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0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2022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与默写考点梳理与实训(学生版+答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上册0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2022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与默写考点梳理与实训(学生版+答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01 14:39:13

文档简介

九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与理解性默写考点实训
02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译文】
巴山楚水一带荒远凄凉,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回到家乡后,熟悉的人都已逝去,只能哼唱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在沉舟旁边有上千条船争相驶过,枯败的病树前万棵绿树生机勃发。今天听到你为我作的那一首诗,就借这杯美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
【赏析】
这首诗既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凄凉地”和“弃置身”写出了诗人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也表达了诗人无限心酸和愤懑不平的心情。
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前一句借用“闻笛赋”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故人已逝的伤痛之情;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之久,又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是诗人抒发遭遇贬谪的感慨,但其中包含着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使诗句具有一个普遍意义。后人用此诗句,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尾联是点睛之笔,点明酬赠之意,表现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全诗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之上品!
【主题】
这首诗显示出诗人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及其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写法】
(1)颔联用典故。“闻笛赋”表达深沉的怀旧之情。“烂柯人”说明自己贬谪时间太久,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了。
(2)颈联以“沉舟”“病树”自比(比喻),生动地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客观揭示了新陈代谢万象更新的自然规律。表现出豁达的胸怀。后人常引用这两句来说明:没落的事物,就由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依然要按着自己的规律发展下去。
(3)此诗感情沉郁,但前后感情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悲愤),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
【考点】
一、理解性默写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哲理的句子是: , 。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友的感情,暗示了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怅惘的心情的诗句是: , 。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摆脱现实处境,展望未来风光,借景物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的诗句是: , 。
4.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的是: , 。
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饱含诗人无限辛酸,流露出内心的愤懑不平的诗句是: , 。
【答案】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4.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5.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二、阅读鉴赏
1.这是一首酬答赠言诗,是刘禹锡和 (填姓名)扬州相会时所作。
2.阅读诗歌,在横线处填上合适的词语,使上下文语意连贯、一致。
这首诗歌情感丰富,富于变化。首联尽述诗人被放逐凄凉之地的 ① ;颔联则借典故表达孤身归来、物是人非的 ② ;而颈联格调却发生了质的转变,我们感受到了诗人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诗歌的尾联,诗人在感激好友之际,也表达了共勉之意。整首诗沉郁中见豪迈,奔放中有哲思,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诗,表达了诗人 的人生态度,后人常用来揭示 的哲理。
4.诗中写新陈代谢不可抗拒的一联是 。这一联的意思是: 。
5.本诗借“ ”和“ ”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怀才不遇、屡遭贬谪及回到家乡物是人非的感叹之情。
6.诗的尾联其实是点睛之笔,不能忽略。“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 的气概。
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的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8.诗歌第一、二联起什么作用?
9.诗人用“闻笛赋”“烂柯人”这二个典故,分别有什么用意?
10.诗歌第三联(颈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本文运用了典故,请把它找出来,并说说所表达的感情。
1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含有怎样的哲理?
13.简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
14.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15.白居易极其欣赏这首诗的颈联,称赞它“神妙”。这一联景、情、理结合,将思想性和艺术性巧妙融为一体。请你任选角度赏析此联。
16.请简要赏析“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诗。
17.从内容和情感两方面,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体现“酬和诗”的特点。
18.优秀的诗歌作品往往通过鲜明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哲理。请找出这首诗歌中用具体形象阐述道理的句子,并简要分析。
19.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题中的“乐天”是大诗人白居易的字。刘禹锡在扬州遇到白居易,酒宴上白居易写了一首诗对刘禹锡被贬遭遇表示了深切同情与关怀,诗人就写了这首诗来答谢。
B.首联两句尽写自已被贬遭遇之情,但诗人并不直率倾诉自已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自身”这些富有感彩的字句来表达,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C.“怀旧”句表达了诗人对受害战友王叔文的悼念,“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用典故贴切、感情深沉。
D.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颔联,意思是: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末来肯定比现在好。它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
20.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凄凉地”三个字,举重若轻,一语带过了多少艰辛!“弃置身”则点明被贬谪、被“抛弃”,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的辛酸与悲凉。
B.颔联用“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写诗人被贬归来的感触:昔日友人,多已离世,如今孤身归来,物是人非,悲痛怅惘之情,油然而生。
C.颈联诗人以“千帆”“万木”自比,选取“沉舟”与“千帆”,“病树”与“万木”两两相对的意象,表现天地万物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活力。
D.尾联点明酬答之意,回应首联,既有对友人的感谢之情,也含共勉之意。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气,奔放中有哲思,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21.下面对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作者写给白居易的回赠之作,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的心情。
B.一、二句回首往事,抒发感慨并点明酬答题意。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写出诗人贬谪请地之偏,贬谪时间之久。
C.三、四句运用两个典故表达回归之后的感受。“闻笛赋”表达怀念友人之情:“烂柯人”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D.“长精神”即振作精神,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2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凄凉”“弃置”二词,饱含诗人的心酸和愤懑之情。
B.颔联借“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表达怀旧和思乡之情。
C.颈联以“沉舟”“病树”两种意象表现诗人的乐观和豁达。
D.尾联写诗人为了感谢友人,准备暂时振作精神来面对未来。
【答案】
1.白居易
2.①心酸、悲凉 ②悲痛、怅惘
3.乐观(旷达)进取、积极向上
新陈代谢(或者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船旁边,千帆竟发,无比热闹,病树前头,万木争春,充满生机。比喻新事物大批出现。
5.闻笛赋 烂柯人
6.意志不衰,坚忍不拔
7.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
8.写作者的坎坷遭遇,表现出无限辛酸和愤怒,实为下联张目蓄势,起到欲扬先抑的作用。尤其第二联用典贴切,表意深刻。
9.示例:“闻笛赋”怀念故友,那些被贬或被害的朋友;“烂柯人”自已被贬离京太久,这里变化很大。
10.以“沉舟”“病树”自喻,“千帆过”“万木春”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未来的美好,说明坎坷是暂时的,光明和希望必将到来。感情基调由沉郁陡转为激昂,蕴含了乐观向上豁度坦然的生活态度,富于哲理。
11.本文有两个典故,一个是“闻笛赋”,一个是“烂柯人”;写出了作者回乡所见,人事俱非,恍如隔世的心情。
12.这两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作者自己,用“千帆过”“万木春”喻自己被贬后新贵们的仕途得意,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是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
13.诗人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并自喻,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自已对仕官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正因为这两句诗有如此高的思想、艺术境界和深刻的哲理,所以才会成为千古名句。(意思对即可)
14.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两句诗活泼形象地描述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示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5.示例:
①哲理:这两句诗包含着一种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常用来说明:没落的事物或由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依然要按着自己的规律发展下去。(个人的得失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也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总是有希望的,前景将无限美好)
②情感:诗人通过写沉舟侧畔仍有千帆竞发和病树前头依旧万木皆春的情景,表达了自己身处逆境仍能自信乐观、豁达洒脱的情感。
③修辞: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浮沉表现出旷达的襟怀。
④景:沉舟的旁边千帆过往,病树前面万木向荣,描绘出一幅境界开阔、生机勃勃的画面,给人以鼓舞。
16.运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向秀闻笛声思嵇康作《思旧赋》,王质观棋,棋局终了,斧柄朽烂,已过百年。写出自己孤身归来,友人多已离世的境况,表达物是人非、无限悲痛怅惘之情。(意思对即可)
17.(1)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
(2)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18.沉舟和病树原本是自指,比喻贬谪后的自己,后来借指旧事物;千帆、万木原本比喻那些在他贬谪之后的新贵,后来借指新事物。此联本意是想通过两组形象(意象)表达刘禹锡的身世感慨,但由于其客观上包含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故而现在通常指旧事物被新事物取代的自然规律。
19.D
20.C(诗人没有以“千帆”“万木”自比之意,而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
21.B(一二句没有点明酬答题意)
22. A
2 / 2九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与理解性默写考点实训
02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译文】
巴山楚水一带荒远凄凉,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回到家乡后,熟悉的人都已逝去,只能哼唱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在沉舟旁边有上千条船争相驶过,枯败的病树前万棵绿树生机勃发。今天听到你为我作的那一首诗,就借这杯美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
【赏析】
这首诗既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凄凉地”和“弃置身”写出了诗人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也表达了诗人无限心酸和愤懑不平的心情。
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前一句借用“闻笛赋”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故人已逝的伤痛之情;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之久,又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是诗人抒发遭遇贬谪的感慨,但其中包含着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使诗句具有一个普遍意义。后人用此诗句,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尾联是点睛之笔,点明酬赠之意,表现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全诗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之上品!
【主题】
这首诗显示出诗人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及其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写法】
(1)颔联用典故。“闻笛赋”表达深沉的怀旧之情。“烂柯人”说明自己贬谪时间太久,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了。
(2)颈联以“沉舟”“病树”自比(比喻),生动地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客观揭示了新陈代谢万象更新的自然规律。表现出豁达的胸怀。后人常引用这两句来说明:没落的事物,就由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依然要按着自己的规律发展下去。
(3)此诗感情沉郁,但前后感情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悲愤),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
【考点】
一、理解性默写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哲理的句子是:
, 。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友的感情,暗示了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怅惘的心情的诗句是: , 。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摆脱现实处境,展望未来风光,借景物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的诗句是: , 。
4.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的是:
, 。
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饱含诗人无限辛酸,流露出内心的愤懑不平的诗句是:
, 。
二、阅读鉴赏
1.这是一首酬答赠言诗,是刘禹锡和 (填姓名)扬州相会时所作。
2.阅读诗歌,在横线处填上合适的词语,使上下文语意连贯、一致。
这首诗歌情感丰富,富于变化。首联尽述诗人被放逐凄凉之地的 ① ;颔联则借典故表达孤身归来、物是人非的 ② ;而颈联格调却发生了质的转变,我们感受到了诗人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诗歌的尾联,诗人在感激好友之际,也表达了共勉之意。整首诗沉郁中见豪迈,奔放中有哲思,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诗,表达了诗人 的人生态度,后人常用来揭示 的哲理。
4.诗中写新陈代谢不可抗拒的一联是 。这一联的意思是: 。
5.本诗借“ ”和“ ”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怀才不遇、屡遭贬谪及回到家乡物是人非的感叹之情。
6.诗的尾联其实是点睛之笔,不能忽略。“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 的气概。
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的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_______
_______
8.诗歌第一、二联起什么作用?
_______
_______
9.诗人用“闻笛赋”“烂柯人”这二个典故,分别有什么用意?
_______
_______
10.诗歌第三联(颈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
_______
11.本文运用了典故,请把它找出来,并说说所表达的感情。
_______
_______
1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含有怎样的哲理?
_______
_______
13.简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
_______
_______
14.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_______
_______
15.白居易极其欣赏这首诗的颈联,称赞它“神妙”。这一联景、情、理结合,将思想性和艺术性巧妙融为一体。请你任选角度赏析此联。
_______
_______
16.请简要赏析“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诗。
_______
_______
17.从内容和情感两方面,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体现“酬和诗”的特点。
_______
_______
18.优秀的诗歌作品往往通过鲜明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哲理。请找出这首诗歌中用具体形象阐述道理的句子,并简要分析。
_______
_______
19.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题中的“乐天”是大诗人白居易的字。刘禹锡在扬州遇到白居易,酒宴上白居易写了一首诗对刘禹锡被贬遭遇表示了深切同情与关怀,诗人就写了这首诗来答谢。
B.首联两句尽写自已被贬遭遇之情,但诗人并不直率倾诉自已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自身”这些富有感彩的字句来表达,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C.“怀旧”句表达了诗人对受害战友王叔文的悼念,“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用典故贴切、感情深沉。
D.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颔联,意思是: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末来肯定比现在好。它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
20.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凄凉地”三个字,举重若轻,一语带过了多少艰辛!“弃置身”则点明被贬谪、被“抛弃”,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的辛酸与悲凉。
B.颔联用“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写诗人被贬归来的感触:昔日友人,多已离世,如今孤身归来,物是人非,悲痛怅惘之情,油然而生。
C.颈联诗人以“千帆”“万木”自比,选取“沉舟”与“千帆”,“病树”与“万木”两两相对的意象,表现天地万物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活力。
D.尾联点明酬答之意,回应首联,既有对友人的感谢之情,也含共勉之意。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气,奔放中有哲思,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21.下面对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作者写给白居易的回赠之作,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的心情。
B.一、二句回首往事,抒发感慨并点明酬答题意。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写出诗人贬谪请地之偏,贬谪时间之久。
C.三、四句运用两个典故表达回归之后的感受。“闻笛赋”表达怀念友人之情:“烂柯人”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D.“长精神”即振作精神,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2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凄凉”“弃置”二词,饱含诗人的心酸和愤懑之情。
B.颔联借“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表达怀旧和思乡之情。
C.颈联以“沉舟”“病树”两种意象表现诗人的乐观和豁达。
D.尾联写诗人为了感谢友人,准备暂时振作精神来面对未来。
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