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达标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雷雨》达标训练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2-03 23:1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更上一层楼
筑基达标
1.朗读下面台词时,对其节拍(用“/”表示)和重读(下加圆点)安排有误的一项是(  )
A.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湿潮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
B.周朴园 (点着一支吕宋烟,看见桌上的雨衣,向侍萍)这/是太太找出来的雨衣么?
鲁侍萍 (看着他)大概是的。
周朴园 (拿起看看)不对,不对,这/都是新的。我要我的旧雨衣,你回头跟太太说。
鲁侍萍 嗯。
C.周朴园 (看她不走)你/不知道/这间房子/底下人不准随便进来么?
鲁侍萍 不知道,老爷。
周朴园 你是新来的下人?
鲁侍萍 不是的,我找我的女儿来的。
周朴园 你的女儿?
鲁侍萍 四凤/是我的女儿。
周朴园 那你走错/屋子了。
D.鲁侍萍 哦。——老爷/没有事了?
周朴园 (指窗)窗户/谁叫打开的?
鲁侍萍 哦。(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
提示:C项较妥当的安排是:“你/不知道/这间房子/底下人不准随便进来么?”(周朴园说话所指的对象是“这间房子”,强调的重点是“不准”。)“你的女儿?”“四凤/是我的女儿。”“那/你走错屋子了。”(只有“四凤”重读才是对问话的回答,“那”与后面的文字自然地在意义上分开。)
答案:C
2.下列句中破折号在文中的作用相同的两项是(  )
A.你——你贵姓?
B.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
C.我叫他,他就可以下来见你。不过是——
D.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E.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提示:课文共有23处破折号,大体可分为四种情况:第一,解释说明;第二,话题转变;第三,声音延长;第四,阻断停顿。认真分析这些破折号的作用,有助于理解台词的深刻含意。A项中的破折号表示思考中的间隔;B项中的破折号和E项中的破折号表示解释;C项中的破折号表示说话声音的延长,周朴园吞吞吐吐,欲说又止;D项中的破折号表示转换话题。
答案:BE
3.戏剧动作既指能够看得见的人物外部动作,又指人物内心动作,它往往通过外部动作、语言动作来表现。下面对戏剧动作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课文第一场戏里当周朴园吩咐鲁侍萍“先下去”时,鲁侍萍“望着朴园,泪要涌出”只问了一句:“老爷,没有事了?”这简单的话语和极细微的动作很好地表现出了鲁侍萍愤恨、失望的心情。
B.鲁侍萍目睹周萍打鲁大海时,“(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表达了鲁侍萍震惊而愤怒的感情。省略号表示鲁侍萍的迟疑,对儿子欲认而不能认的酸楚心情。
C.当周朴园指着窗问“窗户谁叫打开的”,鲁侍萍:“哦。(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这“自然地”关窗动作,暗示了侍萍的身份,为下文埋下疑点。“慢慢”表明她内心的痛苦和矛盾之情。
D.当鲁侍萍隐瞒身份叙述梅小姐被周家少爷抛弃投河自尽时,周朴园:“(汗涔涔地)哦。”这出汗是因为天气阴沉郁热,说明马上要下雷雨了。
提示:D项中“汗涔涔”是表明周朴园的紧张惊慌,害怕自己的丑行被揭露。
答案:D
4.对下面台词或舞台提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半晌。
(分析:相片中的侍萍,是当年那个“很贤惠”“很规矩”的侍萍,是我怀念中的、想象中的侍萍;你,站在面前的这个老妇人,是我所需要的侍萍吗?不,你不是“侍萍”,你是鲁贵的老婆!这段台词说明周朴园仅在嘴上与鲁侍萍相认,在心里没有和鲁侍萍相认。)
B.鲁侍萍 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
周朴园 可是你——
(分析:周朴园没有说完的这句话,内涵相当丰富,我们可以有多种猜测:①从上文“这于我的心也安一点”推知:“可是你生活得这么艰难,我实在于心不忍啊。”②从下文“侍萍,你不要太固执。这一点钱你不收下,将来你会后悔的”推知:“可是你也别太任性、太固执了,这钱你现在不要,将来可别后悔啊。”③从上文“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推知:“可是你未免也太过分了,连赎罪的机会也不给我吗?”)
C.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分析:这句台词表现了鲁侍萍复杂的思想感情,出乎一种母爱的本能,鲁侍萍脱口叫出了周萍的小名,但是现实的情况使她马上意识到他们之间已经不是母子的关系,而是对立的阶级关系,于是立即转为严厉的质问:“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D.我不会那样傻的。我明白他的地位,他的教育,不容他承认这样的母亲。这些年我也学乖了。
(分析:鲁侍萍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终于由“傻”而“学乖”,说明她对当时对抗的阶级关系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可以说,她是一个觉悟了的女性。)
提示:A项的分析是合理的。这段舞台提示是“动作提示”,周朴园“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暗示了相片和实体相差巨大,周朴园虽然不能不确信眼前的女人是侍萍,但最终也不信她就是当年的那个梅侍萍。分析这段舞台提示,我们要注意周朴园前面的台词:“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说明他并没有认可眼前的女人是梅侍萍。还要注意后面的台词:“(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说明他内心里和鲁侍萍是站在对立的立场。B项的分析是合理的,“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对这段台词含意的体会,可以加深对这句名言的理解。C项这句台词,鲁侍萍用同音替代的办法,中途变换了说话的内容,这种变换是鲁侍萍复杂的内心活动的反映。分析时要从母爱——自然的本性,理智——现实的处境两个方面入手。D项剧中因果报应的宿命论的观点说明,鲁侍萍并不知道自己悲苦命运的根源,她还是一个没有觉悟的女性。
答案:D
5.请分析下面台词中加点的词语表达的意思。
(1)周朴园 嗯,(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
鲁侍萍 哦,好地方。
(2)周朴园 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
鲁侍萍 嗯,就在此地。
(3)周朴园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
鲁侍萍 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提示:本题测试词语意义,理解词语的意义一定要从具体语境出发,语境不同,说话人不同,所指的角度不同,意义就可能发生微妙变化。
参考答案:(1)无锡,对于周朴园是好地方,对鲁侍萍则不是个好地方。(2)周朴园说的“此地”,指的是“这个地区”,鲁侍萍则是指“你的面前”。
(3)周朴园说的“贤慧”“规矩”,是从他自身的角度,指侍萍很体贴,很关心他,也很听他的话。而鲁侍萍说的“贤慧”,是对自己的母亲而言,她“害死了自己的亲娘”,对母亲不贤慧。“不规矩”就是下文说的“不守本分”,幻想通过周朴园改变自己的处境和命运。
综合应用
一、阅读理解
6.赏读剧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探究剧中人物对话的潜台词,《雷雨》的潜台词非常丰富,下面这个片断中的台词,请把你认为有潜台词的句子找出3~4句来进行分析。
周朴园 那么我给你一件东西看。
周朴园在桌上找电报,仆人递给他;此时周冲偷偷由左书房进,在旁谛听。
周朴园 (给大海电报)这是昨天从矿上来的电报。
鲁大海 (拿过去读)什么?他们又上工了。(放下电报)不会。
周朴园 矿上的工人已经在昨天早上复工,你当代表的反而不知道么?
鲁大海 (怒)怎么矿上警察开枪打死三十个工人就白打了么?(笑起来)哼,这是假的。你们自己假作的电报来离间我们的。你们这种卑鄙无赖的行为!
周 萍 (忍不住)你是谁?敢在这儿胡说?
周朴园 没有你的话!(低声向大海)你就这样相信你那同来的几个代表么?
鲁大海 你不用多说,我明白你这些话的用意。
周朴园 好,那我把那复工的合同给你瞧瞧。
鲁大海 (笑)你不要骗小孩子,复工的合同没有我们代表的签字是不生效力的。
周朴园 合同!
仆人进书房把合同拿给周朴园。
周朴园 你看,这是他们三个人签字的合同。
鲁大海 (看合同)什么?(慢慢地)他们三个人签了字?(伸手去拿,想仔细看一看)他们不告诉我,自己就签了字了?
周朴园 (顺手抽过来)对了,傻小子,没有经验只会胡喊是不成的。
鲁大海 那三个代表呢?
周朴园 昨天晚车就回去了。
鲁大海 (如梦初醒)这三个没有骨头的东西!他们把矿上的工人们卖了!哼,你们这些不要脸的董事长,你们的钱这次又灵了。
周 萍 (怒)你混账!
周朴园 不许多说话。(回头向大海)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鲁大海 开除了!?
周 冲 爸爸,这是不公平的。
周朴园 (向周冲)你少多嘴,出去!
周冲愤然由中门下。
鲁大海 哦,好,好,(切齿)你的手段我早明白,只要你能弄钱,你什么都做得出来。你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工人,你还——
周朴园 你胡说!
鲁侍萍 (至大海前)走吧,别说了。
提示:这是一道开放题,有无潜台词,潜在意义是什么,不同读者会有不同看法。本题强调个人独自的感受,感受深刻与否,取决于鉴赏水平的高低。
参考答案:①周朴园 那么我给你一件东西看。(潜台词:你是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不流泪。)②周朴园 矿上的工人已经在昨天早上复工,你当代表的反而不知道么?(潜台词:你还算什么代表?你已经不是代表啦。)③鲁大海 你不用多说,我明白你这些话的用意。(潜台词:你这是说,他们已经背叛我了;但是,我不会相信你的,我知道你这是用的挑拨离间的计策。)④周朴园 对了,傻小子,没有经验只会胡喊是不成的。(潜台词:你与我斗,你还太嫩啦。)
7.《雷雨》中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假的、虚伪的,还是虚伪中有真情,真情中有虚伪,评论界历来有不同的看法。请你利用图书资料或者从因特网上搜集有关的说法,加以整理,然后再说说自己的看法。
提示:这是一道探究题,首先要求我们学会运用各种手段搜集资料,然后再发表自己的富有创造性的见解。
下面是我们搜集整理的一些观点,供大家参考。
第一种意见认为:周朴园30年来对侍萍的种种怀念,毫无疑问地是假的、虚伪的。但是,我们却又不能因此就认为周朴园对侍萍一点真情也没有。周朴园对侍萍是可以有某种程度的真正怀念的,他曾喜欢过她,并还认为这种怀念是出于“内疚”,因为周朴园感到自己30年前做了一件“伤天害理的事”。(钱谷融《〈雷雨〉人物谈》载《文学评论》1962年1期)
第二种意见认为: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有真也有假。他对侍萍的怀念,在侍萍已死的特定情况下是真实的。因为,侍萍曾经给过他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再有通过对侍萍的怀念在感情上是追寻他早已逝去的青春年华,填补他目前空虚的灵魂;还通过对亡妻的悼念,他把自己打扮成多情多义的体面人物,以给妻儿们树立榜样。为什么说对侍萍的怀念又是假的呢?一旦侍萍未死,出现在他面前,周朴园马上意识到危及他的名誉地位,于是撕去了面纱,露出资本家凶狠冷酷的原形。“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想象中的怀念变成了现金交易,他又果断地开除了鲁大海。什么亲生骨肉,血肉之情,统统都是假的。(陆文壁《关于〈雷雨〉人物的通信》载《电大语文》1985年第一期)
第三种意见认为:周朴园对侍萍不是喜欢,而是蹂躏、侮辱。(田本相语)
第四种意见认为:当年周朴园对侍萍是有感情的。他们之间确实存在着爱情,至于后来赶走侍萍,造成客观上对侍萍始乱终弃的责任,主要应由周朴园的母亲承担。30年来周朴园真心怀念侍萍,这不是伪善,也不是出于忏悔,他是用这种怀念来医治自己后来两次不美满的婚姻在心灵上留下的创伤,用它来填补自己内心的空虚。当侍萍真的出现在他面前时,他立即翻脸,厉声呵斥。这种感情的急剧变化,是由于他的自私而不是伪善,怕危及自己的声誉。(李家瑞,载《四川学报》1986年1期)
第五种意见认为: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不仅是真的,而且是在情感上排斥另一个女人蘩漪的潜在心理因素。关于蘩漪,人们总是侧重分析她所受的封建专制主义压迫,忽略了她心理还有一层更不能忍受的痛苦,这就是18年来周朴园对她的无爱和冷淡。造成周朴园这种感情态度的最直接原因,乃是他无法忘怀侍萍,假如他对侍萍的爱只是藏在心底,恐怕也无伤蘩漪,但不幸的是周朴园的这种怀念、忏悔、内疚完全通过一系列生活细节外化出来,比如爱穿侍萍绣过的衣服,每年四月十八都要为侍萍过生日,无论家搬到哪里都要带上侍萍用过的家具……有评论说这一切都是周朴园做给人看的,是虚伪的表现。但他经常独自一人长久地凝视侍萍的照片,难道这也是做给人看的?何况30年来一直是如此,如果没有真情,恐怕难以做到。我们认为,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不仅是真的,而且也是在情感上排斥另一个女人蘩漪的潜在心理因素。(刘艳《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年3期)
答案:略
8.请将下列句中加点的部分与括号内的部分进行比较,说说用哪个词语较好?
(1)窗户谁叫打开的?(谁把窗户打开的?)
(2)周朴园 你知道么?
鲁侍萍 也许知道(记得),不知道老爷说的是哪一件?
(3)老爷问这些事(闲事)干什么?
(4)我就是要问问董事长,对于我们工人的条件,究竟是允许不允许(答应不答应)?
提示:这是一道词语选用题,选用词要从语意、语境和前后搭配等方面考虑。(1)周朴园关心的是窗户被打开,而不是要追究谁打开。(2)如果仅从问与答的角度看,用“知道”是妥当的,但用“记得”能增加语意的含量,意谓不仅知道,而且铭记在心。(3)用“事”一般化,用“闲事”有化大为小的意思,能增加讽刺的意味。(4)“允许”有一种上下级关系,“答应”可表示“平等”的关系。
参考答案:(1)括号内的用法不妥。
(2)用“记得”更好。
(3)用“闲事”更好。
(4)当用“答应不答应”。
二、语言运用
9.(2006全国卷Ⅰ,20)请在“家园”和“思念”中任选一个词,仿照下面示例的形式写三个句子。要求每个句子都采用比喻和比拟两种修辞手法,三个句子的内容有内在联系。
示例: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答案:略
三、写作训练
10.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那么,《雷雨》毁灭的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呢?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雷雨》的悲剧意义。不少于500字。
提示:这是一道文学评论题。解答此题,首先要分析《雷雨》的悲剧在哪里,然后再根据你的理解,论述《雷雨》揭示的人生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它是怎样地被毁灭的。
参考答案:《雷雨》为我们留下了一缕遗憾、一声叹息、一个悲剧的结局。在幻想、憧憬、挣扎、嚎叫之后,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火热人生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除了生命毁灭的沉默和黑暗之外,它还能告诉今天的我们多少人与人性有关的启示呢?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那么,《雷雨》毁灭的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呢?应该说,是在命运的困顿中苦苦挣扎而又难逃摧残和拷打的人性。“我伺候你,我的孩子再伺候你生的少爷们。这是我的报应,我的报应。”鲁侍萍喊出了在旧社会里,世世代代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的心声。因此,《雷雨》是一出人生悲剧。(此是一家之言,你也可以从“爱”的毁灭这个角度分析《雷雨》的悲剧意义。)
回顾·展望
(2006全国卷Ⅱ,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绵绵土
牛 汉
那是个不见落日和霞光的灰色的黄昏。天地灰得纯净,再没有别的颜色。
踏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我恍惚回到了失落多年的一个梦境。几十年来,我从来不会忘记,我是诞生在沙土上的。人们准不信,可这是千真万确的,我的第一首诗就是献给从没有看见过的沙漠的。
年轻时,有几年我在深深的陇山山沟里做着遥远而甜蜜的沙漠梦,不要以为沙漠是苍茫而干涩的,年轻的梦都是甜的。我的心灵从小就像有血缘关系似的向往着沙漠,我觉得沙漠是世界上最悲壮最不可驯服的野地方。它空旷得没有边沿,而我向往这种陌生的境界。
此刻,我真的踏上了沙漠,无边无沿的沙漠,仿佛天也是沙的。全身心激荡着近乎重逢的狂喜。没有模仿谁,我情不自禁地五体投地,伏在热热的沙漠上。我汗湿的前额和手心,沾了一层细细的闪光的沙。
半个世纪以前,地处滹沱河上游苦寒的故乡,孩子都诞生在铺着厚厚的绵绵土的炕上。我们那里把极细柔的沙土叫做绵绵土。“绵绵”是我一生中觉得最温柔的一个词,词典里查不到,即使查到也不是我说的意思。孩子必须诞生在绵绵土上的习俗是怎么形成的,祖祖辈辈的先人从没有解释过,甚至想都没有想过。它是圣洁的领域,谁也不敢亵渎。它是一个无法解释的活的神话。我的祖先们或许在想:人,不生在土里沙里,还能生在哪里?就像谷子是从土地里长出来一样的不可怀疑。
因此,我从母体降落到人间的那一瞬间,首先接触到的是沙土,沙土在热炕上焙得暖呼呼的。我的润湿的小小的身躯因沾满金黄的沙土而闪着晶亮的光芒,就像成熟的谷穗似的。接生的仙园老姑姑那双大而灵巧的手用绵绵土把我抚摸得干干净净,还凑到鼻子边闻了又闻,“只有土能洗掉血气。”她常常说这句话。
我们那里的老人们都说,人间是冷的,出世的婴儿当然要哭闹,但一经触到了与母体里相似的温暖的绵绵土,生命就像又回到了母体里安生地睡去。我相信,老人们这些诗一样美好的话,并没有什么神秘。
我长到五六岁光景,成天在土里沙里厮混。有一天,祖母把我喊到身边,小声说:“限你两天扫一罐子绵绵土回来!”“做甚用?”我真的不明白。
“这事不该你问,”祖母的眼神和声音异常庄严,就像除夕夜里迎神时那种虔诚的神情,“可不能扫粗的脏的。”她叮咛我一定要扫聚在窗棂上的绵绵土,“那是从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别处的不要。”
我当然晓得。连麻雀都知道用窗棂上的绵绵土扑棱棱地清理它们的羽毛。
两三天之后我母亲生下了我的四弟。我看到他赤裸的身躯,红润润的,是绵绵土擦洗成那么红的。他的奶名就叫“红汉”。
绵绵土是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它是从远远的地方飘呀飞呀地落到我的故乡的。现在我终于找到了绵绵土的发祥地。
我久久地伏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又厚又软的沙上,百感交集,悠悠然梦到了我的故乡,梦到了与母体一样温暖的我诞生在上面的绵绵土。
我相信故乡现在还有绵绵土,但孩子们多半不会再降生在绵绵土上了。我祝福他们。我写的是半个世纪前的事,它是一个远古的梦。但是我这个有土性的人,忘不了对故乡绵绵土的眷恋之情。原谅我这个痴愚的游子吧!
1988年10月
11.本文描写的“绵绵土”有哪些特点?
12.从全文看,为什么作者一踏上大沙漠,就“全身心激荡着近乎重逢的狂喜”?
13.除了以“沙漠——绵绵土——沙漠”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本文还另有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体现这一线索的三个关键词语。
14.作者对绵绵土的回忆和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托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11.提示:这是一道信息筛选题,本文第二部分(“半个世纪以前”至“他的奶名就叫‘红汉’”)在逐层描写中从各个角度揭示了绵绵土的特征,解题时要逐层阅读,从中筛选出相关信息。
参考答案:细柔,温暖,金黄色,是天上降下来的净土。
12.提示:解答本题必须抓住句中关键词语“重逢”二字,题目要求“从全文看”,暗示了“重逢”二字是贯穿全文的关键词。从上文看,作者是诞生在沙土上的,从小就像有着血缘关系似的向往沙漠,所以“踏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我恍惚回到了失落多年的一个梦境”;从下文看,作者诞生在“与母体里相似的温暖的绵绵土”,“现在我终于找到了绵绵土的发祥地”,所以“伏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又厚又软的沙上,百感交集,悠悠然梦到了我的故乡,梦到了与母体一样温暖的我诞生在上面的绵绵土”。
参考答案:(1)作者诞生在绵绵土上,他认为大沙漠是绵绵土的发祥地。
(2)作者年轻时就有一个“沙漠梦”,大沙漠再现了他失落多年的“梦境”。
13.提示:这是分析文章的线索。写景抒情的散文,大多有两条线索,一是表层的描景摹物的线索,一是内在的抒发情感的线索,文章按表层的线索安排顺序,通过深层的线索揭示文章的主题。“沙漠——绵绵土——沙漠”是本文的表层线索,题目要求写出另一条内在的抒情线索。
参考答案:母体——绵绵土——故乡
14.提示:本题与第13题本质上是同一道题,不同的是,第13题要求高度概括,本题要求具体分析。文章第一部分作者来到沙漠,回到了一个梦境,这“梦”,是“从小就像有血缘关系似的向往着沙漠”;第二部分,写绵绵土,“它是圣洁的领域”,孩子必须诞生在绵绵土上,体现了故乡对儿女的圣洁之爱,作者描写绵绵土的习俗,抒发热爱故乡、热爱母体的深情;第三部分,作者找到了绵绵土的发祥地,“悠悠然梦到了我的故乡,梦到了与母体一样温暖的我诞生在上面的绵绵土”,“我这个有土性的人,忘不了对故乡绵绵土的眷恋之情”。答题时,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再作适当的概括。
参考答案:(1)对绵绵土的回忆,寄托了作者对故乡和故乡古老习俗的怀念。
(2)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
(3)讲述生命与母体、人与故土之间难以割舍的精神、情感联系,表达游子对故乡深深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