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30 16:26:0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9张PPT)
一、FM定点导入(2min)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第24课 唐诗三首
石壕吏
石壕吏
即石壕村,在今河南三门峡东南。
小官,这里指差役。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2、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感受诗中所描绘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等,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代表作品有:《望岳》《春望》《兵车行》以及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杜甫
读书漫游 《望岳》
困局长安 《兵车行》《丽人行》
陷贼为官 《春望》“三吏”“三别”
西南漂泊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围攻叛军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次年春,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当时从洛阳回华州(今属陕西渭南),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一首。
叙事诗
叙事诗是诗歌体裁(表达方式划分)的一种。它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它的情节一般较为简单、完整而集中,人物性格突出而典型,有浓厚的诗意,又有简练的叙事和层次清晰的生活场面。古典诗歌中著名的叙事诗有《十五从军征》《木兰诗》《孔雀东南飞》《长恨歌》《琵琶行》等。
二、FM自主学习(8min)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译文:傍晚时我投宿在石壕村,有差役在夜晚抓人。老翁翻墙逃跑,老妇出门察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译文:差役吼叫得多么凶狠!老妇啼哭得多么悲苦!(我)听到老妇走上前对差役说:“我三个儿子都在邺城防守。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译文: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活着的人暂时苟且活着,死去的人生命永远结束了。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译文: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男人,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孙子。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但她连一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无法出来见人。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译文: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请允许我跟从您连夜归营。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给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天亮后我登程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老汉一人告别。
1.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按照故事的发展过程,可分为哪几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2.老妇“致词”是围绕“苦”字来写的,用语言概括老妇“苦”在何处?
3.有人读完诗歌说显然老妇人致辞的三层意思不是一口气表达出来的,你怎么认为?
4.诗歌题目是《石壕吏》,而诗中却重点写了老妇人的致词,这是为什么?你能读出一个什么样的官吏形象?
三、FM模拟教学(20min)
1.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按照故事的发展过程,可分为哪几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诗人夜投石壕村,看到官吏捉人的故事。
第一部分(1):故事的开端,写“致词”的由来:诗人日暮投宿,夜遇差役捉人,营造紧张气氛。
第二部分(2-3):故事的发展、高潮,写“致词”的内容:老妇人自述,展示一个饱受战祸的家庭。
第三部分(4):故事的结局:写诗人独与老翁告别,暗示老妇人已经被抓走。
2.老妇“致词”是围绕“苦”字来写的,用语言概括老妇“苦”在何处?
①三男二死,丧子之苦。
②衣不蔽体,贫困之苦。
③自请服役,应征之苦。
3.有人读完诗歌说显然老妇人致辞的三层意思不是一口气表达出来的,你怎么认为?
藏问于答
藏问于答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手法,也叫寓问于答,最通俗的解释应该是省去问话,问从答知。藏问于答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言有尽而意无穷, 耐人寻味,引人遐思,发人深省。
寻隐者不遇
贾岛〔唐代〕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宋代〕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4.诗歌题目是《石壕吏》,而诗中却重点写了老妇人的致词,这是为什么?你能读出一个什么样的官吏形象?
侧面描写
①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
②从侧面形象地突出了封建官吏凶暴、蛮横、冷酷的形象;
③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深受苦难的人民的同情。
主旨
《石壕吏》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过程的描述,揭露了差役的残暴,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表现出作者对深受苦难的人民的同情。
四、FM问题归零(10min)
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从“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这句可以得知老妇人三个儿子中的两个刚刚牺牲在战场上,她的经历令人同情。
B.“泣幽咽”中“咽”指哭声梗塞低沉,“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C.《石壕吏》以“耳闻”为线索,按时间的顺序、诗人的叙述、老妇的说白,处处呼应,环环紧扣,层次十分清楚。
D.《石壕吏》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半夜抓人当壮丁行为的不满和对广大百姓的同情,是首优秀的抒情诗。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B.首句“暮投石壕村”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
C.“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D.在诗中,作者先叙事,后抒情、议论,通过抒情和议论,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全诗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己矣”体现了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
B.“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暗示了老妇人已被官吏抓走了。
C.全诗主要塑造了一个盛气凌人的恶吏形象和一个饱受欺凌的老妪形象。其中,恶吏是本文塑造的主要人物。
D.本诗既抒发了诗人对人们的同情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谴责。
4.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
B.诗人用极简省的笔墨刻画出差役凶狠蛮横的形象。
C.诗人对战争中处境悲惨的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D.诗人赞颂了老妇人顾全大局勇于担当的牺牲精神。
5.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B.“夜捉人”一则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百姓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二则表明县吏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C.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这十三句诗,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县吏也一直在那里洗耳恭听。
D.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
对照答案,红笔更正
DDCDC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