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首市2021—2022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中二年级生物试题
时量:75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学校、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位置。
2.选择题的答案请用2B铅笔以正确的填涂方式填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位置,非选择题请将答案填写在相应的答题栏内,写在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下列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填涂在答题卡的答题栏内。每小题2分,共40分)
1. 下列关于营养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营养级的位置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能量通常越多
B. 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绿色植物都属于生产者营养级
C. 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同种生物的总和
D. 食物链中的各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是相同的
2. 辽宁省盘锦市的蛤蜊岗是由河流入海冲积而成的具有潮间带特征的水下浅滩,也是我国北方地区滩涂贝类的重要产地之一,其中的底栖动物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作用。科研人员利用样方法对底栖动物的物种丰富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底栖动物主要包括滤食性的双壳类、碎屑食性的多毛类和肉食性的虾蟹类等。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本次调查的采样地点应选择底栖动物集中分布的区域
B. 底栖动物中既有消费者,又有分解者
C. 蛤蜊岗所有的底栖动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D. 蛤蜊岗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大于间接价值
3. 生态浮床是指将植物种植于浮于水面的床体上,充分利用各种生物有效进行水体修复的技术。右图为某水域中的生态浮床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生态浮床中的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B. 生态浮床通过抑制藻类的光合作用而避免水华的产生
C. 生态浮床可进行水体修复与其根系吸收有机物和无机物有关
D. 水体增设生态浮床,改变了能量流动方向,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4. 为减少某自然水体中N、P含量过高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环保工作者拟利用当地原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选择其中3种植物分别置于试验池中,90天后测定它们吸收N、P的量,结果见下表。
植物种类 单位水体面积N吸收量(g/m2) 单位水体面积P吸收量(g/m2)
浮水植物a 22.30 1.70
浮水植物b 8.51 0.72
沉水植物c 14.61 2.22
结合表中数据,为达到降低该自然水体中 N、P的最佳效果,推断应投放的两种植物及对该水体的生态影响是
A. 植物a和b,群落的水平结构将保持不变
B. 植物a和b,导致该水体中的食物链缩短
C. 植物a和c,这两种植物种群密度会增加
D. 植物a和c,群落中能量流动方向将改变
5. 结合相关生物学知识,对下列成语、谚语和古诗词描述的情景进行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此成语中隐含的食物链具有的营养级数有3个
B. “一山不容二虎”这一谚语,用生态学观点可以解释为,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能得到的能量越少,个体数量也就越少
C. “野火烧不尽,春分吹又生。”显示了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
D.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山清水秀的美景常常令人的赏心悦目、流连忘返,也能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这说明生物的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
6. 近年来,为保护东北平原地区黑土地资源,我国大力推广免耕技术。免耕种植技术是指作物播前不用犁、耙翻整土地,不清理作物残茬,直接在原茬地上播种,播后作物生育期间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以下关于免耕农业说法错误的是
A. 不翻整土地可减少水分蒸发,减少扬尘和土壤退化
B. 不翻整土地难以破坏杂草根系,可能需要提高除草剂的使用量
C. 不清理作物残茬能促进物质在当地循环,减少农作物对化肥的施用量
D. 不清理作物残茬能增加土壤有机物含量,使流向农作物的能量增多,产量增加
7. 集团内捕食是指不同天敌共享同一猎物,其中一种天敌还捕食另一种天敌。某生态系统中瓢虫与短翅蚜小蜂、蚜虫三者之间存在集团内捕食现象,其中短翅蚜小蜂既是猎物又是捕食者。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瓢虫在该生态系统中占据第二、第三营养级
B. 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同种生物的总和
C. 若移走短翅蚜小蜂,瓢虫获得的能量可能会增加
D. 若环境中含有一定浓度的重金属铬,则蚜虫比瓢虫体内铬含量高
8.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会上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CO2排放量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CO2吸收量和CO2排放量达到平衡,实现CO2的“零排放”。研究碳循环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基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循环
B. 大气中的CO2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C. 控制生物体呼吸产生的CO2量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措施
D. 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有助于降低大气中CO2浓度
9. 下图为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模型,A、B、C分别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D、E、F分别表示各营养级生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G、H、I分别表示草、兔子、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J、K、L分别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图中A=D,B=E,C=F
B. K中能量包括兔子尸体及狼粪便中的能量
C. 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分解者所处的营养级
D. 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10. 某农场中甲、乙、丙三种生物归属于三个相邻的营养级,三者的数量变化曲线(甲是生产者)如下图1所示;该农场中的能量流动简图如图2所示,其中a2和b3分别为第二、第三营养级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流入该农场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
B. 图1中丙属于第二营养级,乙属于第三营养级,且乙和丙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C. 该农场中第二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3/(a2+d1)×100%
D. 该农场中第一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a2+d1)/(a1+a2+a3)×100%
11. 生物多样性指数可以用来度量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复杂程度,地上生物量是指单位面积内植物地上部分的有机物的总量。右图为某地区沙柳人工样地中沙柳种群地上生物量与多样性指数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随着种植面积的增大,该样地的多样性指数先增大后减小
B. 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变化情况可以大体代表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的变化情况
C. 地上生物量为170左右时,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处于较高水平
D. 随着地上生物量逐渐增加,该样地的自我调节能力先增加后减小
12. “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人们经过实证后的观点,比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没有核仁就不能形成核糖体,进而不能合成蛋白质
B. 光合作用将光能固定在有机物中,有机物携带着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入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辅相成
C. 生物体内各种过程的平衡受信息(遗传信息、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等)的调控
D. 环境不受破坏时种群数量可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体现了稳态与平衡观
13. 功能性灭绝是指某类生物在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减少到无法维持繁衍的状态,是物种灭绝的前兆。功能性灭绝物种被成功挽回的例子极少,但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鸟类学家和众多志愿者却创造了这一奇迹——我国朱鹮数量由1981年的7只,增加到了2021年的7000余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导致物种功能性灭绝的因素可能包括气候变化、人类捕杀、环境污染等
B. 功能性灭绝物种已不能有效地在生态系统中发挥作用,如影响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
C. 由于种群数量过少,功能性灭绝种群内个体间信息传递效率低下
D. 早期保护朱鹮主要通过易地保护实现,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14. 下列关于传统发酵技术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过程中,先通气培养,后密封发酵
B. 家庭制作果酒、果醋和腐乳通常都不是纯种发酵
C. 果醋制作过程中发酵液pH逐渐降低,果酒制作过程中情况相反
D. 毛霉主要通过产生脂肪酶、蛋白酶和纤维素酶参与腐乳发酵
15. 下列关于传统发酵技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图1能表示在果酒的制作过程中时间因素对酵母菌产生酒精速率(V1)的影响
B. 图2能表示在果醋的制作过程中溶氧量对醋酸菌产生醋酸速率(V2)的影响
C. 图3能表示在利用乳酸菌制泡菜的过程中,泡菜坛内乳酸的变化趋势
D. 图4能表示在一普通的密闭锥形瓶中,加入含酵母菌的葡萄糖溶液,溶液的pH随时间的变化
16. 筛选淀粉分解菌需使用以淀粉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接种培养后,若细菌能分解淀粉,培养平板经稀碘液处理,会出现以菌落为中心的透明圈(如右图),实验结果见下表。
菌种 菌落直径:C(mm) 透明圈直径:H(mm) H/C
细菌Ⅰ 5.1 11.2 2.2
细菌Ⅱ 8.1 13.0 1.6
有关本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培养基除淀粉外还含有氮源等其他营养物质
B. 筛选分解淀粉的细菌时,菌液应稀释后涂布
C. 以上两种细菌均不能将淀粉酶分泌至细胞外
D. H/C值反映了两种细菌分解淀粉能力的差异
17. 某同学设计了如右图所示的发酵装置来制作果酒、果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甲用来制作果酒,乙用来制作果醋
B. 乙装置需要的温度条件高于甲
C. 该装置便于发酵中产生气体的排出
D. 甲、乙装置排液管排出液体的pH都下降
18. 晚清时期女名医曾懿在《中馈录》中记录的四川泡菜的做法如下:泡盐菜法,定要覆水坛。此坛有一外沿如暖帽式,四周内可盛水;坛口上覆一盖,浸于水中,使空气不得入内,则所泡之菜不得坏矣。泡菜之水,用花椒和盐煮沸,加烧酒少许。凡各种蔬菜均宜,尤以豇豆、青红椒为美,且可经久。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覆水坛外沿四周内盛水的目的是抑制乳酸菌的细胞呼吸
B. 泡菜之水需要煮沸,目的是去除氧气和杀菌
C. 加烧酒少许不仅可以调节风味,能抑制杂菌繁殖
D. 泡菜腌制的时间和温度会影响其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19. 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是接种微生物的两种常用方法,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采用平板计数法获得的菌落数往往多于实际的活菌数
B. 平板划线法是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通过接种环连续划在固体培养基表面
C. 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倒入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培养
D. 与平板划线法相比,稀释涂布平板法形成单菌落的效果更好
20.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急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在患者体内采集样本并制成菌液后,进行分离培养。实验基本步骤如下:请选择下列叙述错误的一项
A. 在培养时,需将培养皿倒置,若不倒置培养,将导致无法形成单菌落
B. 在配制培养基时,要加入尿素和酚红指示剂,这是因为Hp含有脲酶,它能以尿素作为氮源;若有Hp,则菌落变黑
C. 临床上用14C呼气试验检测人体是否感染Hp,其基本原理是Hp能将14C标记的尿素分解为NH3和14CO2
D. 步骤X表示接种,在无菌条件下操作时,先将菌液稀释,然后将菌液涂布到培养基平面上,菌液稀释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单菌落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60分)
21.(12分)一种角蝉幼虫和蚂蚁长期栖息在一种灌木上,角蝉幼虫分泌的含糖分泌物是蚂蚁的食物,同时蚂蚁也保护角蝉幼虫不被跳蛛捕食。科学家随机选取样地中一半灌木,将上面的蚂蚁捕净,另一半灌木不做处理,统计角蝉幼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右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角蝉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其存在能加快生态系统的 。
(2)捕净蚂蚁后跳蛛的数量变化是 。角蝉和蚂蚁之间会发生双向信息传递,这说明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
(3)跳蛛的同化量不能全部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其原因是 。有蚂蚁存在时,每株植物的平均角蝉幼虫数会增加,但不会持续增加,原因是 。
22.(16分)某滨海低洼区因自然和人为原因导致土壤退化并形成碱斑地,自然植被仅有碱蓬、碱蒿等少数几种植物,后来经过生态改造,建立了人工湖泊并用于鱼类养殖。右图是科研人员调查的湖泊营养化程度以及部分藻类生长状况(鱼鳞藻、脆杆藻为鱼的饵料,微囊藻会产生有毒物质污染水体)的曲线图。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该碱斑地的全部碱蓬构成一个 。酸碱度的差异使碱蓬、碱蒿等分布在不同的地段,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
(2)民间有“养鱼先养水”的说法,据图分析,当水体营养化程度处于 时,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微囊藻(一种蓝藻)在适宜条件下其数量可呈 增长,但在湖泊中种植芦苇(一种挺水植物)则微囊藻的生长会受到明显抑制,其主要的原因是这两种生物在利用 、 等无机资源时存在显著的竞争关系。
(4)罗氏沼虾以鱼鳞藻、脆杆藻为食。科研人员对该湖泊罗氏沼虾的能量流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下表(数字为能量值,单位是KJ/(cm2·a))
藻类同化的能量 沼虾摄入藻类中的能量 沼虾粪便中的能量 沼虾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沼虾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150.6 47.8 25.4 ? 21.2
据表分析,沼虾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的能量是 KJ/(cm2·a),从藻类到沼虾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保留一位小数)。
23.(18分)生态护坡就是综合工程力学、土壤学、生态学和植物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对斜坡或边坡进行保护,形成由植被或工程植被组成的综合护坡技术。下图为某种泥质海岸生态护坡的模式图。
(1)上图坡地生态系统中,人们在中低潮带引种一些耐盐的植物如互花米草、白茅等,在高潮带和超高潮带种植像柽柳、樟毛等相对耐干早的植物,这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人们通过对沙滩培土、引种等措施,使寸草不生的荒滩短期内出现物种比较丰富的坡地生物群落,这种现象属于 ,这说明 。
(2)经观察和测定灌草丛带中的几种生物种群及其获得的能量值如图。图中沙氏变色蜥与小型地面肉食性动物之间的关系为 ;沙氏变色蜥在食物网中所处的营养级为 。
(3)若图中字母代表能量值,则b-e中能确定大小关系是 ,图中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用图中字母表示)。
(4)目前生态护坡在河流、堤岸、高速公路等许多方面逐渐取代传统的砖石、混凝土护坡,请列举生态护坡的优点:(至少2条) 。
(5)研究人员向此坡地引入沙棘种植在海挡林带和灌草丛带,结果沙棘在灌草丛带的长势明显好于海挡林带,经分析两地带中土壤肥力和土壤含水量如下表。
地点 土壤肥力 土壤含水量
有机质含量% 氮含量% 表层~60cm%
海挡林带 0.595 0.015 7.0
灌草从带 0.202 0.003 15.0
某研究者提出“土壤含水量是沙棘生长的限制因素”,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将生长状况
相似的沙棘分为A、B两组种植,A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肥力与灌草丛带相同,B组设计方案为 ,结果A组长势显著高于B组,证实了研究者的假设。
24.(14分)为了调查某河流的水质状况,某研究小组测定了该河流水样中的细菌含量,并进行了细菌的分离等工作。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小组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检测水样中的细菌含量。在涂布接种前,随机取若干灭菌后的空平板先行培养了一段时间,这样做的目的是 ;然后,将1mL水样稀释100倍,在3个平板上用涂布法分别接入0.1mL稀释液;经适当培养后,3个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为39、38和37。据此可得出每升水样中的活菌数为 。
(2)该小组采用平板划线法分离水样中的细菌。操作时,接种环通过 灭菌,在第二次及以后划线时,总是从上一次的末端开始划线。这样做的目的是 。
(3)示意图A和B中, 表示的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培养后得到的结果。
(4)该小组将得到的菌株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并混匀,一部分进行静置培养,另一部分进行振荡培养。结果发现:振荡培养的细菌比静置培养的细菌生长速度快。分析其原因是:振荡培养能提高培养液的 的含量,同时可以使菌体与培养液充分接触,提高 的利用率。2021—2022学年度下学期高二生物期中试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10 BBBCA DCCBC 11——20 AADBD CCADB
二、非选择题(每空2分,共60分)
21.(12分)
(1)消费者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2)先增加后下降(最终趋于稳定)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意思相近即可)
(3)跳蛛的同化量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其余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环境资源和空间有限(不会持续增加下去)
22.(16分)
(1)种群 水平 (2)中营养化
(3)J型 矿质元素 二氧化碳 (4)1.2 14.9%
23.(18分)
(1)水平 群落演替 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2)竞争 第三、四营养级
(3) b与c(b>c) (b+d+e)/a
(4)减少污染;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等(写对一条1分,共2分)
(5)土壤含水量与海档林带相同,土壤肥力与灌草丛带相同(或土壤含水量比灌草丛带低,土壤肥力与灌草丛带相同)
24.(14分)
(1)检测培养基灭菌是否合格 3.8×107
(2)灼烧 逐步稀释细菌,以便获得单(个)菌落
(3)B
(4)溶解氧 营养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