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除法(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操作和面积模型,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基本算理。
2、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培养学生乐于交流,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分数除以整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已经能进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这节课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探索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本节课的教学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学生经历“探究-发现-验证”的过程。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发展了智力,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以及对算理的理解,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借助图形语言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圆形纸片若干个。
学生准备:彩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今天淘气打算邀请他的小伙伴来家里品尝妈妈做的美味薄饼,可在分饼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同学们愿意帮助他吗?
2、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用你学过的知识解决前两个问题吗?
3、每张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应该怎样列式?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除法算式和上节课学习的分数除法有什么不同?那么一个数除以分数该如何计算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数除法(二)》。
(二)探究新知。
1、分一分,填一填,说一说。
(1)小组讨论。
(2)派代表汇报解题方法。
(3)通过上面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方法: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教师板书)
2、淘气听懂了同学们的计算方法,并且能利用长方形的面积解释“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你能看懂吗?
(1)同桌合作交流,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独立填表。
(2)填完后与同桌分享你的方法并解疑。
(3)学生汇报方法。
3、你能解释“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吗?
学生汇报(可通过举例子、画图等方法解释)。
4、算一算,说一说进行分数除法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1)分组独立算。
(2)各组找代表汇报方法。
(3)总结:计算时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教师板书)
可用字母表示为: a÷b=a×(b≠0)
(三)巩固深化,应用新知。
同学们真棒!不仅帮助淘气解决了问题,自己也掌握了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我们来一起做个游戏“智慧闯关”淘气为了感谢大家的帮忙带来了两张特殊的饼,里面隐藏着很多有关除法的知识,同学们想了解吗?那我们来共同闯关吧!
1、“智慧闯关”第一关(本节课基础知识练习,知识拓展)
(1)学生独立完成第一关题卡。
(2)找同学汇报答案和方法。
(3)揭晓“除法知识宝库”在我国古代,人们很早就掌握了数的除法运算。自公元前春秋战国时代之前我国出现了用“九九”表计算乘法以后,人们也总结了用口诀来计算除法的方法。《孙子算经》上说:“凡除之法,与乘正异”当时我国主要是用算筹和门诀来计算除法的。
2、“智慧闯关”第二关(本节课基础知识练习,知识拓展)
(1)学生独立完成第二关题卡。
(2)找同学汇报答案和方法。
(3)揭晓“除号的由来”除号“÷”被称为雷恩记号,因为他是瑞典人雷恩在1659年出版的一本代数书中首先使用的。1668年,这本书译成英文出版,这个记号得以流行起来,直到现在。他用一道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表示分解的意思,即上方和下方的【.】,分别代表分子分母。
游戏结束,希望同学们回家能收集到更多有关除法的知识,下节课分享给大家。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能约分的要先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