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基础强化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专项攻克试卷(word版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基础强化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专项攻克试卷(word版 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5-01 07:33: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专项攻克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6分)
一、单选题(12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6分)
1、下列生活中的变化,其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A.粮食“变”美酒 B.金条“变”金箔
C.冰块“变”冰雕 D.铁水“变”铁锅
2、走进化学实验室,必须遵守实验室规则,下列符合实验室规则的是
A.对药品进行加热时,凑近加热仪器进行观察
B.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的气味
C.实验剩余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D.实验结束后,将废液不经处理直接倒入下水道,排出实验室
3、高州是一座美丽的旅游城市,有丰富的旅游景点和美食,下面高州的景点和特产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新垌风车发电 B.东门粉皮米磨成浆
C.西岸木刻版画 D.根子荔枝酿酒
4、下列化学仪器对应的名称错误的是
A.燃烧匙 B.蒸发皿
C.长夹子 D.滴瓶
5、下列实验操作符合规范要求的是
A.滴加液体 B.倾倒液体
C.点燃酒精灯 D.量筒读数
6、新春佳节,浓浓的年味让人们感受到欢乐和祥和。以下“年味”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剪窗花 B.贴对联 C.炸鞭炮 D.包饺子
7、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点燃酒精灯 B.倾倒液体
C.称量食盐 D.加热液体
8、三星堆古遗址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下列古文化遗迹与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是
A.刻有文字的甲骨残片 B.用黄土建筑的城墙
C.烧制精美的陶器制品 D.人工磨制的玉石饰品
9、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加热液体 B.点燃酒精灯
C.闻气体气味 D.读取液体体积
10、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量9.5mL液体 B.两人合作滴加液体
C.放置试管 D.说明气密性良好
11、下列事例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火药爆炸 B.冶炼青铜 C.稻草造纸 D.蚕丝织布
12、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疫情不能松懈。下列防控措施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戴口罩 B.量体温 C.用消毒液消毒 D.少聚会
第Ⅱ卷(非选择题 64分)
二、填空题(6小题,每小题6分,共计36分)
1、民族英雄戚继光东逐倭寇,北定边疆,而修建台州府城墙是他传奇生涯中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明朝嘉靖年间,倭寇盛行,戚继光被委以重任,到浙江台州抵御倭寇。他认为倭寇之所以猖獗,是因为他们常常采用游击战术,而对抗游击战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修筑城墙防御,于是他发明了“空心敌台”以静制动防御措施,有效打击了来犯的倭寇。空心敌台是围墙而建的中空、四面开窗的楼台,守城士卒可居住在里面,并储存武器弹药以抗击来犯之敌。
(1)修筑城墙时遇到了诸多难题。图纸有了,可是①材料用什么?②去哪里找?③如何防止洪水、潮水冲塌城墙?以上问题中属于化学问题的是______(填序号)。
(2)青砖是修筑“空心敌台”的首选建材,制备材料来自属于浙江八大水系之一的灵江。以下制作青砖的步骤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______。
A.从灵江中捞取淤泥 B.反复摔打成型 C.高温烧制 D.降温备用
2、掌握常用仪器的特征和用途,有利于开展化学学习和研究。请从下列常见仪器示意图中,选择适当的字母序号填空。
(1)写出仪器名称:A ___________ C、___________ E 、___________ H、___________;
(2)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仪器___________;
(3)用于量取一定量液体的仪器是___________。
3、分别用最简单的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区别酒精和水:
(1)物理方法________________;
(2)化学方法_________________。
4、某学生用量筒量液体体积,开始他仰视了刻度线,读数为29mL,倒出一部分液体后,视线与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12mL,则他倒出液体的实际体积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7mL。
5、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化学实验室。
(1)按字母写出图中仪器的名称:a___________;c___________;m___________;n___________。
(2)量取5mL水时,需要的仪器是___________(写字母序号),读数时视线要与___________保持水平。
6、现有下列实验仪器:
(1)写出仪器名称:a________;b________。
(2)吸取或滴加少量液体要用到________(填标号),用过后应________,再去吸取其他药品。
(3)加热时b中的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其容积的_________,g中的液体不得超过其容积的___________。
(4)给a中的液体加热,应在a底部垫石棉网,以防止________;倾倒细口瓶里的液体试剂时,标签要_________。
三、实验探究(4小题,每小题7分,共计28分)
1、化学小组用排水法收集了呼出气体,通过(实验1)比较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成分差异。
(实验1)
序号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① 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向呼出气体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________
② 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分别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 空气中的木条无明显变化 呼出气体中的木条熄灭
③ ________ 取两块干燥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 哈气的玻璃片上出现无色液滴 另一块无明显变化
(1)实验①的现象为______,证明呼吸过程中发生了_______(“物理”或“化学”)变化。
(2)实验③的目的是________。
(3)小明指出实验①不能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CO2的含量,为得出结论他还补做了实验。他补充的实验操作为_______。小芳对②中燃着木条熄灭的原因提出猜想,并设计[实验2]进行验证。
(猜想与假设)
猜想1:木条熄灭是因为呼出气体比吸入空气中CO2的含量高。
猜想2:木条熄灭是因为呼出气体比吸入空气中O2的含量低。
(实验2)
序号 ① ② ③ ④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燃着的木条无明显变化 燃着的木条无明显变化 燃着的木条熄灭 燃着的木条熄灭
(4)由实验①和②可得出猜想1________(填“成立”或“不成立”)。
(5)(实验2)中,能证明猜想2成立的实验序号是______。
(实验反思)
(6)根据以上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A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O2和CO2的含量不同
B将燃着木条伸入呼出气体中,木条熄灭,说明呼出气体中没有O2
C(实验1)的②中,燃着木条熄灭的原因还可能与水蒸气含量增多有关
D若把燃着木条伸入体积比为1:1的O2和CO2混合气体中,会观察到无明显变化
2、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其实验步骤有:
①点燃蜡烛,紧贴烛芯将火柴梗放入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
②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小烧杯
③用火柴去点白烟;
④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中;
⑤熄灭蜡烛;
⑥迅速倒转烧杯,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
请回答以下问题:
按要求填写下列实验现象及其结论。
探究步骤 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
点燃前 石蜡放入水中观察到的现象 _____
燃着时 ①点燃蜡烛,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所示,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_____(填图中字母)处最先炭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 。 ②火焰上方罩一冷而干燥的烧杯内壁出现_____,澄清的石灰水_____
熄灭后 吹灭蜡烛,观察到一缕白烟。
结论:蜡烛燃烧的文字表达式_____。
3、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中为了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是什么,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方法 现象 得到结论
(1)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______ ______ 蜡烛燃烧生成水
(2)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内壁用澄清石灰水湿润的烧杯 ______ 蜡烛燃烧生成______
(3)用火柴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 蜡烛______被点燃 白烟是蜡烛的固体小颗粒
4、蜡烛在氧气中燃烧有明亮的火焰,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却没有火焰。
(提出问题)蜡烛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料)
物质 熔点/℃ 沸点/℃ 燃烧时温度/℃
石蜡 50~70 300~550 约600
铁 1535 2750 约1800
钠 97.8 883 约1400
(进行实验)
如图所示,将导管一端伸入蜡烛火焰的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______(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
(得出结论)
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______(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物质燃烧时,能产生火焰的条件是______。
由此推测:钠在燃烧时,______(填“有”或“没有”)火焰产生。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A
【详解】
A、粮食“变”美酒的过程,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A正确;
B、 金条“变”金箔的过程,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B错误;
C、冰块“变”冰雕的过程,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C错误;
D、铁水“变”铁锅的过程,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D错误;
故选:A。
2、C
【详解】
A、对药品进行加热时,不能凑近加热仪器进行观察,防止造成伤害,此选项表述不正确;
B、实验室很多气体都是有毒有害的,所以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的气味,应该“招气入鼻”,此选项表述不正确;
C、实验剩余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防止造成污染,而且好多药品都有毒有害,故也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此选项表述正确;
D、实验结束后,应该将废液进行处理后再排入下水道,排出实验室,此选项表述不正确。
故选C。
3、D
【详解】
A、风车发电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B、粉皮米磨成浆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C、木刻版画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D、根子荔枝酿酒,生成酒精,属于化学变化,正确。
故选:D。
4、C
【详解】
A、由图可知,仪器为燃烧匙,正确。
B、仪器为蒸发皿,正确。
C、仪器为试管夹,错误。
D、仪器为滴瓶,正确。
故选:C。
5、D
【详解】
A、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故图示操作不正确;
B、向试管中倒入液体,试管倾斜,瓶塞要倒放,标签朝向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图中试管未倾斜,瓶塞未倒放,标签未朝向手心,瓶口未紧挨试管口,故图示操作不正确;
C、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应用火柴点燃酒精灯,故图示操作不正确;
D、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故图示操作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6、C
【详解】
A、剪窗花只是形状大小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B、贴对联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C、炸鞭炮是燃料的燃烧引起的爆炸,属于化学变化;
D、包饺子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故选C。
【点睛】
7、C
【详解】
A、实验室中拿一盏酒精灯去引燃另一盏酒精灯,会导致酒精流出着火,实验操作错误;
B、用细口瓶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瓶塞未倒放、瓶口与试剂瓶口未紧挨、标签未向着手心,实验操作错误;
C、称量固体物质时遵循“左物右码”原则,并将药品放在称量纸上称量,实验操作正确;
D、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应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实验操作错误。
故选C。
【点睛】
8、C
【详解】
A、刻甲骨文,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B、用黄土建筑的城墙,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C、烧制精美的陶器制品,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D、人工磨制的玉石饰品,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 C。
9、A
【详解】
A、给液体药品加热,要注意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且要用外焰加热,此选项正确;
B、不能用燃着酒精灯点燃另一盏酒精灯,此选项错误;
C、闻气体的方法为扇气入鼻法,否则有可能吸入大量有毒气体而中毒,此选项错误;
D、读取液体体积时,视线要和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切,此选项错误。
故选A。
10、C
【详解】
A、量9.5mL液体,用10mL量筒,错误。
B、滴加液体一人滴加,错误。
C、试管倒放在试管架上,正确。
D、上下移动两液面,液面始终保持水平,说明气密性不好,错误。
故选:C。
11、D
【详解】
A、火药爆炸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冶炼青铜过程中有新物质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稻草造纸过程中需要加入熟石灰去胶,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蚕丝织布过程中只是物质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D。
12、C
【分析】
化学变化是有其他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是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详解】
A.戴口罩的过程中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量体温的过程中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用消毒液消毒的过程中消毒液与病菌中的蛋白质发生反应,使其变性,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聚会的过程中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点睛】
二、填空题
1、
(1)①
(2)C
【分析】
(1)
修筑城墙时使用什么材料属于化学问题,去哪里找、如何防水等不属于化学问题。
(2)制作青砖的步骤中,高温烧制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
其余步骤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故选C。
2、
(1) 试管 量筒 水槽 集气瓶
(2)A
(3)C
【解析】
(1)
由图可知,仪器A的名称是试管,故填试管;
由图可知,仪器C的名称是量筒,故填量筒;
由图可知,仪器E的名称是水槽,故填水槽;
由图可知,仪器H的名称是集气瓶,故填集气瓶。
(2)
几种仪器中,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故填A。
(3)
用于量取一定量液体的仪器是量筒,故填量筒。
3、
(1)闻起来有特殊气味的为乙醇,无味的为水
(2)点燃能燃烧的为乙醇,不能燃烧的为水
【分析】
(1)
气味不同,闻起来有特殊气味的为乙醇,无味的为水;
(2)
酒精能燃烧,水不能燃烧,点燃能燃烧的为乙醇,不能燃烧的为水
【点睛】
4、大于
【分析】
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凹液面最低处相平,若仰视读数,则读数偏小,量取的液体体积偏大。
【详解】
某学生用量筒量液体体积,开始他仰视了刻度线,读数为29mL,实际体积大于29mL;倒出一部分液体后,视线与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12mL,实际体积为12mL,则他倒出液体的实际体积大于17mL。
5、
(1) 量筒 坩埚钳 长颈漏斗 胶头滴管
(2) a、n 量筒内凹液面最低处
【分析】
(1)
图中仪器a为量筒,c为坩埚钳,m为长颈漏斗,n为胶头滴管;
(2)
量取精准量的溶液需要用到量筒和胶头滴管,故填:a、n;量筒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故填:量筒内凹液面最低处。
【点睛】
6、
(1) 烧杯 试管
(2) f 用水清洗后
(3) 1/3 2/3
(4) 烧杯受热不匀发生炸裂 朝向手心
【解析】
(1)
由图可知,仪器a的名称是烧杯,故填烧杯;
仪器b的名称是试管,故填试管。
(2)
吸取或滴加少量液体要用到胶头滴管,即仪器f,故填f;
胶头滴管用过后应用水清洗后再去吸取其他药品,故填用水清洗后。
(3)
b为试管,加热时,试管中的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其容积的1/3,故填1/3;
G为酒精灯,其中的液体不得超过其容积的2/3,故填2/3。
(4)
a为烧杯,给烧杯中的液体加热时,应在烧杯的底部垫上石棉网,防止烧杯受热不匀发生炸裂,故填烧杯受热不匀发生炸裂;
倾倒细口瓶里的液体试剂时,标签要朝向手心,防止残液流下腐蚀标签,故填朝向手心。
三、实验探究
1、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化学 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 向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倒入等量(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不成立 ①、③(或①、④,或①、③、④) AC
【详解】
(1)澄清石灰水在空气中不变浑浊,在呼出的气体中能变浑浊。实验①的现象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呼吸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2)根据实验可知,实验③的目的是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
(3)小明指出实验①不能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CO2的含量,为得出结论他必须做对比实验。他补充的实验操作为向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倒入等量(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小芳对②中燃着木条熄灭的原因提出猜想,并设计[实验2]进行验证。
(4)对比实验必须控制变量,变量唯一性。实验②与实验①对比,氧气的含量相同,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大,但实验现象都是燃着的木条无明显变化,可得出猜想1不成立。
(5)[实验2]中,实验①与实验③或实验④相比,氧气的含量不同,实验①中氧气含量高,而实验③或实验④中氧气的含量低,实验①中燃着的木条无明显变化,实验③或实验④中燃着的木条熄灭,则证明猜想2成立,故填:①、③(或①、④,或①、③、④)。
(6)A 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O2和CO2的含量不同,此选项正确;
B 当氧气的浓度低到一定程度时,将不足以支持燃烧。将燃着木条伸入呼出气体中,木条熄灭,不能说明呼出气体中没有O2,此选项错误;
C [实验1]的②中,燃着木条熄灭的原因还可能与水蒸气含量增多有关,此选项正确;
D 由实验可知,把燃着木条伸入体积比为1:4的O2和CO2混合气体中,无明显变化。若把燃着木条伸入体积比为1:1的O2和CO2混合气体中,会观察到木条剧烈燃烧,此选项错误。
故选AC。
2、石蜡浮在水面上 b 水雾 变浑浊 蜡烛+氧气二氧化碳+水
【详解】
点燃前:
石蜡难溶于水,密度比水的密度小,将石蜡放入水中可观察到石蜡浮在水面上。
燃着时:
①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所以点燃蜡烛,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b处最先炭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
②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火焰上方罩一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
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蜡烛+氧气二氧化碳+水。
3、干冷的烧杯 烧杯内壁产生水雾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O2 能
【详解】
(1)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滴,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烧杯内壁产生水雾说明生成水,故填:干冷的烧杯;烧杯内壁产生水雾。
(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内壁用澄清石灰水湿润的烧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说明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故填: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
(3)用火柴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能被点燃,说明白烟是蜡烛的固体小颗粒,故填:能。
4、气态 沸点 沸点低于燃烧时温度 有
【详解】
【进行实验】点燃蜡烛,将金属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该物质是石蜡蒸气。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气态物质燃烧形成,故填:气态。
【得出结论】分析蜡烛的熔点、沸点和燃烧时温度,发现其燃烧的温度比沸点高,燃烧产生了火焰;分析铁丝的熔点、沸点和燃烧时温度,发现其燃烧的温度比沸点低,燃烧不产生火焰,所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物质燃烧时,能产生火焰的条件是沸点低于燃烧时温度;再分析钠的熔点、沸点和燃烧时温度,发现其燃烧的温度比沸点高,故推断钠在燃烧时,有火焰产生,故填:沸点;沸点低于燃烧时温度;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