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语句的翻译
高考说明解析
从高考的特点出发,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句落实到译文中,尤其在关键词句的理解表达上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难以直译或直译后无法表达原文意蕴的地方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方法指津
扣准关键词
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字词活用等。
方法总结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一一对应 字字落实
变单为双 抓关键词
调整语序 增补成分
通读答案 语境检测
文言文复习专题??
文言实词部分
一、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要点
(一)文言实词以单音词为主,但有少量双音词,如“窈窕、仓皇、区区、旌旗、森然、率尔、太息”等。
(二)实词整理重点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词义的缩小、扩大、转移,感彩的变化。
①注意古今用词的变化。同一事物、行为,古代用某个词,而现代则用另一个词。如:“履”现代说“鞋”,“行”现代说“走”。
②注意意义上的细微差别。?如:“睡”古代专指打瞌睡(苏秦读书欲睡,引椎自刺其股),又如“购”,古代指悬赏征求。
③古文中两个单音词合用,恰恰是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注意不要以今义释古义。 如:具体、前进、妻子、无论、宣言等
3.一词多义:文言实词学习的难点之一,? 解决的办法就是在阅读的实践中加以积累,并且记住典型的例句。一般地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如:食⑴吃。柳宗元《捕蛇者说》:“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⑵吃的东西、食物。《左传.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⑶专指饭。诸葛亮《隆中对》:“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⑷读si ,喂。韩愈《马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⑸通“蚀”,亏损。《易.丰》:“月盈则食。”
4.词类活用:古文的普遍现象,也是文言实词学习的难点之一,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之间的活用。
5.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⑴两个语素意义相对,如:《孔雀东南飞》中“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⑵两个语素意义相近。如:《墨子.非攻》中“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法
在文言文的复习中,实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120个。
考查形式:选择题,翻译题。
复习要求:一是积累,二是推断。
一、联想推断法
⒈联想课文推断:
应考时会碰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我们需要联系课文,看课文中这个实词的意义在卷中是否解释得通。
①不以外夷见忽。
②传属县囚会论府上,流血数里,河南号曰“屠伯”。
③率倜傥非常之人:率领(YN)
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08江苏)?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 听:准许
B.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 迫:逼近
?C.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 壁:营垒 ?
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 度:考虑
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01年全国卷)?A.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 ??
B.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附:使…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视 ??
D.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⒉联想成语推断:
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我们在平时掌握了不少成语,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推断。
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②季布匿濮阳周氏:隐瞒(YN)
二、分析推断法
1.字形推断:
汉字以形声字居多,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推测我们不很熟知的文言实词的意义。
①口诛笔伐
诛:形声字,从言朱声,本义是声讨、讨伐,批评,谴责,引申为惩处、杀戮。
②到七月,乃扶病入觐(《谭嗣同》)
④系梁君臣以组
②王怒曰:劓之
2. 词性推断
根据词语在文言文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推知它的词义。
①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函梁君臣之首
②吾得兄事之
③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④奉不可失,敌不可纵
例:(2000年全国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知道C、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使者?
例:A.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B.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C.信义著于四海
D.怀信侘傺
3. 句式推断
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排比句、对偶句等),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可相对或相反。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
③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谋攻》)
④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屈原列传》)
4.语言环境推断
语言环境为上下文的语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内部语境来推断。
解释下列一组“应”字的含义
①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
②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③柳毅者,应举下第
④(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①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道歉、谢罪。
②“多谢后世人,戒之慎莫忘”《孔雀东南飞》:告诫。
总结:
⒈联想课文、成语
2. 分析字形、词性、句式、语境推断
练习实践:
①劳而不酬,何以劝善
②陵降,不敢求武 (《苏武传》)
③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促织》)
④丰则贵籴,歉则贱粜 系梁君臣以组
⑤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⑥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⑦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
⑧必不能禁失吾之悲
⑨隆庆时,绍兴岑郡侯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己,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 ?? ?? ?? ?? ?? ?? ?
?冯梦龙《古今谭概》)
文言文复习专题之二
文言文翻译
一、翻译的基本原则
1.三字要领:“信”“达”“雅”
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 首先要求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走样,不漏译,不错译;继之要求译文明白通畅,无语病;进而要求译文用词造句考究,有一定的文采。
2.一句要求: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意译为辅,文从字顺
从高考的特点出发,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句落实到译文中,尤其在关键词句的理解表达上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难以直译或直译后无法表达原文意蕴的地方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二、翻译的常用方法
例题1: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②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师说》)
③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屈原列传》)
④对曰:“将以衅钟。”
⑤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过秦论》)
1、保留法(留):
四、文言语句翻译方法归纳
1、直录法:
㈠人名(名、字、号等)、地名、官职名、年号、国号等专门称谓。
㈡度量衡单位、数量词、器物名称。
㈢古今意义相同的词。
例题2:
①请略陈固陋:请让我大略的陈述自己固塞鄙陋的意见。
②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名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五人墓碑记》)
予:我。 斯:这。 徒:只。 记:记载
明:使……明了。 匹夫:百姓。 社稷:国家。
2、替换法(
2、换):即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
㈠古代的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㈡古今异义、通假字、今已不用的字。
例题3:指出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
①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③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孟子见梁襄王》)
⑤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⑥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⑦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异常也。
3、删减法(删):予: 斯: 徒: 记:
明: 匹夫: 社稷:
5、省略法: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词。
对象:仅起结构作用,没有具体意义的虚词。
情况:①句首发语词。②句中停顿或结构作用的词。③句末调节音节的词。④偏义复词中的衬字。
例题4:在下列句中准确的位置写出省略的成分,并用括号表示出来:
例题4:
在下列句中准确的位置写出省略的成分,并用括号表示出来:
①(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花源记》)
②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③今以钟磬置(于)水中(《石钟山记》)
④尉剑挺,广起,夺(之)而杀尉(《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如何行王道吧。
4、增补法(补):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补上。包括主语省略、动词后宾语的省略、介宾省略、介词省略等。
例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语序的变化。例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语序的变化。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
②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宾语前置)
牛何之(宾语前置)
④ 王语暴以好乐(介词结构后置)
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
5、调整法(调):7、调整法:将古代汉语句子中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对象是文言文中倒装句,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
例题6:将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尤其注意加点词语的意思。
例题6:
将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尤其注意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固若金汤的城池)
②项伯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一样)
③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做官的人)
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自己死去)
⑤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统治者拥有的金玉珍宝)
⑥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人民的灾难)使我和白居易那样泪湿青杉,我不能学古代圣人那样忘情。)
6、8、文言修辞的翻译策略(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的(长见的有比喻、互文、借代、婉说等手法)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三、其他注意事项:
1.一是从微观上,能把握句子中实词、虚词用法和意义,即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对常用的18个文言虑词,直至对文言固定句式、文言固定短语、文言修辞格,文言文一些特殊表达现象,都有准确把握。
2、二是从宏观上必须五、其他注意事项:
1、要观照上下文语境,善于联系前后文推敲判定,整体理解,切忌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当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来翻译文言句。
例题7:将下面语段中加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遣使聘之。
译文:
译文:皇帝想念他的贤才,于是命令凭形体相貌来寻访他。
解析:画线句的翻译,难点在“物色”一词的理解,学生很容易将“物色”理解成动词“寻找什么人”,但根据上下文来看,这个词在介词以的后面,应该是名词,所以这里应理解成人的形貌外表。
3、联系平时的学习积累2、联系平时的学习积累
例题8:将下面加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绩与何执申偕事帝于王邸,蔡京以宫僚之旧,每曲意事二人,绩不少降节。
译文:(蔡京)常常违心地奉承二人,徐绩并没有稍稍降低自己的品节。
解析:其关键词“曲意”,就可以在从成语中“曲意逢迎”的意义推断出“曲意”一词的意思,“曲意逢迎”就是“违背自己的本心,千方百计迎合讨好别人”,据此可知“曲意”是“违心的迎合、奉承”,再联系上下文可知,这是蔡京为了讨好徐绩和何执中而巴结奉承他们,所以在翻译时需补充主语。
四:翻译步骤:1.找到要译句子在原文的位置,仔细审读要译句子在前和在后的句子,揣摩这段话的大致含意,明确其说的方向和范围。2.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附录:
1.常见文言固定结构对译
诚......则......:如果......那么(就)......。
俄而(尔、顷):不久,一会儿。
而已:罢了。
何乃:何况是,岂只是;为什么竟。
何其: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
既而:随后,不久。
既......且......:又......又......。
见......于......:被。
可得:可以,可能。
可以:可以用来,足以用来;可以,能够。
乃尔:居然如此,竟然如此,这样。
且夫:再说,而且。
然而: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是故:所以,因此。 是以(以是):所以,因此,因而。
庶几:或许,可能;差不多;但愿,希望。
虽然: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
所谓:所说的,所认为。
所以:......的原因,之所以......,为什么......;用来......的方法,用来......的东西,是用来......的,用来......的地方,用来......的人(事),靠它来......的。
往往:处处,到处;常常。
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
居无(亡)何(无几何):没有多久,不久,一会儿。
毋宁,无宁:宁肯,宁愿;莫不是,不是。
无所:没有......什么人(或物),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没有条件......。
无以......为:用不着。
无以: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无法。
毋(无)庸:不用,无须。
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
相率:竟相,一起。
相与:互相,相互,彼此。;同你;一起,共同;相处,相交。
向使:假如,如果。
一何:多么;为什么......那么......。
一切:一律,一概;权宜,暂且。
以故:所以。
以......故......:因为......所以......。
以......为......认为......是......,把......当作......;让......作......,任用......为......;用......做......,把......作(为)......。
以为:认为他(它)是,认为;用它来。
以至于:一直到;结果。
因而:据此而,借此而,因此而;因而。
于是:这时候,在这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这个原因。
之谓:叫做,就是,才算;这就叫做;就是,说的就是。
至于:到了,一直到;竟至于,结果。
自非:如果不是,除非是。
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
何所......?所......的是什么?
奈何......?......怎么办?......为什么?
如......何?奈......何?拿......怎么样呢?
孰与......?与......相比,哪个......?
安......乎?怎么......呢? 独......耶?难道......吗?
何为......?为什么......?何......哉?怎么能......呢?
何......为?......干什么呢?
何......之有?有什么......呢?
如之何......?怎么能......呢?
何其......也!怎么那么......啊!
直......耳!只不过......罢了!
......何如哉?该是怎么样的呢?
无乃......乎?恐怕......吧?
得无......乎?该不是......吧?
......庶几......欤?或许......吧?
与其......孰若......?与其......,哪如......?
其......其......也......?是......还是......呢?
……与?抑……与?是……呢,还是……呢?
盍……矣(与)?为什么(不)……呢?
有……者:有人……
2.常见文言倒装句对译
⑴定语后置句:
①中心词+定语+者=定语+之+中心词。
例句: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之人=寻找可以出使通报秦国的人。
②中心词+之+定语+着=定语+之+中心词
例句:四方之士之来者=来之四方之士=来归顺的四方的士子
⑵宾语前置句:
①主语+宾语(疑问代词)+谓语(介词)=主语+谓语+宾语。
例句:子何恃而往?=子恃何而往?=您凭什么而前往?
②主语+否定词+宾语+谓语=主语+否定词+谓语+宾语。
例句: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许之=当时人没有谁赞同他这种说法。
3.文言文翻译歌决: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
文言文复习专题之三
文言文阅读方法指导
一、文言文阅读要领
1.先读第8题与第10题,因这两题为选择错误项,所以六项正确内容可以作为条件帮助我们理解文本内容;且第10题是按照文章顺序设题,有助于缩短时间找出细节错误。
2.注意“死”字,如直接运用不需译的人名、地名、朝代名、官职名、时间名词等。
3.注意回头总结所写人物、事件,人物特点、关系等。
4.从音似、形似及前后文判断是否为通假字;根据词语所在句中作用,判断词性,是否特殊,推断其意义;根据已有经验或前后文(如对应句),联想、推断疑难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为特殊句式(判断、倒装、省略等)
5. 别忘注释
二、总结:
整体把握,不究细处;
细读理解,审题析文;
细细品味,重点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