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语言运用题之修辞专项指导

文档属性

名称 新高考语言运用题之修辞专项指导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30 00:18: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高考语言运用题之修辞专项指导
必备知识
1.比喻:运用想象力和联想力,以具体而熟悉之物象事例,比方说明或形容描写抽象的对象。主要有明喻、暗喻、借喻以及博喻等。作用: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注意问题:①本体与喻体必须具有相似性;②带“像”的不一定都是比喻句。“像”在句中,有表示推测、举例、想象、比较等意思。
2.比拟:将物比作人(拟人),将人比作物或将甲物化为乙物(拟物)。作用: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注意问题:①必须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符合所描写的环境氛围。如“秋雨跳着欢乐的舞,一下就是几天,真闷死人”。秋雨连绵,使人烦闷,这里却给“秋雨”以欢快的动作和感情,与人物的心情相悖。②用以比拟的本体与拟体(人和物)应有相似点或相近点,使比拟生动自然,收到良好的效果。如“空中稀疏的星星眨着眼,发出私私的低语,相互打着招呼‘再见’!”说它们互相说“再见”,显然不符合星星的特征。③比拟不当常常表现为用以比拟的人和物之间没有相似点,或者不符合人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环境氛围。
3.借代:用相关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作用: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注意问题:①借体和本体关系密切,借体必须能突出地代表本体,有鲜明的代表性,让人一听就明白所指称的事物。有时需要在上下文中对借体有所交代,使读者明白本体是什么。如“我家兄妹很多,已有两个五角星,两枚大学校徽”。由于“五角星”既可指解放军,也可指铁路工人,“校徽”可代学生,也可代教师甚至校长;因此,没有“鲜明的代表性”,会造成歧义。②借体往往带有褒贬色彩,反映人的思想感情,用人物特征作借体时,要注意褒贬色彩。代表正面人物时,宜用褒义的称号,反之则用人皆厌恶的事物来代反面人物。如“诸葛亮”等作借体,常用来代指正面人物;而“三只手”等作借体,常用来代指反面人物。
4.夸张:运用想象,在客观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或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主要有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等。作用:突出事物的特征,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发读者的联想。
注意问题:①夸而有据,夸而有节,夸张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要合乎情理,把握分寸,否则就很难给人以真实感。如“她讲到她受到的痛苦时,眼泪就像自来水管似的喷射出来”,此句的夸张有失真实。②夸张要明确、显豁,突出夸张的特点,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在事实与夸张之间模棱两可。如“屋里静极了,就连掉下一枚小钉子也听得见”,此句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实。③要注意夸张的具体表现,夸张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修辞格来表现。④要注意夸张运用的场合,如在科学性文章中就不适合运用夸张。
5.对偶: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的意思。作用: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词句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使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
6.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主要有成分排比、分句排比段落排比等。作用:节奏鲜明,增强气势;突出强调内容,增强感情。
7.反复:有意使一个句子或词语重复出现。主要有连续反复、间隔反复等。作用:①强调,增强语气或语势;②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③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8.设问: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作用: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使文章的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9.反问:一种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手法。反问一般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的感情,加深读者的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新高考命题形式
19【2020年新高考卷Ⅰ山东卷】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
21. 【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5 分)
22. 【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对其作简要分析。(5分)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两种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5分)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6分))20.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21.请简要分析第三自然段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5分)
规律总结
①分值多为5分,也有4分和6分情况;
②指定一个句子进行修辞定点分析;
③有时不直接给出修辞手法,这时修辞手法有可能是一种,有可能是两种或三种;注意题目“什么”和“两种”“哪些”的问法;
④有时直接给出修辞手法,要求分析;
⑤根本任务要分析修辞的表达效果,所的题目都有“分析”二字,问法多样:“请简要赏析”“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进行简要分析”。
应对策略
在把脉修辞手法考题主方向的情况下,对点专练,提高答题的规范性或得分率。
1.主要着力点:进一步熟悉常用、常考的几种修辞手法,进一步熟悉常见的命题套路,进一步强化训练提高答题规范性。得分目标:保4争5。
2.训练重点:审题能力,踩得分点意识,修辞效果专业词语述评能力,结合文本分析能力,对文本内容的深层阅读理解能力。
3.答题“黄金三要素”:
一是明确指出修辞用法是什么(修辞名称)。
二是解读修辞手法有什么(内容解读)。
三是分析修辞手法效果(效果分析)。
答题核心能力点
☆一是要找准修辞手法,这是大方向,不能错;
☆☆二是对这一修辞手法的本质性理解,包括其作用,要有专业术语的识记;
☆☆☆三是将修辞手法结合文句,进行内容和效果的分析。
考生的痛点:多在第三点效果分析,要么只答不出专业术语,要么只答专业术语,要么效果分析只答出其中一点不够全面,要么效果分析不能结合全段内容来表述,文段内容理解不到位。修辞考点的基础点:修辞手法的理解。
(这些知识点是固定的,可以在二轮复习有意识地梳理和强化,如识记某一修辞手法作用的专业术语。这些可以称之为非智力因素,老师可以教会。)
修辞考点的能力点:文段内容的理解。
(句不离段,对某一句话修辞手法的理解,得把这句话代入原文语境,这才是分析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根本。很多考生丢分,就是在这个地方。这些可以称之为智力因素,老师不一定能教会,重要考生的“读”与“悟”。)将修辞手法具体到某一句话中进行考察,而不是对修辞手法的客观认定,体现出新高考改革的方向——考察考生的阅读理解与表达能力。其实,现代文阅读 Ⅰ和Ⅱ、古诗鉴赏的主观,都有“考点的专业知识+文本的阅读理解”,这些能力是相通的。主观题提分的关键,最后拼的是“文本理解”。

新高考题型汇编
【2020年新高考卷Ⅰ山东卷】
19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白天黑夜,红尘 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
【答案】①句中把塞车的路比作黏稠的河;(回答比喻在文段中的体现)②这一比喻的相似性有:路和河的形状相似,车流和水流相似;③塞车时汽车行驶缓慢,和河水固杂质多而黏稠时流动缓慢相似。(指出比喻中的相似之处)
【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
21.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5 分)
新疆属于绿洲农业区,干旱少雨,为了让棉花吃好喝好长得好,就要进行科学的水肥管理。
【答案】(5分)示例:①文中把棉花吸收足重的水分和肥料才能长得好,比拟成人吃好饭喝好水才能健康成长,投射了作者对棉花的感情;②使表达比较活泼。
【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
【答案】(5分)①意义紧密相连。“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传统民间艺术名称,两两相对;“描绘”和“传播”、“城乡”和“时代”、“风物”和“精神”也都是两两相对。②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有助于烘托节日的欢快气氛。评分参考:答出①给2分,答出②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示例1:
【2020年新高考卷Ⅰ山东卷】 白天黑夜,红尘 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19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思路】比喻+比喻内容(本体和喻体解读)+效果分析(相似性表现,也就是分析效果)
【答案】①句中把塞车的路比作黏稠的河;(1分)(回答比喻在文段中的体现)②这一比喻的相似性有:路和河的形状相似,车流和水流相似;(1分)③塞车时汽车行驶缓慢,和河水固杂质多而黏稠时流动缓慢相似。(2分)(指出比喻中的相似之处)
示例2:
【广东省2022届新高三省级摸底联考】 康巴的领导者深知,只有用双脚丈量,才能探明它们的价值,才能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让这些养在深闺的靓丽景点展示在世人面前。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思路】
① 修辞1+修辞内容+修辞效果②修辞1+修辞内容+修辞效果③修辞1+修辞内容+修辞效果
【提示】答题涉及多种修辞手法,“黄金三律”(修辞+内容+效果)依然一样不能少,要求答案语言更简洁更精练。
【答案】20.①借代(修辞名称):“用双脚丈量”代指行走奔波,实地观察调研,(修辞内容)体现领导者的实干精神。(修辞效果)②比喻(修辞名称):以“面纱”比喻掩盖康巴真实秀丽面目的东西,(修辞内容)“揭开面纱”比喻实探真容。(修辞效果)③拟人(修辞名称):“养在深闺的靓丽景点”,把靓丽的凤景写成养在深闺的女子,(修辞内容)形象生动,写出旅游资源深藏山中不被人知晓的特点,引人向往。(修辞效果)(答出1点给1分,答出2点给3分,答出3点给5分。)
示例3【广东省2022届高三第一轮省级联考】
也许是来去无踪的风,在人们歇息时,抚平了沙山的每一道印迹、将沙子驱赶到它们原来的位置,将它们重新整合、磨砺、凝聚。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两种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5分)
【思路】
① 修辞1+修辞内容+修辞效果②修辞1+修辞内容+修辞效果
【提示】题目中的语句,在表达效果上有共同之处,所以组织答案时合二为一,为的是使答案更精练。但是“黄金三律”(修辞+内容+效果)主要得分点一样不少。
【答案】 20.①这句话使用了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2分)(修辞名称),②把鸣沙山比作是风手中的雕塑作品,把风聚拢沙粒并保持鸣沙山原状的过程当作人“不知疲倦地雕塑”来写(1分),(修辞内容)③赋予风以人格,表达了作者对风的力量的赞叹和敬佩(2分)。(修辞效果)(评分参考:修辞手法每种1分,有分析1分,表达效果2分,言之有理即可)
【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
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思路】
对偶+构成(修辞内容,什么和什么对偶)+效果分析(结合文段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5分)
①意义紧密相连。“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传统民间艺术名称,两两相对;“描绘”和“传播”、“城乡”和“时代”、“风物”和“精神”也都是两两相对。(修辞内容,构成,什么和什么对偶)(2分)
②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效果分析1),有助于烘托节日的欢快气氛(效果分析2)。(3分)评分参考:答出①给2分,答出②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分析】新高考Ⅰ卷考察的修辞手法真是再普通不过了——对偶。题目简单,但得分未必理想。学生丢分有两点:一是对“对偶”构成不能上升到“意义紧密相连”这一高度总结分析,多是回答什么对什么,简单列举;二是没有结合文本整体内容分析出这一句话“有助于烘托节日的欢快气氛”。
【解析】
1. 熟悉修辞手法(基础)对偶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对偶定义: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相同的意思的修辞方式。
原句: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
“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传统民间艺术名称,两两相对;“描绘”和“传播”、“城乡”和“时代”、“风物”和“精神”也都是两两相对。那么这些内容为什么能放到一起“两两相对”?从对偶的定义来看,就是“结构相同、意义对称”,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对得上,这才是理解对偶的精神实质。
2. 结合文本理解修辞手法(能力点,提分关键)
对偶作用:语言精炼,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两部分内容相为补充、照应或者对比、反衬,增加表达的文采与语言的感染力。“语言精炼,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这些是专业术语,可以直接照搬;“增加表达的文采与语言的感染力”,也可以照搬,但是结合文本,怎样具有感染力呢?
从全段内容来看:欢快的锣鼓敲起来,欢腾的雄狮舞起来。“闹元宵、学‘四史’”文明实践示范活动昨日在市文化艺术中心隆重举行,活动分为“四史”猜谜颂红色文化、非遗展示传民俗文化、戏曲联唱扬传统文化三个篇章。民俗与党史彼此交融,传统与现代 交相辉映 。元宵线上活动直播间里 热闹非凡 ,一场关于党史知识和传统民俗知识的直播宣讲“圈粉”无数,辖区党员、青年志愿者以及现场观众络绎不绝地进入直播间,感受节日的欢快气氛。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火树银花踏歌行,古风新韵颂文明。一席 汁醇味正 的文明盛宴,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和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三段文字主要是写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传统文化,选句“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就是在以对偶的形式具体展现出传统节日中的多样传统文化形式,让人们有一种很强的现场画面感,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其实文体结尾句“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和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已经说得很清楚。所以,这一对偶的效果可以表述为“有助于烘托节日的欢快气氛”。当然,与之意思接近的表达有: “有文采,增强画面感,具有现场感染力;表现出传统节日的魅力,渲染传统浓厚节日氛围”…… 不管答案如何组织,考生得有这样的意识:
一定要结合文本的语境来分析这一修辞在文段中起到的表情达意作用。因为,这是实实在在的关键得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