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古代文明衰落的生态原因
在距今6 000~7 000年前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谷地,即今伊拉克境内.孕育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也称苏美尔文明)。依靠充足的灌溉水源和犁的发明,农民生产了超出他们家庭所需要的食物.剩余的谷物开启了城市发展的大门。但是,他们的灌溉技术并不是可持续的,水坝和运河渐渐淤塞,河水漫灌和盐分累积使土壤逐渐失去肥力。美索不达米亚人没有机会来阻止环境的退化。由于技术不足以
及频繁受到入侵者的袭扰,他们忍受着巨大的生态灾难的煎熬.文明因而走向衰亡。
希腊人和罗马人同样没有摆脱这种命运。当文明在东端新月形区域湮灭时,地中海盆地大部分地区森林茂密.乔木由松树、橡树以及其他叶厚而抗干旱的树种组成,植物生态学家称之为硬叶林,水分条件也较好。据记载,当第一批定居者到达科西嘉时,那里的海岸还是树木参天,船只的桅杆甚至被伸向海中的巨大树干击坏。在地中海森林荫护下,这一地区土壤肥沃,后来一度成为罗马帝国的谷仓。古希腊人首次改变了这一景观。迫于人口增长的压力.很多森林被砍伐以满足对木材、薪木及木炭(用于制陶等生产过程)的需求。森林的更新又为土壤侵蚀和山羊所阻碍。山羊被称为“有角的蝗虫’’,它们能够适应极其恶劣的生态环境,啃食一切可吃的东西。柏拉图曾这样描述雅典周围地区:“现在剩下的和过去存在过的相比,就像一个骨瘦如柴的病人,所有土地上的脂肪和肉都消耗尽了,剩下的只是赤裸的土
地骨架。”
罗马人对地球则持有一种占有观。他们认为地球是智人的财产,可以按人们所希望的任何方式来开发利用。在罗马帝国时期。受罗马农业生产系统的推动,森林砍伐从东部土耳其的加利利山地和陶鲁斯山脉,一直蔓延到西班牙的内华达山脉。在埃及人、希腊人、罗马人的斗兽游戏中,成千上万的动物死去,一些大型动物如狮子在希腊和埃及绝迹。在罗马人的思想中,美和功利紧紧维系在一起,罗马的社会伦理中丝毫没有“保护"二字,他们以通过努力创造的“第二自然"为骄傲。老普林尼曾写道,人类有时滥用他们的母亲——地球。但他和大多数罗马人一样,仅仅将这种滥用看作是使用智慧的一个失误。
这样,罗马帝国赖以维持的生命支持系统逐渐被破坏。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黄土高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长期以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沿用传统的放牧方式,使原本就十分脆弱的林草植被进一步退化,同时还加剧了草畜。严酷的现实使黄土高原各省区认识到了恢复植被的重要性。近年来.他们结合西部大开发生态治理项目,把依靠自然力量恢复植被作为改善生态环境、解决草畜矛盾的重要措施.实施大面积“禁牧"。据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委员会介绍,目前.黄土高原一半以上的 面积已经实施了禁牧。 .
专家认为.禁牧不仅是改善生态环境最有效、最快捷的方法,同 时也为我国从传统畜牧业向集约化畜牧业发展探索出一条可行 之路。
简述黄土高原大面积实施“禁牧"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思路分析: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综合分析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当地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
答案: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方面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另一方面黄土高原的环境遭到破坏后,恢复相当困难。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活动加剧,植被在减少,土壤遭受侵蚀,水土流失十分严重。而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有效的治理办 法.将沟道看作一个完整的地域单元,重点是保持水土,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建立有机和高效的农、林、牧业生产体系.采用保塬、护坡、固坡、固沟的方法,使暴雨时水土不下塬、泥不出沟,农、林、牧业得到全面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淤地坝和坝系建设是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十五’’期间,陕西省将投资1 8亿元在陕北地区建设大型淤地坝2 2 50座、小型淤地坝7 244座.通过打坝淤地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实现“林草上山。粮食下川"。
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什么要采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方法?
思路分析:联系黄土高原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析。
答案:小流域是指相当于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它在黄土高原多达百万条以上.遍及整个地区。黄土高原的沟道小流域可以看 作为一个完整的地域单元。从泥沙的产生到输水输沙.均在小流域内完成,因此对小流域进行自然条件改造和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不仅便于合理安排小流域内的农、林、牧业生产用地和统一管理,而且可以利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经验,进行大、中流域或以县为单位的大面积治理,推动整个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和脱贫致富。
【发散点l】什么是小流域?如何进行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提示:小流域是指相当于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这种沟道遍布黄土高原地区。对小流域进行自然条件改造和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有利于推动整个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和当地群众的脱贫致富。
当地政府和群众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以水土保持为中心,改土与治水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原因 自然:(1)黄土疏松(2)暴雨集中(3)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4)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过渡开垦、放牧、采樵、开矿、轮荒等。导致地表植被的破坏
经济损失 (1)土壤肥力下降 农业减少
(2)沟壑发展、泥石流 破坏工矿交通设施
危害 (3)水、土、肥的损失 干旱
生态破坏 (4)淤积江河湖库 洪涝(下游“地上河”)
(5)畜清排浑导致水量损失 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措施 生物:植树造林
(保持水土) 工程:兴修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水平梯田
治理 小流域 原则: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结合
(根本措施) 方针:保塬、护坡、固沟
重点:水土保持、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村牧业体系
案例:洞庭湖湿地恢复与可持续发展
湿地 范畴:湖泊、沼泽、泛滥平原、河口三角洲、沿海滩涂、红树林、河流、水稻田等
功能:经济、生态(“地球之肾”)
作用:调节水位、蓄洪防灾、保证航运
洞庭湖 问题:围湖造田、水土流失 长江中游洪灾
湿地 可持续发展 原则:退湖还田、营造长江上中游防护林
具体做法:(1)调整农业结构(2)扩大城镇人口容量(3)发展生态旅游业
3.1《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教案
(鲁教版必修3)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明确黄土高原的范围,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2. 理解自然和人为因素对黄土高原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 ——— 水土流失的影响。过程与方法:1.通过讨论、自学、读图等,培养自主性、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的能力。2.通过辩论赛,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思辩能力。
3.学会依据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分析实例,发现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了解其危害,并提出综合治理措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学生保护环境的主人翁责任感、紧迫感。2.树立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法制观念。教学重点、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教学方法:讲授、自学、讨论教具准备: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黄土高坡》片断??电脑显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图》
(边引导学生读图边叙述)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根据历史资料考证,这里曾是塬面广阔,沟壑稀少,植被丰茂的地区。但由于黄土地貌和半干旱的气候等自然特点,以及长期的农耕历史中不合理的生产方式,使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本节课我们将以黄土高原为例,了解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措施。
(板书)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一 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电脑显示)图 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先由学生到讲台前指图(用鼠标指,点击后边界闪烁)表述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再根据图等高线高程判断其大致海拔高度和地势状况。
(学生指图讲述,教师补充)
1.基本特征:(1)四至: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横跨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分或一部分。(2)面积:30万平方千米。(3)地势: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多在1000~2000米。(4)地形: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5)植被:黄土覆盖,植被多为次生灌丛、矮林,覆盖率低,许多地方几近光裸。(连续提这样几个问题,供学生讨论):“水带走了什么?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会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水流走之后,留下了什么?很多农田和村庄都分布在高原面上和缓坡上,水土流失严重了,这里会出现怎样的情形?”“水带着泥沙流向了何处?结合上学期所学的黄河的内容,它给黄河带来了什么问题?”
(一系列的问题引导,会帮助学生对水土流失问题的恶果有充分的认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
2.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危害
(1)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2)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
(3)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承转)这一切,都是水土流失惹的祸。水土流失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的主要原因。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黄土高原如此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这里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的因素。
二 水土流失的成因
1.自然原因
(电脑显示)黄土高原景观图,要求学生观察后说明黄土高原的地面覆盖物和植被覆盖情况。
(学生表述)略
(承转)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使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相当脆弱。
(电脑显示)“黄土高原的过渡性”
黄土高原范围,(教师讲述)高原以东是我国东部的沿海地区的内陆地区。以西是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
(结论)黄土高原处于从沿海向内陆的过渡地带。??????
(点击显示)我国最西一列山脉:大兴安岭一太行山脉一巫山一雪峰山,学生判读出两侧主要地貌:东侧主要为平原、丘陵,西侧主要为高原山地(点击显示主要地形字幕)。
(结论)黄土高原处于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地带。
(点击显示)我国400mm年等降水量线,学生判断出两侧所属干湿地区类型(根据学生回答,点击显示干湿地区类型字幕)。
(结论)黄土高原处于从湿润区向干旱区的过渡地带。
引导学生判断400mm年等降水量线两侧的自然植被,分别是森林、草原和荒漠(点击显示自然植被类型字幕)。
(结论)黄土高原处于从森林向草原的过渡地带。
(提问)基于以上自然因素以及其他人文条件的差异,样的差异?分别是森林、草原和荒漠(点击显示此线两侧地区农业生产类型呈现怎 (学生回答)东南部为我国主要种植业区,西北部为我国主要牧区(点击显示字幕)。
(结论)黄土高原处于从农业向牧业过渡的地带。
(教师归纳)黄土高原处在这样一个非常特殊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过渡性位置,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交错,自然环境条件不稳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从而使自然灾害发生比较频繁和严重。
学生阅读课本“黄土高原自然灾害举例”,并简要说明黄土高原多发哪些自然灾害?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述并显示板书)黄土高原多发自然灾害,除这些自然因素影响外,更有人为的原因,如因人口增长过快而过度放牧和樵采、陡坡开荒、垦殖草地等,从而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频度。脆弱的生态环境主要是人为因素所造成的。
2.人为原因
(引导学生看书总结)
影响因素
特点
影响
自
然
因
素
降水
集中夏季,且多暴雨,冲刷力强
水
土
流
失
地形
地形过渡带,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
植被
植被覆盖率低,对地面保护性差
土壤
粉沙粒组成,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
人
为
因
素
营造宫殿、过度樵采、毁林开荒
植被破坏(水蚀、风蚀)
加速
水土
流失
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
破坏林草植被,破坏林草物种
开
矿
开挖露天煤矿
破坏植被,形成新物源
河道滩地开矿
泥沙入河
(承转)为解决不断增加的人口的吃饭问题,在很少或没有其他经济收来源的情况下,由于宜耕地区早已被开垦为农田,于是只能在生态系统很脆弱的地区如林地、草地、陡坡地垦殖,以期望增加粮食,从而引起生态、经济的恶性循环。
(电脑显示)图3.3《人口增长和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
(思考讨论):
(1)填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内容。
(A:人均耕地减少? B:植被破坏? C:农业单产不稳不高? D:毁林开荒? E:需要更多劳力)
(2)人口增长所造成的直接影响是什么?
(3)框图中如何体现出恶性循环的?
(4)为什么说人口过度增长是黄土高原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并作回答)略。
(课堂讨论)有人说,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治理有赖于植被,而植被恢复的必要条件则是人口数量与土地承载力的协调。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举一两个实例说明你的理由。
(形式):学生按前后4个分成一组进行讨论,然后选派代表陈述观点。在陈述小组观点后,持相同观点的其他小组可以作旁证说明,相异观点的小组可以补充说明。教师主持讨论,适时点拨引导。
(点拨参考):同意这种观点。黄土高原地处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因为生态环境脆弱,人口承载力低,但现在实际人口已严重超过联合国计算的本区人口承载力。过多的人口,使得人们被迫开垦种植坡度在30℃以上的陡坡地,开垦指数达到了极限,用于水土保持的土地根本无法得到保证。因此植被恢复必须控制人口数量,使人口数量与土地承载力相协调,否则即使人工栽树种草,也会徒劳无功,沦人恶性循环的境地。
(小结)人为因素在现代水土流失成因中的比例是相当大的,反过来讲,只要人类能控制和改善自己的不合理行为,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是可以治理水土流失的。
(承转)那么,人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治理水土流失呢?
(板书)三、水土流失的治理
黄土高原地区的人民,在长期治理水土流失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治理水土流失的宝贵经验,因地制宜地创造了许多水土保持的措施。
(指导阅读)阅读本栏课文,并简要叙述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板书)
(小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必须与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进行合理调整相结合,压缩耕作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对>25°的坡耕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并建设高产良田和优质草场,来弥补由此带来的粮畜减产。同时开矿不忘复垦,做到治理与开发相结合。
(承转)下面我们来了解黄土高原人民所创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水土流失治理方法——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指导阅读)学生自主阅读有关课文,思考:
(1)什么是小流域?
(2)治理小流域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有何指导意义?
(3)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什么?
(4)小流域综合治理需结合采取哪些措施?它们之间有何联系?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1、小流域的含义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意义
(1)含义:小流域是指相当于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可以看作为一个完整的地域单元。
(2)意义:对小流域进行自然条件改造和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不仅便于合理安排小流域内的农、林、牧业生产用地和统一管理,而且可以利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经验,进行大、中流域或以县为单位的大面积治理,推动整个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和脱贫致富。
2、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主要方法
措施
功能
工程措施
打坝建库
储水拦沙,改善生产条件,
合理利用水土
平整土地
修建基本农田
抽、引水灌溉
生物措施
植树种草
蓄水保土,发展多种经营
农业技术措施
深耕改土
蓄水保土,提高肥力,
充分利用光热
科学施肥
选育良种
地膜覆盖
轮作套种
3、六道沟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实行了“保源、护坡、固沟”的治理方针
(小结)教师自叙:六道沟人民在“保塬、护坡、固沟”实施过程中都注重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并用,特别是护坡措施中的“缓坡修筑水平梯田,发展林果基地”既有工程措施,又有生物措施。综合治理收到良好效果,通过平面图我们可以看到,现在这里广阔的塬面条田纵横,坡地上梯田环绕,沟底有坝地,沟头有防护,沟道有沟边埂,起到固沟作用。同时在治理过程中开发林粮、果粮生态农业体系,开辟了新的林地、果园,致力于开发相结合,与治穷致富相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治理效果。
(课堂小结)黄土高原的气候、地形、土壤等特点是水土流失的自然基础,人为破坏作用对水土流失起了加速作用,而且事实证明人为因素在现代水土流失成因中的比例是相当大的。了解这些内容的意义在于一方面使学生震惊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如此严重,另一方面又增强了恢复植被,控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信心。因为人类控制和改善自己的行为,通过改善社会经济结构,制定相关的农业、人口、水土保持政策,采取各种相应措施,水土流失问题是能够治理的。六道沟通过实行“保塬、护坡、固沟”的小流域治理方针,并初见成效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最后让学生归纳说明):
1.据图简要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位置的特殊性。
2.简述水土流失的成因。
3.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治理水土流失
(56页活动作为最后的课堂练习)课堂组织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点拨)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治理也要综合进行,而且要坚持治理和开发相结合。
课件51张PPT。第三
单元
区域
资源、环境
与可
持续
发展第
一
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以
黄土高原为例理解教材新知应用创新演练把握热点考向知识点二知识点一随堂基础巩固课时跟踪训练知识点三 1.概括归纳法记忆黄土高原水土
流失的危害
一使土地变瘦,影响农业生产;
二使生态脆弱,加剧自然灾害;
三使下游河床抬高,形成洪水隐患。 2.概括归纳法记忆黄土高原水土
流失的两个成因
自然原因有生态脆弱、气候、
土壤特性、地质灾害等。
人为原因有土地利用不合理及
植被破坏。
3.歌诀法记忆水土流失的治理
立足小流域,采取三措施(工程、农技、生物措施),保塬、护坡和固沟,综合治理见生机。 1.位置及范围
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 以北。
2.水土流失危害的主要表现
(1)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
,单产 。
(2)造成当地 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
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3)黄河泥沙含量剧增,大量泥沙沉积在下游
河床,使黄河下游成为“ ”。太行山秦岭质量下降降低生态环境地上悬河 教材P50图3-1-2
本图旨在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以及地形、
地貌情况,使学生对黄土高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阅读本图要明确以下两个问题:
(1)读图说出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以什么为界?
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分界线是什么?图中黄土高原
大致跨哪些省区?
提示:以长城为界。太行山。省区范围:跨青海、
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7省区的大
部分或一部分。 (2)简要说明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情况。
提示:由图中河流流向,可判断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1 000米以上,受流水长期侵蚀,形成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特殊景观。
(3)“泾渭分明”是指的什么地理现象?请根据图分
析成因。
提示:“泾渭分明”指的泾河含沙量大,渭河含沙
量小,两河汇入到干流时,各自的水流仍清晰可见的
奇特观象。原因:径河水来自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
重,河水含沙量高,而渭河水大部分来自秦岭,水土
流失少,河流含沙量小。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特点
(1)侵蚀强度大。是全国侵蚀强度最大的地区,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使耕地土层变薄,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2)时空分布集中。6~9月,产沙量占年产沙量的80%以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黄河中游。
(3)泥沙主要来自沟谷侵蚀。该区沟壑发育,沟谷侵蚀十分严重。2.水土流失的危害 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但不是我国水土流失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地区。我国江南丘陵地区,由于人口、城市、产业集中,加上水土流失也比较严重,因此成为我国水土流失危害最严重的地区。1.下列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影响的说法,不正确
的是 ( )
A.使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从而导致作
物单位面积产量下降
B.使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悬河”
C.减少河流中有机物含量,从而造成渤海湾中鱼
类数量大减
D.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解析:水土流失后,陆地上的有机物将随同流水、
泥沙汇入河中,导致河流中有机质增加。入海河
流带来的有机质将导致海水富营养化,引起赤潮等。
答案:C 1.自然原因
(1)生态环境脆弱: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十分特殊,
处在各种地理要素的相互交错地带, 脆弱。
(2)土壤质地特殊:黄土土质疏松,直立性强,
但遇水容易分散,极易受到 。
(3)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多集中在 且多 。
(4)自然灾害频繁:滑坡、 、塌陷等加剧
了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流水侵蚀夏季暴雨泥石流 2.人为原因
(1)不合理的 。采用轮荒的耕作制度;露天开矿,开挖表土,破坏地表植被;无计划地建窑洞、修路、建设水利设施。
(2)破坏植被。土地利用 教材P52图3-1-4
本图主要通过地形、降水的分布说明黄土高原地
理位置的过渡性。阅读本图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400mm年等降水量线穿过黄土高原说明了什么
问题?对植被分布及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提示:该线东南为半湿润区,西北为半干旱区,
说明黄土高原地处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
这种降水分布使黄土高原的植被由东向西从森林过
渡到草原;农业生产从种植业向畜牧业过渡。 (2)黄土高原处于什么地形类型的过渡带?
提示: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
(3)以上过渡性特点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有何影响?
提示:导致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交错,生态环境脆弱。
(4)下面的两幅附图反映了黄土的什么特性?
提示:反映了黄土土层深厚,比较干燥且具有直立性,当地人利用这一特性,开挖窑洞,形成特殊的民居景观。 水土流失是自然规律,其形成与地形、气候、土壤、植被、地质构造等自然因素密切相关。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导致植被破坏,在一定程度上会诱发或加剧水土流失。具体分析如下:1.自然原因2.人为原因? 在分析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时,要注意结合当地人口问题。人口的迅猛增长,人地关系紧张,会导致过度垦荒、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同时一些不合理的建设活动加剧对植被及地表土壤的破坏,进而加重水土流失。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是 ( )
①黄土具有直立性和吸湿性 ②黄土高原地区夏季
多暴雨③黄土土质疏松 ④森林破坏严重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森林破坏不属于自然原因。造成黄土高原水
土流失的自然原因主要与黄土本身土质疏松,直立
性和吸湿性强以及当地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等有关。
答案:C1.指导思想
因地制宜、农林牧综合发展。
2.途径
(1)建立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 。
(2)扩大 ,改善天然草场质量。
(3)大力开展煤炭开发地区的 工作。基本农田林、草种植面积土地复垦3.原则——“三结合”原则
(1)林草、工程与耕作措施相结合。
(2)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相结合。
(3) 与开发相结合。治理4.具体措施
(1)工程措施:淤地坝防护林育林育草水平梯田平整土地(2)农业技术措施:套种良种科学耕
作
区提高肥力保持 发
展生产水土(3)生物措施:还林恢复 教材P56 图3-1-10
本图旨在说明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及取得的成就。阅读本图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图中梯田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何种地形部位? 该部位治理措施还有什么?
提示:黄土坡。封坡育林育草。 (2)在塬面上采取的工程措施有哪些?其作用是什么?
提示:平整土地,营造护林网,发展林果基地。减小水的流动及对地表的冲刷,保持水土,合理利用水土,提高生产率。
(3)在沟谷地带采取的工程措施是什么?
提示:打坝淤地,修建小水库,拦泥蓄水。
(4)在陡坡实行封山育林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加强地表植被保护,防治水土流失。黄土高原的小流域综合治理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黄土高原地区总结出来的治理水土流失的宝贵经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保持水土,开发利用水资源,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生产体系。
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在治理中强调的是“综合”的观念,即治理水土流失时各种方法、措施的配合使用。把小流域作为一个整体,沟谷、缓坡和塬面采取不同的针对性措施。如下图所示: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
(1)成因:
①自然原因:气候干旱造成植被稀少、河流欠
发育、风力大,易发生荒漠化。
②人为原因:过度放牧、开垦、采伐或水资源
利用不当造成植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2)根据荒漠化的原因,治理荒漠化的措施主要有:
①退耕还林、还牧,调节农、林、牧用地关系;
②合理利用水资源;
③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④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等。3.对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模式的正确说法是 ( )
A.深耕改土是工程措施
B.轮作套种是农业技术措施
C.抽水、引水灌溉是农业技术措施
D.选育良种是生物措施
解析:深耕改土、轮作套种和选育良种均可以提高
耕作区土地的质量和产量,属于农业技术措施,
而抽水、引水灌溉属于工程措施。
答案:B? [例1] (2010·安徽高考)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区域地表形态的变化往往受另一个区域物质运动的影响。 (1)描述图示期间该区域陆地变化特点,并指出其
泥沙主要来源区。
(2)泥沙主要来源区哪些气象灾害会加速该区域陆
地面积变化?为什么?
(3)简述该区域或泥沙主要来源区如何实现农业可
持续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地表形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意在考查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第(1)题,根据图中海岸线的变化可判断该区域陆地变化的特点,黄河下游的泥沙主要来自中游的黄土高原地区。第(2)题,黄土高原地区主要的气象灾害包括干旱、暴雨等。干旱导致土壤缺水,易形成土质疏松,暴雨则容易导致地表泥土流失严重。第(3)题,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针对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进行改造和综合利用。如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水资源合理利用;改造中低产田,发展特色农业;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等。 [答案] (1)陆地面积扩大;向东北方向(海洋或河口方向)扩展;延伸速度越来越快。黄土高原。
(2)暴雨、洪涝。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地形破碎,沟谷发育,坡度大,暴雨和洪水对地表的侵蚀强度大,形成的径流搬运能力强,携带大量泥沙在该区域沉积。 (3)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如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排灌条件、推广节水技术和优良品种等;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如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治理盐碱地和风沙地,建设农田防护林等;实现农业综合开发,转变经营方式,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等;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如农林牧渔相结合、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等;加强农业生产专业化、地区专门化,如建设各种商品农业基地等。(选择一个区域从以上5个方面回答,具体措施要结合区域特点) [例2] (2011·浙江高考)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说出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农业土地利用类型。沙地和旱地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应分别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解析:根据图中的经纬度位置可判断该区域主要为鄂尔多斯高原及周边地区,自然环境特征的描述主要依靠图中的图例(如沙漠、沙地、河流、年等降水量线等),从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方面进行表述;农业土地利用类型结合图中的图例(如旱地、水浇农田、草地等)合理表述即可;沙地主要是受人类活动影响形成的荒漠化土地,应从形成原因入手提出治理措施,而对旱地主要应进行合理的利用,防止其荒漠化。
答案:内陆地区;高原地形;气候较干旱;植
被稀少等。耕地和牧草地。沙地:治沙和合理利用
草场。旱地:水土保持。谢谢合作 再见
[随堂基础巩固]
水土流失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的主要原因,每年流失的土壤约16亿吨,据此回答1~3题。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主要人为原因是 ( )
A.长期以来的毁林开荒 B.水资源过度开发
C.土壤疏松,降水变率大 D.干旱和大风现象
解析: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主要是破坏植被,植被破坏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是长期的毁林开荒。
答案:A
2.黄土高原人地矛盾尖锐,其根源在于 ( )
A.植被破坏 B.人口增长过快
C.贫困 D.环境恶化
解析:黄土高原地区由于人地矛盾突出,毁林开荒,过度开垦,从而造成生态、经济恶性循环,其根源是人口问题突出。
答案:B
3.下列现象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有关的是 ( )
①黄河三角洲的不断“长大” ②黄河水颜色呈“黄”色 ③黄河下游河段“凌汛”现象 ④黄河上游水能丰富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凌汛”与流经地区的气温和流向有关,水能与水量和落差有关。
答案:A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是复杂的,因而治理必须是综合的,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可把治理与开发相结合,治理与致富相结合。读“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图”。完成4~5题。
4.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生物措施的功能是 ( )
A.充分利用光热资源 B.蓄水保土
C.改善生产条件 D.提高肥力
解析: 绿色植物,尤其水土保持林的主要作用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答案:B
5.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 ( )
A.打坝建库、平整土地
B.保持水土、兴修水利
C.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业生产体系
D.植树种草
解析:水土保持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治理与开发相结合,所以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都是围绕一个重点来安排,即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业生产体系。
答案:C
6.读植被的减水和减沙效益表,回答下列问题。
植被覆盖率(%)
径流减少率(%)
侵蚀减少率(%)
20
15
55~20
40
30
80~40
60
60~30
95~70
80
75~50
98~80
≥90
70
100~90
(1)从表中的数据可知,当植被覆盖率提高时,径流量会 (增大或减少),水土流失会 (严重或减轻)。
(2)在黄土高原植树造林最主要的作用是 ( )
A.阻挡风沙,保护农田
B.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C.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D.吸烟滞尘,净化空气
(3)与生物措施配合,黄土高原还可采取哪些措施改善环境?
解析:读表中数据可知,随着植被覆盖率提高,径流减少率和侵蚀减少率会相应提高,即径流量会减少、水土流失会减轻。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要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相配合。
答案:(1)减少 减轻 (2)C
(3)兴修水库、兴建水平梯田、打坝淤地等工程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