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唐太宗的故事搜集、整理,提炼唐太宗的政治思想,全面、深入理解唐太宗的政治措施。通过人物的认识、评价,进一步认识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学情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之一是“贞观之治”。通过唐太宗的一系列生动的故事,学生全面了解“贞观之治”的出现原因,措施以及具体表现。另一个重点是“女皇武则天”。通过影视资料、历史故事,认识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认识她统治期间,继续推行唐太宗的政策,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在唐朝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初中学生,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通过引导、组织学生探究讨论,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法:情景创设法、故事导学法、问题探究法
学法:阅读教材、评析故事、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教师做好学情分析,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应具备的能力,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等。
查阅书籍、报刊、网站等,收集整理唐太宗、武则天的历史故事。
制作教学课件。
(二)学生准备
学生积极主动的预习教材,利用网络等渠道了解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相关情况。
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梦回千年,辗转轮回,承载着多少旷世传奇的鼎盛唐朝,谱写了中国历史上空前辉煌的一笔,不仅回纥、契丹、吐蕃等少数名族对大唐是天朝上国的景仰,更创造了与外邦交往频繁绝世的神话。今天,我们就走进大唐鼎盛的起始——贞观之治。
故事1: 611年,山东邹平人王薄领导农民在长白山起义。到616年,全国起义军有百余支之多,参加的人有几百万,其中以瓦岗军规模最大,势力雄厚。617年二月,瓦岗军攻克隋朝的大粮仓兴洛仓,取得大量粮食。河北、河南的许多起义军纷纷归附瓦岗军,众至数十万。四月,瓦岗军围攻东都,多次打败隋军,控制了中原。在江都的隋炀帝“不敢还都”(指东都)。
问题设计:为什么繁盛的隋朝会出现群雄举义的局面?在人民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何去何从?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分析隋朝灭亡的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激化了社会矛盾,在人民的起义中灭亡。
明确: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同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教师:大唐建立了,功勋卓越的李世民仅仅被封为秦王。对帝位垂青,大唐皇子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鹿死谁手?
故事2: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秦王李世民在长安城宫城北门玄武门设伏,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随后,李渊诏立世民为皇太子,下令军国庶事无论大小悉听皇太子处置。不久之后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
学生:体会封建帝王的争夺的激烈性。
教师:通向王位的路是血雨腥风的,这就是“玄武门之变”。作为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一日“玄武门”成就了数年“贞观景”。
教师:让我们走进唐太宗,走进贞观之治。
故事3:617年五月,李渊正式起兵晋阳。李世民与其兄李建成分统左、右两军,并肩作战。618年唐朝建立以后,李世民以功被拜为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进封秦王。为统一全国,唐朝先后进行了六次大的战役。这六个战役李世民就指挥了四个,全部取得了胜利,为唐朝立下了赫赫战功。
教师:李世民亲自参加了反隋战争,见到了强大的隋王朝被农民起义所摧毁。他称帝后,会以怎样的治国思想施政布政呢?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①善于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②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③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④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⑤大臣要廉洁奉公。)
教师:唐太宗的这些治国思想,是如何转化成具体的统治措施的呢?让我们从一代帝王的言行表率中去领略吧。
故事4:太子要成年了,要举行一个成人仪式,需要准备仪仗队的用品。李世民说:“现在正是耕作之时,还是改在十月吧。”太子的老师萧某奏道:“根据历书来看不如就在二月为好。”李世民说:“吉凶与否在人。如果干什么都要依阴阳之说,而不顾人情世故,哪会有什么吉利可言!按照事物的正道办事,当然会吉利。农时是最重要的,不能耽误了。”
教师:故事反映唐太宗的哪方面的措施?
学生:回答。
明确: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为发展,唐政府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教师:唐太宗的这一措施会带来怎样的结果?
学生:思考、讨论。(赋役负担的减轻,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出来,社会经济出现繁荣。)
教师:进一步明确,提供资料,加强对比。
(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 ──《贞观政要·纳谏》
? (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 ──《资治通鉴》
学生:阅读、体会,加深理解。
教师:经济发展了,统治者的贪享之心会不会滋生呢?
故事5:唐太宗患有气喘病,在长安所住宫殿潮湿,夏暑秋凉容易犯病。臣下奏请“营一阁以居之”。唐太宗说:朕虽有气疾,不宜居潮湿之宫。但要破土兴工,必然靡费良多。当年汉文帝因惜十家之产而不建露台。我功德不及汉文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臣下固请再三,始终不许。
教师:故事体现了唐太宗的哪一措施?
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唐太宗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
教师:唐太宗以身作则,倡导节俭,会在社会上产生怎样的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形成节俭之风,避免贪污腐败,社会清明、和谐。会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繁荣。)
教师:封建帝王,一言九鼎。威严的皇威怎能侵犯?唐太宗又是怎样做的?
故事6:有一次,太宗退朝回到宫中,怒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下佬。”长孙皇后忙问杀谁。太宗说:“魏征常常当面顶撞我,使我难堪。”长孙皇后就退出去穿上礼服再进来,向李世民道贺道:“君主圣明,臣下才敢直言进谏,魏征敢于当面顶撞陛下,说明陛下是对明之君,臣妾怎能不向陛下祝贺呢”李世民听了皇后委婉的批评和规劝,努气顿消,清醒地认识到虚心纳谏对于天下兴亡的重要性。公元643年,魏征病死,李世民十分悲痛,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魏征一死,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教师:这是一个我们熟悉的历史故事,又是一个令人佩服、感动的故事。这反映了唐太宗的什么措施?
学生:回答。
明确: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教师:唐太宗的任用贤才,虚心纳谏为大唐带来怎样的局面?
学生:思考、讨论。(名相、名将辈出。社会一片正气,人人敢谏真言,有助于消除弊政。)
教师:读唐太宗的故事,我们清楚了他的治国措施。下面,我们就来总结一下唐太宗的措施。
学生:归纳整理,形成知识条框。
明确:①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②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③任用贤才,虚心纳谏。④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
小结:正是唐太宗的这些开明的措施,使得唐朝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教师:贞观盛世让唐太宗成为千古一帝。历史把他推向了时代的浪尖上,时人、世人会怎样看待?
故事7:贞观22年,太宗对自己的功过作了总结:吾居位以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勿以为是而法之。顾我弘济苍生,其益多,肇造区夏,其功大。益多损少,故人不怨。功大过微,故业不堕。然比之尽美尽善,尤有不及,固多愧矣。
教师:这是唐太宗的自我评价。对这位杰出的帝王,后世的史学家也给予很高的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说你心目中的唐太宗?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展示。
方法指导:评价历史人物,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大背景下分析,坚持一分为二的辩证法观点,突出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明确:答案不必统一,言之有理即可。如:①地主阶级政治家、杰出的封建帝王②贞观之治开创者,大唐开元盛世的奠基人。或中国历史上一位比较善于学习历史经验,具有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的帝王。
教师:贞观之治奠定了大唐繁荣的基础。在大唐走向繁荣的过程中,一位巾帼帝王耀眼于东方。她就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故事8:在陕西省乾县县城以北梁山上的乾陵,武则天的“无字碑”可谓遐迩闻名。无字碑”由一块完整的巨石雕成,碑头刻有8条互相缠绕的螭龙,碑东、西两侧各刻有冉冉腾飞的“升龙图”,升龙身躯矫健扭动,神态飘逸若仙,线条流畅,刀法娴熟。碑座阳面是一幅狮马图线刻画,其狮昂首怒目,威严挺立;而马则屈蹄俯首,悠游就食。整座碑高大雄浑,雕刻精细,不失为历代石碑中的巨制。
教师:帝王的墓碑,往往是歌功颂德,名垂千秋的“功德碑”。而武则天“无字碑”上当初为何“一字不铭”?如果让你去补刻,你会刻上什么内容?
学生:阅读教材,提炼、归纳武则天的措施或功绩。
学生:展示。
教师:鼓励学生发言。
明确:示例:①重视农业生产②重视人才③社会发展,国力不断增强④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言之有理即可)
结语:对于我国古代的社会生活,一些网站进行了社会调查:如果让你选择,你愿生活在那一朝代?大部分选择是唐朝。今天,我们学习了贞观王朝的灿烂文明史,我们是不是也会选择唐朝?
板书设计:
第2课“贞观之治”
课堂作业:
1.导致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A.皇族内部的争权夺利 B.全国灾荒严重
C.隋炀帝暴政无道 D.少数民族的侵扰
2.贞观时期名相、名将辈出,人才济济,其主要原因是唐太宗注意( )
A.“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B.“一人独断,安能尽善”
C.“重用贤才,虚心纳谏” D.“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3.如果你是唐太宗时期的朝廷高官,那么你可能遇到的情况有( )
①有幸与魏征同朝为官 ②聆听唐太宗告诫“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③你的某项提议得到唐太宗的赏识④见证唐太宗传位武则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由后人评说自己的功过。下列是四位同学根据掌握的有关历史知识,为武则天撰写的一句碑文。你认为最恰当的应该是( )
A.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提高了妇女的地位,开启历史先河。
B.重用人才,发展生产,社会经济继续发展,政启开元
C.善于纳谏,开创了“贞观之治”
D.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
材料二: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魏征一死,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唐太宗)
材料三: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州。(郭沫若)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问题?他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什么?
(2)由材料二可以看出唐太宗在政治上的最大特色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举一个“载舟”使统治兴盛和“覆舟”导致灭亡的帝王。
(3)材料三是对谁的评价?
参考答案:1-4 C C A B 5、(1)认识到了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目的在于调整统治措施,以缓和阶级矛盾。(2)虚心纳谏 载舟如:西汉文帝、景帝。覆舟如:秦二世、隋炀帝。(3)武则天
教学反思:
立足学习型课堂的理念。选取故事引导,能够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快乐参与,合作探究,获得丰富的知识。体现了知识的生成过程,真实的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贞观之治的措施归纳时,为让学生更清晰的认识贞观之治的繁盛局面,可以搜集相关资料或数据,展示给学生,这样的理解效果会更好。
在唐太宗的学习后,如果结合现在的和谐社会建设,设计探究讨论问题:唐太宗的贞观之治的局面的出现,对我们今天的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哪些借鉴的意义?这样学生通过分析、探究,认识到历史的时代价值,促进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另外,故事较多,为减轻课堂的阅读压力,可以在课前把故事印发给学生。
教后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