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复习导航——七年级下册第15课 《孙权劝学》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资治通鉴》全书二百九十四卷,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书名是以历史上的得失作为借鉴来加强统治的意思。
3、古时候的“经”,指的是(法、儒)家经典,包括《??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春秋??? 》、等书。
二、熟读文章,注意朗读节奏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3.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重点词句识记
【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警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课下注释
[1] 初:当初
[2]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3]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4]当涂:当道,当权。
[5]辞:推托。以:拿,用,介词。[6]务:事务。
[7] 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8]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诗》《书》《礼》《春秋》等书。
[9]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0]邪(yé):通“耶”,语气词。
[11]涉猎:粗略地阅读。
[12]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13]乃:于是,就。 [14]及:到了……的时候。
[15]过:到。
[16] 但:只,仅。
[17]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18]非复:不再是。
[19] 孰若:谁比的上;谁像(我)。孰:谁,若:像。
[20] 始:开始。 [21]更:重新。
[22]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亲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23] 即:就。
[24]见事:认清事物。
2、课文翻译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拿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
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只是说您应当广泛阅读,了解历史罢了。您说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
于是吕蒙开始学习。到了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鲁肃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阿蒙!”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另眼相看。老兄为什么对这个道理知道得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之后才辞别。
3、一词多义:
当: 但当涉猎(助动词,应当) 当涂掌事(动词:正) 见: 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四、写法与主旨
1、对话言简义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色。
2、吕蒙被人称为“吴下阿蒙”,特别不喜欢读书,后来孙权劝他呀加强学习,他以“军中多务”为借口推脱,后来在孙权的现身说法之下,他才听从劝告、开始就学并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进步。他的变化给我们的启示是: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只要加强学习,就会不断取得进步。
3、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
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4、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五、课后练习
1、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6)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表陈述语气,可译为“罢了”)
2、从文章内容来看,孙权谓吕蒙“不可不学”的理由有:①可以见往事,有鉴戒 ②可以结识有志之士等。
3、孙权告诉吕蒙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是:?涉猎、见往事(用原文词语填空)
九年级语文周测试题
七下15课《孙权劝学》复习检测
(满分:50分 )
1、《孙权劝学》选自《?????????? 》,它是???? (朝代)??????? 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6分)
2、依据课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8分)
①孰若孤:???? ?? ?
②及鲁肃过寻阳:
③即更刮目相待:
3、下列句子中,没有人称代词的一组是(?? ?)(3分)
A.卿今当涂掌事 B.孤常读书C.蒙辞以军中多务D.自以为大有所益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①卿今当涂掌事 ②但当涉猎 B.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自以为大有所益 C.①见往事耳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5、对“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的正确翻译(5分)
是:??????????????????????? 6、?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停顿,并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孤 岂 欲 卿 治 经 为 博 士 邪!
译文:
7、翻译下面句子,并再写出一句含有“但”并且意思和用法与该句中的一致的文言句子。 (6分)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译文:
句子: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9、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至少写出两条。)(10分)?? 答:
【美文欣赏】春之盛典
当大地上最后一股西风被春风撵得无影无踪时,冬天王朝就宣告了他的土崩瓦解。
于是乎,山顶上的那一点残雪再也撑不住冷面,噗嗤一声就哭了个大花脸。泪水一直淌到那山麓边,小河水也被感动得哗哗响。那性急的鸭子拍打着翅膀,扑嗵嗵跳到河里,尽情去领略什么叫"春江水暖"。
击溃了西风,攻占了这山和水,春风并没有满足,他要让天下尽知,他才是这个季节的君王。于是乎,他又攻占了一座座的水村和山郭,就连墙头、垄上也不放过,不信你瞧,那茸茸春草正在墙头、垄边、池畔纷纷钻了出来,睁开了他们惺忪的睡眼,迎着春风伸展自己柔媚的身姿。为了巩固战果,春风再三邀请他的孪生兄弟春雨来助阵,可春雨性格内向,不事张扬。于是在夜里随春风来到了人间。难怪杜甫夸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时间,人间变了模样,万物尽开颜。
就在这天夜里,春风创造了一个奇迹,却也导演了一场悲剧。因为现在还是那些蜂儿蝶儿做着春梦的时候,一棵小桃树却早早被春风的柔情唤醒了。她积蓄了一个冬天的力量就在这乍暖还冷的早上倾情释放了。粉红粉红的花骨朵迎着朝阳,一丛丛一簇簇的绽放了,似锦如霞。这情景被一位来此寻觅诗意的诗人发现了,于是写下了他春天里的第一首诗,题目是《献给我可爱的小桃树》。第二天,当诗人再次来到这里的时候,他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小桃树正在大片大片的飞落她的花瓣,象一位失恋少女撕碎她的情书飘落在风中,地上落满了红霞。多愁善感的诗人被这凄美的壮观场面感动的泪流满面。因为在昨天,他没有想到"明日落红应满径"。于是,他写下了第二首诗,题目是《献给我可怜的小桃树》。小桃树可怜吗?也许只有春风知道,也许只有小桃树自己知道。而这位诗人也领悟到了什么叫"诗债难偿"。
然而,春风并没有吸取这悲剧的教训,依然多情如旧。他去跟嫩嫩的小草私语,直羞得小草乱摇头;他去跟蓝天上的悠悠白云约会,却碰了一鼻子灰;他又去跟丝柳谈情说爱,直惹地柳絮漫天飞,跟他讨情债。不仅如此,春风还纵容蝴蝶弹破庄周的梦飞出来,翩翩起舞,到处沾花惹草,到现在,庄周也不知道自己是蝶还是人。春天母亲实在看不过儿子的放纵,便一声春雷惊醒了这混沌的春风的梦。
演绎了这一番爱恨情愁的浪漫故事之后,春风便长大了。他拉起了小孩子的风筝,当作自己的旗帜,让小燕子的呢喃作请柬,邀请一切子民,让他们脸上都荡漾着幸福的笑容来参加他的登基圣典。一个新的季节王朝--春天便真的开始了。
简评:本文作者写的是春天的故事,主角是春风,文中比喻成“春天的君王”,为能够成为真正的君王,他撵走西风,邀请春雨,唤醒春草,情惹小桃树和漫天柳絮,纵容花蝴蝶,情牵多情诗人。春雷乍响,风筝飘扬,燕语呢喃,万物复苏。春天的有代表性景物大多都在文中出现,让人感受到春天已经来临。文中多用拟人、排比等修辞,语言比较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