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子之歌》导 学 案
内容简介:《七子之歌》组诗是闻一多先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远涉重洋,到美国留学时目睹中国同胞所受的侮辱和欺凌而创作的爱国诗篇。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祖国比作母亲,把被列强侵占的澳门、香港、台湾等祖国宝贵的领土比作离开母亲的七个孩子。全组诗歌以简朴直白的语言表达了澳门、香港、台湾等地饱受凌辱和苦难的广大民众渴望“回归”母亲怀抱的急切愿望,抒发了他们(也是作者自己)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真挚情愫
授课
年级
四年级
学
科
语? 文
课
题
《七子之歌》
备课
教师
课型
问题生成、解决课
课时
2
授课教师
教
材
分
析
《七子之歌》是闻一多先生创作的组诗的首篇。“七子”是指当时被帝国主义侵占的香港、澳门、台湾等七个地方。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七处“失地”比作远离祖国母亲怀抱的七个孩子,用小孩的口吻哭诉了失地——澳门受尽异族欺凌,渴望重回祖国母亲怀抱的强烈感情。被选入第十二板块,主要目的是为了突显板块主题“回归”,激发学生奋发图强的激情和爱国热情
学
生
分
析
本班大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好,在课堂上能认真听讲,积极主动回答教师的提问。能认真完成作业,爱好课外阅读,许多孩子已经阅读了不少课外书。但学生普遍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差,要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
设
计
理
念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诗歌的阅读,更应体现这一教学理念。以读代讲,以读促悟,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利于准确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并在诵读与表达中,给学生情感的熏陶,心灵的震撼。
教
学
目
标
1、学会文中8个字,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理解“襁褓、凤阙、狞恶、等词语的意思。 2、借助背景知识和音像资料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意,感受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的渴望回归之情
教学难点: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意,感受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的渴望回归之情;模仿闻一多先生的写作手法,改写诗歌。
教学
方法
1、引导法 2、小组合作法3、练习法
教学
准备
教师准备1、一案三单2、学生搜集有关手的资料。
第一课时
(要素)
时间
创设情景
教师行为
期望的学生行为
时
间
创设情景
教师行为
期望的学生行为
创设情景,
明确目标
4
板书课题,
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2、目标呈现:?
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自主合作
品味文本
10
创设自主
探究
学习情境。
1、品读课文,做自主探究问题准备。
3、引导小组共同
解决问题
学生充分讨论,感知内容,归纳要点。
导读评价
5
创设指导
情景
1、结合问题生成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2、根据学生的理解,进行有效指导
1、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多形式解决问题。2、发挥小组作用共同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3-5分钟
12
创设展示
情景
1、指导学生根据问题展开讨论2、指导学生自我展示,鼓励学生发言
小组合作完成讨论问题,并进行多元展示,及时予以评价。
挖掘意义,展开想象
5
创设展示
创作情景。
1、指导学生展示问题答案,其他组大胆提问,互动交流
2、学生代表展示
创造成果点评学生表现。
1、学生个性张扬,激发创造欲望。
2、其他学生欣赏及评议。
归纳拓展
深化情感
4
创设拓展
与总结情景
教师总结,激发情感,
课后完成问题训练单
1、课文内容回顾,小组讨论收获2、学生代表谈体会和感受
第二课时
(要素)
时间
创设情景
教师行为
期望的学生行为
时
间
创设情景
教师行为
期望的
学生行为
创设情景,
明确目标
4
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2、目标呈现:
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自主合作
品味文本
10
创设自主
探究
学习情境。
1、品读课文,做自主探究问题准备。
3、引导小组共同
解决问题
学生充分讨论,感知内容,归纳要点。
重点问题
科学指导
5
创设指导
情景
1、结合问题生成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2、根据学生的理解,进行有效指导
1、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多形式解决问题。2、发挥小组作用共同解决问题
品味文本
展示交流
12
创设展示
情景
1、指导学生根据问题展开讨论2、指导学生自我展示,鼓励学生发言
小组合作完成讨论问题,并进行多元展示,及时予以评价。
挖掘意义,展开想象
5
创设展示
创作情景。
1、指导学生展示问题答案,其他组大胆提问,互动交流
2、学生代表展示
创造成果点评学生表现。
1、学生个性张扬,激发创造欲望。
2、其他学生欣赏及评议。
归纳拓展
深化情感
4
创设拓展
与总结情景
教师总结,激发情感,
课后完成问题训练单
1、课文内容回顾,小组讨论收获2、学生代表谈体会和感受
课后拓展
结束新课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
板书设计
七子之歌
子????????????????????? 母??
????????
澳 门???????我要回来 祖 国??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