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印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对照地图和教材,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2.通过分析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培养学生由表及里剖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3.结合印度的自然条件特征,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文字、数据和地图等资料,归纳印度的地形、气候特点,及其对当地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
(二)教学难点
热带季风气候对印度粮食生产的影响。
教学方法
采用自主学习、活动探究、谈话法等,包括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展示学习成果等环节。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西游记》片尾曲《敢问路在何方》的音乐声中出示世界国家轮廓图,展示印度所在的位置,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已有些时日,近日想故地重游再去天竺国看看,续写一部《西游记后传》。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唐僧师徒四人一起再去昔日的天竺国,今天的印度游览一番。
设计说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节课的学习创设良好的情境。
讲授新课
环节一:跋山涉水赴印度
出场人物:孙悟空
悟空:“俺老孙一直是西行的先锋官,这次也不例外,待俺先去查看一下那天竺国的位置和地形。”
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南亚次大陆地形图”及喜马拉雅山的景观图片,形象感知南亚次大陆。
活动1:找国家
教师: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帮悟空找出印度不同方位的邻国。
学生: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的中央,北邻中国、尼泊尔、不丹,东北与孟加拉国、缅甸接壤,西北与巴基斯坦毗邻,东南、西南分别与斯里兰卡、马尔代夫隔海相望。
活动2:看地形
教师:结合印度地形图,自北而南说出印度的三大地形区。
学生:读图查找,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中部为恒河平原,南部为德干高原。
教师:悟空沿20°N纬线自西向东穿越,他会看到什么样的地形变化呢?帮悟空找出所经过的主要地形区。
学生:结合印度地形图,沿20°N纬线形成的地形剖面图。依次经过的地形区是西高止山脉、德干高原、东高止山脉。
悟空总结:“北喜山/南德干/中间恒河原,高原/平原/地形平坦/利耕田。”
活动3:读资料
教师:悟空还从相关人士那里获取了一份“印度国家资料卡”。从资料卡中悟空能获取哪些地理信息呢?请你替悟空谈谈对印度的总体印象。
学生总结出: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
教师过渡:在资料卡中,印度人口众多引起了悟空极大的兴趣,为此他派八戒前去做进一步的考察。
设计说明:通过三个活动,使学生分别了解印度的位置、地形及面积、人口、经济等方面的概况,学会了读图、识图,并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资料的能力。
美国《环球时报》报道:“联合国人口司近日公布了最新的一份关于各国人口的预测,2033年中国的人口会达到14.6亿的峰值,而在2025年,印度将取代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图片欣赏:“可怕的春运”“疯狂的校车”
活动4:小小辩论会
结合印度的人口问题,把学生分为两组,分为正方和反方展开一场辩论赛。正方观点:
环节二:风风雨雨看农业
出场人物:沙和尚
沙僧:“早就听说印度风雨变幻不定,这次让俺去一探究竟。”
活动5:观风向
学生:读印度一月、七月盛行风向示意图,完成表格。
沙僧:“难怪人们说这里‘东北风吹/旱地千里,西南风起/汪洋一片’。”
活动6:析气候
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亚洲的气候,可以知道印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结合孟买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得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是:终年高温,降水分布不均匀,一年分旱、雨两季
活动7:说影响印度的降水变化主要受西南季风的影响,而西南季风的年际变化很大,分正常年份和异常年份,进而对印度的农业生产产生重要的影响。
教师点拨:西南季风带来的丰沛雨水,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水源;西南季风不稳定,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易发生旱涝灾害,对农业造成损害。
沙僧:“真的是‘西南季风/送雨露,来走不定/旱涝苦’啊!”
观看“洪灾”和“旱灾”图片。
活动8:探分布
教师:出示动画图片,了解印度的粮食作物小麦、水稻的主要分布区和降水的分布情况。
结合表格,学生分为地形和气候两个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印度粮食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小 麦 水 稻
作物习性 喜温凉、耐旱 喜温喜湿、需要有充足的水分
分布区 范围 德干高原西北部和恒河平原上游 印度东北部和半岛沿海地区
地形 地势较高的高原、丘陵 地势较低的平原地区
气候 气温较低、降水较少 气温较高、降水丰沛
活动9:绿色革命
教师:印度为实现粮食增收,先后进行了两次“绿色革命”,读课文,完成表格。
“绿色革命” 时间 内容 经验 教训
第一次 20世纪60年代 引进并培育新品种,使用化肥,改进灌溉技术,推广机械化生产 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由于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大量抽取地下水,土地退化严重,粮食增产潜力减弱
第二次 2004年开始 改良品种,推广高效无毒农药,完善水利灌溉系统,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管理中的运用等 提高了粮食产量,改善了生态环境
PAG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