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课内阅读(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课内阅读(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30 10:0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升初课内阅读专项(一)
一、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
作文上的红双圈
带红双圈的作文在报栏里贴了很久,一天,县文化馆的同志路过这里,偶然看见了,就揭下来带走了,不久发表在县办刊物上。县办刊物送到扬州地区,被地区刊物选中,第二次发表。几经周转,次年《补考》竟赫然刊登在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正式刊物上。
其时,我已经下乡插队。父亲鼓励我说:既有一,何不能有二?我想想也是,就接着往下折腾,就发表了很多小说,就成了作家。
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红双圈,会有我今天的一切吗?人生的路上有无数条轨道可走,之所以选择了其中的一条,是必然的,也是偶然。
永远感谢我的老师,感谢母校的报栏,感谢挂在我生命之树上的红双圈。
1.第二段画线句子中的“折腾”一词,在文中是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生的路上有无数条轨道可走,之所以选择了其中的一条,是必然,也是偶然。”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一段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请仿写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
北京的春节(节选)
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大年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蜡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也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4.选文第一句话中加点的“又”字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
5.“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请你联系上下文,说说春节的三次高潮分别是什么,为什么说元宵节是“又一个高潮”?
___________________
6.选文中的画线句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灯的______多、______多。
7.从选文中可看出正月十五有哪些风俗习惯?
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喜欢北京的元宵节吗?你从哪句话看出来的?读这句话时要读出什么感情呢?
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选段
选段①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选段②
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院子里就我一个孩子,没人跟我玩,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那上面有一群比我大的女孩子,一个个都非常漂亮。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选段③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9.选段①中,父亲“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一种伟大的力量”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父亲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选段②中,“我”做了四件事,用简洁的语言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 ②看云彩走 ③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
11.请写出你对“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这句话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选段②、选段③都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方式却截然不同:选段②中作者将焦虑的心情融于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描述,选段③则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把感情直接表达出来。
13.仿照选段③中画线的部分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
《为人民服务》(节选)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14.先解释字,再说说全句的意思。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固: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本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句和后面三句是____________关系。
16.“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
《丁香结》节选
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园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忧然,果然是丁香结。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
17.为什么把丁香花比喻为“丁香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请写一句古人描写丁香结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片段阅读。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20.品读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完成练习。
(1)“他们”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线句子使用了一连串的问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头涔涔而泪潸潸”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时间的流逝本是平常现象,为什么作者能写得如此感人,请结合第三自然段的描写谈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
为人民服务(节选)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23.《为人民服务》是_______同志在1944年9月8日为纪念________同志而作的演讲。
24.查字典,填空。“鸿”用音序查字法先查____,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部。
“精兵简政”的意思是_________。
25.选文第一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
26.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一个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是因为________;死得“比鸿毛还轻”是因为_________。张思德的死比泰山还重是因为_______。
27.把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改为因果关系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
28.选段中引用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
29.你还知道有哪些人物的死比泰山还重的?请写出两个_____、______。
请认真阅读选段,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腊八粥(节选)
沈从文
①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盖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妈妈总说时候还早。
②他妈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锅里的粥也像是愈发浓稠了。
③“妈,妈,要到什么时候……”
④“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⑤“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⑥……
⑦“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备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⑧“是啊!孥孥说得对。”
⑨“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⑩“噗……”锅内又叹了声气。八儿回过头来了,也不过是看到一股淡淡烟气往上一冲而已!
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来总该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于是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不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30.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
31.写出短文中与“看到那一大锅正在叹气的粥”这句话相照应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
32.根据对短文的理解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这句话说明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 )
(2)“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这句话表现了八儿渴望马上喝粥的急切心惜。( )
(3)八儿让妈妈抱起来看看锅里,是想看看锅里的粥是否糊了。( )
(4)短文的线索是八儿的心理活动。( )
33.在八儿的眼中,也许妈妈的爱就是一碗腊八粥,联系生活想一想,妈妈的爱对于你来说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
①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②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③波义耳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一天,他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路过花圃时,阵阵醉人的香味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里的花已经开了。他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了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从那以后,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
④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34.这篇文章表达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联系上下文解释“见微知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第②自然段中的“?”指的是_____________;“!”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37.写出“ ”句子这样表达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第③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字数在20字之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1.失败是成功之母。2.功夫不负有心人。(二选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仔细阅读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选段,按要求答题。
A.局势越来越( ),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B.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40.A段括号中应该填写的词语是(单选)( )
A.严密 B.严峻 C.严格 D.严肃
41.这两个片段中,对父亲的描写没有用到的方法是( )
A.语言描写 B.动作描写 C.神态描写 D.心理描写
42.从“坚决”“安定”“沉着”等词语中可以感受到“父亲”的________________革命精神。
43.从“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中,你体会到了在个人生命安全与革命事业之间,“父亲”是如何选择的?这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父亲”当时心里会想些什么?请你根据自己的想法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 )很痛苦。这样过了许多天。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有一次,父亲也许看我的样子太可怜了,也许自己有什么高兴的事,①他对我笑着说:“你来,我给你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可是只许看,不许动。”
没有请求,父亲就自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加速跳动。②父亲取出一把小刀,把表盖拨开,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这小世界( )被表盖保护着,( )被一层玻璃蒙着。③我看得入神,唯恐父亲再把这美丽的世界盖上。可是过了一会儿,父亲还是把表盖上了。父亲的表里边真是好看。
45.在句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46.文中句子①是______描写,句子②是_______描写,句子③是_________描写。
47.为什么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我”是一个_______的孩子。从文中找出能说明这个观点的句子抄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10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①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______(de dé děi)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为什么?”②我急切地问道。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③父亲平静地说。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④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
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人的影子,我再次把______(乞求 请求 恳求 哀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⑤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
49.这段文字选自课文《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国建筑师________,这篇文章在入选课文前题目是《________》。
50.在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和注音。
孩子,你得(de dé děi)把它放回湖里去(乞求 请求 恳求 哀求)的目光
51.把标⑤的画线句改成“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
52.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想一想,这里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
53.简要概括:这几段文字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
54.你认为文中这位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把你对他的评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1.一直坚持创作。
2.带红双圈的作文被发表是偶然的,而作者一件坚持创作最后成为作家是必然的。
3.排比。天上的火烧云变化多端,一会儿变成小马,一会儿变成小样,一会儿变成小猫。
【解析】
1.
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注意结合语境分析。
结合“我想想也是,就接着往下折腾,就发表了很多小说,就成了作家。”可知,“折腾”指“我”一直坚持创作。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要注意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结合文章内容“人生的路上有无数条轨道可走,之所以选择了其中的一条,是必然,也是偶然”可知,带红双圈的作文被发表是偶然的,而作者一件坚持创作最后成为作家是必然的。
3.
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判断,注意结合不同修辞的特点分析。
文章最后一段“永远感谢我的老师,感谢母校的报栏,感谢挂在我生命之树上的红双圈”,三个“感谢……”的句子构成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对母校和老师辛勤栽培和激励表示由衷的谢意,感情真挚强烈。
仿写时注意排比的修辞的使用,表述合理即可,答案不唯一。
4.“又”字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引出春节的另一个高潮—元宵节。
5.春节的三次高潮分别是: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因为元宵节时处处悬灯结彩,小孩子们放花炮,家家户户吃元宵,非常热闹,所以说元宵节是“又一个高潮”。
6. 排比 数量 种类
7.赏花灯、放花炮、吃元宵。
8.喜欢。从“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句中可以看出来。读这句话时要读出高兴、幸福的感情。
【解析】
4.
这到此考查学生对句中加点字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学生要在理解句子含义的前提下去理解加点字的作用。
选文的第一句是“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意思是元宵节一到,春节又迎来一个高潮,元宵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5.
这道题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能力,要求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认真听讲,做好笔记,掌握课文内容。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节的三次高潮分别是: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到了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小孩子们放花炮,家家户户吃元宵,非常热闹,所以说元宵节是“又一个高潮”。
6.
这道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学生要根据所给出的句子,判断修辞手法,并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解答。选文中的画线句“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可知,运用的是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灯笼的数量多和种类多。
7.
这道题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学生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进行解答。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可知,正月十五有赏花灯、放花炮、吃元宵的风俗。
8.
这道题考查学生对选文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学生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进行解答。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可知,选文描绘了一个热闹非凡的元宵节,从“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句话中可以得知,作者喜欢北京的元宵节。读这句话中,要读出喜悦、开心、愉悦的感情。
9. 父亲被捕后遭受敌人的折磨 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父亲非常坚强,想用自己的安定沉着安抚亲人,使我们化悲痛为力量。
10. 跳房子 拨弄蚁穴 翻看画报
11.作者用追问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对时光匆匆的怅然若失的情感
12. 具体事例 一连串问句
13.树上的苹果像灯笼似的又大又红。
【解析】
9.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写出了父亲被捕后遭受敌人的折磨。从“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可知,“一种伟大的力量”指的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写出了父亲非常坚强,想用自己的安定沉着安抚亲人,使我们化悲痛为力量。
10.
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第一件事是跳房子。“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第二件事情是看云彩。“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第三件事情是拨弄蚁穴。“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第四件事情是翻看画报。
11.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意思。“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饱含着作者追悔过去,反省自己的感慨之情和警醒人们切莫虚度年华,要把握时间的勉励之情。
12.
本题考查表现方式。仔细阅读选段②,可知作者将焦虑的心情融于具体地事情中,如:跳房子;拨弄蚁穴;翻看画报等。仔细阅读选段③则运用了一连串问句,把感情直接表达出来。
13.
本题考查仿写句子。一般要根据例句,从形式(结构、修辞、句式、字数)和内容两方面入手进行仿写。应遵循:内容统一;结构一致;修辞相仿的要求。首先应注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再注意句子结构。
如:天渐渐破晓,淡青色的天空镶着几颗残星,大地朦朦胧胧的,如同笼罩着银灰色的轻纱。
14. 本来、终究 有的人 人终究都要死的,有的人死的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的比鸿毛还轻。
15.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总分
16.张思德为人民牺牲的人,永远活在人民心里,他的死是光荣的,是有价值的,是比泰山还重的。
【解析】
14.
本题考查字词解释,注意结合语境理解。
这句话出自司马迁《报任安书》。固:本来、终究的意思。或:有的人。于:比,相比。泰山:山东泰安的泰山,比喻伟大。鸿毛:鸟的羽毛,比喻渺小。故句子的意思是:人终究都要死的,有的人死的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的比鸿毛还轻。
15.
本题考查对段落中心句的掌握,一个段落的中心句一般在句首。
文段将重于泰山的死与轻于鸿毛的死做对比,写了人总有一死,但不同的人死有不同的意义,有的人死轻如鸿毛,有的人死重如泰山。故本段的中心句是”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故文段首句和后面三句是总分关系。
16.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注意联系上下文分析。
结合文章可知,张思德通知牢记革命队伍的宗旨,活着为人民的利益工作,死为人民利益牺牲,体现了张思德同志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因为他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就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所以说比泰山还重。故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张思德为人民牺牲的人,永远活在人民心里,他的死是光荣的,是有价值的,是比泰山还重的。
17.第一,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第二,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18.作者想到,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但这样的生活才是多姿多彩,不然,就太平淡无味了。
19.小轩愁入丁香结,幽径春生豆蔻梢。
【解析】
17.
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辨析和理解。
根据原文内容“小小的花苞园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忧然,果然是丁香结。”和“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可以得出把丁香花比瑜为“丁香结”是因为第一,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第二,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18.
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辨析和理解,根据原文内容“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可以得出丁香结引发出作者的思考。
19.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理解和辨析,注意平时对诗句的识记和理解。
描写的丁香结的古诗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一一《代赠·楼上黄昏欲望休》李商隐绕砌□声芳草歇,愁肠学尽丁香结。一一《鹊踏枝·秋入蛮蕉风半裂》冯延巳合欢不验丁香结,只得凄凉对烛房。一一《无题·误语成疑意已伤》钱惟演何以壮行色,宝剑丁香结。 一一《别意·志士叹水逝》谭嗣同殷懃为解丁香结,放出枝间自在春。 一一《出定力院作》王安石小轩愁入丁香结,幽径春生豆蔻梢。一一《小园春思》陆游
20. 时间 表达了对时光匆匆怅然若失的情感。这样一连串的问句表达的好处:畅快、直接,能紧紧吸引读者的目光,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21.相对于万古长存的宇宙,人的生命是十分渺小的,“针尖上一滴水”和“大海”这两个鲜明的喻语,把二者的差距形容透了。因为稍一轻忽,便要消失在无垠的时间里渺无踪影,所以作者“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
22.因为作者借助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把光阴的象征——太阳,写得活灵活现,将不可感的抽象事物变得具体可感,甚至富有人情味,其描写自然真切感人。
【解析】
20.
(1)考查理解词语含义,文段内容出自课文《匆匆》,整篇文章叙述的对象是“时间”,结合前文内容“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也可知,这里的“他们”指“时间”。
(2)考查对人物情感的分析。首先我们要掌握问句的作用,即除了能引起注意外,还能启发读者思考,也可以加强作者想表达的思想。而这里运用了多处问句,所表达的效果更加明显。其中“不复返”“藏在何处”“又到了哪里呢”等都是作者对“时间”发出的疑问,表明了强烈的内心感受,即对时光匆匆怅然若失的情感。
21.
考查理解句子含义。“涔涔”形容汗、泪、水等不断往下流的样子。“潸潸”形容流泪不止。文章说作者“头涔涔而泪潸潸”则要联系上文内容,作者对时光的流逝所发出的感慨进行叙述。
22.
考查理解句子、赏析句子。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分析。先选取关键内容,分析其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接着再判断修辞手法的作用,最后再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23. 毛泽东 张思德
24. H 氵 缩小机构,精简人员
25.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26. 为人民利益而死 替法西斯卖命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 为人民利益而死
27.因为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所以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28.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9. 雷锋 刘胡兰
【详解】
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要对学过的文章的相应文学常识进行积累。在本题中,《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同志在1944年9月8日为纪念张思德同志而作的演讲。
2.此题考查汉语拼音、音序、汉字结构、偏旁部首、笔画笔顺、字义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应全面扎实地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同时在运用知识时,注意把握其不同的特点和要求。本题考查学生查字典的能力。对不认识的字用部首查字法,对不会写的字用音序查字法,一字多义要结合语境来理解。还有对成语意思的理解,要注意成语本身的含义以及在文章中的含义进行分析即可。
3.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分析,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分析。在本题中,选文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原文的内容即可得出答案,一个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是因为为人民利益而死,死得“比鸿毛还轻”是因为替法西斯卖命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张思德的死比泰山还重是因为为人民利益而死。
5.本题考查的是改写句子,把陈述句改为因果关系的句子,注意因果关系的句子即为运用关联词因为所以,所以本句话可以改为,因为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所以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6.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在文段中可以找到答案,选段中引用的一句话是: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7.本题考查的是相关文学常识的积累,要注意对名人事迹等的课外文学常识进行多积累,在本题中,死比泰山还重的还有雷锋和刘胡兰等。
30.全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煮的腊八粥的情态,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
31.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32. √ √ × √
33.对于我来说,妈妈的爱是雨中倾斜的雨伞。
【解析】
30.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
可用段意合并法,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得出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可用要素串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结合“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备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可以看出主要写腊八这天,“八儿”等着吃妈妈煮的腊八粥的情态。
31.
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照应:指前文写了一个内容,后面要再提到,前后文的内容有紧密的联系,这样前后就形成了照应。
结合“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可以看出与“看到那一大锅正在叹气的粥”相照应。
32.
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1)对。
(2)对。
(3)错。结合“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可以看出八儿想要央求抱起的原因,母亲将八儿抱起,体现了母亲对八儿的喜爱。
(4)对。
33.
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题,作答时要结合对文章的进行理解,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人物形象,结合自己的语言作答即可,表达合理,答案不唯一。
34.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35.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文中指善于从微小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探寻出本质。
36. 发现问题,不断地提问 通过探索,解决疑问
37.这句话用符号把发现真理这一原本抽象的过程和道理表达得非常形象直观,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8.波义耳根据植物遇到盐酸变红发明了石蕊试纸。
39.失败是成功之母。比如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一生的成功不计其数,一生的失败更是不计其数。他曾为一项发明经历了八千次失败的实验,他却并不以为这是浪费,而是说:“我为什么要沮丧呢?这八千次失败至少使我明白了这八千个实验是行不通的。”这就是爱迪生对待失败的态度。他每每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从而取得一项项建立在无数次失败基础之上的发明成果。
【解析】
34.
本体考查概括文章的观点。
阅读文章,结合文中“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分析可知,本文的主要观点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35.
本题考查解释词语。
“见微知著”本义指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结合问中“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分析可知,该词在文中指于从微小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探寻出本质。
36.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
结合问中“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分析可知,第②自然段中的“?”指的是发现问题,不断地提问;“!”指的是通过探索,解决疑问。
37.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
结合问中“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分析可知,画线句子“最后把‘?’拉直变成‘!’”这句话用符号把发现真理这一原本抽象的过程和道理表达得非常形象直观,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8.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的理解及概括。
阅读第三自然段,结合该段中“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从那以后,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分析可知,该段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波义耳根据植物遇到盐酸变红发明了石蕊试纸。
39.
本题考查学生的用示例阐明观点的能力。
解答本题时,可以从给出的两个观点中选择一个进行作答。
“功夫不负有心人”告诉人们只要勤奋,就没有什么做不成的事。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因为演讲而成名。为了成为一名律师。他常常徒步30英里。到一个法院去听律师们的辩护词。看他们如何辩论、如何做手势。他一边听那些政治家、演说家的声若洪钟、慷慨激昂的演说,一边模仿他们。他听了那些云游四方的福音传教士挥舞手臂、声震长空的布道,回来后也学他们的样子,对着树林和玉米地反复练习演讲。演讲的成功使林肯终于成为一名雄辩的律师。所以,做任何事都不能三心二意、虎头蛇尾,应该有始有终、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有所作为,才能为人民、为社会做出贡献。所以,千万要记住“功夫不负有心人”。本题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40.B
41.D
42.坚定顽强
43.父亲选择了革命事业。说明父亲有舍小家为大家、忠于革命的献身精神。
44.孩子,对不起了,为了革命的胜利我必须这样做。胜利一定会到来的。我相信虽然我不在了,同志们一定会照顾好你们的,相信你们一定会过得很好。再见了!
【解析】
40.此题考查选词填空。选项中的词语的意思相近,解答此题要在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上作答。
严肃是针对某一事物的态度是非常认真、规范的。
严峻是最后的情况,因为疏忽,已经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形势不容乐观。
严格是指遵守或执行规定、规则十分认真、不偏离原则、不容马虎。
严密是指事物之间结合得紧密,没有空隙:周到:没有疏漏:小说结构严密,文字流畅。
41.此题考查了对人物描写方法的理解。从“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等语句可知描写了人物的语言。从“父亲瞅了瞅我们”可知描写了人物的动作。从“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可知描写了人物的神态。没有心理描写。
42.考查了对文章词语的理解。理解这些词语要联系全文作者要表达的人物特点有关,从这些词语中可以感受到父亲坚定、顽强的精神。
43.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可知父亲选择了革命事业。说明父亲有舍小家为大家、忠于革命的献身精神。
44.考查了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理解。根据文中作者要表达的人物特点来作答即可。
45.因此 不但 还
46. 语言 动作 心理活动
47.因为我对他的表产生了神秘感,很想研究一番。
48. 好奇心特别强 没有请求,父亲就自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加速跳动。
【解析】

49.钓鱼;美;詹姆斯·勒菲斯特;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
50. děi; 乞求
51.鱼钩慢慢地被我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
52.更能表现出父亲道德实践的自觉性。
53.按照父亲的要求,我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湖里。
54.严守规则,对子女要求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