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12雁门太守行(李贺)--2022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与默写考点梳理与实训(学生版+答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12雁门太守行(李贺)--2022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与默写考点梳理与实训(学生版+答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01 07:25:21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与理解性默写考点实训
12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
敌军似乌云压进城垣,城垣就要被摧垮。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日光照在铠甲上,闪烁着金光。悲壮的号角回荡在深秋的天空中,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手操宝剑誓死保卫祖国的边疆!
【赏析】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后称“乐府诗”。多介绍战争场景。
诗人的语言极力避免平淡而追求峭奇。为了追求奇,他在事物的色彩和情态上着力,用浓辞丽藻大红大绿去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构思新奇,形象丰富。
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颈联颔联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颈联写部队黑夜行军和投入战斗。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这首诗,意象新奇,设色鲜明,造型新颖,想象丰富而奇特。诗中,诗人不借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都给读者以强烈而美好的感受。
【主题】
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写法】
“黑云压城城欲摧”用比喻和夸张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考点】
一、理解型默写
1.诗中写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 , 。
2.诗中描写白天戒备森严,无比威严的诗句是: , 。
3.诗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 。
4.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 , 。
5.“ , ”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
6.“ , ”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7.“ , ”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渴望贤才,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称颂。
【答案】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4.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5.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6.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7.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二、阅读鉴赏
1.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
2.最后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4.诗人把一个旷日持久的战争浓缩在一个昼夜里加以表现,诗中写了几幅画面?
5.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表现了守边将士什么精神?
6.“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7.请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8.赏析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9.赏析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10.赏析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11.赏析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首句用黑云暗喻敌军,一个“压”字,把敌军的人马众多(来势凶猛或交战双方力量悬殊)情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2.引用典故表达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3.这是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这里所说的“报君”、“为君死”跟封建时代臣子的“愚忠”有着本质的区别,“君”这是中央集权的象征,“为君死”即为维护中央集权战死。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两句也可算得是诗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了。
4.三个画面。一是在白天将士们严阵以待,一是黄昏前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兵出其不意袭击敌人。
5.誓死报国、英勇赴战的精神。
6.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7.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概括了这场战争的艰苦性,赞扬了官军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和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8.首联写景又写事,“黑”“金”等凝重的色彩,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这两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第一句可引申为情况危急。)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严阵以待。
9.颔联意思是悲壮的号角响彻秋天的原野,夕晖掩映下,塞土有如燕脂凝成,紫色更显得浓艳。分别从声(角声—号角声)、色(燕脂—胭脂色、夜紫—紫红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10.颈联写部队黑夜行军和投入战斗。“半卷”表明行军神速。
11.尾联引用黄金台的典故(黄金台是战国时期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高台,用以招揽天下之士。)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和作者坚定的政治立场。
12.本诗通过描写艰苦卓绝的边塞战斗,展示了危城将士决心寸土必争,奋死抗敌,尽忠报国的精神。
2 / 2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与理解性默写考点实训
12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
敌军似乌云压进城垣,城垣就要被摧垮。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日光照在铠甲上,闪烁着金光。悲壮的号角回荡在深秋的天空中,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手操宝剑誓死保卫祖国的边疆!
【赏析】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后称“乐府诗”。多介绍战争场景。
诗人的语言极力避免平淡而追求峭奇。为了追求奇,他在事物的色彩和情态上着力,用浓辞丽藻大红大绿去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构思新奇,形象丰富。
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颈联颔联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颈联写部队黑夜行军和投入战斗。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这首诗,意象新奇,设色鲜明,造型新颖,想象丰富而奇特。诗中,诗人不借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都给读者以强烈而美好的感受。
【主题】
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写法】
“黑云压城城欲摧”用比喻和夸张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考点】
一、理解型默写
1.诗中写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
, 。
2.诗中描写白天戒备森严,无比威严的诗句是:
, 。
3.诗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 。
4.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 , 。
5.“ , ”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
6.“ , ”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7.“ , ”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渴望贤才,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称颂。
二、阅读鉴赏
1.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


2.最后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4.诗人把一个旷日持久的战争浓缩在一个昼夜里加以表现,诗中写了几幅画面?


5.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表现了守边将士什么精神?


6.“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7.请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8.赏析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9.赏析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10.赏析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11.赏析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