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3年中考真题+1年模拟+中考预测
3年中考真题
【2021·山东济宁·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史思明屯兵于河清,欲绝光弼①粮道。光弼军于野水渡以备之。既夕,还河阳,留兵千人,使将雍希颢守其栅②,曰:“贼将高廷晖、李日越,皆万人敌也,至勿与战,降则俱来。”诸将莫谕其意,皆窃笑之。既而思明果谓日越曰:“李光弼长于凭城,今出在野,汝以铁骑宵济,为我取之,不得,;则勿反。”日越将五百骑,晨至栅下,问曰:“司空在乎?”希颢曰:“夜去矣。”日越曰:“失光弼而得希颢,吾死必矣!”遂请降,希颢与之俱见光弼。光弼厚待之,任以心腹。高廷晖闻之,亦降。或问光弼:“降二将何易也?”光弼曰:“思明常恨不得野战,闻我在外,以为可必取。日越不获我,势不敢归;廷晖才过于日越闻日越被宠任必思夺之矣。”
(选自《智囊全集》中华书局2018年版)
【注释】①光弼:唐朝名将李光弼,平定安史之乱的主帅之一,曾任司空一职。②栅:营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肉食者鄙 鄙:卑鄙 B.弗敢专也 专:独自享有
C.小信未孚 孚:使信服 D.再而衰 再:第二次
(2)下列句子中,加点“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光弼军于野水渡以备之
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屠惧,投以骨
C.去以六月息者也 D.以以中有足乐者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选自《史记》,《史记》长于记人,书中记述了许多各具特点的历史人物,如曹刿、廉颇、蔺相如、项羽和张良等。
B.乙文中李光弼根据敌军来势凶猛、人数占优的实际情况,命部下采取坚守不出的策略,其目的是挫其锐气。
C.甲乙两文都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人物足智多谋的形象特点;并巧妙设置悬念,为下文释疑解惑埋下伏笔。
D.甲乙两文详略得当,略写具体交兵过程,详写战前和战后“论战”,都体现出民心、士气和作战时机的重要性。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廷晖才过于日越闻日越被宠任必思夺之矣。
【2021·湖南益阳·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①之妻从门间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②,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③深矣,常有以自下④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⑤。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史记 管晏列传》)
【注释】①御:车夫。②驷马:四匹马拉的马车。③志念:气度。④自下:谦虚而甘居人下。⑤抑损:小心谨慎。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又何间焉 从门间窥其夫
B.故逐之 夫问其故
C.曹刿请见 其妻请去
D.公将鼓之 晏子怪而问之
(2)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B.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C.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D.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文都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甲】文中的曹刿谋虑深远周密、军事才能高超;【乙】文中的晏子平易谦逊、为国荐贤。
B.两文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相同。【甲】【乙】两文都主要通过直接描写的方法,分别刻画了曹刿及晏子这两个主要人物。
C.两文的某些词语与古代文化有关。【甲】文中的“牺牲”与古代祭祀有关;【乙】文中的“相”“大夫”与古代职务有关。
D.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甲】文“未可”“可矣”写出了战事紧迫和曹刿的坚决果断;【乙】文“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写出了车夫的骄傲自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2020·北京·中考真题】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下面小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甲】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乙】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曹刿请见 见多识广 见义勇为 各抒己见
B.小信未孚 言而有信 杳无音信 信手拈来
C.公与之乘 乘风破浪 乘虚而入 乘兴而来
D.遂逐齐师 出师未捷 百万雄师 仁义之师
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甲】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翻译:(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理解:曹刿认为鲁庄公能够公正处理百姓的诉讼事件,与“小惠”和“小信”相比,更能赢得百姓的信任,具备了迎战的条件。
【乙】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理解:曹刿能敏锐地观察战场形势的变化,他根据“辙乱”“旗靡”判断齐师撤走了伏兵,认为可以追击敌人了。
3.“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思是虽然身份低微,仍然不忘担忧国事。曹刿一介平民,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为国解忧。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简要说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在弦高和卜式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材料一
秦穆公兴兵袭①郑,过周而东。郑贾人②弦高将西贩牛,道遇秦师于周、郑之间,乃矫③郑伯之命,犒④以十二牛,宾⑤秦师而却之⑥,以存郑国。
(取材于《淮南子·氾论训》)
材料二
时汉方事⑦匈奴,式⑧上书,愿输⑨家财半助边⑩。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勾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
(取材于《汉书·公孙弘卜式兒宽传》)
注:①[袭]偷袭。②[贾人]商人,在当时社会地位不高。③[矫]假托。④[犒]犒劳。⑤[宾]以客礼对待。⑥[却之]使秦军撤退。⑦[事]这里指抵抗。⑧[式]卜式。人名。⑨[输]交纳。⑩[边]边防。
【2019·黑龙江·中考真题】
古文阅读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鲁恭为中牟①令,重德化②,不任刑罚。袁安③闻之,疑其不实,阴④使人往视之。随恭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旁,旁有儿童。其人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雏,不得捕。其人讶而起,与恭决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绩也。今蝗不犯境,此一异也;爱及鸟兽,此二异也;童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安。”
(节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中牟:古地名,今河南省境内。②德化:用道德来教化。③袁安:河南那太守,是鲁恭的上司。④阴:暗中。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又何间焉 (2)阡陌
2.翻译下列语句。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2)袁安闻之,疑其不实,阴使人往视之。
3.甲乙两文各有一句话体现了执政者以德治民的思想。请找出来,写在下面。
《曹刿论战》1年模拟
【2022·山西晋中·一模】
读千秋诗文,养浩然之气。请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1.读准字音,是学好古诗文的第一步。请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标注读音。
(1)千戈寥落四周星
(2)又何间焉
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齐师伐我 精锐之师
B.衣食所安 安居乐业
C.牺牲玉帛 不畏牺牲
D.弗敢加也 变本加厉
3.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______________
(2)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翻译:______________,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4.国家危难之际,他们做出了怎样的选择?请根据你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将表格补充完整。
人物 文天祥 曹刿
他的选择 “______”(用原文回答) “公将战,曹刿请见”“战则请从”
对他选择的理解 虽国家覆灭,已遭危难,但文天祥选择宁死不屈,因为他一心爱国,对国家忠贞不二。 曹刿虽是一介平民,但他_______。
【2022·广西桂林·一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齐师伐我(军队) B.必以信(信任)
C.小惠未遍(遍及,普遍 ) D.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B.公将驰之 遂许先帝以驱驰
C.公问其故 故自号曰醉翁也 D.战则请从 隶而从者
3.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
A.可以/一战 B.彼竭/我盈
C.惧/有伏焉 D.齐师/伐我
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有人曾以《齐鲁长勺之战》作为本文题目,后《古文观止》的编者改为《曹刿论战》,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好?
《曹刿论战》2022年押题预测
预测一: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问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衣食所安 安求其能千里也 转危为安
B.战则请从 当余之从师也 力不从心
C.又何间焉 遂与外人间隔 挑拔离间
D.公问其故 温故而知新 故弄玄虚
2.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3.文章详写和略写的内容各是什么?
4.请结合上文和下面【链接材料】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鲁庄公和汉宣帝在执政上的共同之处。
【链接材料】
夏五月,诏曰:“狱者万民之命,所以禁暴止邪,养育群生①也。能使生者不怨,死者不恨,则可谓文吏②矣。”
又曰:“闻古天子之名,难知而易讳③也。今百姓多上书触讳以犯罪者,服甚怜之。其更讳询④。诸触讳在令前者,赦之。”
(节选自《汉书·宣帝纪》)
【注】①群生:百姓。②文吏:掌管文书、法令的官吏。③讳:冒犯名讳。④询:汉宣帝改名为“询”。
预测二:
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选自《左传·曹刿论战》)
【乙】
文公伐原,令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而去之。谍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乃去之,及孟门,而原请降。
(选自《国语·晋语》)
【注】①原:原国,姬姓小国。②令:限令。③疏军:撤兵。疏:散、撤。④谍:刺探军情的人。⑤信;信用。⑥庇;庇护,即赖以生存。⑦孟门:原国地名。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又何间焉
(2)弗敢加也
(3)何以使人
(4)及孟门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而去之。
3.【乙】文写了文公伐原时表现出的战争智慧与远见卓识:在得知准确的谍报时依然撤兵,这是他______的具体表现;而“________”(填原文)则是他智慧与远见的必然结果。
4.【甲】乙】两文都写到了战争中的决策,两处画线句子中所做的决策有何异同?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曹刿论战》3年中考真题+1年模拟+中考预测
3年中考真题
【2021·山东济宁·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史思明屯兵于河清,欲绝光弼①粮道。光弼军于野水渡以备之。既夕,还河阳,留兵千人,使将雍希颢守其栅②,曰:“贼将高廷晖、李日越,皆万人敌也,至勿与战,降则俱来。”诸将莫谕其意,皆窃笑之。既而思明果谓日越曰:“李光弼长于凭城,今出在野,汝以铁骑宵济,为我取之,不得,;则勿反。”日越将五百骑,晨至栅下,问曰:“司空在乎?”希颢曰:“夜去矣。”日越曰:“失光弼而得希颢,吾死必矣!”遂请降,希颢与之俱见光弼。光弼厚待之,任以心腹。高廷晖闻之,亦降。或问光弼:“降二将何易也?”光弼曰:“思明常恨不得野战,闻我在外,以为可必取。日越不获我,势不敢归;廷晖才过于日越闻日越被宠任必思夺之矣。”
(选自《智囊全集》中华书局2018年版)
【注释】①光弼:唐朝名将李光弼,平定安史之乱的主帅之一,曾任司空一职。②栅:营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肉食者鄙 鄙:卑鄙 B.弗敢专也 专:独自享有
C.小信未孚 孚:使信服 D.再而衰 再:第二次
(2)下列句子中,加点“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光弼军于野水渡以备之
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屠惧,投以骨
C.去以六月息者也 D.以以中有足乐者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选自《史记》,《史记》长于记人,书中记述了许多各具特点的历史人物,如曹刿、廉颇、蔺相如、项羽和张良等。
B.乙文中李光弼根据敌军来势凶猛、人数占优的实际情况,命部下采取坚守不出的策略,其目的是挫其锐气。
C.甲乙两文都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人物足智多谋的形象特点;并巧妙设置悬念,为下文释疑解惑埋下伏笔。
D.甲乙两文详略得当,略写具体交兵过程,详写战前和战后“论战”,都体现出民心、士气和作战时机的重要性。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廷晖才过于日越闻日越被宠任必思夺之矣。
【答案】
(1)A
(2)A
(3)C
(4)齐国是个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
(5)廷晖才过于日越/闻日越被宠任/必思夺之矣。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A.“肉食者鄙”的意思是:当权的人目光短浅。鄙:目光短浅。不是“卑鄙”。
故选A.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含义。理解虚词的含义要注意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义和用法。“光弼军于野水渡以备之”中的“以”是连词,表示目的关系,相当于“来”。
A.句意为: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以:连词,表示目的关系,相当于“来’。
B.句意为:屠户害怕,把骨头投给狼。以:介词,把。
C.句意为:大鹏乘着六月间的大风飞往南冥。以:介词,凭借。
D.句意为:因为心中有足够的乐趣。以:因为。
故选A。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
A.有误,《曹刿论战》出自《左传》,不是出自《史记》;
B.有误,根据“日越不获我,势不敢归”可知,雍希颢坚守不出,让李日越进退维谷,“挫其锐气”说法错误;
D.有误,从乙文所叙写的内容看,双方并没有交兵作战,所以D项中的“体现出民心、士气和作战时机的重要性”理解是错误的。
故选C。
(4)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测(推测,估计)、惧(担心,害怕)、伏(埋伏)、焉(在那里)”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5)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语句“廷晖才过于日越闻日越被宠任必思夺之矣”的意思是:高廷晖的才能超过李日越,他听说李日越投降之后被重用,他一定会动心来投降。依据句意,正确的句读是:廷晖才过于日越/闻日越被宠任/必思夺之矣。
【参考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乙】史思明驻军河清,想要渡河(黄河)断绝唐军粮道。李光弼驻军野水渡一带防备。到了晚上,回到河阳,留下一千士兵,派雍希颢坚守营垒,并在走之前对雍希颢说:“贼军将领高晖、李日越,有万人敌的才能,史思明今晚必然派他们来劫我(的营寨)。你留在这里,贼将到了别和他们作战,(但)他们如果投降,你就把他们一起带来(我这里)。”左右的将士们都不赞同李光弼的话,暗自认为他糊涂了。当天,史思明果然叫李日越来,下死命令道:“李光弼在野外驻军,你用五百重骑兵乘晚上把他抓来,(如果)你做不到的话,”就不用回来了!李日越到城寨前,派人前去问话:“太尉在里面么 ”回答是:“他离开了。”日越说:“现在李光弼走了,抓个雍希颢,(这样)回去还是免不了一死。”于是他就请求投降。雍希颢把他带到李光弼哪里。李光弼热情接待他,把他当作心腹。高廷晖听说这事,也投降了。有人问李光弼:“您降服这两个将军怎这么容易呢 ”李光弼回答:“史思明就想与我军平地野战,听说我在野外驻军,他认为能轻易得胜。李日越不抓住我,他就无法回去交差。高廷晖的才能超过李日越,他听说李日越投降之后被重用,他也一定会动心来投降的。
【2021·湖南益阳·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①之妻从门间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②,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③深矣,常有以自下④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⑤。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史记 管晏列传》)
【注释】①御:车夫。②驷马:四匹马拉的马车。③志念:气度。④自下:谦虚而甘居人下。⑤抑损:小心谨慎。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又何间焉 从门间窥其夫
B.故逐之 夫问其故
C.曹刿请见 其妻请去
D.公将鼓之 晏子怪而问之
(2)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B.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C.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D.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文都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甲】文中的曹刿谋虑深远周密、军事才能高超;【乙】文中的晏子平易谦逊、为国荐贤。
B.两文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相同。【甲】【乙】两文都主要通过直接描写的方法,分别刻画了曹刿及晏子这两个主要人物。
C.两文的某些词语与古代文化有关。【甲】文中的“牺牲”与古代祭祀有关;【乙】文中的“相”“大夫”与古代职务有关。
D.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甲】文“未可”“可矣”写出了战事紧迫和曹刿的坚决果断;【乙】文“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写出了车夫的骄傲自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答案】
(1)C
(2)B
(3)B
(4)①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②然而看你的样子,好像还觉得很满足。这就是我要离开你的原因。
【解析】
(1)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
A.间:参与/间隙,空隙(指门缝);
B.故:所以/缘故;
C.请:都是“请求”的意思;
D.之:补充音节,不译/代词,代仆御;
故选C。
(2)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语句“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的意思是:晏子身高不满六尺,担任齐国的宰相,名声在各诸侯国中都很显赫。据此正确的句读是: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故选B。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甲】【乙】两文主要采用了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B项中的“两文都主要通过直接描写的方法”的说法是错误的。故选B。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安(安身)、专(独自享用)、以(把)”几个词是重点词语,注意补写省略的内容。
(2)句中的“子(你)、足(满足)、是以(因此)、去(离开)”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参考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乙】晏子是齐国的宰相,有一天坐车出门。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看。她的丈夫为晏子的车夫,头顶上撑着大车篷,用鞭子赶着四匹大马,意气风发,十分得意。车夫不久后回到家里,他的妻子请求离开。车夫问其原因,他的妻子说:“晏子身高不满六尺,担任齐国的宰相,名声在各诸侯国中都很显赫。现在我看他,深谋远虑,自己却总是很谦虚的样子。如今你身高八尺,却只是个车夫,然而看你的样子,好像还觉得很满足。这就是我要离开你的原因。”从这件事后,车夫常常抑制自己的骄态,谦虚退让。晏子对此感到奇怪便询问车夫,车夫如实回答,于是晏子推荐他做了大夫。
【2020·北京·中考真题】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下面小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甲】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乙】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曹刿请见 见多识广 见义勇为 各抒己见
B.小信未孚 言而有信 杳无音信 信手拈来
C.公与之乘 乘风破浪 乘虚而入 乘兴而来
D.遂逐齐师 出师未捷 百万雄师 仁义之师
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甲】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翻译:(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理解:曹刿认为鲁庄公能够公正处理百姓的诉讼事件,与“小惠”和“小信”相比,更能赢得百姓的信任,具备了迎战的条件。
【乙】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理解:曹刿能敏锐地观察战场形势的变化,他根据“辙乱”“旗靡”判断齐师撤走了伏兵,认为可以追击敌人了。
3.“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思是虽然身份低微,仍然不忘担忧国事。曹刿一介平民,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为国解忧。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简要说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在弦高和卜式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材料一
秦穆公兴兵袭①郑,过周而东。郑贾人②弦高将西贩牛,道遇秦师于周、郑之间,乃矫③郑伯之命,犒④以十二牛,宾⑤秦师而却之⑥,以存郑国。
(取材于《淮南子·氾论训》)
材料二
时汉方事⑦匈奴,式⑧上书,愿输⑨家财半助边⑩。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勾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
(取材于《汉书·公孙弘卜式兒宽传》)
注:①[袭]偷袭。②[贾人]商人,在当时社会地位不高。③[矫]假托。④[犒]犒劳。⑤[宾]以客礼对待。⑥[却之]使秦军撤退。⑦[事]这里指抵抗。⑧[式]卜式。人名。⑨[输]交纳。⑩[边]边防。
【答案】
1.D
2.【甲】
3.弦高本是普通商人(位卑),却在面对秦军侵略时挺身而出,以他的智慧和财产令秦军撤退,保住了郑国。卜式作为普通百姓,虽无为官的才能与意愿,但也愿意捐出一半家产资助边防事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解析】
1.A. 觐见/看见/看见/见解;
B. 信用/信用/消息/随便,放任;
C. 坐(车)/凭借,依仗/利用、趁/利用、趁;
D. 都是“军队”的意思;
故选D。
2.[乙]“判断齐师撤走了伏兵”错误。原文是“惧有伏焉”,意思是“恐怕(齐军)设伏”,并非齐军真的设了伏兵。
3.本题考查发散思维。首先要理解“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含义,即答题时要紧扣两个要素,一是身份低微,二是不忘担忧国事。材料一中,“郑贾人弦高将西贩牛”写弦高本是普通商人,即位卑;“乃矫郑伯之命,犒以十二牛,宾秦师而却之,以存郑国”写面对秦军侵略时挺身而出,以他的智慧和财产令秦军撤退,保住了郑国,即未敢忘忧国。材料二中,“自小牧羊”写卜式只是一个普通百姓,即位卑;“愿输家财半助边”“天子诛勾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写他愿意捐出一半家产资助边防事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即未敢忘忧国。
【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材料一
秦穆公发兵偷袭郑国时,经过东周向东进发,郑国的商人弦高恰往西去贩牛,在东周和郑国之间碰到了秦军,于是弦高假托郑国君的命令,用十二头牛犒劳秦军、礼待秦军,使秦军以为郑国已知道这次偷袭计划而不敢贸然前进,只得撤退,从而保存了郑国。
材料二
当时汉正在抵抗匈奴入侵,卜式上书,愿意捐出一半的家财资助边事。皇帝派人问卜式:“想当官吗?”卜式说:“从小牧羊,不熟悉怎样当官,不愿意做官。”使者说:“你想要什么呢?”卜式说:“皇上讨伐匈奴,我认为贤能的人应该为大节而死,有钱的人应该捐出来,这样的话匈奴就可以灭掉了。”
【2019·黑龙江·中考真题】
古文阅读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鲁恭为中牟①令,重德化②,不任刑罚。袁安③闻之,疑其不实,阴④使人往视之。随恭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旁,旁有儿童。其人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雏,不得捕。其人讶而起,与恭决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绩也。今蝗不犯境,此一异也;爱及鸟兽,此二异也;童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安。”
(节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中牟:古地名,今河南省境内。②德化:用道德来教化。③袁安:河南那太守,是鲁恭的上司。④阴:暗中。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又何间焉 (2)阡陌
2.翻译下列语句。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2)袁安闻之,疑其不实,阴使人往视之。
3.甲乙两文各有一句话体现了执政者以德治民的思想。请找出来,写在下面。
【答案】
1.(1)参与(2)田间小路
2.(1)(这)是尽了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2)袁安听说以后,怀疑这不是真的,暗地里派人前往观察。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鲁恭为中牟令)重德化,不任刑罚。
【解析】
1.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间”,参与;“阡陌”,田间小路。
2.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以”,凭借;“从”,跟随;“疑”,怀疑;“阴”,暗地里。
3.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甲文结合“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得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乙文结合“鲁恭为中牟令,重德化,不任刑罚。”得出:重德化,不任刑罚。
【参考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回答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乙):鲁恭担任中牢县令,注重用道德来感化人民,不采用刑罚的方式。尹袁安听说以后, 怀疑这不是真的,暗地里派人前往看看核实。那个人跟随鲁恭行走在田间小路,一起坐在桑树下,有野鸡跑过,停在他们身旁,旁边有个小孩,那个人问:“你为什么不抓他?”小孩说野鸡刚生小鸡,不可以捕捉。那个人感到惊讶起身,和鲁恭告别说:“我之所以来,是想观察一下您的政绩。现在螟虫不侵犯中牢县境,这是第一个让人惊异的地方;您连鸟兽都能感化,这是第二个让人感到惊异的地方;小孩子都有仁慈的心,这是第三个让人惊异的地方。我在这里住得久了,只会打扰贤明的人。我将赶紧回去,把这些情况报告给袁安。”
《曹刿论战》1年模拟
【2022·山西晋中·一模】
读千秋诗文,养浩然之气。请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1.读准字音,是学好古诗文的第一步。请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标注读音。
(1)千戈寥落四周星
(2)又何间焉
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齐师伐我 精锐之师
B.衣食所安 安居乐业
C.牺牲玉帛 不畏牺牲
D.弗敢加也 变本加厉
3.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______________
(2)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翻译:______________,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4.国家危难之际,他们做出了怎样的选择?请根据你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将表格补充完整。
人物 文天祥 曹刿
他的选择 “______”(用原文回答) “公将战,曹刿请见”“战则请从”
对他选择的理解 虽国家覆灭,已遭危难,但文天祥选择宁死不屈,因为他一心爱国,对国家忠贞不二。 曹刿虽是一介平民,但他_______。
【答案】
1.(1)liáo(2)jiàn
2.A
3. 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向下察看车轮碾出的痕迹。
4.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并未像同乡人一般,而是选择挺身而出,主动“论战”,抗敌御侮,为国出谋划策,因为他心中忧国,他有铁肩担道义的责任感。
【解析】
1.“千戈寥落四周星”句意:如今战火消歇已经过四年的艰苦岁月。寥落:稀少,指宋朝抗元战事逐渐消歇。“寥”读作“liáo”,有“稀少”之意。
“又何间焉?”句意:你又何必参与呢?“间”读作“jiàn”,有“参与”之意。
2.A.都译为“军队”;
B.安身/安定;
C.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指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D.虚夸,加大/更加;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类;以:凭借;
(2)下:向下;辙:车轮碾压出的痕迹。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文天祥成为俘虏,他的选择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没有屈服,文天祥愿意为自己的国家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表现了文天祥视死如归的爱国之志。
根据《曹刿论战》第一段“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知,国家将面临战争,曹刿未像同乡人一般“置身事外”,而是主动请见,与鲁庄公“论战”,抵御外敌;“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通过曹刿与鲁庄公间的对话点明“战斗胜利”的前提条件;第二段“齐人三鼓。刿曰:‘可矣。’”“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写曹刿把握进攻与追击的时机,展现了曹刿敢于担当,爱国与其卓越的军事才能。
【参考译文】
《过零丁洋》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千辛万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经过四年的艰苦岁月。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可叹我零丁洋里身陷元虏自此孤苦无依。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曹刿论战》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2022·广西桂林·一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齐师伐我(军队) B.必以信(信任)
C.小惠未遍(遍及,普遍 ) D.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B.公将驰之 遂许先帝以驱驰
C.公问其故 故自号曰醉翁也 D.战则请从 隶而从者
3.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
A.可以/一战 B.彼竭/我盈
C.惧/有伏焉 D.齐师/伐我
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有人曾以《齐鲁长勺之战》作为本文题目,后《古文观止》的编者改为《曹刿论战》,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好?
【答案】
1.B
2.D
3.A
4.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做到一一查清断明,但一定尽力根据实际案情慎重处理。
5.《曹刿论战》更好;《齐鲁长勺之战》只交代了战争发生的背景情况,文章主旨并非是记叙这场战争,而是论述曹刿关于战争的理论,曹刿的言论始终贯穿全文,中心突出,照应全文。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B.有误。句意: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信:实情。故选B。
2.考查一词多义。
A.名词,类/同“嘱”,嘱托;
B.动词,驱车追赶/动词,效劳;
C.名词,原因/连词,所以;
D.动词,跟从,跟随/动词,跟从,跟随;
故选D。
3.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A.有误,句意: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可以。以,凭借。故断句:可/以一战,故选A。
4.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重点词的解释:狱,(诉讼)案件;察,明察;必,一定;以,根据,按照;情,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5.考查对标题的赏析。首先明确《曹刿论战》标题更好,理由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是一篇记叙战争的短文,但重点不是记叙战争的经过,而是着重写曹刿的“论战”。第①段写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第②段写曹刿指挥鲁军战胜齐军的经过。第③段写曹刿论述赢得战役胜利的原因,是文章的中心。“曹刿论战”意思是曹刿论述作战的道理,表明文章的重点不在记叙战斗情况,而在记叙曹刿“论”战略、战术。“战”指齐鲁之间的“长勺之战”。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齐鲁长勺之战》只交代了战争发生的背景情况,并不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主旨。本文对这次战争的经过是略写,主要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表现出曹刿可贵的军事见解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据此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曹刿论战》2022年押题预测
预测一: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问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衣食所安 安求其能千里也 转危为安
B.战则请从 当余之从师也 力不从心
C.又何间焉 遂与外人间隔 挑拔离间
D.公问其故 温故而知新 故弄玄虚
2.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3.文章详写和略写的内容各是什么?
4.请结合上文和下面【链接材料】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鲁庄公和汉宣帝在执政上的共同之处。
【链接材料】
夏五月,诏曰:“狱者万民之命,所以禁暴止邪,养育群生①也。能使生者不怨,死者不恨,则可谓文吏②矣。”
又曰:“闻古天子之名,难知而易讳③也。今百姓多上书触讳以犯罪者,服甚怜之。其更讳询④。诸触讳在令前者,赦之。”
(节选自《汉书·宣帝纪》)
【注】①群生:百姓。②文吏:掌管文书、法令的官吏。③讳:冒犯名讳。④询:汉宣帝改名为“询”。
【答案】
1.B
2.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3.详写了曹刿的言论,略写了作战过程。(意思相近即可)
4.答案要点:取信于民。鲁庄公能诚心办理案件,尽量做到公正,得到了百姓的拥护。汉宣帝认识到刑狱关系重大,能够禁暴止邪,使百姓内心安定,休养生息。汉宣帝对于自己改名之前冒犯他名讳的人,予以赦免,这份宽容,也让他深得民心。
【解析】
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安身/怎么/安全;
B.听从/听从/听从;
C.参与/隔绝/间隙;
D.原因/旧的知识/故意;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通假字。重点字词有:
牺牲:祭祀用的牛羊;弗:不;信:信用。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文题为“曹刿论战”,“论战”是重点,文中写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战前作战条件的分析,战后取胜原因的解释,是详写的内容。第二段“公与之乘,战于长勺”,长勺之战的作战过程,不作战争场面的一般描写,只概述了作战的过程。文中只用四个短句直接写战斗场面,“战于长勺”交代战斗地点,“齐人三鼓”“齐师败绩”“遂逐齐师”,概括了鲁军防御、反击、追击三个阶段,为略写,故略写了作战过程。
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
解题时,首先要读懂文段,找到表达鲁庄公和汉宣帝执政事迹或言行描写的句子进行比较,找到相同点。
鲁庄公“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认为察狱以情是“忠之属也”,“忠”是尽职于民,鲁庄公为民着想,体恤民情,政治上取信于民;
链接材料中,汉宣帝“狱者万民之命,所以禁暴止邪,养育群生也”,在处理狱案时,“禁暴止邪”“使生者不怨,死者不恨”,也是为民着想、体恤民情的表现。另外,由链接材料中“百姓多上书触讳以犯罪者,朕甚怜之。其更讳询。诸触讳在令前者,赦之”可知,宣帝对自己改名之前冒犯他名讳的人,予以赦免,表现了汉宣帝心胸宽广,对民宽容,深得民心,也能够取信于民。综上分析即可作答。
【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对他说:“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亨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曹刿回答说:“这是小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诚心诚意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种表现,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让我跟从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一开始,鲁庄公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被打得大败。鲁庄公就要下令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还不行。”曹刿下车看了看地上齐军战车辗过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撤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以后,鲁庄公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他们的勇气已经完了,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但大国难以捉摸,恐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战车的车轮痕迹很乱,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已经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链接材料】
(元康二年)夏五月,下诏说:刑狱关系到万民的民运,是用以禁止暴力、防止邪恶、养育百姓的。能做到使生者不怨、死者不恨,这就可以称得上是合格的执法之吏了。
又说:“听说古代的天子之名,难知而易讳。现在百姓中有不少因上书触讳而犯罪的,朕十分同情。朕将原名改为‘询’。凡是在此诏之前触讳而蒙罪的,一律赦免。”
预测二:
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选自《左传·曹刿论战》)
【乙】
文公伐原,令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而去之。谍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乃去之,及孟门,而原请降。
(选自《国语·晋语》)
【注】①原:原国,姬姓小国。②令:限令。③疏军:撤兵。疏:散、撤。④谍:刺探军情的人。⑤信;信用。⑥庇;庇护,即赖以生存。⑦孟门:原国地名。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又何间焉
(2)弗敢加也
(3)何以使人
(4)及孟门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而去之。
3.【乙】文写了文公伐原时表现出的战争智慧与远见卓识:在得知准确的谍报时依然撤兵,这是他______的具体表现;而“________”(填原文)则是他智慧与远见的必然结果。
4.【甲】乙】两文都写到了战争中的决策,两处画线句子中所做的决策有何异同?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答案】
1.(1)参与(2)虚夸,夸大(3)使唤,驱使(4)到了,到达
2.(1)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依照诚心去处理。
(2)到了三天,原国还不投降,晋文公就下令(让晋军)撤兵。
3. 信守承诺(恪守信义) (而)原请降
4.①相同点:无论是战斗还是撤兵,其决策依据都是取信于民;②不同点:[甲]文曹刿认为鲁庄公能够取信于民而做出“可以一战”的决策;[乙]文文公认为违背信义继续作战将会失信于民而做出了依然撤兵的决策。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1)句意为:又何必参与呢?间,参与。
(2)句意为:不敢虚报数目。加,虚夸,夸大。
(3)句意为:依靠什么来使唤人民呢?使,使唤,驱使。
(4)句意为:到了孟门。及,到了,到达。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重点词语:
(1)狱,诉讼事件;虽,即使;察,明察;以,按照;情,诚心。
(2)降,投降;令,命令;疏军,撤军;去,离开。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题空一:文公得知准确的谍报时依然撤兵,根据“令以三日之粮”(命令携带三天的口粮)可知,文公伐原原定期限为三日,三日不撤即失信,根据“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得到原国而失去信义,那又依靠什么来使唤人民呢?信义是人民赖以生存的保障,因此不可失信),文公认为得原而失信便失了民心,由此可以看出这是他信守承诺的表现。
题空二:根据题干可知,要求从原文提炼“必然结果”。读原文,文公伐原,三日原不降,文公信守承诺撤军,到孟门时,原国便宣布投降了。结果为:原请降。
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分析甲乙两文战争中决策的异同。
相同:甲文“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认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即作战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乙文“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文公认为得到原国而失去信义,无法使唤百姓,可见他把得到百姓的信任看得很重要。故相同点为:无论是战斗还是撤兵,其决策依据都是取信于民。
不同点:甲文中,曹刿在鲁庄公作战前进见,在得知鲁庄公做到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后,确定了鲁庄公能够取信于民,才决定“可以一战”。曹刿的决策是在“取信于民”的前提下;乙文中文公撤兵的决策是怕失信于民,他认为“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即违背信义继续作战将会失信于民,在这样的情况下做出了撤兵的决策。
【参考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乙:晋文公出兵讨伐原国,命令携带三天的口粮。到了三天,原国还不投降,文公就下令晋军撤退。这时探子出城来报告说:“原国最多再能支持一二天了!”军吏将这一情况汇报给晋文公,文公说:“得到原国而失去信义,那又依靠什么来使唤人民呢?信义是人民赖以生存的保障,因此不可失信。”于是晋军便撤离了原国,到了孟门附近地方,原国便宣布投降了。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