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茶馆(节选)
老舍
学习目标
1 、分析王利发等人的形象特点。
2 、品味准确、生动、幽默而富于个性化的语言。
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是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享有世界声誉的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 “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投湖自尽。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二马》、《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柳家大院》、《断魂枪》;剧本《龙须沟》、《茶馆》、《方珍珠》。他的作品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经典重现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表演《茶馆》片段鉴赏主要人物形象。【重点】
2、学习通过人物对话及舞台说明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
1.字音
神龛( ) 洗涮( )
忏悔( ) 太监( )
咂摸( ) 簿子( )
坤角( ) 落子( )
饷( )
2.字形
莫谈国事 共商国是 惊慌(惶)失措
kān
Chàn
Zā mo
Jué
xiǎng
shuàn
jiàn
bù
lào
《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
成就,作品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哀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人物命运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从清末、民初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50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政局动荡、社会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罪恶。
全剧共三幕,各写一个时代
第一幕:清末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云集于此。
第二幕(节选部分):民国军阀混战时期,茶馆生意艰难,尽管王利发苦心改良,但也只能惨淡经营。
第三幕: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剧中所有正直的人都陷于一种不可自拔的困境中。
概括本幕情节
(人物进行了什么活动?)
1、李三抱怨
2、难民求助
3、巡警摊派勒索
4、大兵强取豪夺
5、唐铁嘴要租房
6、常四爷、松二爷来祝贺开张
7、宋吴两特务来抓 人、敲诈
8、康顺子找工作
9、刘麻子和逃兵老陈、老林谈交易
10、崔久峰去念佛
11、老陈、老林被抢,刘麻子被抓
王利发
常四爷
松二爷
康顺子
刘麻子
唐铁嘴
分析剧中人物形象
宋恩子
吴祥子
裕泰茶馆的掌柜
1、继承了父亲的处世哲学:
2、对不同人采取不同态度
对李三、康顺子
对难民
对巡警大兵、特务
对刘麻子
3、善于经营,不断改良
王利发
同情、但有限度
强硬、少怜悯
讨好、巧于应付、怕得罪
厌恶、仍笑脸相迎
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其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圆滑
善于应酬
精明干练
胆小自私
多说好话,多作揖。
常四爷形象分析(语言与个性)
*“今儿个城外头乱乱哄哄,买不到菜;东抓西抓,抓到这么两只鸡,几斤老腌萝卜。听说你明天开张,也许用的着,特意给你送来了!”
*“瞧着给,该给多少给多少!”
*“是呀,您的眼力不错!戊戌年我就在这儿说了句‘大清国要完’,叫你二位给抓了走,坐了一年多的牢!”
*“凭力气挣饭吃,我的身上更有劲了!”
旗人,满清时吃皇粮。但是对腐败的清王朝不满,对洋人更加痛恨。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抓起来,出狱后参加义和团,以后又凭力气卖菜为生。他不讳言他的不满,对抓过他的特务仍然很强硬,对正在发愁的王利发则雪中送炭。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也穷困潦倒,绝望地喊出:“我爱咱们的中国呀,可是谁爱我呢?”这个形象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反映出旧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
正直善良
敢作敢为 富于正义感
“怎么样?我想大哭一场!看见我这身衣裳没有?我还像个人吗?”
“我饿着,也不能叫鸟儿饿着!”
“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前清的事儿!不能不请安!”
松二爷形象分析(语言与个性)
心眼好
胆小怕事
懒散无能
没有谋生能力的
旗人的典型,反映了
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刘麻子、唐铁嘴等:一群地痞无赖。一个说媒拉纤、拐卖人口,一个是算命骗人的相士,。这样一类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畸形和病态。
利用职务之便敲诈勒索的流氓无赖
顺风倒的奸邪小人,靠坑害别人钻营偷生。
充满幽默风格的语言
1、“我已经不吃大烟了!”“我该抽白面了。你看,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两大强国伺候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
唐铁嘴夸耀自己抽白面的对话,看似可笑,却激起人们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仇恨。
2、王利发问报童“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像句玩笑话,表现的却是人民对动荡时局的不满 。
3、松二爷看见宋恩子和吴祥子仍穿着灰色大衫,外罩青布马褂说:“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了前清的事儿!”。既表现出松二爷的怀旧情绪,也讽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
从话剧语言看时代特点
“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
“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个打炮,明儿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
大兵:“谁要钞票?要现大洋!”
“告诉你,常四爷,要我们效力的都仗着洋人撑腰!没有洋枪洋炮,怎能够打起仗来呢?”
“现在,人家总长次长,团长师长,要娶姨太太讲究要唱落子的坤角,戏班里的女名角,一花就三千五千现大洋!”
——满清覆灭。
——政局动荡。
——通货膨胀。
——半殖民地时代。
——官僚生活腐化堕落。
课外练习
1、剧本前面部分的“舞台说明”反映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所反映的是1916年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连年内战,民不聊生的社会面貌。“裕泰”茶馆是北京城内硕果仅存的一家,可见军阀混战时期街市的冷落萧条,茶馆内设置的时装美人广告画和“莫谈国事”的大字,可以联想到帝国主义的侵入和渗透,也看到了社会的动荡不安。从茶馆的修理门面,预备开张,足见主人王利发的审时度势,随俗为变,善于经营的特点。
2、第二幕中的戏剧冲突是什么?这些冲突又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剪影式”地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人物仿佛是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轨迹必然地运行着。正直、善良的人无法摆脱厄运的袭击,那些异常活跃的社会渣滓,各自遵循着自己的道德准则行事。人物与人物之间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如李三的报怨,巡警的勒索,难民的哀告,逃兵的蛮横,都表现了帝国主义指使的军阀混战给社会造成的黑暗,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深刻地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荒淫、腐败所造成的农民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黑暗。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将临。
3、《茶馆》在结构上有些什么特点?
《茶馆》的戏剧结构是独特的,称为“图卷戏”,或者叫“卷轴式”的平面结构。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 而是以众多人物的活动带动情节的发展。曹禺的《雷雨》与老舍的《茶馆》反映的社会时代接近,都是话剧形式,但结构特点却截然不同,《雷雨》采用的是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作者巧妙运用了 “回顾 ”和“穿插”的方法,把“现在的戏剧”和 “过去的戏剧”交织在一起,充分表现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尖锐集中,剧情发展紧张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