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71-73页。
教学目标设计 :
1、知识与技能:能结合具体的情境,用类比、迁移的方法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算理,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和态度: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并融合学科间知识。
教学重点:探究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对小数部分位数不同的小数的加减法的计算,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设计说明: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加减法并且已认识小数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创设了学生十分熟悉的购物情境,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学生学习运用竖式进行计算时,结合过去学过的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算理。在整数加减法运算时首先要“相同数位对齐”,其明显特征就是“末位对齐”;而在小数加减法运算时也是需要“相同数位对齐”,而在此明显的特征是“小数点对齐”。解决好对位问题,再将整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迁移过来即可。而对位问题也就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一、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两个谜语,请看大屏幕。
生:颠三倒四。
生:丢三落四。
师:最近我们都在学小数,写小数时可不要丢掉小数点哟!所以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不能丢三落四,更不能颠三倒四。
【设计说明:课前首先出现两个简单的谜语,看似不起眼,实际却与我们本堂课的教学息息相关,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颠三倒四,也绝不能丢三落四。同时也通过两个谜语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有利于进行接下来的课堂教学。】
师:咦,老师发现你们都是穿的校服呢,我来采访一下这位同学,请问你穿的校服是多大码的?
生:145
师:我们买校服的时候是不是都要量身高,那你知道你的身高是多少厘米吗?
生:141cm
师:小明的身高141cm,老师的身高163cm,根据这些信息,你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小明和老师的身高一共是多少?
生:老师比小明高多少?
师: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老师比学生高多少厘米?请同学们动起来,拿出本子,先出横式,然后在列竖式计算。(老师板书,并找一个同学到黑板演算)
师:好了,这位同学请留步,你能给大家说说列竖式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吗?
生:先写被减数,再写减数,然后3减1得2,6减4得2,1减1得0,但是在最高位,不用写。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有需要补充的吗?
生:应该是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生:相同数位对齐
师:是的相同数位对齐,然后从个位算起。同学们,对于他的做法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做的很好。
【设计说明:从学生所穿的校服入手,切合生活实际,并以采访的方式进行谈话教学。顺势复习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这种轻松的教学模式,不知不觉就将学生带入课堂之中,实施无痕教育。体现在无形中导入,有效激发经验。】
师:同学们,请问小明的身高是多少米呢?
生:1.41m
师:老师呢?
生:1.63米
师:请问:老师比小明高多少米?能解决吗?
生:能
师:你们列出的算式是?
生:1.63-1.42=
师:看一看,刚刚的算式里被减数和减数都是整数,而这个算式里的被减数和减数都是?
生:小数
师: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来研究的问题:小数加减法(老师板书课题)
【设计说明:注意单位,由之前的厘米变成米,学生自己在心里进行单位换算,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让学生把两个算式进行比较,找异同。让学生在心里开始构建新知与旧知的联系,从而引出新知的教学。为之后的知识迁移做下铺垫。】
二、自主探究、理解算法
1、 初步探索 ,理解算理
师:请同学们动起来,先写横式,再列竖式计算。(老师巡视,并请做得最快的同学到黑板上演算)
师:都解决完了吗?
生:是的
师:我们请这位同学给我们讲讲他是怎么列竖式计算的
生:我用3减2得1,6减4得2,1减1得0,然后写上小数点。
师:你们同意他的做法吗?
生:同意
师:那还有需要补充的吗?列竖式的时候数怎么写呀?
生:末位对齐
生:相同数位对齐
师:差的小数点点在哪儿?
生:和被减数、减数的小数点位置一样。
师:也就是说小数点和竖式中的小数点对齐
【设计说明: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减法,因此相同数位的小数减法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太大的问题,所以让学生自己利用已有的知识构建来解决新知。并且让学生来说运算方法,也就是让学生对算理进行一次整理,明白算理。用类比探索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小数减法的计算算理,正确进行小数减法的计算。】
2、迁移到小数加法,深化算理
师:以前都是老师给大家出题,今天老师请同学们当小老师,自已给自己出题,想不想试一试。
生:想。
(老师出示:6.74 50 38.7 25.2 21.46)
师:请同学们在这五个数中任选两个数组成一道小数加法或小数减法的题,并尝试算一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出的题,如果不会算不要紧,可以请教同学、老师,也可以空着,咱们一会一起研究,同时老师还有一个要求,看一看谁出的题能给大家带来新的思考。开始吧!
(学生尝试出题,老师巡视)
师:同学们交流的很热烈,老师在刚才巡视的时候发现了这样的几道题,咱们一起看一看。
38.7+25.2= 你们同意他的做法吗?
生:同意
师:展示错题:6.74+25.2=,你们同意他的做法吗?
生:不同意
师:为什么不同意?
生:他没有相同数位对齐
师:我们刚刚做这些题,不都是这么对齐的吗?这道题有什么不一样的吗?
生:刚刚那两道题的小数位数相同
师:哦,那你能不能来给我们说说怎么列竖式做这种小数位数不相同的题呢?
生:边说边写出竖式
师:有同学需要补充的吗?那关于这道题你们还有问题吗?
师:好的,那就是说我们遇到小数位数不同的数时,我们可以怎么做?
生:在后面添0,把他变为小数位数相同的小数
师:然后在怎么做?
生:从百分位算起
师:那如果有千分位呢?
生:从千分位算起
师:那统一来说也就是从哪儿算起?
生:末位算起
师:最后还不要忘记?
生:小数点
师:小数点点在哪儿?
生:和竖式中的小数点对齐
师:真棒。我们接着来看看这个同学的算式,可有意思了。50+38.7=,观察这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跟之前的算式又有什么不同?这个怎么写竖式?50没有小数点呀!
生:在50后面添上小数点
师:我们来看看这个同学的做法,怎样?他的做法如何?
生:很好
师:我们找这位同学来给我们说说是怎么想的
生:我在50的后面添上小数点和0,然后再计算
师:哦,这个同学真棒,我们掌声送给他,意思就是我们遇到整数加小数时,可以在整数后面添上小数点和0,再计算,再怎么计算呢?
生:从末位算起
师:最后还不要忘记?
生:点上小数点
师:小数点的位置?
生:和竖式中的小数点对齐
师:我们再次把掌声送给写出这道算式的聪明的同学!现在老师把这个加法变成减法,我们一起来做一做,请看黑板,你们说,老师写
生:先写50,再写38.7
师:怎么写38.7?
生:在50后面添上小数点和0
师:好的,接着又怎么做呢?
生:从末位算起
师:不够减呀?
生:向前面借一当十再减
师:好了,做完了吗?
生:没有,还有小数点
师:哦,点哪儿?
生:和竖式中的小数点对齐
师:哇撒,看来行知小学的孩子真的是无所不知呀!那我们一起来说说小数加减法需要注意什么?
生:相同数位对齐
师:在做题的时候我们是怎么快速让相同数位对齐的?
生:小数点对齐
师:接着?
生:从末位算起
师:一定要注意,做加法时?减法时?
生:加法满十进一,减法不够向前借一当十再减。
师:最后不要忘记
生:小数点
师:说完整小数点怎样?
生:小数点和竖式中的小数点对齐
师: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
生: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要去掉
师:太了不起了,能说出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看来我们的孩子真的是无所不知啊!
【设计说明:此环节用开放自由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在这个过程中分为两个环节,一是学生自行出题列算式,这有一定的随机性,所以学生就会遇到各种问题,出现加法算式、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整数与小数的加减法,需要进位的、退位的。第二环节是让学生讲解自己的算法,这样达到学生自己学习到同学相互学习的目的,让学生成为整个课堂的主体,而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用类比、迁移的方法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算理,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3、验算
师:我们做了这么多题怎么知道是否做对了呢?
生:可以验算。
生:验算方法跟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一样。(两生到黑板上板演验算第一道减法算式,其余学生在本子上验算自己做的题。)
【设计说明:验算教学在我们计算教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是在学习整数加减法时已经学过验算方法了,因此在此只用稍微提一下学生便可自行验算。】
4、总结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总结小数加减法的算法。(小组交流讨论)
a.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的数位对齐;
b、从末位算起;
c、得数的小数点与横线上方的小数点对齐。
走进生活,实际应用
1、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老师展示一学生作业,其他学生当小老师。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现在还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回忆并总结小数加减法的注意事项。
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两道计算题,学生判断如何列竖式。
一首小诗送给学生。
六、课后思考
课后完成下面两题,并相互比较做法,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七、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
小数点对齐 例1(1) 练1、 复习
从最低位算起 (2) 2、 整数加减法
别忘小数点 (3)
【教学反思与评价】
本堂课是一堂计算课题,在教学时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算理,懂得算法。人教版《小数加减法》是在学习了整数加减法、认识小数之后学习的。在一定的知识建构之上进行学习,只是在知识上的迁移。但是整数加减法运算时首先要“相同数位对齐”,其明显特征就是“末位对齐”;而在小数加减法运算时也是需要“相同数位对齐”,而在此明显的特征是“小数点对齐”。末位对齐的观念在学生的头脑里根深蒂固,这对于学习小数加减法无疑会产生“负迁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让学生自己出题自己来讲解,这样让学生发现:小数加减法实际也是需要“相同数位对齐”,只是其特征是“小数点对齐”。这样解决好对位问题,再将整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迁移过来。这样做到将新知识同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一定的思维加工,获得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本堂课在引入课题时,在身高单位生动了点小手脚,进行单位变化,引出整数和小数的算式,这个设计虽然一举两得但其实还是存在一定的弊端。不过可以让同学们体会小数加减计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体会到若不学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不学不行。有了这种感受,学生才会将“要我学”转换为“我要学”,才会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地加入到学习中去。
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数据,让学生在众多数据中任意选取组成算式,并自己计算,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处理信息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自主思考,学习的过程。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的知识做铺垫,教师就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尝试,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在课堂上创设交往、互动的协作学习环境,有利于群体智慧共享。学生在这种人格平等的环境中,自发释放自己的生命活力,享受快乐的学习生活,从而更自觉地承担学习任务。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位置,体现学生的学,老师的引导。在课堂设计的最后还提到了小数加减法的验算,使《小数加减法》这堂课变得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