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4.3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第四章 世界的气候
同一地点,太阳辐射的强度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同一季节,太阳辐射的强度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简称太阳高度)。
一、地球的形状与气候
平面
太 阳 光 线
大 气 层
N
S
球面
角度不同.太阳光线散布面积不同
角度相同.太阳光线散布面积相等
● c
● b
太阳高度角:
获得的太阳光热多少:
a>b >c
a>b >c
太 阳 光 线
● a
一、地球的形状与气候
假如这是一束阳光,哪里更热?
更 热
直 射
斜 射
太阳高度
A
B
直射:照射面积小 →光束集中 →太阳辐射强
斜射:照射面积大 →光束分散 →太阳辐射弱
一、地球的形状与气候
直射:照射面积小 →光束集中 →太阳辐射强
斜射:照射面积大 →光束分散 →太阳辐射弱
一、地球的形状与气候
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 ,太阳辐射 ,当太阳光线垂直照射赤道时,随着纬度的增高,太阳辐射的强度逐渐 。由于 表面使得不同纬度地区获得的热量不同。 因此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是:
最大
最强
降低
气温由低纬度向两极逐渐降低
地球的球形
规 律
1、一天中,从早晨到中午到晚上,由于太阳高度的变化,我们感受到的气温也随之变化,想一想,一天之中太阳高度为什么会变化呢?
2、一年中,由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夏高冬低),我们感受到的气温也随之变化,想一想,一年之中正午太阳高度为什么会变化呢?
二、地球的运动与气候
黑夜
白昼
二、地球的运动与气候
1、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
昼夜更替、
太阳升落→
太阳高度变化→
气温等天气的变化
换个角度看地球—顺时针?逆时针?
北极天使
南极天使
顺时针
逆时针
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
2、地球自转的周期是 ;
3、在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呈 方向;
在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成 方向;
4、地球自转产生 现象。
自西向东
一天(24小时)
逆时针
顺时针
昼夜交替
1、地球的自转
2、地球的公转
公转的方向:
公转的周期:
产生的现象:
自西向东
一年(365天)
A
B
地球公转时斜着身子转。
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是66.50。
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中纬度地区明显)
2、地球的公转
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固定的66.50 的夹角。
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赤道除外)。
极圈内出现“极昼”和“极夜”。
P80
中纬度地区,会出现 。
四季更替
节气 日期 太阳直射点纬度 昼夜长短情况(北半球)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3月21日
前后
6月22日
前后
9月23日
前后
12月22日
前后
赤道(00)
北回归线( 23.50N)
赤道(00)
南回归线( 23.50S)
昼夜平分
昼长夜短,北极圈内极昼
昼夜平分
昼短夜长,北极圈内极夜
春分或秋分
夏至
冬至
1、地球公转的方向是 ;
2、地球公转的周期是 ;
3、地球的公转产生了 现象;
4、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 的交角。
自西向东
一年
季节变化、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66.50
2、地球的公转
沿海地区温差__;
内陆地区温差__;
冬季:
陆地气温__;
海洋气温__;
夏季:
陆地气温__;
海洋气温__;
对气温的影响(同纬度地区)
对降水的影响
高
低
低
高
小
大
沿海地区降水__
内陆地区降水__
多
少
三、海陆分布与气候
中午
海水很凉
沙子很烫
傍晚
沙子变凉了
海水很暖和
合作探究: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讨论一:同一时刻,为什么海水和沙子的温度不一样?
陆地 海洋
影响 夏季
冬季
性质
吸热慢 散热慢
吸热快 散热快
气温高
气温低
气温偏低
气温偏高
三、海陆分布与气候
濒临海洋的地方:水汽丰富
亚欧大陆的沿海降水 ,内陆降水 。
多
少
降水较多
深居内陆的地方:水汽稀少
降水较少
一般来说,濒临海洋的地方气候湿润,但也有的地方好像不是这样的。
如非洲撒哈拉西海岸、澳大利亚西海岸……。这是为什么呢?
亚欧大陆
三、海陆分布与气候
气温随海拔变化示意图
一般情况下,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
24。C
30。C
18。C
?。C
2000米
1000米
0米
2500米
通过此图得出哪些结论?
1、对气温的影响
四、地形因素与气候
米
暖湿气流
4000
3000
2000
1000
0
地形雨示意图
四、地形因素与气候
① 你爬高山时发现其阴坡和阳坡的植被有何不同?为什么?
② 读图分析:安第斯山东西两侧的景观有何差异?为什么?
合作谈论
A地地处安第斯山脉的迎风坡,而B地地处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坡。
讨论: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恶性影响有哪些?
通过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地区气候。
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
人类排放的氯氟化合物,破坏臭氧层。
五、人类活动与气候
3. 人工造林、修建水库和灌溉工程,可以使局部地区气候有所 ;任意砍伐森林,可能使当地气候恶化;大量排放 等温室气体,使全球气温 , 等灾害频繁;排放出的 化合物破坏高空的臭氧层,导致地面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危害人类健康;城市的“热岛效应”。
改善
CO2
升高
旱涝
氯氟
热岛效应
涝
旱
五、人类活动与气候
读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两分两至位置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表示春分日时地球位置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当地球位于③位置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 )
A.冬季 B.春季 C.夏季 D.秋季
D
A
复习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