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7 10 11 12 14 17 18 19
答案 A D D C D C D B A B D B A
1. A 解析:B.“鲍姆加登和黑格尔的欧陆现象学生态美学”对应无据。C.“生生”的概念出自于《周易》,并非儒家哲
学观。D.“只有通过笔墨、虚实、留白等手法,遵循“天人合一”“阴阳相生”规律,才给人一种审美感受”分析错误。
2. D 解析:D.误解文意,第四段举俄罗斯油画的例子,并不是为了“凸显总体透视的优势”。
3. D 解析:D.分析错误,“中国的‘生生美学’的逻辑性强于现象学生态美学和哲学环境美学”的推理于文无据。
4. C 解析:C.“走绿色开放发展之路是世界各国的共识”错,材料中为“这是与会各方达成的重要共识”,选项扩大了
主体的范围。
5. D 解析:D.“中国的绿化面积总量占全球的绿化面积的四分之一”错,材料中为“全球从 2000 年到 2017 年新增的绿
化面积中,约四分之一来自中国”。
6. ①积极倡议携手合作,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1分)②增加绿化面积,改变环境。(1 分)③推动建立“一带一路”绿
色发展国际联盟,连续多年开办防沙治沙国际培训班,帮助非洲等地发展清洁能源。(2 分)④搭建各类平台,促进多方经
济产业发展。(1 分)⑤注重科技与创新的力量,用科技引领绿色生活。(1 分)
7. C 解析:C.志云在盆景标价这一点上,并没有“欺骗”。
8. ①处描写花园里的花池、假山、亭阁、飞瀑、金鱼、盆景、花木等景物,展现了志云为了花店生意的努力成果,主要表
现她能力强、孝顺的一面,她想办法做通“父亲”的思想工作,让“父亲”支持自己。(3 分)②处描写花棚里的各种花卉,
主要表现志云勤劳、懂技术、善经营的一面。(3分)
9. 文章先交代志云夫妻赶花市的情景,接着回头叙述志云做花卉生意的曲折经历,最后又回到志云在花市上进行花卉交易
的场面。(3分)这种倒叙的记叙方式使故事的叙述形成波折,避免了平铺直叙;突出表现了志云的创业精神;造成悬念,
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3 分)
10. D 解析:加上标点符号为:陛下前既罪医士刘惠之言,今乃纳渊之说。前既俞礼卿席书之议,今乃咈书之言。臣不
知其何谓也。
11. B 解析:B.“礼科即礼部”“主要掌典章制度、祭祀、科举等事,正副长官为尚书、给事中”错,明朝设置吏科、
户科、礼科、兵科、刑科、工科六科,将地方分区监察和朝廷按系统监察结合起来。六科对六部,职权在六部之上,主要职
能是监察六部,以“稽查六部百司之事”为己任,代表皇帝加强对六部的控制。六科各设都给事中一人。凡有皇帝的诏令圣
旨下达时,要由六科分类抄出,交付六部等有关部门执行。礼科的正副长官为都给事中和左右给事中。
12. A 解析:A.“诸臣同意,唯他竭力抗争”“再三上疏”错,原文意为“杨言与廷臣一起抗争这件事,皇帝不听。杨
言又向皇帝上奏章”。
13. (1)杨廷和秘密策划诛杀江彬,不久事情就平定下来,迎接而推立圣主,这是社稷的功勋。
(译出大意 2分,关键词“行诛(之)”“俄顷”“勋”各 1分)
(2)镇远侯顾仕隆等人复奏王邦奇说的都是没有事实根据的话,皇帝斥责顾仕隆等人徇私情。
(译出大意 2分,关键词“覆”“虚妄”“徇情”各 1分)
【参考译文】
杨言,字惟仁,鄞县人。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授官行人。嘉靖四年(1525)提升为礼科给事中。奸人何渊请求建立明
堂宗庙。杨言与廷臣一起抗争这件事,皇帝不听。杨言又向皇帝上奏章说:“祖宗身有天下,是大宗,是君。献皇帝旧为藩
王,是小宗,是臣。以臣与君并列,乱天下大分。以小宗与大宗并列,冒犯天下正统。献帝虽然有高尚的品德,但不是像周
文王、武王那样创立王业,想承袭宗庙的名分,是错乱啊。如果以献帝为自出之帝,那么他以前就没有祖宗;以献帝为祢而
宗之,那么他以后就没有孝、武二帝。陛下先前既然认为医士刘惠的言论有罪,现在又采纳何渊所说的。先前既然许可礼卿
席书的提议,现在又以席书的话为乖戾。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杨一清被召进入内阁,杨言请求将他留在三边。皇帝特别
降旨拜封张璁为兵部侍郎。杨言说张璁贪财巧佞、轻薄浮躁,而且是新升的官,没有经历过国家大事,请求罢去张璁,并且
弹劾吏部尚书廖纪引荐行为不端的人。同官解一贯等也这样诤谏。皇帝都不采纳他们的谏言。有投匿名书御道的,杨言请求
立即将书烧毁,皇帝同意。六年(1527),锦衣百户王邦奇借哈密之事请求诛杀杨廷和、彭泽等人,下到刑部讨论,尚未回复,
而王邦奇又诬告大学士费宏、石珤暗中庇护杨廷和,言词牵连到杨廷和的儿子主事杨惇等人,准备大兴监狱。杨言向皇帝上
书直言说:“先帝死亡,江彬手中掌握四万边军,图谋不轨。杨廷和秘密策划诛杀江彬,不久事情就平定下来,迎接而推立
圣主,这是社稷的功勋。即使有罪,千百年后也应当宽大处理他犯罪的子孙。现在既因奸人的话罢去他的官职,让他的长子
守戍边关,而又听信王邦奇的诬告,全部逮捕他的乡里、亲戚,诬他为蜀党,怎么能料到在圣明之朝,忽然有这种事情。至
于费宏、石珤都是辅弼帝王和教导王室子弟的官,百官的表率。王邦奇对他们心怀怨恨,掩饰奸邪之言,辱骂大臣,蛊惑圣
上视听。如果对杨廷和彻底查办不停止,株连日益增多,我私下为国家大局感到惋惜。”奏书交入朝廷,皇帝大为震怒,一
并收囚杨言,亲自在午门审讯杨言。群臣都集合在这里。杨言受完五毒之刑,并被折断一指,始终没有屈服之词。之后,下
到五府九卿继续审议。镇远侯顾仕隆等人复奏王邦奇说的都是没有事实根据的话,皇帝斥责顾仕隆等人徇私情。但是官司也
因此而解,谪贬杨言为宿州判官。御史程启充请求恢复杨言旧职,皇帝不听。他稍后迁为溧阳知县,历任南京吏部郎中。因
事他再次被谪贬为夷陵知县。积功升官任湖广参议。杨言做官,多有显著声望政绩。溧阳、夷陵两地都立有祠堂纪念他。
14. B 解析:B.“寓情于景是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说法错误,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托物言志。
15. ①运用比喻,将菊花上的露珠比作泪水,生动贴切。(答“运用拟人,写菊花泣泪,生动形象”亦可)②运用叠词,“冉
冉”“涓涓”,由外在环境写到内在心境,节律优美,音韵和谐。③运用双关,“微香”既指花香,也暗指自己保有的高尚
品格、美好才情;“泪”既指露珠,也暗指自己身世悲苦,含蓄形象。(答“象征”亦可)④承上启下,将上句透露的处境
和下文揭示的心境联系起来,结构严密。⑤奠定感情基调,为后文的“悲”“忍”“不取”等情感作铺垫。(每点 2分,答
出三点即可)
16. (1)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2分)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2分)
(3)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2分)
17. D 解析:离愁别绪:离别的愁苦心情。劳燕分飞:古乐府《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后世用“劳燕分
飞”比喻人别离(多用于夫妻)。“倾诉”后应跟“离愁别绪”。云谲波诡:汉代扬雄《甘泉赋》:“于是大厦云谲波诡。”
形容房屋建筑形式就像云彩和波浪那样千姿百态。后多用来形容事态或文笔变幻莫测。风生水起:风从水面吹过,水面掀起
波澜。形容事情做得有生气,蓬勃兴旺。此处若选“风生水起”与前后文“金戈铁马”“封建礼教”“刺破了浪漫掩盖下的
幻梦,空留千古遗恨”语境不合。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应用“源源不
断”。不知不觉:没有觉察到;没有意识到。顺理成章:写文章或做事,顺着条理就能做好;也指某种情况合乎情理,自然
产生某种结果。“顺理成章”与后面的“竟”矛盾,应用“不知不觉”。
18. B 解析:“哀筝”的双引号表示特定称谓。A.“自由”的双引号表示讽刺或嘲笑。B.“及时雨”的双引号表示特定
称谓。C.“摇篮”的双引号表示特殊含义。D.“满招损,谦受益”的双引号表示引用。
19. A 解析:B.第一个“只有”在句首,导致主语残缺。C.“群众的深厚基础”错,应为“深厚的群众基础”。D.“只
有……就……”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20. ①初中生 9小时 ②不提倡每个人都套用这一睡眠时长(答“一个人每日睡眠时间长短的标准”亦可) ③入睡快
(每处 2分)
21. 关键信息:截止到 3 月 20 日,三星堆遗址考古新发现的 6 座“祭祀坑”已出土 500 余件重要文物,此次考古新发现意
义重大。(5分)
22. 写作指导:五位总冠军的共性在于,无论出身农村还是城市,无论就读名校还是技校,无论攻读文科还是理科……他们
都有着对诗词由衷的热爱,都用诗词浸润着自己的生命。由此可知,传统文化能够濡养人的精神品质,长期涵泳其中,自可
“腹有诗书气自华”。他们虽然都夺得了总冠军,但是其精神特质各不相同。殷怡航坚持个性,率真自然,可谓“我就是我,
是不一样的烟火”。武亦姝耳濡目染,怀珠韫玉,可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雷海为虽为“草根”,但并不妄自菲
薄,可谓“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陈更冲浪科技,摇曳诗情,可谓“文理兼修,心怀天下;山川皆纳,气盖乾坤”。
彭敏屡败屡战,毫不气馁,可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具体写作过程中,考生可以从他们的共性入手,
也可以从各自的个性入手;可以将几位选手的个性结合起来思考,也可以将选手的经历和自己的经历结合起来思考。当然,
也可以不拘泥于文题呈现出来的信息,推出新的观点,展开新的思辨。姓名
准考证号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绝密★启用前
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
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
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什么是美学?我个人的回答:审美就是人与世界的一种关系,没有实体性的美。审美是人与
对象的一种特殊的关系,这种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经验,也是一种肯定性的情感体验。
中国到底有没有美学?鲍姆加登认为美学是“感性认识的完善”,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理念的
感性显现”。按照这样的标准,中国没有美学,因为中国古代没有这样明确的表述。但是我们中国
肯定有自己的艺术的生存方式,有人和对象的审美的关系,也就是说中国有自己的美学。那么我
们怎么概括?今天我们做了一个概括叫“生生美学”。提出“生生美学”的动因就是试图在欧陆现
象学生态美学与英美哲学环境美学之外提出一种中国自己的生态美学。
梁漱溟将孔子学术之要旨概括为“生”,指出:“这一个‘生’字是最重要的观念,知道这个就知
道所有孔家的话。”牟宗仁认为,“中国哲学以生命为中心,儒道两家是中国所固有的,后来加上佛
教,亦还是如此。”这就是儒家之爱生一仁者爱人,道家之养生,佛家之护生。《周易》中原有“生
生之谓德也”一说。最高的道德是什么?是“生生”。“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给予人类的最大的
恩赐是什么?是“生”。中国美学将“生生之德”转化为“生生之美”,将“生”字重言,使其具有了“生
命的创生”之意,中国的美学是生命创生的美学,是创造生命的美学,这样就使“生生”具有了本体
论的内涵。而生命直抵艺术之深处,所有感动人的艺术都是具有蓬勃生命的艺术,具有美的内涵
和美的含义。具有生命的艺术才是美的艺术。
“生生美学”的文化特点到底是什么?第一个文化特点是“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天人合
一”是中国古代具有本源性的文化传统与文化立场,此成为“生生美学”生成的主要文化背景,决定
其明德敬天、以德配天的文化传统;是中国人观察问题的特有立场和视角,影响甚至决定了中国古
代各种文化艺术形态的产生发展与基本面貌。“天人合一”体现了一种宏阔的东方式“中和之美”
的诉求,相异于西方对于微观的物质的“和谐之美”的诉求。第二个文化特点是“阴阳相生”的生命
美学。“一阴一阳之谓道”之阴阳相互生成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也是艺术与审美的根本规律。中
国艺术通过笔墨、虚实、留白等形成阴阳对比,诞育生命,也诞肓无穷的艺术意蕴。西方近代以来
也有著名的康德的审美的“二律背反”理论,“感性”和“理性”的二律背反,“感性”和“理性”同时都
有价值,但又相悖,这就形成一种审美。“这种美具有无比强大的张力与魅力。”第三个文化特点是
“太极图示”的艺术思雏模式。“太极图示”是东方形态的古典现象学,所谓“无极乃太极,太极动而
【高二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