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ké sou
zhǔ
yǎo
jiǎo
wù
kāi
rānɡ
dié
mǒ
kǔn
ɡē dɑ
朗
捷
羹
薪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下列句中的横线处。(只填序号)(4分)
(1)小品《放心吧》,将现实生活中人们____(A.深恶痛绝 B.疾恶如仇)的电信诈骗,巧妙地展现给观众。
(2)对于学习上的粗心、马虎,他总是____(A.不以为然 B.不以为意),觉得这些毛病无关紧要,不必大惊小怪。
A
B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通过学习《回忆鲁迅先生》,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形象展现在我们眼前。
B.赴美国普渡大学读书的邓稼先,无时无刻思念着家乡的亲人。
C.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能否养成主动交流的习惯,是取得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
D.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许多杰出人物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学习他们的精神,了解他们的事迹,有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A
C
1.学完本文后,班级准备举办“纪念鲁迅,重读鲁迅”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7分)
(1)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2分)
示例:走近鲁迅先生,聆听大师教诲。
(2)请你为主持人设计一段开场白。(3分)
示例:鲁迅先生是我国的文学巨匠,一代文豪。他在那万马齐喑的年代,对反动统治阶级嬉笑怒骂,对劳苦大众给予同情和讴歌,对愚昧民众呐喊与呼唤,对革命支持与参与……这一切,无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今天,我们重读鲁迅先生的作品,继承他的遗志,追寻他的脚步和心迹,走近他,倾听他,怀念他……
(3)根据你的理解,把下面的对联补写完整。(2分)
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_________;
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________。
【提示】《呐喊》《彷徨》《野草》《热风》《十月》《毁灭》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含译作),《莽原》《奔流》是鲁迅先生主编的刊物。
呐喊
彷徨
洞察世情的金庸
郑培凯
①一提到金庸,那些想象世界中的人物就鲜活地出现在我的眼前:光明磊落的郭靖、风流洒脱的令狐冲、义薄云天的萧峰、阴狠毒辣的欧阳锋……金庸的小说,提供了观察现世情态的一面镜子,令人读来,像是阅尽了千古众生相。
②与金庸的本尊查良镛先生相识,是我来了香港之后。最初的印象是他寡言慎行,与我长期印象中笔锋犀利的大侠迥然不同。来往渐多,开怀畅叙的时候,才发现原来他有点口拙,不像他小说对白那么词锋犀利。他不善于公开演讲,也很少在公众场合发表议论,这与他撰写报纸社论、评论天下大事、针砭时政的深刻与聪睿,形成了鲜明的反差。饶宗颐先生米寿之时,创价学会为他举办了“学艺双携”书画大展,特别邀请了查先生做开幕致辞。查先生个头不高,上台时虽然有些紧张,但是带着亲切的微笑,风度倒是儒雅。他一开口就说:“饶宗颐先生是我在香港最佩服的人。”说完之后,顿了一下,好像想起这句话使用了最高级的形容词,把饶先生捧成了香港至尊,有点不妥,接着补了一句:“我是说,他是我最佩服的人之一。”又顿了一下,大概觉得补充得也不妥,似乎贬低了饶公在他心目中的真正地位,再追加了一段说明:“香港有很多人,我都佩服。在不同领域都有了不起的人,都是我最佩服的。饶先生是在学术文化艺术领域,让我最佩服的人。”满场的来宾,都屏息听着查先生站在台上不断自我修正,显得十分尴尬。
③查先生拙于口头言辞,却是个思想锋利的人。他聪明绝顶,时常冒出一句你做梦也想不到的妙语,让人感到他不但学养过人,而且充满了非凡的想象谐趣。有一次朋友聚会,有位穿着时髦的女士,从台湾买了件鲜绿色的对襟棉袄,穿在身上,的确靓丽出众。她摆了几个美妙的pose(姿势),轻盈地转过身来,查先生突然莞尔一笑,说:“后面可以加个‘勇’字。”使我几乎喷出饭来。不禁让我想到古代也有些才华盖世的文学家,善于著书,却拙于口辩。《史记》记载韩非:“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司马迁描写司马相如,则是“口吃而善著书”。《汉书》说扬雄,是“口吃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之思”。这些“不能道说”的古人,应该与查先生都属“妙手著文章”的文人,与苏秦、张仪那样的纵横家大异其趣。认识了查先生之后,才了解,有的人真是天生的大巧若拙。
④我与查先生有同好,就是喜爱昆曲,也不只是爱好昆曲的高雅,更喜欢那种慢条斯理的悠游与闲适。每次邀约,他一定高高兴兴应约前来,而且经常是早到一个小时,安安静静,像小学生等着上课钟声一样,丝毫不嫌等待时间的漫长。有次问他:为什么那么早就赶来?他回答说,塞车误戏,岂不失算?后来我问他:怎么喜欢上昆曲的?他说,小时候在海宁,家里上上下下都喜欢听戏,一家大小,到了晚上休闲,都唱昆曲,就像现代人在家里唱卡拉OK那样,从小习惯了,就会牵动乡情,让他回到无忧无虑的童年岁月。
⑤查先生虽然退休了,时间比较容易自由支配,但还是偶尔也有无法前来看戏的时候。有一次我又邀他观赏昆曲,他犹犹豫豫地告诉我,这次来不了,但要先请我吃饭,可否先给他一张戏单,让他过个干瘾。我便拿出素雅的笺纸,用工整的小楷抄了三天的剧目,还抄了饰演者名字,整整齐齐写了两三张纸,写得像从前的戏单那样。吃饭时我交给查先生,他仔细看了一遍,笑了笑,小心翼翼折成四折,放进上衣口袋里,说这次只好自己想象演出的情景了。
⑥查先生看戏的时候,十分安静,偶尔也莞尔一笑。大多数时间,他都静静地欣赏,或许是心境已经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地步。看戏也如同观察世情,人世多少悲欢离合,多少喜怒哀乐,都在唱做之中,如水中月,如镜中花。
2.作者认为金庸是一个“洞察世情”的人,依据何在?(4分)
金庸的小说提供了观察现世情态的一面镜子,写尽了千古众生相(2分)。金庸看戏也如同在观察世情,感悟人世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2分)。
3.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第②段查先生致辞这件事。(4分)
表现金庸口拙(1分),与下文他在朋友聚会上口出妙语形成鲜明的对比(2分),表现他的大巧若拙(1分)。
4.文中两处写到查先生“莞尔一笑”这一细节,各有什么用意?(4分)★
第一处写出了查先生机敏调皮,聪明绝顶,时有妙语,充满了非凡的想象与谐趣(2分)。第二处写出了查先生沉浸在昆曲的艺术世界里,表现出他沉稳的性情和对世情的洞察与了悟(2分)。
5.称呼的变化体现情感的不同,请揣摩本文作者在文中对主人公的称呼由“金庸”变为“查先生”所体现的不同情感。(4分)
“金庸”是作为读者对一位武侠小说作者的称呼(1分),体现出“我”对他作家成就的尊重与敬仰(1分)。“查先生”是作为朋友对他的称呼(1分),体现出“我”对这样一位朴实、随和、富有生活情趣的儒雅之士的亲近与喜爱(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