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下学期数学《认识人民币》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一年级下学期数学《认识人民币》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5-01 12:09: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认识人民币》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所展示的课——《认识人民币》。这是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主要是向学生介绍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进率,让学生们初步了解各种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新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编排加强了对人民币的整体认识,并结合具体操作帮助学生掌握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一年级儿童年龄虽小,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人民币,具有一定的购物经验, 对于要用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朴素的等价交换的商品意识是有的。在深入研究教材,分析本班孩子学情的基础上,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等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基于我校的“四 步自研式”课堂教学策略,本节课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预学:任务前置,基础先学(PPT)
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进率:1 元
=10 角、1 角=10 分。
2、培养学生观察、分类、抽象、概括、类比、迁移的能力与思维品质。
3、会计算总钱数和付刚好的钱去购买商品,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观察、分类、抽象、概括、类比、迁移的能力与思维品质。
2、会计算总钱数和付刚好的钱去购买商品,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课前我通过智慧平台发布了预学微课《认识人民币》,
预习题单
1、下面( )是 1 元人民币。
A. B. C.
2、 这是( )的人民币
A. 5 角 B.5 元 C.1 角
3、思考:人民币除了按材质、单位进行分类,还可以怎么分类?选择两种不同的方法将这些人民币进行分类并拍照上传。
让学生观看微课,了解人民币的作用,掌握认人民币的方法,并尝试对人民币进行分类。
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我通过智慧平台“教师助手” 布置了两个客观选择题和 1 个主观题的预习作业。我希望通过这样的预学设计,改变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在达成知识目标的过程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为课堂研学环节的
交流分享做好铺垫,有利于把课堂还给孩子,建立以孩子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活动。
二、展学:分享诊断,展示反馈(PPT)
在展学阶段,我先展示了同学们的预学作业情况。请学生来分享认人民币面值的方法。又展示了学生对人民币进行分类的不同方法,以此来诊断学生的预习情况。提炼出本节 课的学习重点: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三、研学:合作探究,点拨思辨(PPT)
在研学环节,我尊重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原则。利用教师助手录制有趣的生活情境,在活动中激起学生的兴趣, 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特点,练习设计都是以游戏为载体,设计了“两人比赛”活动,重点让学生意识到元是比角大的单位,角比分大。课前还设计了 3 选择题作为课中练习,学生在平板上完成,后台数据进行实时统计,便于我及时了解全班同学对人民币单位间进率的掌握情况。设计“1 元=( ) 分”引发同学们的思考,通过学生汇报,结合课件展示,生成 1 元=100 分。
在学习数总钱数时,出示有趣的商品,激发学生兴趣。请学生来介绍数钱的方法,自主学习探究新知。总结出数总钱数时要先按单位进行分类,按元、角、分的顺序数一数, 最后合在一起。
充分的自主活动,即培养了学生的合理推理能力,又有效推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延学:拓展延伸,练习评价(PPT)
在延学阶段,我设计线上购物和线下购物活动,1 元购物等活动,通过互赏实现全班交流。尊重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原则,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活动中激起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学得生动轻松愉悦,学到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有价值的数学。实现把知识和能力向生活实践进行延伸拓展的目的。
在热烈的购物之后进行小结,学生由此回顾整个学习过程,多方面进行小结。通过积分选出本节课的明星学生、明 星小组,提升成功的意义,满足学生成功欲望。
整堂课的设计,实现了知识能力的迁移。 “四步自研式”课堂教学模式让我简单高效的教数学,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课堂的中心。智慧平台融入课堂,给数学教学带来了许多便利。比如课前发布微课和检测作业,便于学生预学也方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情。小学生对很多事物充满了好奇,求知欲爆棚。喜欢被“点名”、急切地点“抢答”、期待与老师“互动”展示给全班、乐意给同学“互批作业”、盼望“互 赏”全班同学的聪明才智、爱上自己给自己“加分”等等, 新颖的互动方式使得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仅高还持续时间 长。课后学生对于不懂的知识还可在平台上查询上课资料,
打破了空间局限性。有趣的评价体系和数据支撑,让学生的成长不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即使过了再久,只要登陆系统就可看到自己的成长历程。像这样的实用 性强的功能还有很多,有待于我今后不地去学习和挖掘。期待大家对我的教学多提意见和建议。
谢谢大家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