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04月夜忆舍弟(唐杜甫)--2022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与默写考点梳理与实训(学生版+答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上册04月夜忆舍弟(唐杜甫)--2022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与默写考点梳理与实训(学生版+答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01 14:42:51

文档简介

九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与理解性默写考点实训
04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今天是白露节气,我更怀念家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赏析】
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尚未治平之时,表达了作者在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的满腔悲愤之情。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的思想情感。
首联不从题目中的“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边塞凄凉景象:所见路断行人,所闻戍鼓雁声。“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点明时令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说普天之下共一轮的月亮是故乡的最明,而且把自己的心理幻觉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以此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主题】
本诗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写法】
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月是故乡明”巧妙运用以幻作真的手法,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考点】
一、理解性默写
1.古人对“月”情有独钟。由杜子美《月夜忆舍弟》中“ , ”可知,“月”能抒发思乡怀亲之情。
2.《月夜忆舍弟》中用色彩的强烈对比浸润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句是: , 。
3.《月夜忆舍弟》感叹离乱所造成的亲人离散的诗句是: , 。
4.《月夜忆舍弟》中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的诗句是: , 。
5.诗中浸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句是: , 。
6.点明时令是秋天的诗句是: , 。
【答案】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3.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4.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5.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6.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二、阅读鉴赏
1.下面诗句中与“月是故乡明”中的“月”这一意象的内涵完全不同的是第 句(只填写序号)。
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②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④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从 、 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渲染气氛。我们学过杜甫的“ , ”两句诗,与“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有异曲同工之妙。
3.诗人从多种角度展开描写,请具体分析首联中听觉描写的作用。
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历来为人们称道,请从抒情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5.“月是故乡明”是千古名句,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
6.理解诗歌尾联的意思及表达的情感。
7.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
8.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者在本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9.全诗情感不仅仅停留在思乡怀人层面,尾联情感进一步升华,请明确指出深层情感。
【答案】
1.③
2.视觉、听觉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首联从听觉角度,以“戍鼓”写战争背景,以“雁声”写亲人离散,描绘了一幅荒凉冷寂的边塞图,极力渲染悲凉气氛,为后文作铺垫。
4.这两句诗运用融情于景(寄情于景、移情于景、间接抒情)的手法,国人阳全既写景,也点明时令,更融人了感情。在苦苦思念胞弟的诗人眼中,今晚(白露)以后霜更白了;本来到处一样明亮的月亮,可偏是故乡最为明亮。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入了浓厚的主观感受,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景随情变,让人动容,因而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意近即可)
5.这两句采用移情手法,在自然景物的描述中融入主观感受,写景生情,景随情变,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此外,今夜露白、故乡明月的词序稍作变化,化平凡为神奇,成为千古名句。
6.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7.这两句使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的意思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最圆最亮,这里的景融入了诗人更多的主观感受,是诗人思亲思乡情感的真实体现。
8.“月是故乡明”——思乡;“有弟皆分散”、“寄书长不达”——思亲;“况乃未休兵”——对战争停止的期盼。
9.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厌恶战争、忧国忧民的深层情感。
2 / 2九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与理解性默写考点实训
04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今天是白露节气,我更怀念家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赏析】
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尚未治平之时,表达了作者在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的满腔悲愤之情。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的思想情感。
首联不从题目中的“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边塞凄凉景象:所见路断行人,所闻戍鼓雁声。“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点明时令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说普天之下共一轮的月亮是故乡的最明,而且把自己的心理幻觉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以此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主题】
本诗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写法】
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月是故乡明”巧妙运用以幻作真的手法,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考点】
一、理解性默写
1.古人对“月”情有独钟。由杜子美《月夜忆舍弟》中“ , ”可知,“月”能抒发思乡怀亲之情。
2.《月夜忆舍弟》中用色彩的强烈对比浸润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句是:
, 。
3.《月夜忆舍弟》感叹离乱所造成的亲人离散的诗句是:
, 。
4.《月夜忆舍弟》中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的诗句是:
, 。
5.诗中浸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句是:
, 。
6.点明时令是秋天的诗句是:
, 。
二、阅读鉴赏
1.下面诗句中与“月是故乡明”中的“月”这一意象的内涵完全不同的是第 句(只填写序号)。
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②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④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从 、 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渲染气氛。我们学过杜甫的“ , ”两句诗,与“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有异曲同工之妙。
3.诗人从多种角度展开描写,请具体分析首联中听觉描写的作用。
_______
_______
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历来为人们称道,请从抒情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_______
_______
5.“月是故乡明”是千古名句,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
_______
_______
6.理解诗歌尾联的意思及表达的情感。
_______
_______
7.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
_______
_______
8.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者在本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_______
_______
9.全诗情感不仅仅停留在思乡怀人层面,尾联情感进一步升华,请明确指出深层情感。
_______
_______
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