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班级 姓名 日期 等第
一、目标导学
1.体会文章结构严谨的特点。
2.学习以举例论证为主、结合引用论证的说理方法。
3.深刻理解“灵魂”的内涵,净化心灵,提高修养。
二、自主预学
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
(1)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字词的字形、字音或成语比较重要,写在下面并在文章圈画
出来。(不少于10个)
(2)理解词义。
平庸: 卑鄙:
赫赫: 无足轻重:
显赫: 贤哲:
缅怀:
(3)了解作者。
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出版各类著作二十多种,其中《人与永恒》《守望的距离》《妞妞——一个父亲的杂记》《尼采——在世界的转折点上》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是当代具有号召力的学者、作家。
2.二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揭示中心论点的语句。
3.三读课文,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
疑问摘要:
三、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感情充沛。交流你认为重要且应该积累的词语。
(三)再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整体感知。思考作者是怎样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理清文章的思路。
(四)三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请你说说文中举出下面人物的事例各是证明了什么观点?
举阿基米德和第欧根尼的事例是为了证明
举王尔德的事例是为了证明
举车厢中少女的事例是为了证明
(五)合作学习。
1.默读课文,思考:文章如何将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的?
2.法国思想家帕斯卡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瞿秋白有这样一句名言:“如果人有灵魂的话,何必要这个躯壳,但是如果没有的话,这个躯壳又有什么用处?”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位思想家的名言的?试加以阐述。
3. 学完课文,你觉得一个人灵魂的高贵体现在哪里?你能说说具有哪些特点才能称得上高贵吗?假如把“高贵”改为“高尚”,好不好?
四、课堂练习。
(一)同步反馈。
1.选择注音有错的一项 ( )
A.蹲(dūn) 踩坏(cǎi) 列举(liè) 揣摩(chuǎi)
B.碌碡(liù) 萎缩(wěi) 羡慕(xiàn) 嘈杂(cáo)
C.不妨(fáng) 闹哄哄(hōng) 混乱(hùn) 手帕(pà)
D.卑鄙(bǐ) 劈叉(pǐ) 胚胎(pēi) 泥坯(pēi)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人依然比宇宙间任何东西高贵得多。
(2)望着她仿佛沐浴在一片光辉中的安静的侧影。
(3)我还会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列车上的那个少女,揣摩她现在不知怎么样了。
3.选词填空。
(1)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____________(软弱 脆弱),宇宙间任何东西都能致人于死地。
(2)人依然比宇宙间任何东西____________(高贵 高尚)得多,因为人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
(3)我们不妨稍微留心____________(视察 观察)周围的现象。
(4)人在年轻时多半是富于____________(理想 幻想)的,随着年龄增长就容易变得越来越实际。
4.仿照例句造句。
例句:使他引以自豪的是,他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但他拥有不能用钱来估量的艺术才华。
仿句:使他引以自豪的是,___ ________,但_______ _____。
(二)课内阅读。
有一回,我乘车旅行。列车飞驰,车厢里闹哄哄的,旅客们在聊天、打牌、吃零食。一个少女躲在车厢的一角,全神贯注地读着一本书。她读得那么专心,还不时地往随身携带的一个小本子上记些什么,好像完全没有听见周围嘈杂的人声。望着她仿佛沐浴在一片光辉中的安静的侧影,我心中充满感动,想起了自己的少年时代。那时候我也和她一样,不管置身于多么混乱的环境,只要拿起一本好书,就会忘记一切。如今我自己已经是一个作家,出过好几本书了,可是我却
羡慕这个埋头读书的少女,无限缅怀已经渐渐远逝的有着同样纯正追求的我的青春岁月。
若干年过去了,我还会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列车上的那个少女,揣摩她现在不知怎样了。据我观察,人在年轻时多半是富于理想的,随着年龄增长就容易变得越来越实际。由于生存斗争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
我暗暗祝愿她仍然保持着纯正的追求,没有走上这条可悲的路。
作者说:“我常常发现,在平庸的背景下,哪怕是一点不起眼的灵魂生活的迹象,也会闪放出一种很动人的光彩。”读叙述少女故事的文字,概括下列内容
“平庸的背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灵魂生活的迹象”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很动人的光彩”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2.根据作者的“羡慕”和“缅怀”,推测作者当时追求灵魂生活的情况。
3.作者根据多年的观察,认为“人在年轻时多半是富于理想的,随着年龄增长就变得越来越实际”。请你就这句话发表看法。
4.选择理解有错的一项 ( )
A.“我”对“少女”的羡慕和对自己的青春岁月的缅怀,正反映了“我”对灵魂生活的崇尚。
B.人在年轻时多半是富于理想的,后来变得越来越实际,原因是年龄增长了。
C.对于一个人来说,最可悲的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
D.作者为列车上的“少女”的举动而感动,并希望“少女”依然保持着纯正的追求——热爱读书,求知若渴。
五、拓展阅读
人生如瓶
(1)“人不是可以注入任何液体的空瓶。”这是俄国文学批评家皮萨列夫的一句名言。细细品味,此话看似波澜不惊,却寓意深远,振聋发聩。
(2)人生就如一只空瓶,但不可随意向里面注入任何液体。
(3)如果它装满了卑劣和庸俗,就绝然装不进伟大和崇高;一旦被虚伪和凶残所占据,纯真和善良便无法容身;有了自私和冷酷,便失去了博爱和热情……
(4)今天,我们为自己的房子、票子、位子整日忙忙碌碌;我们的生活一天好过一天,但我们的神经依然绷得紧紧的,我们的心情依然沉重,没有一天感到轻松、感到欢乐。这是为什么?这不由得使人想起一则故事。
(5)一个自以为对禅理很精通的和尚,一直没有开悟,便向一位大师诉说自己的苦恼。大师对他的讲述毫不在意,只是一个劲儿地为他沏茶。杯子已经满了,但大师还在不停地倒茶,水从杯子里流出来,淌到桌子上,淌到求教的和尚身上,大师好像没有看见,还是不停地为他倒着茶。
(6)“大师,茶水已经满了,杯子已经装不下了。”和尚说。
(7)大师面无表情地说:“哦,倒空你的杯子,不就能继续装了吗?”
(8)是的,我们的人生之瓶里,装满着欲望和为之奋斗不息的操劳,当然无法容纳安宁与祥和;塞满了无穷无尽的浮躁与烦恼,宁静与欢愉当然被驱逐得无影无踪。
(9)一个想献身于人类公益事业的人,他必将无暇顾及自己物质上的私利。
(10)两次诺贝尔奖获得者居里夫人和比埃尔·居里新婚燕尔,搬进了五层楼上的三间小屋,他们的会客室里,只摆着一张简单的餐桌和两把椅子。
(11)后来,客人来了,看见只有两把椅子而没有他的坐处,只好快走。正如居里夫人后来所说:“我在生活中,永远是追求宁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正因为他们远离人事的侵扰和盛名的渲染,才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攀上了光辉的顶点。
(12)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就必须潜心学问,心无旁骛,矢志不渝。
(13)钱钟书是个“名副其实”的人,他一生只钟情于书,博闻强识,学贯中西,辛勤探索,著作等身,饮誉海内外。但他一生深居简出,甘于寂寞,淡泊名利。他拒绝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重金聘请,并拒领法国政府授予的勋章,拒当“东方之子”。一次英国女王访问中国,国宴陪客名单上点名请钱钟书出席,他竟称病辞掉。事后,有人问及此事时,钱钟书道:“没有时间,也没有什么可说的。”真是大智若愚,大音若稀。
(14)人生之瓶,注入高尚与纯粹,人的一生将显得光明磊落,冰清玉洁。
1.本文开头有什么特点?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第(5)~(7)自然段援引大师开导和尚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3.文中为什么说“钱钟书是个‘名副其实’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本文结尾的一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