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下册单元检测题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下册单元检测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3-18 08:41: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下册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2012·枣阳模拟) 宋元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历史发展的主流是( )
A.社会动荡不安与民族仇杀混战
B.政权分立与社会倒退
C.少数民族掌握中原政权与国家走向分裂
D.经济重心南移与民族关系发展
2.刚上完历史课,小明把一件黄色的夹克衫披在小亮的身上,同学们笑了,说:“你要政变啊!”你能判断出同学们模仿的是历史上的哪一幕吗( )
A.靖康之难 B.陈桥(驿)兵变
C.玄武门之变 D.葵丘会盟
3.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年迈的),不识干戈。”这最能说明澶渊之盟( )
A.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力量
B.促使了宋辽人口急剧增长
C.促进了北方畜牧业发展
D.维持了宋辽间长久的和平关系
4.课外活动小组将举办“我最喜爱的古代名将”故事会,洋洋最喜欢南宋抗金名将,因此,到时他会为大家讲述谁的故事( )
A.蒙恬 B.卫青 C.文天祥 D.岳飞
5.(2012·连云港中考) 通过北宋“交子”和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了解历史的方法属于( )
A.解读文物 B.查阅文献
C.考古发掘 D.实地调查
6.下面是南宋地方官就江南农业发展情况向朝廷作的汇报,查明属实的是( )
①当地人民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②粮食产量提高,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粮仓
③棉花的种植扩展到长江流域
④茶树的栽培有很大发展,江南新辟了许多茶园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南宋时期,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东到朝鲜、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那时阿拉伯、东南亚、印度等十几个国家的商人经常来华从事贸易。宋朝政府给他们办理手续的机构是( )
A.市舶司 B.澎湖巡检司
C.宣政院 D.礼部
8.汉代“(江南)不忧冻饿,亦亡(无)千金之家”。宋代则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下列与这一变化相关的有( )
①人口南迁
②民族交往
③先进生产技术的传入
④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爷爷问亮亮:“宋代东京城内的瓦子指的是什么?”亮亮应告诉爷爷的是( )
A.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B.建筑工地
C.夜市 D.剧场
10.在最近一次唐代考古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些石刻诗句,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根据内容你推测下列哪句诗歌明显是后人添加上去的( )
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B.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C.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D.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1.(2012·深圳学业考)下列都是结束分裂完成国家统一的朝代,它们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A.隋朝 元朝 西晋 秦朝
B.秦朝 西晋 隋朝 元朝
C.西晋 秦朝 隋朝 元朝
D.秦朝 隋朝 西晋 元朝
12.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一个统一的国家政权。元朝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它建立的地方行政制度一直沿用至今。你知道这一制度是什么吗( )
A.行省制 B.科举制 C. 郡县制 D.厂卫制
13.“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这首诗写于元末,反映了元朝( )
A.统一全国,疆域辽阔 B.文化事业发展
C.中外交往频繁 D.民族融合发展
14.右图中人物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发明家,他的重大发明是( )
A.指南针
B.雕版印刷术
C.活字印刷术
D.火药武器
15.“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这说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对于古人在哪一方面的活动有着重大的意义( )
A.天文观测 B.地理测量
C.天气预测 D.航海探索
16. 小李同学想以“中华文明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为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那么他能用到的材料是( )
①造纸术的传播
②印刷术与文艺复兴
③指南针与新航路开辟
④佛教传入中国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④
17.(2012·泰州模拟)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说:“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宋朝“创新和文化繁盛”表现的是( )
A.活字印刷术 B.交子
C. 指南针 D.造纸术
18.《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此书内容包括( )
①炎帝、黄帝的传说
②秦始皇统一六国
③赤壁之战
④戚继光抗倭
A.①②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③④
19.(2012·资阳中考)王强同学复习中国古代文学史时,对其主要成就进行了归纳整理,其中有一项出现了错误,这一项是( )
A.唐朝诗歌创作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有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B.杜甫的“三吏”“三别”是史诗里的不朽篇章
C.宋代文学家具有豪放风格的有苏轼、辛弃疾、李清照
D.明清小说的代表作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20.右图为《清明上河图》(局部),下列哪一选项是对这幅画卷的真实描绘( )
A.魏晋南北朝 佛教故事
B.唐朝 民族关系
C.北宋 社会风貌
D.明朝 山水和花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3分,第22题10分,第23题15分,第24题12分,共50分)
21.识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一中的A、B、C分别代表哪三个政权?(3分)
(2)图二与图一相比,在政权名称上发生了变化,图二中的A、B、C分别代表哪三个政权?(3分)
(3)图二与图一相比,政权疆域也发生了变化,图二中的A、C两国在当时达成了怎样的协议?(2分)
(4)从结束图二这种局面到实现图三这种局面,是由哪一个政权完成的?(1分)这一政权在政治制度上有何重大创新?(2分)图三这种统一局面的实现有什么重要意义?(2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谚语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图二“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______。(2分)
(2)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最直接地反映了宋代的( )。(从三个选项中选一个)(2分)
A.农业繁荣 B.手工业繁荣 C.商业繁荣
(3)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2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4分)
23.元朝(公元1271-1368年)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庞大王朝。蒙古族以其强大的武力,不仅征服了中原及长江以南地区,还将其控制范围扩张至整个小亚细亚地区,使元朝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疆域最辽阔的王朝。
请回答:
(1)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的是谁?(2分)
(2)请列举元朝为发展经济采取的三项措施。(6分)
(3)元朝中央政府如何加强对西藏的管理?(3分)
(4)元朝的历史最值得借鉴的是什么?(列出两点即可,4分)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就用天然磁石制成了一种指南仪器——“司南”。北宋时期,人们又发明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指南针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材料二 蔡伦改进造纸术后,为人们提供了便宜、轻便的书写材料。中国的造纸术首先传到亚洲东部的越南、朝鲜、日本等国,后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15—17世纪,造纸术又横渡大西洋,传入美洲。
材料三 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15世纪中叶,德意志人谷腾堡等人受活字印刷术的启发,造出了合金活字印刷机。印刷机的出现,使书籍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材料四 火药是我国炼丹家发明的。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蒙古军队在大举征战中,将他们掌握的火药、火器知识和制作技术传往中亚、西亚和欧洲。
(1)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重要条件的是哪一项发明?(2分)
(2)依据材料二写出造纸术在各大洲的传播顺序。(2分)
(3)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的活字印刷机大约早几个世纪?(2分)
(4)从材料四中可以看出我国的火药和火器是通过什么方式传到欧洲的?(2分)
(5)从材料中摘录一句话,证明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2分)
(6)哪些发明有利于人类文化的继承、积累和传播?(2分)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辽、宋、夏、金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在战与和的碰撞中,民族关系得到了发展,元朝时期,国家统一,各民族融合相处,并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了北方。故宋元时期,历史发展的主流是经济重心南移与民族关系发展。
2.【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由题中的关键信息:“黄色的夹克衫”“政变”,可以联想到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建立了宋朝,史称北宋。
3.【解析】选D。本题考查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干中的“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意思是白发年迈的人,没有见到过战争。这就充分说明了宋辽边境长时间保持了和平局面。
4.【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辨析能力。题中的关键信息是“南宋抗金名将”,由此判断D符合题意。蒙恬和卫青分别是秦朝、西汉的名将。文天祥是南宋抗元将领。
5.【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辨别能力。因为北宋“交子”和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都是文物,故而选A,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
6.【解析】选C。本题创设情境考查南宋时江南经济发展在农业方面的表现。
①灌溉工具筒车是在唐朝时创制的,不是在南宋时才出现。②③④都是南宋时江南农业发展的真实情况。
7.【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再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市舶机构管理海外贸易。
8.【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和阅读理解能力。题干材料的意思是汉代的南方经济贫穷落后,宋代的南方已成为全国的粮食产地、经济重心。南方发生如此的变化,与人口南迁、民族交往加强、南迁人口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都有关系,故选D。
9.【解析】选A。本题创设情境考查学生再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宋代东京城内的瓦子是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10.【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考查的知识点是宋代的重要节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北宋王安石对宋代元旦(即今天春节)的描述,故选D。
11.【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辨析能力。备选项中四个朝代完成统一全国的时间分别是,秦朝:公元前221年,西晋:280年,隋朝:589年,元朝1279年,故选B。
12.【解析】选A。元朝建立的地方行政制度是行省制度。科举制是隋朝创立的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郡县制是秦朝创立的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厂卫制度是明朝创立的特务机构。故答案选A。
13.【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说句中的“胡人”指少数民族,在这主要指蒙古族,“汉女”指汉族的女子。诗句反映了蒙、汉人民的融洽关系,反映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故选D。
14.【解析】选C。通过识读图片可知图中人物是毕升,他的主要成就是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15.【解析】选D。航海的人辨别方向,夜晚看星星,白天看太阳,阴天的时候就看指南针。表明了指南针在航海中的应用。
16.【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中华文明对世界文化的贡献”等,再结合选项可知是指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对世界的贡献。④佛教传入中国是外来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17.【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题干的关键信息是“宋朝”,链接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元兴元年(10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不属于宋朝。故选D。
18.【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资治通鉴》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①炎帝、黄帝的传说在战国之前,④戚继光抗倭属于明朝的历史。故本题选B。
19.【解析】选C。苏轼、辛弃疾、李清照都是宋代著名的词人。苏轼、辛弃疾的词风豪放,而李清照的词风格委婉,故C表述错误。
20.【解析】选C。《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张择端的作品,描绘了东京汴河两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是两宋风俗画的代表,是当时社会风貌的真实再现。
21.【解析】本题是一道读图分析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识记和分析、归纳能力。图一与图二很容易混淆,只要注意准确识图,第(1)(2)题便很容易解答;第(3)题依据所学内容回答即可;解答第(4)题时,要注意分析,图一、图二是一种政权并立、国家分裂的局面,而图三是一种国家统一的局面,这种统一的局面是由元朝实现的;这种统一局面实现的重要意义学生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切入自行归纳,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1)A.辽;B.西夏;C.北宋。
(2)A.金;B.西夏;C.南宋。
(3)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4)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创立了行省制度。结束了唐朝灭亡以来近四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促进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初步奠定了中国疆域的规模。
22.【解析】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材料一中三幅图片反映了宋代商业的繁荣:商业活动不受地域的限制;出现了纸币。据此回答第(1)(2)题。第(3)题根据材料二中的“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可知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原因。
答案:(1)纸币
(2)C
(3)现象:经济重心南移。
原因:①南方战乱较少,社会安定。②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③南方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④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采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答对任意两点即可)
2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第(1)(2)(3)题属于基础识记题,学生可以直接链接所学知识回答。第(4)题考查学生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的能力,属于开放性试题,学生思考、回答的角度有:发展经济的措施、政治制度的创新、民族关系的融合等,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成吉思汗(铁木真)。
(2)①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田;②开凿会通、通惠两段运河,发展漕运与海运;③推广棉花种植;④治理黄河等。
(3)元中央政府设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区行政事务,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4)如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条件;政治制度上要创新;要加强民族交流、民族融合、民族管理,实现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统治者善于吸纳先进的文化等。(言之有理即可)
2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3)(6)题分析题干限定条件直接回答即可。根据材料二整理造纸术的传播路线回答第(2)题。材料四表明在元朝发动战争的过程中传播了火药、火器技术,即通过战争的方式传播,据此分析回答第(4)题。第(5)题,“南宋时,指南针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造纸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任选一句回答即可。
答案:(1)指南针。
(2)亚洲、欧洲、美洲。
(3)4个世纪。
(4)战争或暴力。
(5)①南宋时,指南针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②中国的造纸术首先传到亚洲东部的越南、朝鲜、日本等国,后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举一例即可)
(6)造纸术、印刷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