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乡下人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乡下人家》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30 18:59: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乡下人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构”、“冠”等 10个生字,会写“构、饰”等 15个生字,会写“屋檐、构成”等 14个词语。
2、边读边想象画面,了解课文内容,能和同学交流自己喜欢的一处景致。
3、能抓住关键词想象画面,初步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积累文中生动形象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的词句,积累优美语言。在脑海中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田园生活画面,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播放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顺势导入新课,边放歌曲边欣赏田园风光图片。
2、师:同学们,课前咱们一起欣赏了一些乡村生活的图片,老师发现咱们同学都陶醉其中了,那看了这图片,听到这歌声,你想说什么?(生谈)
3、师:这乡村生活呀,真有说不完的情趣!美丽的乡村柳枝摇曳,流水潺潺,野花遍地,鲜果飘香,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家陈醉云细腻、优美的笔触一起走进乡下人家,一起去领略悠闲惬意的乡间生活,用心去感受乡下人家的美!齐读课题——《乡下人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请大家端起课本,先去放声地读一读课文,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说说读了课文,乡下人家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开始吧。(纠正读书姿势)(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2、师:乡下人家啊来了几位朋友,哎,看看,都认识吗?先自由练读一下,读的时候注意老师标红字的读音和写法。
(1)自由读
(2)指名读(正音、评价、师评价、同桌评价、强调多音字)强调:
①“结出”的“结”字读一声
②“场地”的“场”读三声
③“扎到水下”的“扎”字是翘舌音
④“巢”字上半部分是 3个撇折
(3)领读。哪位同学想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其他同学认真听,他读对了就跟着读,读错了大家就帮他纠正。
3、指导书写“率”
(1)师:率领的“率”字组成的这个词,你会读吗?(“效率”)这个“率”字也是我们要学写的字,请同学们伸出手来和老师一起书空,好吗?拿出生字卡片,找到“率”字,描 1写 1,写的时候心里默念字的笔画。(提示、纠正写字姿势)
(2)师:写完的同学可以给你的同桌看一下,同桌之间互相看一看写的怎么样。你觉得你同桌写的好的请你替他举下手。
(3)师:你觉得你同桌写得怎么样?好在哪里?(你观察的真仔细)
(4)咱们班写的好的同学真多,同学们,课文中的其他生字,我们也要这样一笔一划把它写好。
4、同学们,通过预习,字词我们都认识了,那谁来说说乡下人家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同学们都是善于思考的孩子)那乡下人家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1)课件出示,齐读。
(2)“独特”什么意思?“迷人”呢?(独特是指独有的,与众不同的;迷人是说吸引人,这句话是说乡下人家,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季节都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很吸引人的美。)
孩子们,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从作者的语言文字中去感受这一份独特、迷人的美,好吗?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插图,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课文描写最美的一处乡村风景,可以在书的空白处写写你的感受,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在脑海中勾画那美丽的画面。
三、精读课文,体会乡村美景
师:在老师眼里,同学们专心读书的样子就是这课堂上最美的风景!下面谁愿意把你觉得最美的景色读给大家听,谈谈你的体会。
(第一段:长藤绿叶瓜架)
交流。(读着句子,想象着画面,谈着自己的感受,你真会读书)“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大家看,这句话里面有个词,叫“别有风趣”,什么意思?“装饰”呢?(与众不同、打扮)课文中别有风趣的装饰是什么?
(图片展示对比图)城市里的装饰石狮子、大旗杆给人的感觉是?(气派)乡下人家的装饰是一些普普通通的瓜和叶,你又有什么样的感觉?对呀,通过这些石狮子、大旗杆的对比,乡下人家的这些生机勃勃、色彩艳丽的瓜和叶,更让人觉得亲切、舒服、十分可爱。这个句子正是用了对比的写法,把这一种独特、迷人的感觉展现在了我的眼前。
读。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好好体会体会。
是呀,一年四季都有鲜花陪伴,这农家小院真是迷人!
(第二段:春笋翠竹鲜花)
交流:“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说说你的感受。范读。
(课件出示)好美的画面,老师忍不住想读给大家听了,好吗?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听老师读一读这段话。
好了,同学们,谁来说一说你听到老师读时,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你想到了哪些词?
(课件展示鲜花依着时令开放图)
师:是啊,春风一吹,芍药绽开了美丽的笑脸;夏天到了,凤仙花、鸡冠花竟相开放;一阵秋风吹过,大丽菊点头含笑。太美了!这个季节的花儿谢了,另一个季节的花儿又含苞欲放了。这些花在不同的季节,依次开放,这就叫......
(语速放慢拖长)生读——依着时令,顺序开放。同学们用了那么多美好的词语来形容它们,那么作者用了哪两个词来写这些鲜花?
(“朴素”、“华丽”并板书)同学们看一下,这两个词是什么关系?(是一对反义词),作者为什么说这些鲜花既朴素又华丽呢?联系课文,说说你的理解。
(这些花很常见,种在门前的场地上,没有花盆去装饰,是朴素的美,开放时又是花团锦簇,色彩明丽,是华丽的美,这就是作者眼中朴素中带着华丽的美丽的鲜花,正是这一组看似矛盾的反义词,才让我们的农家小院显示出一派独特农家风光。)
交流“还有些人家,在屋后种几十枝竹,绿的叶,青的竿,投下一片绿绿的浓阴。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谈感受。大家自己读读这句话,看看有没有哪一个词语特别吸引你?为什么?(指名说:探)师引导:写活了。有趣吗?
你能不能试着学一学这些小竹笋从土里探出头来的样子?多可爱的一群小竹笋啊,告诉老师你探出头来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生答)
师:多富有情趣的一幅画面啊!来,可爱的小竹笋们,让我们再来一起朗读享受一下吧。(齐读)
小结:一个“探”字,让竹笋充满了情趣,如同一个个淘气的娃娃,和人捉迷藏一样从土里探出头来,充分展示了春季勃勃的生机,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这竹笋的喜爱之情。这种写作手法叫什么?(板书:拟人)对这种把物当作人来写的修辞手法就是拟人,咱同学在作文中也经常用。大家也把它记在课文中这句话的旁边。
(第三段:鸡群悠闲自在)
交流:“鸡,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
多么温馨的一家人呀!鸡是乡下独特的景观,在乡下无论什么地方总能看到三五成群的鸡。作者笔下是怎样一只母鸡?这是怎样的一只雄鸡?
(生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率领、大踏步)
大踏步是怎么个走法?我找个男同学上来走走看。什么感受?带着你的骄傲与威风,带着你的悠闲自在读一下。
如此独特的乡村景观,我们得好好地把它记在心里,自己背背试试,看谁记得快!齐背,要表现出母鸡慈母兼将军的气派、雄鸡雄纠纠、气昂昂的样子!
作者用了什么手法?(拟人)
威风的雄鸡,忙碌的母鸡,可爱的小鸡,生活的多欢畅啊!
(第四段:小桥流水戏鸭)
交流:谈感受,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小结:你瞧这鸭子与人相处得多友好,多快乐,多自由!真是小桥流水人家,河里一群欢鸭,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小桥流水戏鸭”图。(第五段:傍晚餐景如画)
谈感受。在这种环境下吃饭,你有什么感受?能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生读)口中品着美食,眼中赏着美景,心中想着丰收,心情能不舒畅吗?谁再来读?(生读)(课件出示吃完饭图片)天上红云片片,鸟儿鸣声啾啾,周围花儿朵朵,屋后绿竹摇曳,身边微风习习,晚餐笑声串串,好一幅乡村晚景图!让我们通过朗读把它展示出来,好吗?(配乐齐读)(读时板书:傍晚餐景如画)
这一幅幽雅恬静的画面,怎能不激起我们对乡下人家的向往之情。(第六段:纺织姑娘咿呀)
秋天的夜晚,如果住在乡下人家,你还能听到什么?作者用这拟人手法真是出神入化,它是怎么叫的?(织......)月明人静,纺织娘唱起了歌,好听吗?试着唱一唱。这么大声,会把人们吵醒的。应该怎样唱?对,要轻,不要把辛苦一天的人们吵醒哦,女生唱一遍,男生唱一遍。
你听出来了吗?纺织姑娘仿佛在唱什么?
这纺织姑娘的歌声,分明是一首丰收之歌,怪不得辛苦一天的人们,连他们的梦也如此甜蜜。你们猜,人们都做了什么样甜蜜的梦?(生谈)请你们通过朗读表达出这份甜蜜,齐读。(课件出示)
小结:夜晚的乡村没有城市的灯红酒绿,没有城市的喧哗热闹,有的只是一片宁静,真是独特啊!漫步在乡间小路上,我们一起饱览了乡下人间这么多迷人风景,不仅我们被深深的陶醉了,就连作者也被深深地陶醉了,所以他在文章的最后发出了由衷的赞叹——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四、总结
读着读着,乡下人家那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已不觉走进了我们的心间,真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咱们一起读一读这首小诗吧!
五、梳理方法,升华情感:
1.总结写法:同学们,作者运用了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的时间顺序交叉描写,运用了对比和拟人的写法,抓住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描写了乡村生活的特点,表达出了自己的喜爱赞美之情。其实不光作者有这样的感受,很多文人墨客都曾用心地描绘过乡下人家,著名诗人戴望舒曾写过这样一首小诗(课件出示)
2.请同学们打开书本 104页。
(1)生自由读诗。
(2)同学们,我们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分别用了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想像画面的方法体会到乡下人家的独特、迷人的美景。咱们就运用这些的学习方法,课下自学一下这首小诗吧。别忘记在旁边写写批注,留下阅读痕迹。
五、布置作业
不知不觉中,我们 40分钟的乡间之旅就要结束了,而独特迷人的乡村生活需要你课下继续用心聆听和阅读,来看一下我们的作业。
1.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2.综合实践活动:利用周末走进田园农家,通过照相、画画、写日记等方式,加深对乡村生活的了解。同学们,我们很幸运生活在农村,就让我们课下去感受我们身边的美景吧!好,下课!
《乡下人家》评测练习
1.看拼音,写词语。
(1)lí ba(________)边 xī shū(________)的 zá cǎo(_______)中,小鸡们在 mì shí(_______)
(2)qīng tíng(________)在 máo yán(_______)下飞来飞去。
(3)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huì chéng(________)了一幅自然、hé xié(_______)的田园风景画。
2.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奇(____)(______)会(____)(______)皆(____)(______)负(____)(______)
3.选择题“率”的字义有:
A.带领,统领; B.轻易地,不细想; C.模范;  D.爽直坦白。
(1)李广将军经常亲自率兵打仗。(____)
(2)领导干部一定要做群众的表率。(____)(3)这篇文章还有需要更改的地方,不要草率地发表。(____)(4)开朗直率的他十分讨人喜欢。(____)
4.下列不是描写城市生活 的成语一项是()
A.人流如潮人声鼎沸B.炊烟袅袅依山傍水
C.摩肩接踵车水马龙D.纵横交错鳞次栉比
5.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疏疏(shū)芍药(sháo)朴素(pǔ)
B.鸡冠花(guàn)捣衣(dǎo)瞥见(piē)
C.瞥见(piē)和谐(xié)闪烁(shuò)
D.应和(hé)绮丽(qǐ)谈心(tàn)
6.下列词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丝瓜碧绿瓜藤勺药 B.浓荫照例雄鸡觅食
C.夏天青憬归巢饭菜 D.徵风甜蜜催眠梦乡
7.填空乡下人家先后描绘了乡下人家六幅风景图:
瓜藤攀檐图、___________、__________、鸡鸭觅食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理文意,悟写法本文按照房前屋后的________顺序和_________三季、___________的时间顺序,展现了乡下人家充满诗意的生活。在作者的眼里乡下人家不论何时都有______________。
《乡下人家》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选读探究——品读感悟——朗读再现”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读中赏词、品句,读中积累、感悟,读中质疑、探究,读中想象、迁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反思自己《乡下人家》一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亮点:
一、一条主线 陈醉云的《乡下人家》结构清晰,语言朴实自然,读起来有清风拂面之感,这篇文字没有较难理解的词句。在教学中,我始终围绕一条主线:“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多读课文,抓住能体现乡下人家独特、迷人风景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在头脑中想一想作者描绘的画面,然后交流品味。这样就使整个教学结构清晰、合理,教学过程流畅。
二、多种方法  四年级下册有一个学习要求,即初步学会理解课文的几种方法,如:抓住重点句段阅读,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等等。在教学中我注重了通过多种方法理解课文。“青藤绿叶瓜架”画面中,学生在石狮子和瓜藤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的对比中,感受到别有风趣一词的含义。“雨后春笋”一段抓住一个“探”字,通过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如果你是小笋芽,从土里探出头来,看见了什么?会说什么?”使学生体会到拟人化手法运用的巧妙。
三、朗读再现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感受到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我安排了多层次的朗读。课伊始,我安排学生自由读,边读边画写体会,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品读感悟环节通过指名读、评读、男女生赛读、抓住重点词感悟读、齐读、引读等方式交错使用,最后的欣赏读、配乐读,把读贯穿由于整个教学的始终。这样不同层次的读,加深学生对乡下人家那朴实、自然和谐的乡村生活的理解,让学生与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也提高了朗读能力。
在课堂上,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评价语要有提升,这个是自己一直都在努力去积累的项目。虽然备课时冥思苦想出好多评价语,但是真正站在课堂上,随机应变的能力还是很欠缺。
其二,学生的读后感悟能力比较强,但朗读再现的能力较弱,要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且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提升。 课堂的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如何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的特点,凸显自身的教学特点,体现新形势下的教学理念,这将是我不懈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