特点,环境人口容量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哪些?
(3)如何协调我国人口与土地资源的关系?(2011·北京高考节选)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指出图中绿洲分布特点,说明本区域环境承载力总体特征及其主要制约因素。解析: 本区域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力低,水资源是其主要制约因素。绿洲主要分布在有水源的山麓地带及河流沿岸。
答案: 绿洲分布在山麓地带和河流沿岸,本区域环境承载力低,主要制约因素为水资源。2.(2011·杭州高一检测)读漫画,回答(1)~(3)题。
(1)以某地的四类要素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 000、10 000、6 000、4 500,则该地的人口容量为( )
A.8 000 B.10 000
C.6 000 D.4 500(2)如果用a表示2009年中国的人口数量,用b表示中国的人口合理容量,用c表示中国的人口容量,那么a、b、c三者的大小关系是( )
A.a
C. b(3)下列有关我国不同省区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制约因素对应正确的是( )
A.四川—水力资源 B.山东—气候资源
C.黑龙江—矿产资源 D.新疆—水资源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知,某地的人口容量取决于供养人口最少的要素,故选D。第(2)题,人口容量指资源和环境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为8亿~9亿,人口容量为16亿,而我国的现有人口为13亿多,介于二者之间。第(3)题,四川水力资源丰富、山东气候资源丰富、黑龙江矿产资源丰富,均为有利因素。新疆深居内陆,降水少,水资源短缺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答案: (1)D (2)C (3)D一、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世界人口分布总体上不平衡,其主要特点及原因可总结如下:二、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及特点
1.影响因素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很多,如资源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其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具体如下所示:
2.图示环境人口容量的特性
三、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具体如下表所示:四、合理人口容量的制定依据和意义
1.自然环境因素一直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但具有层次性。生产力水平越低,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越明显,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但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逐渐减小。2.地球上气温高的地方人口密集,气温低的地方人口稀疏
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的温带地区。气温适中有利于人类居住和生产,世界上约8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的温带,气候严寒的苔原带、冰原带,气候湿热的雨林地区人口稀少。3.降水少的地方,人口一定稀少;降水多的地方,人口一定密集
这仅仅是针对一般状况而言的。热带雨林气候区,气候过于湿热,所以人口稀少,如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等。4.资源贫乏的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一定很小
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但一个国家的环境人口容量还与其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和生活消费水平有关。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也不仅仅取决于本国的资源,也包括利用国外或地区外的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如果一个国家开放程度高,经济、技术力量强,利用外部的资源多,也可以大大提高其环境人口容量。例如,日本国土狭小,资源贫乏,但大量进口资源和能源,出口产品,环境人口容量较大。尽管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通过向外移民,或利用区域外的资源提高环境人口容量,但就全球来说,一定时期、一定技术条件下,自然环境能够提供的资源是有限的。
5.环境人口容量的数量是一成不变的,因为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可以应用现代科技改善生产条件,发挥生产潜力,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还可不断扩大资源利用的领域和范围,使自然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自然资源的范围是不断扩大的。一、选择题
读美国人口潜力面图,回答1~2题。
1.美国东北部人口潜力面密集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壤肥沃 B.气候适宜
C.军事部署 D.工业发达
2.图中A地区人口潜力面指数比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崎岖 B.开发较早
C.光热条件差 D.交通不便解析: 本题组以美国人口潜力面图为背景,考查了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美国东北部地区由于纬度较低,气温较低,不适宜发展种植业,但该地区资源丰富、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形成了美国重要的工业区,工业特别发达。美国西部A处地处落基山区,地形崎岖。
答案: 1.D 2.A(2010·临沂模拟)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读“环境负坦”公式和我国人口与耕地变化图,回答3~4题。
3.上图中最能反映我国近50年来人口与耕地的环境负担在加重的是( )
A.耕地面积在减少 B.总人口数在增加
C.人均耕地在减少 D.耕地环境没有出现负担
4.从“环境负担”公式中可以看出,创造财富技术水平的提高能减轻环境负担,下列措施能因此减轻人口与耕地环境负担的是( )
A.开发湿地、滩涂等易耕土地,扩大耕地面积
B.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C.推广良种,提高亩产
D.提高粮食进口量,缓解我国人口对土地的压力解析: 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近50年来,我国耕地面积日益减少而总人口数在不断增加,人均耕地在减少,说明人口与耕地的环境负担在加重。第5题,由“环境负担”公式可知,减轻环境负担的途径应落实在技术方面,故通过生物技术改良品种增加农作物产量能有效减轻环境负担。
答案: 3.C 4.C二、综合题
5.(2010·潍坊高一检测)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0年6月国土资源部最新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国耕地面积约18.22亿亩,人均耕地面积由2004年的1.41亩减少到2010年1.39亩,全国耕地资源短缺日益突出。“十五”期间我国共完成生态退耕8 065万亩,占耕地面积减少总量的71%;建设占用耕地1 641万亩,占14%;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1 293万亩,占12%;灾毁耕地381万亩,占3%;同期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2 140万亩。材料二 我国人均耕地变化曲线。
材料三 1996~2004年我国部分省市区耕地变化情况表。1.从人均耕地变化曲线看,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在日趋______,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当前,我国耕地不但在数量上有上述变化,且耕地质量也不断下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上表中人均耕地面积最大的省区是____________,人均耕地减少面积最大的省区是____________。
4.据材料三分析:生态退耕面积最大的省区是__________,退耕的主要原因是( )
A.防止水土流失 B.耕地质量太差
C.防止土地沙漠化 D.发展畜牧业 解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从三份材料中获取如下有用信息:①全国土地调查周期缩短;②我国人均耕地逐年迅速减少;③耕地减少原因主要是建设用地、灾毁耕地、生态退耕与农业结构调整;④五个省区中,宁夏人口最少,其次是内蒙古。第1题,人均耕地减少主要是人口增长导致的。第2题,应从生态恶化,自然灾害影响及人为土壤污染等方面考虑。第3题,通过估算,锁定内蒙古与宁夏两省区。第4题,据数据分析得知是内蒙古,其土地荒漠化较为严重。答案: 1.减少 人口增长快,净增人口多;生态退耕,建设占用耕地;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等。
2.生态环境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土地变贫瘠;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土壤污染严重
3.内蒙古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4.内蒙古自治区 C练规范、练技能、练速度课件40张PPT。 复活节岛位于东南太平洋上,面积约117平方千米,是东南太平洋上一个孤零零的小岛。
早期拉帕努伊人发现,这是一块物产丰富的土地。他们的人口在岛屿上快速地增长,在大约1680年人口膨胀到了约8千到2万人。但是这个岛上可提供的食物,最多只能养活
2 000人。为了养活增长的人口,他们无节制地开发、 使用资源。早在公元800年,森林的毁灭已经开始。随着森林的消失,所有的陆地鸟类和半数以上的海鸟种类全都灭绝了,在1700年左右,历经饥馑、混乱,岛上的人口只剩下了两千人左右。到1877年,由于种种原因岛上人口只剩下了111人。
你认为复活节岛的悲剧最终反映了环境与人口容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如果把地球比喻成复活节岛,那么复活节岛的悲剧给我们地球人的启示是什么? 一、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世界人口分布总体上看很不平衡,其主要特点及原因可总结如下: 热带宜居地分布在高原和山区的原因
受气候等因素的影响,热带地区人口分布往往集中于高原和山区。
(1)在热带多雨地区:山区和高原,气温和降水适中,排水通畅,且高于疟蚊的分布线,适于人类居住。
(2)在热带干旱地区:高原、山地由于气候凉爽、降水相对较多,适于人类居住。 【典例1】(2010·上海地理)人口分布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有着密切关系。
(1)亚马孙河流域是世界人口分布稀疏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复杂 B.气候湿热
C.资源匮乏 D.地处内陆
(2)巴西高原东部是南美洲人口相对密集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①气候适宜 ②文化单一
③地势平坦 ④水力资源丰富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条件对人口分布影响,解答时需要利用世界主要人口稠密区及稀疏区,以及它们主要的自然、社会经济特点等有关知识。第(1)题,亚马孙河流域位于亚马孙平原,东临大西洋,所以A、D项错误;该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动植物资源、水资源等十分丰富,但是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生存、居住。第(2)题,巴西既有欧洲移民文化又有当地土著文化,其东南部虽处于热带,但由于地形平坦,加之地势高导致气候凉爽,适宜人类生产和生活,开发较早,形成人口密集区。
答案:(1)B (2)D二、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表解如下: (1)估算环境人口容量,应针对具体的时期。
(2)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且资源丰富程度是动态变化的,它的范畴随生产力水平、科技的进步而不断扩大。
(3)谋求人口合理容量,将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有助于减轻环境负担,解决资源短缺、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并促使人们的生活健康幸福。 【典例2】(2011·南京模拟)下表为某岛国人口容量数据,下图为该国不同人口增长方式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1)表中反映环境承载力的数据是( )
A.25万 B.30万 C.35万 D.45万
(2)有关图中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人们对环境人口容量估计的现实意义不大
B.无控制的人口增长不会使人口数量超过环境可承载的人口容量
C.人口合理容量一定要控制在环境可承载的人口容量之内
D.如果不对该岛国的人口增长加以调节,则该国的人口总数将逐渐减少 【思路点拨】本题以某岛国人口容量数据为背景,主要考查了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第(1)题,环境承载力由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来衡量,即45万。第(2)题,人们对人口容量的估计对于制定人口战略、人口政策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意义重大;由图知,无控制的人口增长会使人口数量超过环境可承载的人口容量;如果不对该岛国的人口增长加以控制,则该国的人口总数将不断增加。
答案:(1)D (2)C“木桶理论”理解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共性是都表达了某区域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从而使同学们难以区分这三者的差异。现借助“木桶理论”将三者的差异区分如下:【备选例题】木桶效应(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如图所示。据此回答(1)、(2)题。(1)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容量进行了预测:依农业资源最大供养的人口数量约15~16亿;依粮食生产能力最多供养的人口数量约15.1
~16.6亿;预测2050年人口数量将达到约14~15亿;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约8~9亿;你认为我国人口合理容量是( )
A.16亿 B.15.1~16.6亿
C.14~15亿 D.8~9亿(2)下列影响我国不同省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中相当于木桶短板的是( )
A.四川——水力资源 B.山东——气候资源
C.黑龙江——矿产资源 D.内蒙古——水资源【解析】(1)选D,(2)选D。第(1)题,人口合理容量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最适宜人口数。题干材料中任何以单项指标推算出的人口数量都不是人口合理容量,依小康消费水平推算的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才最合理,约8~9亿。第(2)题,内蒙古地区水资源缺乏,是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最大制约因素。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据有关统计,2010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74亿人,预计到2014年将达2亿人,2037年将超过4亿人。同时有关专家指出,我国近期人口特征表现为三大高峰相会,即增长高峰、老龄化高峰和就业高峰同时出现。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人口“增长高峰”的原因主要是( )
A.人口基数大 B.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C.人口死亡率低 D.国外人口大量迁入
2.有利于缓解我国就业紧张形势的措施是( )
A.实施西部大开发 B.控制城市发展规模
C.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 D.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
3.人口普查资料表明我国某些大城市人口死亡率高于农村,其主要原因是( )
A.农村的医疗卫生水平得到改善
B.城市环境问题比较严重
C.农村人口的身体素质更好
D.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更突出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21世纪我国的人口问题。第(1)题,人口的增长不但取决于自然增长率,还要看人口基数,近期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但人口基数仍很庞大。第(2)题,西部大开发可提供很多就业岗位,利于缓解就业紧张的形势。第(3)题,我国某些大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死亡率稍高。
答案: 1.A 2.A 3.D
2010年6月25日,第二届全国人口计生系统科研院长研讨会在辽宁省沈阳市召开,国家人口计生委副主任江帆出席会议。结合材料及我国总人口及城乡人口变化情况图,回答下列问题。
4.甲、乙两种图例分别表示我国的( )
A.总人口和农村人口 B.总人口和城市人口
C.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 D.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
5.总体来看,我国城市和乡村人口增长速度存在明显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城乡人口出生率不同 B.城乡人口死亡率不同
C.城乡之间的人口迁移 D.城乡自然增长率不同
解析: 本题组从热点问题切入,综合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和人口增长、人口移动等相关知识。第4题,我国农村人口多,城市人口少,总人口接近13亿;第5题,随着城市化发展,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使城市人口猛增。
答案: 4.D 5.C
人口迁移与流动是受区域经济差异、教育程度、空间距离和历史渊源等因素影响下的一种社会现象。据表回答6~8题。
全国前五位人口流入大省和前五大人口流出地排序表
全国前五位人口流入省
第一位人口流出地
第二位人口流出地
第三位人口流出地
第四位人口流出地
第五位人口流出地
广东
湖南
四川
广西
江西
湖北
江苏
安徽
四川
浙江
河南
贵州
浙江
江西
安徽
四川
贵州
湖北
M省
黑龙江
吉林
河南
安徽
江苏
四川
重庆
广东
云南
浙江
新疆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广东省的流入人口全部来自邻省
B.四川省既是人口流入大省,也是人口流出大省
C.人口流出较多的省均位于中西部地区
D.全国流入人口前五位的省份均在东部地区
7.M省流入的人口受历史渊源影响明显,M省最有可能是( )
A.福建 B.海南
C.山东 D.广西
8.当前影响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灾害 B.就业机会
C.人口政策 D.宗教信仰
解析: 6题,首先,四川省是流入广东人口第二多的省,且与广东省不相邻,排除A;其次,四川省位于西部,人口流入居第五位,排除D,同时,也可得出四川既是人口流入大省,也是人口流出大省的结论。7题,广东省人口流出也很多,且位于东部经济地带,可排除C。从表格中省区特征分析,人口流入与流出省区之间往往在地理位置上邻近。因此推断,黑龙江、吉林、河南、安徽、江苏等省的人口,可能大量流入山东。经济因素即就业机会、收入水平等是当前影响我国人口流动最主要的因素。
答案: 6.B 7.C 8.B
人们在选择工作及居住地时多受就业机会、治安、文化生活及自然环境等影响。下图是针对美国大学生的居住及工作地选择,抽样调查结果所绘制的“偏好指数”空间分布图。回答9~10题。
9.图中哪个区域因受惠于信息业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与聚集,加上气候宜人,成为美国大学生心目中最偏好的居住及工作地之一( )
A.子 B.丑
C.午 D.亥
10.卯区成为“偏好指数”偏低的区域,最主要是受制于下列哪两个地理因素( )
①冬季气候干冷 ②区域经济以农牧业为主 ③人口密度较高 ④位于活火山及地震带上 ⑤传统老旧工业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解析: 图中所示丑区域为美国旧金山,该区域因受惠于信息业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与聚集,加上气候宜人,成为美国大学生心目中最偏好的居住及工作地之一。卯区纬度较高,冬季气候寒冷,以农牧业为主,人口稀少。
答案: 9.B 10.A
下图是某国不同年龄人口生育统计图。据图回答11~13题。
11.下列关于该国人口生育状况的发展趋势,分析正确的是( )
A.生育年龄越来越大 B.生育率越来越低
C.人口规模越来越大 D.生育欲望越来越强
12.从人口增长阶段来看,该国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
A.原始型 B.传统型
C.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 D.现代型
13.该国人口问题可能带来的后果是( )
A.劳动力严重过剩 B.流动人口减少
C.劳动力不足 D.社会治安管理难度加大
解析: 本题以新颖的二维坐标图像为载体考查了与人口相关的知识点。函数曲线的波峰随着时间的推进逐步向左移动,说明生育年龄越来越小。函数曲线与横轴所夹的面积即生育人口总数,随着时间的推进逐步变小,说明生育率越来越低,人口规模越来越小,生育欲望越来越弱。人口生育率很低,人口增长模式已进入现代型。过低的人口生育率,可能导致经济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得不到满足。
答案: 11.B 12.D 13.C
(2011·杭州高一检测)下图为三个区域的人口统计图。读图回答14~15题。
14.如果a、b、c分别代表三个国家,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A.a——德国 B.b——肯尼亚
C.c——印度 D.b——日本
15.造成c区域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的原因是( )
①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②国家强制性的政策 ③医疗卫生水平落后 ④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 由图中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数值可判断,a属于“高—高—低”模式,目前存在于少数发展中国家;b属于“高—低—高”模式,多数发展中国家属于这种模式;c属于“低—低—低”模式,分布于大多数发达国家与少数发展中国家。c的低自然增长率是因为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人们生育观念转变,导致人口老龄化,人口增长慢。
答案: 14.B 15.C
读中国劳动适龄人口(15~64岁)比重及其年增长率变化预测图,完成16~17题。
16.图中信息反映( )
A.2010年以前劳动适龄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年增长率呈下降趋势
B.2015年劳动适龄人口最多
C.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和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年增长率无关联性
D.2050年劳动适龄人口比重达到最低值
17.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2010年以前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上升与我国人口增长惯性有关
B.2010年以后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下降与人口老龄化有关
C.目前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D.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年增长率一旦低于零,即导致劳动力严重不足
解析: 直接读图可知,2010年以前劳动适龄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年增长率呈下降趋势。由图知,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年增长率低于零时,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仍然较高,不会导致劳动力严重不足。
答案: 16.A 17.D
下图为中国人口变化图(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社会劳动者增长率=剩余劳动力增长率),据此回答18~19题。
18.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各时段我国人口增长状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时期,人口出生率大幅下降,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B.②时期,人口增长暂时处于“低—低—低”模式
C.③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D.④时期,人口增长速度比较平稳
19.图示时期,大多数年份我国社会剩余劳动力增长率较大,这说明我国( )
A.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B.人口出生率高
C.新增就业岗位有限 D.城市化进程快
解析: ①时期为高出生率,死亡率下降,自然增长率上升;②时期前段,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③时期因计划生育,使出生率下降。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但城镇社会劳动者增长率偏低(即新增就业岗位有限),所以剩余劳动力增长率较大。
答案: 18.D 19.C
图甲是我国2009年人口年龄金字塔结构图。读图完成20~21题。
20.图乙是我国不同时期三个年龄组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能正确反映图甲时期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1.在图甲中,图上有几处明显的凹陷处,影响M处的成因是( )
A.战争 B.自然灾害
C.经济水平 D.人口政策
解析: 从图甲可以看出,我国人口的出生率得到有效的控制,年增长率应逐年下降,而老年人口增长趋势加快。M处出现明显的凹陷,说明人口增长突然放慢,2005年,此时20~24岁的人口出生的时间大约是1981~1985年,此时正是我国强有力地实施计划生育的时间。
答案: 20.C 21.D
读下图“全球未来十年居住人口超过千万的城市”,回答22~23题。
22.下列城市中,位于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的是( )
A.圣保罗 B.拉各斯
C.洛杉矶 D.东京
23.图示地区15年来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城市,人口增长快的原因是( )
①出生率高 ②死亡率较低 ③国外人口大量迁入 ④育龄妇女所占比例大 ⑤经济现代化程度高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①③⑤
解析: 第22题,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是东亚、南亚、美国东北部和西欧,东京位于东亚人口稠密区。第23题,图示地区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城市是尼日利亚的拉各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死亡率大幅度下降,而出生率保持较高水平,必然导致人口快速增长,育龄妇女比重大也是重要原因,国外人口不可能大量迁往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城市。
答案: 22.D 23.C
读我国某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图,完成24~25题。
24.造成B地区主要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是( )
A.人口密度超过地区合理人口容量
B.土质疏松
C.夏季暴雨集中
D.本区人口合理容量较大
25.本区北部合理人口容量小的原因是( )
①土地资源质量差,以沙地、草原为主 ②降水较少,水资源缺乏 ③科技水平低 ④对外开放程度低 ⑤人口受教育水平高,消费水平低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解析: 从题干中可知:①B位于黄土高原地区,该区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②B区人口密度为47人/平方千米,已经远远大于该区的合理人口容量30人/平方千米,导致该地生态破坏严重,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③图中本区北部为内蒙古地区,该区自然条件恶劣,气候干旱,经济文化落后,对外开放程度低,最终导致合理人口容量低。
答案: 24.A 25.B
二、综合题(共50分)
26.阅读下列人口统计图及表,回答问题。(12分)
2004年A、B两国人口年龄构成
年龄
国家
15岁以下
15岁到64岁
65岁及以上
A国
50%
45%
5%
B国
17%
65%
18%
(1)甲图中A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________,与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相似的是________国。(2分)
(2)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在乙图中画出A国的人口年龄构成图,在丙图中标出B点,表示B国2004年的人口年龄构成状况。(4分)
(3)从上面的图表中可以看出A国目前存在的人口问题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某城市1991年、1994年、1997年、2000年、2003年的流动人口分别为106万人、251万人、237万人、387万人和498万人,请在丁图中画出该市流动人口数量变化的折线图。流动人口数量变化对该城市的影响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我国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地理事物构成图、人口增长折线图的判断与绘制、人口增长过快及流动人口大量增加的影响等知识的掌握情况。作图时要注意标注相关的注记,要注意折线图与曲线图的区别。回答流动人口大量增加的影响时既要回答有利影响,又要回答不利影响。
答案: (1)3% C (2)见下图。
(3)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高,少年儿童比重大,加大资源、环境、教育、就业等的压力
(4)见上图 有利影响是弥补劳动力不足,提高城市竞争力,活跃市场,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多元文化交流。不利影响是加大了教育、住房、交通压力,加重了环境负担,加大了社会治安压力等
27.读中国、日本和韩国人口负担系数比较图,完成下列问题。(13分)
注:人口负担系数=(14岁及以下人口数+65岁及以上人口数)/15~64岁人口数×100%,15~64岁指劳动人口年龄。
(1)国际上一般把人口负担系数≤50%的时期称为“人口机会窗口”期。中国人口负担系数在________年前后达到最低值,此时的人口负担系数约为________。(2分)
(2)在1990年前和2030年后,中国的人口负担系数均超过了50%,试分析它们形成的不同原因。(4分)
(3)日本、韩国均抓住了“人口机会窗口”期,促进了经济的腾飞。“人口机会窗口”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何作用?(3分)
(4)中国应采取哪些措施抓住“人口机会窗口”的良好时机,促进经济发展?(4分)
答案: (1)2010 40%
(2)1990年前主要是14岁及以下人口数量较大;而2030年后则主要是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较大。
(3)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少儿与老年人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4)开发更多劳动密集产业(如第三产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民族素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养老保险制度。
28.能否按照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直接关系着我国国家的兴衰。读我国部分省区人口承载状况(实际人口密度与理论承载密度之比)及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人口流动示意图。完成(1)~(4)题。(14分)
(1)图示地区人口负担最轻的省区是________,试分析其主要原因。(4分)
(2)分析图中省区间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3分)
(3)该区域内人口承载状况大于2的省区通过区域合作,其人口承载状况将________(变大或变小)。试分析其原因。(4分)
(4)根据图示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缓解我国人口压力的主要措施。(3分)
答案: (1)广东 气候宜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等(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等(社会条件优越),环境人口容量大。
(2)地区间收入差距(或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户籍制度的改革。
(3)变小 原因:通过区域合作,环境条件得以改善,人口环境容量变大(或理论承载密度变大);通过人口迁移或流动,降低了这些省区的实际人口密度。
(4)努力发展经济,转变以自然条件主导人口承载能力的现状为以经济投入调控人口承载能力;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这两项基本国策。
29.某学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本地区“人口增长与地理环境的演变”开展了大量的实地调查工作。研究发现:一个地区土地资源的开发首先是在平原、河川开始,一般来讲,只有当人口增长到某一临界值,平地土地资源不足,才开始向坡地、丘陵、山区发展。下列是他们调查的一些资料数据。分析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1分)
材料一 六百年来本地区人口与耕地的发展状况表。
时间(年)
人口(106人)
耕地(104hm2)
人均耕地(hm2/人)
1368
6.693
4.151
0.62
1403
6.661
4.245
0.637
1465
9.497
4.245
0.447
1736
21.599
7.481
0.346
1875
32.724
17.25
0.527
1911
29.157
18.466
0.633
1983
49.86
20.36
0.408
1996
54.63
22.07
0.404
材料二 本地区现有耕地分类状况表(104hm5)。
水田
水浇地
沟川地
平坡地
缓坡地
陡坡地
急坡地
其他
合计
河川阶地
0.01
0.1
0.12
0.22
0.28
0.01
0.37
2.11
丘陵沟壑
0.01
0.63
2.4
6.06
1.93
0.29
0.45
11.77
土石山区
0.41
1.21
2.9
2.26
1.27
0.14
8.19
小计
0.01
0.11
2.16
3.83
9.24
4.2
1.56
0.96
22.07
(1)该地区人口与耕地发展的特点是什么?(3分)
(2)从地貌类型来看,该地区主要类型是______;从耕地类型来看,该地区较为平缓的耕地(包括水田、水浇地、沟川地、平坡地、缓坡地)约占整个耕地比重的________%。(2分)
(3)指出该地区人地关系存在的严重问题,并为改变这种局面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和措施。(6分)
解析: (1)本小题是考查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应注意设问的限定项“从宏观上看”。答案不宜使用“持续”这种描述语言。学生也可以分阶段描述。
(2)直接获取和计算,即可得答案。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阐述地理事物的能力,以及是否具有逻辑性的表达能力。该地区的人地关系应以人口与耕地的变化角度切入,分析人口、耕地增长造成的粮食压力,进而结合题干和表二的提示,分析农业活动对山区的不合理开发,造成毁林开荒,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根据人地关系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第二小题的提示,进行递进式分析,是本小题的基本解题思路。对应以上问题及其成因,从人口、土地利用、生态保护、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来采取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答案: (1)人口不断增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人均耕地不断减少。
(2)丘陵 69.55
(3)人地关系:人口增长超过了耕地增长的速度,人口与耕地矛盾尖锐,人口增长、扩大粮食生产、毁林开荒,农业生态系统生产进入了恶性循环。对策与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退耕还林,植树种草;开展多种经营;提高亩产等等。(答案合理即可)
.精品资料。欢迎使用。
课件18张PPT。人口增长问题
在人口发展过程中,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出现过人口问题。所谓人口问题,是指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与环境和资源不相协调,人口与自然、人口与社会矛盾激化而产生的影响,人口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问题的总称。主要问题是人口迅速增长的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
人口迅速增长的后果:人口迅速增长是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人口过快增长将产生一系列的深远影响。1.粮食供给不足。很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一些国家粮食增长速度赶不上人口增长速度。按人口平均的粮食消费水平不仅低下,而且呈下降趋势。粮食问题已成为不少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个共同难题。
2.就业问题严重。发展中国家人口年龄结构偏低,人口基数大,增长快,与有限的就业需求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3.人民生活贫困化。突出表现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低下,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愈拉愈大,在农村有大量赤贫农民,在城市有大量贫困人口。
4.妨碍人力资源的形成。当今发达国家有95%的妇女能够进入中等学校,享有教育和培训以及医疗保健的机会。但是在不少发展中国家,妇女入学率低,就业无保障,难以获得医疗卫生服务。
5.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人口迅速增长,以及人类不合理的行为,对环境造成严重损害,包括森林面积不断减少,水土流失范围越来越大,水资源严重短缺,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环境污染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深等。6.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是指在总人口中,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断提高,而其他年龄组的人口比例不断下降的动态过程给社会经济带来的调整问题。国际上规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达到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达到7%,便进入老年社会。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工业革命后,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类的寿命不断延长,同时,生育率快速下降,青少年人口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老年人口的比重则相应大幅度提高,老龄化问题凸现出来。20世纪末,世界老年人口已达到4亿多,老年人口比重约为6.5%。2000年以后,世界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代,而且人口老龄化速度越来越快;到2025年,世界老年人口比重将上升到9.7%,老年人口数将达8.28亿之多。21世纪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1.人口问题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的核心,是当今世界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形成的重要原因。21世纪我国面临着十个方面的人口问题:
(1)就业压力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持续增长与城市下岗工人规模不断扩大产生巨大的人口就业压力。同时,我国劳动生产率低下,进一步深化改革和经济转型还将加大就业压力。
(2)人口贫困问题(3)人口老龄化问题 21世纪以来我国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人口达881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7%,成为典型的“未富先老”国家。
(4)社会保障问题 随着失业下岗人数的不断增加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将受到严峻挑战。
(5)人户分离问题 长期以来统一过死的户口迁移制度不利于劳动力资源的流动,从而影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6)人口管理问题 主要表现在户籍管理弱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困难,劳动力市场建设滞后,人口统计方式落后,统计数据不准确等方面。
(7)人口性别比问题 21世纪我国人口性别比问题不仅表现为总人口的性别比偏高,更重要的是新生婴儿男女性别比严重失调。(8)人口素质问题 在人口文化素质方面主要是文盲比例的地区差异问题,在人口身体素质方面主要是贫困地区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偏高。
(9)人口生态环境问题 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10)人口城市化问题2.全面做好我国的人口工作
(1)继续落实计划生育政策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其基本内容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具体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其中少生是控制人口数量的关键,优生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先决条件。(2)做好人口发展规划
“十一五”规划提出“十一五”期间我国人口总规模控制在13.6亿,主要任务是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改善出生人口素质和结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妇女儿童和残疾人权益。为此,要通过建立健全人口发展的政策、制度、政府组织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形成人口发展的综合治理机制和宏观调控机制,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及特征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练规范、练技能、练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