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小说阅读》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3-16 22:50: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说阅读
一、形象:叙事为主的小说以写人为中心。
描写人物的方法和作用
知识储备:
⒈表现人物的手法:
⑴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语言、行动、外貌、心理、细节
⑵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侧面描写:正衬、反衬(以人衬人、以景衬人、以场面衬人)表现主要人物的特征,表达了作者对此的情感。
⒉各种描写手法的作用
⑴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等。
⑵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行动的内在依据。
⑶语言描写:包括对话、独白。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间接地表现其它人物和景物,交代事情原委、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等。
⑷行动描写: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动作的描写。刻画人物性格。
⑸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①刻画人物性格 追求爱好:如鲁迅《孔乙己》 “回”字的四种写法,表现这个人物的迂腐和呆气。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六回严监生,表现吝啬和刻薄。
②深化主题。如鲁迅《药》中的“人血馒头”这一“物”的细节,形象而深刻地表现了辛亥革命脱离人民群众的根本弱点。
③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那雪下得正紧”这一自然景物的细节描写,致使林冲到山神庙躲避风雪,才有杀死仇敌的故事,这样细节描写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水浒传》“回头看那日色时,渐渐的坠了下去”。营造渲染了一种紧张而恐怖的气氛,为老虎的出现作铺垫。
④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如鲁迅《风波》中钉了十六个铜钉的瓷碗和七斤一家晚餐吃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就渲染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和地方特色。
⑤典型的细节可以暗示影射。如鲁迅《药》中描写丁字街头破匾上的“古口亭口”四个字,其实是影射秋瑾就义地点——“古轩亭口”,暗示小说中的夏瑜是影射了秋瑾的。
*塑造次要人物:小说中有一个人物自始至终出现在故事中,是故事的见证者。穿针引线,推动情节的发展;对比反衬以突出主要人物。
二、情节
知识储备:
情节的作用
⑴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⑵照应前文。⑶设置悬念,制造波澜,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⑷刻画人物性格
⑸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⑹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常用术语有:
1、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2、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
3、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
4、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埋下伏笔、设置悬念、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
5、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赏析情节安排的技巧和特色
知识储备:
1、情节安排评价(针对全文)
⑴情节安排特点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④设疑式开头,作用是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引出下文情节,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
⑤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作用是故事情节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⑥出人意料式结局,作用是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生波澜,与前文的伏笔、铺垫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
⑦悲剧式结局,作用是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⑧大团圆式结局,作用是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反映出人类追求美好的愿望。
⑵情节安排方法
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④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⑤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2、其他技巧特点,如伏笔、照应、悬念、铺垫、对比、渲染、烘托、详写、略写、变换人称、先抑后仰、先扬后抑等。
情节探究题
思考角度:人物、情节、环境、主旨、手法、读者
四、环境
知识储备
环境分类及作用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⑴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⑵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作用: 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②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
③烘托人物性格或心理;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景与人的映衬
④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
⑤深化主旨;
⑥象征和暗示(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总结:环境描写作用
(1)环境方面: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2)人物方面:①烘托性格和心情;②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映衬、暗示命运。
(3)情节方面: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
(4)主题方面:①揭示主题;②深化主旨
五、主题
1、主题挖掘的基本途径:
从作者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语言情感色彩看、从整体倾向看
从标题入手 标题作用——设置悬念;小说线索;塑造突出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一语双关,突出主旨;形象生动,象征寓意。
2、主题概括常用术语:
①歌颂、赞扬、张扬什么。 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③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④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⑤表达了什么情感。
4、主题的表现形式
① 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② 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④ 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六、写作技巧
答题模式:手法技巧 + 具体内容 + 艺术效果
1、常见题型:
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作用;
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③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⒉人称运用的作用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3.小说常用的开头结尾及作用
⑴小说的开头
A.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①造成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B.写景法。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烘托了水生嫂的美好心灵。
⑵小说的结局
※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以作了埋伏。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的愚昧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
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丑恶,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⒋分析小说的标题
⑴常见的作用有:设置悬念;小说线索;塑造突出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一语双关,突出主旨;形象生动,象征寓意
⑵答题模式:一是具体的意思(文中具体的XX ) 二是与主题相关的意思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