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 强
第一节 压 强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
2.过程与方法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和压强的公式。
教学难点:压强公式的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演与练习法
教学用具:小桌、泡沫塑料、砝码等
学习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重力的定义,重力的方向 。重力的作用点 。重力的大小
二、创设情境
请同学们观察自己的书包带子。想一想平时背书包时,觉得宽带子好,还是细带子好,为什么?对以上问题,可能同学们现在还不能得出正确结果,自己猜的是否正确,要经过事实来检验。同学们学习了本课的知识,就会得到满意的回答,引出课题。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四、展示汇报
⒈压力
①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出下列各图中物体对表面的压力示意图。
②学生画完后,讲评学生作图情况,错误的进行纠正,并用红色粉笔把压力突出出来。让同学们思考后举手回答,以上图中物体对受力表面的压力有什么共同特点?
总结:在物理上,把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受力面.
压力并不一定由重力产生,只有静止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对地面的压力才等于重力.
自学指导
1.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在这个实验中,再次用到了“控制变量法”,实验步骤如下:
(1)把小桌腿朝下放在泡沫塑料上,观察泡沫塑料被压下的深度.
(2)在腿朝下的小桌上放一个砝码,观察泡沫塑料被压下的深度.
(3)把小桌翻过来,将同一砝码放在桌面木板上,观察泡沫塑料被压下的深度.
分析:步骤(1)和(2)中,让小桌腿朝下是保持____________不变,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__之间的关系;步骤(2)和(3)中,把砝码放在桌面木板上是保持_________不变,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______之间的关系.
观察课本图示,由甲图和乙图可以得出: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塑料泡沫被压下的深度越_____,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______________有关;由乙图和丙图可以得出:/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大,塑料泡沫被压下的深度越______,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_____有关.综合可以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跟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有关
2.阅读课本上的内容,完成下列填空,并通过理解定义去理解公式是怎样写出的.
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压强.在物理上用字母____表示压强,____表示压力,_____表示物体的受力面积,计算压强的公式是________,其中压力的单位是_____,受力面积的单位是_____,压强的单位是_____,为了纪念___国科学家_______,压强/还有一个专用单位叫________,简称______,符号是______.1Pa=______N/m2。压强单位除了帕斯卡外,还有千帕(KPa)、兆帕(MPa)。它们之间的关系是:1MPa=103KPa=106Pa=106N/m2。
课堂练习:单位换算
(1) 1.56MPa = = Pa;(2) 78000 Pa = = KPa
介绍压强的物理意义:以成年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1.5×104 Pa的含义是:1米2的地面受到的压力约1.5×104牛顿。
注意事项:使用此公式进行计算时,一定要注意统一单位,并要确定准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就是两物体相互接触的/面积).除了会计算压强外,还要会用此公式计算压力(F=P/S)和受力面积(S=F//P)
3.仔细学习例题,学会解题步骤,然后做下面的例1.
典型例题
例1:桌面上平放着一本字典,字典受到的重力为5N,它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2.5×10-2m2,计算这本书对桌面的压强.
/
例2.你坐在/家中的沙发上与坐/在硬板凳上相比教,哪种情况感到舒服些?为什么?
思路引导:两种情况中,人对板凳的压力大小都等于人的______,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两种情况下人受到的压力是一样的,但是人坐在沙发上比坐在硬板凳上时受力面积要_____,由P=F/S/可知,在压力不变时,受力面积越大,压强越_____,所以坐在沙发上舒服些
五、拓展提升
1.判断一下下列各图中,表面受到的压力的大小,已知物体A的重力GA=10N,物体B的重力GB=20N,F=20N,F1=15N
/
甲图 乙图 丙图 丁图 戊图
甲图中地面受到的压力是______N;乙图中地面受到的压力是______N;丙图中地面受到的压力是_____N;丁图中地面受到的压力是_____N;戊图中顶面受到的压力是______N.
2、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有关.
3.某物体对桌面的压强是1×104Pa,它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有一瓶没有开启的汽水,瓶内二氧化碳给瓶盖一个14N的力,若瓶盖的面积为7cm2,则瓶盖受到的压强是( )
A 0.5×10-4Pa B 2Pa C 200Pa D 2×104Pa
5.如图所示是研究压力作用效果的实验:
/
(1)比较甲、乙两个实验可知,压力作用效果跟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系.
(2)比较甲、丙两个实验可知,压力作用效果跟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系.
6.一个物体的质量是3kg,放在水平地面上,已知它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100cm2,计算这个物体对地面的压强.(g=10N/kg)
7.一个正方体木块的边长是10cm,把它放在水平桌面上,计算它对桌面的压强.(已知木块的密度是0.6×103kg/m3;g=10N/kg)
课后记:
压 强(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教学难点:会判断压强是如何增大和减小的
教学方法:练习法
学习过程
复习巩固
1.压力的作用效果跟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有关.
2.压强的计算公式是_________,其中压力的单位是______,受力面积的单位是_____,压强的单位是_______,压强的专用单位是_________.
3.由压强公式可以得出: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大,压强越______,压力的作用效果越小.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强越_____,压力的作用效果越大.
二、创设情境
人走在雪地里会陷入雪中,如何不让人陷入雪中?
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四、展示汇报
自学指导
阅读课本上的“想想议议”部分的插图,讨论一下各图中哪些是要增大压强,哪些是要减小压强,它们各自采用了什么方法?并填写下面的空格:
推土机具有宽大的履带是通过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______压强的(填“增大”或“减小”下同),而它锋利的土铲是通过_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_______压强的;斧头具有很窄的刃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________压强的;铁轨铺在一根根枕木上是通过_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_________压强的.蝉是通过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______压强的,从而能使它的口器很容易插入树皮;骆驼/具有宽大的脚掌,是通过_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________压强的,从而不会陷入沙中很深.
总结得出:增大压强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
减小压强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
典型例题
例1.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常见到以下事例:①有“森林卫士”之称的啄木鸟有细长而坚硬的尖喙,便于啄开树皮;②铁路的铁轨要铺在枕木上;③书包带要做得宽些,背在肩上才舒服;④要把图钉按进较硬的木板,需要加更大的力.其中属于减小压强的是哪一组( )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例2.一个长方体木块平放在桌面上时,对桌面的压强为P,若将它竖直切去1/2,则剩余部分对桌面的压强为( ),若将竖直切下的1/2放到另外1/2上面,则木块对桌面的压强是( );若将它水平切开,把上面部分拿走,则剩余部分对桌面的压强为( )
A P/2 B P/4 C /P D 2P
例3.如图所示,物体A的重力为20N,物体B的重力/为30N,已知A的底面积为2×10-2m2,B的底面积为4×10-2m2,求:(1)物体A对B的压强(2)物体B对地面的压强.
/
课堂达标
1.下列事例中,为了增大压强的是( )
A 书包带很宽 B 铁轨铺在枕木上 C 刀磨得很薄 D 推土机安装履带
2.你购买纸包饮料时,一般配有一根塑料吸管,吸管一端是斜面的,一头是平的,正确的使用方法是( )
A 将平面一头插入饮料管孔 B 将斜面一头插入饮料管孔
C 将任意一头插入饮料管孔均可 D 不用塑料管也可以
3.我们在用螺丝固定物体时,往往在螺丝下面垫上一个垫圈,这样做的目的是( )
A 美观 B 减小摩擦 C 减小压强 D 增加硬度
4.大型运输车装有很多车轮,是为了( )
A 减小重力 B 减小压强 C 增大摩擦 D 增大稳定性
拓展提升
1.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常会见到如下现象,其中属于减小压强的是( )
①削铅笔的小刀刀刃磨得很薄②滑雪板做得很宽很长③往墙上钉钉子时,要用力击打④用订书机订书本时,订书机的柄较宽.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一块砖平放在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强为P1,若将其侧放,对地面的压强为P2,那么( )
A P1>P2 B P1=P2 C P1
3.将一均匀长方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如图所示,若沿虚线切开拿走上面一半,则长方体的密度,长方体对桌面的压力及压强的变化情况是( )
A 密度不变,压力减/小,压强不变 B 密度变小,压力减小,压强减小
C 密度不变,压力减/小,压强减小 D 密度变小,压力减小,压强不变
4.如图所示,物体A的重力为20N,物体B的重力为30N,已知A的底面积为2×10-2m2,B的底面积为4×10-2m2,求:(1)物体B对A的压强(2)物体A对地面的压强.
/
课后记:
第二节 液体的压强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
学会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实验探究液体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生探求科学知识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探究实验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教学难点:如何指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及密度的关系.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提问讨论法
教学用具:两端开口玻璃圆筒、侧壁开孔圆筒、液体压强计、烧杯、水、盐水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________,且在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_______,同一液体内部的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_______,另外液体内部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_______.
2.计算液体压强的公式是________,其中液体密度的单位是_______,深度的单位是______,压强的单位是________.
创设情境
手上带上一次性塑料袋,放入水中,有何感觉?
放在水平面上的固体,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对支承它的物体表面有压强.液本也受到重力作用,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能流动,盛在容器内对容器底部、侧壁和内部有没有压强?如果有压强,会有哪些特点呢?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四、展示汇报
1.液体的压强
(1)演示实验:有一两端开口的玻璃圆筒,下端扎有橡皮膜,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筒口相平;将少量红色的水倒在平放在桌上的玻璃板上,水在玻璃板上散开:将红色的水倒入玻璃圆筒,请同学们说一说,观察到什么现象?(橡皮膜向下凸出),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2)演示:把水倒入侧壁在不同深度开有三个小孔的圆筒,观察水是否会从小孔流出,能流出说明什么问题?
总结:根据以上实验表明,液体由于受 作用,对容器 部有压强;对阻阻碍液体散开的容器 也有压强.
2.学生分组实验:液体内部有没有压强?这有什么规律呢? (1)介绍压强计:介绍时,用手指轻轻按一按侧壁,请同学们观察压强计U形管中两管液面出现的高度差,力稍大点,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也增大,表明: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越大,橡皮膜表面受到的压强也越大.
(2)探究液体内部是否有压强?让学生把橡皮膜放入溶液中,看看在各个方向,各个深度是否会有压强?
学生实验后得出结论:液体内部 (填“有”或“没有”)压强的.
猜想:液体内部的压强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怎样来验证会影响液体内部的压强呢?
引导学生使用以前用过的控制变量法.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实验完后,请同学们对实验所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液体内部压强有什么规律?分别请用水和盐水做实验的一组同学展示自己的实验记录,并归纳自己从实验中得出液体内部的压强规律.
1.液体对容器的 部和 都有压强;
2.液体内部 都有压强;
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 ,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 .
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 有关,在同一深度密度越大压强
五、拓展提升:
1.下列表格是某同学“/研究液体的压强”的实验部分数据记录:
实验次数
水的深度/cm
橡皮膜的方向
压强计左右水面高度差/cm
1
4
朝上
3.2
2
4
朝侧面
3.2
3
4
朝下
3.2
4
10
朝下
9.2
(1)实验次数1、2、3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把橡皮膜放入盐水/中深10cm处时,压/强计左右水面高度差比9.2cm要______.
(3)在同一次实验中,金属盒在水中的深度应等于压强计左右水面的高度差,但仔细观察,橡皮膜在水中的深度略____压强计左右水面的高度差.
课后记:
液体的压强(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用液体压强公式进行计算
认识连通器
理解船闸的工作原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生活现象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对液体压强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及实事求是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会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连通器模型.
教学难点:如何指导学生用液体压强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方法:提问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用具:连通器、茶壶、水、船闸挂图
学习过程
复习巩固
液体压强特点是什么?
创设情境:
拦河坝为何修成上窄下宽?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四、展示汇报
学生自学课本上知识。
总结液体压强公式 。其中p指 ,单位 ;ρ指 ,单位 ;g= ;h指 ,单位 。
注意:深度指研究点到液面的距离。液体压强只与液体密度和深度有关。与容器的形状、液体的质量无关。
典型例题
例1.如图所示的三只容器中分别装有一定量的液体,则三只容器底受到的压强大小关系是( )
A PaPb>Pc C Pa>Pb=Pc D Pa思路引导:由图可知:a图和b图的液体相同,所以______相同,因为a图中液体的深度_____b图中液体的深度,根据P=ρgh可知,a的压强_____b的压强;b图和c图中液体的_______相同,而水/的密度_____酒精的密度,所以根据P=ρgh可知,b图中液体的压强______c图中液体的压强,综合/可得:Pa__/___Pb_____Pc,故选_____.
例2.如图所示,两个容器盛有相同质量的液体,则两个容器中液体对底面的压力和压强分别是( )
A FA>FB,PA=P/B B FAPB D FA=FB,PA思路引导:两容器中的液体密度无/法确定,所以此题无法根据P=ρgh来分析.但因两容器中液体的质量相同,所以两种液体的重力相同,它们对底面的压力FA_____FB,又因为A容器的底面积_______B容器的底面积,所以根据压强的定义式P=F/S可得:PA______PB.
例3.如图所示,容器中盛有水,其/中h1=100cm,h2=60cm,容器底面积S=20cm2,求:(1)水对容器顶的压强(2)水对容器底的压强(3)水对容器底的压力?(g=10N/kg)
/
连通器
学生自己阅读课本。找出连通器的概念。
连通器指
连通器的特点:
连通器的应用:
五、拓展提升:
1.关于液体的压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液体的压强随体积增大而增大 B 液体/的压强随质量增大而增大
C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大而增大 D 液体的压/强随密度增大而减小
2.潜水员潜到三峡库区20m深的水中,受到水的压强是________Pa.若他的身体表面积为2m2,则他受到水的压力是________N.(g=10N/kg)
3.塑料桶里装有20cm深的某种液体,液体对桶底的压强为1600Pa,则这种液体的密度是__________.(g=10N/kg)
4.甲乙两只完全相同的试管,都装有水,甲管竖直放置,乙管倾斜放置,两管液面相平,如图所示,设液体对两试管底部的压强分别为P甲和P乙,则P甲____P乙.
5.如图所示,容器中盛有一定量的水,并静止放在斜面上,容器底部A、B、C三点的压强PA、PB、PC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
6.如图所示,容器内的液体对底面的压强为P1,当把它倒过来时,液体对底面的压强为P2,则它们的关系是( )
A P1>P2 B P1=P2 C P1 4题图 5题图 6题图
7.一个圆柱形容器,重20N,底面积为2×10-2m2,放在水平桌面中央,在里面装入深10cm的水,求:(1)水对底面的压强(2)容器对桌面的压强.
/
8.一只装煤油的油罐中盛有4m深的煤油,在距底部0.5m处发现有一个面积为5cm2的小孔,求:(1)煤油对罐底的压强多大?(2)小孔处煤油的压强多大?(3)要想堵住这个孔,至少需/要在小孔处施加多大的力?
课后记:
/
第三节 大气压(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由于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而产生的现象.
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观察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是一种客观存在.
观察演示实验现象,感知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大气压的存在、大气压的大小.
教学难点:托里拆利实验测大气压值.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教学用具:玻璃瓶、硬纸片、熟鸡蛋、火柴、量筒、水槽、吸盘、针筒、果冻、托里拆利实验VCD盘.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演示实验:由实验设置疑问,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1)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
(2)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暂不放手,问:如果放手,会出现什么现象?先请同学们猜一猜)。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三、展示汇报。
阅读课本完成以下填空
一、大气压
1 叫大气压。大气压产生的原因是
2.学生实验:学生把两个皮碗口对口挤压。然后两手用力往外拉,不容易拉开(用较大的力才能拉开)。
3.马德堡半球实验,充分证明了 的存在。
4.演示瓶子吞蛋的实验(演示后,由学生举手发言,说明鸡蛋为什么会挤进广口瓶内)。
二、大气压的测量
1.演示:介绍托里拆利实验装置
提出问题:大气压的数值是多大?为什么实验中换用不同大小的管来测,结果是否相同?
将管提起一些(始终未露出液面)、压入一些,结果是否相同?将管倾斜,结果是否相同?
分析大气压强的数值等于这段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
把760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叫做标准大气压。P0 = mmHg = Pa。
课堂测评
1.将托里拆利实验中的玻璃管倾斜30o,则玻璃管中水银柱的长度变化情况是( ),玻璃管中水银柱的高度变化情况/是( )
A 不变 B 变/长 C 变/短 D 无法确定
2.在冬天,装有一定量水的热水瓶过了一段时间后,软木塞不易拔出,这主要是由于( )
A 瓶内气压小于大气压 B 瓶内气压大于大气压
C 瓶塞遇冷收缩 D 塞子与瓶口间的摩擦力增大
四、拓展提升
1.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最早准确测出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_________
2.1标准大气压=________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__________Pa.
3.在大气压为760mm水银柱的房间里做托里拆利实验,测出管内水银柱的高度为755mm,可能的因为是( )
A 玻璃管太长了 B 玻璃管放斜了 C 管内水银面上方进入少量空气 D 玻璃管比较粗
4.在托里拆利实验中,如果将玻璃管由竖直变为倾斜,则( )
A 水银柱长度增大,高度升高 B 水银柱长度不变,高度降低
C 水银柱长度减小,高度减小 D 水银柱长度增加,高度不变
5.关于托里拆利实验,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玻璃管内径越大,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越小
B 往水银槽内多倒些水银,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增大
C 玻璃管倾斜,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不变,水银柱变长
D 玻璃管内顶端进入一些空气,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不变
6.下列现象中与大气压无关的是( )
A 把药液注射进肌肉里 B 用手拍掉衣服上的灰尘
C 用打气筒给车胎打气 D 用抽水机抽水
7.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大气压存在的是( )
A 堵上茶壶盖上的小孔,茶壶里的水就不容易被倒出来
B 用吸管能把饮料吸入口中
C 生产灯泡时,抽气机抽出灯泡内的空气
D 两块玻璃合在一起,中间有水时,很难将它们分开
8.某同学估测大气对0.3m2的课桌上表面的压力大约是( )
A 3×102N B 3×103N C 3×104N D 3×/105N
9.用吸管从瓶子里吸饮料时,使饮料上升到嘴里的力是( )
A 嘴的吸力 B 大气的压力 C 瓶底的压力 D 瓶壁的吸力
10.在瓶内点燃/浸过酒精的棉花,然后用剥了壳的熟鸡蛋堵住瓶口,鸡蛋就会进入瓶内,这是因为( )
A 瓶内由于热胀,使鸡蛋掉入瓶中 B 瓶内气体将鸡蛋吸入瓶中
C 瓶内气体压强变小,大气压将鸡蛋压入瓶中 D 鸡蛋受重力作用而掉入瓶中
1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当胸部容积扩大时,其内压强与大气压的关系是( )
A 大于大气压 B 等于大气压 C 小于大气压 D 先大于大气压,后小于大气压
12.某人用嘴将小空瓶内的空气吸出,小瓶马上挂在嘴唇上,原因是( )
A 嘴把瓶子吸住 B 瓶内所剩的空气作用的结果
C 嘴边的唾液把瓶粘住 D 大气压把小瓶压在嘴唇上
课后记:
大气压(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大气压的变化
了解抽水机的工作原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感知人类是如何利用大气压强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大气压强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大气压的变化、大气压的应用.
教学难点:抽水机的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教学用具:抽水机模型、离心式水泵模型、空盒气压计.
学习过程:
复习巩固
证明大气压的实验是?
测量大气压的实验是?
二、创设情境
大气压存在,而且很大。为什么没有把我们压塌?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四、展示汇报
自读课本,学习以下内容
一、大气压的变化
(1)大气压受天气的变化而变化;
(2)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在海拔3000m以内,大约每升高10m,大气压减小100Pa。
(3)大气压与沸点的关系。大气压越大,沸点越低。
二、气压计。
介绍测量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出示金属盒气压计的实物和挂图,介绍其结构和原理。
三、大气压的应用。
出示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抽水机的挂图和模型,介绍并演示其结构和工作原理、工作过程。
五、拓展提升
1.在海拔2000m范围内,可近似地认为每升高/12m,大气压减小1mm水银柱,用水银气压计在山脚下测量地结果是758mm水银柱,在山顶测量的结果是648mm水银柱,则山的高度大约是_________m.
2.关于大气压的值随高度变化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 B 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C 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 D 大气压与高度无关
3.关于大气压的变化,以下错误的是( )
A 在不同的地方,大气压可能不同 B 在同一地方,不同时间的大气压可能不同
C 离海平面越高大气压越大 D 1标准大气压=76cm水银柱/,这个关系不随时间,地点改变
4.一位小朋友的氢气球不小心脱手升到了空中,当气球升到高空时发生了破裂,以下关于气球升到高空破例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 高空大气压增大,气球体积减小,将气球压破
B 高空大气压增大,气球体积增大,将气球胀破
C 高空大气压减小,气球体积增大,将气球胀破
D 高空大气压减小,气球体积减小,将气球压破
5.水在88℃时就沸腾了,由此可知水面上方的气压( )
A 一定等于1标准大气压 B 一定小于1标准大气压
C 一定大于1标准大气压 D 可能等于2标准大气压
课后记:
第四节 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相关的现象.
学会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物理规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认识气体的压强跟流速有关的现象.
通过探究实验体验由气体的压强差异产生的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气体压强差异所产生现象的奥妙,获得对科学的热爱和亲近大自然的体验.
培养学生交流讨论意识和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日常生活的现象.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用具:纸条、漏斗、乒乓球、吸管、烧杯、水、硬币、直尺等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件展示三个生活情景
1. 一阵秋风吹过,地上的落叶像长了翅膀一样飞舞起来。
2. 冬天,风越刮越大,带烟囱的炉子里的火越着越旺,火苗越蹿越高。
3. 居室前后两面的窗子都打开着,过堂风吹过,居室侧面摆放的衣柜的门被吹开了。
这些都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同学们思考过其中的奥妙吗?科学往往就藏在我们身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通过实验揭示这个小秘密。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三、展示汇报
自学指导
任务一:自学课本框题一[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流体?
2.观察课本图示,凭你的经验,猜想一下实验的现象:
/实验一:猜想:两乒乓球会
实验二:猜想:两只小船会
任务二:动手实验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
1. 实验一的实验结论: ,
表明
2.实验二的实验结论: ,
表明
上述结论/的应用:
1.根据以上结论,解释一下课本图的实验现象:
2.从2007年4月18日零时起,全国铁路进行第6次大提速后,将进一步增大铁路边上行人的危险性。这是由于行人和高速行驶的列车之间的空气流速 ,压强 ,由此产生的压力差将人推向火车,危及行人的生命安全。因此,在火车站或地铁站的站台上,人必须站在安全线以外的位置等车。
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与上述结论有关?怎样解释?说给同学听一听
任务三:理解机翼产生的原因
1.仿照下面的做法完成小实验:
沿着下垂的纸面从上方吹气,如图所示,你观察到的现象是 。
2.结合上述现象自学课本第二框题[升力的产生],回答下列问题
飞机的机翼通常都做成上面 ,下面 的形状。飞机飞行时,流过机翼上方的空气流速 ,流过机翼下方的空气流速 ,机翼上方的压强 (填大于或小/于)下方的压强,由此产生的上下压力差使飞机获得向上的 。
拓展提升
1.据报道,在成都红砖桥附近的铁路桥道口,一名小女孩在火车疾驶而来时,为躲避火车,便躲在距离铁轨很近的石坎上,并低头捂住耳朵,谁知强大的气流将女孩的长发卷起,将其拖入车底,女孩当场死亡。造成这一事故的原因是火车驶近时,靠近火车的地方空气流速 ,气体压强 ,气体压力差就会将人推向火车,引起事故。因此,在火车站或地铁站的站台上,人必须站在安全线以外的位置等车。
2. 用嘴巴对着两张竖直放置的纸吹气,两张纸会____________;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配合铁/路第六次提速,公安部交管局再次公告,指出在火车站站台上候车的乘客应站在lm安全线外/,请你解释一下这是为什么?
课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