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中考”语文教学练兵资料第十一集
“亮剑中考”语文教学练兵资料A
基础知识
之一:病句成分赘余就是重复累赘 请看中考试卷中出现的叠床架屋的题型很多,下面列举叠床架屋典型病例40种,以提高同学们识别病句的能力。
示例 1 昨天是转会截止日期的最后一天("截止日期"与"最后一天"意思相同,应删掉其中之一)
2 万一若在探险中遇到不测("万一"和"若"都是表假设的连词,意思都是"如果"。删去其一)
1.亲眼目睹("目睹"一词,已含"亲眼看到"之意。删去"亲眼")
2.十分酷爱("酷"就是"十分、非常"的意思。)
3.非常罕见("罕"就是"非常、很"之意。删去"非常")
4.过去的往事("往事"就是过去的事。删去"过去的")
5.目前的现状("现状"就是目前的状况。删去"目前的")
6.过高的奢望("奢"即"过分的",删去"过高的")
7.活着的幸存者("幸存者"自然是活着的。删去"活着的")
9.胜利地战胜了洪水(战胜自然是胜利。删去"胜利地")
8.认真重视("重视"的意思是认为某事物重要而认真对待,删去"认真")
10.这其中、这其间("其"即"这",应删去"这"。)
11.出自于名家之手("自"与"于"在此都相当于介词"从",删去"于")
13.加强德育教育("育"即"教育"。删去"教育")
12.游客来自于世界各地("自"和"于"都是介词,意义和用法相同,删去"于")
14.现在当务之急("当务"含有"现在"之意)
15.涉及到、波及到("及"与"到"同义。删去"到")
16.邂逅相遇("邂逅"包含"相遇"之意。删去"相遇")
17.无数莘莘学子("莘莘"含"许多"之意。删去"无数")
18.不许互相厮打("厮"即"互相"。删去"互相")
19.妄自菲薄自己("妄自菲薄"是宾语前置,"自"即"自己")
20.密切人际间关系、加强国际间交流("际"意即"彼此之间"。删去"间")
21.阅读报刊杂志("报刊"是报纸、杂志的总称。删去"杂志")
22.来我校莅临指导("莅临"即"到来",故应改为"莅临我校指导")
23.安排部署("部署":安排;布置(人力、任务)
24.难言之隐的苦衷("隐"即"苦衷"。删去"之隐"或"的苦衷")
25.浑身遍体鳞伤("遍体"与"浑身"同义。删去"浑身")
26.被人贻笑大方("贻笑大方"意即"被大方之人见笑",删去"被人")
27.因公殉职("殉职":在职人员为公务而牺牲。"为公务"和"因公"意思相同,一般常说"以身殉职")
28.感到自惭形秽("自惭形秽"这个成语本身已含有"自己感到,自己觉得"的意思。删去"感到")
29.百姓生灵涂炭("生灵"即"百姓"。删去"百姓") 30.正方兴未艾("方"就是"正"。删去"正")
31.首次破了天荒("破天荒"即谓"首次"。删去"首次") 32.连续蝉联冠军("蝉联"即谓"连续"。删去"连续")
33.差别悬殊很大("悬"意即"距离远、差别大";"殊"相当于"很、十分"。"悬殊"=差别很大、差距很大)
34.您的令郎、您的令尊("令"是敬辞,只用于对方,"令郎"即对方的儿子,"令尊"即对方的父亲。删去"您的")
35.我的家父、我的家兄("家"是谦辞,只用于己方,"家父"即自己的父亲,"家兄"即自己的哥哥。删去"我的")
36.胜利凯旋归来("凯"即"胜利","旋"即"归来"。"凯旋"="胜利归来")
37.付诸于行动、见诸于报端、发诸于真情、取诸于生活("诸"是兼词,相当于"之于"。删去"于")
38.近乎于(近,接近;乎,于。"近乎"即"接近于",其后再跟"于"字,语义重复;宜删去"于"字,或改"近乎"为"接近"。)
39.又复活了("复活"的"复"即"再、又","又~了"的"又"字显然是多余的,应该去掉。)
40.截至到("截至"即"截止到(某个时候),"与"到"字意思重复。删去"到")
之二:课内知识:第 五 单 元
1.根据拼音写汉字。
投zhì( ) nüe( )杀 mǒ( )杀 jué( )别 ǒu( )尔
shí( )物 sè( )缩 dǎo( )告 沐yù( )
2.给下列书面语找一个同义口头语。
荡漾—— 嫌恶—— 寂寞—— 寒颤—— 宽恕—— 匿笑——
3.根据课文填写成语。
(1)我( )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
(2)我们俩( ),语文老师管我俩叫( )。
(3)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 ),终不愿意。
4.下列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1)我呆呆地望着她,止不住流下了眼泪。
角度: 作用:
(2)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
角度: 作用:
(3)“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问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角度: 作用:
5.景物描写往往被作者赋予了有鲜明感彩的意象。细读并分析下面的句子。
(1)四面都还是严冬的隶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景物的意象: 表达的感情:
(2)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
景物的意象: 表达的感情:
(3)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景物的意象: 表达的感情:
6.文学常识填空。
(1)《风筝》选自散文集 ,作者 是我国现代伟大的 家、 家、 家。
(2)《纸船》选自诗集 ,作者 原名 ,是我国现代著名的 家、诗人。
(3)《金色花》选自 ,作者 是 (国家)文学家。1913年获 奖。
(4)《散步》的体裁是 ,表现了 的主题;
《羚羊木雕》的体裁是 ,表现了 的主题。
7.读下面一段话,思考填空。
对于子女来说,父母就是心中迷恋的家;对于妻子来说,丈夫就是心头依靠的家;对于丈夫和爸爸来说,丈夫就是心头依靠的家;对于丈夫和爸爸来说,妻子儿女就是他永远的家。 思考填写:“家”就是他们心中的 。
8.解释下列文言短语中的团体词。
寒雪日内集
讲论文义
何所似
差可拟
与人期行
去后乃至
下车引之
非人哉
太丘舍去
尊君在不
二、现代文阅读
乡间的庙会
林莽
①在华北的农村,有一种传统的习俗,每个村子每年都有定时的庙会。相邻的村子不会同时举行,在相对的农闲时节,它们各有自己的节日。
②每逢庙会时节,村里张灯结彩,空地上用苇席搭起了戏台,台口用彩绸装饰,大红大绿的别有一番情趣。五十年代的乡村还没有电灯,几只比马灯大许多的汽灯挂在戏台上,把乡村里平淡的日子都照亮了。
③庙会一般是三两天,每家都有亲友从四面八方的村子里来,他们套了牛车或牵了毛驴儿,穿上节日里的衣裳,篮子里的饽饽是点了红点的。这种走亲家,人们称它为“上庙”。穿了新装的孩子们把村子装点得鲜活了起来。商家和小贩们也赶了来,为乡村里的节日增加了另一种氛围。庙会上有卖艺的,有卖衣服和布匹的,还有卖居家用品和各种农具的。我记忆最深的是吹糖人,还有卖芝麻糖和甘蔗的。庙会要比人们重视的春节、八月十五等传统的节日更具交往性和商业性。
④在乡村的那几年,我和大人们赶过几次庙会。一早起就等着来接的车了。在乡间的土路上,木轮的大车上铺了苇席和棉被,女人和孩子们摇晃在上面,听着木轴发出的吱呀声和车把式悦耳的吆喝声。车把式们抱了结着红缨子的鞭子,有的跟车走在路边上,有的坐在车辕上。拉车的牲口也在脑门上结了红缨珞。人们相互应答着,这是一年一度的乡村里的节日,它点缀着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
⑤五岁那年家乡的庙会在我记忆里留下了终生难忘的两件事:一是自己买了第一本书;另一件是第一次看了“鬼戏”。
⑥那是一本薄薄的小人书,一毛二分钱。书中讲的是战国时的故事,书名叫《一鼓作气》。我被封面上的战旗和战车吸引,天天拿着从庙会上买的木刀木枪,编撰着从戏台上看来的故事。那是我的第一本书,我把它保存了许多年。
⑦庙会上最吸引人的是唱戏了,河北梆子那嘹亮的唱腔和急促的伴奏声划过夜空,老远就能听见了。无论春夏秋冬,台下总是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人。孩子们为了看得清楚,很早就用条凳占上了地方。开场锣鼓响过三遍,戏才真的开始了。往往开头总是一两段折子戏,然后才是正戏。最吸引孩子们的不是戏的内容,而是那些奇异的戏剧服饰,武将的靠背旗和长长的雉鸡翎,花旦的凤冠,还有丑角的花脸。许多戏的内容都已经忘光了,惟有一场鬼戏至今还深深地印在脑海中。那戏的名字叫《狮子楼》,讲的是《水浒传》中的故事。戏台上的汽灯都调得很暗,台上用酒点上了几簇鬼火,那蓝色的火焰后面不时地闪出武大郎青色的脸。我至今还记得,因为恐怖我紧紧抓住了大人的手,那几簇蓝色的火焰跳动得几乎让灵魂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⑧乡村的生活在孩子们的心中是平静的,它那明媚的阳光、土地与炊烟般的质朴让孩子们无所牵挂。白天和夜晚把孩子们的心截然地分开,那是不同的两个世界,在我们的想象中,夜将神秘的事物掩盖起来,那些黑暗中大地的絮语,那些闪动的遥远的星星,使我们总是充满了幻想。
⑨不知为什么,在乡村的记忆中,我总有一股无名的哀伤,即使在高亢的戏剧的唱腔中,我也能听到它的存在。它幽幽地飘荡在大地上,或许,这就是华北原野上的“燕赵悲歌”,它神秘地在人们心中无尽地盘桓,已有几千年。(有删改)
13.本文写的是乡间庙会,简要说出全文围绕“庙会”行文的思路。(每空须有“庙会”二字)(3分)
14.第④段对“路上”景象的描写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试举一例进行分析。(3 分)
答:
15.从文中看,庙会以哪些主要内容“点缀”了“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你怎样理解作者今天对“庙会”的认识。(不超过150个字)(5分)
“世界屋脊”多宝藏
(1)西藏地处我国西南边陲,面积122.84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被称为“世界屋脊”。
(2)西藏是一个能源宝库。作为“离太阳最近的地方”,西藏地区日照时间长,日照强烈,太阳能资源极为丰富,是我国太阳能利用最为充分的地区之一。据统计,这里年平均日照在1500—3250小时,各地太阳能辐射在140—190千卡/平方厘米之间,自东向西逐渐递增。西藏山南地区措美县哲古镇光伏电站装机130千瓦,是目前我国装机容量最大的光伏电站。西藏境内河湖密布,流域面积大于200旧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00多条,湖泊面积占全国湖泊面积的30%。水能资源天然蕴藏量约为2亿千瓦,占全国水能资源的30%,其中可供开发的有5600多万千瓦,约占全国总量的20%。西藏是全国地热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已查明的地热显示点达600多处,地热总热流量每秒55万千卡。在众多的地热田中,位于藏北当雄县的羊八井地热田最为著名,是世界上大型的地热田之一。羊八井电站经过多年的建设,已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地热发电站。
(3)西藏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其中铬、铜、硼、白云母等13种矿产储量位居全国前列。西藏的铬铁矿是我国紧缺的矿种,其储量和开采量都居全国第一位。西藏各类盐湖中的矿产资源高达几十种,仅日喀则地区的大扎布盐湖潜在的开发价值就高达数千亿元。
(4)西藏还是一座“天然植物博物馆”。西藏林木树种繁多,其中很多树种具有极高的科研和开发价值。西藏的药用植物有1000多种,约占全国药用植物种类的70%,其中很多都是名贵珍稀种类,如冬虫夏草、贝母、雪灵芝、天麻等。
(5)“世界屋脊”——西藏,真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宝地! (选文有改动)
13.(3分)文章从哪三个方面说明了“世界屋脊”多宝藏?
14.(2分)指出下面语句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1)这里年平均日照在1500—3250小时( )
(2)其中很多都是名贵珍稀种类,如冬虫夏草、贝母、雪灵芝、天麻等( )
15.(3分)西藏地区太阳能资源极为丰富的原因是 , , 。
16.(2分)为什么说西藏是一座“天然植物博物馆”?
“亮剑中考”语文教学练兵资料B
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假如生命是树,它将心无旁骛( )地把根扎向大地深处,哪怕脚下是一片坚硬的岩石,也要qiè( )而不舍地将根须钻进石缝,汲( )取生活的源泉。在森林和沃野做一棵参天大树当然很美妙;在戈壁沙漠和荒山秃岭中做一棵孤独的小树,给迷路的bá( )涉者以希望,那就更为光荣。
2、下面划线句中有两个句子有明显的毛病,请按要求修改。(2分)
①人工灯光有时可以传到数十公里之外。鸟类在迁徙期最容易受人工光源的干扰。②它们原本是以星星定向的,城市的照明光却常常被它们迷失方向。③有时候鸟类还误把高楼的灯光当作星星,最后撞死在大楼上。④据美国鸟类学家统计,每年有近400多万只鸟因撞上高楼上的广告灯而死去。
(1) (填序号)句中“_______________”, 应 ________________。
(2) (填序号)句中“ _______________”,应_________________。
4、看图说话。(3分)
(1)用说明的文字介绍这幅题为“书生”的漫画(90字以内)。(2分)
(2)用一句话概括漫画的主旨。(1分)
5、探究题(6分)
面对全球变暖的严峻挑战,科学家近年来绞尽脑汁,构想着种种改造
地球的方法。现列举“异想天开”的生态实验如下:
①垂直农场。将城市的摩天大楼变为生产水果、蔬菜、甚至粮食的“农场”。
②改善家畜的肠胃。将某种细菌移植于家畜体内,令其不会排放甲烷。
③碳收集器。用特殊的装置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
④造云船。派能将海水制成云的船队云游四海,向空中“播云”。
⑤人造火山。用火箭、飞机、巨炮,甚至人造火山,将细小颗粒释放到大气里。
——(摘自美国著名高科技杂志《连线》)
(1)对以上列举的生态实验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实验①可增加绿色植物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不过从防止全球变暖的角度来看,它的作用还只是微乎其微的。
B.作为温室气体,甲烷的“杀伤力”是二氧化碳的20倍。每年全球家畜向大气中排放的甲烷有8000万吨。实验②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C.皮纳图博火山1991年喷发,向大气中喷射了1000万吨硫化物,遮挡阳光,给地球降温。实验⑤的构想可能是受此启发的。
D.以上所列举的实验可分为两类:①②③为一类,都是通过吸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来为地球降温;④⑤为一类,都是通过遮挡太阳光来为地球降温。
(2)依你看,以上所列举的五项“异想天开”的生态实验中,哪一项最有可能取得成功(或哪一项最不可能取得成功)?请讲明你的理由。(2分)
(3)防止全球变暖,你有什么妙招?请先简介你的“妙招”,再说明其科学原理。有创意且合理的可得满分。(2分)
二、古诗阅读 (36分)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6、《泊秦淮》的作者是 ,诗中的《后庭花》涉及到的历史人物是南朝的 。(2分)
7、以下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首句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者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很具有特色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B. 第二句承上启下,网络全篇。“夜泊秦淮” 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近酒家”又引出“商女”、“亡国恨”、“后庭花”。
C. “商女不知亡国恨”,乃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些达官贵人。“隔江犹唱”的“江”是指秦淮河。
D. 本诗表达诗人对国事怀抱隐忧,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的写照。
8、 课内古文《观潮》
1. 解释加点词的意义。 ⑴方其远出海门( )⑵每岁京尹( )⑶为火所焚( ) ⑷四马塞途( )
2.选出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 )
A.为: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B.天:天下之伟观也 吞天沃日
C.百:艨艟数百 腾身百变
D.而:溯迎而上 而僦赁看幕
3. 选出加点字意义不同的一项( )
A.天下之伟观也 势极雄豪
B.则一舸无迹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C.吴儿善泅者数百 溯迎而上
D.分列两岸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⑵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二、现代文阅读(30分)
之一:说明文阅读
①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
②太阳是决定地球外在环境最重要的因素。根据近代天文学家的理论,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过了40亿年后,太阳将逐渐膨胀而演化为红巨星,最后将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肚子”里。
③太阳所蕴含的能量实在是太巨大了,它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万年的光和热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400万年的时间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所以,研究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至少要以人类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400万年为目标!
④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的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近400年来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农业的发展,就远远超出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的400万年间的成就。与此同时,近400年来人类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大大超过了在400万年间人类所消耗的地球资源总量!如果按照现在的消耗不断增长的趋势发展下去,试问400年后乃至400万年的地球将是什么样的面貌?
⑤地球上的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如果人类可用消耗可再生资源的办法替代一些不可再生资源,那么这种替代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度的。毕竟,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取决于地球上的资源能在多少年内按照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的正常生活。
⑥其实,400万年只是一个保守的说法,太阳的光和热,完全可能持续更长一些时间,即使太阳系内出现某些反常事件,如小行星撞击地球,但也不太可能在400万年内发生,而且人们完全能发射有超强破坏力的导弹,使小行星改变航道。地球上的居民,至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是大可不必吃咸萝卜操淡心的!
⑦所以,人类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
1.阅读全文回答问题:人类在地球上生活时间的长短,取决于什么?
2.文章第②段中“这一过程”指代的内容是什么,请用波浪线在原文中划出。
3.文章第③段划横线的句子中能量消耗者应是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强调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一句话简要概括第③段中划线部分的内容,20字以内。
5.文章第⑤段关联词语使用有误,请改后将正确的填入下面的括号里。
如果( )……那么( )……毕竟( )……
6.文章第⑥段中“吃咸萝卜操淡心”一语是个______语,它形象地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一个与“吃咸萝卜操淡心”意思相同的成语 。
7.阅读文章第⑦段,指出人类不能控制自身的含义并举例加以说明。
含义: 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仔细推敲文章结构,如果将文中的第⑥段调换位置,你认为应放在哪一段前为宜?
9.请你以“地球与人”为主题策划一则有创意的公益广告。要求有明确的主题词和具体的画面描写,40字左右。
之二:
生命在于创造
[印度]克里希那穆提
①刚刚散步的时候,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河边有一个狭窄的池塘。河流又宽又深,水流很平缓。池塘却满是泥泞,是因为没有和河流的生命融通起来的缘故;也没有鱼,那是一池死水。然而那深深的河流,却充满了生命和元气,自在地流淌。
②你们觉不觉得人类就是这样:人类在生命急流之外,自己挖了一个小池子,停滞在里面,死在里面;然而这种停滞,这种腐败,我们却说是生存。换句话说,我们想要一种永久,我们希望自己欲望不停,希望快乐永不停止。
③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只要坐在河岸边,就会听到河流歌唱,听到水的潺潺声。但如果是小池子,就完全不动,小池子里的水是停滞的。你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我们大部分人想要的,其实就是这小池子。我们说我们这种小池子的生存状态是对的。我们不想受到打搅,因为我们追求的就是一种永久。
④追求永久是什么意思,你们知道吗?意思是要快乐的事一直延长,要不快乐的事尽快结束。我们希望人人知道我们的名字,通过家族、通过财产一直传下去。我们希望自己的关系永久、活动永久。
⑤但是你们知道,生命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生命很短暂,所有的东西都像落叶一般,没有永久的,永远都有变化,永远都有死亡。你们有没有注意过矗立在天空中的树木,所有的枝丫都张开,叶子全部落光,等待着来年的春天。来年春天一到,它又长满了树叶,又有音乐了。然后到了一定的季节,又全部掉光。生命就是这个样子。
⑥事实是,生命就像河流,不停地在动,永远在追寻、探索、推进,溢过河堤,钻进每一条缝。但是你们知道,我们的心不容许这种事情发生,我们认为这种不安的状态对生命很危险,所以就在自己身边建了一堵墙:家庭、名声、财产,还有我们培养的那些小德小性,所有这一切都在墙内,都远离生命。
⑦心如果追求“永远”,很快就会停滞下来。这样的心就像河边那个小池子一样,很快就会充满腐臭的东西。心中没有围墙,没有立足点,没有障碍,没有休止符,完全随着生命在动,无时无刻不在推进、探索、爆发,只有这样,心才会快乐,历久弥新,因为这样的心一直在创造。
⑧我说的你们都懂吗?你懂,你的生命就完全转变了。你和世界的关系,你和邻居的关系,你和大太或先生的关系已经产生全新的意义。这样你就不会假借什么东西来满足自己。你们懂了,你们就开始了解生命的非凡真相,了解当中有爱和美,有善的花朵。但是,心如果追求安全的小池子、“永远”的小池子,只会造成黑暗、腐败。我们的心一旦坠入这个小池子,就不敢再爬出来追寻、探索。然而,真理、上帝、真相是在小池子之外的。 (摘自《年轻人》2007年第10期,有删改)
12、作者将生命比作河流,又比作落叶、树木,请指出河流、落叶、树木这三者所共有的特点。(2分)
13、第⑦段中加点的词语“立足点、障碍、休止符”比喻什么?(1分)
14、请你为第⑥段划线句所说的现象举一个例子。不要超过60字。(2分)
15、以下4项所说的道理与本文的观点不相似的一项是( )(2分)
A.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B.人生要有绝对意义,就必须有神,因为神就是绝对的同义词。但是,必须有,就真有吗?人生的悲剧岂不正在于永远寻找、又永远找不到那必须有的东西?
C.人一生中应当有意识地变换环境。能否从零开始,重新开创一种生活,这是测量一个人心灵是否年轻的可靠尺度。
D.我不相信一切所谓人生导师。在这个没有上帝的世界上,谁敢说自己已经贯通一切歧路和绝境,因而不再困惑,也不再需要寻找了?至于我,我将永远困惑,也永远寻找。困惑是我的诚实,寻找是我的勇敢。
16、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内涵丰富,说理精辟,文字优美而平易,请对其表现手法中最主要的一点加以赏析。(3分)
[提示:手法赏析指对文章表达与表现技巧(包括修辞方法、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的辨识、理解、分析与欣赏。要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进行赏析。]
“亮剑中考”语文教学练兵资料C
基础知识: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相应有练习。
①这一刻,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神州共悲;这一刻,山峦无语,江河呜咽,举国同哀!为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我们同胞失去的生命,为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我们同胞遭受的灾难……
②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为严重自然灾害造成重大伤亡举行的全国性哀悼活动,也是第一次为自然灾害中lí( )难同胞降半旗A(志哀 致哀)。
③我们向遇难( )同胞B(志哀 致哀),向那些在黑暗中寂灭的生命C(志哀 致哀)!截至5月19日12时,汶川大地震已造成34073人遇难,而这冰冷的数字还在无情地增长。他们是父亲、母亲、儿女、兄妹,是我们血脉相连的骨肉同胞,是共和国无法割舍的zhì( )爱。这份痛楚,将由13亿中国人共同承受;这份哀伤,将由中华民族一起分担。
④我们向遇难同胞致哀,向那些与死神不曲抗争的生命致敬!汶川大地震,是对脆弱生命的无情催残,也是对生命意志的永恒见证。残垣断壁之下,多少生命依靠顽强的信念苦苦支撑,不管是否创造了生命奇迹,但他们都与死神博斗过,与命运抗争过。他们的执着,他们的不屈,他们的坚韧,他们的渴望,都将作为人类的共同记忆,永远留存在我们的生命里。
1.看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4分) 呜咽( ) lí( )难 遇难( )zhì( )爱
2.改正句④中的错别字。(3分) 应改为 应改为 应改为
3.为②③句话选词填空。(3分 ) A B C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政府怀疑达赖是西藏"3·14"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的幕后策划者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事出有因。
B.这也许是一种取巧的写法,但似乎也无可厚非,因为谁也不能规定必须怎样写。
C.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结果表明:陈水扁已成为“昨日黄花”,新当选的马英九是明日黄花。
D.当然,基金经理陈戈也是不孚众望,为投资者创造了长期而持续的业绩。
5.病句集锦之重复累赘
⑴.亲眼目睹("目睹"一词,已含"亲眼看到"之意。删去"亲眼") ⑵.十分酷爱("酷"就是"十分、非常"的意思。)
⑶.非常罕见("罕"就是"非常、很"之意。删去"非常") ⑷.过去的往事("往事"就是过去的事。删去"过去的")
⑸.目前的现状("现状"就是目前的状况。删去"目前的") ⑹.过高的奢望("奢"即"过分的",删去"过高的")
⑺.活着的幸存者("幸存者"自然是活着的。删去"活着的") ⑻.这其中、这其间("其"即"这",应删去"这"。)
⑼.认真重视("重视"的意思是认为某事物重要而认真对待,删去"认真) ⑽.加强德育教育("育"即"教育"。删去"教育")
⑾.胜利地战胜了洪水(战胜自然是胜利。删去"胜利地") ⑿.现在当务之急("当务"含有"现在"之意)
⒀.游客来自于世界各地("自"和"于"都是介词,意义和用法相同,删去"于")
⒁.出自于名家之手("自"与"于"在此都相当于介词"从",删去"于")
⒂.涉及到、波及到("及"与"到"同义。删去"到")
⒃.邂逅相遇("邂逅"包含"相遇"之意。删去"相遇")
6. 右图是上海特奥会会标,说说它所表达的含义。(3分)
①它是一个祈盼的眼神:
②它是一个关爱的眼神:
③它是一个关注的眼神:
7.综合性学习。(10分)
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突如其来的8.0级大地震,震痛了四川,震痛了整个中国!从那以来发生的种种事件,相信你一定刻骨铭心,永世难忘,下面请你参加以下实践活动。
写出最令你感动的一件事(或一句话),并说明感动你的原因:
。我因 而感动。(4分)
②对灾难中的四川、灾难中的中国,你最想说的话是:(3分) 。
③ 相信你所在的地区或学校都为此而举行了一系列的相关活动,你们进行的活动是 ,请你为这次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 (不超过15个字,用语生动,有鼓动性)(3分)
8.古诗文名句默写。(10分)
①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②不畏浮云遮望眼, 。(北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③.出淤泥而不染 , 。(北宋·周敦颐《爱莲说》)
④辛弃疾在《破阵子》中直接表达抗金报国、收复中原、建功立业壮志的词句是“了却君王天下事 , ”。
⑤欧阳修笔下的“ , ”写出了琅琊山春夏两季山林之秀美。而苏轼的“ , , ” 则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⑥中国有句古话:“滴水之恩, 。”中国感谢世界各国人民对灾区人民的一片深情。
9.解释下列加粗词。(2分)
(1)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
(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________
(3)深入不毛________
(4)庶竭驽钝________
10.下列每组加粗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苟全性命于乱世 奉命于危难之间 B.先帝不以臣卑鄙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恐托付不效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D.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先汉之所以兴隆也
11.选文中“由是感激”的“是”指代是什么?请用现代汉语翻译这句话。(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第二段中,作者指出“出师”的战略目标是( )(3分)
A.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B.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C.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D.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3.简述选文第一段作者自述身世的目的。(3分)
二、现代文阅读
夕照透入书房
冯骥才
①我常常在黄昏时分,坐在书房里,享受夕照穿窗而入带来的那一种异样的神奇。
②此刻,书房已经暗下来。到处堆放的书籍文稿以及艺术品重重叠叠地隐没在阴影里。
③暮时的阳光,已经失去了白日里的咄咄逼人;它变得很温和,很红,好像一种橘色的灯光,不管什么东西给它一照,全都分外的美丽。首先是窗台上那盆已经衰败的藤草,此刻像镀了金一样,蓬勃发光;跟着是书桌上的玻璃灯罩,亮闪闪的,仿佛打开了灯;然后,这一大片橙色的夕照带着窗棂和外边的树影,斑斑驳驳投射在东墙那边一排大书架上。阴影的地方书皆晦暗,光照的地方连书脊上的文字也看得异常分明。《傅雷文集》的书名是烫金的,金灿灿放着光芒,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
④怎样的事物才能真正的永存?阿房宫和华清池都已片瓦不留,李杜的名句和老庄的格言却一字不误地镌刻在每个华人的心里。世上延绵最久的还是非物质的——思想与精神。能够准确地记忆思想的只有文字。所以说,文字是我们的生命。
⑤当夕阳移到我的桌面上,每件案头物品都变得妙不可言。一尊苏格拉底的小雕像隐在暗中,一束细细的光芒从一丛笔杆的缝隙中穿过,停在他的嘴唇之间,似乎想撬开他的嘴巴,听一听这位古希腊的哲人对如今这个混沌而荒谬的商品世界的醒世之言。但他口含夕阳,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
⑥昨天的哲人只能解释昨天,今天的答案还得来自今人。这样说来,一声不吭的原来是我们自己。
⑦陈放在桌上的一块四方的镇尺最是离奇。这个镇尺是朋友赠送给我的。它是一块纯净的无色玻璃,一条弯着尾巴的小银鱼被铸在玻璃中央。当阳光彻入,玻璃非但没有反光,反而由于纯度过高而消失了,只有那银光闪闪的小鱼悬在空中,无所依傍。它瞪圆眼睛,似乎也感到了一种匪夷所思。
⑧一只蚂蚁从阴影里爬出来,它走到桌面一块阳光前,迟疑不前,几次刚把脑袋伸进夕阳里,又赶紧缩回来。它究竟畏惧这奇异的光明,还是习惯了黑暗?黑暗总是给人一半恐惧,一半安全。
⑨人在黑暗外边感到恐惧,在黑暗里边反倒觉得安全。
⑩夕阳的生命是有限的。它在天边一点点沉落下去,它的光却在我的书房里渐渐升高。短暂的夕照大概知道自己大限在即,它最后抛给人间的光芒最依恋也最夺目。此时,连我的书房的空气也是金红的。定睛细看,空气里浮动的尘埃竟然被它照亮。这些小得肉眼刚刚能看见的颗粒竟被夕阳照得极亮极美,它们在半空中自由、无声和缓缓地游弋着,好像徜徉在宇宙里的星辰。这是惟夕阳才能创造的景象──它能使最平凡的事物变得无比神奇。在日落前的一瞬,夕阳残照已经挪到我书架最上边的一格。满室皆暗,只有书架上边无限明媚。那里摆着一只河北省白沟的泥公鸡。雪白的身子,彩色翅膀,特大的黑眼睛,威武又神气。这个北方著名的泥玩具之乡,至少有千年的历史,但如今这里已经变为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昔日那些浑朴又迷人的泥狗泥鸡泥人全都了无踪影。可是此刻,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这叫声似乎也感动了夕阳。一瞬间,高高站在书架上端的泥公鸡竟被这最后的阳光照耀得夺目和通红,好似燃烧了起来。
15.本为具体描写了夕照中的许多事物,请按空间位置分类列出。(4分)
16.文中加点的词语形象地描写了夕照的动态,请从中任选两个予以赏析。(4分)
17.文中出现了三次与“说”相关的描写。试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7分)
⑴为什么在作者笔下,《傅雷文集》好像在骄傲的说“我可以永存”,苏格拉底小雕像却“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5分)
⑵“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联系上下文,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内涵?(2分)
18.文章开头说:“我常常在黄昏时分,坐在书房里,享受夕照穿窗而入带来的那一种异样的神奇。” 从全文看,这里所说的“神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给“书虫”当夫人
①“书虫”是我母亲送给我先生的雅号,他敬受不辞。说他是“书虫”,自然与书有缘。先生在高校从事教学与研究逾州五载,家中藏书少说也有两万册。当我们还住在旧居时,已是书满为患,但先生视为珍宝,待若上宾,并且任其喧宾夺主,几乎占领了家庭所有领土,连电视对面的沙发上也常常堆满了书,于是吾家有电而无视久矣。好不容易盼到迁移新居,“分居”的书籍终于统一归置天顶天立地的大书架里了,我还特意给先生买了一张非常宽大的写字台,好让他有个宽松、舒适的读书写作之地。然而好景不长。不知觉之间,写字台四周又摞满了书,形成高高矮矮的“书笋”,光洁的台面不久也被各种书稿覆盖,连喝水杯也没有容身之地。对此“惨”状,我实在目不忍睹。一日趁他外出,我花了两个小时整理写字台,自以为替他办成了一件好事。殊不知,我的整理反面打乱了他的秩序——他按照自己的习惯去找东西,可东西已经被我变乱了“东西”,他找不到,便自嘲道:“看来我这是‘意识先于存在’。”见此问题已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我从此不敢再替他整理写字台了。
②先生的藏书不仅耗尽了他大半生的积蓄,也耗去了他大半生的时间。从日出到日落,从周一到周七,从春夏到秋冬,只要他在家,除了吃饭、睡觉,便可以不挪窝锻造地读他那些永远读不完也永远读不厌的书。母亲关于“书虫”的灵感大抵由此而来。即使是旅途中,他与书的关系也难以“离间”。记得有一次他与几位同道乘火车去外地开会,我特意买了一副扑克给他带上,供他们一路消遣。出差回来他连声向我道谢。原来他一上车,便把扑克送给另人玩,自己却借此抽射去读书了。我曾经问他:如今商海大潮汹涌澎湃,读书人是否知道钱多的好处、生活享受的乐处?他抬头望了望我,不无歉意的说:“知道,怎么不知道。可我们这一代起码被耽误了十年读书和研究的时间,只有全力拼命赶才行啊。”说完,仍埋头读书。从此,我也不好再用这样的问题为难他了。有时,看到一些商界朋友“妇唱夫随”,双双出入于各种消费与娱乐场所,我也不免有点失落。但有一点,我心里是笃的:我的这位仁兄决不会有外遇,只要他有书。为了节省一切时间来读书、研究,他甚至不愿装修新居,说是装修好了,就得打扫、维护,时间花得太不值,末了还引经据典道:“这就叫做‘不为物役’。”我只好无可奈何地回他一句:“但为书痴。”
③先生读书破万卷,但自己的论著并不很多。与那些著作等身的学者相比,他不算高产。我有时嗔轻他动作太慢。可每当我看到他那些写得一丝不苟的手稿,读到那些像他的人品一样不容置疑的文字时,我不能不心悦诚服。说来,我的先生既不风流倜傥,也非有钱有势。当初吸引了我、使我心甘情愿以身相许的,正是他那些写得工整隽秀而又朴实无华的情书。现在我常常是他的文章的第一读者。他总是谦虚地说想听听我的意见,于是关于他的或者别人的作品的讨论便成了我们之间交流最多的内容。有时我也会不经意地把自己工作中的酸甜苦辣说给他听,他总是聚精会神地听着,很少插嘴,只是在重要问题上才发表些意见。起初我奇怪他何以那样客于言辞,后来才悟出他准是把我念叨的一切也当成书给“吃”了下去。而我则在向他倾诉之中审视了自己。赢得了自信。
1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答:【 】【 】
A.所谓“惨”状,是说写字台及其周围又被书籍和文稿占据了,显得又乱又挤。
B.“我从此不敢再替他整理写字台了”,说明妻子对丈夫有点畏惧。
C.妻子有时“不免有点失落”,这表明她希望丈夫也能和自己一起享受点生活的乐趣。
D.丈夫说“不为物役”妻子回他一句“但为书痴”。看来这对夫妇也存在着沟通障碍。
E.丈夫做事非常认真细心,不论是写论文还是写情都一丝不苟。
19.解释词语并回答问题。(6分)
①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本文里的物定含义。
连电视对面的沙发上也常常堆满了书,于是吾家有电而无视久矣。答:
东西已经被我变乱了“东西”,他找不到,便自嘲道:“看来我这是‘意识先于存在’。”答:
②结合以上两句话以及文中其他类似的语句,简要说明这篇散文的语言特点。
答:
20.本文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书虫”形象。你认为第一段和第二段对“书虫”的描写各有什么侧重?这两段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答:
21.文的结束句“而我则在向他倾诉之中审视了自己,赢得了自信”,深化了作者给书虫“当夫人”的感受。联系最后一段的有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
“亮剑中考”语文教学练兵资料A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
第五单元
1、掷 虐 抹 诀 偶 什 瑟 祷 浴 2、飘荡 嫌弃 冷清 发抖 容忍 暗笑 3、(1)恍然大悟 (2)形影不离 合二而一 (3)各得其所 4、(1)神态 表现“我”内心无比激动,以无声衬激情,(2)动作 表现母亲对孙儿的喜爱。普通的动作传达了深厚的感情。(3)心理 表明“我”把深深的爱藏在心间,用特殊的方式传达特殊的爱。5(1)严冬的肃杀:既指现实中的天气,又象征封建教育气氛的浓厚 表达了作者无法从现实中回到少年时光的痛苦心情。 (2)“冷冷”的月亮:像见证人一样 表达了“我”对朋友反悔后的痛苦心情。(3)嫩芽 冬水:象征春天的生命力 表达了作者看到大地回春的欣喜之情。6、(1)《野草》鲁迅 文学 思想 革命 (2)《繁星》冰心 谢婉莹作 (3)《泰戈尔诗选》 泰戈尔 印度 诺贝尔文学 (4)散文 一家人和和美美,相样相爱的幸福 小说 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 7、精神支柱 8、内:家里 文义:诗文 似:像…… 拟:相比 期:约定 去:离开 引:拉 非:不是 舍:舍弃 不:同“否”
二、现代文阅读:
乡间的庙会 13.答案示例:介绍乡间庙会 回忆儿时赶庙会的经历 由庙会引发的思考(共3分。共3空,每空1分)
14.答案示例:女人和孩子们在大车上“摇晃”,而且是听着“悦耳的吆喝声”“摇晃”。这样,不仅写出了他们因路不平坐不稳而“摇晃”的情形,又写出了他们去赶庙会时的愉悦心情。(共3分。举例恰当1分,分析“生动形象”“富有情趣”2分)
15.答案:主要内容:走亲家、做买卖、看戏 理解(要点):①作者今天对庙会的认识比儿时对庙会的认识更加深入,作者为多少年来农民生活的贫乏而感到哀伤。 ②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生活状态的关注与同情。
(共5分。第一问2分,共3点,答出3点给2分,答出2点或1点给l分;第二问2分,共两个要点,每个要点l 分;语言表达1分)
青藏高原 13.(3分)从能源丰富、矿产资源丰富、天然植物资源丰富三方面说明了“世界屋脊”多宝藏
14.(2分)(1)列数字 (2)举例子
15.(3分)平均海拔高 日照时间长 日照强烈
16.(2分)因为西藏林木树种繁多,药用植物种类多
“亮剑中考”语文教学练兵资料B 参考答案
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
一、1、wù 锲 jí 跋 2、(1)②句中“被”,应该为“使”“让”等。(2)④句中“近400多万 ”,应删去“近”或删去“多”。
3、(1)思而不学则殆(2)足蒸暑土气(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4)君问归期未有期,(5)不求闻达于诸侯。(6)杨花落尽子规啼(7)何事长向别时圆(8)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9)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4、(1)书店内,三位读者在读书,他们有的席地而坐,屁股下垫着一本书;有的坐在书架的书上,有的趴在书柜的书上。有的边喝饮料便读书,地上零乱地放着书与快餐盒及饮料罐等。
(2)批评了在书店里读书而不爱惜图书、不讲社会公德的现象。
5、(1)D。实验②不是吸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
(2)言之有理即可。如:实验①最有可能取得成功。目前无土栽培、工厂化农业已不是新鲜事;而且它有直接的经济回报。又如:实验③最不可能取得成功。即便能将大气中的碳收集起来,可存放是个大问题。
(3)言之有理即可。如:改良树种,使其能更多地吸收二氧化碳。又如:向地球轨道发射巨大的镜子,反射阳光等。6、杜牧 陈后主 7、C 8 1.⑴当……时 ⑵年 ⑶烧 ⑷堵塞2.C 3.C 4.⑴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⑵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披散着头发,浑身刺着花绣
二、现代文阅读(30分)
之一:说明文阅读上面的第1题考查整体阅读能力,不妨从首段中找出总起句作答:①“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②“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当然,善于自己概括更好,即可答作:①地球资源的多少;②地球外在环境的稳定与否。第2题看看是否明确复指的内容,当划出“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第3题的判定需承前蒙后,酌指“太阳”,因为“太阳所蕴含的能量实在是太巨大了”。第4题务必考虑到限制的条件,答案并不过死,或曰: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以地球资源的消耗为代价的,或曰: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地球资源的关系,关键在于积极地提取主要信息,思维聚合要快。第5题考到关联词语,凭语感可知道前一个复句应为转折关系,由此得到下一句的结论,连贯看来,需改为“虽然……但是……所以……”才较为合适。第6题直击熟语(俗语),熟语自有其妙处,“吃咸萝卜操淡心”如同“杞人忧天”一样,纯属“庸人自扰”,于是很艺术地告诉人们,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类都无须担忧地球的外在环境会对地球产生威胁。第7题是要发掘句子的含义,推敲而言,这个句子说的是人类在消耗地球资源方面不能做到自我约束(无节制、肆意破坏、掠夺性开采……),举例来说,人类无限度地开采石油,无限度地采伐树木等等,就更加使人折服了。第8题关乎文章的结构,商榷的结果还是放在第⑷段前适宜,这也与语义语境关系甚密。第9题借题发挥,由选文的题材生发开,提出创意广告,足以实实在在考核出考生的素质。此题的主观性特强,但无论怎样也不能游离于主题之外。所谓主题,得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有生动的画面,譬如:黄河已经成了悬河,长江之底已干裂见缝,旁边站立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老人脸上挂着一颗硕大的泪滴(特写)……二是要有鲜明的主题词,譬如:如果说地球上还有一滴水,那就是人类自己的眼泪!整个作品务求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发人深省,产生必要的社会效应。
(参考答案:1.地球资源的多少和地球外在环境的稳定与否(或“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和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 2.指代的内容是“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 3.太阳 太阳所蕴含的能量实在是太巨大了。 4.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以地球资源的消耗为代价的 或: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地球资源消耗的关系 5.虽然……但是……所以 6.熟语(或俗语)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类都无须担忧地球的外在环境会对地球产生威胁。 杞人忧天(或“庸人自扰”等) 7.含义:人类在消耗地球资源方面不能做到自我约束。或:人类无节制地消耗地球资源(肆意破坏或掠夺性开采) 8.第⑷段 9.例:画面中出现黄河、长江的景象,黄河早成了悬河,长江之底已干裂成缝,旁边立一饱经沧桑的老人,老人脸上挂着一硕大的泪滴(特写)。主题词:如果说地球上还有一滴水,那就是人类自己的眼泪!)
解答说明文时:1.先读阅读题,了解所考查的内容,判断其难易。2.阅读选文,反复读两遍,了解文章内容、理清说明顺序,初析文章结构,辨识说明方法,理解事物特点。3.读文并答题,可“顺流而下”,也可“先易后难”。先在心中默答一遍,然后再答在试卷上。
【常见失误】
说明文常见的答题误区有:不能准确地对词语的限制、修饰作用进行评析,不能掌握根据语言材料给事实下定义的方法,不能熟练地运用表格等方式表现或整理文中的重要信息,不能对事物的特点进行准确的概括,在阅读图形和辨识表格上有困难,解说答题的理由有困难等等。要针对说明文阅读中的这些难点进行有的放矢的复习。
之二:生命在于创造12、没有永久的,永远都有变化 13、比喻那些使生命停滞的东西
14、开放题。示例:??牛顿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晚年趋于保守,落入陈旧的范畴,没有有丝毫的成就。
王安公司曾称雄于个人电脑领域,后来,因忽略市场的变化,仍然坚持生产老产品而不创新,导致销路越来越窄, 最终申请破产。
15、B。 A C D与本文生命不停地在动、永远在追寻探索的道理相似。B项说人生没有绝对的意义。
16、开放题。示例1:大量地运用比喻。如将生命比作落叶,说明生命的短暂及不断地推陈出新;又如将生命比作河流,说明生命“不停地在动,永远在追寻、探索、推进”。这些比喻新颖而贴切,使说理形象而通俗,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示例2:多用比喻,多用描述性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说理。略
例3: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略
“亮剑中考”语文教学练兵资料C
一、基础知识:
1.yè 罹 nàn zhì 2.正确的应该是:曲 催 博 3.A志哀 B致哀C致哀 4.A
5. (1)“相近”搭配不当;应改为“接近”。(2)“所以”使用不当;应改为“但”或“但是”、“却”、“只是”、“然而”等。(3)应补出“的缘故”;应放在句末。(4)应放在第②句的后面。
6. 会标:“眼神”创意:外形为一只眼睛,眼中的图形既是两个跃起的运动员的造型,同时也是上海市市花白玉兰绽放的图形。该设计突破了以字母变形表达语义的传统表现形式,以写意手法表达出极富感染力的寓意。
含义:第一层含义,它是一个祈盼的眼神:当那些智障的生命睁开双眼,来到这个世界,他们祈盼的是母亲慈祥的眼神;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祈盼的是人们在他们遇到挫折和困难时鼓励和帮助的眼神;当他们走向社会时,他们祈盼的是整个社会“平等、接受、包容”的眼神;第二层含义,它是一个关爱的眼神:作为生活在这个社会上的每一个人,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地给予智障人士关心、关怀和关爱,我们有责任平等地对待他们、帮助鼓励他们融入社会。我们给予他们的一丝丝关爱的眼神,将会成为支撑他们的生活中不断自信、自强的巨大动力;第三层含义,它是一个关注的眼神:中国上海将要举办2007年世界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这不仅是一次全世界智障人士的盛会,更是一次展示人类文明的盛会。全世界都将聚焦上海、关注特奥运动这项崇高的事业,关注2007年世界特殊奥运会,关注正在向以“人文、人本、人道、人性”为内涵的文明社会前进的中国!
7.①在灾难来临的瞬间,多少人将生的希望让给别人;在生与死的边缘,多少人将死的选择留给自己。气壮山河的生死营救,感天动地的举国驰援,爱心涌动的无私奉献……感动原因略。②符合主题,表达流畅,思想健康即可。③活动略,标语示例:天灾无情人有情,关爱善举暖人心。地震无情,人间有爱。
8.略。9.(1)见识浅陋,出身鄙野 (2)拜访 (3)长草木 (4)比喻才能平庸 10.A
11.先帝不因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当今的大事。 12.C
13.表达了自己的知恩感激之情,说明了创业的艰难,希望后主能效法先帝励精图治,有所作为。
二、现代文阅读
之一:夕阳透入书房
15.窗台上:衰败的藤草 书桌上:玻璃灯罩、苏格拉底的小雕像、一丛笔杆、四方的镇尺 书架上:《傅雷文集》、泥公鸡
16.抛:扔,投掷之意。表现了夕阳慷慨的、毫不吝啬地将它所有的光芒送给人间。
挪:挪动,表明夕阳将要下山,表现了夕阳对书架和传统文化的依恋。 (其余两个略)
17.(1)答题要点:“我可以永存”答题时应突出文字能够准确记忆思想和精神,具有不朽的生命力;“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应突出哲人只能解释昨天,而不能对我们今天的商品世界提出醒世之言。
(2)答题要点:表现了作者对传统民间工艺遭受商品经济的冲击而逐渐消失的现状的忧虑和无奈。
18.要点提示:“神奇”一是指在夕阳光线的照射下使书房中的所有事物都分外美丽,创造了无比神奇的境象。二是夕阳照射在书架和书桌上,让我展开联想,思索艺术与人生。
之二:给“书虫”当夫人
18.(4分)B、D
19.(6分)
“有电而无视”将“电视”一词分拆开来使用,表现了家里虽有电视却常常不能看的尴尬。
“意识先于存在”化用哲学术语,是说东西已经被挪动了位置,自己仍然按照先前的记忆去找,自然找不到了。
幽默(风趣、诙谐);富于收卷气(符合人物的修养和性格)。
20.(4分)
第一问:第一段着重写“书虫,进一步写到他爱读书(研究、写书),两段描写逐步深化,丰富了“书虫”的形象。
21.(4分)
要点一:丈夫耐心听而少插嘴,使妻子感受到丈夫的关怀、理解与尊重。
要点二:妻子在向丈夫的倾诉中,也加深了对自己的认识和对自我价值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