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与默写实训
05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向前看不到古代的贤君,向后望不到明主。想到天地之广阔,历史之久远,唯有我啊,独自悲伤,凄凉地眼泪横流!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诗人通过抒发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或者渴望知遇、实现雄伟抱负的强烈愿望),以及因理想破灭而孤寂郁闷的情感,具有深刻而典型的社会意义。此诗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着希望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
诗中,“古人”“来者”指的是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独”字表现了作者孤寂、凄凉的心境。整首诗直抒胸臆,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
这首诗歌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楼台高耸,诗人独立,临风远眺,面对雄伟壮丽的祖国山川,激情满怀,思绪万千。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背景衬托,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念这首诗,我们深刻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令人为之激动。
【主题】本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表达了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写法】整首诗通过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
【考点】
一、理解性默写
1.《登幽州台歌》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 , 。
2.《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 , 。
3.《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 , 。
4.《黄鹤楼》中“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两句传达出诗人登楼时内心的孤寂,与《登幽州台歌》中的“ , ”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阅读鉴赏
1.这首古诗选自《 》,作者是唐代的 。
2.诗人登上 ,看到 ,先想到 ,再想到 ,不禁 。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人”“者”是指什么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句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赏析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有两个“不见”,它们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独怆然而涕下”属于何种描写?写出了什么?“独”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在高处观景,为何会“怆然”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诗人选择登“幽州台”而歌,有何深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赏析该诗,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
B.颔联中的“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见“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
C.颈联“念天地之悠悠”中的“悠悠”意为“长远得无穷无尽的样子。”
D.尾联“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鼻涕”。
2 / 2七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与默写实训
05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向前看不到古代的贤君,向后望不到明主。想到天地之广阔,历史之久远,唯有我啊,独自悲伤,凄凉地眼泪横流!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诗人通过抒发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或者渴望知遇、实现雄伟抱负的强烈愿望),以及因理想破灭而孤寂郁闷的情感,具有深刻而典型的社会意义。此诗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着希望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
诗中,“古人”“来者”指的是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独”字表现了作者孤寂、凄凉的心境。整首诗直抒胸臆,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
这首诗歌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楼台高耸,诗人独立,临风远眺,面对雄伟壮丽的祖国山川,激情满怀,思绪万千。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背景衬托,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念这首诗,我们深刻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令人为之激动。
【主题】本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表达了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写法】整首诗通过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
【考点】
一、理解性默写
1.《登幽州台歌》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 , 。
2.《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 , 。
3.《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 , 。
4.《黄鹤楼》中“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两句传达出诗人登楼时内心的孤寂,与《登幽州台歌》中的“ , ”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
1.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面涕下。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3.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面涕下。
4.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二、阅读鉴赏
1.这首古诗选自《 》,作者是唐代的 。
2.诗人登上 ,看到 ,先想到 ,再想到 ,不禁 。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人”“者”是指什么人?
4.“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句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5.赏析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6.“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有两个“不见”,它们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7.“独怆然而涕下”属于何种描写?写出了什么?“独”有什么作用?
8.作者在高处观景,为何会“怆然”呢?
9.诗人选择登“幽州台”而歌,有何深意?
10.《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1.赏析该诗,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
B.颔联中的“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见“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
C.颈联“念天地之悠悠”中的“悠悠”意为“长远得无穷无尽的样子。”
D.尾联“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鼻涕”。
【答案】
1.陈子昂集 陈子昂
2.幽州台 无穷无尽的天地 古人 来者 怆然涕下
3.任人唯贤的人。
4.表达了诗人不被理解赏识的孤独和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抒发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哀。
5.这两句诗从时间角度写出时间之悠久绵长,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又表述了对古代那些礼贤下士的明君的崇敬之意。缅怀古人的同时,写尽了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为下文抒发悲怆的心情做铺垫。
6.相同点:两个“不见”都表达了作者感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凉心境。“不见”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这两句缅怀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
不同点:前一个“不见”是感怀历史,后一个“不见”是对将来提出希望,悲怆之情递进,由古及今。
7.神态描写。形象逼真地描写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悲愤情态;:“独”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寂和悲愤。
8.是因为作者内心的悲哀与苦闷。
9.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贤纳才之地。这就暗示:诗人登临的是燕昭王招贤纳才之地,如今昭王不在,贤才无举。
10.作者孤独地站在幽州台上,仰首责问苍天,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
11.D
2 / 2